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诗歌艺术论文采编(共3篇)

合集下载

古代诗歌学术论文

古代诗歌学术论文

古代诗歌学术论文古代诗歌,非常具有感情意味,是我们继承和发扬这个光荣传统的教材。

这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古代诗歌学术论文,仅供参考!古代诗歌学术论文篇一古代诗歌意境透析摘要鉴赏古代诗歌,必须要把握诗歌意境。

在语文教学中,要通过意象、比较、知人论世等几个方面领悟诗词的意境。

关键词意境原型意象比较鉴赏知人论世每每闭门静坐,聆听名乐,见门前桂影婆娑,屋后桑构掩映,便逸兴遄飞,自然而然地想到大诗人王维的《竹里馆》,总是难忘那令人梦牵魂绕清幽绝俗的境界。

“弹琴复长啸” !那幽竹馆里,诗人独坐其间偃仰啸歌的情景活现于眼前,想像他那精通音律的琴声,想像他那含英咀华的吟唱,想像他置身于深幽茂密的篁竹林,沐浴那空明澄静的月光的情景,自然就领悟到古代先贤们生活的情操,感悟生活的雅趣。

我国为诗之王国,继承和传播中国古代诗歌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是我们语文老师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阅读古代诗歌的兴趣及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个难点。

诗歌的艺术境界,即诗的意境,是诗人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感受以后产生的一种诉诸笔端的真实情怀,是诗人将内部世界(境的“心灵化”)与外部世界(意的“具象化”)融合而成的充满主观情意的艺术图画,是诗人追求的最高艺术目标。

因此,不引导学生深入体验诗的意境,就不能算真正进入了诗歌鉴赏教学,当然也不能获得诗歌鉴赏的最高层次的美的享受。

何谓意境?所谓意境,就是客观物象同作家主观感情高度融合的结晶和语言呈现。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但伟大诗人总是能超越文字的羁绊,在诗歌中把语言文字幻化成直观的视觉的美。

如何才能准确领悟诗的意境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把握:一、感悟原型意象原型意象是解开诗歌奥秘的金钥匙。

这些印在人们头脑中的祖先经验在各个时期被称为“种族记忆”、“原始意象”,而通常称为“原型”。

原始意象是艺术意象的深层原型。

我国诗人历来都很注重运用意象来反映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及其独特的美感。

有许多意象一旦被前人创造出来就往往递相沿袭。

中华诗词之美论文

中华诗词之美论文

中华诗词之美论文第一篇:中华诗词之美论文论《诗经》对后世的影响及其情感价值意义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中,文学无疑是其中最为璀璨的一部分。

而如果将中国古代文学比喻成一副古色古香的国画,《诗经》则是其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先秦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经》中共收录诗歌三百零五篇,最早可追溯至西周初期,被汉代儒学学者奉为经典。

《诗经》的作者并非一人,产生的地域也很广。

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

关于诗歌是如何收集至朝廷的有两种说法。

一是汉代某些学者认为,周王朝派有专门的采诗人,到民间搜集歌谣,以了解政治和风俗的盛衰利弊。

另一种说法是:这些民歌是由各国乐师搜集的。

乐师是掌管音乐的官员和专家,他们以唱诗作曲为职业,搜集歌谣是为了丰富他们的唱词和乐调。

诸侯之乐献给天子,这些民间歌谣便汇集到朝廷里了。

尹吉甫是《诗经》的主要采集者,被尊称为中华诗祖。

”《诗经》对后世的价值取向及文学方面都有深远影响,甚至对历史社会生活的展现都有重大意义。

后人对《诗经》有极高的评价。

孔子曾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温柔敦厚,诗教也”(即以为诗经使人读后有澄清心灵的功效,作为教化的工具实为最佳良策)。

孔子甚至说“不学诗,无以言”,并常用《诗》来教育自己的弟子。

显示出《诗经》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深刻影响。

诗的作用:“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术之名。

”孟子论诗,谓“说诗者不以问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两次提到《诗经》。

一次是与上大夫壶遂讨论孔子续《春秋》之精神时:《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纲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

古代中国的诗词艺术的作文范文

古代中国的诗词艺术的作文范文

古代中国的诗词艺术的作文范文古代中国的诗词艺术古代中国是诗词艺术的璀璨瑰宝,凭借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卓越的艺术形式,成为世界上最受推崇的文学艺术之一。

诗词艺术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民智慧和情感的集中体现。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古代中国诗词艺术的独特魅力和影响力。

古代中国诗词艺术以其浓缩的语言和精妙的意境,展示了人们对自然美、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首先,古代中国的诗词创作通常以五言或七言绝句为主,每首诗词都通过有限的字数表达丰富的情感和意境。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描绘了登上高楼所带来的壮丽景象和意境: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四句话凭借其简洁的语言构成和恢弘的景象描绘,在读者心中勾勒出了无尽的宏伟场景。

其次,古代中国诗词艺术注重对自然美的表达。

古人将自然界的景色与人生哲理相结合,通过描绘山水之美、花草之华、鸟兽之灵等来传递情感和思想。

例如,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词以婉约的笔触描绘了月夜时分的宁静和浪漫,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那一抹明月之下的静谧之美。

此外,古代中国的诗词艺术也反映了社会变迁和人物情感。

在历史转折的时刻,诗人们常常以诗词来表达民众的疾苦和对国家前途的期许。

例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写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这首诗描绘了农民渴盼雨水,期待下雨解救农田的情感。

古代中国诗词艺术在表达社会现实和人物情感时,具有强烈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古代中国诗词艺术对今天的文化和艺术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古代诗词的格式和韵律影响了后来文人的创作风格。

在中国古代,学习写诗词被视为一种传统的文化修养,许多文人士子都潜心研习,受到其启发和影响,进而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诗词作品。

其次,古代诗词的主题和意境贯穿了中国文学和艺术的发展,为后来的文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论文《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论文《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目录第一章绪论 (2)1.1作者简介 (2)1.2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人生际遇 (3)第二章李商隐诗歌艺术特色分析 (5)2.1 诗有真色,借物抒怀.............................................................................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回环用典,曲折尽意 (6)2.3 无题为首,蕴藉深婉 (7)第三章李商隐诗歌艺术的现实思考 (11)3.1 李商隐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12)3.2 李商隐诗歌艺术特色对后世的影响 (12)第四章结束语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14)第一章绪论古人说:富有诗书气自华。

诗歌给人带来的是不仅是知识的丰富,更是心灵上的升华。

唐朝是诗歌的国度,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化最璀璨的明珠,在唐诗的长廊里镶嵌着许多诗篇,或朴实无华,或绮丽典雅;或浅显易懂,或含蓄深婉。

翻开这些被历史尘封的诗篇,发现它的美,欣赏它的美,学习它的美是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义务。

细数起来,经典何其之多,诗歌经典太多,惟有几人当得上诗歌巨匠,晚唐的李商隐便是其中之一。

其诗以他深情、缠绵、绮丽、精巧的风格而被为人们广泛传诵。

记得王蒙曾经说:“我总觉得李商隐的诗中有一种唯美的成分。

它表达的情绪那样悲伤,那样颓唐,可他的用词又是那么华丽”。

李商隐文才卓绝,志向高远,是个很有政治理想抱负的知识分子,然而一生陷于牛李党争的漩涡之中,郁郁不得志。

“虚负凌云万丈长,一生襟袍未曾开”(崔钰《哭李商隐》)是他一生真实的写照。

他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也奠定了其诗歌沉郁、含蓄的基调,赋予其诗歌“深情绵邈”、“沉博绝丽”、“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本文结合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坎坷的人生际遇,从他的诗以言志,用典事意,还有无题诗这三个方面探讨了他诗歌的艺术特色,旨在更深层次的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领略其诗歌的美。

1.1作者简介唐朝是诗歌的王朝,百花齐放的时代,诗人之多,诗作之丰,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关于诗词议论文(合集5篇)

关于诗词议论文(合集5篇)

关于诗词议论文(合集5篇)第一篇:关于诗词议论文关于诗词议论文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

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诗词议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诗词议论文1古往今,有不少诗人留下来美词佳句,而我却情有独钟于李煜的《渔父词》。

唐朝有李白写有《把酒问月》:宋朝有苏轼留有思乡的《水调歌头》;清朝有郑燮留有出尘脱俗的诗句;当代有叶挺,写有雄心壮志的《囚歌》;现有朱自清文笔清新的《荷塘月色》张满红的《声声慢》“凄凄惨惨戚戚”,让我记忆犹新,“逃之夭夭,灼灼其华”则让我一段时间内沉迷其中,后来,经过上网查询,这是一首贺新娘的诗;秦始皇一统七国,荆轲去刺秦王,所写“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悲壮情怀和不完成任务誓不回还的坚定意志描写的淋漓尽致。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

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渔父词》这首诗,是我偶然从一首歌末尾听来的,刚开始,没什么,后来,不知不觉,竟开始喜欢这首诗了,这首诗表现出文人绝不与俗世同流合污的乐观向上的精神,“万顷波中再得自由"则是我对这首诗的理解。

比起现代的诗词散文,我最喜欢的还是古诗词,《洞仙歌》、《湘妃怨》、《玉楼春》、《虞美人》、《临江仙》都别具一番风昧,有的凄美惨凉;有的则是抒景感怀;而那宫妃,也是众多诗人锁描写人物:花蕊夫人、杨贵妃、虞美人、梅妃。

”我欲乘风归去,有恐“诗、词是一个朝代、一个人的代表,具有历史风范,不恐绝代风华,往事已去,只是那往事背后令人心酸的回忆。

风华绝代,往事如烟;乱世之中,那些唐诗宋词,一一保存完整,流芳百世,细细品味时,会让你收获意外的惊喜,这也是一种乐趣,意料之中的乐趣。

关于诗词议论文2鸡年新春,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在中央电视台连续播出。

作为诗词爱好者,我收看了全部比赛,并通过手机同步参与了比赛。

诗词之美议论文(精选11篇)

诗词之美议论文(精选11篇)

诗词之美议论文(精选11篇)诗词之美议论文篇1在这纷争的红尘中,在这喧嚣的人世间,诗词犹如一位世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点缀生命之美。

唐人之豪放不羁、宋人之灵秀内敛,全然显露在诗词中。

喜欢李白诗中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虽说是借酒消愁,以醉求乐,但这何尝不是件好事呢?把酒言欢,忘去世间一切,哪怕天子呼来亦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啊!可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酒醉亦是可以忘却一切,可是醒来后又该如何啊!李白纵然可以用酒麻痹自己,可终究逃脱不了这尘世中的一切渴望自由、渴望个性解放的李白这一生都只能把自己所有的期盼给予诗中罢了!“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这般没有权贵、没有黑暗统治的神仙世界恐怕只能在李白的想象中存在。

李白豪放不羁,他的诗更是继承了屈原的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可宋词又有那般逊色于唐诗?在那个北宋缺将南宋缺相的宋朝,文人才子代代出,婉约派的柳永、晏殊、李清照、,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

哪一个在文学史上不是大名鼎鼎,如雷贯耳啊!李清照《醉花阴》中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竟让在莱州担任知府的丈夫起来一较高下之心,他闭门谢客,不吃饭不睡觉,三天写了五十首词,再将妻子的那首《醉花阴》混在其中,交给文友陆德夫来评价,谁知文友一看既只对李清照那句人比黄花瘦拍手称号,认为这句中相思之苦,忧愁之深可以成千古名句。

这句评价果真灵验。

写到这里,不禁想问一下大家,大家知道“三苏”是哪“三苏”吗?相信喜欢文学的同学都知道吧!没错,“三苏”就是指苏洵、苏轼、苏辙,这三位都是宋朝大名鼎鼎的才子,而我要写的人物就是苏轼。

苏轼在宋代是最为杰出的大文学家之一,他的诗、文、词、赋样样出色,是极富盛名的全能作家。

可能是苏轼太过优秀了罢,连上天都嫉妒他,让他在那北宋变法时期出生。

由于政见原因,苏轼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激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废除已经施行的新法,因而受到支持旧法和新法的两方人马排斥,开始了他坎坷的仕途生涯。

《盛唐诗歌艺术特征研究》范文

《盛唐诗歌艺术特征研究》范文

《盛唐诗歌艺术特征研究》篇一一、引言盛唐时期,中国诗歌艺术达到了一个巅峰,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时期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丰富的主题和深刻的内涵,吸引了无数后世诗人的模仿和传承。

本文旨在研究盛唐诗歌的艺术特征,从诗歌的题材、语言、情感、风格等方面入手,深入探讨其艺术价值。

二、盛唐诗歌的题材盛唐诗歌的题材广泛多样,既有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也有对人物心理的刻画。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描绘了壮阔的黄河与落日的美景;杜甫的《春望》则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感慨。

此外,盛唐诗歌还涉及社会生活、历史事件、边塞征战等题材,如高适的《燕歌行》等。

这些题材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也展现了诗人们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三、盛唐诗歌的语言盛唐诗歌的语言优美、凝练,富有韵律感。

诗人们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使诗歌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同时,盛唐诗歌的韵律感十分突出,诗人们善于运用平仄、押韵等手法,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强烈的音乐性。

此外,盛唐诗歌还善于运用意象和象征等手法,使诗歌具有更深层次的含义。

四、盛唐诗歌的情感盛唐诗歌的情感丰富而真挚,既有豪放洒脱的激情,也有深沉内敛的哀思。

诗人们通过对自然景观、人物心理的描绘,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反思,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对人生的感慨与思考。

如李白的《将进酒》表达了诗人豪放洒脱的情感,而杜甫的《春望》则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慨和对社会的关切。

这些真挚的情感使盛唐诗歌具有了强烈的感染力。

五、盛唐诗歌的风格盛唐诗歌的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派,也有婉约派。

豪放派诗人如李白、高适等,他们的诗歌气势磅礴、雄浑豪放;而婉约派诗人如杜牧、李商隐等,他们的诗歌则细腻柔美、情感深沉。

此外,盛唐诗歌还具有明快流畅的特点,诗人们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和鲜明的形象来表现主题。

这些多样化的风格使盛唐诗歌具有了丰富的艺术魅力。

六、结论综上所述,盛唐诗歌以其独特的题材、语言、情感和风格等特点,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文唐诗(合集5篇)

论文唐诗(合集5篇)

论文唐诗(合集5篇)第一篇:论文唐诗李白杜甫诗歌艺术比较论文摘要:“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是我国唐代的二位著名的诗人,他们为后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和不朽的诗歌。

李白杜甫的诗歌思想有着一致性,他们同样爱祖国、关心国家命运、关心人民疾苦。

本文从他们诗歌创作方法、诗歌风格、诗歌表现意象三个方面比较了李白与杜甫诗歌的不同。

论文关键字:浪漫、现实,豪放、沉郁。

正文:后世敬仰的“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是我国唐代的二位著名的诗人,他们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诗篇。

作为封建社会的文人墨客,他们都有着自己的抱负,想为国家、为皇帝尽心尽力。

因此他们都有满腔的爱国热情。

对国家有一份炽热的感情,国家强盛时的欢喜、字号在他们的笔下流露;但国家处于忧患时,他们忧心忡忡。

他们发反对唐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反对分裂国家的战争。

如李白的《古风渡泸及五月》、杜甫的《兵车行》都是抨击棠同志者的穷兵黩武。

李白的《奔忙道中》五首和杜甫的《北征》、《三吏》、《三别》都是对安史之乱的痛斥。

他们想为国家尽一份力,但是他们在仕途中又不得志。

李、杜二人结下“醉眠秋共被,携手同游”的友谊,他们的诗歌在思想上有一致性。

但由于他们的生活的时代、家庭对他们影响不同。

生活的经历各异,所以在其艺术形式上也有所不同。

一、创作方法上的不同:创作方法是作者根据一定的观念和原则塑造艺术形象的方法。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是文学史上二种主要的创作方法。

礼拜一浪漫主义为主,杜甫以现实主义为主。

浪漫主义创作方法是以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火热的激情来描绘生活图画。

而现实主义恰恰相反,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是对生活的真实描写,如反映生活,因此也叫“写实主义”。

二、诗歌风格一代“诗仙”李白,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诗歌风格。

对朝廷的腐败,李白用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梦游的方式,抒写了他对山水名区的喜爱,对仙界的向往与追求,表现弃鄙弃世俗,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他心情的表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国诗歌艺术论文采编(共3篇)关于中国诗歌艺术论文采编(共3篇)>第1篇:中国诗歌艺术中的“雅俗”例说说到雅与俗,我们自然会想到“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比喻。

严肃艺术与流行艺术,纯文学与通俗文学,就通常被归纳为雅与俗的问题。

雅是高雅,俗是通俗,高雅艺术“曲高和寡”,通俗艺术好之者众,是古今共有的现象。

但我们这里所说的雅与俗,并不能简单得归纳为“阳春白雪”之高雅与“下里巴人”之通俗。

中国诗歌艺术中“雅与俗”的概念,比所谓高雅与通俗的内涵丰富的多,也微妙的多。

它不仅代表两种不同的审美趣味,也代表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不仅涉及文体、语言、格调、境界等,更与不同时代的风气以及不同诗人的好尚有关。

何为雅,何为俗,不同时代不同诗人也有不同的理解。

雅与俗的观念,最早当然是由贵族文人提出的。

他们将上流社会的艺术如音乐诗歌称为“雅乐”,而将民间流行的音乐诗歌称为“俗乐”。

雅与俗在这里很明显有高低贵贱之分。

贵族文人享受着高雅的生活方式,饮酒赋诗,轻歌曼舞,流连光景,自然形成了不同于市井闾巷的审美情趣,于是就有了雅俗之分。

“雅”的本义是“正”,而所谓正与不正,雅与不雅,自然是根据贵族文人的审美情趣来判定的。

符合其审美情趣者,为正为雅,反之则为俗。

后来,这种审美情趣逐渐普泛为一种社会认同,也成为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审美范畴。

但雅与俗的判定标准,并非一成不变。

例如,古人曾以文体来判定雅俗之分,以诗赋为雅文学,以词曲为俗文学。

因为据说诗赋源自儒家六经,是古典文学中的正统;而词曲最初是市井闾巷的流行歌曲,不能登大雅之堂,甚至不能入文学之林。

所以历代科举有以诗赋取士者,但却从来没有以词曲取士者。

今人常说“唐诗宋词元曲”,是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明人臧懋循虽曾有“唐以诗赋取士,宋以词取士,元以曲取士”的说法,但经现代学者考证,这并非史实。

所以,历代以词曲名家者,都是被排斥在正史《文苑传》之外的。

这种以文体来判别雅俗之分的方式,也许不无道理,至少体现了传统文学的某种主流观念。

但是,词曲在后来也发展演变为雅文学,例如南宋之后,文人雅士依声填词成为一种风尚,而以雅为宗,也逐渐成为词坛主流,如果坚持以文体为标准,将那些格律严整、词藻醇美的雅词视为俗文学,恐怕很难自圆其说。

即便是曲,这一据说以通俗俚俗为“当行本色”的文体,在明清文人雅士的笔下,也已经写得如同“艺术歌曲”,非复市井闾巷之流行歌曲:问花寻柳,流水孤村有几家,马系垂杨下,坐倚荼蘼架。

嗏,乘兴引流霞,低摘琵琶。

嫩绿深红,一带山如画,回首东风点暮鸦。

(王九思《驻云飞?春游》这支曲子歌咏的是典型的文人雅兴,我们自然不能因其采用曲这一形式而名之曰“俗”。

事实上,词曲等通俗文体,发展到后来,大都成了雅文学。

而即使采用诗这一雅正的形式,也可能写出很“俗”的东西来: 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张打油《咏雪》)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

三声唤出扶桑日,扫退残星与晓月。

(朱元璋《金鸡报晓》)这就是所谓的“打油诗”,诗而至于“打油”,其俗可知。

于是,也有人不以文体定尊卑,而以语言风格定雅俗。

古代诗人多为贵族士大夫,博览群籍,出入经史,故形成以博雅相尚的风气。

孔子说:“博学于文”(《论语?颜渊》),又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杜甫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追求古雅典丽,便蔚成风气。

我们今天也许很难理解,古代诗人为何讲究“无一字无来处”,为何喜欢抛文掉书袋,原来这是他们特殊的审美趣味。

这样做,也许把诗歌写得深奥难懂,但在他们看来,这就是雅,古雅典雅,别有滋味在焉。

杜甫之所以成为后代诗人学习的典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的深厚学养所孕育的渊雅诗风,非常适合博雅君子的审美趣味。

白居易写诗力求通俗易懂,据说每写完一首诗,他先念给老妪听,老妪懂了,才拿出来。

清代诗人谭献却表示不解,说:“老妪懂,我不懂。

”他不懂白居易为何非要将诗写到连老妪都能听懂的水平,那不是自甘平庸等同流俗吗,晚明诗人袁宏道、钟惺曾力倡“读书性灵,不拘格套”,结果被正统诗人斥为“鄙俗”,比为“诗妖”。

究其原因,无非也是一种平易的诗风。

这里当然不是什么是非之争,而是审美趣味不同。

这样一种追求古雅典雅的风气,连非常具有创新精神的诗人也不能超越: 之美一人,乐亦过人,哀亦过人月生于堂,匪月之精光,睇视之光。

美人沈沈,山川满心。

落月逝矣,如之何勿思矣,美人沈沈,山川满心。

吁嗟幽离,无人可思。

(龚自珍《琴歌》)词语、意象、句式、韵律,无不给人古雅的感觉。

古雅,在古代诗人以及读者心中唤起的美感,是我们今人很难体会的。

但是,并非所有诗人都一味追求这种古雅古典的风格。

而且,所谓雅俗的标准,也是相对的,互动的。

雅并非是高雅的不带人间烟火气,俗也并非只是通俗易懂下里巴人之调。

用通俗晓畅的语言同样可以写出高雅的意境: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李之仪《卜算子》)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

咽不下玉粒金药噎满喉,照不尽菱花镜里形容瘦。

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

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曹雪芹《红豆词》)这里还须区分俗的不同意义。

古代诗人以“鄙俗”、“卑俗”、“恶俗”、“俗艳”等作为贬义词,主要是针对格调不高、意趣低劣的作品。

如宋人曹豳的《红窗迥》词:春闱期近也,望帝乡迢迢,犹在天际。

懊恨这一双脚底。

一日厮赶上五六十里。

争气。

扶持我去,转得官归,恁时赏你。

穿对朝靴,安排你在轿儿里。

更选个、宫样鞋,夜间伴你。

这种俗就有“鄙俗”之嫌了。

并非因其语言俚俗,而是其格调卑俗。

事实上,俚语俗语以其生动活泼新鲜刺激,能给读者带来另一种美感。

试比较两首情词: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把我身心,为伊烦恼,算天便知。

恨一回相见,百方作计,未能偎倚,早觅东西。

镜里拈花,水中捉月,觑著无由得近伊。

添憔悴,镇花销翠减,玉瘦香肌。

奴儿。

又有行期。

你去即无妨我共谁。

向眼前常见,心犹未足,怎生禁得,真个分离。

地角天涯,我随君去。

掘井为盟无改移。

君须是,做些儿相度,莫待临时。

(黄庭坚《沁园春》)两首词都写相思,秦词雅,黄词俗,雅自有雅趣,俗也自有俗趣。

黄庭坚能够写出很雅的诗和词,他以俚语俗语入词,应该是一种试验,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以俗为雅”,点铁成金,化腐朽为神奇。

所以,我们在谈论作品雅与俗的时候,就应该细读作品,知人论世,而不能采用贴标签的简单方法。

作者:张萍第2篇:博采精鉴深味妙悟——研究中国诗歌艺术的点滴体会等诗是中国文学的主流。

中国诗歌源远流长。

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

研究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

不仅有助于加深对全部中国古代文学的认识,也可以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遗憾的是,长期以来这方面被忽略了。

我们习惯于从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的角度去研究诗,这当然是必要的,但不善于把诗作为诗,从它所具有的艺术特点、艺术魅力这个方面人手去进行研究。

艺术分析的方法比较简单,使用的词语显得贫乏,具有民族特色的系统的诗歌理论也未能建立起来。

有鉴于此。

我选择了中国诗歌艺术作为自己的一项研究课题。

我为自己规定了几条准则:第一,从中国诗歌的实际出发,多掌握和研究第一手资料。

第二。

吸取中国古代诗歌理论中的精华,但不因循守旧;有的需要改造和发展,就加以改造发展,使之臻于完善。

第三,借鉴外国诗论中适用于中国诗歌的成分,但决不赶时髦。

第四。

尝试着建立一种较系统的诗歌艺术理论,并用以进行诗歌的艺术分析。

我的方法是兼顾诗歌艺术论和诗歌艺术史两方面,先选出若干题目撰成论文,然后加以汇集整理。

好比下围棋,布子的时候看上去是散漫的。

然而心中始终有个整体的格局。

现在这项研究工作已经告一段落,尚未取得使自己满意的成果,但这几条准则始终没有违背。

我是研究文学史的,理论素养不高,常为理论问题而困惑。

正因为这样,就更逼着自己去研究理论。

于是我写了《魏晋玄学中的言意之辨与中国古代文艺理论》、《论意境》等文章。

如果在文学史方面有根柢,资料比较熟,研究理论也许会有点新的发现。

我们研究诗歌艺术,不能像古人那样。

偏重直观的印象而不注意理论的建树。

但是搞理论如果脱离中国诗歌的实际,对诗人和诗歌作品不进行深入的研究,那理论将会是贫血的、苍白的,隔靴搔痒,无济于事。

诗歌艺术论的探讨和诗歌艺术史的考察互相结合,互相印证,互相发明,有可能取得比较圆满的成果,而这项研究也就可以成为建立中国诗学的第一步。

研究中国诗歌艺术和研究其他学问一样。

需要足够的知识储备和顽强的钻研精神。

不要以为研究对象具有可欣赏性。

研究本身就会轻松些。

我以前所做的文言小说考证固然艰苦,研究诗歌艺术也同样艰苦,因为这项工作带有理论性,所以有时觉得难度更大。

治学无轻松之路。

这大概是每一位严肃的学者共同的体会。

博采与精鉴是治学的普遍要求。

对诗歌艺术研究也完全适用。

章学诚曾批评诗话之末流日:“以不能名家之学,人趋风好名之习;挟人尽可能之笔,著惟意所欲之言。

”这批评是否恰当姑且不论。

我们研究诗歌艺术倒是不能不引以为戒的。

避免这弊病的方法即在于博采和精鉴,也就是采取科学的态度。

诗歌艺术不等于平常所谓写作技巧,它的范围很广泛,制约因素也很多。

就一个诗人来说,人格、气质、心理、阅历、教养、师承等等都起作用。

就一个时代来说,政治、宗教、哲学、绘画、音乐、民俗等等都有影响。

把诗人及其作品放到广阔的时代背景上,特别是放到当时的文化背景上,才有可能看到其艺术的奥秘。

我写《王维诗歌的禅意与画意》、《李白诗歌与盛唐文化》,就是这方面的尝试。

找到诗歌与其他文化形态相通的地方,着眼于横向的比较,可能看到平时不易看到的东西。

见识广、采撷博,眼界才能高。

诗歌艺术的研究才能不局限于写作技巧的范围之内,而在更广阔的领域里、更深层的意义上展开,同时研究的水准也就可以随之而提高起来。

所谓精鉴,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指资料的鉴别与考订,如善本的选择、字句的校勘、作品真伪的判别、作品年代的考证、作品内容的笺释等等。

在上述各方面都要下一番实实在在的功夫。

如能把考证的功夫运用到诗歌艺术的研究上,诗歌艺术研究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能从资料的鉴别考订引申到诗歌艺术的品评上来,会感到更有兴味。

我写《词风的转变与苏词的风格》,曾朝这个目标努力过。

写《温词艺术研究》,为了弄清“小山重叠金明灭”这一句里的“小山”究竟指甚么,曾经参考各家的注释和时贤的文章,遍检《花间集》和《唐五代词》,作了认真的考证。

并由此看出这句诗含有双重意象。

体现了温词构图精巧、富于装饰美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