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客家文化

合集下载

梅州客家方言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创新

梅州客家方言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创新

&学教育2。

1808梅州客家方言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创新®分裊杆刘車抵毛政才内容摘要:梅州话被称为客家方言的“标准语”,具有特殊的交流沟通、文化传承、文化认同等多重价值,但是 在调查发现其处于逐渐萎缩的不利境地,需给予加大传承保护、创新发展的力度。

本文在简要概括了梅州客家方 言现状的基础上,从社会变革造成的冲击和文化传承、保护、发展、创新中遇到的瓶颈出发,针对性的分析了其越 发式微的原因,并给出了具体的、实效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梅州客家方言传承保护路径探索客家属汉族的七大民系之一,其历经五次大规模南迁,杂融 了畲、峒等山区少数民族等形成 的民系,主讲语言为客家语,是汉 语七大方言之一。

同时,它也是客 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内容之一。

主要分布在粤东、粤北、闽西和赣 南等地区。

由于梅州被称为“天下 客都”,梅州客家文化是客家文化 的典型代表,梅州话也顺理成章 成为客家话的典型代表。

目前学 界关于梅州客家方言调査研究的 成果已有不少,本文重点关注现 代世情、国情下客家方言传承、保 护、发展、创新中遇到的瓶颈及其 解决路径等。

一.梅州客家方言生存现状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世界,需要多样性的文化支撑。

方言是 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保护方言 即捍卫乡土文化。

然而,随着时代 发展、社会变革,方言文化出现衰 微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梅州客家 方言也不例外。

虽然梅州客家学 以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受到众多文 史学者的追捧,但是其传承发展 仍面临着巨大的时代性难题。

而 隐藏在梅州客家方言之中的客语、客家山歌、客家戏曲、客家民 俗等文化瑰宝,也随着时间而慢 慢地流失,从而导致梅州客家方 言的文化孤岛出现。

梅州位于闽、粤、赣三省交汇处,下辖两区一市 五县,即梅江区、梅县区、兴宁市、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平远县、蕉岭县,属经济欠发达的粤东山 区。

以此为基础将梅州客家方言024分为“嘉应小片和兴华小片。

嘉应小片包括梅州市区、梅县、蕉岭、平远。

梅州风俗

梅州风俗

梅州客家文化史客家人作为古代中原人的后代,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可集中概括为艰苦奋斗、热情好客、尊师重教、爱国爱乡。

客家人从中原迁移到闽粤赣地区,由于平原地区已被原住民占据,一般只能定居在贫瘠山区,因而生活艰苦,必须奋斗。

客家人的拓荒精神、白手起家能力也就十分突出。

尤其是客家妇女,以勤劳贤淑闻名天下,农活家务都出色,家庭观念特别强,有“铁汉”之称;早期客家人作为移民,居住在人烟稀少、落后偏僻的山区,人际交往的心理需求和团结互助共同克服困难的意识也就特别强,虽然生活艰苦,但养成了热情好客的文化传统;客家先民从中原“衣冠南下”,大多数都有是出身于“书香门第”,因而文化素质较高,历来有重视文化教育的传统。

其中梅州表现最为突出,被誉为“文化之乡。

我们作为梅州人,作为客家人我们应该更深入地了解客家文化的方方面面。

历史篇客家,是中华民族中汉族的一支特殊民系,两千多年来,中原地区的汉人因逃避战乱、饥荒、迫害或因政府调迁大量南迁,集中定居在闽、粤、赣地区,又进而扩散至四川、广西、海南、台湾、香港、东南亚等各地。

相对于这些地区的原居民而言,他们是客,因而称为“客家人”。

从目前掌握的历史资料看,古代中原人发生过六次大规模南迁。

第一次是秦始皇时期派兵50万驻扎南岭地区;第二次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和三国两晋时期;第三次是唐朝中时至五代十国的动荡时期;第四次是南宋时期金兵南下汉人南渡;第五次是清兵南下客家人抗清失败而迁移;第六次是清代雍正年间“移湖广,填四川”,大量客家人向广西、四川等地迁移。

近一两个世纪,客家人向海外的迁移逐渐增多。

在客家人的迁移历史中,梅州是最主要的集散中心;由于元代梅州的原居民畲族人起义抗元失败而大量外逃,至明代梅州已不设“畲官”,几乎全为客家人所占据,成为客家人主要聚居区(现在仅在大埔有少量畲族人居住)。

从集散中心和主要聚居地这两个方面而言,梅州成为客家文化的代表区域,被誉为世界的“客都”。

(福建龙岩、江西赣州也是客家主要聚居区。

梅州客家“香花佛事”舞蹈的民俗文化研究

梅州客家“香花佛事”舞蹈的民俗文化研究

梅州客家“香花佛事”舞蹈的民俗文化研究民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以民俗事象为载体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潜移默化的流传于民间。

民俗舞蹈是人们在特定的表演场域、相对稳定的民俗活动中所进行的族群情感的外在表现,人们用身体语言记录整个仪式活动过程,传递其特定的主旨及文化意蕴。

一、梅州客家“香花佛事”舞蹈与客家民俗文化民俗舞蹈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表征在身体之上,依存于民俗事象,经过历史积淀形成的传统印记,需要把它放置于特定的语境中阐述舞蹈本体,分析其自身所具备的民俗文化价值。

民俗舞蹈和民俗事象联系最为密切的是岁时节日、人生礼仪和信仰民俗。

梅州地区由香花僧侣在斋主家中操持的佛教形式,在梅州上水地区、下水地区(以梅县丙村为分界线,在丙村以上的梅江区和梅县诸乡镇,为上水派;在丙村以下的梅县诸乡镇,以及蕉岭、大埔等县均为下水派)一般被称作“香花佛事”“香花仪轨”,它既是佛教度亡仪轨,也是梅州客家人重要的人生仪礼。

香花仪轨是具有浓郁客家民俗文化特征的宗教仪式部分,包括静态的念唱经文的音乐表演及动态的技艺规范的舞蹈表演,借助舞蹈的动作姿态表演形式,为逝去亡者颂德祝福、寄托哀思,传递出民俗内涵及佛学理念,香花仪轨真正实现着“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佛前皆忏悔”的心灵超升。

二、道具舞蹈:铙钹花铙钹花,是香花仪轨中一项技艺性较高的器械舞蹈,其传承过程中与本土文化环境相融合,形成了独具梅州客家地区特色的民俗表演形式。

“铙钹花”一般在场外进行,表演者僧侣或斋嫲主要依靠铜铙钹、一根筷子、竹竿等道具舞出花样繁多的表演套路,其表演过程无唱念经文,而是伴随节奏明晰的锣鼓声,僧人或斋嫲于一席之地,抛舞铙钹,舞蹈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农耕文化的色彩,其目的主要是调节场面气氛。

(一)舞蹈动作僧侣或斋嫲表演“铙钹花”的动作套路源自客家人對于自然景物的模拟与生存生活的再现,蕴含佛学理念,兼具社会功能。

“铙钹花”表演时主要使用的是铜铙钹,其道具为圆形,从道具中便可窥探客家民众意欲表达对传统文化观念的重视,追求生命的延续,体现佛教“六道轮回”的理念。

探讨梅州客家文化

探讨梅州客家文化

探讨客都梅州及梅州客家文化赖远科(广东海洋大学文学院广东湛江 524088)摘要:梅州,这个全球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是全球客家人的心灵家园。

由于它自身特有的文化背景,加上客家人聚居地天然的地理条件,“客都梅州”所拥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堪称世界建筑一绝的围龙屋为代表的独特客家民居。

身为一个地道的梅州客家人,为了更好的弘扬和不断发展梅州客家文化,本人在此文中将用五部分来介向大家展现客都梅州以及梅州的客家文化。

第一,广东梅州的概括;第二,梅州客家建筑以及客家山歌;第三,梅州文化及梅州客家人的特征;第四,梅州客家文化遗产资源开发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第五,梅州客家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思路与有效保护对策。

关键词:客都梅州;梅州;客家文化;客家山歌To Discuss The Guest of MeiZhou And MeiZhou Hakka CultureLAI Yuan-ke(Literature College,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Zhanjiang 524088,China)Abstract: The world's largest hakkas settlement, Is one of the world hakka spirit home, Due to its peculiar cultural background , Plus the hakka settlements of natural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The Guest is MeiZhou Owned by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are very rich, Especially the world architecture well is the circumference of the dragon house to represent the unique hakka local-style dwelling houses, As a real meizhou hakka, In order to better promote and continuousdevelopment of meizhou hakka culture, I will to interface with fiveparts in this article to show you the guest meizhou and meizhou hakka culture, First, the guangdong meizhou sum up; Second, meizhou hakka architecture and hakka folk songs; Third, meizhou and the features of meizhou hakka culture; Fourth, meizhou hakka cultural heritage resourc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Fifth, meizhou hakka culture resource tourism development train of thought andeffective protection measures.Keywords: The Guest of MeiZhou;MeiZhou; Hakka Culture; Hakka folk song前言: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的凝现,也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是内在的深层结构。

一-、梅州大埔客家民俗文化村讲解脉络:客家由来------客家建培训课件-新版.ppt

一-、梅州大埔客家民俗文化村讲解脉络:客家由来------客家建培训课件-新版.ppt
金、五凤 楼 B、殿堂式格局
最新文档
4、光禄第介绍 5、张弼士 史迹(问答)----客家八贤(实业救国、商界大亨、华侨领袖) 6、张裕酒文化展览馆 A、张弼士 1892创办张裕葡萄酿酒公司 B、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和最优等奖状,孙中山题赠“品重醴泉” 奖
匾 C、中国“苦艾酒”---味美思
最新文档
二、肇庆鼎湖山---森林生态游
讲解脉络:鼎湖山生态特征---特别植物介绍---补山亭----飞水潭---1、生态介绍 A、广东四大名山;鼎湖山的由来---顶湖,天湖,宝鼎 B、岭南名山;庆云寺1983年成为全国重点寺观,北回归线上的明珠 C、北回归线附近大都是热带、亚热带气候---几大沙漠
我省受东南季候风影响和台风影响: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原始风貌 E、鼎湖山是天然大宝库:植物1834种,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植物23种;珍稀动
物15种白鹇的主要栖息地。 F、1956年,全国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与生物圈”计划的定位研究站 1982年,全国第一批44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 G、天溪、天湖、云溪
四、国恩寺
引言—
1、位置:广东新兴县、“禅宗六祖的故里”,六祖惠能旧居和圆寂之所,位于 六
祖镇龙山山麓,原名“报恩寺”,唐中宗李显赐名为“国恩寺”
2、惠能生平介绍
俗姓卢、名惠能,唐贞观十二年农历二月初八子时降生,三岁丧父;24岁在金 台寺听讲《金刚经》开悟,后到湖北黄梅岭拜五祖弘忍为师,成六祖。先在广州 法性寺(现今光孝寺)弘扬佛法,次年,在韶关南华寺弘法30多年,后回到国恩 寺圆寂,世寿76岁
游览线
1、国恩寺前 莲花池—莲花是佛教标志之一 菩提树—1988年从光孝寺移植而来、每逢二

中华客家文化专业《梅县客家人的服饰特色》

中华客家文化专业《梅县客家人的服饰特色》

梅县客家人的服饰特色客家人的衣着穿戴,包括衣服、鞋、帽、裙、帕、首饰和雨具等项。

古时衣着皆为汉唐服制遗风,比拟古朴、大方,偏宽偏长,色偏深,多黑、蓝、灰色,只有夏季用苎麻纺织的白布,富家用白绸缎。

直至清末仍大体如此。

兹分别略述如下:衣服平时一般人家衣服,男女无多大区别,上衣是“大襟衫〞,右边斜下开襟,安布钮扣,讲究的用铜钮,女服只在襟边加一二条边讲究的绣花边,以示男女之别。

衣服袖子宽长,袖口宽一尺左右。

男装另一式是“长衫〞,俗称“四围齐〞,长度以能遮盖“脚眼仁〞为准。

此衫作礼服用,讲究的外加穿“马褂〞,配上小官帽俗称“榄豉帽〞,在年节或作客时才穿。

裤子,那么男女根本无别,一律宽头大脚,裤腰是用较软的布做的,穿时用纱织布带俗称“裤头带〞扎紧,或干脆不用布带,将裤头交叉绞紧反扎于内即可。

裤管俗称“裤脚〞宽尺八至二尺。

—个裤筒穿两条腿也还很宽。

如果裁去—截,就象当今流行的时装“裙裤〞。

旧时,一般男女都不穿“底裤〞内裤,讲究者多穿一件较短的长裤就是了。

内衣,那么一般都穿,俗称“褂子〞、“留眠衫〞,有“大襟〞、“正襟〞两式,比外衣狭窄。

讲究穿着内衣、内裤是近代以后的事。

寒暑服式无多大区别,只是暑天穿薄布、苎麻布俗称“夏布〞,冬天用厚布。

冬春御寒之衣服那么统称“寒衣〞,一般有“夹袄〞即双重厚布制成的外衣、“棉袄〞棉衣、“棉背褡〞、羊毛衫,富裕人家多有皮袄。

下套穿棉制“马裤〞。

“马裤〞样式乖僻,只做两条“腿〞,左右各一,互不相联,无裤腰,穿时左右腿各穿—条,上边有一布条,将布带结扎在裤头上即可。

成人衣服大抵如此。

其色泽多偏黑、蓝、灰色。

布是自己用棉花、〞:麻纺织的,俗称“家机布〞。

本色白底,用土染料染漂而成各色。

染料是上制“靛粉〞,也有用“薯莨〞、“土珠〞或“乌臼树〞等草木熬水染色的。

小孩至三、四岁穿的衣服,多不用钮扣,只用布带扎紧。

上身为襟式,下身为“开裆裤〞。

一般要在六、七岁入学前,才制着成人式衣服。

以上服式,均指布质的。

客家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客家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客家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者:于景林来源:《餐饮世界》2024年第03期饮食文化是地方文化的积淀,是一种典型的非物质文化,菜肴是饮食文化的真实性载体,其文化底蕴比其他非物质文化更容易被人感知。

同时,也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优秀的民俗旅游资源,因此饮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尤为重要,在促进和发展经济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梅州的客家人占全市总人口的97%以上,是广东乃至全国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素有“世界客都”之称。

梅州的客家人,源于中原,宋代南北分治,汉族的文化和经济中心南移到长江流域,以秦岭为界;至清朝,移向珠江流域,到东南亚以及其他国家发展;客家人是汉民族的一个民系,随迁徙而衍生。

客家先民历经5次大迁徙,来到粤东粤北、闽西、赣南和广西等地,无论身在何处,仍坚守中原文化,特别是保留着中原的饮食习俗,传承中原饮食文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客家菜在传承的基础上,又包容发展,不断创新,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客家饮食文化,即中原传统饮食文化与本地饮食文化兼收并蓄、融合渗透、包容发展的结果,客家饮食文化根在中原,是对中原饮食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

客家人是汉族的一支特殊民系,祖居中原地区,经多次南迁,最后集中定居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相对当地居民而言,他们是客,因而被称为“客家人”。

明清时期,以广东梅州为基地,“一枝散五叶”,又扩散至四川、广西、海南、台湾、香港、东南亚各地,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包括以菜肴(客家菜)、小吃、茶、酒为系列的客家饮食文化,并因地域因素被吸纳到粤菜系中,使客家菜成为粤菜中独特的一支。

其中又以东江菜最负盛名,因广东境内客家人一向以粤东山区的梅县(现梅州市)为基地,并主要居住在东江流域,东江向西南流入广东省境内,故广东客家菜又称东江菜,与潮汕菜(潮州菜)、广府菜(广州菜)并称广东三大菜系。

明清時期,客家菜系基本定型。

其中东江盐焗鸡构成了客家菜的典型代表;此外,客家清炖鸡、汤泉蒸鱼嘴、东江酿豆腐、椒盐鸭下巴等都是客家菜的代表作。

文化之乡——梅州

文化之乡——梅州

泱泱华夏地大物博,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服饰、饮食、民居等,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们家乡有个独特的风俗——注重文化。

梅州素有“文化之乡”的雅称,梅州的客家先民,从中原“衣冠南迁”而来,大都出身于书香门第,长久以来延续着“耕读传家”的传统,历来文风鼎盛,崇文重教,英才辈出。

文化之乡的“文化”代表了客家文化的最高境界,包括精神、思想、居住、建筑、服饰、饮食、语言、文艺、教育、信仰、习俗等方面,其中最被推崇的当属教育——一是倡办教育;二是送子上学堂;三是英才辈出。

最著名的还是倡办教育和英才辈出。

倡办教育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地方教育组织。

宋代以来,梅州书院林立、文风鼎盛。

东山、蓝田、桂岭等书院均见证着梅州“文化之乡”的历史地位。

此外,梅州地区其它各区县均在较早时广泛办学兴学,书院、学宫、学校等机构遍地开花。

据史志记载,梅州地区南宋时即塾学遍布,明清时科甲兴盛,闻名海内外。

就算是现在,在改革开放以来,梅州高考升学率也稳居全省前列。

英才辈出《梅州院试》载:“自宋以来,代产伟人”,如“五科五解”、“一腹三翰院”、“三代四翰林”,更有父子同进士、岭南第一才子宋湘、八旬翰林、学霸韩山等佳话。

以梅县为例,早在宋代就出了不少进士,有些还是一家的。

乾隆嘉庆年间,可谓是梅州文风最盛时,乾隆十七年(1752年)壬申恩科会试,广东全省中进士者11名,梅县占5名;嘉庆3年(1798年)戌午科广东乡试,全省中举者88名,梅县占17名,其中李汝谦为榜首的解元。

清状元吴鸿督学广东,赞梅州“人文为岭南冠”。

其中梅县是清代全国114个科举发达县之一,广东五个科举发达县之一。

梅州市还有本叫《梅州进士录》的书,以详实的史料展现唐宋至明清千年间梅州涌现的进士,描绘他们的生平、事功,为人们了解客家人崇文重教之风提供了窗口。

《进士录》提供了这样的数据:进士283名(含文进士和武进士),其中会试殿试产生的正榜进士247名(含寄籍进士8名),钦赐进士15名,明通进士21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剑英元帅故居位于梅县雁洋 镇雁上村,距梅州市区33公里, 是一幢普通农舍,属于典型的 客家围屋。故居室内陈设简朴, 有叶剑英当年用过的床板台凳 等生活用品,1989年被列为广 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缅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 家叶剑英元帅的光辉业绩,海 内外乡亲捐资在故居旁兴建了 “叶剑英元帅纪念馆”。纪念 馆设有五个陈列室,展出叶帅 珍贵照片200幅和生前用过的实 物50件。门前耸立着2米高的叶 帅铜像。
粤东第一漂——龙鲸河漂流
位于梅州市丰顺县西北部 的龙鲸河,距县城45公里。 龙鲸河整个漂流河段共有 9.8公里,落差40米,河段 里除了有十滩三峡三潭外, 还有目前经有关专家考证 发现的世界上数量最多、 规模最大的冰臼群。那些 大大小小的100多个冰臼, 经过长期的冰川冲击,研 摩形成大小不同、形状怪 异、玲珑亮滑的石雕群体, 游客在此驻足观赏,无不 为大自然巧夺天工的造化 折服。
二、梅州是久负盛名的"人文秀区",是客家历史文化遗产 最丰富的聚集地。文化积淀孕育了众多历史名人,留下了 具有浓厚教育、文化色彩的名人故居。近代著名的爱国诗 人、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黄遵宪故居,清代著 名革新派诗人、书法家、曾被嘉庆皇帝誉为"广东第一才 子"的宋湘故居,清末爱国革新政治家、洋务活动家、中 国近代四大藏书家之一的丁日昌故居,近代著名教育家、 诗人、爱国志士丘逢甲故居;清末著名外交家、维新思想 家何如璋故居,当代客家最优秀人物叶剑英元帅故居等, 名闻遐迩。据全市古民居普查的不完全统计,我市现遗存 的各类较完整的特色古民居和名人故居(旧居)约500余 处。
黄遵宪故居
丁日昌故居
宋湘故居
丘逢甲故居
叶 剑 英 元 帅 故 居
何如璋故居
三、1994年,梅州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 史文化名城"。目前,在梅州市范围内有国 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县级文物保 护单位114处,古文化遗址398处,古窑址 87处,古墓葬179 处,古建筑260处,近现 代革命遗址及纪念建筑140处。县级博物馆、 纪念馆8座,市级博物馆2座、纪念馆1座, 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座。
梅县雁南飞茶田度假村
梅县雁南飞茶田度假 村位于叶剑英元帅的 故乡——广东省梅县 雁洋镇,总面积450公 顷,是广东宝丽华集 团公司饱蘸着祖国茶 文化, 在青山绿水间 浓墨重彩挥洒而就的 融茶叶生产、加工和 旅游度假于一体的山 区“三高农业”、 “生态农业”、“旅 游农业”的开放型旅 游度假区。
叶剑英元帅故居
客家话:唐宋中原古汉语的“活化石”
目前,全世界客家人公认 的纯正客家话是以梅县话 为标准音的。在梅州,客 家话播音已成为广播电视 台的一大特色,《客家话 方言词典》也已修订出版, 客家话成了梅州维系世界 客家人的重要“情感纽 带”,不少阔别故土多年 的海外客家人都以“乡音 未改”为荣。
客家话主要特点
五华汤湖热矿泥山庄
五华汤湖热矿泥山庄,位于我国著 名的文化之乡,足球之乡,华侨之 乡,梅州市五华县转水镇维龙村。 那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尤其是 温泉地矿资源丰富,山庄内有多个 温泉露水点,水温高达83oC,从 地下2600多米喷出,是我国那至世 界罕见之高热矿泉。经国家地质矿 产部及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 所检测,汤湖热矿温泉和热矿泥, 含有人体所需的60余种微量元素, 可治疗多种疾病,被誉为天下第一 泥,天下第一奇。
千佛塔
千佛塔是一座铁塔,铸于965年。 这座塔并不高,只有4.2米,每 边长2米不到,为四方形,但令 人惊叹是塔的每面都铸有大小 佛像250尊,四面共计有一千尊 佛,故名。系广东省重点保护 文物。 该塔始于修慧寺内,后毁,乾 隆初年由嘉应州官王者辅迁置 于梅城东郊山上,1989年迁入 普同塔院内。1990年,普通塔 院新建了一座高36米的大塔, 共九层,首层置千佛铁塔,二 至九层内壁镶了千尊汉白玉佛 像,顶层安放着千尊金佛。 交通:位于梅州市区东郊,乘6 路公交车到岗背下车后步行。
阴那山和灵光寺
分别是广东省级风景 名胜区和广东省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 阴那山位于梅县雁洋 镇,距梅州市区45公 里,其山巅五峰并聚, 称五指峰,又名梅峰, 海拔有1297米。天气 好的湖旅游度假村位 于梅县雁洋镇福村, 是在梅县华银垦殖场 的基础上,由广东华 银有限公司投资开发 兴建的,集观光旅游、 休闲娱乐、养生健身 于一体的梅县旅游度 假胜地。
客家山歌欣赏
客家山歌特出名(2006年高级中学的千人 山歌大合唱获上海吉尼斯世界纪录奖) 广东梅县情歌 世界客都,文化梅州 著名的客家山歌说唱故事:十思量,三斤 狗变三伯公等 客家山歌擂台赛(部分)
客家美食
梅州菜具有鲜明的客家菜肴特色,菜味鲜 咸,吃口脆嫩。传统的梅州菜主要为家禽 和水产。梅州的特色菜有盐焗鸡、酿豆腐、 梅菜烧肉、醋溜鱼、炒子鸭、炖鱼肚等等。 另外,当地的客家娘酒也很有名,值得一 尝。 美食欣赏 美食制作
梅州客家文化
教学大纲
梅 州 风 光 客 家 美 食
客 家 山 歌
围 龙 式 围 屋
客 家 话
综 述 梅 州 文 化
简 述 梅 州
简述梅州(世界客都)
梅州除了占极少数的畲族等少数民族和潮汕人外,绝大部分 是客家人。在六县一市一区中,除丰顺县外,其它都是客家 人口数占90%以上的“纯客住县”。在梅州,你可看到客家 人原汁原味的生活习俗。 海外有人将客家人喻为“东方犹太人”,实际上客家人与犹太人 相比毫不逊色,同样出了不少影响世界和中国近现代进程的大人 物。例如:丁日昌、丘逢甲、叶剑英、范汉杰等革命家;张裕葡 萄酒创始人张弼士、领带大王曾宪梓、皮革大王田家炳、已故的 永芳集团原董事长姚美良等 外地人来梅州,感触最深的 要数勤劳智慧的客家妇女。客 家妇女堪称中国劳动妇女的典 范,“耕、种、樵、臼、炊、 纺织、缝纫之事,皆能一身兼 之;事翁姑、教儿女、理家政、 井井有条,其聪明才力直胜于 男子!”
泮坑风景区
位于梅州市梅江区三 角镇,离市区7公里, 占地47平方公里,三 面环山,林木苍翠, 风景不错。景区内主 要有泮坑公王庙、 “泮溪飞瀑”、念慈 亭等景点。区内设有 茶座、餐馆、游艇、 水上飞机等旅游设施。
龙岩寺
位于离梅城70公里的隆文镇岩前乡。寺 筑于天然岩洞--龙牙岩洞中,故又名 “龙牙寺”。相传为明万历初年,由一 高僧所建。距今已有400年。岩洞高约 12米,宽约20余米,深达50米。走进 岩洞,迎面是佛殿。中间塑有“三宝大 佛”及诸佛像;两边岩壁,依高低之状, 塑观音行天及十八罗汉,神情各异,栩 栩如生。 龙牙岩洞顶、洞壁由石灰 岩冲刷自然形成的景物甚多:有观音坐 莲、金猴凌空、仙人出洞、鹦鹉含花、 石柳垂丝、乳泉长滴等天然雕塑奇观。 尤为奇特的是“天窗高照”:阳光从洞 顶一个小洞穿进,洞外的蓝天彩云、绿 树花影历历在目。但是,不管洞外斗雨 倾盆,却是滴水不入洞中,此中奥秘, 耐人寻思。
三河坝烈士纪念碑和元魁塔
三河坝烈士纪念碑 位于汀江、梅江和梅潭河三江 汇合的三河坝。三河坝群峰对 峙,地势险峻,是水陆交通要 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南 昌起义军曾在朱德的率领下在 这里与国民党钱大钧部激战了 三昼夜,许多战士牺牲在这晨。 1964年当地政府在三河坝东岸 的笔枝尾山顶建造了15米高的 纪念碑,后来又在左边建了纪 念亭,现已列为广东省重点文 物保护单位。
语音上:多送气音,古全浊声母,不论平声仄声,大多变读为送气清音,如, “别,步,抱”多读作 [p‘],“地,大,弟”读作[ t‘-],“在,字,坐”读作[ ts‘ -],“旧,舅”读为[ k‘-]。古非敷 奉声母部分字今读作,而客话读重唇音,如“斧, 分,放,腹”念[f-],“孵,讣”读[f-],“扶,肥, 饭”也念[f]。古晓匣母合口字,客家 话中多读[f]声母或[v-],如火,花念[f-],“话黄换”念[v-]。古 是晓组声母(如“基, 欺,希”的声母),在细音前不腭化,仍保留舌根及喉音[k k' h]的读法;大部分 地区没有撮口呼韵母,撮口呼韵母混入齐齿呼韵母;古鼻音韵尾和塞音韵尾各地 不同程度地保留着;声调 上,多数地区是6个声调,少数地区有5个或7个声调。 闽西长汀话,连城,清流都没有入声,剩下平声 分阴阳,去声分阴阳,上声自成 调共5个调。粤东客话平声入声分阴阳,上去不分阴阳。闽西客家话的永定话, 上杭话保留阴入阳入两个声调。 在词汇语法方面,最明显的是保留了不少古汉语词语。如“禾(稻子),食 (吃),索(绳子),面 (脸)”。还有一些具有本方言特色的词,如"目珠(眼 睛)目汁(眼泪)"等。在语法上,常用一些如“老, 公,子,哩,头”等前缀、后缀; 用一些特定的助词或词语(如“黎,咧”等)表示动作时态;通过变化 指示代词 和声调变化区分近指和远指等等。
勤劳的客家妇女
综述梅州文化
梅州是中国中原文化和南方土著文化的重 要交汇点,以其独树一帜的客家文化名扬 四海,拥有"文物由来第一流"美誉,被国务 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特色优势 历史文物古迹熠熠生辉 文物保护 修旧如旧重现历史风貌
特色优势 历史文物古迹熠熠生辉
一、两千多年历史文化的积淀,成就了大 量客家民居和名人故居。客家民居典雅堂 皇,是客家人南迁后的历史文化遗产,风 格独特,是中国民宅建筑瑰宝,堪称世界 建筑一绝。土楼、围龙屋、走马楼、五凤 楼、四点金、多杠楼及中西混合式等多种 形式,集中体现了中原宫殿式、府第式、 四合院式等建筑风格,反映了客家人的历 史和传统文化变迁。这些民居屹立于青山 绿水之间,构成了神秘而绚丽的画卷,形 成了客家独特的人文景观。
文物保护 修旧如旧重现历史风貌
熠熠生辉的文化遗产是客家地区历史发展的见证,如何让 这些饱经沧桑的"见证人"经久不衰,继续发挥历史研究、 科学研究和发展旅游等价值,成为市委、市政府打响"客" 字招牌的重要内容。位于大埔县城湖寮镇龙岗村的泰安楼, 坐落于梅州城区周溪河畔的东山书院等都被列为保护和重 修。 除了精细的维修工作,我 市还组织了具有专业资质的 队伍,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丘逢甲故居、叶剑英 故居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寨土楼进行制订文物保护 专项规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