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面源污染成因与控制措施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综合防控措施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综合防控措施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面源污染对环境和人民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危害。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农业生产和经营过程中,由农业废物、农药、化肥、畜禽粪便等污染物直接或间接进入水环境、大气和土壤,导致水质恶化、环境生态破坏等问题。
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我国水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面源污染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农田排水、农药冲刷、化肥施用等行为导致农田中的营养物质流失到水体中,使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含量过高,从而引发水体富营养化现象。
2.面源污染影响水体生态系统平衡。
农业面源污染导致水体中的溶解氧度下降,水生生物无法正常呼吸,从而影响水体的生态平衡。
3.面源污染加剧土壤质量恶化。
长期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使用使得土壤中的微生物生命受到破坏,土壤质地变差,土壤肥力下降,导致土壤质量恶化。
1.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
政府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处罚力度,同时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2.推行低碳农业、绿色农业。
推广有机农业、精细化农业和生态农业,在农作物的种植、施肥、用药等方面采用环保的方法,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产生。
3.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建设农田排水系统,优化农田排水布局,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对水环境的影响。
4.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制定合理的施肥和用药方案,减少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使用,避免其大量流失到水体中。
5.加强农业废弃物的处理与利用。
加强农业废弃物的回收利用,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农业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
6.加强监测和评估工作。
建立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系统,及时掌握农业面源污染的情况,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的评估工作,为农业面源污染的综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农业面源污染是当前我国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
通过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的综合防控,可以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对环境和人民健康的危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与治理措施

温室气体排放增加
农业活动中的甲烷、氮氧 化物等温室气体排放增加 ,加剧全球气候变化。
对农产品质量的危害
农产品安全问题
农业面源污染中的农药残留、重金属等污染物 可能积累在农产品中,威胁消费者健康。
农产品品质下降
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会导致农产品营养成分减 少,口感变差。
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下降
受污染的农产品可能不符合国际市场标准,影响出口和竞争力。
推广价值
成功的治理模式具有推广价值,可以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和参考。
治理效果的评估与反馈
评估方法
采用多种评估方法,包括污染物减排量 、环境质量监测、居民满意度调查等。
VS
反馈机制
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和处理各 方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和优化治理措施 。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各种渠道向农业生产者和公众宣 传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和治理措施, 提高环保意识。
培训农业生产者
组织农业技术培训和环保知识培训, 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环保意识和治理技 能。
04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挑战与未 来发展
当前治理的难点与问题
污染源复杂多样
农业面源污染的来源广泛,包 括化肥、农药、畜禽养殖废弃 物、农田残留物等,治理难度
改进农田排水系统
优化农田排水沟渠设计,减少农田排水中的污染物含量,防 止污水进入水体。
生态补偿措施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对采取环保措施的农业生产者给 予一定的经济补偿,激励其积极 参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推广生态补偿模式
借鉴国内外生态补偿的成功经验 ,探索适合本地区的生态补偿模 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宣传教育措施
未来发展方向与展望
农村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控措施

农村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控措施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民涌向城市,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逐渐提高。
然而,农村地区面源污染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给环境和人民身体健康带来了不小的威胁。
下面我们将就农村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控措施进行介绍。
农村面源污染主要来源一、农业面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是由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农业废弃物、化肥、农药等较多含有污染物质的废弃物排入水体、大气和土壤中,引发水体和大气的污染,而且土壤中的重金属和杀虫剂对人体和农作物的健康也有不良影响。
二、畜禽养殖面源污染近些年,随着畜禽养殖业的全面发展,畜禽养殖面源污染已成为农村污染问题中的一个难题。
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的氮、磷等重金属污染物,排放到土壤中,加之大量的畜禽养殖导致空气污染,对周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
同时,应注意禁止生猪等动物直接随地粪便,要设立专门的粪污池和堆肥场来处理畜禽废物,以避免对环境的污染和给人类健康和生产带来威胁。
三、生活污水面源污染随着城市化迅速的发展,农村人居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
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沿海发达地区由于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化工程涉及到农村人居环境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利用的大规模改变。
一般情况下,生活污水中的非生物化学物质含量比较高,需要对其进行宣传并建立规范管理制度,对于收集、运输、处理、利用等各个方面的问题,要建立起相应的管理制度,以确保处理效果和实现可持续利用。
一、加强相关政策和措施落实政策和措施是推进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重要保障,必须制定和执行相关政策和措施,提升农民环保气息,加强专业的职业人才队伍培训,同时侧重于强化政府监管功能和职责。
二、推行绿色农业发展绿色农业是种植业和畜牧业新型的发展方式,它是一种可持续性的农业发展方式,通过减少化肥施用、合理利用畜禽排泄物,规范农业生产,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可以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并且对于环境和人们的生产生活都会产生积极的意义。
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及防治对策

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及防治对策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化肥、农药、畜禽粪便、农膜等污染物通过地表径流、土壤渗透、农田排水等方式进入水体、土壤和大气等环境中,造成的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具有分散性、隐蔽性、随机性、不易监测和难以控制等特点,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深入研究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及防治对策,对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一)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使用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农民往往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
然而,过量的化肥和农药并不能被农作物完全吸收利用,一部分会残留在土壤和水体中,造成土壤板结、酸化、肥力下降,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
此外,农药的滥用还会导致病虫害产生抗药性,增加防治难度,进一步加大农药的使用量,形成恶性循环。
(二)畜禽养殖废弃物的排放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畜禽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产生的大量粪便和污水如果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当,直接排放到环境中,会对土壤、水体和大气造成严重污染。
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的氮、磷、有机物和病原微生物,如果进入水体,会导致水质恶化,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如果进入土壤,会造成土壤重金属超标、盐渍化等问题。
(三)农膜的残留农膜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具有保温、保湿、保墒等作用。
但是,由于农膜的质量参差不齐,加上农民回收意识淡薄,大量农膜在使用后被丢弃在田间地头,难以降解。
农膜残留不仅会影响土壤的透气性和水分渗透,还会阻碍农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降低土壤肥力。
(四)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的随意排放农村地区的生活污水大多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河流、湖泊等水体中,生活垃圾也随意丢弃在路边、河边等地方。
这些污水和垃圾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会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五)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不仅浪费水资源,还会导致土壤中的养分随水流失,增加农业面源污染的风险。
农业面源污染如何防治

农业面源污染如何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由于化肥、农药、畜禽粪便、农膜等的不合理使用和处置,以及农田水土流失等原因,导致污染物在大面积范围内分散排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
这种污染具有分散性、隐蔽性、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治理难度较大。
为了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一、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及危害目前,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较为严重。
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使用是导致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了追求高产,农民往往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不仅造成土壤板结、酸化,降低土壤肥力,还会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渗透等方式进入水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地下水污染。
畜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大量的污染。
畜禽粪便未经有效处理就随意排放,不仅污染土壤和水体,还会产生恶臭气体,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
此外,农膜的大量使用和残留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农膜在土壤中难以降解,会影响土壤的透气性和水分渗透,破坏土壤结构。
农业面源污染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它会导致水质恶化,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殖;破坏土壤生态系统,降低土壤质量;污染空气,影响空气质量;还会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二、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措施(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通过各种渠道,如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广泛宣传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和防治措施,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组织开展农业环保技术培训,让农民了解科学施肥、合理用药、畜禽粪便处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引导他们自觉采取环保的生产方式。
(二)推广绿色农业技术1、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根据土壤的养分状况和作物的需求,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减少化肥的盲目使用。
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2、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生态调控等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例如,利用害虫的天敌进行生物防治,安装杀虫灯、粘虫板等进行物理防治,通过合理轮作、间作等方式进行生态调控。
农业面源污染及其控制技术课件

农业面源污染及其控制技术课件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通过水体和大气的方式被排放到周围环境中,在一定程度上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了负面影响。
为了减缓和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科学家和农业专家们提出了一系列的控制技术。
本课件旨在介绍农业面源污染的原因和相关技术,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问题。
一、农业面源污染的原因农业面源污染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造成:1. 化肥使用:过量的化肥施用会导致氮磷等营养物质的过度浓缩,进而引发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2. 农药使用:农药残留和农药流失是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不当使用农药会对水体和土壤造成污染。
3. 养殖废水:大规模养殖业的发展导致废水排放量增加,其中含有的动物粪便和养殖废料会对水体和土壤造成污染。
4. 农田径流:农田中的水分和养分随雨水的冲刷,流入河流和湖泊,带走了大量的土壤和养分,造成水体沉积物过多和水质恶化。
二、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技术为了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的程度,科学家和农业专家们提出了以下几种控制技术:1. 合理施肥:采用科学合理的施肥技术,包括精确施肥、节约施肥、有机肥料的使用等,以减少施肥过程中的养分损失和浪费。
2. 按需使用农药:选择合适的农药种类和使用方法,合理控制农药的使用量,以减少农药在环境中的残留和流失。
3. 养殖废水处理:采用生物技术和物理化学技术对养殖废水进行处理,以降低废水中有害物质的浓度和排放量。
4. 水土保持措施:采取合理农田排水系统,建设沟渠、水流缓冲区等设施来减少农田径流冲刷,保护水体和土壤。
5. 农田灌溉管理:合理利用灌溉水资源、开展精确灌溉和滴灌技术,减少农田灌溉过程中造成的水分和养分损失。
三、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的应用效果有针对性地应用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农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以下是部分技术应用效果的案例:1. 在施肥方面,合理施肥技术的推广应用可以降低氮肥利用率,减少氮肥残留和流失,达到节约用肥的目的。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保护水源质量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保护水源质量一、农业面源污染概述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化肥、农药、畜禽粪便等农业投入品的过量使用或不当管理,导致这些物质通过地表径流、地下渗透等方式进入水体,从而对水环境造成污染的现象。
这种污染具有来源广、分散性强、难以控制等特点,已成为影响水源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1.1 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化肥过量使用: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农民往往过量使用化肥,导致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流失。
- 农药滥用:农药的不当使用或滥用,使得农药残留通过地表水和地下水进入水体。
- 畜禽养殖污染: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氮、磷等营养物质,如果处理不当,会对水体造成严重污染。
- 农业废弃物:农作物秸秆、废弃塑料薄膜等农业废弃物的不当处理,也会成为面源污染的来源。
1.2 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农业面源污染对水源质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水体富营养化:过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水华等生态问题。
- 水质恶化:农药残留和有机污染物的积累,导致水质下降,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
- 地下水污染:污染物通过地下渗透,影响地下水的水质,进而影响饮用水安全。
二、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策略为了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保护水源质量,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性的策略。
2.1 科学施肥科学施肥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手段。
通过合理确定施肥量、施肥时间和施肥方式,可以减少化肥的过量使用和流失。
- 测土配方施肥: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作物需肥规律,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
- 精准施肥:采用先进的施肥技术,如无人机施肥、水肥一体化等,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
2.2 农药减量和安全使用农药减量和安全使用可以有效减少农药对水体的污染。
- 推广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微生物等生物资源,替代化学农药,减少农药使用。
- 合理轮换用药:避免长期使用同一种农药,减少抗药性的发展和农药残留。
2.3 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途径。
如何有效管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如何有效管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由于化肥、农药、畜禽粪便、农膜等的不合理使用和处置,以及水土流失、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排放等因素,导致污染物在大面积范围内缓慢、分散地进入土壤、水体和大气,从而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
随着农业的快速发展和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因素。
因此,如何有效管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及危害(一)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使用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农民往往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
然而,化肥的利用率普遍较低,大量未被吸收的养分通过地表径流、淋溶等方式进入水体和土壤,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和土壤板结。
同时,农药的过量使用不仅会杀死害虫的天敌,破坏生态平衡,而且残留的农药会在农产品中积累,威胁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
(二)畜禽养殖废弃物的排放随着畜禽养殖业的规模化发展,畜禽粪便的产生量不断增加。
如果这些粪便未经妥善处理和利用,直接排放到环境中,会导致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和空气污染。
此外,畜禽养殖场的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氮、磷、有机物和病原体,如不经过有效处理,会对周边环境和居民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三)农膜残留农膜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具有保温、保湿、保墒等作用。
但由于农膜的质量参差不齐,加上部分农民在使用后未能及时回收,导致大量农膜残留在土壤中。
农膜残留不仅会影响土壤的透气性和透水性,阻碍农作物根系生长,还会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土壤肥力。
(四)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农村地区的生活污水大多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垃圾随意丢弃的现象也较为普遍。
生活污水中的氮、磷等污染物会进入水体,造成水质恶化。
而垃圾中的有机物和有害物质在自然环境中分解,会释放出有害气体和渗滤液,污染土壤和地下水。
农业面源污染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还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的生活质量。
因此,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刻不容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面源污染成因与控制措施摘要:农业面源污染是目前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污染源,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
有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是实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该文分析了农业面源的成因,并提出了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措施。
关键词:面源污染;控制措施;环境中图分类号X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7731(2016)10-0092-03The Cause and Controlling Measures of Agricultural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in ChinaSu Junmei1 et al.(1Shenzhen Machinery Institute Architectural Design Co.,Ltd. Xi'an Company,Xi'an 710075,China)Abstract:At present,agricultural non-point pollution is the important pollution source of affecting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it becomes the bottleneck of modernize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The control of non-point pollution in agriculture is the prerequisite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essay,the reason on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was illustrated,and suggestions for controllingnon-point pollution in agriculture were put forward.Key words:Non-point Pollution;Controlling measure;Environment1 前言污染源可分为点源和面源。
20世纪90年代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点源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因,对污染控制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工业点源上。
然而人们在长期对点源污染治理取得显著成效但水环境质量状况并未得到明显的改善,由此开始认识到面源污染的严重性[1]。
农业面源污染是相对于工业和城市生活点源污染而提出的,主要指由农药、化肥、致病菌等分散污染源引起的对水层、河岸、滨岸、大气等生态系统的污染[2]。
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由来已久,是当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也是近年来国内外环境领域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3],但与点源污染控制的相关研究相比,面源污染的控制和研究还相当有限。
2 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农业面源污染来源广泛,农业土壤类型、气候、管理措施和地形等因素均会影响其污染负荷。
降雨径流是农业面源污染水体的主要驱动力,是面源污染负荷产生的动力和输移载体,下垫面地表污染物质类型及其积累数量是面源污染的物质基础[1]。
中国农业整体上的科技水平不高,其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明显。
2010年,中国《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报告》的数据显示,农业面源污染已超过点源污染,成为中国水环境污染的最大污染源。
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成因有以下几类。
2.1 农用化学品的滥用随着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大量的化肥、农药被使用以提高农作物产量。
然而我国化肥和农药利用效率总体偏低。
据统计,我国单位播种面积化肥平均施用量高达400kg,远高于发达国家每hm2播种面积施肥量225kg的环境安全上限[4]。
其中小麦、玉米和水稻的氮肥利用率为28.3%、28.2%和26.1%,远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40%~60%的水平[5];中国农药年产量50万t,居世界第2位,年农药施用量在23万t左右,平均施用量2.33kg/hm2[6],而且许多被禁止的农药依然在施用,农药的利用率低于30%。
过量的化肥和农药被农作物低效率利用后,大量氮、磷养分在土壤中盈余并以各种形式流失到环境中,导致了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2.2 禽畜养殖业的发展随着禽畜养殖业的迅速发展,禽畜养殖粪便和冲洗粪便污水排放量也随之增加。
养殖废弃物防治和管理技术相对滞后,畜禽粪便及冲洗污水大部分未经无害化处理直接排放,携带了大肠杆菌、寄生虫卵等病源微生物和大量的氮、磷等污染物进入周边土壤、空气,流向江河湖泊,导致了水体、土壤和大气的污染。
据调查,全国畜禽粪便排放量约为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的2.4倍,其中畜禽粪便COD排放超过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COD排放量之和[7]。
2015年,国务院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作为推进农村污染防治的首要内容,纳入全国水环境污染防治计划,但是畜禽养殖污染面临诸多现实问题,如缺乏适合地区特点的实用型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模式等,防治形势仍然严峻[8]。
2.3 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垃圾农业生产垃圾主要有残留农膜和农作物秸秆。
近年来,塑料地膜的使用量不断增加,农膜污染已成为农田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据统计,我国农膜年残留量高达35万t,残膜率达42%,有近1/2的农膜残留在土壤中[4]。
由于使用的绝大部分农膜为不可降解地膜,在土壤中不易被降解,逐年积累,会污染土壤和水生态环境。
据统计,2012年农村产生生活垃圾约2.8亿t/a,所有行政村中有生活垃圾收集点的约占26%,对生活垃圾进行收集处理的约占10%[9]。
长期以来,农村居民居住分散,大部分尚未对农村生活垃圾进行集中处理,农户随意堆放或倾倒于河道两侧,不仅占去了大片耕地,也导致水生态环境恶化,已经危害到农村生态安全。
2.4 水土流失与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既是农业非点源污染发生的重要形式,同时又是非点源污染物流失的载体和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途径[10]。
过度垦植、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和土地利用方式都会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水土流失不仅导致土地退化、耕地毁坏,还会造成河道、湖泊的淤塞。
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带来的径流和泥沙本身就是一种面源污染物,其携带有机物、重金属、磷酸盐、氮等污染物,会给受纳水体水质带来严重影响[11]。
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对环境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对当地和下游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
近些年来,化肥、农药施用量及畜禽养殖的急剧增加,导致水土流失引起的农业非点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10]。
2.5 污水灌溉污染我国北方地区由于严重缺水,推广使用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进行农业灌溉,长期的污水灌溉不仅会使土壤里的污染物不再被降解,而且不断积累,在下雨或灌溉时直接渗透到地下水中,造成土壤、农作物及地下水的严重污染。
已有研究表明:某些长期污灌区土壤重金属增加,地下水硝酸盐、生物致病体增加,特别是部分污灌区深层地下水有机物含量高达60 种,带有致癌作用的有机物达数十种之多[12],给当地的土壤和水生态安全造成了直接威胁。
3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措施3.1 广泛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环保意识我国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水平比较落后,从事农业生产的组织、单位及农民的生态、环保、法律意识还不够强。
建议充分利用电台、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媒体宣传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和成因,多层次、多形式地普及农业生态环境知识,让从事农业生产的组织、单位及农民充分认识到农业面源污染对社会危害性和污染防治的重要性,逐步树立起农业资源的忧患意识和环境保护的参与意识。
3.2 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发展有机农业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途径之一。
其遵循自然和生态平衡规律,不施用人工合成的农药、化肥、饲料添加剂等化学物质和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采取作物秸秆、畜禽粪肥、绿肥和作物轮作以及各种物理、生物和生态措施,使农业得到可持续发展[4]。
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符合国家关于污染控制与生态环保并重的环保战略要求,是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根本措施。
3.3 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水土流失造成农业面源污染对中国的生态安全构成重大威胁。
其污染控制主要通过水土保持措施来完成,一是对污染源系统的控制。
通过改善土壤质地、增强土壤团粒结构等表土稳定化措施或提高植被覆盖度、增加土壤微生物种类等生物措施来减少污染源系统的通量[11]。
二是对污染物运移途径和过程的控制。
通过降低地面坡度,以渠道化手段分散径流或降低流速,减弱径流的侵蚀力,从而减少雨水在地面溢流的数量[3]。
如拦沙坝、山塘、梯田等工程设施。
3.4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研究我国自然生态条件复杂,面源污染类型多样,关于污染源和污染通量的研究较少,农业面源污染主要由降雨径流、土壤侵蚀、地表溶质溶出和土壤溶质渗漏4个过程组成[13],其产生、迁移过程和机制也非常复杂。
模型化是我国面源污染研究的主要方向,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建立了一些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经验统计模型,通过受纳水体水质分析计算汇水区农业面源污染输出量,目前已对三峡库区、西湖流域、千岛湖流域和汉江流域等进行了模型研究[13],然而由于各个区域的独特性和适用性,应根据不同区域特点,建立特定的面源污染理论和控制理论。
另外,在研究农业面源对地表水影响的同时应加强农业面源污染对地下水污染的研究。
3.5 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规我国作为农药化肥生产和使用大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却明显滞后。
建议加快农药化肥管理条例修订,制订和完善农产品生产和安全质量标准、农产品基地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定激励政策以鼓励和引导增施新型高效肥料,推广节肥增效技术,完善无公害农产品等的奖励扶持政策[13];逐步建立和完善严格的农药施用监管制度,引导和处罚相结合的施肥管理制度等[14]。
3.6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统筹环保和农业产能,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绿色农业,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增施新型高效肥料,减少化肥的施用;利用生物杂交、生物遗传技术培养出高产、抗病、固氮的农作物,加强病虫草害预测预报体系建设,选用抗病虫农作物或通过物理技术、生物技术和基因技术来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积极开展秸秆饲料、秸秆沼气、秸秆肥料等多渠道综合利用技术;重视对塑料农膜的污染防治,积极推广可降解地膜等。
参考文献[1]柴世伟,裴晓梅,张亚雷,等.农业面源污染及其控制技术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6,20(6):192-195.[2]易志刚.农业面源污染及其防治策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4):7589-7590.[3]陶春,高明,徐畅,等.农业面源污染影响因子及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土壤,2010,42(3):336-343.[4]王艳萍,高吉喜.有机农业生产在农业自身污染防治中的作用[C].//首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5:388-390.[5]张福锁,王激清,张卫峰,等.中国主要粮食作物肥料利用率现状与提高途径[J].土壤学报,2008,45(5):915-924.[6]李贵宝,王东胜,周怀东,等.我国农村水环境状况及其恶化成因[C].//中国水利学会2002学术年会论文集.2002:57-61.[7]张娥. 浅谈甘肃农村的农业环境污染问题及防治[J].甘肃科技,2005,21(7):20-21,99.[8]盛瑜,周虹妤,史伯春,等.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畜牧杂志,2016,52(6):68-70.[9]于锋,王淑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广东化工,2016,43(6):136-138.[10]胡宏祥,马友华.水土流失及其对农业非点源污染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6):408-412.[11]莫明浩,方少文,涂安国,等.水土流失面源污染及其防控研究综述[J].中国水土保持,2012,(6):32-34.[12]韩学馨,郭秋卯,高森,等.探究工业污水灌溉影响及防治措施[J].科技与创新,2016,(3):91.[13]张伟天,王宝贞.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新思路[J].中国给水排水,2004,20(10):33-35.[14]郭鸿鹏,徐北春,刘春霞,等.农药化肥规制:美国经验及启示[J].环境保护,2015,43(21):64-69. (责编:徐焕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