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陕西传统民俗艺术的调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传统民俗艺术现状的调查

西安交通大学邢通曹香琪田婧君黄小蕊魏赟杨雪冉然贺婕

摘要:陕西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拥有多姿多彩的传统民俗艺术。但如今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国内外新文化的冲击,使得宝贵的传统民俗艺术面临着失传的危险。针对这一问题,本次暑期实践深入四个陕西重要的民俗文化发祥地,调查当地民俗的继承与发展状况。本文就调研方式、调研内容、调研结果等给予详细说明并提出新的观点及合理的发展性建议。

关键词:民俗艺术传统文化非遗调研实践

引言:陕西作为十三朝古都,拥有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同时也孕育了陕西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和异彩纷呈的民俗艺术。然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传统民俗文化失去其生存的土壤。今年是《非遗法》颁布实施的第八年,民俗文化的发展却依旧艰难。故西安交通大学“民俗艺术继承者”暑期团队选取了“陕西宝鸡凤翔泥塑”,“陕西洛南县静板书”,“陕西华阴老腔”,“陕西户县农民画”四个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以调查问卷、走访当地村民与城市居民、访谈当地文化局工作人员、采访民俗艺人等多种方式调查陕西传统民俗艺术的真实现状,全方位展现当代陕西民俗艺术的价值及其发展中的困境,与仔细分析后得出的解决方法。

一、调查结果及分析

本项目执行团队一行 8 人,于 2016年 6 月 29 日至 2016 年 8 月 31日,赴陕西省户县、华阴市、凤翔、洛南完成暑期实践调研,项目开支总计 1860元。共发放问卷230份,回收 211份,有效问卷 185 份;走访村民共48家,采访户县农民画艺术家等 4 人。

农村调查问卷结果显示:仅在重大节日才可看到民俗演出或展占66%,对本村民俗文化未来发展状况预测持悲观点占63%,乐观态度仅占15.6%,而主动学习或支持子女学习民俗艺术的仅占17.9%。综合分析问卷结果我们得出了:1)现在农村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村中基本为留守妇女或老人,传统的手艺难以传承。2)地域限制严重,村中的文化演出较少,好的民俗艺术难以传播。3)大家普遍认为从事这项行业没有发展前景。

城市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只有22%的人了解除周围村镇外的民俗艺术,12.5%的城镇居民不了解自己周边村镇的民俗艺术。74.5%的人认为民俗艺人收入过低或社会地位不高,不能从传统艺术中获得实际利益,38%人认为应通过媒体宣传民俗艺术。综合问卷我们得出:城镇居民对传统民俗艺术认识了解不足,缺乏兴趣;民俗艺术需要以新的形式和内容走向公众;城市整体对于民俗艺术保护意识淡薄。

在对老腔艺人张喜民先生的采访中,他表示虽然华阴老腔已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传承情况并不好。老腔基本上是用陕西的方言唱的,能听懂的人并不多,也就没有人有兴趣学。在凤翔泥塑村“六营村”的走访中也了解到,政府给予了每天50元的补助集中村中妇女学习泥塑,但效果同样不佳。泥塑胡艺人的儿子则表示泥塑的销路并不好,收入不固定。他开通了微信公众平台宣传销售泥塑,但关注量并不高。通过与村民以及相关艺人的访谈,可以看出艺术的传承难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从事民俗艺术相关工作收入来源不稳定;二是传统民俗与现代文化存在脱节,年轻人难以产生学习兴趣。

而在对户县农民画陈列馆馆长的采访中,他从政府的角度谈了民俗艺术的继承与发展问题。他谈到农民画的发展一波三折,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等浪潮不断前进。政府文化部斥资200余万元建立农民画陈列馆,就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农民画,喜爱农民画,参与到其中来。民俗文化尽管创造了一定的经济价值,但受到的破坏远远大于保护,民俗文化保护还处在人造声势的阶段,保护口号远远多于实际的措施,但已经表现出充满希望的前景。虽然国家已经对民俗文化产业进行了扶持,但仍存在资金不足,资料技术流失严重,口号大于行动等诟病。

通过听取多方面人群的声音,再结合相关资料,我们总结出陕西传统民俗艺术现存的几点问题:

1.后继无人的现象普遍,传统民俗艺术的文献资料技术流失严重

真正对民俗艺术感兴趣且乐于学习的年轻人却非常少,这种行为的选择通常都出于对经济利益追求方面来考虑的。而相关资料也只保存在个人的手中,大都没有集中保存,现有的文献资料也多难以辨认。虽然如今专门学习民俗艺术能够有效的获得来自政府方面的支持和补贴,而且如今也有很多的老艺人已经开始领取政府方面发放的工资,但是真正对传统民俗艺术感兴趣且乐于学习民俗艺术的

年轻人却非常少,这些年轻人大多数宁愿外出打拼也不想留在家中学习落后的传统艺术,这种行为的选择通常都是出于对经济利益追求方面来考虑的。所以如今活跃在传统民俗艺术领域的艺人大都是一些老人。

2.文化中所提倡和推崇的思想观念相对来说比较落后,真正喜爱的观众数量不断减少

产生于旧社会的民俗艺术其所具有的陈旧表演和表达方式都已经无法满足当今时代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文化艺术要求,很多艺术中所提倡和推崇的思想观念相对来说比较落后,从而直接导致其开始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很多文化艺术在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化恶化更新过程当中开始慢慢产生变化。如今又很多新型的大众文化开始兴起,都市文明纷纷开始向着城镇和乡村扩散,更受到欧美文化、日韩文化的冲击,因此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开始产生巨大的变化。而传统艺术其所具有的陈旧表演和表达方式都已经无法满足当今时代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文化艺术要求,而且其本身所包含的一些陈旧观念和一些落后的价值观念都已经无法解释新生事物,因此就造成了其本身的生产危机。

3.民俗文化保护缺乏经费支持,融资渠道单一,没有或缺少专项资金

相比东部发达地区,陕西省民俗文化保护的投资严重不足,很多保护工作都处于初级阶段。资金来源也主要是以财政投资为主渠道,但政府投资又有限,缺少企业、私人等多方面社会资本的资助。首先,民俗产品开发滞后,缺乏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民俗产品在许多方面已经不适合现代人的要求,这就需要对传统手艺进行适应性改造,保留其受人欢迎的精髓,完善某些不足。目前我省的民俗产品还处于原始的初级阶段,只是对民俗的用品、手工艺品等进行了简单的投资开发和利用,缺乏创新和精品。民俗产品类型相似,大多除了饮食以外,缺乏体现当地文化、风俗民情的旅游纪念品作为支撑。那些民间工艺品,多少年都是老面孔,产品单一,缺乏创新。至于一些优质特色民俗文化产品,如民间工艺品,除非托熟人或亲赴民间艺人的作坊,否则很难买到。其次,缺乏民俗品牌。陕西虽然民俗文化种类多样,但缺乏知名的民俗品牌。品牌不仅意味着优质,而且包含了一种文化,如身份的象征、梦想的象征,从而构成商品价值的一部分,提高了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从根本上来说,陕西的民俗产业模式不能很快与市场经济接轨。陕西的民俗产业,至今还停留在传统的家庭手工作坊的生产模式,几十年不变,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