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大环化合物配位化学
配位化学-中科院总结(4-6章)

(3) [Ni(en)3]2+ 和 [Fe(en)3]2+ 二者中心离子的d电子数不同,其CFSE不同。 [Ni(en)3]2+ : 3d8,电子排布为t2g6eg2,CFSE = -12Dq; [Fe(en)3]2+ : 3d6,电子排布为t2g6,CFSE = -24Dq。 所以, [Fe(en)3]2+ 更稳定。 (4) [Ni(H2O)6]2+ 和 [Ni(en)3]2+ en为螯合配体,其配合物具有螯合效应, 所以, [Ni(en)3]2+ 更稳定。
+ H2O
若为SN2机理: [Co(NH3)5 X]2+
v = k[Co(NH3)5X2+] + H2O 慢 [Co(NH3)5 X H2O]2+
[Co(NH3)5 X H2O]2+ 快 [Co(NH3)5 H2O]3+ + Xv = k[Co(NH3)5X][H2O]≈ k[Co(NH3)5X2+]
6.如何用晶体场理论判断配合物的活性和惰性。 比较活化配合物与反应物的CFSE确定。
7. [Co(NH3)5X]的水解反应机理和速率方程,如何验 证反应机理?
例如: [Co(NH3)5X]的酸式水解 若为SN1机理:[Co(NH3)5
[Co(NH3)5 ]2+ 慢 快
X]2+
[Co(NH3)5]3+ + X[Co(NH3)5H2O]3+
A5 A3 A2 A6 M B1 X4
A5
A5
-X
A2
A3
M B1 A6
4
+Y
A2
A3
M B1 A6
配位化合物

为了增强成键能力和形成结构匀称的配 合物,中心原子所提供的空轨道首先进行 杂化,形成数目相等、能量相同、具有一 定空间伸展方向的杂化轨道,中心原子的 杂化轨道与配位原子含有孤电子对的原子 轨道在键轴方向重叠成键。
价键理论要点
3、配位化合物的空间构型
配合物的空间构型,取决于中心原子 所提供杂化轨道的数目和杂化类型。
第六章 配位化合物
Coordination Compound
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Ag+
Cl- AgCl
NH3
无色溶液
无NH3臭味
Cl-
无
Ag+
[Ag(NH3)2]+ Cl-
定义
配离子 金属离子或原子与一定数目的中性分子或 阴离子以配位键相结合形成的复杂离子
配合物 含有配位键的化合物以及中性分子。
内外界顺序
命名
阴离子在前,阳离子在后。
若内界为阳离子,先命名外界,后内界。 如[Cu(NH3)4]SO4:硫酸××
若内界为阴离子,先命名内界,后外界。 如Na3[CoCl6] :××酸钠
若内外界都是配离子, 先命名配阴离子,后 配阳离子××酸××
配体顺序(有两个以上配体时)
CN- ,NH3 ①先阴离子配体,后中性分子配体;
配位 杂化 数 类型
配离子空间构型
2 sp
直线形
3 sp2
平面三角形
4 sp3
正四面体
典型配合物
[Cu(NH3)2]+ [Ag(NH3)2]+
[CuCl3]2– [HgI3 ]–
[Cd(NH3)4]2+ Ni(CO)4
配 杂化 位 类型 配离子空间构型 数
第六章 配位化合物

制作:张思敬等
理学院化学系
13
Example 2
写出下列配合物的化学式:
(1)羟基· 水· 草酸根· 乙二胺合铬(Ⅲ)
(2) 氯· 硝基· 四氨合钴配阳离子(Ⅲ)
Solution
(1) [Cr(OH)(H2O)(C2O4)(en)]; (2) [Co(NH3)4(NO2)Cl]+
制作:张思敬等
理学院化学系
图6-3 [Cu(en)2]2+的结构
如果配位化合物的形成体是中性原子,配位体是CO分 子,这类配合物称为羰合物。如Ni(CO) 4, Fe(CO)5 。
制作:张思敬等
理学院化学系
7
3. 价键理论 基本要点
中心离子
中心离子(或原子)有空的价电子轨道可接受由配位 体的配原子提供的孤对电子而形成配位键。
Cu2+
H3N NH3
图6-2 [Cu(NH3)4]2+离子的结构
制作:张思敬等 理学院化学系 6
2. 特殊配合物(螯合物和羰合物)
每一个配位体只能提供一 个配位 原子的配位体称为单齿配体,而含有 两个或两个以上配位原子的配位体称 为多齿配体。能提供多齿配体的物质 称为螯合剂。由多齿配体形成的环状 结构的配合物称为螯合物,如 [Cu(en)2]2+。
{c(Cu 2+ ) / cQ }{c(NH 3 ) / cQ }4 - 14 K 解离 = = 4.78 ? 10 c{Cu(NH 3 )4 }2+ / cQ
当忽略浓度量纲时,可简化为:
c(Cu 2+ ){c(NH 3 )}4 - 14 K 解离 = = 4.78 ? 10 + c{Cu(NH 3 )2 4 }
配位化合物.pptx

为一类具有特征化学结构的化合物,由中心原子(或离子,统称中 心原子)和围绕它的分子或离子(称为配位体/配体)完全或部分 通过配位键结合而形成。
包含由中心原子或离子与几个配体分子或离子以配位键相结合 而形成的复杂分子或离子,通常称为配位单元。凡是含有配位单 元的化合物都称作配位化合物。研究配合物的化学分支称为配位 化学。
配合物是化合物中较大的一个子类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 工业生产及生命科学中,近些年来的发展尤其迅速。它不仅与无 机化合物、有机金属化合物相关连,并且与现今化学前沿的原子 簇化学、配位催化及分子生物学都有很大的重叠
一、配位化合物的概念
配位化合物,简称配合物。是无机化学研究的 主要对象之一,它是一类复杂、特点多样、应 用广泛的化合物。 它与医学有密切关系,生物体内的金属离子大 多以配合物的形式存在,在生命活动中起着极 其重要的作用。
二、配位化合物的组成
• 1.内界和外界 • 配合物一般由内界和外界两部分组成。 • 内界:即配位单元,是配合物的特征部分 • 外界:除内界以外的部分 • 以硫酸四氨合铜(II)为例说明内界和外界
(一)内界 1.中心离子 2.配体和配位数 3.配离子 (二)外界
三、配离子和配合物的命名
1.配离子的命名顺序 配位数目(用一、二、三、四等 +配体+合=中心离子+ 化合价(用罗马数字表示)+离子 如:书P33 2.配合物的命名 原则:阴离子在前,阳离子在后 如:书P33-34
无机化学-第六章 配位化合物

正四面体构型
同样是四配位,但对配合物[Ni(CN)4]2–就成了另一回事 3d 4s 4p
中心离子Ni2+的结构
3d [Ni(CN)4]2–的结构 CN CN dsp2杂化
平面正方形构型
CN CN
例
[FeF6]3–的结构?
sp3d2杂化
八面体构型
[Fe(CN)6]3-的结构?
d2sp3杂化
八面体构型
↑↓ ↑↓ ↑↓ ↑ ↑ 3d
↑↓ ↑↓ ↑↓ ↑↓ _ 3d
_
_
_ _ _ 4s 4p
_ _ _ 4s 4p dsp2杂化,四方形
同一中心原子的内轨型配合物比外轨型配合物稳定
(3)内外轨型取决于 ♦ 配体的强弱
配体 (主要因素) 中心离子(次要因素)
(1)电负性小的配位原子易给出孤对电子,如:CN-, CO, NO2-(配位原子:C,N) 。对中心离子(n-1)d轨道影响较 大,内轨型,配体的配位能力强; (2) 电负性大的配位原子(如卤素X-和氧O),不易给出孤 对电子,对中心离子影响不大。外轨型,配体的配位能
力弱 。
配体的强弱——光谱化学系列: I- <Br-<S2-<SCN-≈Cl-<NO3-<F-<OH-<C2O42-<H2O<NCS<NH3<en≈SO32-<o- phen<NO2-<CO(羰基),CNH2O以前:弱场; H2O ~ NH3:中间场;NH3以后:强场
♦ 中心离子的价层电子数
(1) d10型,无空(n-1)d轨道, 易形成外轨型 (2) d4 ~d8型, 需根据配体强弱判断内外轨型 (3) d0~d3型,有空的(n-1)d轨道,形成内轨型
普通化学第6章 配位化合物

这种配合物均为无环状结构,在 溶液中逐级形成和逐级解离。
B
螯合物:由中心离子和多齿配体配合 而形成的具有环状结构的配合物。 生成螯合物的条件: ①一个配位体必需含有2个或2个以上都 能给出电子对的原子,主要是O、N、 S等; ②配位体中的配位原子应该间隔2个或3 个其他原子,这样才能形成稳定的5原 子或6原子环,可获得稳定的环状结构, 例如:H2NCH2CH2NH2。
配位化合物
实验 CuSO4溶液
(浅蓝色)
适量氨水
Cu2(OH)2SO4↓
(蓝色) 过量氨水
[Cu(NH3)4]SO4晶体
(深蓝色)
乙醇
[Cu(NH3)4]2+
(深蓝色)
配合物 Cu2(OH)2SO4 +8NH3· H2由中心离子和配体 O → 2+ + 8H通过配位键结合的 - + SO 22[Cu(NH ) ] O + 2OH 3 4 2 4 由配离子形成的化合物 复杂离子
常见多齿配体 乙二胺 (en)
乙二胺 (H4edta) 四乙酸
乙二胺 EDTA 四乙酸根
-
OOC NCH2CH2N OOC
COO
-
-
COO -
C.配位数
配位个体中直接与中心原子以配位键 结合的配位原子的数目称为中心原子的 配位数。如果配体均为单齿配体,则配 体的数目与中心原子的配位数相等。 如果配体中有多齿配体,则中心原 子的配位数与配体的数目不相等。
常见的螯合剂: 乙二胺(en),H2NCH2CH2NH2 乙酰丙酮(acac),CH3COCH2COCH3 EDTA (H4Y, Na2H2Y), (HOOCCH2)2NCH2CH2N(CH2COOH)2 丁二酮肟:CH3CNOHCNOHCH3。
配位化学——精选推荐

第六章配位化学配位化学是一门在无机化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交叉学科,现代配位化学不仅和化学学科中的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高分子化学密切融合,而且通过材料科学及生命科学,进而与物理学和生物学等一级学科相互渗透和交叉。
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我国配位化学研究水平大为提高,一些方向逐渐步入国际先进行列。
本章将对我国化学工作者近年在配位化学领域研究前沿上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代表性成果进行论述。
6.1配位化学中的新反应及方法学研究配位化学中的新反应和合成方法研究是进行配位化学研究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研究课题之一。
配合物最传统的合成方法是溶液法将反应物在溶剂中搅拌,或者缓慢扩散(包括分层扩散,蒸汽扩散,U型管缓慢扩散)通过直接、交换、氧化还原反应等方法,一般适用于反应物(金属盐和配体)溶解性比较好的,在温度不太高就可以反应的配位化合物的合成。
而对于金属盐以及有机配体都难于溶解的体系,传统的溶液法往往无能为力。
无机化学家除了继续发展传统的配位化合物合成方法外,对发现新合成反应或建立新合成方法的研究都从来没有间断过,特别是在利用这些新反应、新方法来制备、合成具有新颖结构或特殊功能的配位化合物方面,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其中利用水热和溶剂热合成的方法已经取得了很多值得关注的成果,包括一些新颖的原位金属/配体反应,被誉为“连接配位化学和有机合成化学的桥梁”[1];而模板合成技术也被成功得用于配合物以及其聚集体的可控组装中;一些特殊的合成技术和方法如离子热、微波辅助、固相反应等也将在本节介绍。
6.1.1溶剂(水)热条件下原位金属/配体反应作为配位化学和有机化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原位金属/配体反应已被广泛地用于新型有机反应的发现,反应机理的阐述以及新型配位化合物的合成,尤其是用于合成那些利用有机配体直接反应难以得到的配合物。
传统的合成反应一般是在敞开体系而且比较温和的条件下发生的,而在溶剂热或水热反应条件下,利用原位金属/配体反应法制备配位化合物是十几年兴起的一种新合成方法,这一源于无机材料,特别是多孔分子筛材料的合成方法,已被广泛地应用于配位化合物,尤其是难溶的配位聚合物的合成[1, 2]。
《配位化学》课件

配位化合物的稳定性
总结词
配位化合物的稳定性
详细描述
配位化合物的稳定性取决于多个因素,包括中心原子或离子的性质、配位体的数目和类型、配位键的 数目和类型等。一般来说,配位数越大,配位化合物的稳定性越高。此外,具有强给电子能力的配位 体也能提高配位化合物的稳定性。
03
配位键理论
配位键的定义
总结词
配位键是一种特殊的共价键,由一个 中心原子和两个或更多的配位体通过 共享电子形成。
《配位化学》PPT课件
目录
• 配位化学简介 • 配位化合物 • 配位键理论 • 配位反应动力学 • 配位化学的应用
01
配位化学简介
配位化学的定义
配位化学是研究金属离子与有机配体 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络合物的科学。
它主要关注配位键的形成、性质和反 应机制,以及络合物在催化、分离、 分析等领域的应用。
方向性是指配位键的形成要求中心原子和配 位体的电子云在特定的方向上重叠。这决定 了配合物的特定空间构型。饱和性则是指一 个中心原子最多只能与数目有限的配位体形 成配位键,这取决于中心原子的空轨道数量 和配位体的可用孤对电子数。
04
配位反应动力学
配位反应的动力学基础
反应速率
01
配位反应的速率是研究配位反应动力学的关键参数,它决定了
05
配位化学的应用
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催化剂
配位化合物可以作为工业生产中的催化剂,如烯烃的氢化反应、 烷基化反应等。
分离和提纯
利用配位化合物的特性,可以实现工业生产中的分离和提纯过程 ,如金属离子的分离和提纯。
化学反应控制
通过配位化合物可以控制化学反应的速率、方向和选择性,从而 实现工业化生产中的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C6类 21C7类
260-320 340-450
就碱金属离子来说,对12C4、Li+离子与之配位最合适;对 15C5、Na+最合适,18C6、K+or Ru+最合适。
冠醚与金属离子形成的配离子的稳定常数见下表
表可知,各有关配离子的稳定常数 K 的顺序一般也与表 10-4相符合。
例外:15C5,上表中,K+> Na+,被认为是Na+离子的 溶剂合作用强于 K+ 离子。在 Na+的溶剂合作用与 Na+ 离子与 某一定的冠醚的配位作用的竞争过程中,Na+溶剂合作用产 生了较大的影响。
注意:当冠醚中的配位氧原子多于 6 个(特别是多于 7 个 )时,其内腔对五种碱金属离子都太大,以致碱金属离子 与这样的冠醚形成配离子的情况复杂化。 NH4+离子与K+离子的大小相近,也与某些冠醚形成相应 的配离子。但NH4+与冠醚分子间的作用被认为主要是由于 氢键。
2、金属离子的电荷 稳定常数:电荷的影响 碱土金属 (直径相近) > 碱金属(直径相近) 与冠醚形成配离子的金属离子: 并不限于第Ⅰ、Ⅱ主族的金属离子(见下表)。 能与冠醚15C5~24C8形成配离子的金属离子。 金属离子与冠醚分子形成配离子,静电作用+ 不同程度 的共价性。 金属离子电荷的大小还是影响这样的配离子的稳定系数 的重要因素之一。
王 冠 化 合 物
单环
多环
单一配位原子的多环 多种配位原子的多环
单一配位原子的多环
O
多环冠醚
分离多环多种配为原 子王冠化合物
ONS 多 环 ON ON ON ON SN ONS
多种配位原子的多环
穴醚
§6.1 冠醚 一、冠醚的发现
C.J. Pedersen ,60年代初, 合成一种螯合和配位剂: 得到小量的副产物,该副产 物为白色纤维状晶体,难溶 于羟基溶剂(如水、酸)。 进一步研究,该晶体是一种 大环多元醚1。
影响冠醚配合物离子在溶液中稳定性的因素 1、金属离子和冠醚分子腔径的相对大小 形成配离子最适宜的条件应该是金属离子的直径略小于 冠醚分子内腔的直径,这样金属离子可进入腔孔使配体与 金属离子间的吸引较强,从而形成的配离子的稳定性较高 。冠醚分子的腔径过大,金属离子虽可进入,但与配位原 子间的吸引减弱;腔孔过小时则金属离子不能进入。下表 列出一些金属离子的直径及几种冠醚的腔孔直径。
第六章 大环化合物的配位化学 (coordination chemistry of big Cyclic compounds) 大环:指九个或更多个原子(其中包括三个或更多个配 位原子)构成的环,通常指王冠化合物。
王冠化合物的分类
O 环多醚(狭义冠醚) 单一配位原子的单环 N 环多胺 S 环多硫醚 多种配位原子的单环 O,N 氮杂冠醚 O,S 硫杂冠醚 N,S 氮杂硫冠醚 O,N,S 氮杂硫杂冠醚
不对称—二苯 并18—冠—6
不对称—二苯并18—冠 —6(1,5,8,11,13,16)
对冠醚的这种简化命名法是有缺陷的,然而对大多数常 见的冠醚来说,仍不失为一种简明的命名法。需要更明 确地表明冠醚结构时,一般写出其结构式。
三、冠醚的一般性质和种类 1、种类:已合成的冠醚数以百计,可分为五类: 脂肪族冠醚 脂环族冠醚 芳香族冠醚 杂环族冠醚 18C6 (4)
如:在苯并-15-冠-5的苯环的4’一位上引入不同的取代基后, 与金属离子形成的配离子的稳定系数有所不同。 取代基 NH2 H NO2 K1×10-3 8.21 3.44 0.365 引入给电子基团NH2,与Na+形成的K1,大于B15C5本身与 Na+形成的稳定系数。 引入吸电子团NO2 ,与Na+形成的K值小于B15C5本身与Na+ 形成的稳定系数。 ② 其它条件相同时,冠醚中的本位氧原子处于同一平面 上的越多,则形成的配离子越稳定。 ③ 其它条件相同时,阳离子的溶剂合作力越弱,形成的 配离子越稳定。
金属离子和冠醚腔孔直径
金属离子 Li Na 直径/pm 120 190 金属离子 Mg Ca 直径/pm 130 198 冠醚 12C4类 15C5类 腔孔直径 /pm 120-150 170-220
K Rb
Cs NH4+
268 298
334 384
Sr Ba
Pb Ti Ag
220 270
210 238 252
增溶现象:冠醚和能与之形成配合物的盐(或其它离子化 合物,如NaOH)一起溶解在可以溶解该配合物的某种溶剂 中时,冠醚和盐二者的溶解度都比它们单独溶解在该溶剂 中时的溶解度为大。 如:固态KMnO4不溶于芳烃,但可溶于溶有DC18C6的苯 溶液中,所得紫色苯溶液的浓度超过0.02mol/l,此溶液 可氧化苯中的某些有机化合物。在溶剂中发生上述的增溶 现象时,盐的阴离子被认为不发生或只在非常小的程度上 发生溶剂化作用,阴离子以裸露状态或接近于裸露的状态 存在,从而可表现出特别活跃的反应性能。
七、模板效应(template effect) 模板效应是指利用某种阳离子(往往是金属阳离子)的 大小与待合成的大环配体分子的腔孔大小相适应的条件。 在合成该大环配体时加入该种阳离子作为模板,以使闭 环反应有利地进行的效应。加入的阳离子参加到大环的 形成反应中形成相应的配离子,阳离子 模板剂。
式中M为K-1、Na+。生成上列的冠醚配合物后,用溶剂萃取 法或热分解法解配而制得相应的冠醚。
③芳香族冠醚一般难溶于水,在乙醇中也溶得极少,但较易 溶于二氯甲烷、三氯甲烷等溶剂中。
④饱和冠醚(包括脂肪族和脂环族冠醚)常温下为无色粘稠 液体或低熔点固体。它们在所有溶剂中的溶解度都比芳香族 冠醚在相应溶剂中的溶解度要大。
四、冠醚使盐类在有机溶剂中的增溶 1、碱金属或碱土金属在有机溶剂中增溶 现象:DB18C6,仅微溶于甲醇中(26±5℃下,溶解度 为0.001mol/l,溶液呈中性。往甲醇中加入NaOH,则 溶解度大为增加。随即又发现在溶有任何可溶性钠盐的 甲醇溶液中,DB18C6都能溶解得较多。 原因:Na+离子进入了DB18C6分子的孔穴而形成了配离子, 这种配离子由钠离子正电荷与DB18C6分子的六个作为偶极 负端的氧原子以静引力形成。 推广:其它的碱金属离子及某些碱土金属离子都能与 en命名法: 二苯并—18—冠—6 IUPAC 2:1,4,7,10,13—五氧杂 环十五烷
Pedersen命名法:
15—冠—5
IUPAC:
3:2,3—苯并—1,4,7,10,13— 五氧杂环十五烷— 2 —烯
苯并—15—冠—5 Pedersen命名法: (B15C5)
IUPAC: 4:1,4,7,10,13,16—六 氧杂环十八烷
八、冠醚作为萃取剂
将一种碱金属盐或氢氧化物的水溶液与极低浓度的相应碱金 属的苦味酸盐(2,4,6一三硝基甲苯酸盐)的水溶液混合 ,再加入一定体积的一种水互不相溶的有机溶剂,如二氯甲 烷),苦味酸盐几乎仍全在水相内,显黄色,有机相无色。 溶入一种冠醚,则有机相中可能萃入冠醚配离子的苦味酸盐 而显不同程度的黄色。黄色的深浅反映冠醚与碱金属离子形 成配离子的程度。
六、冠醚配合物的结构 1. DB18C6与RbNCS 形成的1:1配合物
Rb+离子略大于该冠醚分子的腔孔,不能进入腔孔而 在腔孔之外,即指 在六个氧原子形成的平面之外 ,而与6个氧原子等距离。 NCS-离子以氮原子一端 与冠醚配离子相吸引而形成离子对。
2. 在晶态冠醚配合物中,配离子的组成中冠醚与金属离子的 摩尔比并非总是1:1,当金属离子比冠醚内腔小, 1:2型配 离子。 如:邻硝基苯酚钠,与DB24C8形成的晶态化合物中有两 Na+进入该冠醚分子的腔孔。 3. 当金属离子直径大于冠醚分子内腔的直径时,有可能 生成夹心型的2:1型配离子或多层夹心型的3:2型配离子, 例子很少,DB18C6与CsNCS形成的配合物 如:B15C15与KI形成2:1型。
已报到能与15C5—24C8形成配离子的金属离子
Mg2+ Ca2+ Sr2+ Ba2+ Ln3+ Ti3+ V3+ Mn2+ Fe3+ Co2+ Ni2+ Cu2+ Ag+ Au+ Zn2+ Cd2+ Hg2+ Hg22+
Al3+
Tl+
Pb2+
Bi
3.溶剂的影响 ①、溶剂的介电系数的影响 低介电系数溶剂 > 高介电系数溶剂 如:Na+, K+ , Cs+各离子的冠醚配离子
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一定的溶剂中 ,大环多元醚与一些碱 金属,碱土金属等的阳离子形成配离子。1967年,Pedersen 发表了报道上述创造性论文。大环多元醚的偶然出现后, 接着又合成了一系列大环多元醚。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有:2、 3、4、5等。
二、冠醚的命名
上述大环多元醚由于其分子的立体结构有点象王冠,故叫 王冠醚(crown ether)。简称冠醚。 按IUPAC命名规则: IUPAC命名很明确,但相当繁长。 通常用习惯命名法。
2、过渡金属元素的盐的增溶
对于过渡金属元素的盐,只有少数在有机溶剂中通过金 属阳离子与冠醚间的直接配位作用而增溶,然而过渡金属 元素的许多盐因如下式所示的反应而间接发生增溶现象。 MXm +nKX +nCw →nKCw++〔MXm+n〕nM→过渡金属元素,X→卤素,Cw→冠醚 VCl3 FeCl3 CoCl2 NiCl2 PdCl2 PtCl2 PbCl4等都能在 溶剂邻二氯苯中与KCl和DC18C6反应而增溶。 CoCl2和PdCl2在苯中也发生相应的增溶现象。
DC18C6 (5) DB18C6 (1) (8) B15C15(3) (8)呋喃—18—冠—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