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历年真题及答案

教育知识与能力历年真题及答案
教育知识与能力历年真题及答案

教育知识与能力历年真题及答案

17年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题,每小题8分,共32分。判断正误,并判断理由。)

1.教学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受社会发展的制约。

【答案】

该说法错误,一方面,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这是教育相对独立性的体现。但另一方面必须注意,不能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理解为绝对独立性。因为:

(1)教育归根到底是受生产力的发展和政治制度决定的。

(2)每一时代的教育从以往的教育中继承什么,也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和政治制度分不开。

(3)在新的政治制度下,与旧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和内容,决不会长期存在下去,迟早要改变。(4)新的教育思想、只能在新的政治制度下才能得到普遍的实施和发展。

2.知识越多,能力越强。

【答案】

该说法错误。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能力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从事某种活动必须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

(1)能力是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前提。

(2)能力是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掌握系统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能力的增长和发挥。

(3)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不同步的。知识多了,能力并不一定就高。教师在数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3.接受学习一定是意义学习。

【答案】

该说法错误。奥苏贝尔从两个维度对学习做了区分: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

(1)接受学习,是指人类个体经验的获得,来源于学习活动中,主体对他人经验的接受,把别人发现的经验经过其掌握、占有或吸收,转化成自己的经验。

(2)有意义的学习,与学习者各种经验融合在一起的、使个人全身心投入其中的学习;是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概念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的过程。

(3)接受学习和意义学习分属于不同的划分标准之下,接受学习可以是意义的接受学习,也可以是机械的接受学习。

4.根据科尔伯格的观点,道德发展的阶段性是固定的,相同年龄阶段的人都能达到同样的发展水平。

【答案】

该说法错误。科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理论。分别是:

(1)前习俗水平,分为: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和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2)习俗水平,分为: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和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分为: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和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研究表明,大多数10岁以下儿童的道德推理处于第1、2阶段,10岁以后开始进入习俗水平;但仍有少数青少年以及青少年与成人罪犯停留在前习俗水平推理阶段;青少年和成人大都使用第3、4阶段的道德推理;只有大约35%的人在16~25岁之后达到后习俗道德水平。柯尔伯格认为,个人的道德认知是由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而且年龄与道德发展阶段有一定关系,但是这种关系并不完全对应,即并非相同年龄阶段的人都能达到同样的发展水平。

简答题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班主任培养班集体的主要方法?

【答案】

(1)调查研究法;(2)目标管理法;(3)榜样示范法;(4)情境感染法;(5)规范制约法;

(6)舆论影响法;(7)心理疏导法;(8)行为训练法。

2.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有哪些?

【答案】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如下: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解析】

没有试题分析

3.简述短时记忆特点。

【答案】

短时记忆,又称工作记忆,指记忆的信息在头脑中储存,保持时间比感觉记忆长一点,但一般不超过一分钟的记忆。短时记忆的特征:

(1)信息保存的时间较短,约5秒~1分钟。

(2)信息容量有限,为7±2个组块。

(3)意识清晰,主体对于正在操作、使用的记忆,有清晰的意识。

(4)易受干扰,如有其它信息出现会干扰到短时记忆。

4.简述学校心理辅导的原则。

【答案】

学校心理辅导的原则主要有:

(1)面向学生全体原则;

(2)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3)尊重与理解学生相结合原则;

(4)学生主体性原则;

(5)个别化对待原则;

(6)整体性发展原则。

【解析】

没有试题分析

材料分析题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1.

材料一:

周老师总是认真的给学生写评语,把它作为教育学生的途径,他给班上一名淘气学生写了一首打油诗:“小赵同学有头脑,就是不爱用正道;上课爱做小动作,插话接舌瞎胡闹;学习态度不大好,学习成绩不大妙;你若聪明应知道,有才不用是草包,劝你来期赶紧改,否则成绩更糟糕。”小赵阅后哈哈大笑,也回老师一打油诗:“老师写的好,老师写的妙;小赵一定改,决不当草包;不做小动作,头脑用正道;若是做不好,随你老师敲!”

小张迷恋电脑游戏,周老师用心良苦,巧妙把他比喻为电脑,给他的评语是:“该主机硬盘超过80G,内存2G,运行绝大多数游戏非常流畅,反应灵敏;显卡强大,画面质量甚高;整体配置非常优良,但该机音效设定不良,常常该发声没有声音,要安静时却发出杂音;另外屏保时间设定过短,老师一分钟没动作,就进入休眠状态,修理修理,还是好用的。”后来,小张改掉了迷恋游戏的毛病,对电脑硬件也产生了兴趣。

小黄语文水平高,但有些浮躁,周老师给他的评语如下:“汝生于书香门第,通达明理,开朗乐观,时有非常之事,亦曾处之泰然,好学善守。然汝时有蹉跎之意,数情烦甚。若不熟读圣贤之书,以致学识浅薄,泯然众人,岂不哀哉,痛哉!”

小黄阅后,心服口服,决心静下来,坚持勤奋读书。

问题:

1.周老师给学生写的评语体现了那些德育原则?

【答案】

周老师给学生的评语体现了长善救失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疏导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2.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答案】

周老师给学生的评语体现了长善救失的原则。长善救失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教育时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己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道德成长。材料中,小张迷恋电脑,周老师用心良苦,巧妙的把他比喻为电脑,从而充分的发挥了学生对电脑的热爱和熟悉,借此,改掉了小张的毛病,对电脑硬件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周老师给学生的评语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因材施教是指德育原则要从学生的品德发展实际出发,根据他的年龄和个性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得到最大的发展。材料中,周老师针对淘气的小赵,迷恋电脑的小张,还有语文水平不高的小黄,分别用不同的打油诗给予不同的教育,改正学生的不良习惯,也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周老师给学生的评语体现了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的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严格要求与他们的个人尊重与依赖相结合起来,使德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材料中,周老师在写打油诗时,对学生的特点,不管是淘气,还是喜爱上网,还是语文成绩不好的,都是充分尊重的,让学生得到了人格上的尊重。但是,又在打油诗中提出了对学生的指导和要求,希望学生能有更好的发展。周老师的行为符合严格要求和尊重学生的原则。

【解析】

没有试题分析

2.

材料二:

小明和小罗今年高三,是一对好朋友。两人在处理问题的认知风格方面有较大差异。小明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时,常常利用个人经验独立的对其进行判断,喜欢用概括与逻辑的方式分析问题,很少受到同学与老师建议的影响。而小罗遇到问题时常常表现与小明相反,他更愿意倾听老师和同学们的建议,并以他们

的建议作为分析问题的依据。另外,他还善于观察言观色,关注社会问题。

问题:

1.结合材料分析小明和小罗的认知风格差异。

【答案】

小明属于场独立型人格,小罗属于场依存型人格。两者具有极大差别。

第一,场独立型的人在加工信息时,主要依据内在标准或内在参照,与人交往时很少能体察入微,他们的心理分化水平较高,在加工信息时主要依据内在标准。材料中。小明在遇到问题时,常常利用个人经验独立的对其进行判断,喜欢用概括的方式分析问题,很少受到同学与老师建议的影响,体现了小明属于场独立型人格。

第二,场依存型的人在加工信息时,对外在信息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与别人交往是较能考虑对方的感受。他们的心理分化水平较高,在加工信息时主要依赖“场”,较能考虑对方的感受。材料中,小罗更愿意倾听老师和同学的建议,并以他们的建议作为分析问题的依据。另外,他还善于察言观色,关注社会问题,体现了小罗的场依存型人格。

【解析】

没有试题分析

2.假如你是他们的老师,如何根据认知风格差异展开教学?

【答案】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的认知风格各有特点,而教育教学要“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认知风格,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的认知风格采取相应的教育教学方法,将教育教学效益最大化。第一,充分注意每个学生在认识上的特殊性。第二,教师要根据对学生风格的了解,在教学中有针对的提供与认知风格相匹配的教学方式。针对场依存型的学生教师应该注重培训他们独立的思考能力,针对场独立型的学生情况与上述情境相反,应注意把老师的要求与自己的想法相协调,使自己的做法与外界相辅相成。第三,教师不仅自己要分析掌握学生的认知风格,而且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认知风格特点。

16年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计32分。)

1.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答案】

此观点正确。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肤色、体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这些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和作用,但是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他会随着环境、教育的改变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等作用而逐渐发生变化。故上述说法正确。

【解析】

没有试题分析

2.教学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

【答案】

此观点错误。教学任务除了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之外,还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健康;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解析】

没有试题分析

3.行为改变都是学习的结果

【答案】

此观点错误。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改变。行为的改变必须是由于经验引起的,而并非是遗传获得的,且行为的改变也

必须是持久的,例如喝酒、吃兴奋剂引起的短暂的行为就不是学习。其次学习除了包括行为的改变之外还包括行为潜能的改变。故上述说法错误。

【解析】

没有试题分析

4.焦虑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答案】

此观点错误。焦虑是学生最常见的一种心理反映,其表现是随着考试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出现慌乱,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考试后又持久的不能松弛下来。焦虑对学习具有双重作用。适当的焦虑水平,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例如适度的焦虑能够条注意力,集中精神状态;过度焦虑则会降低学习效率,起消极作用。

【解析】

没有试题分析

简答题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活动课程的特点

【答案】

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是与学科课程对立的课程类型,指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代表人物是杜威。

活动课程的主要特点是:

(1)过程的实践性。强调学生在实际活动中的经历、体验、感受和实际操作;

(2)活动的自主性。学生在活动课程中处于中心地位;

(3)内容的开放型。学生学习内容不是教材规定的,而是学生根据自己活动需要选择的;

(4)形式的多样性。经验课程以各种活动为组织方式,以直接经验的形式实现对现实生活文化的吸收、综合运用和创造;

(5)评价的多元性。活动课程的评价主体是多元的,不仅有教师还有学生。

【解析】

没有试题分析

2.简述贯彻长善救失德育原则的基本要求

【答案】

长善救失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品德上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道德成长。基本要求有:

(1)教育者要“一分为二”看待学生,对学生要有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全面、客观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2)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注意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作用;

(3)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解析】

没有试题分析

3.简述自我效能感及其功能

【答案】

自我效能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一种动机理论。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

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自我效能感有以下功能:

(1)决定学生对学习活动的选择和坚持性;

(2)影响学生对待学习困难的态度;

(3)影响学习任务的完成速度;

(4)影响学习时的情绪状态;

(5)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解析】

没有试题分析

4.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答案】

皮亚杰将认知发展计划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认知活动主要通过探索和感知觉与运动间的关系获得动作经验,在这个阶段幼儿获得客体的永恒性;

(2)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的思维特征表现为泛灵论、自我中心、不可逆性、刻板性、没有守恒概念等特点;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此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守恒概念的获得,思维特征表现为去自我中心化;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的事实支持,可以进行简单抽象思维;理解原则和规则,但只能刻板遵守规则,不敢改变;思维具有可逆性;

(4)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此阶段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方式来解决问题;能够理解符号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和灵活性。【解析】

没有试题分析

材料分析题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题,每小题18分,共计36分。)

1.材料:

一位高中女生接受心理辅导时的自述:进入高三以来,我就觉得自己被笼罩在一种紧张学习迎接高考的氛围中,时常感觉到心烦意乱,学习成绩也时好时坏,为此整天惴惴不安。我常常想到高考问题,感觉也与以前有所不同。心跳的剧烈程度比以前强很多,身体有种不舒服的躁热,思维不太受控制。注意力也难集中。我怕老师提问,老师一叫我回答问题。不论是能答上来还是答不上来,回答时总是语无论次而且声音发颤。虽然经常被老师提问,却还是消除不了这种胆怯心理。考试之前,我会非常紧张,几天前就会睡不着觉连续失眠,考试时常因为太紧张而不能认真审题;并且考试时,感到心跳加速,头脑发胀,昏昏沉沉。结果考试成绩越来越差。老师,你说我能改变这种情况吗?

问题:请结合材料,说明中学生考试焦虑的主要表现,产生的原因和调方法。(18分)

【答案】

(1)考试焦虑的典型表现包括:

①心情极度紧张,情绪波动,比如“时常感觉心烦意乱”;

②生理反应强烈,比如“心跳剧烈”,“身体不舒服的燥热”,“几天前就会睡不着觉连续失眠”;

③思维刻板,比如“思维不受控制,注意力不集中”等;

④心情慌乱,比如“整天惴惴不安”;

⑤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比如“学习有好有坏”;

⑥害怕老师提问,比如“然经常被老师提问,却还是消除不了这种胆怯心理”;

(2)产生考试焦虑的原因:

①学校方面的原因:比如班级的排名,老师的关注等等。

②家庭方面的原因:比如父母的期待,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等,父母的严格要求等。

③社会方面的原因:比如社会舆论的影响,考试成绩代表个人成就。

④学生自身的原因:比如学习动机过强,不当的归因等。

(3)改善考试焦虑的方法包括:

①积极强化:比如做对题目以后,给予正强化。还可以交给学生学会运用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来鼓励自己,减少压力。

②系统脱敏法:可以将学生的考试焦虑由低到高划分成多个等级,然后结合放松训练等犯法,让学生逐步适应每一级的焦虑水平,最终克服考试焦虑。

③代币奖励法:用一些符号、工具作为去的成功的指标,每做好一件事情,就给学生一个代币,随着代币的增加,逐步减缓焦虑情绪。

④认知疗法:比如理性情绪疗法。改变学生一次考不好,众身无望的看法。

⑤人本主义疗法:通过积极引导,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正视自己的确定,采取各种措施,激发学生的潜能。

16上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教育既然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就只能按照人的发展需求确定。

【答案】

错误。

理由: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属。教育目的制定的依据除了包括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外,还受特定的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科技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文化背景等的制约,同时还要依据制定者的教育思想。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所以,题目中“教育目的就只能按照人的发展需求确定”的表达是不正确的。

【解析】

没有试题分析

2.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应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答案】

错误。

理由: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为知—情—意—行,依次展开。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性,知、情、意、行各因素都具有相对独立性等因素的影响,德育具体实施过程又具有多种开端,这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因此,德育过程没有固定的程序,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开端。

【解析】

没有试题分析

3.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就会持久保存。

【答案】

错误。

理由:工作记忆也称短时记忆,即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加工编码的记忆。短时记忆的信息在头脑中储存的时间要比瞬时记忆长一些,但一般不会超过一分钟,而且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来自于感觉记忆并对其进行操作、加工,是正在操作的、

活动的记忆,而信息只有进入到长时记忆时才能持久的保持,保存时间可以到达几天、几年甚至终身难忘。在短时记忆中,只有当那些被加工、处理和编码后的信息才能被转入长时记忆中存储,否则就会遗忘。

【解析】

没有试题分析

4.智力水平越高,学习成绩越好。

【答案】

错误。

理由:学习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于学习过程。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智力水平与学业成绩之间呈现中等程度的相关,说明智力水平是影响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智力水平会影响掌握知识的速度、深浅与灵活性,如果儿童的智力水平越高,一般学习成绩越好。但是除去智力水平外,知识结构、认知发展水平以及学习动机和集体、教师等因素,也会对儿童的学习成绩有重大的影响。因此智力水平与学习成绩之间并不是简单的正比关系。

【解析】

没有试题分析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为什么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答案】

在教育学中,教育这一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中,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按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之所以说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原因在于: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系统和深刻的。学校教育根据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按照一定的目标和方向,针对不同年龄、不同专门人才培养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调整,并有意识地以教育目的和目标的形式去规范学校的其他工作,通过各种系统的教育活动去促使学生达到规范的目标。

(2)学校教育是由专门训练过的教师进行的教育活动。学校教育中的教师有良好的教育学等理论知识、比较明确的目的、严格的教育计划,将经过组织的间接经验、书本知识便捷地传递给学生,有效地促进他们的智力和品行向预期的质量规格发展。

(3)学校教育能够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学校教育能够根据社会需求,自觉的吸收积极健康的教育影响、摒弃糟粕的教育影响,从而有力地促进学生向健康方向发展,这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特点、优势和作用。

(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解析】

没有试题分析

2.简述美育对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意义。

【答案】

美育是以培养学生感受、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美育对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意义主要表现在:(1)美育可以给学生以积极的思想影响,促进德育的发展

审美教育本身就含有德育的内容,审美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理想和人生的目标相联系,是对未来的向往与追求,美好的理想直接影响着

美好的心灵,优美的艺术形象可以给学生展示出社会生活的画卷,展现出美好的生活图案,形象而深刻地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给人们提供区别善恶、美丑、荣辱、正义非正义的标准。学生在美好的事物中体验美,而美好的情感正是高尚道德的基础。

(2)美育与智育具有不可分割性

从美育来看,它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现实、认识历史,扩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同时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如果学生爱自然、爱文艺、爱音乐等生活的美,那么对于学生的智力发展与知识的丰富,是极其重要的。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时可以采用科学理性的方法,也可以采用艺术形象的方法。任何艺术作品的特点,都是以具体感人的艺术形象再现生活中的图景。艺术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条重要途径,可以帮助人更深刻地探究和更完善地了解各种生活现象,唤起人的新的感情。同样,要想真正地理解与欣赏艺术,就必须有较高的文化修养,那样才能真正地理解作品的意义。

(3)美育还有利于体育的开展

体育是健与美的有机结合,不仅要求增强学生体质,训练学生的运动技巧,而且还要求他们动作协调,姿态优美。美育可以协调身体的发展,使体态匀称,形成有力的、熟练的、敏捷的、健美的动作。同时美育还要求有整齐清洁的环境,良好的卫生习惯,这些都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有利于体育的开展。

【解析】

没有试题分析

3.简述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

【答案】

维果茨基是苏联杰出的心理学家,他强调社会文化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并创立了著名的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其心理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如下: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①维果茨基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如简单的感觉和无意注意等;另一种则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即以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如抽象逻辑思维等。

②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起源于社会的交往,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儿童的认知发展更多地依赖于周围人们的帮助,儿童的知识、思想、态度、价值观都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发展起来的。

(2)心理发展观

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教育与环境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逐渐发展到高级心理机能,表现为:随机机能的不断发展;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心理机能之间的转换以符号为中介;心理活动个性化。

(3)内化学说

认知发展遵循“社会语言—自我语言—内部语言”的路线。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借助于语言等符号系统不断内化的结果。

(4)“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智力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的水平,即儿童当前所达到的智力发展状况;另一种水平是在现有的基础上,经过努力所能达到的一种新的发展状态。这两种水平状态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解析】

没有试题分析

4.简述动作技能培养的途径。

【答案】

操作技能,又称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指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操作技能的学习既是一个身体的过程,也是一个心理加工的过程,只是在技能学习的不同阶段,心理的参与程度有所不同。动作技能培养的途径包括: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准确的示范与讲解有利于学习者不断地调整头脑中的动作表象,形成准确的定向映象,进而在实际操作活动中可以调节动作的执行。学习任何动作都必须以动作表象为基础,而熟练的操作技能都包含着非常清晰、准确的动作表象。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过度学习在操作技能的形成中是必要的,过度学习,又称过度练习或过度训练,即实际练习时间超过达到某一操作标准所需的练习时间,它对于操作技能的保持尤为关键。但并非过度学习的量越大越好,过分的过度学习甚至导致相反的结果,使个体产生疲劳、没有兴趣,使错误动作定型化等。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反馈包括:内部反馈,即操作者自身的感觉系统提供的感觉反馈;外部反馈,又称结果知识,是操作者自身以外的人和事给予的反馈。并非每次练习都必须给予外部的反馈,在几次练习之后给予某种总结性的、简要的反馈信息是非常有效的。给予何种形式的反馈,要视具体情形而定。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动觉是复杂的内部运动知觉,它反映的主要是身体运动时的各种肌肉活动的特性,如紧张、放松等,而不是外界事物的特性。由于运动知觉的模糊性,学习者经常出现对自己的错误动作不能意识到、感觉到的现象,操作技能的学习陷入盲目状态。因此,有必要进行专门的动觉训练,以提高其稳定性和清晰性,充分发挥动觉在技能学习中的作用。

【解析】

没有试题分析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8分,共3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题一:

张老师在生物课上讲解植物吸水的知识时,首先要求同学动手做个实验:将两块萝卜分别浸泡在两个装有浓盐水和清水的烧杯里,浸泡后取出并观察萝卜的变化。结果发现泡过浓盐水的萝卜变蔫了,而泡过清水的萝卜变水灵了。张老师用下方示意图显示实验结果:泡过浓盐水的萝卜失去水分,泡过清水的萝卜吸收水分。

张老师接着进一步提问:谁能概括出萝卜什么状态下失水?什么状态下吸水?

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张老师总结说明植物吸水的原理:当植物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时,细胞就失水;反之,细胞则吸水。接着,张老师布置小组讨论:为什么盐碱地一般种不好庄稼?如果你种的植物出现“烧根”现象,你需要追肥还是浇水,为什么?

最后,张老师请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问题:

(1)张老师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4分)?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4分)

(2)张老师贯彻了哪些教学原则(4分)?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6分)

【答案】

(1)张老师采用了实验法、演示法、发现法和讨论法。

①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材料中,张老师在生物课上讲解植物吸水的知识时,首先要求同学动手做实验,然后通过实验获得知识,即为实验法的运用。

②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材料中,张老师用示意图显示实验结果,即为演示法的运用。

③发现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所提出的课题和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最后得出原理。材料中,张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知识的结果,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思考,即为发现法的运用。

④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材料中,张老师布置小组讨论,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体现了讨论法的运用。

(2)张老师采用了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①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使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材料中,张老师首先通过实验,向同学直观地展示了教学内容,体现了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②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进行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张老师通过让同学动手做实验,一步步引导同学们积极思考,发现问题的答案,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

③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材料中,张老师,先让学生做实验,然后进行演示,再让同学自己讨论,使得学生逐步明了问题,体现了循序渐进教学原则。

④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学会、学以致用的目的。材料中,张老师在最后布置的小组讨论的作业中,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盐碱地一般种不好庄稼,使学生将课本当中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

【解析】

没有试题分析

2.材料题二:

中学生晓雯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老师与同学都很喜欢她,但她需要进行选择与决策时,总是拿不定主意,处于矛盾中。例如,有同学建议晓雯竞选班长,她也有此想法,但又担心班级事务繁多影响自己的学习;学校举行数学竞赛,她渴望参加,但又担心无法完成老师交给她的创建班级环境规划的任务。日常生活中,晓雯也常常为参加集体活动还是温习功课拿不定主意;在专业选择问题上,她既想成为一名音乐家,又想成为一名心理学家。

问题:

(1)请运用动机冲突相关知识分析晓雯的问题。(10分)

(2)假如你是晓雯的班主任教师,你如何帮助她?(8分)

【答案】

(1)动机冲突,又称心理冲突,即一个人在某种活动中,同时存在着一个或数个所欲求的目标,或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互相排斥的动机,当处于相互矛盾的状态时,个体难以决定取舍,表现为行动上的犹豫不决,这是造成挫折和心理应激的一个重要原因。动机冲突分为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和多重趋避冲突。材料中,晓雯的冲突类型包括了趋避冲突和双趋冲突。

趋避冲突是指某一事物对个体具有利与弊的双重意义时,会使人产生两种动机态度: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则恶而远之。材料中,晓雯有竞选班长的想法,但又担心班级事务

繁多影响自己的学习的冲突是趋避冲突的体现。

双趋冲突是指两种对个体都具有吸引力的目标同时出现,形成强度相同的两个动机。由于条件限制,只能选其中的一个目标,此时个体往往会表现出难于取舍的矛盾心理,这就是双趋冲突。材料中,晓雯既想成为一名音乐家,又想成为一名心理学家的冲突就是双趋冲突的体现。

(2)如果我是晓雯的班主任,我会通过以下方法帮助她:

①帮助晓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确定正确的行为目标

个体的意志品质是建立在一个正确合理的行动目的基础上的,对晓雯的教育要从确立远大的目标入手,帮助她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从价值取向上避免出现动机冲突。

②组织实践活动,加强意志锻炼

在学校教育中,日常生活、课外活动等都需要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而进行努力,这正是培养晓雯好的意志品质的机会。针对晓雯的优柔寡断,要帮助其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与信心,帮助他们学会审时度势,当机立断。

③发挥教师的影响,给予应当的纪律约束

个体意志品质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环境与人的影响。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与班集体要发挥重要作用。面对晓雯存在的问题,作为教师,首先要在工作中表现出目标明确、处事果断、不怕困难等作风。

④启发晓雯进行自我锻炼

个体意志品质的锻炼离不开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育中,要善于运用名言警句等语言激励、先进事迹等实践榜样,以及同伴中的榜样对晓雯进行激励,帮助晓雯善于向积极的任务学习,自我砥砺、反思自我,及时发现问题、更正问题。

15下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全面发展就是指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平均发展。

正确错误

【答案】

错误

【解析】

理由:人的全面发展是通过全面发展教育来实现的,全面发展教育是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统一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使得学生获得全面的、和谐和富有个性的发展。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教育面对具有独特性的个体,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同时也要,因材施教,促进个性的发展,从而使得每个人全面的又富有个性的发展。

2.教学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正确错误

【答案】

正确

【解析】

理由:“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是指教师不能只传授知识给学生,还要发展学生学习的能力。特别是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学要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得学生学会学习,这既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也是时代的要求,终身学习的要求。

3.程序教学是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

正确错误

【答案】

错误

【解析】

理由:程序教学是金纳提出的一种个别化的学习方式,强调把教材分成很多小单元,构成由易到难的小步子,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循序渐进,自定步调学习自我教学性材料。这种学习方式适合能力高且独立的学生,缺少互动。而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因此,程序学习与合作学习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不能混为一谈。

4.两种学习材料的相似度越高越容易产生正迁移。

正确错误

【答案】

错误

【解析】

理由: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积极的促进作用。两种学习材料的相似性越高,越容易产生迁移,但并不一定就是正迁移。如果前面学习的材料对后面学习的材料,产生的是积极的影响,那么就是正迁移;反之,如果产生的是抑制,就是负迁移。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教学的文化功能。

【答案】

(1)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

人类创造文化只能通过社会传递,特别是通过教育的方式才能得以延续和发展。教育要按照社会需要和人身心发展特点将部分文化精华选择为教育内容,传递给年轻一代,实现文化的传递和保存。

(2)教育的文化选择、批判功能

人类浩瀚的文化中,存在精华文化与糟粕文化,教育总是会对文化的选择、批判,根据社会需求、教育目的以及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选择积极健康有价值的文化,对糟粕文化进行批判。

(3)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

一方面人类将各学科以及学科之间的文化进行相应的整合,形成对文化的融合,另一方面将文化从一个区域向另一个区域扩散,实现文化在空间上的流动。其方式有校际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互派留学生、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等。

(4)教育的文化更新、创造功能

一方面教育通过对文化的选择、批判交流和融合来实现对文化的创新;另一方面教育可以直接生产出新的文化成果实现对文化的更新和创造;最后教育通过直接培养创造性的人才来实现对文化的更新与创造。

【解析】

没有试题分析

2.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答案】

备课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的学习。备课主要由学期备课、单元(章节)备课、课时备课(教案)构成。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主要有:

(1)备教材

包括钻研课程标准、钻研教科书、研究相关的教学材料,其中,钻研课程标准和钻研教

科书的具体内容如下:

①钻研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编写课本的直接依据,也是检查、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标准,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标准。教师钻研课程标准,对本学科的教学有一个总体把握,明确课程的目的、要求,掌握课程的深度和广度,规划内容的序列安排,明确教学的大致进度。

②钻研教科书。教师不仅要把教学内容化为自身的一部分,而且要对每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意图、目标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在处理教科书的时候,不必局限于给定的内容和结构。

(2)备学生

备学生关键在于了解学生学习的需要。备课要从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包括以下内容:了解学生学习新任务的先决条件或预备状态,主要指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心理动作等方面是否已做好了准备工作;了解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情感态度,主要涉及学生的学习愿望、毅力、动机、兴趣等;了解学生对完成新任务的自我监控能力,主要涉及学生的学习习惯、学法、策略和风格等。

(3)备目标

备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主要包括:教学目标不能用来表示教师的教学程序式活动安排;教学具体目标应采用可观察、可检验、可操作的句子陈述,包括行为、行为发生的条件和行为接受的标准;不要用抽象模糊的词语,如“理解”、“欣赏”、“培养”、“体会”等词来陈述教学目标。

(4)备检测

检测的目的不只是评定学生成绩,还包括确定学生的学业表现情况,以明确教学的薄弱环节,为教学补救提供依据。每个具体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至少要有一个检测项目落实,必要时可用不同类型的检测项目来检查一个教学目标;用最适当的评估手段检测不同的学习结果;检测题中的条件必须与教学具体目标保持一致。

【解析】

没有试题分析

3.简述压力产生的来源。

【答案】

压力是人们对刺激产生的一种心理与生理上的综合感受,其来源主要有:

(1)心理压力源

心理压力源是指来自人们头脑中的紧张性信息,例如心理冲突与挫折,不切实际的期望,与工作责任有关的压力等。

①认知:信息太多或太少,目标模糊、不确定,时间紧,难以选择或没有选择等,都会导致压力的产生。

②情绪:恐惧、焦虑、悲伤、愤怒、厌倦产生的动机冲突等也会导致压力。

③人格因素:易敏型人格或抑郁型人格容易产生压力。

(2)躯体压力源

躯体性压力源是指通过对人的躯体直接发生刺激作用而造成身心紧张状态的刺激物,包括物理的、化学的以及生物的刺激物等。

①生理性:睡眠缺乏,脱水,缺乏营养、卫生条件差,疲劳,免疫系统损伤,肌肉过度使用或未充分使用,伤病等。

②环境性:热、冷、湿,震动、噪音、爆炸,缺氧,烟、毒、化学物,能量消耗,武器装备,电磁辐射,传染源,繁重的体力工作,光亮、黑暗、模糊和昏暗等。

(3)社会压力源

①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剥夺了个性的发展;

②家庭压力:家庭成员之间缺乏交流沟通等;

③工作压力:职业发展、人际沟通、人际相处等。

(4)文化压力源

文化压力源是指要求人们适应和应付的文化变化问题,最常见的是文化性迁移,即从一种语言环境或文化背景进入到另一种语言环境或文化背景中,使人面临全新的环境和陌生的生活方式,从而产生一定的压力。

【解析】

没有试题分析

4.简述教师培养学生注意力的方法。

【答案】

教师培养学生注意力的方法主要有:

(1)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①要消除那些容易分散学生注意教学内容的无意注意因素,如保持教室安静;

②应充分利用容易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的因素。

(2)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①要经常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目的越明确,注意越容易集中;

②要合理地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保持有意注意,如课堂提问。同时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和坚强意志品质。

(3)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两种注意转换的规律来组织教学。

①上课之初教师通过组织教学活动把学生的注意转移到本节课上来,以形成有意注意;

②在讲授新的教学内容时,教师设法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当讲授重点、难点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维持有意注意;

③期间,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使学生适当放松一下,使学生由有意注意转为无意注意;

④在课要结束时,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然后布置作业。

⑤此外,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有意后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4)要根据注意的特点与规律培养学生的注意

注意具有选择性、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广度与深度和注意的分散等现象和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注意的这些特性,防止幼儿注意的分散,以及由于幼儿的“多动”现象引起的注意的不集中问题,有针对地培养学生的注意。

【解析】

没有试题分析

四、材料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8分,共3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题一:

大学毕业不久,我就担任了初二(1)班的班主任,一天中午,一个学生急匆匆跑来说:“老师,小杨不知为什么事,正和2班老师争吵,还骂老师了。”我赶紧过去问缘由。得知2班的卫生区有几片废纸,被学校的值日生扣了分,据说2班有学生看见他正好走过,就告诉王老师,认为他扔的。于是王老师就找到小杨,并训斥了他。小杨不服气,就骂老师“瞎了眼”,结果惹恼了老师。我当时也很生气:“小杨,就算你没扔,也要好好和王老师说明,怎么可以骂老师呢?”“他根本不听我说,劈头盖脸训斥我…。”见他如此冲动,我知道说什么都没用,要等待时机。

机会终于来了,在学校举办的秋季运动会上,我充分发挥了小杨热爱体育的特长,引导他为班级参加的体育项目出谋划策,协助体育委员组织,我鼓励他报了大家都未参加的3000米

长跑,对此,我对他提出表扬,并号召全班同学向他学习。

运动会那天,小杨的3000米长跑得了冠军,成了班级最亮的一颗星,很多同学和他拥抱,给他送水、送毛巾,为他热烈鼓掌,使他感到了集体的力量和温暖,会后我找他谈心:“小杨,运动会证明了你的实力,说明你是一个不甘落后的好学生,我相信你也会在其他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取得好成绩。”

“老师你真的相信我吗?”“我当然相信你。”他的眼中闪烁出激动的亮光,突然说:“那么老师,你也相信那天的废纸不是我扔的吗?我敢对天发誓,真不是我扔的。”看到他委屈又可笑的样子,我笑了:“我相信你,当时我就相信不是你干的!”“真的吗?”他很惊讶也很高兴。“可你也有错,知道错在哪里吗?”他有些不好意思的低下头:“知道老师,我会跟王老师道歉的,您放心!”

此后,小杨同学各方面有了长足的转变。

问题:

(1)案例中的“我”主要贯彻了哪些德育原则?(8分)

(2)请结合案例加以分析论述。(10分)

【答案】

(1)案例中的“我”主要贯彻了德育的疏导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2)①疏导原则

疏导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一定要坚持正面教育,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因势利导,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明确前进的方向,使其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材料中,教师“我”面对小杨激动的心情并没有立即训斥,而是等待时机,后来借助运动会的机会对其进行循循善诱,让小杨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

②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是指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材料中的“我”面对情绪冲动的小杨,没有强制他去给王老师道歉,而是寻找机会,充分发挥了小杨热爱体育的特长,帮助班里取得运动会的好成绩,在老师的表扬下,认识到自己对王老师的失态,自己主动提出去道歉。

③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材料中的“我”十分信赖学生,相信垃圾不是他扔的;十分尊重学生,没有强迫学生去接受我的主张,而是静待机会,加以教育,使学生主动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④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以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获得最佳的发展。材料中的“我”根据小杨在跑步方面的特长,鼓励其参加运动会,在运动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提升其集体荣誉感,带动其在以后的其他方面的发展。

【解析】

没有试题分析

2.材料题二:

小美很喜欢唱歌,从小就希望自己在音乐方面有所成就。在她还没有确定是否报考音乐学院前,她在众人面前能很好地展现自己的歌声。她确定报考音乐学院后,学习更加勤奋努力,希望实现自己的目标。但是在音乐学院的专业课面试过程中,由于她极度渴望有完美的表现,结果事与愿违,不但没有发挥应有的水平,而且比平时更差,导致面试失利,这个结果让大家很诧异,她自己也无法接受。

问题:

(1)请运用动机相关知识解释小美专业课面试失利的原因。(10分)

(2)假设你是班主任,你如何帮助小美在下次面试中发挥正常水平?(8分)

【答案】

(1)心理学家耶基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证实,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并不是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的曲线关系。具体体现在:动机处于适宜强度时,工作效率最佳;动机强度过低时,缺乏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工作效率不可能提高;动机强度超过顶峰时,工作效率会随强度增加而不断下降,因为过强的动机使个体处于过度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干扰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正常活动。

材料中的小美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极度渴望完美的表现,这种过强的动机可能会使得小美产生焦虑和紧张的心态,进而干扰她正常水平的发挥。

(2)①根据归因理论,帮助小美进行正确的归因。为了避免小美失去信息,没有了努力的动力,班主任老师要指导小美对这次失败进行合理归因,不要把这次失败归因于能力等内部稳定因素,让小美客观的认识到是因为自己紧张焦虑导致的,针对这个原因有计划的调整自己的认知,降低对考试的期望,学会放松,学会以平常心面对考试,把自己的动机水平调整到合理水平。

②根据不同性质的学习任务,对小美提出不同的要求。根据耶基斯和多德森,各种教学任务达到最佳效果所需要的学习动机水平是不一样的。班主任应该针对较容易完成的任务对小美提出更高的要求;针对较难的任务,对小美提出低一些的要求。

③给予小美成功的满足,使得小美获得更多的自我效能感。帮助小美获得更多的成功,树立小美的自信,使得小美获得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同时成功的喜悦会激励小美更加努力。

④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当小美保持较高的学习动机时,班主任应当适当减少奖励;当小美保持较低的学习动机时,班主任及时指出,帮助她正确认识即将完成的任务难度。

15上

1.教肓目的和培养目标是同一概念。

正确错误

【答案】

错误

【解析】

理由:教肓目的和培养目标并不是同一概念,二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总体要求;而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

2.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必然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

正确错误

【答案】

错误

【解析】

理由: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相互统一、相互依存的,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会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现代教学论强调教与学二者的辩证关系,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去学,学生这个学习主体是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的学习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主导、指导作用。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主体地位的发挥要通过教师主导作用来实现。

3.流体智力属于人类的基本能力,它受文化教育的影响较大。

正确错误

【答案】

错误

【解析】

理由:流体智力属于人类的基本能力,受教育、文化的影响较少。流体智力是一种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凡是新奇事物的快速辨识、记忆、理解等能力,比如记忆广度等,在性质上即属流体智力。其特征是:对不熟悉的事物,能以迅速准确的反应来判断彼此间的关系。一般人在20岁后,流体智力的发展达到顶峰,30岁以后将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4.学习动机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率越好。

正确错误

【答案】

错误

【解析】

理由:一般情况下,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但是,动机水平也并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会降低。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同时,他们还发现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随着课题的难度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这便是有名的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之间的辩证关系。

【答案】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统一在同一教学活动中。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如下: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为智力发展提供了广阔的领域,只有具备了某方面的知识,才有可能从事某方面的思维活动,同时知识中也包含有认识方法的启示。掌握知识的过程必然要求学生积极进行认识、思考和判断等心智活动,只有在心智操作的活动中才能发展认识能力。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学生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是他们进一步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与质量,依赖于学生原有智力水平的高低。发展学生的智力是顺利进行教学的重要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措施。特别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教学内容迅速增多,程度不断提高,难度不断加大,尤其需要在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智力,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这样才能迎接21世纪的挑战。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是密切相关的,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一般来说应注意以下条件:

①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只有掌握了规律性的知识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实现知识的迁移。也只有规律性的知识,才需要理论思维的形式。

②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探索和发现,鼓励学生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和认知策略去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③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④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简而言之,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智力的发展,并将二者辩证地统一于教学活动之中,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

【解析】

没有试题分析

2.一个国家学制建立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答案】

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形成了不同的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的建立主要有以下几个的依据:

(1)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

学校产生的前提条件,是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剩余产品的出现,只有社会剩余产品可以保证一部分人去从事脑力活动的时候,才能产生专门的教育机构。而随着现代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学校教育制度也日益完备起来。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封建社会里,学校教育具有等级性,由此产生不同等级的学校。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受教育权实际上是不平等的,突出表现为双轨制。社会主义国家中,学校的设立,则是真正为了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科学文化、思想道德和健康水平,为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服务。

(3)人口状况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事业的发展同人口问题是分不开的。人口数量、人口的分布、人口的增长率以及人口的年龄结构,都对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改革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4)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

在确定入学年龄、修业年限、各级各类学校的分段时,都要考虑儿童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要切合他们智力和体力的发展水平。

(5)吸取原有学制中有用的部分并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

每个国家的学校教育制度都有它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既不能脱离本国学制发展的历史沿革,又不能忽视吸取其他国家改革学制的有益经验。

【解析】

没有试题分析

3.影响遗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

影响遗忘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识记者的态度

识记者对实际材料的需要、兴趣等,对遗忘的快慢也有一定的影响。在人们的生活中不占主要地位的、不引起人们兴趣的、不符合一个人需要的事情,首先被遗忘,而人们需要的、感兴趣的、具有情绪作用的事物,则遗忘得较慢。

(2)材料的意义、性质和数量

形象性的材料、有意义的语义材料,特别是诗歌比无意义的材料遗忘得慢。材料的数量越大,刚识记后遗忘就越多。

(3)学习程度

如果学习达到刚刚能够掌握之后还继续学习一段时间,就是过度学习。过度学习要比刚能背诵的记忆效果要好。当然过度学习也有一定的限度,否则造成精力和时间上的浪费。

(4)材料序列对遗忘也会产生影响

人们发现在回忆系列材料时,回忆的顺序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处于开始(首因效应)和结束(近因效应)位置的材料实际效果最好,而中间的最容易忘记。

(5)时间因素

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

【解析】

没有试题分析

4.简述阿诺德的评定—兴奋情绪学说。

【答案】

(1)评定—兴奋情绪学说简介

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认为,对外部环境影响的评价与估量是情绪产生的直接原因。同一刺激情境,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映。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其中包括机体内部器官和骨骼肌的变化,对外周变化的反馈是情绪意识基础。阿诺德强调情绪反应序列是情境—评估—情绪,即对情境的评估引出了情绪,且这种评估是一个皮层过程,因此,皮层的兴奋直接影响着情绪反应。阿诺德的学说被称为评定—兴奋学说。

(2)评定—兴奋情绪学说的主要理论

依照阿诺德的“评定—兴奋情绪”学说,情绪的产生过程如下:情绪刺激作用于感官器产生的神经冲动上传至丘脑,在丘脑更换神经元后再传到大脑皮层。在皮层上产生对情境的评估。这时只要情境被评估为对有机体有足够重要的意义,皮层兴奋即下行激活丘脑系统,并影响自主神经系统而发生器官的变化。这时外周变化的反馈信息又通过丘脑传到大脑皮层,并与皮层最初的估价相结合,纯粹的认识经验即转化为情绪体验。

【解析】

没有试题分析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卷一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全真模拟试卷及答案(1)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l20分钟,满分为l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出自于( )。 A.《学记》 B.《论语》 C.《中庸》 D.《大学》 2.教育的发展受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等因素制约,但是教育也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对社会政治经济的能动作用,这表明教育具有( )。 A.永恒性 B.历史继承性 C.时代性 D.相对独立性 3.( )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学校组织发展的精神动力。 A.精神文化 B.物质文化 C.制度文化 D.道德文化 4.我国的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发展划分为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在每个过程中都会形成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这种做法符合了人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5.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研究假设,探讨教育因果关系.揭示教育工作规律的研究方法是( )。 A.调查法 B.问卷法 C.历史法 D.实验法 6.我国初中阶段开设的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属于( )。 A.活动课程 B.学科课程 C.综合课程 D.校本课程 7.新课改规定,教材管理实行( )。 A.国编制 B.国审制 C.校编制 D.校审制 8.王老师在讲《硝酸》这一课时,按以下步骤进行了教学:一、首先引导学生写出相关反应方程式;二、讨论6.72L气体为何物;三、让学生试着分析溶液pH=0说明什么;四、进一步引导学生用守恒法求解。最后,学生迅速简捷地给出答案。王老师运用了( )教学原则。 A.量力性 B.直观性 C.启发性 D.因材施教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重要知识点

一、中国的教育家、思想及著作 (一)孔子 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记载《论语》中有充分的反映。1.教育作用 孔子认为教育对国家稳定、社会发展有作用;提出“庶、富、教”的观点,认为人口、财富和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 2.教育对象 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观点。 3.教育目的 孔子致力于培养一批“士”和“君子”,以完善人格为教育的首要目的。 4.教育内容 《论语.述而》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5.教学原则与方法 第一,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这条原则不是孔子提出来的,而是宋代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是有了因材施教的名称。 第二,启发诱导的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启发式教学的人。 第三,学思结合的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第四,谦虚笃实的方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道德修养 第一,立志有恒 《论语.子罕》:“三军可以多帅也,匹夫不可以夺志也。”第二,自省自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第三,身体力行。 “敏于事而慎于言”,“讷于言而敏于行”,“言必行,行必果”。第四,改过迁善。 7.教师观 教师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要为人师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二)《学记》 我国的《学记》(收入《礼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1.教育的作用 《学记》把教育的作用概括为十六个字:“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而“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揭示了教育的个体功能。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述 考点一:教育的概念 广义:教育史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活动。 狭义:即指学校教育,教育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借记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考点二: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教育的产生来自动物的本能。代表人:法(勒 图尔诺)英(沛西~能) 3、心理起源说 4、劳动起源说:传递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实际需 要。代表人:马克思、恩格斯 考点三: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教育和生产劳动具有融合性 2、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

1、教育的阶级性与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3、教育目的一方面是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另一方 面是对被统治阶级实施宗教、道德或政治教化,维护自己 的统治 4、教育内容以军事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为主 5、教育方法以体罚盛行,注重机械的练习和实践训练, 也重视个体的道德反省或宗教忏悔 6、师生关系式对立的、不平等的 7、教育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和个体修行为主。(私塾不是 班级授课) 3、近代社会 近代教育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教 会学校) 2、初等教育(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教育的法制化 5、二十一世纪以后社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全民化;2、 教育终身化(包括时间和空间,保尔?朗格朗(法国)); 3.教育民主化; 4.教育信息化。

考点四:教育的属性: 1、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 动。 2、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 3、相对性 考点五: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考点六:教育的功能 1、对象上分:个体发展、社会发展 2、性质上分:正向、负向 3、呈现形式:显性、隐性(显性与隐性可以相互转化)考点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 考点八: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代表人物:孔子(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墨翟、道家、朱熹等代表作:《论语》(不是教育学著作,而是伦理著作) 《学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 作。(是《礼记》中的一篇)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教育知识与能力 (中学)真题与答案

2015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真题答案 2015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国考)笔试真题及解析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科目代码:302 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在教育史上,提出著名的”白板说”和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的学者是() A. 夸美纽斯 B. 洛克 C. 裴斯泰洛齐 D.赫尔巴特 [答案]:B 2、在教育目标的分类中,美国教育学心理学家布鲁姆就学生学习结果划分的三大领域是() A. 知识,技能和技巧 B. 知识,理解和应用技能 C. 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 D.认知、应用和评价功能 [答案]:C 3、马克思认为,复杂劳动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这主要说明教育具有哪种功能() A. 经济功能 B. 政治功能 C. 文化功能 D.人口功能 [答案]:A 4、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我国从清末开始试图建立现代学制,在颁布的诸多学制中,第一次正式实施的是() A. 壬寅学制 B. 癸卯学制 C. 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答案]:B 5、教育的本质特点是() A.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 B. 促进社会发展 C. 有目的地培养人 D.完善人的自身生产 [答案]:C 6、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要求义务教育课程实行() A. 六三分段设置 B. 五四分段设置 C. 九年整体设置 D.多种形式设置共存 [答案]:C 7、主张课程的内容和组织应以儿童的兴趣或需要为基础,鼓励学生”做中学”,通过手脑并用以获得直接经验,这反映的课程类型是() A 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C 分科课程 D综合课程 [答案]:B 8、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 A.课程计划 B.课程目标 C. 课程标准 D.教科书 [答案]:D 9、罗老师讲解”观潮”这篇课文时,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真切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他在教学中贯彻了() A.直观性原则 B. 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原则 C. 循序渐进原则 D.巩固性原则 [答案]:A

016学年下半学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全真模拟试卷及答案(1)

016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全 真模拟试卷及答案(1)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l20分钟,满分为l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出自于( )。 A.《学记》 B.《论语》 C.《中庸》 D.《大学》 2.教育的发展受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等因素制约,但是教育也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对社会政治经济的能动作用,这表明教育具有( )。 A.永恒性 B.历史继承性 C.时代性 D.相对独立性 3.( )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学校组织发展的精神动力。 A.精神文化 B.物质文化 C.制度文化 D.道德文化 4.我国的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发展划分为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在每个过程中都会形成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这种做法符合了人身心发展的( )。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5.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研究假设,探讨教育因果关系.揭示教育工作规律的研究方法是( )。 A.调查法 B.问卷法 C.历史法 D.实验法 6.我国初中阶段开设的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属于( )。 A.活动课程 B.学科课程 C.综合课程 D.校本课程 7.新课改规定,教材管理实行( )。 A.国编制 B.国审制 C.校编制 D.校审制 8.王老师在讲《硝酸》这一课时,按以下步骤进行了教学:一、首先引导学生写出相关反应方程式;二、讨论6.72L气体为何物;三、让学生试着分析溶液pH=0说明什么;四、进一步引导学生用守恒法求解。最后,学生迅速简捷地给出答案。王老师运用了( )教学原则。 A.量力性 B.直观性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精心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的科学。 2、心理对象.现象:(一)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2情绪过程(情)(喜、怒、哀、乐、爱、憎、惧等)3意志过程(意)(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决断和坚持等);(二)心理状态1认知状态(好奇、疑惑、沉思等)2情绪状态(淡泊、焦虑、渴求等)3意志状态(克制、犹豫、镇定等);(三)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2个性特征(气质、性格、能力、智力)3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3、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描述和测量人的心理活动2解释和说明人的心理现象3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状态。 4、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原则。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心理测验法4调查法5教育经验总结法6个案法7活动产品分析法 6 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被试的外部表现来研究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种类:(1)时间:长期观察、定期观察。(2)内容:全面观察、重点观察。(3)观察者参与性:参与性观察、非参与性观察。(4)场所:自然场所的观察、人为场所的观察。 优缺点: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使用的,因而简便易行,所得的材料也比较真实的。但由于它不能严格控制条件,不易对观察的材料做出比较精确的量化分析和判断,这也是观察法的局限性。 7科学儿童心理学奠基人普莱尔《儿童心理》是观察法的典型研究。 8实验法是按研究目的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种类:(1)实验室实验法(2)自然实验法 9实验室实验法:指在特定的心理实验室里,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条件,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能主动地获取所需要的心理事实,并能探究其发生的原因,而且所获取的信息也比较精确。但实验法也带有很大的人为性质,被试者在这样的情况中,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实验,就有可能降低实验结果的客观性质,如个性等问题,有很大局限性。 10控制实验的四方面?一是严格控制实验情境,尽可能排除无关变量。二是严格控制被试,实现随机取样和随机安排。三是严格控制实验刺激,使不同水平、性质、条件,按规定的方式、时间、顺序呈现。四是严格被试反应,用指导语引导反应方向和范围。 11自然实验法也叫现场实验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对某些条件加以适当控制或改变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一方面仍对实验条件有所控制,使之能继续保持实验室实验法的某些优点,能主动获取、探究原因;另一方面又适当放松控制,使之在自然状态下进行,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通用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

(3)存在教育的基本三要素。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 ◆考点 5:教育的起源 ※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无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2)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3)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4)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 ◆考点 8:20 世纪以后的教育 1.20 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 ※巧记:“全民多现终”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卷3

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卷3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考试是教师评价学生学习成效的重要手段,但若教师仅凭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就可能会导致学生产生“书呆子型”成就中心的偏向。这说明教育具有() A.正向显性功能 B.负向显性功能 D.负向隐性功能 C.正向隐性功能 答案:D 2.德国首都柏林的得月园内矗立着孔子的大理石像,其基座上刻着德文翻译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下句子中与该句同出于《论语》的是()。 A.“不愤不启,不性不发” B.“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C.“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答案:A 3.西方教育史上,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在各方面都堪称完美的雄辨家,并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的教育著作是() A.《理想国》 B.《论演说家的教育》 D.《普通教育学》 C.《大教学论》 答案:B 4.在教育史上,强调“教育为完美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D.杜威 C.斯宾塞 答案:C 5.在资本主义国家培养的是资本主义统治的维护者,在社会主义国家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一定社会培养具有什么政治方向、思想观念的人,是由()决定的。 A.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文化 D.人口 答案:B 6.华生提出,给他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祖先状况如何,他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各种类型的人。这种观点反映的身心发展动力理论是()。 A.原发论 B.内发论 C.外铄论 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答案:C

7.通常,学校的学风、班风、校风、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对学生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促进或干扰教学目标的实现。这主要体现了()的作用。 A.显性课程 B.隐性课程 C.分科课程 D.综合课程 答案:B 8.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 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 C.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D.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理念 答案:A 9.牛顿曾说过:“如果我比别人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这句话应用到教学中,体现了教学过程哪条基本规律?() A.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B.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C.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D.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答案:A 10.历史李老师需要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吸收足够多的历史知识以应对突如其来的考试,他最适合采用()来实施教学。 A.讲授法 B.讨论法 C.问答法 D.读书指导法 答案:A 11.语文老师在课上想测试班上学生写作能力的水平,却让学生做一套阅读题的试卷,说明该测验()较低。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答案:B 12.墙壁上贴着一幅幅具有教育意义的宣传画或有关学习、理想的名言,橱窗里陈设着有教育意义的图片。这种方法是()。 A.榜样示范法 B.说服教育法 D.实际锻炼法 C.陶冶教育法 答案:C 13.红红帮老师打扫实验室时不小心打碎了二支玻璃试管;明明偷偷溜进实验室玩,打碎了一支玻璃试管:岚岚认为,明明做得比红红更好,因为明明只打碎一支玻璃试管。依据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岚岚日前处于道德发展阶段中的()。

学前教育学知识点

学前教育学 第一章导论 1、学前教育:是对胎儿至进入小学前的儿童进行的教育、组织的活动和施加的影响。 2、学前教育学:是专门研究学前教育现象,提示学前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3、学前教育学的学习与研究方法 (1)调查法:是教师围绕某一教育现象,采用问卷、谈话、座谈等多种形式收集资料,并对所获得的资源进行定量、定性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教育建议的一种研究方法。 (2)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所要研究的现象或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和评价的一种方法。 (3)实验法:是教师根据研究的目的对某些条件加以控制,有计划地改变某种教育因素,从而考察该因素与随之产生的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4)个案研究法:是教师利用观察法、调查法、作品分析法等方法对班级个别儿童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以提示儿童发展的普遍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4、了解学前教育思想的的产生和发展脉络

(1)、柏拉图(古希腊哲学家):《理想国》、《法律篇》(2)、亚里斯多德(古希腊哲学家):《政治学》、《伦理学》 (3)、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大教学论》、《世界图解》 (4)、卢梭(法国教育家):《爱弥儿》 (5)、裴斯泰洛齐(瑞士教育家):《林哈德和葛多德》、《葛多德是怎样教育他的子女的》 《母亲读物》 5、熟知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程 (1)福禄贝尔:德国学前教育家,1840年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并撰写了《人的教育》、《幼儿园教育学》等著作,系统地提出了幼儿园教育理论,他对于学前教育学从普通教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做出了巨大贡献。 (2)《世界图解》是世界上第一本图文并茂的儿童读物 (3)蒙台梭利教育法 (4)陶行知创办了我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和劳工幼稚园,强调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综合知识试题及答案

教育综合知识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教育科学有诸多的分支学科,其中在整个教育科学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 A.教育哲学 B.教育心理学C.教育学 D.教学论 2.“四书”、“五经”是中国封建社会正统的教育内容,下列著作不属四书范围的是() A.《大学》 B.《中庸》C.《论语》D.《春秋》 3.一个社会的教育发展进程与其政治经济发展进程之间的关系是() A.教育超前于政治经济发展 B.教育滞后于政治经济发展 C.教育常常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D.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发展状况 4.教育者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因为人的发展具有() A.顺序性和阶段性B.不均衡性C.稳定性和可变性 D.个别差异性 5.智力可以分解为多种因素,下列哪种因素是智力的核心?() A.观察力 B.想像力C.思维力 D.判断力 6.我国目前主要由下列哪一主体承担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责任?() A.地方 B.中央C.社会力量 D.学生家长 7.“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体现了教师工作的() A.复杂性、创造性 B.连续性、广延性C.长期性、间接性D.主体性、示范性 8.“学而时习之”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B.启发性原则C.循序渐进的原则D.巩固性原则 9.“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说的是()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0.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 A.组织和培养班集体B.全面了解学生C.培养优良的班风 D.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11.在近代教育史上,对于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究竟以谁为主问题上存在争论,一种理论是形式教育论,另一种理论是() A.学科课程论 B.活动课程论C.实质教育论 D.现代课程论 12.三结合的教育一般是指() A.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合B.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 C.校长、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D.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三结合 13.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反映教师劳动的哪种特点?() A.主体性 B.创造性C.间接性D.示范法 二、填空题 14.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教育学的发展开辟了真正科学化的道路,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理论对我国建国初期的教育曾发生过重大影响。 15.“揠苗助长”、“陵节而施”的教育方式的错误就在于不顾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违背了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16.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途径。 17.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之间的矛盾。 18.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有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是自愿性、灵活性、实践性。 三、简答题 19.教育学的发展历经了哪几个阶段?标志着第二阶段起始的是哪位教育家的哪部著作?

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最早的专科学校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的()。 A.弦琴学校 B.鸿都门学 C.国子监 D.航海学校 2.在教育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教冇具有服务于社会与服务于个人闲暇生活的思想家是)。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徳 C.苏格拉底 D.昆体良 3.“砖能做什么”属于()发散思维。 A.用途扩散 B.结构扩散 C.方法扩散 D.形态扩散 4.由于看到鸟的飞翔而发明了飞机,这类创造活动的心理影响机制是()。 A.功能因素 B.定势 C.原型启发 D.负迁移 5.校园文化的核心是()。 A.学校的物质文化

B?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 C.学校的精神和观念文化 D.学生亚文化 6.下列表述中有错误的是()。 A.智商决定学习成绩 B.性格影响个体的行为方式 C.认知方式是习得的 D.不同个体间智力有质与量的差异 7.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不能决左他能否成功掌握教学内容,而是在于他的()才能达到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A.学习积极性 B.学习自觉性 C.要花多少时间 D.智力水平 8.()是使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的重要条件。 A.教学计划 B.教学大纲 C.教材 D.课程表 9.马斯洛将人的基本需要归之为缺失需要与成长需要两大类。下列不属于缺失需要的是()。 A.安全需要 B.归属需要 C.尊重需要 D.审美需要

10.迁移的形式训练说认为,学科学习的意义在于()。 A.具体内容 B.学习过程 C.概括 D.获得策略知识 11?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的发展。 A.教育规律 B.教育价值 C.教育现象 D.教育问题 12.提出“泛智”教冇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A.培根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赞可夫 13.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是()。 A.经济收入 B.良好的公共关系 C.学校绩效 D.政治影响 14.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髙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小学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要点全概括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手抄全知识点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最新教育学(小学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小学教育学考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发展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的建立,又称制度化教育。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时期产生的人类早期教育。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随之颁布的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3、古代中国教育 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以后,形成了六艺教育,即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4、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征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5、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创办私学,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以“仁”为最高道德标准,重视因材施教。他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科学技术的传习。 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战国后期,《学记》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100道高频主观题集锦

教育学部分 1. 简述《学记》中体现的主要教育思想。 (1)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2)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密的师导和考试制度。(3)主张课内和课外相结合,藏息相辅。 (4)提出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 (5)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 2. 简述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体现的主要教育思想。 (1)教育要适应自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2)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方法。 (3)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3. 论述20世纪后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6)教育全球化 (7)教育信息化 (8)教育具有科学性 4、简述教育与生产力水平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a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c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与手段 d 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a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b 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

5、论述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哪些规律? (1)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2)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 (3)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4)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5)教育还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互补性,促进人的个性发展 6、简述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和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7、简述我国美育德基本任务。 (1)初步具有广泛的兴趣和健康的爱美情趣。 (2)培养审美能力。 8、我国学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1)教育结构必须适应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 (2)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3)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4)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9、分析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加强基础教育,落实义务教育 (2)强调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3)稳步发展高等教育,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 (4)重视成人教育,发展终身教育。

小学教育学知识点大全

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发展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的建立,又称制度化教育。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时期产生的人类早期教育。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随之颁布的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3、古代中国教育 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以后,形成了六艺教育,即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4、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征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5、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创办私学,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以“仁”为最高道德标准,重视因材施教。他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科学技术的传习。

2019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历年真题及答案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 (中学·科目二) 教育知识与能力历年真题及答案 2019.04.29

目录 2018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中学) (1) 2017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中学) (5) 2017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中学) (10) 2016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中学) (14) 2016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中学) (18) 2015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中学) (23) 2015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中学) (27) 2018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参考答案 (31) 2017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参考答案 (38) 2017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参考答案 (45) 2019.04.29 2016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参考答案 (50) 2016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参考答案 (56) 2015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参考答案 (62) 2015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参考答案 (70)

2018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中学)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选错均无分。 1.在科学分类中,首次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划分出来的学者是()。 A.卢梭 B.培根 C.康德 D.洛克 2.人类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 A.《学记》 B.《孟子》 C.《论语》 D.《中庸》 3.教育具有自身特点和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这说明教育具有()。 A.历史性 B.阶级性 C.社会生产性 D.相对独立性 4.科学技术知识的再生产有多种途径,其中最重要的途径是()。 A.社会生活 B.科学实验 C.生产劳动 D.学校教育 5.“再生产科学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同最初生产科学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是无法相比的,例如学生在一小时内就能学会二项式定理。”这说明教学活动具有()。 A.引导性 B.简捷性 C.直接性 D.实践性 6.发达国家大多数已经普及12年义务教育,而发展中国家一般仅普及9年义务教育。这说明从根本上制约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的社会因素是()。 A.政治经济制度 B.生产力发展水平 C.人口数量和质量 D.社会意识形式 7.我国学校德育包括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是()。 A.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纪律教育 B.政治教育、道德数育和公民教育 C.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 D.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纪律教育 8.张校长特别重视学校文化建设,提出“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开口说话,”以此来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张校长强调的德育方法是()。 A.陶冶法 B.示范法 C.锻炼法 D.说服法 9.美国学者罗杰斯认为,人皆具有先天的优良潜能,教育的的作用在于使之实现。由此,他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发学习”的教学模式,该模式称为()。 A.指导性教学 B.情境教学 C.非指导性教学 D.程序教学

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卷4

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卷4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著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主张全面和谐教育思想的是() A.布卢姆 B.赞科夫 C.瓦·根舍因 D.苏霍姆林斯基 答案:D 2.“既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又追求教育的自由化”体现的教育特点是() A.教育全民化 B.教育终身化 C.教育多元化 D.教育民主化 答案:D 3.影响教育发展规模、速度以及教育结构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A.政治经济制度 B.社会生产力 C.社会文化 D.人口质量 答案:B 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强调的是()对人身心发展的作用。 A.环境 B.遗传 C.学校教育 D.个人主观能动性 答案:D 5.我国教育史上首次纳入师范教育并实施的学制是() A.“癸卯学制” B.“壬子癸丑学制” C.“壬寅学制” D.“六三三学制” 答案:A 6.某国采用的学制中没有像英国皇室那样的特权阶层,而是所有的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中学习,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各级各类学校相互衔接。由此可以判断,该国采用的学制是()。 A.单轨制 B.双轨制 D.六三三学制 C.分支型学制 答案:A 7.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曾说:“我十分明确地把培养有用的国家公民当作国家国民学校的教育目标,并且是国民教育的根本目标。”这体现的是教育目的的() A.生活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个人本位论

D.教育无目的论 答案:B 8.为了改变传统课程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新课程注重联系学生经验和生活实际,提倡和追求不同学科间的彼此关系,这体现的新课程结构特征是()。 A.均衡性 B.选择性 C.独立性 D.综合性 答案:D 9.在生物课上,老师讲解了多肉的繁殖方法,要求学生回家后都自己尝试一下,养出属于自己的多肉植物。这种方法属于() A.实践活动法 B.实习作业法 C.实验法 D.欣赏教学法 答案:B 10.()试图将班级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的优点结合起来,既能集体上课,又有一定的研究讨论,还能够进行独立钻研。 A.特朗普制 B.道尔顿制 C.分组教学制 D.个别教学制 答案:A 11.新学期一开始,某校就安排高一新生进行统一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进行分层教学。根据教学评价功能不同的分类,这属于()。 A.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相对性评价 答案:A 12.玲玲和小强是同桌,小强上课讲话被老师发现并且受到了批评,回家后玲玲对父母说:“小强上课讲话被老师批评了,所以上课讲话是不对的。”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可知,玲玲应该处于()。 A.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 B.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 C.寻求认可定向阶段 D.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 答案:A 13.小强原来认为空气没有重量,经老师实验演示,他认识到自己错了,改变了自己的观点。小强的这一认识变化过程属于() A.同化 B.顺应 C.组织 D.平衡

小学教育学知识点

1.教育学就是研究教学活动、揭示教学规律的科学 2.世界上最早的极爱专著《学记》、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古罗马昆体良《雄辩术原理》、 最早的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教育学著作,捷克的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德国康德使教育学在大学里开设。 3.教育学的作用:a使学习者掌握教育基本理论,指导教学实践b使学习者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提高鉴别能力c使学习者巩固专业思想,献身教育事业 4.学习教育学要注意: A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B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C坚持学习与研究相结合 D注意教育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 5.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6.按社会形态来划分教育:A原始社会教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E社会主义 7.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A生产性B民主性C科学性D革新性 8.我国现代教育的指导方针:A贯彻“三个面向”B实施科教兴国C推进素质教育 9.小学教育的启蒙作用:A在身体素质方面B在学习知识方面C在思想品德方面 10.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A全民性B义务性C全面性 11.学制:把学校教育机构联系、统一和协调起来,形成一个幼儿、青少年、成人教育纵横贯通,学校,社会,家庭密切配合的一体化学校教育机构网,即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简称学制 12.西欧12-13世纪有平民教育,我国20世纪才有教育。中国史上第一个学制系统产生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演学制”。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揆卯学制”是第一个

正式实施的学校教育制度。192年颁布“壬戍学制”,沿用到新中国成立,该学制首次规定的中小学六三三分段,至今还被广泛采用。 13.我国现行学制:A幼儿教育(幼儿园)3-6岁幼儿B初等教育,主要是全日制小学教育,6-7岁儿童入学中等教育,全日制普通中学、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和业余中学D高等教育,全日制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专科院校、研究生院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学校 14.学校与企业的区别: A设置目的不同 B调节手段不同 C与政府关系不同 D产出不同 15.学校公益性的2个表现: A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B教育必须与宗教实行分离 16.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撑起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 17.学校文化从形式看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18.学校制度文化分为:传统。、仪式、规章 19.学校传统:在学校中,师生关系、领导关系、读书风气、考试风气、交往时的词汇、语境、逻辑、价值态度、上课方式、应试方式等经过实践的积淀都有可能形成某种传统。 20.学校规章:学生守则、教学规范、学校工作常规 21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遵循教育规律,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