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的表现、根源及危害

合集下载

信仰缺失的后果有什么?

信仰缺失的后果有什么?

信仰缺失的后果有什么?信仰是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化、道德、、心理和行为的基础。

在现代社会中,信仰缺失成为了一个普遍的现象,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信仰缺失的后果,包括道德、心理、社会和文化等方面。

道德后果缺乏信仰会导致人们的道德观念淡化,无法正确区分善恶,失去了对自己和他人的责任感。

在缺乏道德约束的情况下,人们会更容易做出不道德的行为,如欺骗、贪污、偷盗、等。

这些行为不仅会损害个人的利益,还会对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

心理后果信仰缺失会导致人们的心理健康受到影响。

在缺乏信仰的情况下,人们会感到迷茫和无助,失去了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

这种感觉会导致人们的自尊心受到打击,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缺乏信仰的人也容易陷入一种孤独和无助的状态,缺乏社交和情感支持,这也会对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社会后果信仰缺失也会对社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在缺乏信仰的情况下,人们会变得自私和冷漠,无法关注他人的需要和利益。

这种态度会导致社会的道德水平下降,社会关系的紧张和矛盾加剧。

缺乏信仰的人也容易陷入一种消极和无动于衷的状态,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负面影响。

文化后果信仰缺失也会对文化造成一定的影响。

在缺乏信仰的情况下,人们会失去对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认同和尊重。

这种态度会导致文化的多样性和创新能力受到挑战,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会受到阻碍。

缺乏信仰的人也容易陷入一种消费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文化氛围中,对文化的深度和内涵产生负面影响。

信仰缺失的后果是多方面的,包括道德、心理、社会和文化等方面。

在现代社会中,信仰缺失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的现象,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反思。

我们应该积极培养和传承信仰,加强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推动文化创新和传承,共同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认识中产生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认识中产生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认识中产生的问题作者:郑鏑来源:《大东方》2019年第08期摘要:当今社会对思想教育愈发重视,而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却存在着不能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问题。

教育工作如何落到实处,大学生的思想如何转变,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为此,本文从多方面分析了大学生为何会对马克思主义产生认识偏差,提出来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认识不足;信仰不坚定;思想多元化现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人们的思想逐渐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多元化更为明显。

虽然马克思主义贯穿了我们的整个学生时代,但大学生们对其并没有深入的了解,甚至产生了消极对待的态度。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我认为我们应该反思探究,是什么原因让大学生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产生了偏差。

首先,在我们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之前我们应该先明白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认识马克思主义又对我们有怎样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简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覆盖了马克思本人关于未来社会形态——科学社会主义的全部观点和全部学说,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而对于大学生来说,深入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将之应用于具体的环境,使之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

在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后,我明白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凝固的教条,同时我也从中领悟到它给予我们的财富——凡事要从实践开始,实事求是,不怕犯错,及时改正。

随着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的深化,我开始思考,为什么作为我们指导思想之一的马克思主义却不被当代大学生了解,甚至成为了大学生们不喜欢的学习科目?结合对周围同学的观察和社会现状的调研,我得出了以下结论:(一)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不足在我国,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可谓是从娃娃抓起的,不论是小学时期的思想品德、初高中的政治学科,还是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无一不是在向我们传输马克思主义思想。

信仰缺失自查自纠问题

信仰缺失自查自纠问题

信仰缺失自查自纠问题一、信仰缺失的原因1. 社会环境的影响现代社会充斥着各种诱惑和挑战,人们在追求物质享受和社会地位的过程中往往会忽视信仰的重要性。

广告、媒体的宣传和宣扬,社交平台的传播等都会对人们的信仰产生负面影响,让人们丧失了对信仰的敬畏和信心。

2. 个人价值观的混乱很多人缺乏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无法明确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和意义,也无法找到支撑自己前行的信念和动力。

在面临困难和挑战时,他们往往容易丧失信仰,陷入迷茫和沮丧。

3. 生活压力和挫折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和困难可能会让人们产生怀疑和不信任,从而失去对信仰的信心。

面对种种困难和挑战,有些人选择逃避和放弃,而非选择坚定信仰、勇敢面对。

4. 教育和家庭环境教育和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信仰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果一个人从小就没有受到良好的宗教教育和家庭培养,很容易在面对信仰考验时产生动摇和迷茫。

二、信仰缺失的危害1. 道德沦丧信仰是人们行为的内在准则,它可以引导人们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定。

缺乏信仰的人往往容易迷失方向,做出错误的决策,导致道德沦丧,伤害自己和他人。

2. 心灵空虚信仰是人们心灵的寄托和支撑,它可以给人们带来安慰和慰藉。

缺乏信仰的人往往心灵空虚,缺乏内心的平静和安宁,容易陷入焦虑和绝望。

3. 社会不稳定信仰缺失会导致人们对社会规则和道德价值产生怀疑和否定,从而增加社会矛盾和冲突。

如果一个社会大部分人都缺乏信仰,这个社会就会陷入混乱和不安中。

4. 人际关系恶化信仰可以让人们更加善良和宽容,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缺乏信仰的人往往缺乏宽容和善良之心,容易与他人产生矛盾和冲突,导致人际关系恶化。

三、信仰缺失的自查自纠问题1. 思考自己的信仰观念首先,我们需要反思自己对信仰的认识和理解,思考信仰在自己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需要审视自己的信仰观念是否清晰、坚定,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和社会价值观。

2. 检视自己的行为和言行我们还需要检视自己的行为和言行,看看是否符合信仰的要求和规范。

浅谈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危机问题

浅谈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危机问题

的发展前途 。这种信仰的功利性 , 个体本位思想是
拜金 主义 、 享乐 主义 的根源 , 容易造成 社会 诚信 的 很
缺失 。
中, 许多 大 学 生处 在 “ 目信 仰——反 对盲 目信 盲 仰——不承认信仰 ” 的怪 圈之 中, 削弱了他们对共
产主义信仰的信服度和坚定性。
( ) 治原 因 : 二 政 主导 信仰 即马 克思 主义 信 仰 自
动 陷入低 潮 , 导致一 部 分 大 学生 对共 产 主 义 理想 产
生 了质 疑 。另一方 面 , 国后 的大跃 进 、 民公 社运 建 人

当代 大学 生信仰 危机 的表现
动 和文 化大 革 命 等 一 系列 极 “ ” 治 运 动 把 反 传 左 政
( ) 仰 的 功 利 性 、 用 性 。调 查 资料 表 明 , 一 信 实
循, 是统摄 、 指导其他一切意识形式 的最高的意识形
式 。信仰是 一个人 的精 神支柱 , 一个群 体 、 个 民 是 一 族乃 至一个 国家 的凝 聚 力 、 生命 力 和发 展 动 力 的 支 柱 和基 础 。信仰 危机是 指个 体或某 个群 体信仰 体 系 相对 于其生存 的社 会情 境 由于不适应 而表 现 为缺失 的状态 。大学 生是 祖 国的 未来 和 希 望 , 我们 必 须 高
收 稿 日期 :0 9— 6—1 20 0 0
I理论宣传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离实际。当代大学生能否信仰马 、
克思 主义 , 关键在 于 向大学 生 灌 输 的马克 思 主义 理 论能 否解 释和指 导 现 实 。在新 的历 史 条 件 下 , 需要 用发展 的 眼光看待 和宣传 马 克思 主义 。但是 还有教 师仍然 把 马克思 、 宁的理论 拿过 来做 教条 宣传 , 列 缺

信仰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信仰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近代史学家章立凡
章立凡:第一,我认为中国是个没有信仰的国家, 它没有产生世界性的宗教。虽然道教是土生土长的宗教, 但它讲的是法术,个人修行,标榜“一人得道鸡犬升 天”,却不讲普渡众生。儒教强调伦理,但也不是世界 性的宗教。所以,从远期来看,中国人自身的宗教感是 缺失的。
第二,从近期来看,我认为这一系列事件,说明我们诚 信缺失。我们国家也接受外来宗教,比如佛教强调轮回和因 果,但是在经历文革之后,原有的信仰体系也被破坏。外来 的信仰体系到中国,也被本土化得厉害。基督教到中国,被 百年前的洪秀全打上了邪恶的烙印。而如今,我们信仰宗教 也带着强烈的功利色彩。求佛保佑升官发财,我就给你香火 钱给你塑金身,这是跟佛神做交易。诚信、道德体系在这个 社会不复存在,一切向钱看。 我对我们的民族深感焦虑,不仅传统思想无法得以传承, 而且现行的教育体制也培育不出思想家。现在的80、90后, 已经不再思考这些问题,却只能产生功利性想法。
难道中国人真就没有信仰了吗? 其实不然,中国人不是没有信仰, 而是没有系统的、统一的信仰。许多 人的人生观世界观都不一样,有人信 仰金钱主义,有人信仰官僚主义,有 人信仰马克思主义,有人信仰基督 教……总之很杂很乱。那么,在这种 状态下,说中国人没有信仰也是不为 过的。
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优良文化来构建信仰:“智、信、 仁、勇、严”。 “智”即智慧,具有战略性的眼光和统筹性的思维,能审时 度势,运筹帷幄,有长远见识的大智慧。 “信”即诚实守信。“人无信而不立”,做人要以诚信为本, 一 诺千金、一言九鼎。
信仰是指人们对自身生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存在或 观念体系的确信、尊崇,并奉之为行为的准则。
信仰是人的心灵被某种主张、或说教、或现象、或
神秘力量所震撼从而在意识中自动建立起来的一套人生 价值体系。

信仰缺失存在问题和整改措施范文(精选篇)

信仰缺失存在问题和整改措施范文(精选篇)

信仰缺失存在问题和整改措施范文(精选篇)信仰是指个人对于世界的看法和对于人生的追求,是人类内心深处最原始的动力之一。

信仰可以给人带来力量和勇气,让人坚定不移地迈向自己的目标。

然而,在当今社会,信仰缺失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很多人感到迷茫和无所适从,对于生活失去了方向和动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急需采取措施来改变这种状况。

信仰缺失的存在问题十分严重,对个人和社会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首先,信仰缺失导致人们缺乏目标和动力。

没有了信仰,人们往往迷失在现实的琐碎中,失去了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他们可能会感到生活枯燥乏味,缺乏动力去做任何事情。

这种情况下,人们容易堕入消极的情绪中,甚至出现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问题。

另外,信仰缺失还容易导致人们对道德价值观的淡化。

信仰通常会与道德观念紧密相连,人们通过信仰来了解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宗教信仰譬如基督教、伊斯兰教以及佛教都有指导人们行为的基本原则。

然而,当信仰缺失时,人们往往无法准确判断行为的对与错。

可能会出现各种违法乱纪的行为,并且对社会秩序和公共道德造成负面影响。

此外,缺乏信仰的人们往往缺乏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容易产生冷漠、自私和冷酷的态度。

同时,信仰缺失还导致人们缺乏社会责任感。

信仰能够激发人们的善良和同情心,让他们关心社会问题并主动参与公益活动。

然而,当信仰缺失时,人们往往只关注自己的利益,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

这种情况下,社会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公共利益无法得到保障。

为了解决信仰缺失的问题,我们需要从个人和社会两个层面上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

首先,个人应该通过重塑信仰来找回自己的方向和动力。

信仰是个人内心的追求,每个人都可以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信仰。

这可以是宗教信仰,也可以是对人生意义的追求。

通过信仰,个人可以树立自己的目标,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并为之努力奋斗。

此外,个人还应该积极培养自己的道德观念,践行社会责任。

只有在个人层面上建立起信仰,才能有力量去面对困难和挑战。

微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①

微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①

微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①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接下来,我将从大学生理想信念存在的问题和成因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存在的问题1.1 盲目崇拜在大学生中,存在着一些人盲目地崇拜一些名人或者权威人士,他们把这些人物当成自己的榜样,甚至是偶像。

这种盲目崇拜往往导致大学生们失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完全听从偶像的意见和看法,盲目跟从而行。

这种行为不仅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也容易使得大学生走上错误的道路。

1.2 价值观混乱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大学生所受到的信息越来越多,但这些信息有时候会让大学生们的价值观念变得混乱。

有些大学生可能会因为追求物质而放弃了精神追求,或者因为看到别人的成功而抛弃了自己真正的理想。

这种价值观的混乱使得大学生们难以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而是随波逐流,缺乏坚定的价值观。

1.3 忽视社会责任由于大学生自身处在一个比较特殊的阶段,他们或许会忽视自己的社会责任。

在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中,往往以个人发展为重,而忽视了对社会的责任。

他们不愿意为了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而是更加关心自己的个人利益。

这种个人主义的思想观念使得大学生们缺乏社会责任感,使得他们的理想信念变得浅薄。

1.4 缺乏坚定和毅力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大学生可能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挑战。

由于他们缺乏坚定和毅力,往往会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选择放弃,而不是坚持下去。

这种缺乏坚定和毅力的信念使得大学生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不能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

二、成因分析2.1 社会环境的变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社会环境也在发生着一些变化。

在这种变化的影响下,大学生们的理想信念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一方面,社会上存在一些对名人和权威人士的盲目崇拜,使得大学生们模糊了自己的理想信念;社会的多元化也导致了大学生的价值观混乱,使得他们无法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现状及原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现状及原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现状及原因分析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存在的问题一是政治信仰的模糊化、边缘化;二是在政治取向上存在着较强的功利性和目的性。

其原因根源于市场经济的不平衡发展、政治体制的改革不完善、外来文化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还有学校思政教育的陈旧和苍白、个人认知水平的参差不齐等。

标签:大学生;政治信仰;现状;原因信仰是指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它是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

信仰是人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选择和持有。

”[1]而政治信仰是指:人们对理想的政治制度、政治目标或理想的政治境界所持有的态度和信念。

是以某种政治价值为终极价值追求的精神生活的模式,是在对既定的政治形态的价值认同基础上,进而奉为自己言行准则并身体力行的精神支撑。

它所反映的是一种政治理性,是社会政治生活中人们政治行为的行动指南。

一、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的现状通过调查,当前大部分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是积极、健康向上的,绝大多数人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有着正确的政治态度;对国内外形势的关注;对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表示认同,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充满信心;基本上大学生都认为共产党执政是历史的选择,更是人民的选择,只有共产党才能带领人民将社会主义事业推向高潮,取得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

诚然,虽然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的主流是健康积极的,在看到这些主流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还有部分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是有缺失的。

这部分大学生的数量尽管不多,但必须引起重视,正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的缺失主要表现在:1、政治信仰的模糊化,边缘化部分大学生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开始产生怀疑,并对其进行抛弃。

当前有部分大学生搞不清楚我国是在搞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更有甚者认为我国应走资本主义,才能更好的发展社会。

2、在一些政治取向上存在着较强的功利性和目的性最为明显的是在入党动机和学生干部选择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的表现、根源及危害作者:闫飞王愿来源:《现代交际》2016年第07期摘要:基于调查数据,对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进行了研究与分析。

调查发现: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缺失表现在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不稳定,信心不足;马克思主义信仰结构不完整;马克思主义信仰践行不到位等方面。

在对其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的根源研究发现:大学生个人主观与社会、家庭、校园、网络等多方面客观的不利因素都是其产生的根源。

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不仅损害了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还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教育教学与党建工作推进等产生了不利影响,阻碍着社会共同理想的实现与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当代大学生;信仰缺失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7-0007-04马克思主义信仰是马克思主义对信仰的具体体现。

马克思主义信仰本质上就是对马克思主义所展示的以共产主义为标志的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事业的信服。

这种信仰之所以高尚是因为它是把有限人生融入人类解放的事业,从而使自己的有限人生成为人类解放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之所以科学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解放事业的科学;之所以宝贵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确立了人们对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状态的主观确信与实践指南。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当代大学生信仰体系中依然占据着主流地位,这依赖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当代大学生已然存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的态势,这种态势的发展形势已经趋于扩大。

大学生信仰问题是关乎国家意识形态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关乎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与成才。

[1]如何使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分析与理清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表现、根源与危害等问题,是解决这个重点工作的关键。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及对策研究”课题组面向全国大学生开展了调研工作。

调研采用网上无记名问卷及一对一访谈等形式。

为使调研更具普遍性和代表性,问卷调查在全国高校中随机开展。

共回收有效问卷2525份,涉及江苏、北京、重庆、黑龙江、山东等27个省(市、区)的高校,生源地遍布全国32个省份或地区,调查对象包括在读的大专、大学本科和研究生,男生有892人,占3533%,女生1633人,占6467%。

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分别占733%、9085%、182%。

[2]根据课题组调研的数据分析与访谈结果,本文在分析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的同时,着重从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的整体表现、问题根源与现实危害三个方面来阐述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的整体情况。

一、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一种社会信仰,不仅是人学的核心问题,也是价值观的核心问题,更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问题。

[3]关注并树立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大学生能够健全成长成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参与到“中国梦”实现历程中的重要决定因素。

在高校,有着丰富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安排,青年学生的可塑性也很强,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引导并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牢固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根据调查得知,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状呈现出以下三个重要特点:(一)从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大学生人本思想最科学的武装来讲,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占领程度不容乐观调查发现,“有明确信仰”的大学生占4376%,“说不清楚”的占2539%,“没有信仰”的占3085%,其中男生有信仰的比例是4978%,女生有信仰的比例是4048%。

(具体数据见表1)表1直观说明,当代大学生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人数虽是最多,但整体质量并非最好,信仰分化严重。

没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大学生也是大有人在,甚至掺杂着大量的信仰模糊与消极信仰。

信仰多元化趋势对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造成冲击。

(二)从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大学生批判性思维构建最合理的标准来讲,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同程度不容乐观调查发现,“会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大学生占3893%,“不会”的占2923%,“不清楚”的占3184%,比例呈现出了“三分天下”的局势。

(具体数据见表2)表2从侧面说明,当代大学生利用马克思主义信仰构建合理的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正在下降。

当代大学生在高度认同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会出现不自觉的主动学习动机,这种主动学习动机就是一种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思维技能。

对于马克思主义来讲,接受与主动学习是识别、分析与评价马克思主义最直观的行为表现,也是当代大学生批判性思维构建最关键的行为因素。

(三)从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大学生人生实践最实际的指南来讲,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实践程度不容乐观实践活动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必不可缺且特别重要的一个环节。

调查发现,“会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大学生占4693%,“不会”的占1861%,“说不清楚”的占3446%。

(具体数据见表3)表3直观说明,当代大学生利用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实践指南,并在生活中发挥指导作用的人数还不到一半,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实践指南作用没有在当代大学生之中得到有效的发挥。

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没有明确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指导作用,也没有利用马克思主义信仰对自己的人生实践加以指导。

二、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的表现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缺失,不仅是对社会共同理想的否定与冲击,也是对大学生自身价值实现的否定与破坏,更是真实的社会信仰危机。

对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状研究表明: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方面有着严重的缺失。

在这种状态下,当代大学生出现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不稳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结构不完整、马克思主义信仰践行不到位、党性认识不足与党员作用发挥不力等主要表现。

(一)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不稳定,信心不足调查发现,认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没过时,仍有说服力”的大学生占7489%,“即将过时,说服力不强”的占531%,“曾经有说服力,但已过时了”的占491%,“说不清楚”的占1489%。

(具体数据见表4)表4直观说明,约1/5的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坚定,认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已经没有了说服力或不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价值与意义所在。

在数据调查与学生访谈中,我们发现有多数大学生不信仰马克思主义,也有多数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只是信奉而非信仰,更有多数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信仰上发生了改变与转变,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呈现出不稳定的态势。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这种情形会随着社会的复杂化与国际化进程的加快而加剧。

调查发现,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前途”充满信心“的大学生占3881%,“比较有信心”的占4998%,“不看好”的占943%,“非常不看好”的占178%。

(具体数据见表5)表5直观说明,超过1/10的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前途并不看好,有近一半的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前途信心不足。

(二)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结构不完整调查发现,“经常读”除了教科书以外的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著作的大学生占848%,“偶尔读”的占5018%,“没有读过”的占4135%。

(具体数据见表6)表6直观说明,当代大学生对除了教科书之外的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著作兴趣极其低迷。

在与学生访谈中,我们发现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指南知识比较匮乏。

在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与树立的过程中,当代大学生出现了明显的信仰内容结构不完整。

马克思主义信仰并不会仅满足于理论上的相信、信奉与学习,也要进行理论上的创新与发展,更重要的是利用马克思主义信仰指导社会与人的实践。

多数大学生不会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仅有马克思主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在做研究,一半的大学生更不会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自己的实践。

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理论与实践两个统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出现了明显的信仰整体结构不完整。

(三)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践行不到位调查发现,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大学生占7538%,但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仅占3893%;经常读除了教科书以外的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著作的大学生仅占848%;有一半的大学生不会利用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实践指南。

马克思主义信仰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上,当代大学生的践行十分不到位。

表7直观说明了当代大学生对“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的理解出现了分歧与倒退。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代大学生不努力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那么践行马克思主义信仰就不到位。

调查发现,高度认同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宗旨的大学生占681%,“认同并践行”的占6673%,“不认同”的占2646%(其中,认为为人民服务仅是口号的比例是1216%,认为“人私为利”的比例是143%)。

(具体数据见表7)(四)党性认识不足与党员作用发挥不力调查发现,认为入党意味着“接受党的领导,为人民服务”的大学生占7208%,意味着“为就业增加砝码”的占1307%,意味着“一种荣耀”的占903%,不想入党的占582%。

(具体数据见表8)表8直观说明,当代大学生中有2792%的人对党员身份、党的宗旨与党员责任没有正确的认识,甚至出现了错误判断。

这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党的事业发展有着极其不利的影响。

调查发现,认为身边的大学生党员“质量不高,起不到示范作用”的大学生占1802%,“入党之前很积极,入党后就放松要求”的占2131%,“基本起到示范作用”的占2705%,“做事积极,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的占3362%。

(具体数据见表9)表9直观看出,当代大学生对身边的学生党员在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发挥上没有达到普遍程度的认同,这也说明学生党员的示范作用没有有效地发挥。

一个拥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学生党员应该时时处处都能体现党员的素养,都能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缺失成为了大学生党员作用发挥不力的关键。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在这四个主要方面的缺失表现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与创新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三、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的根源信仰不是信念,是信念之上的对于人生之外远大目标的信服,其特征是通过自己的有限努力为人生远大目标的最终实现做出贡献,信仰是一种坚固而有动力的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缺失会阻碍大学生对自身远大目标的信服与实现,更会对社会理想造成不利影响,产生这种状况的根源在于多个方面。

通过课题组的问卷调查与对学生访谈,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的根源在于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同时是主客观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的主观根源当代大学生作为“90后”青年,其思想、心理与行为等多方面都具有符合这个社会时代与环境的个性特征。

他们追求高度自由,对于个性的发挥高度膨胀,同时着重倾向于自身的判断,创新意识强烈,可塑性也很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