古代铜镜的发展
各时期铜镜的流行演变情况略谈

各时期铜镜的流行演变情况略谈原始青瓷2009-08-31 12:45<一>春秋战国时期铜镜的流行演变情况:春秋战国的铜镜工艺,就其绚丽多姿的纹饰,精致灵巧的形态,铸工的精美,成为中国铜镜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1)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
以素镜类为主,流行全素镜和单圈、双圈凸弦纹镜。
多钮镜和特殊工艺镜类中的透雕镜也开始流行,另外,出现了纯地纹镜、羽状纹地纹叶纹镜和纹饰简单、山字短粗的四山纹镜。
(2)战国中期,种类繁多,纹饰变化丰富,出现了云雷纹地花叶镜和八叶纹镜。
四山纹镜的辅助纹饰繁缛,山字变的瘦削,并出现了五山纹镜,六山纹镜,新出现了折叠菱花纹镜类、蟠螭纹镜类、连弧纹镜类以及特殊工艺镜中的彩绘镜、错金银镜。
禽兽纹镜中的兽纹镜、饕餮纹镜大量出现。
(3)战国晚期,出现了蟠螭四叶纹镜、蟠螭菱形镜和三层花纹的云雷纹地蟠螭连弧纹镜。
蟠螭纹镜类的地纹大都比较模糊。
禽兽类镜中出现了龙纹镜、凤纹镜,山字纹镜中出现了三山纹镜,素镜类出现了多圈弦纹素镜和宽弦纹素镜,镜体加大,特殊工艺镜更加成熟。
根据近年考古资料的显示,三弦钮的素面镜、弦纹镜、羽状纹地四叶纹镜、云雷纹地四叶纹镜、折叠菱花凤鸟纹镜等铜镜的使用沿袭应一直到秦汉时期,有明显的沿用性质。
<二>西汉时期,铜镜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西汉早期,战国时期的一些铜镜继续流行。
如四山镜、蟠螭纹镜等,并且都具有楚式镜的风格。
但此时同类的铜镜较战国时同类镜子粗糙,尤其是地纹铸造不甚精整,连弧纹也不甚规整。
(2)汉武帝统治前后,汉朝政治经济都繁荣发展,此时铜镜也有了新的特点:第一,以四乳为基本点组织主题纹饰的四分布局方式。
第二,突出主纹,地纹逐步消失。
第三,主题纹饰朴素,图案结构简单。
第四,铭文镜大量出现,铭文逐渐成为镜背主题纹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半圆球钮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纹饰以镜钮为中心环绕布局。
第六,镜缘以素宽缘为主。
(3)西汉晚期,镜背主题纹饰出现了神人神兽纹、规矩纹等新形式。
中国民间工艺作品铜镜

面铜镜出土于1934年安阳侯
家庄1005号墓。
二、春秋战国时期
•
齐家文化和商周时期,铜镜以光素无纹饰者
居多,有纹饰者也以几何纹为主。到了春秋战国,
纹饰已达15个大类,并且出现了各种特殊工艺装
饰艺术,如涂朱绘彩图案、金银错图案、透空雕
图案等。初起时期简陋、粗糙的铜镜,经过春秋
战国时期的创造和修饰已臻美轮美奂的境地。
题纹饰素朴,图案结构简单,改变了战国时期那种严谨的
细密风格。当时主要流行的镜子有草叶镜、星云镜、日光
镜和昭明镜、四乳禽兽纹镜。
汉镜不仅式样丰富,工艺精巧,而且其文饰也具有很
高的艺术性和装饰性,装饰花纹出现程式化。其装饰由纽
座的放射式到轴对称,由平面到浮雕,边缘更为复杂,而
铭文已成为整个纹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工精良,纹饰优
多,使用普遍,汉镜不仅在数量上比战国时期多,而且在
制作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了很大发展。从其发展趋
势,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阶段,重要的变化出现在汉武帝时
期、西汉末年王莽时期、东汉中期。
•
西汉时期,铜镜逐渐厚重,纽多作半球形,或作柿蒂
形。图案布局和纹路也有新的变化,出现了以四乳钉为基
点组织的四分法布局形式,主纹突出,地纹逐渐消失。主
纹、平行线纹、叶脉纹等,
以及一些素镜。周代则多
为素镜,从铸造来讲,工
艺较粗糙,含锡量偏低。
整体而言,这时期的
铜镜在简单朴拙之中,仍
有一定的形式美 。
重环纹镜
• 1972年12月陕西 扶风刘家水库出土。 圆形,镜面中间微凹, 直径8厘米。镜背饰 重环纹,和当时青铜 器皿上常见的重环纹 相一致。镜纽作桥形。 为西周中晚期器物。 极为罕见。
铜镜体系及历史介绍

铜镜体系及历史介绍铜镜体系及历史介绍青铜镜被使用了近4,000年,它已经超越了日常生活中照面饰容的用途,深深融入了我们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意识,接下来就由店铺带来铜镜体系及历史介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世界古代铜镜大致分为东西两大体系。
西方体系以西亚、古埃及、古希腊、罗马等国的圆板具柄镜为代表。
据日本学者在《古镜》一书中介绍,在伊拉克的基什遗址(公元前2900年~前2700年)和伊朗的苏莎遗址(公元前2300年~前2200年)、巴基斯坦的印达斯文明时期的遗址(公元前2000年)中都出土了青铜镜,这些青铜镜都是有柄镜。
在埃及第十一王朝时期的石棺浮雕纹饰中,则有了持把镜妆饰的贵妇人像,其年代也在公元前2000年。
东方铜镜体系以中国圆形具钮铜镜为代表。
尽管在不同时期中国铜镜曾出现过方形镜、花形镜、有柄镜,但圆形具钮镜一直是铜镜的重要形式,也是中国铜镜的主要特点。
探讨中国铜镜的起源,这就要从铜镜的一个别名“鉴”谈起。
《考工记》:“金锡半,谓之鉴隧之齐。
”郑玄注:“鉴亦镜也。
”鉴字又见于《左传·定公六年》:“昭公之难,君将以文之舒鼎,成之昭兆,定之(擎)鉴。
苟可以纳之,择用一焉。
”杜预注曰:“(肇)带而以镜为饰也,今西方羌胡犹然,古之遗服也。
”而有些史籍中“鉴”又有明确的以水鉴容的含义。
《尚书·酒诰》:“古人有(言)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监通鉴)《庄子·德充符》:“仲尼曰:‘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
’”这都证明先人曾用器盛水鉴容。
郭沫若先生认为:“古人以水为监,即以盆盛水而照容,此种水盆既称为监,以铜为之则为鉴……”甲骨文中鉴字作(盟)或(监),像水盆旁有人以水鉴容,可见中国先人在用铜镜鉴容之前是采用以水鉴容的`。
至于怎样从以水鉴容过渡到以铜镜鉴容,郭沫若先生是这样推断的:“普通人用陶器盛水,贵族用铜器盛水,铜器如打磨得很洁净,即无水也可以鉴容。
故进一步,即由铜水盆扁平化而成镜。
中国古代镜子的发展史

中国古代镜子的发展史镜子在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发展史,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下面是中国古代镜子的发展史:1. 史前时期:古人使用的是抛光的碑石或者水面来反射光线,这是古代镜子的原型。
2. 商周时期:商周时期的镜子多为铜质,形状为圆形或长方形,表面经过抛光,呈现出一定的光泽。
3. 汉朝时期:汉代铜镜大量流传,这时的镜子除了用于照面之外,还被用来算日影,也就是通过观察镜中的影子来判断时间。
4. 魏晋时期:魏晋时期出现了银镜,它不仅抛光程度更高,光泽更加明显,而且用起来更加方便。
5. 唐宋时期:唐代后期和宋代初期出现了锡镜,它比银镜更加轻便,比铜镜更加厚实,表面镀着一层亮银,表面平整光滑,呈现出很好的反光效果。
这时的镜子形状也更加丰富多样,包括圆形、椭圆形、八角形、方形等。
6. 元明清时期:元代出现了非常独特的“透镜”,它既可以放大物体,也可以实现照面。
明清时期,镜子制作更加技术化,不仅有锡镜、银镜等单一材质的镜子,还有镀银玻璃镜等复合材料的镜子,呈现出更加精美的外观和更加细腻的反光效果。
中国古代镜子的发展可以反映出制镜技术的不断提高,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如今,镜子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品,而中国的镜子制作工艺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升。
7. 现代时期: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进步,镜子的种类和用途也不断扩展。
现代时期出现了各种形状和风格的镜子,如方镜、圆镜、梳妆镜、化妆镜等,同时还出现了各种功能性镜子,如放大镜、夜视镜、防紫外线镜等。
8. 当代时期:随着科技的快速进步,现代镜子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当代时期的镜子除了注重外观设计和实用性之外,还具有更高的科技含量。
如今,一些高科技镜子已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其中包括智能化镜子、虚拟现实镜子、人脸识别镜子等。
总之,中国古代镜子的发展历程是一个进步和创新的过程,它不仅是一种具有实用价值的物品,也体现了古代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高科技制造工艺的不断探索。
以铜为镜的全文

以铜为镜一、引言以铜为镜是古代一种独特的铜雕工艺,通过对铜片进行打磨、雕刻等技术手段,制作出具有反光功能的铜制镜子。
这种古老的制作工艺在中国和其他文明古国都有悠久的历史。
铜镜不仅具备实用功能,还展现了古代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艺术的热爱。
本文将从历史、工艺、文化等多个角度对以铜为镜进行探讨。
二、历史渊源2.1 中国古代铜镜的起源中国古代铜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大约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商代晚期。
当时的铜镜多呈方形,制作简单,主要是为了供奉和祭祀使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铜镜逐渐成为了重要的日常用品,并随着工艺的不断发展而变得更加精美。
2.2 铜镜的发展与演变汉代是中国古代铜镜的鼎盛时期,形制和工艺达到了巅峰。
汉代铜镜多为圆形或方形,表面雕刻着各种纹饰,如动植物、神话故事等。
此后,随着唐宋两代的兴起,铜镜工艺进一步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国古代铜镜的经典样式。
三、工艺制作3.1 铜镜的制作过程1.材料准备:选择适合制作铜镜的纯铜材料。
2.打磨与研磨:对铜片进行打磨和研磨,使其表面平整。
3.雕刻与装饰:使用雕刻刀具等工具,在铜片上雕刻出各种图案和纹饰。
4.烘烤与抛光:将制作好的铜镜放置在高温炉中烘烤,然后进行抛光处理。
5.表面处理:对铜镜表面进行防锈处理和涂漆,增加其使用寿命和美观度。
3.2 不同地区的铜镜工艺特色1.中国:中国的铜镜工艺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尤以汉代铜镜最为著名,形制丰富,纹饰繁复。
2.日本:日本的铜镜工艺受到中国的影响,但在细节上有所改变,独具一格。
3.印度:印度的铜镜工艺注重瑰丽的装饰和精细的纹饰,常常表现出宗教和文化的特色。
4.罗马:罗马的铜镜工艺融合了古希腊和古埃及的元素,呈现出古典的风格。
四、文化意义4.1 宗教与神秘铜镜在古代文化中被赋予了宗教和神秘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铜镜是远古时代女性仪式中常见的器物,与女神娘娘有关。
在日本,铜镜被视为神器,在神社中得到崇拜。
4.2 艺术与美学古代人们制作铜镜不仅出于实用需要,更重要的是追求美的表现。
中国铜镜史

中国铜镜史1、隋至唐初铜镜这个时期铜镜的形制有圆形和方形两种,圆形者较多。
钮除圆形外,也多见兽钮。
有的制作精美,器体厚重,有的则较轻薄。
纹饰方面,该期仍继续流行“四神”和兽纹,间配以流云纹或规矩纹,但数量较前减少。
而以鸾鸟葡萄、宝相花等为主题的图案纹饰,逐渐盛行起来。
并多见于十二生肖形象纹饰。
镜缘花纹常见云纹、流云纹、锯齿纹及水波纹和点线纹。
铭文内容多为祝颂的吉祥语,文体一般仍为诗歌形式的四言句。
字体多为楷书,隶味较浓,字句齐全,点划无缺。
2、盛唐铜镜这个时期的铜镜,无论从形制和纹饰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变化,显示了盛唐时期制镜工艺的崭新面貌和风格,这与当时繁荣昌盛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铜镜形制有了新的变化,除圆形及方形外,又创造出菱花式、葵花式等造型新颖的花式镜,并很为流行。
镜体一般都较厚重,钮低而大。
给人以浑厚、凝重之感。
特别是铜镜合金中锡的成分比例增多,因而颜色净白如银。
铜镜花纹,除上期流行的兽纹、鸟纹、宝相花纹等以外,出现了一大批新题材,呈现出丰富多采的景象。
花纹有取材于自然界的花鸟蜂蝶,有想象传说中的珍禽瑞兽,有向往幸福美好神话故事,也有来自社会生活和外来文化题材的。
纹饰的表现手法富于写实,具有高度的艺术感。
图案多用高浮雕或浅浮雕技法处理。
花纹组织秀丽柔健,细腻利落,结构疏密,恰到好处,整齐布局,完美得当,和谐大方。
铭文显著减少,铭文带的作法已很少见。
这是本期铜镜的突出特点。
这一时期,唐初的兽纹镜、海兽葡萄镜、宝相花镜等几种镜子,这时期还继续流行,并有所变化。
3、中晚唐铜镜唐代中晚期,“安史之乱”的恶果此时已发出了霉烂的气息,地方割据、混战不止、经济萧条促成了唐代铜镜的急剧衰退,无论是造形、技法还是主题纹样,都与前一时期显著不同。
铜镜的形制除圆形外,还流行方形和方亚字形镜。
圆钮,多无钮座。
镜缘多为素缘。
质地轻薄,铸造不精。
纹饰多见植物纹,同时流行带有佛教色彩的“-”形纹和道教意味的八封符号式的装饰,纹饰显得草率无力,单调乏味。
三国、两晋、南北朝铜镜概述-精选文档

三国、两晋、南北朝铜镜概述-精选⽂档三国、两晋、南北朝铜镜概述⼀些学者认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没有出现新的镜型,铸镜业进⼈了停滞时期,产量少且铸制粗糙。
然⽽,根据⽬前已发表的资料和研究成果,尤其发现了较多的纪年铭⽂镜,这使我们获得了不少新的认识。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基本沿袭汉镜的样式,这⼀较长时期,铜镜形制仍为圆形,⼀定程度上沿袭了东汉以来的镜⾯特点,即将平板式改变成微凸式镜⾯。
镜纽⼀般为⾼凸起的圆纽,画形纽座,纽边的四辫柿蒂形什有的⼀直仲向镜边缘。
从纹饰来看,主要流⾏⾼凸越式的神兽、画像镜以及双兽镜、变凤镜和夔凤纹镜等等。
⾼浮堆式的神兽镜⼤体可分为横置(重列)式和圆绕(环绕)式两种,横置式⼀般分五层或六层配置神兽,神像的尊数多少常常不⼀。
与神兽相配合的多为汉代以来流⾏的四神图象,即青龙、⽩虎、朱雀、⽞武。
圆绕式神兽镜是在圆形纽座外围组成圆形的四神四兽或⼆神⼆兽,有的神兽图案并配置有凤鸟纹。
神兽镜具有铭⽂和纪年的不少,这对研究该种镜的时代、国别、产地以及当时⼈们的思想意识和社会风俗都有着重要价值。
纪年镜有“太康三年”、“太平元年”、“黄武六年”、“黄龙元年”等。
有纪年铭之神兽镜以三国时吴国所出最多,有学者对神兽镜进⾏综合研究后指出,神兽镜主要是吴地所产的吴镜,其他地区发现的均由吴国境内传⼊。
例如云岗⽯窟和龙门⽯窟就分别是北魏兴安⼆年(453)和北魏太和⼗九年(495)开凿的,现在保存下来的这⼀时期⼤⼤⼩⼩的⽯窟,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这时期除有⼤量的⽯造像外,同时也⽤⼤量的铜铸。
神兽镜铭⽂内容与其他时代的铜镜铭⼀样,多程式化,⼀般开⾸有某年“造作明镜”,以下多有“幽谏三商”等内容,最后则是希冀长寿、⼦孙满堂、⾼官厚禄等内容。
关于画像镜的题材,多取⾃⼀些闻名的历史故事,如伍⼦胃、越王、范益等⼈的画像,有这种画像的铜镜被称作伍⼦胃画像镜。
也有西王母、东王公、车马神⼈画像镜。
此类镜在雕刻技法上,尤其是雕四马曳车时采⽤了斜雕式,使画⾯富于⾃然、优美感。
古代铜镜中的民俗文化

古代铜镜中的民俗文化铜镜,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常见日常用品,也是中国古代民俗文化中的重要物件。
它不仅是人们清洗整理美容的工具,更是承载了古人生活智慧和文化传承的载体。
通过古代铜镜,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人们的美容习俗、礼仪规范、信仰观念等方方面面的民俗文化。
本文将从古代铜镜的起源、制作工艺、使用方法、美容仪式等方面展开讨论,探寻古代铜镜中蕴含的丰富民俗文化。
一、古代铜镜的起源古代铜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当时的铜镜主要是用来祭祀,用于迷信的崇拜和祈祷。
商代的铜镜,多为由铸造。
周代的铜镜则多数为锻造而成。
铜镜由于制作过程繁琐,手工精细,所以在整个古代,它一直都是富贵之物。
而且,铜镜也曾长期是在宫廷中使用的物品,比如商纣王、后来的汉高祖、唐太宗等,在他们的陪葬品中,都有铜镜。
铜镜的普及则出现在西汉和东汉时期。
据《史记》中载,当时铜镜在民间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后陆续进入到了战国晚期。
汉武帝时代,贵族妇女的嫔妃,公卿的家眷们,都使用铜镜。
直到唐宋时期,铜镜的制作达到了一个高峰。
二、古代铜镜的制作工艺古代铜镜的制作工艺可以分为铸造和锻造两种方式,而在中国古代,锻造铜镜的工艺更为广泛。
首先要选用优质的青铜作为材料,然后通过高温熔化,将青铜液体装入模具中,待凝固后再冷却成型,再经过打磨、抛光等工艺,最终完成一个完美的铜镜。
古代铜镜的镜面制作很有技巧,镜面的光滑度是关键,它会直接影响到使用者的美丽形象。
制作镜面的工艺非常讲究,需要经过多次的打磨和抛光,以保证镜面的光滑平整。
在古代,锻造的铜镜是以多种工艺构成。
中国古代的铜镜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区别。
例如陕西舍利山铜镜,泼法的铜镜和影硔法的铜镜。
而让这些铜镜得以区别的,无非是每一种铜长都在铸造的过程中采用了不同的制镜方法和不同的附加装饰技术。
三、古代铜镜的使用方法在古代,铜镜是妇女们的日常用品之一。
在当时的女子结婚的时候,新娘要从大门离开家族时,就要拿着铜镜一直抛掷到后山的山崖中,这在古代被视为一个严肃的习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号:20100510245 姓名:贺彦霖专业:博物馆学
古代铜镜的发展
摘要:中华上下五千年,在我国璀璨的物质文化中,青铜器具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占有重要位置,其中铜镜就是非常亮丽的一颗青铜工艺的明珠。
铜镜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用品,与人们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铜镜的出现、发展是人们生活的反映。
精美的图文射影出当时社会生活的政治、经济、文化等。
因此,铜镜一直以其自身独具的艺术特色,在琳琅满目的文物之林中占据重要而显著的作用。
关键字:铜镜起源发展命名部位价值文化纹饰
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句话十分直截了当地说明了镜子的重要性。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今天,镜子都主要是作为生活日用品而存在的。
主要用于端正仪表。
在最早的时候,人们用水映照,自有了冶金术,人们便以铜铸镜。
我国最早的铜镜是齐家文化时期,这算是铜镜的萌芽○1。
铜镜经历了商周、汉唐,直到清代晚期还在一些地方生产、流行着。
前后算来有3000多年历史,铜镜可算是我国古代诸金属器物中沿用时期最长的、使用范围最广的、又是对人们日常生活发生过许多影响的一种物品○2。
我国古代常把镜与鉴混用。
一面铜镜,从其整体形状而论,有圆形镜、方形镜、亚方形镜、菱花镜、葵花镜、带柄镜等名称,这是一个笼统的称谓。
每一面镜子还有自己的称谓,关于其命名,有的是根据镜背的图案,有的是根据镜背的铭文。
铜镜有正面与背面。
正面是使用部分,背面除了钮可以系丝绦拿起外没有实用价值,但是极具观赏价值,是工匠们大显身手的地方,可以在此处添加装饰和铭文。
铜镜共化为五个主要部分,钮、钮座、内中外区、铭带、边缘。
在作为日常生活用品的同时,铜镜精美的图案也使得它是值得收藏欣赏的艺术珍品。
铜镜图案制作精细,背面有许多装饰和文字。
其图案包含几何图纹、天象纹,有人物传说、神仙故事等;铭文有抒情的、有祈祷的。
这些图纹都从不同角度反映出了各时代的一些思想情趣和社会意识。
这些图案精细如发丝,但是却明镜分晓,这反映了当时高超的技术水平,同时体现其艺术价值。
三四千年来,人们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都发生了许多的变化,铜镜的形制和制作工艺也就留下了许多时代的印迹,这就使大多数镜子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3。
从齐家文化到西周,除了素镜○4(此类铜镜镜背不具有任何纹饰,纯系光面,镜体有圆
形和方形两种),铜镜的纹饰以几何形线纹为主,图形古拙简朴。
即使是西周晚期的鸟兽纹镜,其禽兽纹也用笔划古拙简朴的单线勾出。
这些由直线、曲线构成的几何抽象图形,是新石器时代和当时陶器纹饰的主流。
这说明,中国早期的铜镜,受陶器文化的影响还比较大,在当时的青铜文化还处于一个比较次要的地位○5。
在战国到秦的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变革很大,国家统一,文化发展。
青铜文化发生了重要的转变。
青铜器进入了“新式期”○6,其中的精进式器物,轻灵奇巧,纹饰繁缛、纤细、多变。
在此时期的早期流行素镜、花叶镜、四山镜等。
在中期又有了许多新的纹饰,如五山镜、菱纹镜、禽兽纹镜等,在这时,铜镜多为圆形,偶尔出现方形。
镜背有钮和钮座,镜面平直,边缘平或上卷。
在钮的样式方面有弓形、半环、镂空等。
战国铜镜,铸制轻巧,纹饰精美,线条流畅,和以前的铜镜的古拙简朴风格完全不同,形成了一种新的风格。
于是在战国时期,铜镜已经成为了金属细工制品,越来越广泛,在青铜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铜镜空前兴盛的时期是在汉代。
在这一时期内,漆器、瓷器大力发展,铁器大量使用,一些传统的青铜器具已经衰退了,但是铜镜铸造却恰恰相反。
汉代的铜镜数量多、纹饰精美、还有更多的铭文。
其纹饰布局产生了新的变化,以四乳钉为主体形式的四分布局大量出现;主要纹饰形成了简单结构、图案朴素的风格。
铭文镜中的透光镜更是令人瞩目,其特点在光线照射镜面时,镜面将镜背纹饰反射到墙上,这十分的奇特。
还有就是规矩纹铜镜,镜背以天地四方四灵装饰。
这些都充满了对现实生活的强烈呼唤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追求,表现了人们积极向上,丰富浪漫的精神世界。
这充分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对现实生活肯定和留恋○7。
魏晋南北朝时,战事连连,我国社会生产遭到了很大度的破坏,铜工业也未能幸免。
南方虽然稍见稳定,但也只是获得过短暂的发展,北方则长期陷于停滞状态。
进入隋唐时期,大一统局面形成,社会经济繁荣昌盛,文化得到发展。
唐代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对外来文化兼容并收,丰富了自己的文化艺术。
于是富丽堂皇的图文装饰和辞藻华丽的铭文把铜镜推上了一个新的高潮。
总之,唐镜的最大特点就是艺术样式及技艺手法的多样化,其形制多种多样,不仅形制、纹饰富有变化,其制作技艺也多种多样,工艺创新,大量的特种工艺镜被制造出来,如用漆黏贴金银花饰片构成的纹饰的也有用漆贴螺蚌贝壳饰片构成纹饰的,题材则以喜闻多见的人物、山水、花鸟等主要内容。
隋唐铜镜无论在造型、题材,还是铸造技术上都自成一体,别具一格,形成了繁花似锦、富丽堂皇、清新优雅的艺术风格,使人耳目一新,成为一种观赏价值极高的多种工艺荟萃的日用器具。
另外,在此时期,道教兴起,铜镜被视为法器,传说古代道士们进山修炼时要身背明镜,以辟鬼怪,因此有照妖镜一说○8。
唐代是铜镜史上最光辉的一页,但是隋唐以后,铜镜工艺就走向衰落了。
在宋代,小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社会生活趋向市俗化○9。
宋代铜镜形式上非常丰富,并且题材集中,商标字号铭镜大量出现,镜子主体轻而薄,这是铜镜商品化、市俗化的结果。
宋代的铜镜大多数仿造唐代铜镜,除此之外,宋镜胎质多薄,采用细线浅雕的手法,镜子的形态又新创了亚字形、长方形、鸡心形、盾形、鼎形等;纹饰题材主要有花草、八卦、神仙人物故事。
宋代的镜子实用价值更高。
在后来的金、元、明、清时期,铜镜便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这一时期的铜镜都较为厚重,形制上较为粗糙,没有创新,同时还都有字号,沿袭了宋镜的特点。
清朝乾隆以后,玻璃制品受到推崇,铜镜被玻璃镜代替,并且在铜镜的发展史上画上了句号。
中国古代铜镜,有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在工艺上有着鲜明的时代和民族特点。
在铜镜的形制上,尽管在一定时期出现过方镜、花式镜、有柄镜,但但圆板具钮镜一直是中国铜镜的主流,成为中国铜镜的重要特点之一。
中国古代铜镜的主要纹饰图案,从几何纹饰到禽鸟花卉,灵异瑞兽,从神仙世界到现实生活,从传说故事到道德说教,交织融汇,物象众多,构思巧妙而完整。
铜镜集纹饰、铭文于一体,诗情画意,洒脱典雅,表达了人们特定的情感和理念。
在古铜镜常用的主题装饰图案中,珍奇异兽始终是重要题材,当然,神话传说也是一个重要装饰题材。
从汉镜上频繁出现的西王母、东王公到唐代铜镜上的嫦娥奔月、腾云驾雾的仙人,从汉镜上愤愤自刎的伍子胥,到唐镜的孔子问荣启期、宋金镜上的吴牛喘月、柳毅传书等,我国古代许多源远流长的美好神话、动人传说及哲理故事,在不同的时期的铜镜上都被生动地刻画出来。
花鸟图案是另外一个重要的装饰题材,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美、现实美的追求,表达了人们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10。
中国古代铜镜不仅有着丰富多彩的装饰艺术,而且也表现出了高超的青铜工艺水平,尤其是特殊工艺镜,更是古代青铜艺术的珍品。
精美的铜镜把中国古代的青铜工艺点缀得更加华美壮观,反映了中国古代艺术家和铸镜工匠的丰富想象和卓越创造力!古铜镜包含悠久文化传统,洋溢浓浓的民族风格,显示出中华民族卓越的智慧和工艺水平。
中国古铜镜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工艺水平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1○4《中国铜镜史》,管维良著,重庆出版社2006年出版。
○2○3《中国古代铜镜的技术研究》,何堂坤编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出版。
○5○6○7○9○10《古代铜精》,朱建新编著,时事出版社2002年出版。
○8《中国古代铜镜鉴赏》,郭兵编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