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论文】浅谈苗族芦笙舞的艺术特征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黔东南苗族地处中国贵州省东南部,是苗族的主要聚居区之一。
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文化源远流长,蕴藏着丰富的舞蹈艺术传统。
在黔东南地区,苗族芦笙舞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形式,它融合了苗族的民族乐器芦笙和舞蹈艺术,展现出苗族独特的文化魅力。
本文通过对黔东南苗族芦笙舞的源流及形态分析,旨在探究其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
一、源流苗族芦笙舞是苗族的传统舞蹈之一,其源流可以追溯到苗族的远古时期。
据史料记载,苗族芦笙舞起源于苗族的祭祀仪式。
在苗族传统的宗教信仰中,他们会通过舞蹈和音乐来祈祷神灵,祈求丰收和平安。
在这些祭祀仪式中,芦笙是不可或缺的乐器,它被认为是与神灵沟通的媒介,具有神秘的力量。
苗族的舞蹈艺术就是在这样的宗教仪式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芦笙舞也因此得以传承并流传至今。
在苗族的传统文化中,芦笙舞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活动,各个村寨会在特定的节日或庆典活动中举行芦笙舞表演。
这些表演通常由一群年轻人组成,他们会身穿苗族传统的服饰,手持芦笙乐器,随着节奏跳跃起舞。
在表演过程中,他们会通过舞姿和动作来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展现出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生命力。
芦笙舞也成为了苗族文化的一张名片,被传颂和弘扬。
二、形态分析1. 舞蹈动作苗族芦笙舞的舞蹈动作以轻盈、柔美为特点,舞者们跳跃起舞,手臂舒展自如,舞姿美妙动人。
他们会根据音乐的旋律和节奏进行舞蹈表演,表现出大自然的景象和生活的情感。
在芦笙舞中,舞者常常会模仿自然界的景观和动物的动作,如山水流转、风吹草动、鸟飞花开等,以此来赞美自然的美丽和生命的奇迹。
2. 芦笙音乐芦笙是苗族的传统乐器之一,它是由竹子制作而成,音色悠扬,具有独特的魅力。
在芦笙舞表演中,芦笙乐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给舞蹈提供了音乐的伴奏,也是舞者们和观众沟通的桥梁。
芦笙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多变,能够表现出苗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审美情趣,是苗族文化传统的延续和载体。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是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并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
它是以苗族传统音乐芦笙为伴奏,结合舞蹈动作和表演形式,展示苗族人民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的艺术创作。
芦笙舞的源流可以追溯到苗族的农耕文化和祭祀活动。
古代的苗族人民根据农事季节的变化,通过舞蹈形式表达对大自然的感激和敬畏之情。
种植谷物的舞蹈是苗族人民在播种时所表演的一种舞蹈,通过模仿播种的动作和场景来祈求丰收和快乐。
而在农作物成熟之后,苗族人民会通过庆祝舞蹈来庆贺丰收的喜悦。
除了农耕文化,苗族的祭祀活动也对芦笙舞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
苗族人民相信有很多神灵居住在天地之间,因此会定期举行某些仪式来祭祀神灵。
在这些祭祀仪式中,芦笙舞作为重要的表达形式之一,被用来向神灵致敬、祈求神灵的保佑和祝福。
这些祭祀仪式中的芦笙舞融合了神秘、庄严和激昂的元素,展示了苗族人民对神灵的信仰和敬畏。
从形态上看,黔东南苗族芦笙舞具有以下几个特点:芦笙舞的动作优美、独特。
舞者的动作身姿优雅、灵动,融合了苗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在播种舞蹈中,舞者会模仿播种的动作来表达对丰收的期待,舞蹈动作流畅自然,富有韵律感。
芦笙舞神秘而庄重。
在苗族的祭祀仪式中,芦笙舞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舞者们通过肢体语言和情感表达向神灵致敬和祈祷。
舞蹈动作优雅而庄严,展示了苗族人民的虔诚和敬畏之心。
芦笙舞节奏明快、激昂。
在庆祝丰收等喜庆场合,芦笙舞的节奏通常较快、搭配欢快的音乐。
舞者们跳跃、转身、旋转等动作,整个舞蹈充满了活力和激情,展示了苗族人民的快乐和豪情。
芦笙舞具有地方特色和多样性。
苗族聚居的地区广泛,不同地方的芦笙舞在音乐、舞蹈动作和表演形式上会存在一定差异。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自治州的芦笙舞和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的芦笙舞在一些细节上有所区别,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于苗族的日常生活和宗教活动,通过音乐、舞蹈动作和表演形式来展示苗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源于苗族民间。
芦笙是一种民族管乐器,被苗族人民用于各种庆祝和娱乐活动中,而芦笙舞则是在芦笙的伴奏下进行的一种舞蹈表演。
黔东南是中国贵州省的一个地区,苗族是该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在形式上有许多不同的变种和分支,但是它们都具有共同的特点:在芦笙的音乐伴奏下,舞者跳跃、旋转、舞动手臂和腰部,展示出奔放、活泼、洒脱的舞姿。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的源流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活动。
在祭祀仪式中,苗族人民会表演舞蹈以表达对神灵的敬意和祈祷。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舞蹈逐渐发展成为了一种娱乐活动,并且在苗族人民之间流传开来。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的形态分析可以从舞蹈的动作、音乐的特点和服饰的特色三个方面来进行。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的舞蹈动作丰富多样。
舞者会跳跃、旋转、转身等,展示出身体的协调和灵活性。
舞者的手臂和腰部的舞动也非常独特,给人一种奔放、欢快的感觉。
舞者还可以通过头部和眼神的运动来表达情感和意境。
整个舞蹈过程中充满了激情和活力。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的音乐特点独特。
芦笙是一种具有悠扬音色的乐器,能够产生清脆激昂的音乐。
在演奏过程中,芦笙演奏者会用吹气、舌腭和指法等技巧使得音乐更加生动和丰满。
芦笙的音乐旋律独特,节奏明快,能够为舞者提供节奏感和灵感。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的服饰也具有独特的特色。
舞者在表演时会身着传统的苗族服饰,如苗族女子的长衫、裙子、头巾和鞋子等。
这些服饰色彩斑斓,绣工精美,能够更好地展示出舞者的动态美和民族特色。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是一种富有独特魅力的传统舞蹈形式。
它通过舞蹈动作、音乐特点和服饰特色三个方面展示了苗族人民的热情、活力和民族文化。
这种形式的舞蹈在苗族民间流传已久,并且经过不断的演变和发展,至今仍然保持着其独特的风采。
贵州苗族芦笙论文

贵州苗族芦笙内容摘要:了解少数民族文化、风俗,以及进一步了解人数民族物质文化遗产及艺术文化。
关键词:贵州芦笙文化遗产斗牛一、苗族芦笙历史背景芦笙为少数民族———苗族地区广为流行的乐器。
文献记载,芦笙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远在唐代,宫廷就有了芦笙的演奏。
当时芦笙被称为"瓢笙",几千年的文化历史,一直流传至今,是苗族人民最为喜爱的古老乐器之一。
逢年过节,他们都要举行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芦笙会,男男女女,身穿苗族服饰,吹起芦笙跳起舞,庆祝自己的民族节日,特别是在民族风俗“斗牛”中,习惯用“芦笙舞”为斗牛结束的节目,俗称“踩歌堂”。
二、芦笙制作工艺1、笙斗笙斗又称气箱。
是用杉木和梧桐木来制作,它的吹口是用小竹管制作而成,它的外部都是金黄色的漆涂在上面,在阳光下金光闪闪,很是光滑。
2、簧片多用响铜制作,《尾蕉丛谈》一书载有"长管之上冒以匏,短管之中置以簧,用响铜为之,恒用火炙,亦古制也。
”簧料下好后,划出簧舌轮廓线,用小凿子凿透,锉削掉毛刺,放入炉火中加热,待到微红时,用钳子将簧框略微夹拢一些,使舌与框之间缝隙缩小,然后放入水中蘸火定型,这种经过"火炙"的簧片,吹奏时省力。
3、共鸣管共鸣管是套在笙管上端的一截竹管,可使音量明显增大,多使用毛竹制作,依音高不同而异。
这只是一种芦笙的制作方法及结构,还有一些很大的芦笙是靠在地上吹的那种,它们的共鸣管是用上好的大竹筒做的,那种吹起来很费力气。
二、传承意义1、苗族的象征物质文化遗产自古以来,芦笙吹奏,都要配合舞蹈,边吹边舞。
不过根据各地区习俗的不同,芦笙的演奏也有所差异。
这些不同风俗的芦笙技艺,汇聚成一束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奇葩,代代相传,永不衰退。
芦笙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民族乐器,而且是苗族男女青年恋爱生活中的重要"媒介"。
因此,芦笙在苗族人民心目中是神圣的,珍贵的,家家离不开它。
芦笙是苗族文化的一种象征,苗族芦笙在表演吹奏方面把词、曲、舞三者融为一体,保持了苗族历史文化艺术的原始性、古朴性。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是苗族民族舞蹈的一种表现形式,源自中国贵州黔东南地区的苗族风情。
它以芦笙乐器的演奏为基础,结合舞蹈动作和服饰装束的特点,形成了独特而富有魅力的艺术形态。
以下将对其源流及形态进行详细的分析。
源流分析: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自苗族的原始文化和生活方式,凝聚了苗族人民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崇敬。
苗族是我国传统民族之一,久居于贵州高山峻岭之间。
苗族人民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方式,他们善于采集、捕猎和种植,在与自然的相处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芦笙是苗族的代表性乐器之一,被苗族人民视为通灵的乐器。
芦笙的演奏技巧要求高,音色悠扬,能够表达深情和热情,被苗族人民用来祭祀山神、沟通灵界等。
在芦笙的音乐引领下,苗族人民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舞蹈,形成了苗族芦笙舞的独特艺术形态。
形态分析:1. 舞蹈动作:黔东南苗族芦笙舞的舞蹈动作以优美、自然和富有力量感为特点。
常见的动作有搓、拖、挑、扑、掷、滚等,这些动作贴近苗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工作特点,表达了他们对大自然的感知和对生活的热爱。
2. 音乐伴奏:黔东南苗族芦笙舞的音乐伴奏是由芦笙乐器演奏的,其音色悠扬、激昂,能够表达出苗族人民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芦笙音乐具有浓厚的苗族特色,演奏技巧高超,能够通过不同的演奏技法营造出丰富的音乐效果,为舞蹈增添了动感和魅力。
3. 服饰装束:黔东南苗族芦笙舞的服饰装束以苗族传统服饰为基础,注重色彩的对比和装饰的细节。
女舞者常穿着绣花彩袄、黑色长袍以及银饰等,头戴花冠,脚踩花鞋。
男舞者则通常穿着黑色或蓝色的长袍,佩戴苗族特色的饰物,如银饰、花帽等。
服饰装束的选择和设计彰显了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作为苗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艺术形态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展现了苗族人民对大自然和生活的崇敬和热爱。
芦笙乐器的演奏和舞蹈动作的配合,使其既具备了音乐的表现力,又强调了舞蹈的动感和视觉效果。
通过丰富的舞蹈动作、优美的音乐伴奏和精心设计的服饰装束,黔东南苗族芦笙舞展示了苗族人民的美丽和独特的文化特点,传承并发扬了苗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是苗族民间舞蹈中的一种,也是苗族民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它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民族韵味。
黔东南苗族芦笙
舞的源流及形态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的源流可以追溯到苗族先民的祭祀活动。
在苗族文化中,芦笙被视
为一种神圣的乐器,被用于祈福、崇拜神灵等仪式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芦笙逐渐与舞蹈
结合起来,形成了苗族特有的舞蹈形式。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的形态可以分为多个类型。
根据舞蹈的内容、形式和功能,可以将
其分为贺岁舞、迎宾舞、祈福舞等多种形式。
贺岁舞以庆祝新年为主题,舞姿欢快、动作
灵活;迎宾舞用于迎接贵宾或庆祝重大节日,舞姿大方、庄重;祈福舞则是苗族人民向神
灵祈福的表达方式,舞姿动人、凝重。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还有着较为严格的形式要求。
舞蹈者需要通过长时间的训练,掌握
特定的舞蹈动作和节奏,以保证舞蹈的准确性和美感。
舞蹈中的动作多为绕身、旋转和起伏,配合芦笙的吹奏声,形成了独特的舞蹈风格和表演效果。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是苗族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源流可以追溯到苗族先民的祭
祀活动,形态上表现为多个类型,而且有着较为严格的形式要求。
它不仅展示了苗族人民
勤劳善良的生活态度,还体现了苗族人民对自然、土地和神灵的敬畏之情。
在今天,黔东
南苗族芦笙舞已经成为苗族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研究者前来欣赏和
研究。
试析苗族芦笙舞的特点

“ 涿鹿之战” 中描述到 : 他们每一次的南迁 , 都是在经历一次 明代熊大木所著的《 大宋中兴史话》 记载, 宋代, 黑蛮龙跟随 大的失败之后进行, 而每一次战争他们都派出了成千上万的 岳飞抗金立功 , 被封为龙虎将军, 后因岳飞父子风波亭遇害,
骑兵和步兵英勇奋战勇猛抗击 , 战败后则弃城南迁, 每到一 他“ 痛哭几 日 绝食而死” 。人们以鼓龙鼓虎 一 长衫龙的舞蹈 个新的地方他们就修筑城池建造高楼, 敌人再来侵犯, 他们 纪念这位苗族英雄 , 并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
中以苗族芦笙舞最典型、 最具特色。在苗岭山区, 几乎家家有 牛角以示祭奠 。 流行于贵州省黔西北一带的苗族芦笙《 迁徙舞》 则是芦 芦笙, 人人爱吹芦笙、 爱跳芦笙舞。苗族芦笙有大有小, 有长
迁徙舞》 共有 5 多节段的舞蹈动 O 有短, 长的两丈多, 短的不足尺。大的只能吹, 不能跳, 只吹不 笙与迁徙的最佳表现。《 作, 以单人和多人组合两种形式进行表演 , 随舞者人数多少不  ̄ t 吹芦笙” )t P“ 。自吹 自跳叫“ 跳芦笙” 人吹己跳叫“ , 踩芦 表演时用芦笙吹词谱叙事, 用肢体舞蹈动作叙述历史, 词 笙” 。芦笙舞蹈动作可概括为走、 、 转、 踢、 勾、 移 跨、 立、 别、 翻 限,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舞姿惊险而优美, 等。动作表现或庄重肃穆, 或节奏紧骤, 或轻松明快、 活跃敏 谱内容贯通曲折相扣,
芦笙舞从音乐到舞蹈, 都蕴含着一种沉缓, 凄楚的情绪。
利后 , 从黄河中下游南向淮河、 长江、 西南山地迁徙过程中的
血雨腥风史实。芦笙曲词雄浑悲壮沉郁, 并带有较强的说唱
特色, 它分为“ 垒营盘” “ 、打鼓宣兵” “ 、 探路” “ 、 开辟道路” 、 芦笙舞举足维艰的动作, 配上呜呜咽咽如泣如诉的哀怨笙 “ 蚯蚓滚沙”“ 、上梯倒三转”“ 、搭桥过江”“ 、鸽子翻身” “ 、倒 声, 舞蹈给人一种凝重、 悲怆之感。仿佛是一种历史的追忆, 立”“ 、旋风吹”“ 、往南走”“ 、吹笙号”“ 、天亮调”“ 、点兵” 、 仿佛是在向人们展现一轴活的历史画图。 “ 送鬼神”“ 、打嘎祭祖”“ 、花场庆” 等共 l 节, 7 每节都是通过
浅谈永善县苗族芦笙舞传承发展与保护

浅谈永善县苗族芦笙舞传承发展与保护永善县位于中国云南省中部,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其中苗族是永善县的重要民族之一。
苗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民族,其传统文化中的芦笙舞更是深受当地人民喜爱。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的冲击,苗族芦笙舞的传承、发展与保护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本文将从苗族芦笙舞的起源与特点、传承发展现状以及保护与振兴策略等方面进行浅谈。
一、苗族芦笙舞的起源与特点苗族芦笙舞是苗族文化的瑰宝,其起源可追溯至史前时期。
据考证,早在距今3000多年前,苗族祖先就已开始使用芦笙进行宗教、祭祀和庆祝活动。
芦笙是苗族人民的重要乐器,它由竹子制成,形状独特,音色悠扬。
在苗族传统节日、婚丧嫁娶以及重大活动中,芦笙舞是必不可少的表演形式。
苗族芦笙舞具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包括迎神、送神、庆丰收、载歌载舞等多种形式。
在芦笙舞中,舞者们手执芦笙,随着音乐的旋律起舞,舞姿优美,动作矫健。
舞蹈表现了苗族人民勤劳勇敢、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展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祝福。
苗族芦笙舞不仅是一种表演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体现,它承载了苗族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情感寄托。
二、苗族芦笙舞传承发展现状虽然苗族芦笙舞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但在现代社会,其传承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了乡村,他们对苗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参与逐渐减少,导致芦笙舞的传承受到了威胁。
传统的芦笙舞表演形式逐渐失去了市场,面对娱乐产业的冲击,许多传统文化艺术难以为继,苗族芦笙舞也未能幸免。
苗族芦笙舞传承发展面临的困难还表现为传承人的不足和文化资源的匮乏。
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具有芦笙舞传统的老艺人逐渐隐退,传承人不足成为了一大问题。
苗族芦笙舞的相关文化资源、资料和文物较为匮乏,这直接影响了芦笙舞的传承与发展。
三、苗族芦笙舞的保护与振兴策略针对苗族芦笙舞传承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必须采取一系列的保护与振兴策略,以确保苗族芦笙舞的传承与发扬光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浅谈苗族芦笙舞的艺术特征关键字:苗族舞蹈;芦笙舞;艺术特征;内容形式;服饰;深远影响前言芦笙舞是苗族文化的象征之一,它具有深厚浓郁的生活兴趣,庄严而深重的宗教。
芦笙舞不仅仅深深得到人们的喜爱,同时也是苗族人民用以与全国乃至全世界各族人民的文化、情感、友情等交流方式。
是真正把器乐、唱歌、跳舞融为一体的文化艺术形态。
一、苗族芦笙舞历史溯源关于苗族芦笙舞的起源,苗族群众有着朴素和美妙的传说。
相传XXX开天地之时,大地呈现的是一片冷落。
那时,苗族先人是靠狩猎飞禽走兽来作为自己的衣食,当时,为了能使捕捉鸟兽变得简单,因而一个心灵手巧的小伙子,在林中砍下树木和竹子,做了枝能模仿鸟兽的鸣叫和动作的管,吹起芦笙勾引各类鸟兽。
从此,人们每次上山狩猎均有所获,因而芦笙舞就成了生活的必需从而流传到今。
这类传说与现今仍流传着浩瀚模拟鸟兽鸣叫和形状的芦笙曲调及舞蹈动作的现象虽相吻合,但要弄清它的起源,仍有待从史料方面进行研讨。
《阿卯古史传说》记载中写道,上溯到远古时代,苗族先人由于"敌人闪XXX从XXX地来攻打,战不堪敌,厥后就往熏风吹来的方向迁移,苗族的先民从北向南迁移路途中,"青年人骑牛游渡"过黄河。
到深夜,最先过河的人们担心跟在身后的人失散,就用吹起芦笙燃起篝火的方式指导人们集拢。
在寒气的入侵下,人们跟随芦笙吹起的旋律,纷纷都跳起了芦笙舞。
芦笙与笛子相似,是每位苗族青年男子亲密的好友。
在苗家舞蹈的坝地上,常见青年男子身背芦笙口吹笛子,或是将笛子插于腰带上又吹响芦笙。
《云南少数民族》以为,"传说千变万化的芦笙调就是苗家人的'文字'"。
在歪头山,芦笙一响,总有歌舞相伴。
关于芦笙舞活动的历史,过去文献中多有涉及;从已出土的西汉铜芦笙乐舞俑分析,芦笙舞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明清以来,更广见于文献和志书之中。
明人XXX《南昭野史》有"每XXX跳月,男吹芦笙、XXX合唱,并肩舞蹈、终日不倦"的记载。
足以见得芦笙舞在苗族群众传统节日中的不可缺性,并流传遍及。
二、苗族“芦笙舞”的形成苗族芦笙舞(苗语“酒给”),又名"踩芦笙"、"踩歌堂"等,是一种以男子一边吹着自制的"芦笙"同时以下肢(包含胯部、膝部、踝部)的灵活舞动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民间舞蹈,因用芦笙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
它流布于贵州、广西、湖南、云南等地的苗、侗、布依、水、仡佬、壮、瑶等民族聚居区,在各苗族地区尤其普及。
其中以贵州东南部、西北部和广西西部山区最为活跃。
在那里,人们从孩童起就开始学吹芦笙和学跳芦笙舞。
只要是在演奏和舞技上出众的芦笙手和芦笙队,都深受人民群众的尊敬和爱戴。
在过去,青年小伙子会不会吹芦笙,能不能跳芦笙舞甚至都成为姑娘们择偶的重要条件之一。
芦笙舞是南方少数民族最喜爱、分布最广泛的一种民间舞蹈,大多在年节、集会、庆贺等喜庆时刻表演。
三、苗族芦笙舞芦笙舞的分类及特征过去,苗族人民在自己民族的祭祀活动中跳芦笙舞,后来慢慢发展到过节时、庆祝丰收时、婚礼进行、盖新房落成以及欢迎客人时都会跳起。
针对每种场合的不同性,芦笙舞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也有所不同。
其形式可分为自娱性芦笙舞、表演性芦笙舞、祭祀性芦笙舞、礼仪性芦笙舞、技巧性芦笙舞。
自娱性芦笙舞。
这类舞蹈在芦笙舞中最为流传和能被人们所研究,自娱性芦笙舞的舞蹈对象不分男女,不分老少,也不分年龄。
所以参加跳这类舞蹈的人也相对比较多,舞蹈的选择地也没有讲究和规定,通常在田坝、宽敞的院坝、马路边以及平坦的空地上。
这种活动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男的围成一个圈,女的围成一个圈,有的也可是男女一起围成一圈,然后把手持大芦笙的吹笙者包围在圈的中央,跟着吹笙者所吹奏的音乐节奏欢快的舞蹈;另一种是男女有顺序的一男挨着一女围成圈,由男子吹奏芦笙,女子手持手帕或者空手踩着芦笙者吹奏的节奏按着顺或逆时针转动起舞;自娱性芦笙舞,从动作特点上看,又可分为"踩"和"跳"两种,"踩"以两膝的轻微屈伸并踏着节奏向前移动为特色,"跳"是由动力脚落地后,下肢的颤动以及抬脚踹动,上身随之自然地摆动为特色。
前一种娴雅、端庄,后一种柔和、潇洒。
第一种是过“花山节”时所跳,这个时节,是未婚男女青年最爱的节日,因为在这里可以有机会找到自己的另一半,在这一天人们跳的芦笙舞,古时也有“跳花”或“跳月”之说,一般都是在天气明朗、明月风高的夜晚进行。
为了方便风俗,苗寨都会设有“跳花”的花场或“跳月”的玉轮场。
如黔东南地区流行的"讨花带"、黔中地区流行的"牵羊"。
小伙子边舞边吹着芦笙向自己爱慕的女人求爱,假如女人同时也看上了小伙子,她就会将自己秀的花带送给男子,并默默地将花带拴在男子的芦笙上,这就是“讨花带”。
"牵羊"是男青年在前面边吹边跳,尾随而舞的女人若爱上了某个小伙子,就把自己亲手编织的美丽花带作为定情的信物,拴在他的腰上,然后牵着花带的一端,跟在小伙子身后踏节而舞。
技艺出众的芦笙舞好手,有时竟会同时牵着几个女人舞着走呢!固然,在这种情况下,终究能与谁成眷属,那就不尽是玉轮场或花场上能见分晓的事了。
扮演性芦笙舞。
苗族芦笙舞扮演性芦笙舞一般以竞技的方式进行集体竞赛,以吹奏乐曲多,舞蹈时间长,声音和谐、优美、动作和步法丰富取胜。
个人竞技,或以动作的节拍多变,疾急剧烈见长,或以可否完成高难度动作取胜。
扮演性芦笙舞内容非常丰富,有的以高难度技巧以博取观众的赞叹。
如"滚山珠"、"蚯蚓滚沙"、"猴子上树"、"滚地龙"等。
有的以模仿禽兽的性、神态以表现生活的谐趣,给人欢愉。
如"牛打斗"、"半鸡"等。
“滚山珠”原名“地龙滚荆”,苗语“XXX夺”。
传统的“XXX”一人或数人均可扮演。
其扮演特色是:不管舞蹈动作若何高难,扮演者都要手持芦笙,口吹芦笙,保持芦笙不离口,曲音不断,笙与舞自始自终相伴相配,和谐进行。
80年月,随着党的改革开放政策进一步深入,国度逐步重视和弘扬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地龙滚荆”经过进一步的挖掘和整理、加工、提炼、升华、形成了一个由多数人扮演为主的芦笙舞,并改名为“滚山珠”。
“蚯蚓滚沙”,“滚地龙”是舞者跪公开板腰,以头顶地为轴心,随后挺起,边吹奏芦笙边翻身舞动。
“巧喝酒”是在长凳上置一盛满米酒的杯子,然后围着长凳边吹、边舞、边下腰喝酒。
祭祀性芦笙舞。
苗族芦笙舞祭祀性芦笙舞通常是在木鼓、铜鼓的伴奏下跳的。
舞者多为中、老年人。
吹奏的大芦笙长达三尺至丈余。
过去,这类芦笙舞只在"吃牯脏"(杀牛祭祖)时才跳。
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表现出对XXX的尊敬和怀念,动作稳重、迟缓。
随着社会、文化的进步,现在苗族已很少举行这种有原始宗教色彩的祭祖活动了。
因此,这类舞蹈现已不见了。
礼节性芦笙舞。
礼节性芦笙舞由活动的不同内容决意,所以活动方式和特点也会有所不同。
男婚女嫁时、新屋落成等欢庆活动,其动作特色跳跃、轻快,气氛热烈欢腾。
舞者也多在堂中起舞以示祝贺。
在丧葬的仪式上,芦笙舞蹈的感化主要是对死者家属的慰藉和向死者致哀。
在如许的场合,除在入棺仪式上有跨过棺木的跳跃动作外,其余动作均沉稳而有节制。
技巧性芦笙舞。
技巧性芦笙舞特别能表现苗族同胞的英勇,尚武,精于技巧的民族特征,出格精彩。
有“锦鸡舞”、“芦笙拳”、“爬花杆”等。
跳“锦鸡舞”时,舞者身动手织锦衣,头戴锥尾帽,模仿锦鸡的动作,且吹且跳,十分有趣。
“芦笙拳”的形成独具一格,这种舞蹈按吹笙者的伴奏和批示下男女舞者时而互相穿插时而挥拳对打,有时也插入花棍对击。
“爬花杆”更是一种绝活。
扮演者口吹芦笙,爬上顶端系有红绸的花杆,将“花”衔下,吹笙下杆,在离地一人多高处,忽然松手,翻身跳下,芦笙仍然在呜呜作响。
四、芦笙舞的发展文化苗族芦笙舞蹈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活跃的文化传承脉络。
芦笙是苗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特殊标记,是这个民族闻名中外的一张名片。
芦笙舞有着较高的技巧性和艺术性,芦笙舞蹈的优秀传承。
芦笙王XXX之子XXX,他参加过全国舞蹈调演、凯里国际芦笙节等大型演出活动,遭到好评。
苗族芦笙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以其粗犷豪放的风格、高难惊险的动作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成为少数民族民间艺术中的一枝奇葩,流播广远,享誉中外。
它曾先后屡次参加国表里的艺术节,遭到中外人士和各族同胞的高度赞赏。
XXX曾于1957年晋京为XXX、XXX等中央带领演出。
1991年,在广西南宁全国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上,为贵州代表队夺得唯独的艺术扮演金杯奖,6名演员分获6枚金牌。
1991年,"滚山珠"赴加拿大演出,历时40多天。
1992年,在波兰捧得世界民族民间艺术的最高奖---"金山杖"奖。
这个舞种中蕴涵着的坚韧顽强、不屈不挠的民族性情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产,它激励和指导人们不断前进,永不为困难所压倒。
但是,自1999年以后,由于没有训练新的演员,老演员又各奔东西,芦笙舞"XXX"入手下手寂静下来。
现以XXX、XXX、XXX等为代表的芦笙扮演队在2006年XXX 《走遍中国》栏目拍摄的《笙王争霸》赛上获集体一奖奖;2006年11月,他们扮演的《乌蒙芦笙魂》获第六届全省少数民族运动会金奖;芦笙舞有着较高的技巧性和艺术性,芦笙舞蹈的优秀传承。
芦笙王XXX之子XXX,他参加过全国舞蹈调演、凯里国际芦笙节等大型演出活动,遭到好评。
苗族芦笙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以其粗犷豪放的风格、高难惊险的动作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成为少数民族民间艺术中的一枝奇葩,流播广远,享誉中外。
它曾先后屡次参加国表里的艺术节,遭到中外人士和各族同胞的高度赞赏。
XXX曾于1957年晋京为XXX、XXX等中央带领演出。
1991年,在广西南宁全国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上,为贵州代表队夺得唯独的艺术扮演金杯奖,6名演员分获6枚金牌。
1991年,"滚山珠"赴加拿大演出,历时40多天。
1992年,在波兰捧得世界民族民间艺术的最高奖---"金山杖"奖。
这个舞种中蕴涵着的坚韧顽强、不屈不挠的民族性情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产,它激励和指导人们不断前进,永不为困难所压倒。
但是,自1999年以后,由于没有训练新的演员,老演员又各奔东西,芦笙舞"XXX"入手下手寂静下来。
现以XXX、XXX、XXX等为代表的芦笙扮演队在2006年XXX 《走遍中国》栏目拍摄的《笙王争霸》赛上获集体一奖奖;2006年11月,他们扮演的《乌蒙芦笙魂》获第六届全省少数民族运动会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