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写作背景
“纯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解析

延伸作业
模仿课文,用比喻手法写一段话,说一个道理。
武汉博奥培训学校 编辑整理来自试阐释文中提倡的“雄健的精神”。
“雄健的精神”,也就是民族的精神。 “扬子江及黄河遇见沙漠、遇见山峡 都是浩浩荡荡地往前流过去,以成 其浊流滚滚、一泻万里的魄势。” “雄健的精神”也就是这种冲破一 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
1、“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 国民”之间有什么联系? 2、文章哪一段把艰难的国运与 雄健的精神联系起来,点出了题目?
才会在奇绝壮绝的斗争中获得“壮美的趣味”。
重点突破
1、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你能联系历史事实 来谈谈你的看法吗?
2、你从李大钊先生的文章中感受到他怎样的人格风范?
他的信念、忠诚、追求、勇气、执著、热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李大钊先生用他的生命诠释了“雄健的国民”的含义,那就是 一种像高山一样巍峨、像黄河一样浩荡一样勇往直前的民族 精神。(朗读名言,唤起学生对李大钊先生的崇敬之情)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 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 有希望的奴隶之邦。--------------(郁达夫)
拓展延伸
1、你认为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最有趣味、最 有意义的呢? 2、今天的中华民族,国运昌盛,联系国际 形式来想想,我们还需要“雄健的国民”吗?
感悟延伸
联系历史和现实、国际和国内、社会和 个人谈一谈读本文后的感想?
速读全文,梳理结构
艰 难 的 国 运 和 雄 健 的 国 民
人类的历史道路 民族生命过程 人类历史生活 中华民族史路 中华民族精神
课文朗读
思考:“艰难的国运”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第四节开头的一句: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 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 第五节中间的一句:目前的艰难境界,那能阻 抑我们民族生命的前进。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学生版)

班级_____ 姓名__________《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导学案李大钊是我们熟悉的一位革命先驱者,字,河北乐亭人,是我国最早的,党创始人之一。
作者生活在军阀混战、列强入侵、内外勾结镇压革命,先进知识分子迷惘彷徨的时代。
作者却表达了“救国救民”“再造神州”的理想。
他在1923年写的这篇文章就反映了在国家危难之际革命者的信心、决心。
他的诗文被鲁迅誉为“”。
课文背景:此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
1923年,发生了中国历史上一件惨案——“二•七”惨案,当时,有一部分五四运动期间一度觉醒的知识分子又陷于迷惘之中,他们有一腔爱国热血,却看不到中国的希望,不知所措地叹息、彷徨,而李大钊等革命先驱者则已找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已经全身心地投入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之中,李大钊正是在这件事后写下了这篇文章的。
在这篇文章中,李大钊告诉人们,不要为面前的困难吓倒,有困难,但更有希望;与困难作斗争,趣味无穷。
他企望动员更多的人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使救国的事业变成全民的事业。
全文不满500字,但内容丰富,激情澎湃。
教师寄语: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相信你会有独到见解!自学检测1、掌握字音字形逼狭崎岖阻抑回环曲折浊流滚滚一泻千里亦如是险丛山岭绝壁断奇趣生2、词语解释①雄健: ②崎岖:③阻抑:④一泻万里:⑤回环曲折:⑥亦复如是:课堂探究一、初读感知1、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2、猜读本文的各段段意?中华民族道路险阻,需有雄健的精神才能欣赏到壮美的趣味。
(第段)民族生命的进程和长江大河一样,是曲折坎坷的。
(第段)历史的道路崎岖不平,全靠雄健的精神冲过去。
(第段)中华民族国运艰难,要拿出雄健的精神,建造家园。
(第段)人类的历史生活正如旅行,越是崎岖境界越能感到冒险的乐趣。
(第段)【学习提示】你能不能准确地说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了呢?二、研读课文3、如何理解“艰难的国运”?4、什么样的人才算是“雄健的国民”?5、“雄健的精神”是怎样的一种精神?6、文中多次提到“趣味”及意思相似的词,难道在度过艰难会有乐趣吗?你认为什么样的人生最有趣味?三、赏析比喻7、那么,作者的雄心壮志是通过比喻表现出来的,试指出文中用了哪些比喻,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怀?本体喻体情怀长江大河扬子江、黄河浩浩荡荡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曲折回环、崎岖险阻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浊流滚滚,一泻万里四、拓展延伸请你积累表达爱国感情的诗句、名句【我的积累】。
课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设计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设计范文教学科目: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课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主要内容,掌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课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主要内容及其论证方法。
难点:理解作者对国民精神的阐述,以及如何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作者及其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概括作者的观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论证。
4.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课文的主要观点。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
2. 深入分析:详细讲解课文中的论证方法,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
3. 实践运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如何运用课文中的观点。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2. 选择一个生活中的困难,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分析并解决问题。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历史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所描述的艰难国运。
2.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4.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历史事件,让学生分析其中的国民精神,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艰难的国运” 雄健的国民” 3.“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之 间有什么联系? 间有什么联系? 只有雄健的国民才能扭转艰难的国运; 只有雄健的国民才能扭转艰难的国运; 惟有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才更能锻 造就国民的雄健精神。 炼、造就国民的雄健精神。
形象的比喻
文章通篇运用比喻,增强了说理的透辟性、 文章通篇运用比喻,增强了说理的透辟性、情感的生 动性和语言的形象性,使作品的意蕴、 动性和语言的形象性,使作品的意蕴、文字的含义同 时丰富起来。本文的比喻处处可见,比如: 时丰富起来。本文的比喻处处可见,比如: 用长江大河比民族生命进程; 用长江大河比民族生命进程; 用扬子江黄河比中华民族历史进程; 用扬子江黄河比中华民族历史进程; 浩浩荡荡”比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 用“浩浩荡荡”比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 平原无际,一泻万里” 用“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比中华民族历史的顺利发 展; 曲折回环”“崎岖险阻” ”“崎岖险阻 用“曲折回环”“崎岖险阻”比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 艰难国运; 艰难国运; 用长江黄河穿沙漠、 用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比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 斗争; 斗争; 浊流滚滚,一泻万里”比中华民族的光明前途。 用“浊流滚滚,一泻万里”比中华民族的光明前途。 这些比喻,既在说理,在鼓动民众;又在抒情, 这些比喻,既在说理,在鼓动民众;又在抒情,抒发 作者内心的豪情壮志。 作者内心的豪情壮志。
点击图片播放视频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李大钊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整体感知
本文写于1923年。当时,有一部分“五四”运 本文写于1923年 当时,有一部分“五四” 1923 动期间一度觉醒的知识分子陷于迷惘之中, 动期间一度觉醒的知识分子陷于迷惘之中,在 十字路口徘徊。他们有一腔爱国热血, 十字路口徘徊。他们有一腔爱国热血,却看不 到中国的希望,只有不知所措地叹息、彷徨。 到中国的希望,只有不知所措地叹息、彷徨。 李大钊以大河奔流比喻民族生命进程, 李大钊以大河奔流比喻民族生命进程,以崎岖 险路比喻中华民族当前所逢的史路,号召人民 险路比喻中华民族当前所逢的史路, 在艰难困苦中不气馁,坚信革命必胜, 在艰难困苦中不气馁,坚信革命必胜,民族必 兴的信心,全文气魄雄健豪壮, 兴的信心,全文气魄雄健豪壮,表现了革命乐 观主义的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观主义的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范文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学会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的精神,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中所阐述的艰难国运与雄健国民的关系。
(2)掌握作者运用历史事实和逻辑论证的方法。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2)如何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本文的作者背景和写作背景。
(2)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说我们的国运是艰难的,而我们的人民又是雄健的?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生僻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主要论点和论据。
4. 课堂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讲解。
(2)重点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引导学生学会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分析问题。
5. 实践运用:(1)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后作业1. 请结合本文的内容,谈谈你对“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这一主题的理解。
2. 请举例说明,如何将本文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是否能够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否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需要在课后教学中不断反思和改进的。
文学下册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范文

《经典文学下册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一段艰难的国运,以及在这段国运中,我国人民如何展现出坚毅、勇敢、智慧的品质。
2. 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感受作者深厚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介绍:本文选自经典文学下册,以我国历史上一段艰难的国运为背景,描绘了当时我国人民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在这段国运中的表现。
2. 作品主题分析:本文通过讲述我国人民在艰难国运中的英勇事迹,展现了他们的坚毅、勇敢、智慧等品质,传递了作者深厚的爱国情怀。
3. 作品艺术特色:本文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景象,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段历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本文,使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一段艰难的国运以及在这段国运中我国人民的英勇表现。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并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作品背景、分析作品主题、讲解作品艺术特色。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感悟。
3.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品所描绘的历史场景。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本文的背景,引发学生对我国历史的思考。
2. 讲解作品:分析本文的主题,讲解作品的艺术特色。
3.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感悟。
4. 情境教学:设定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品所描绘的历史场景。
5. 总结提升:总结本文所学内容,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并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等,评估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交流互动等,检验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教案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优秀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本文的主题和背景。
2. 培养学生对国家命运和国民精神的关注。
【教学内容】1. 介绍《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这篇文章的背景和意义。
2. 引导学生理解国家命运与国民精神之间的关系。
【教学步骤】1. 开场提问:学生们对国家命运和国民精神有何看法?2. 简介文章背景和主题。
3. 分析国家命运与国民精神的关系。
4. 总结本章要点。
第二章:国家的艰难历程【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的艰难时刻。
2. 培养学生对国家历史的认同感。
【教学内容】1. 回顾我国历史上的艰难时刻。
2. 分析我国人民在困境中展现出的坚韧精神。
【教学步骤】1. 回顾我国历史上的艰难时刻。
2. 引导学生关注我国人民在困境中的抗争精神。
3. 分析我国历史的转折点和国民精神的变化。
4. 总结本章要点。
第三章:国民的雄健精神【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国民在困境中展现出的雄健精神。
2. 培养学生对国民精神的敬佩之情。
【教学内容】1. 分析国民在困境中展现出的雄健精神。
2. 引导学生关注国民精神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步骤】1. 分析国民在困境中展现出的雄健精神。
2. 引导学生关注国民精神的价值和意义。
3. 讨论如何培养和传承国民精神。
4. 总结本章要点。
第四章:国家命运与国民精神的关系【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国家命运与国民精神之间的紧密关系。
2. 培养学生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责任感。
【教学内容】1. 分析国家命运与国民精神的关系。
2. 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命运与国民精神之间的互动。
【教学步骤】1. 分析国家命运与国民精神的关系。
2. 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命运与国民精神之间的互动。
3. 讨论如何通过提升国民精神来振兴国家命运。
4. 总结本章要点。
第五章:结论【教学目标】1. 让学生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
2. 培养学生对国家命运和国民精神的关注和责任感。
【教学内容】1. 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八课《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初中语文七年级(人教版)下册教材分析:《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本单元的课文以祖国为主题,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感。
本文是一篇杂文,作者以大河奔流比喻民族生命进程,以崎岖险路比喻中华民族所逢的史路,在艰难困苦中毫不气馁,坚信革命必胜,民族必兴,气魄雄健豪壮,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说理形象,鼓舞人心。
教学时既要交代作品产生的时代特点和作者情况,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鼓舞学生从作品中汲取乐观坚强,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
学好本文,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和锻炼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有很大帮助。
学情分析:初一下学期的学生,经过近半年多的初中学习体验及情感阅读的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经验,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具有欣赏简单文学作品的能力。
本文的情感炽热,而90后的孩子成长在和平年代,文章所呈现的时代背景离学生的生活很远,会给理解带来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学前强调预习。
最好组织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搜集有关五四运动以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但本文语言充满激情,适合朗读。
“阅读是走向文字内心的桥梁。
”这时的不断朗读,带领学生从字里行间寻找蛛丝马迹;再结合学生所了解的时代背景和作者情况,对于把握文章内容,体味作者感情,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目标:1、教学知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通过反复朗读,培养语感。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或中心句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揣摩文中精彩的比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文章的学习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欣赏文章浩荡雄奇之语言,仰先生博大磊落之英雄气概;难点:引导学生感悟雄健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
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前两天我们刚刚学了《黄河颂》,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了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激励我们中华儿女要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
当时,有一部分“五四”运动期间一度觉醒的知识分子又陷于迷惘之中,走到了十字路口。
他们有一腔爱国热血,却看不到中国的希望,不知所措地叹息、彷徨。
李大钊等革命先驱者则已找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已经全身心地投入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之中。
在这篇文章中,李大钊告诉人们,不要为面前的困难吓倒,有困难,但更有希望;与困难作斗争,趣味无穷。
企望动员更多的人投入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使救国事业成为全民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