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创伤性脑损伤高场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评估研究
脑外伤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定创伤性 脑损 伤后 脑组 织水分 子代谢 的情 况 ,D— 1 图能直观 显示神 经 纤维 束的损 伤 ,对 T I患者 的受伤 程 3 DT B 度、 预后 估测 有重要 价值 。
关键 词 外 科 手 术 磁 共振成像 脑 外 伤
创伤 性 脑损 伤 ( am t r ni u ,B ) 引 t u a cba jr T I 是 r i i n y 起 人 类 残 疾 和死 亡 的重 要 原 因之 一 [ . 1 随着 社 会 的 _ 发展 ,其 发 病 率 呈 上 升 趋 势 。磁 共 振 弥 散 张量 成 像 (iuint srmaig D I 是 近 年 发 展 起 来 的磁 df s no gn ,T ) f o e i 共 振 功 能 成 像 新 技 术 ,能 量 化 地 反 映 组 织 微 观 水 分 子 的运 动 ,近 年 在 脑 白质 病 变 及 脑 肿 瘤 方 面应 用 较 多, 但在脑外伤方面报道较少 。 本研究拟通过 D I T 测 定 TI B 的各种参数 ,定量反 映 T I B 后脑组织 的代谢 变化 , 断 T I 判 B 的损伤程度及其预后。 1 资 料 与 方 法 11 一般 资料 3 . 0例 T I B 患者为试验组 , 2 男 4例 、 女6 , 龄1 例 年 5~6 6岁 , 均 3 岁 。根 据格拉斯哥 平 9 昏迷 评 分 ( C )特 重 度 一 度 ( GS: 重 3~8分 ) 7例 , 中度 ( 9~1 2分 ) 9例 , 度 (3~1 轻 1 5分 )4例 。部 分 患 者 1 进行格拉斯 哥预后评分 ( O )恢 复 良好 ( G S: 恢复正 常 生 活 , 管 有 轻 度 缺 陷 ) 轻 度 残疾 ( 疾 但 可 独 立 尽 和 残 生活 ; 在保护 下工 作 ) 1 ; 能 1 例 中度 一 度 残疾 ( 重 清 醒 、残疾 ,日常生活需要照料) 例 ;植物生存状态 9 [ 仅有最小反 应 ( 如随着 睡眠/ 清醒周期 , 眼睛能 睁 开) 及死亡各 1 。受伤原 因 : ] 例 车祸 伤 2 例 , 1 坠落 伤6 , 例 打击伤 3 。另 l 例 0名健康志愿者作对 照组 行 同样检查 , 中男 7 , 3 , 其 例 女 例 年龄 2 2~6 5岁 . 平均年龄 3 6岁 。所有病例进行核磁共振成像 ( R ) M I 检查 , 并记 录伤后的一般情况 。
3.0T弥散加权成像和弥散张量成像对颅脑爆震伤诊断和预后评估的实验研究

3.0T弥散加权成像和弥散张量成像对颅脑爆震伤诊断和预后评估的实验研究吴朋;吕国士;韩峰;许克宁;王海辰【期刊名称】《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2(032)011【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value of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 and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 in diagnosis of non-hemorrhagic foci and white matter fiber injury early after blast in rabbits, and explore their role in outcome prediction. Methods Thirty New Zealand rabbits were selected, and model of cerebral blast injury was established. After injury, routine C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 MRI) , DWI and DTI were performed, and quantified analysis of region of interest was conducted with Functool 2 postprocessing technology. The cerebral histopathological changes were observed, and contrast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with findings from DWI and DTI of the same plane. Results Of the 30 rabbits, there was no abnormal cerebral imaging findings in 6 rabbits by CT, T1 WI and T2 WI, and there was no abnormal low signal in 2 of the 6 rabbits by DWI. Among the other 24 rabbits, CT only revealed pneumatosis in brain, MRI routine subsequence demonstrated non-hemorrhagic foci, which were characterised by low or slightly lower signal on T1 WI and high signal onT2WI, and DWI indicated bright-white high signal. DWI illustrated 189non-hemorrhagic foci, which exhibited punctiform (28.5%), lamellar (54.0%)and slinar (17.5%) high signal, with sharp border. The number of non-hemorrhagic foci detected by DWI was significantly larger than those revealed by conventional T1WI and T2W1 ( P <0. 01) . DTI demonstrated decrease in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 and fiber tractography ( FA) of region of interest, especially for the inner capsule ( P < 0. 01) . There was linear correlation of decrease in ADC and FA values of cerebral white matter and brain stem with time of survival of rabbits ( r = 0. 53, P = 0. 05; r = 0. 13, P = 0. 03; r = 0. 0. 25, P = 0. 04; r = 0. 27, P = 0. 02) . Conclusion DWI may provide higher detection rate for non-hemorrhagic foci in rabbits with cerebral blast injury,especially for small lamellar non-hemorrhagic foci. DTI may play a role in outcome prediction through measurement ofrndecrease in ADC and FA values.%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和弥散张量成像(DTI)序列对兔颅脑爆震伤早期非出血灶、白质纤维束损伤的诊断价值及预后评估作用,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合理依据.方法以30只新西兰大白兔作为实验对象,建立颅脑爆震伤模型,伤后常规进行CT、磁共振成像(MRI)、DWI和DTI扫描,采用Functool 2后处理技术对感兴趣区域进行量化分析;观察颅脑组织病理学改变,并与其同一层面DWI和DTI图像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30只实验兔中,6只CT、T1WI和T2WI序列显示脑内无异常信号影,其中2只DWI未发现任何异常低信号;在其余24只实验兔,CT仅见脑内积气影;MRI 常规序列检出非出血灶,表现为T1WI稍低信号或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DWI序列显示亮白高信号影.DWI序列共检出非出血灶189个,分别呈现点状(28.5%)、片状(54.0%)和线样(17.5%)高信号影,边缘清晰.DWI序列检出非出血灶数目显著多于常规T1WI和T2WI序列(P<0.01).DTI显示感兴趣区域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和各向异性分数(FA)值降低,内囊区降低尤为显著(P<0.01).大脑半球白质和脑干ADC值、FA值降低程度与实验兔的生存时间呈线性相关(r=0.53,P=0.05;r=0.13,P=0.03;r=0.0.25,P=0.04;r=0.27,P=0.02).结论对于兔颅脑爆震伤,DWI对非出血灶,尤其对小片状非出血灶的检出率较高;DTI可通过测定ADC值和FA值的降低程度在预后评估中发挥作用.【总页数】6页(P1476-1481)【作者】吴朋;吕国士;韩峰;许克宁;王海辰【作者单位】河北北方学院研究生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51医院影像中心,张家口075000;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51医院影像中心,张家口075000;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51医院影像中心,张家口075000;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51医院影像中心,张家口07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2【相关文献】1.联合弥散加权成像与弥散张量成像对缺血性小卒中诊断及预后评估的价值 [J], 张玉琴;董海波;胡斌;赵嘉林;陈勇2.3.0T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对颅脑爆震伤的研究价值 [J], 吴朋;吕国士;韩峰;许克宁3.3.0T磁敏感加权成像在兔颅脑爆震伤早期出血灶检测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J], 吴朋;吕国士;韩峰;许克宁4.3.0T磁敏感加权成像与弥散成像对兔颅脑爆震伤的实验研究 [J], 吴朋;吕国士;韩峰;许克宁;5.3.0T磁敏感加权成像与弥散成像对兔颅脑爆震伤的实验研究 [J], 吴朋;吕国士;韩峰;许克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量化参数在创伤性脑白质损伤中的联合应用

·37CHINESE JOURNAL OF CT AND MRI, SEPT. 2023, Vol.21, No.09 Total No.167【通讯作者】张 静,女,主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腹部、神经和骨关节病变诊断。
E-mail:*****************Clinical Application of Magnetic Resonance38·中国CT和MRI杂志 2023年09月 第21卷 第09期 总第167期区、额/颞叶、脑干等。
有挫伤、挫裂伤(伴出血)、血肿、白质剪切伤等(见图1-图4)。
2.1 试验组一般情况分析 20例患者中脑损伤包括脑挫伤、挫裂伤、出血及血肿形成等,其中3例伴硬膜下血肿;2例硬膜外血肿; 3例脑干损伤;8例颅骨骨折;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白质剪切伤;5例患者伴部分纤维束缺失。
部分患者DWI图、 FA图脑白质纤维结构紊乱,边缘较模糊。
2.2 两组ADC值比较 两组各部位ADC值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TWMI组在4个ROI部位(包括GCC、AIC、PIC、SCC)ADC值相对于对照组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半卵圆区(SC)部位P >0.05,无显著性差异。
见表1。
2.3 两组FA值比较 同样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各部位FA值表明,TWMI组在5个ROI部位(包括GCC、AIC、PIC、SCC、SC)FA 值相对于对照组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见表2。
图1-图4 同一患者,女,63岁。
图1-图2 T 1WI、T 2W FLAIR示:左侧额颞叶、基底节区脑挫裂伤,伴出血灶; 图3-图4 二维彩色FA图、三维纤维束成像图示:左侧额颞叶、左侧基底节区纤维束较右侧缺损、稀疏。
1324表1 试验组和对照组各部位ADC值比较组别 GCC SCC AIC PIC SC*试验组 0.933±0.218 1.000±0.363 0.852±0.207 0.845±0.062 0.935±0.074对照组 0.792±0.081 0.774±0.106 0.755±0.099 0.709±0.097 0.791±0.024t值 2.802 2.864 2.342 2.403 2.046P 值 0.011 0.010 0.030 0.027 0.055注:*半卵圆区试验组与对照组P 值略大于0.05。
创伤性脑损伤弥散加权及弥散张力成像研究

的区域如 脑脊 液 , 有高 A C值 , A C图上呈 高信 号 ; 具 D 在 D 而
创伤性脑 损 伤 ( am t rnm m ,1 ) 引起 人 类神 t u avba j y 1B 是 r i i I
弥散受 限区域如急性脑缺血则表 现为低信号。
DI T 通过观察随扩散梯度脉 冲方向改变而发生波 动的弥 散值 大小来标记 和 描绘水 分子 弥散 的各 向异 性l 2。在纤 维 2 . 束内 , 着纤 维束 长轴方 向有效 的水 分子弥 散 比与 之垂直方 沿
m dlyf uy g e ehns f cu℃ c ocr T I n ss odyiuy oat o s di cai o ocI necnen i rt n t m h m 1  ̄ B di cnl n r. a t e j
【 wod 】 Df s nw i t maig iui esrm g gTam t r ni r 脚 rs i i e h di g ;Dfs nt o iai ;ru a cb i  ̄uy uo ge n o n n i a
G OY t A m , H ii F NS u eg a lg, A h- , -n f,
o f y Ti o o il Z eagPo/ e U h/ 100 P. C /a , ah uH s t h / r n , na 3 70 , R. hn z pa o ja f vc
浙江 台州
审校
370 ) 100
( 浙江省台州 医院放射科
【 要】 磁共振弥散加权及弥散张力成像是基于水分子运动的成像技术, 摘 提供脑生理或病理状态的信息, 为创伤性脑
损伤 , 特别是 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早期诊断 、 指导临床治疗及预测预后提 供一定信 息 , 为传统 影像学 的补充 , 作 弥散加权 成 像 及弥散张力成像越来越成 为 T I B 检查的可供选择的有价值 的方法 。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创伤性脑损伤临床诊断和预后评估的应用价值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创伤性脑损伤临床诊断和预后评估的应用价值陈水斌ꎬ汤奕林ꎬ欧阳林ꎬ罗爱芳ꎬ肖玉辉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医学影像科厦门大学医学院医学影像研究所㊀福建㊀漳州㊀363000㊀㊀ʌ摘㊀要ɔ㊀目的㊀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创伤性脑损伤(TBI)临床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ꎮ方法㊀15例有明确颅脑外伤患者为TBI组ꎬ均行头颅CT㊁常规MRI序列(包括T1WI㊁T2WI㊁FLAIR像)与DTI检查ꎬ测量脑内不同部位的FA值ꎬ并对患者脑外伤严重程度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ꎬ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ꎻ采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FA值与GCS评分ꎬ分析患者后遗症的发生与DTI㊁GCS评分和住院时间的相关性ꎬ选取志愿者15例为对照组ꎮ结果TBI组各ROI的FA值与对照组相比较均下降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ꎻTBI组双侧相同解剖部位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ꎻTBI组的FA值与GCS存在明显相关性(P<0.05)ꎮDTI异常与患者脑伤后遗症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ꎮ结论㊀FA值的变化与TBI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具有较强的相关性ꎬDTI检查技术为临床TBI患者的早期确诊和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提供重要临床依据ꎮʌ关键词ɔ㊀创伤性脑损伤ꎻ磁共振成像ꎻ弥散张量成像ꎻ临床价值中图分类号:R651.1ꎻR445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6 ̄9011(2020)10 ̄1765 ̄05ThevalueofdiffusiontensorMRimagingintheclinicaldiagnosisandprognosisoftraumaticbraininjuryCHENShuibinꎬTANGYilinꎬOUYANGLinꎬLUOAifangꎬXIAOYuhuiDepartmentofImagingꎬ909thHospitaloftheJointLogisticsSupportForceofPLA(InstituteofMedicalImagingofMedicalCol ̄logeꎬXiamenUniversity)ꎬZhangzhou363000ꎬP.R.ChinaʌAbstractɔ㊀Objective㊀Toinvestigatethevalueofdiffusiontensorimaging(DTI)intheclinicaldiagnosisandprognosisoftraumaticbraininjury.Methods㊀15patientswithdefinitecraniocerebraltraumawereexaminedbyCTꎬMRI(includingT1WIꎬT2WIꎬFLAIR)andDTI.FAvaluesofdifferentpartsofthebrainweremeasured.GlasgowComaScore(GCS)wasusedtoeval ̄uatetheseverityofthepatients'braininjury.PearsonlinearcorrelationanalysiswasusedtoanalyzeFAandGCSscorestoexploretheoccurrenceofthepatients'sequelaecorrelationwithDTIꎬGCSscoreandlengthofstay.Results㊀TheFAvalueofeachROIinTBIgroupwaslowerthanthatinthecontrolgroup(P<0.05)ꎻtherewasnosignificantdifferenceinFAvalueofthesamean ̄atomicalsiteinbothsidesofTBIgroup(P>0.05)ꎻtherewassignificantcorrelationbetweenFAvalueandGCSinTBIgroup(P<0.05).DTIabnormalitywassignificantlycorrelatedwiththesequelaeofbraininjury(P<0.05).Conclusion㊀ThereisastrongcorrelationbetweenthechangeofFAvalueandtheseverityofTBIpatients.DTIprovidesanimportantclinicalbasisfortheearlydiagnosisandtheassessmentoftheseverityofTBIpatients.ʌKeywordsɔ㊀TraumaticbraininjuryꎻMagneticresonanceimagingꎻDiffusiontensorimagingꎻClinicalvalue㊀㊀每年大约100/10万人因为自然灾害与人为事故导致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brainimjumyꎬTBI)ꎬ其中轻度脑损伤(mildtraumaticbrainimjumyꎬmTBI)的发生率约80%[1]ꎬ30%或以上患者会留有永久的神经认知功能障碍ꎬ有大约20%的患者不能进行正常工作ꎬTBI是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2]ꎮTBI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原发性损伤和继基金项目:福建省漳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编号:ZZ2016J02)ꎻ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编号:2015T81135)ꎻ南京军区医学科技创新课题(编号:ZX20)作者简介:陈水斌(1977 ̄)ꎬ男ꎬ福建漳州人ꎬ副主任医师ꎬ主要从事医学影像诊断工作通信作者:汤奕林㊀E ̄mail:139****6114@163.com发性损伤ꎮ外力直接作用于脑组织引起神经元死亡可导致原发性损伤ꎮ继发性损伤是由于创伤后缺血㊁炎症等级联反应引起的神经组织持续性损伤[3]ꎮ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已较成熟地应用于大多数脑疾病诊断中[4]ꎬMRI能清晰地分辨颅脑解剖和灰白质形态ꎬ可以精确判断病变类型和范围ꎬ在TBI临床诊断上优势明显[5]ꎮDTI是在DWI基础发展起来的新MRI技术ꎬ它可以无创观察人体的微细结构ꎬ特别是对脑白质结构的变化非常敏感[6]ꎮ本文应用MRI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对TBI进行早期诊断ꎬ量化受伤部位的损伤情况ꎬ旨在探讨DTI在TBI5671中的应用价值ꎬ为临床诊断提供客观依据ꎬ有助于精准诊断㊁有效治疗与改善预后ꎮ1㊀资料与方法1.1㊀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创伤性脑损伤患者15例为TBI组ꎬ其中男性13例ꎬ女性2例ꎬ年龄20~50岁ꎬ平均年龄(34.7ʃ9.2)岁ꎮ因车祸或外力打击伤所致10例ꎬ坠落伤5例ꎮ患者受伤后出现昏迷13例ꎬ意识丧失2例ꎮ排除标准:1)有危及生命的重症创伤急需处理者:如合并多发骨折㊁内脏出血或休克ꎻ2)既往颅脑损伤史㊁有精神病史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史ꎬ头颅CT及T1㊁T2常规MRI扫描有异常信号改变ꎻ3)存在MRI检查禁忌证ꎬ或因病情太重无法检查ꎮ选取15例志愿者为对照组(healthycontrolsꎬH)ꎬ其中男性9例ꎬ女性6例ꎬ年龄25~57岁ꎬ平均年龄(35.3ʃ8.5)岁ꎬ入选者无脑外伤史㊁精神病和神经系统疾病史ꎮ对照组完成常规MRI以及DTI序列检查ꎬ并签署知情同意书ꎮ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ꎬ年龄㊁学历和性别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ꎬ具有可比性ꎮ入组标准:1)头部外伤病史明确ꎬ符合TBI定义ꎬ经临床确诊为闭合性颅脑外伤患者ꎻ2)既往无其他器质性脑病ꎬ如脑肿瘤或脑梗死ꎻ3)既往无精神病和神经系统疾病史ꎻ4)无严重全身性疾病ꎬ如严重动脉硬化㊁糖尿病ꎻ5)既往无颅脑手术史ꎻ6)病情允许进行MRI检查ꎮ所有患者均依次完成CT㊁常规MRI以及DTI序列检查ꎬ并签署知情同意书ꎮ本文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ꎮ1.2㊀检查方法1.2.1㊀常规MRI检查㊀选用头颅SENSE线圈㊁MagnetomVerio3.0T型MRI扫描仪ꎮ采用快速自旋回波序列进行常规MRI扫描ꎬ一般包括轴位T1WIꎬT2WIꎬFLAIRꎮ层厚/层间距均为6.0mm/1.0mmꎬNEX1ꎬ扫描时间252sꎮ由两名影像科医师判断是否存在出血或脑挫伤ꎮ1.2.2㊀DTI成像㊀采用单次激发SEEPI序列ꎬ其扫描参数重复时间/回波时间(TR/TE)9999/89.2msꎬ矩阵128ˑ128ꎬ视野240mmˑ240mmꎬ采集1次ꎬb=1000s/mm2ꎬ弥散敏感梯度方向数15个ꎬ层厚5mmꎬ无间隔扫描ꎮ1.2.3㊀CT检查㊀采用东芝640层螺旋CT轴位扫描ꎬ层厚/层间距5mm/10mmꎬ电压140kVꎬ电流180mAꎮ由两名影像科医师判断是否存在出血或脑挫伤ꎮ1.3㊀图像处理TBI组和对照组的DTI图像数据采用GE公司的AW4.0工作站上进行数据后处理ꎬ产生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ani ̄sotropyꎬ)FA图ꎮ分别测量计算并记录FA值ꎮ选取测量脑半球6个感兴趣区(ROI)[7]:胼胝体压部(SCC)ꎬ胼胝体膝部(GCC)ꎬ半卵圆中心(SC)ꎬ内囊前肢(AIC)ꎬ内囊后肢(PIC)ꎬ外囊(EC)ꎮ每个ROI在显示最清晰的层面进行测量ꎮ由两位高年资主治以上诊断医师共同进行测量ꎮ1.4㊀统计学分析数据的统计学处理均采用SPSS17.0软件ꎬ采用均数ʃ标准差( xʃS)表示计量资料ꎮTBI组患侧和健侧对称的FA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ꎻ两组FA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ꎻ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DTI㊁GCS评分㊁住院天数和后遗症之间的相关性比较ꎬ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ꎮ2㊀结果2.1㊀脑损伤一般情况分析TBI组15例患者中2例常规CT和MRI表现正常ꎬ3例颅骨骨折ꎬ脑挫伤㊁出血或血肿形成10例ꎬ其中3例并发脑内单发或多发小血肿ꎻ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ꎻ硬膜下血肿1例ꎻ硬膜外血肿2例ꎻ脑干损伤2例ꎬ包括上脑干内水肿或血肿ꎮ部分DTI上FA图白质纤维结构紊乱ꎬ边缘模糊不清ꎮ患者GCS评分进行评估ꎮ依据评分将患者分为轻度㊁中度㊁重度三组ꎬ其中轻度5例(GCS评分13分2例ꎬ14分1例ꎬ15分2例)ꎬ中度8例(GCS评分13分3例ꎬ14分1例ꎬ15分3例)ꎬ重度2例(GCS评分13分0例ꎬ14分1例ꎬ15分1例)(图1)ꎮ2.2㊀两组的FA值比较TBI组双侧各部位的FA值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表明ꎬ外伤患者双侧相同解剖部位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ꎬ见表1ꎬ说明本组患者FA值无明显的半球间差异ꎬ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TBI组与对照组的FA值ꎬTBI组在胼胝体压部(SCC)ꎬ胼胝体膝部(GCC)ꎬ半卵圆中心(SC)ꎬ内囊前肢(AIC)ꎬ内囊后肢(PIC)ꎬ外囊(EC)的FA值相较于对照组均降低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ꎬ见表2ꎮ2.3㊀FA值患者与GCS评分的相关性分析TBI组各ROI的FA值经直线相关性分析显示ꎬ6671与临床GCS评分具有相关性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ꎬ见表3ꎮ2.4㊀DTI㊁GCS评分㊁住院时间与患者后遗症的相关性分析患者后遗症发生与DTI㊁GCS评分明显相关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ꎬ其中相关性系数DTI>GCS评分ꎬ见表4ꎮ表1㊀TBI组各部位的FA值比较( xʃs)组别ECAICPICSCGCCSCC左侧0.433ʃ0.0690.547ʃ0.0750.727ʃ0.0180.644ʃ0.0300.770ʃ0.0270.713ʃ0.016右侧0.449ʃ0.0810.493ʃ0.0630.569ʃ0.1040.571ʃ0.0180.703ʃ0.1340.799ʃ0.078P值0.7540.1620.3860.0920.0840.261㊀㊀∗:P<0.05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2㊀TBI组和对照组各部位双侧FA值比较( xʃs)组别ECAICPICSCGCCSCC对照组0.763ʃ0.0530.718ʃ0.0930.825ʃ0.0630.757ʃ0.0510.782ʃ0.0520.740ʃ0.045TBI组0.552ʃ0.069∗0.607ʃ0.048∗0.583ʃ0.058∗0.539ʃ0.048∗0.603ʃ0.064∗0.535ʃ0.051∗t值0.1950.2490.1830.9410.7820.846P值0.0270.0340.0180.0340.0450.028㊀㊀注:∗:P<0.05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3㊀FA值与GCS评分的相关性分析组别ECAICPICSCGCCSCCr值0.2350.0810.5260.4150.5570.443P值0.0410.0300.0430.0210.0330.025表4㊀DTI㊁GCS评分㊁住院时间与患者后遗症的相关性分析常量偏回顾系数标准误P值OR值DTI3.1471.4580.03721.499GCS2.1461.0930.0466.430住院天数1.6560.4570.3161.374后遗症1.0310.9540.0290.1023㊀讨论㊀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ꎬ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为诊治提供安全有效的检查技术ꎬ并精确及时地发现脑损伤的范围和程度ꎬTBI患者进一步得到针对性的治疗干预ꎬ有助于改善其预后㊁提高生存指数ꎮ常规MRI在血肿和微出血灶鉴别上更有优势ꎬ但对颅内微神经ꎬ尤其是神经元轴突和上下行交通神经的非出血性损伤仍欠敏感ꎬ当神经细胞出现细胞液大量积聚或明显增多时ꎬ在常规序列中才能被间接反映[8]ꎮ因此传统影像学表现与患者的病情轻重及预后的相关性并不强[9]ꎮ临床不可忽视传统影像学表现正常的脑区域仍有脑损伤的存在ꎬ而这些损伤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病情及预后ꎮ及时检出㊁早期预防及尽早控制阻止脑损伤演进在TBI患者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ꎮ磁共振DTI可以定量分析大脑的微细结构ꎬ获得脑结构水分子扩散改变的证据ꎬ是目前唯一可靠的并能无创性评价活体白质纤维束各向异性的成像手段[10]ꎮ在应用DTI技术研究脑创伤临床病例方面ꎬLo等[11]在轻度脑损伤中DTI可检测到明显低信号及升高的FA值ꎮFA值是反映水分子各向异性成分占整个弥散张量的比例ꎮFA值是组织的物理特性ꎬ不随坐标系统旋转方向的改变而改变ꎬ因此使同一对象不同时间㊁不同对象同一时间获得的数值具有可比性[12]ꎮFA值为创脑损伤提供了量化的指标ꎮ本组病例利用对应的定位像选择ROIꎬ使得所测量的FA值较准确ꎬ与对照组比较ꎬTBI组各FA值降低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ꎮ有回顾性分析20例不同程度脑外伤患者的研究[13]表明DTI表现特点ꎬ发现在胼胝体压部㊁内囊出现FA值的降低ꎬ本组病例中FA值在半卵圆中心区域也出现降低趋势ꎮMRI和CT证实的病灶FA值降低进一步证明DTI能够对创伤病灶作出准确检测ꎮTBI患者脑损伤程度及预后评估在临床上依赖于GCS评分及头颅CT检查ꎮ研究[14]发现头颅CT检查㊁常规图像及入院时GCS评分并不能直接预测患者的预后ꎮ头颅CT㊁MRI未能显示患者脑实质7671图1㊀男ꎬ75岁ꎮTBI患者ꎮ图1A双侧颞叶见多发斑点㊁斑片状稍高密度影ꎬ部分脑室及脑沟池见高密度影填充ꎮ图1B~1F双侧颞叶见多发斑片㊁结节状混杂信号ꎬT1WI中央散在高信号ꎬ周围低信号ꎬT2WI中央低信号ꎬ周围高信号环绕ꎻSWI呈低信号ꎬDWI中间低信号ꎬADC呈大部分高信号ꎬ中间低信号ꎮ图1G~1IDTI双侧颞叶及胼胝体膝部病灶所在处神经纤维束走行稀少㊁中断ꎬ模糊不清ꎬ以左侧明显ꎬFA值降低内体积甚小的微出血病灶ꎬ最终可导致患者治疗延误和预后差ꎮ相关研究[15]表明在脑外伤患者常规影像学表现正常的区域如胼胝体㊁内囊等FA值降低ꎬ与外伤的严重程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ꎮ本组结果表明ꎬFA值的变化与外伤的严重性以及预后都具有很强的相关性ꎮ通过对患者脑损伤后遗症与DTI㊁GCS评分㊁住院时间的相关性分析ꎮ结果显示TBI患者后遗症发生与DTI㊁GCS评分明显相关ꎬ相关性系数DTI>GCS评分ꎮ本组结果显示在评估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及判断预后方面ꎬDTI比GCS评分更可信ꎮGCS评分作为临床常用评分ꎬ由于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ꎬ其结果仍存在不确定性ꎬ因此结合本组结果发现ꎬ建议临床可结合GCS评分和影像学量化指标对患者病情进行准确诊断ꎮ磁共振功能成像的发展和进步ꎬDTI技术测量的精确度和准确性进一步提高ꎬFA值的测量会更加准确ꎬ在TBI及其他病变中的应用也会更加完善和精准ꎮ本文样本量少ꎬ有待进一步扩大病例数ꎬ进行全脑数据的综合分析ꎬ进一步探究脑损伤机制ꎬ力求更客观地分析TBI患者的病情和预后ꎮ综上所述ꎬMRI的DTI技术能够较敏感地检测出TBI患者疾病严重程度ꎬ优于CT以及常规MRIꎬ尤其是对头颅CT及常规MRI检查阴性的患者ꎬ可减少误诊和漏诊的发生ꎮ通过FA值的测定ꎬ可以量化损伤程度ꎬ对TBI患者伤情作出客观评价ꎮDTI检查可以作为评估TBI患者病情严重性及预后情况的有力工具ꎮ8671参考文献:[1]FeiginVLꎬTheadomAꎬBarker ̄ColloSꎬetal.Incidenceoftrau ̄maticbraininjuryinNewZealand:apopulation ̄basedstudy[J].LancetNeurolꎬ2013ꎬ12(1):53 ̄64.[2]CorriganJDꎬSelassieAWꎬOrmanJA.Theepidemiologyoftrau ̄maticbraininjury[J].JournalofHeadTraumaRehabilitationꎬ2013ꎬ12(1):28 ̄29.[3]PortaccioEꎬMorrocchesiAꎬRomoliAMꎬetal.Scoreoncomarecoveryscale ̄revisedatadmissionpredictsoutcomeatdischargeinintensiverehabilitationafterseverebraininjury[J].BrainInjꎬ2018ꎬ32(6):730 ̄734.[4]QinYꎬZhouSKꎬLiuJ.AreviewoftheapplicationofmultipleMRItechniquesinmildtraumaticbraininjury[J].ChineseJournalofMagneticResonanceImagingꎬ2015ꎬ6(3):235 ̄240. [5]BergerCꎬFiorelliMꎬSteinerTꎬetal.Hemorrhagictransforma ̄tionofischemicbraintissueꎬasymptomaticorsymatomatic[J].Strokeꎬ2001ꎬ32(9):1330 ̄1335.[6]SehgalVꎬDelpropostoZꎬHaackeEMꎬetal.Clinicalapplica ̄tionsofneuroimagingwithsusceptibilityweightedImaging[J].MagnResonImagingꎬ2005ꎬ22(4):439 ̄450. [7]刘娟.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重型外伤性脑损伤手术及预后评估的价值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ꎬ2019ꎬ26(5):548 ̄550.[8]GreenRꎬKoshimoriYꎬTurnerG.Researchdigest.Understand ̄ingtheorganicbasisofpersistentcomplaintsinmTBI:findingsfromfunctionalandstructuralneuroimaging[J].NeuropsycholRehabilꎬ2010ꎬ20(3):471 ̄478.[9]GiugniEꎬSabatiniUꎬHagbergGEꎬetal.Fastdetectionofdif ̄fuseaxonaldamageinseveretraumaticbraininjury:comparisonofgradient ̄recalledechoandturboprotonecho ̄planarspectro ̄scopicimagingMRIsequences[J].AJNRꎬ2005ꎬ26(5):1140 ̄1148.[10]GasparovicCꎬYeoRꎬMannellMꎬetal.Neurometabolitecon ̄centrationsingrayandwhitematterinmildtraumaticbraininju ̄ry:an1H ̄magneticresonancespectroscopystudy[J].JNeuro ̄traumaꎬ2009ꎬ26(10):1635 ̄1643.[11]LoCꎬShiftehKꎬGoldTꎬetal.Diffusiontensorimagingabnor ̄malitiesinpatientswithmildtraumaticbraininjuryandneurocog ̄nitiveimpairment[J].JComputerAssistedTomographyꎬ2009ꎬ33(2):293 ̄297.[12]FriessSHꎬIchordRNꎬOwensKꎬetal.Neurobehavioralfunc ̄tionaldeficitsfollowingclosedheadinjuryintheneonatalpig[J].ExpNeurolꎬ2007ꎬ204(1):234 ̄243.[13]张伟ꎬ王娟ꎬ李婷ꎬ等.大脑皮层DWI高信号病变的MRI诊断[J].医学影像学杂志ꎬ2018ꎬ28(5):703 ̄705.[14]IngleseMꎬMakaniSꎬJohnsonGꎬetal.Diffuseaxonalinjuryinmildtraumaticbraininjury:adiffusiontensorimagingstudy[J].JNeurosurgꎬ2005ꎬ103(2):298 ̄303.[15]SchaeferPWꎬHuismanTAꎬSorensenAGꎬetal.Diffusion ̄weightedMRimaginginclosedheadinjury:highcorrelationwithinitialglasgowcomascalescoreandscoreonmodifiedrankinscaleatdischarge[J].RSNARadiologyꎬ2004ꎬ233(1):58 ̄66.(收稿日期:2019 ̄11 ̄11)腰椎管内血管周细胞瘤1例Hemangiopericytoma:onecasereport王海利1ꎬ乔远罡2ꎬ蔡㊀馨31.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门诊部㊀北京㊀100091ꎻ2.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放射科㊀北京㊀100091ꎻ3.北京海淀区妇幼保健院药剂科㊀北京㊀100080㊀㊀通信作者:乔远罡㊀主治医师㊀E ̄mail:820446435@qq.com㊀㊀ʌ关键词ɔ㊀骨肿瘤ꎻ血管周细胞瘤ꎻ影像学诊断㊀㊀中图分类号:R738.6ꎻR445㊀㊀㊀文献标识码:B㊀㊀㊀文章编号:1006 ̄9011(2020)10 ̄1769 ̄01㊀㊀患者㊀男ꎬ8岁ꎮ左下肢跛行1年余ꎬ加重伴腰痛10日余ꎬ大小便失禁4日入院ꎮ1年前不慎自单杠上摔下ꎬ当即左髋部疼痛ꎬ行X线摄影检查未见异常ꎬ经休息后好转ꎮ后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下肢跛行ꎮ入院10日前左下肢跛行明显加重ꎬ并伴有腰部疼痛ꎬ经休息后上述症状加重ꎬ并出现大小便失禁现象ꎮ查体:因疼痛无法下床站立ꎮ腰4 ̄骶1棘突轻微压痛ꎬ棘突间㊁棘突旁叩痛明显ꎮ双小腿皮肤感觉略激惹ꎮ左下肢肌力约Ⅳ ̄级ꎬ右下肢肌力约Ⅳ+级ꎬ脊柱过伸试验阳性ꎮ实验室检查:血沉25mmoL/hꎬWBC8.97ˑ109/LꎬRBC4 97ˑ1012/Lꎮ腰椎侧位片显示腰4椎体后缘密度不均ꎬ骨质破坏(图1)ꎮMRIT2WI显示椎管内卵圆形等T2肿块ꎬ硬膜囊受压(图2)ꎮT1WI和T1WI增强显示椎管内软组织肿块影ꎬ等T1信号ꎬ腰4椎体后缘骨质破坏ꎬ增强肿块较均匀(下转1774页)9671。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对创伤性脑损伤的评价

s v r y a d p o n s r o s s n i v n c u ae a A. e e t n r g o i a e n t a e s i e a d a c r t s F i s t
Ke r s ri nu e;Mant eo ac maig y wod :Ban i r s ji g ec rsn ne i g i n
(.大 连 医 科大 学 附 属 第 一 医 院放 射科 , 宁 大 连 16 1 ;.大 连 医 科 大 学 影 像 系 , 宁 大 连 1 辽 10 12 辽 16 4 : 1 04
3 .大 连大 学 附属 中 山 医 院放 射 科 , 宁 大 连 16 0 ) 辽 10 1
【 要 】 目的 : 研 究 通 过 分 析 不 同损 伤 程 度 的创 伤性 脑 损 伤 ( B ) 者 弥散 张 量 成 像 ( T ) 态 变 化 的 规 律 评 价 其 与 临 摘 本 T I患 D I动 床 资 料 的相 关 性 , 讨 其 在 反 映 T I 损 伤 程 度 及 预 后 方 面 的 价 值 。 法 : 5 探 B的 方 对 9例共 计 8 次 的 T I 9人 B 患者 和 6 0例 对 照 者 行 常
反 映 出 白 质纤 维 束 的损 伤 。A C值 与 损 伤 程 度 、 后 之 间 的相 关 性 不 及 F D 预 A值 敏 感 、 确 。 准
磁共振弥散成像对重型颅脑损伤的应用评价共36页文档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13、遵守纪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 导者本 身在这 方面以 身作则 才能收 到成效 。—— 马卡连 柯 14、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 精神以 及同全 世界劳 动者的 团结一 致,是 取得最 后胜利 的保证 。—— 列宁 摘自名言网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磁共振弥散成像对重型颅脑损 伤的应用评价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磁共振弥散成像对重型颅脑损伤应用评价-精选文档

FA图测不同患 者部位FA值
FA图测不同患者 部位FA值
对照组、预后不同两组各感兴趣区FA值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0
大脑皮质
内囊后肢
桥脑后部 丘 脑 半卵圆中心 胼胝体压部 额叶白质
对照组 预后良好组 预后不良组
预后不同两组各感兴趣区ADC、FA值有差异
DWI梗塞后2小时即可有信 号改变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
原理是将组织中的水分子弥散运动的速度以信号强度反 映出的影像,具有高弥 散的区域如脑脊液表现为低信号; 弥散受限区域(ADC值降低)如急性脑缺血则表现为高 信号 ,表示细胞的毒性水肿所致 ;T2WI加权上出现的 高信号则代表血管源性水肿 。DWI图像的获得可通过测 量表观弥散系数(ADC)来完成。表观扩散系数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 ADC值反映的是水分子在 组织内的弥散运动能力 。
合并梗塞侧ADC变化图:
外伤后 出现梗塞 超急性期ADC下降
急性期持续下降
• 接近对侧
各个病期梗塞灶FA值变化
对于超早期 FA值改变,目前尚无统一定论, 推测由于细胞外水向细胞内转移,可能导 致细胞膜向外弯曲度增加,白质纤维束间 空间减少,限制了垂直于神经纤维方向上 的水分子弥散,引起了弥散的各向异性的 增加,部分FA值增高;随病情发展 ,FA值 持续降低,主要是因为细胞结构破坏,导 致组织微观结构正常顺序丧失,从而使各 向异性显著降低 。
ADC值注:*表示梗塞侧与对侧比较,p<O.01
• #表示梗塞侧超急性期、急性期与亚急性期比较p<O.05 • ▲表示梗塞侧超急性期与急性期比较p >0.05 • ★表示梗塞对侧超急性期、急性期与亚急性期比较p<O.0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型创伤性脑损伤高场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评估研究目的评价高场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在重型颅脑损伤伤情评估方面的应用价值。
方法统计2010年3月~2012年9月42例STBI患者临床资料,对患者急性期行GCS评分,评估患者病情严重性,并进行常规MR检查,同时进行高场强DTI检查。
结果42例STBI患者中,常规MR检查共检出98个病灶,高场强DTI检查共检出119个病灶;小于2 mm的微小病灶组中,常规MR 检查共检出7个病灶,高场强DTI检查共检出22个病灶。
结论高场强DTI检查较常规MR检查对微小病灶检出率较常规MR高,其结果可以作为评估STBI 患者病情严重性的有力工具。
标签:高场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重型颅脑损伤;预后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引起人类残疾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重型颅脑损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即GCS评分在8分以下的颅脑损伤更是造成病人植物生存以及严重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及时、准确地评估其损伤程度及预后对其救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STBI患者的CT以及常规MRI检查往往仅能发现STBI伴发的2 mm以上的出血灶,而往往STBI的微小病变部位分散,很难获得特征性的早期影像学诊断依据。
从而导致往往有很多微小出血点以及近脑干区甚至脑干区的损伤被忽略掉或没有被检出,影响了通过影像学检查对病情的评估以及对预后的判断。
本研究通过研究STBI患者MR及高场强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检查,对比研究STBI患者的高场强DTI检查表现,对比评价MRI和高场强DTI检查对微小病灶的检出价值,从而研究高场强DTI检查在STBI患者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通过本研究结果可以对STBI患者损伤部位、程度进行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0年3月~2012年9月内蒙古林业总医院(内蒙古民族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神经外科共收治42例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其中男27例,女15例;年龄17~65岁,平均(41.1±1.2)岁。
受伤原因:车祸伤29例,坠落伤7例,打击伤6例,外伤后均呈持续昏迷状态。
全部患者入院GCS评分均在8分以下。
其中GCS评分3~4分11例,5~6分15例,7~8分16例。
全部病例均住院行MRI扫描并行高场强DTI检查,根据美国神经外科医师协会和脑外伤基金会1995年5月制订的《重型颅脑损伤诊治指南》和2006年发布的《脑外伤外科治疗指南》进行规范性治疗。
1.2 方法1.2.1 扫描方法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Signa HDx 3.0T 超导型磁共振扫描机,8通道头线圈。
DTI弥散张量成像的弥散方向为55,扫描参数:T1 FLAIR:TR 3 160 ms,TE 6.6 ms,TI 960 ms;FSE T2WI:TR 5 100 ms,TE 121.9 ms;EPI DTI:TR 2 000 ms,TE 77.2 ms,b-1 000 s/mm。
矩阵288×224,FOV 16 cm×16 cm,层厚3 mm,间隔0。
1.2.2 图像后处理采用GE ADW-4.4专用磁共振工作站的Functool-2图像处理软件对DTI数据进行自动分析,使用DT1分析软件Dti Studio2.4进行处理、分析、测量DTI的有关数据,通过该软件重建人脑各层面的平均ADC图像,获得T2加权痕量(T2 Weighted trace,T2WT)图。
图像分析由两位高年资影像科医师及两位高年资神经外科医生共同判断完成,结果一致者为有意义阳性或阴性病例。
1.3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x2检验来统计两组之间的结果差异,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STBI患者颅内病灶数量统计42例STBI患者中,常规MR检查以及高场强DTI检查对于颅内病灶的检出结果见表1。
可见,42例STBI患者中常规MR检查与高场强DTI检查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GCS评分3~4分组的11例患者中,常规MR检查与高场强DTI检查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在GCS评分5~6分组的15例患者中,常规MR检查与高场强DTI检查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在GCS评分7~8分组的16例患者中,常规MR检查与高场强DTI检查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STBI患者颅内微小病灶数量统计42例STBI患者中,常规MR检查以及高场强DTI检查对于颅内微小病灶的检出结果见表2。
常规MR检查以及高场强DTI检查图对照,脑干区见图1~2;胼胝体区见图3~4,可见T2WT图中发现了在T2加权像中未显示的病灶。
3 讨论3.1 DTI在STBI诊断中的研究现状根据不同国家以及不同时期的流行病学资料统计[1],STBI的发病率在各种类型的致死性创伤中居于首位,随着高速交通工具的应用,建筑事业的发展,以及各种运动损伤的增加,当今社会STBI的发病率呈继续增高趋势,TBI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居高不下,总病死率高达30%~50%左右[2]。
MR检查是诊断STBI最佳的影像学方法,尤其是在非出血性STBI方面,影像学检查显示病灶以弥漫性、微小的、仅局限于白质纤维束的异常病灶为特征,边界可模糊或清楚。
随着MR技术的发展,出现了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技术,DWI对超急性脑损伤病变较敏感,可发现MR 平扫其他序列不能发现的损伤灶。
随后MR检查技术不断飞速发展,出现了DTI 技术,DTI是一种检测水分子微观随机运动规律的新技术,能反映水分子在白质内扩散的优势方向,从而显示脑白质纤维束的走行方向,被用来观察白质纤维束的空间方向性和完整性,也称为白质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或纤维跟踪技术(fiber tracking,FT)。
DTI在脑损伤检查方面已经广泛用于临床并且表现出巨大的作用以及广阔的前景。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MRI技术有了显著的进展,不仅能够分析颅脑结构和形态学的表现,而且能够获得代谢、生理等方面的功能信息,目前先进的MRI技术如磁共振DTI技术[3],可提供脑组织的显微结构,是目前唯一能够在人的活体大脑无创性研究脑白质纤维束形态结构的方法,在脑组织损伤的诊断与治疗中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尤其是新一代高场强MRI条件下,DTI检查对于微小出血点以及近脑干区甚至脑干区的损伤检出率较高,可以有效地评估STBI患者的病情以及判断其预后[4]。
目前,在新一代高场强MRI条件下,因其检查时间大大缩短、成像质量更加清晰,DTI检查对于STBI患者的颅内微小病灶的检出率大大增加,AHanakis 等[5]发现STBI患者除出血灶及水肿病灶外,DTI检查发现的微小病灶在其他常规影像学检查结果中多未被提及。
DTI可以清楚显示脑白质纤维束的走行情况,判断脑白质纤维束的完整与否,从而对STBI患者恢复机制和永久性损伤做出解剖学解释。
随着扫描技术的改进(如投影重建技术等),DTI在STBI患者的近脑干区及脑干区的细微病变早期诊断中,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
STBI患者的尸体DTI研究[6]发现有脑干纤维束结构的紊乱表现。
从而证实其在脑干区损伤诊断中的应用。
3.2 本研究中DTI检查所见本组研究中,在42例STBI患者中常规MR检查共检出98个病灶,而高场强DTI检查共检出119个病灶,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GCS 评分3~4分组以及5~6分组的2组病例中,常规MR检查的病灶检出率与高场强DTI检查差异明显,而在GCS评分7~8分组的病灶检出率则区别不大。
在常规病灶检出率比较,常规MR检查的病灶检出率与高场强DTI检查未见差异(P>0.05),而在微小病灶(<2 mm)的检出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场强DTI检查优势明显。
同时实验发现在高场强DTI检查检出常规MR检查为阴性的21个病灶中,大部分为而微小出血点以及近脑干区甚至脑干区的病灶,这说明了高场强DTI检查对于微小病灶及脑干区损伤检出率方面有着更加明显的优势,这与有关研究是吻合的[7-8]。
3.3 本实验中DTI在STBI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本实验证实,高场强DTI检查对于STBI患者的颅内病灶检出明显优于常规MR检查,可以应用于临床,对STBI患者损伤部位、程度进行准确评估,从而指导临床对于STBI患者的积极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DTI技术的发展为诊断STBI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DTI技术出现已经有10余年的历史,随着其成像技术也不断出现和改进,必将在STBI诊断以及预后判断方面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1] Bayir H,Clark RS,Kochanek PM.Promising strategies to mini-mize secondary brain injury after head trauma[J].Crit Care Med,2003,31(1):112-117.[2] Smucker P,Hekmatyar SK,Bansal N,et al.Intravenous polyethylene glycol successfully treats severe acceleration induced brain injury in rats as assessed b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J].Neurosurgery,64(5):984-990.[3] Hamime T,Nofiko K,Yoshio M,et al.How does water difusion in human white matter change following is chemic stroke?[J].Magn Reson Med Sci,2009,8(3):121-134.[4] Ashwal S,Holshouser BA,Tong e of advanced neuroimaging techniques in the evaluation of pediatric traumatic brain injury[J].Dev Neurosci,2006,28(4-5):309-326.[5] AHanakis K,Hagnhton VM,Carew JD,et al.Diffusion tensor RM imaging in diffuse axonal injury[J].AJNR Am J Neuroraidol,2002,23(5):794-802.[6] Yen K,Weis J,Kreis R,et al.Line-scan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of the posttraumatic brain stem changes with neuro-pathologic correlaton[J].AJNR Am J Neuroradiol,2006,27(1):70-73.[7] 王双坤,戴建平,马军,等.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5,21(12):1799-l801.[8] Yanli Du,Yu Li,Qing Lan.1H-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correlates with injury severity and can predict coma duration in patients following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J].Neurology India,2011,59(5):679-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