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亿美元石油陷阱

合集下载

美国全面遏制中国的深层原因

美国全面遏制中国的深层原因

美国全面遏制中国的深层原因作者:沙海林来源:《党政论坛》2020年第07期[摘要]美国蓄意挑起对华贸易战,在世界范围内处处打压中国正常的交流与合作,不仅破坏了全球经济的秩序,破坏了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甚至也违背了美国人民的利益,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分析这些现象背后有四个深层次的原因,第一,美国从维持其全球霸权地位出发,无法接受对中国科技产品进出口逆差和中国科技能力的提高;第二,美国面临着世界性“去美元化”倾向和美债危机的严峻挑战;第三,美国社会分裂越来越严重、各种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第四,美国在政治上存在着制度性矛盾。

[关键词]美国;中国;贸易战美国总统特朗普和极右翼政客蓄意挑起对华贸易战,滥用国家力量封杀中国民营高科技企业,在世界范围内处处打压中国正常的交流与合作。

他们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霸权主义,搞双重标准,践踏国际关系准则和公理,这些所作所为不仅破坏了全球经济的秩序,践踏了联合国宪章,破坏了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甚至也违背了美国人民的利益,违背了美国建国精神,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问题在于,他们为什么会如此疯狂?是什么使他们变得如此没有底线?这里除了他们个人非理性特质和反共反华极端右翼立场外,还有四个深层次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美国从维持其全球霸权地位出发,无法接受对中国科技产品进出口逆差和中国科技能力的提高美国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赫德里克·史密斯在他所著的《谁偷走了美国梦》一书中说:“2002年,美国遭遇了高科技产品贸易逆差——进口的高科技产品比出口更多。

一开始,这种情况被视为异常。

但很快,美国在高科技产品贸易中便陷入了赤字。

2006年,美国的先进技术产品贸易赤字已经上升到了380亿美元,而到了2011年,仅仅五年之后,该赤字便已经翻了差不多两翻,达到993亿美元。

”他接着说:“美国巨额逆差的主要源头是什么?其源头并非是德国和日本这样的高度发达经济体。

对于世界上大多数地区,美国都呈现出轻微的高科技产品贸易顺差。

中国石油进口发展历史

中国石油进口发展历史

中国进口石油,一直是让欧美国家敏感和非议的话题。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这30年发展史中,有两件与石油有关的大事都发生在1993年。

那一年,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签了进口沙特石油的协议,此举标志着中国从一个石油净出口国成为净进口国;也是在那一年,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在秘鲁油田拉开了进军海外市场的帷幕。

15年来,西方的非议无法掩盖中国进口石油战略的成功。

连美国的能源安全专家都承认,中国进口石油的过程是平静的,没有为了能源去攻打过哪个国家,也没有和世界发生根本性的冲突。

中国1993年才买沙特石油中国对石油的需求增长有多快,从城市里加油站的数量逐年增多就可以找到答案。

刘金龙先生是北京朝阳区某单位的一位老司机。

据他回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北京的加油站很少,司机只熟悉单位附近或本区里的加油站,去了远处就只能满世界找加油站。

那时加油站的标志一般只写着“加油站”三个字,远不如现在“中石油”、“中石化”的加油站那么显眼。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北京街面上的车开始增多,不光是公车越来越气派,“面的”、“红夏利”等出租车满街跑,私家车也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

刘先生说:“那时候加油站就已经多了起来。

”中国是怎样成为石油净进口国的?记者采访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2003年11月更名为中国中化集团公司)的前总经理郑敦训先生时,他拿出了自己写的一本书,里面记载着详细的数字资料。

1992年,中国共进口原油和成品油1940万吨,花了31亿美元,同时又出口了原油和成品油2690万吨,创汇35.8亿美元。

无论从数量和收入来看,中国1992年时还是石油净出口国。

但到了1993年,中国进口原油和成品油的量与出口的量两相一抵,结果是净进口石油998万吨,净支出22.7亿美元。

郑先生说:“正是从1993年起,中国成为了石油净进口国,到今年已经整整15年。

”今年71岁的郑敦训是中国从石油净出口国到石油净进口国的历史当事人之一。

郑敦训记得,中国出口的第一船石油是1973年时卖到日本的,“是100万吨大庆原油”。

中信泰富巨亏案例分析

中信泰富巨亏案例分析

中信泰富巨亏案例分析一、公司背景中信泰富的前身泰富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1985年。

1986年通过新景丰公司而获得上市地位。

同年2月,泰富发行2.7亿股新股予中国国际信托投资(香港集团)有限公司,使中信(香港集团)持有泰富64.7%股权,自此,泰富成为中信子公司。

中信泰富有限公司的业务集中在香港及广大的内地市场。

业务重点以基建为主,包括投资物业、基础设施(如桥、路和隧道),能源项目、环保项目、航空以及电讯业务。

中信泰富于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并为恒生指数成分股之一。

其最大股东中国国际信托投资(香港集团)有限公司是北京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全资附属公司。

二、案例背景2006年3月底,中信泰富与澳大利亚的采矿企业eralogy Pty Ltd达成协议。

以4.15亿美元收购西澳大利亚两个分别拥有10亿炖磁铁矿资源开采权的公司Sino-Iron和Balmoral Iron的全部股权。

收购之后它将成为中国未来巨大的铁磁矿石供应商。

中信泰富大股东是国企中信集团,属红筹股,而香港恒生指数的成分股都属蓝筹股,中信泰富恰是恒指成分股,所以中信泰富集红蓝一身,加上澳大利亚的收购项目是目前澳洲已规划开发的规模最大的磁铁矿项目,中信泰富的资金实力可见一斑。

然而,这只香港红筹股却于10月21日曝出155亿美元巨额外汇交易亏损的噩耗,当日股价下挫55%,累及恒生指数下挫1.84%。

使中信泰富遭受巨亏的则是为其在澳洲的磁铁矿项目规避风险而购买的杠杆式外汇期权合约——Accumulator。

三、案例分析(一)杠杆式外汇期权合约Accumulator意为累计期权,属于杠杆式期权的一种,所谓杠杆合约则是收益放大同时风险也放大的合约。

中信泰富购买的为变种累计期权,英文全称是Knock Out Discount Accumulator(KODA)。

最初Accumulator是投资者与私人银行订立股票累计期权合约,也就是投行设定一个股价,当市场价高于这个价格时,则可以规定价买入股票以套利,但是当市场价低于这个规定价格时,却需要投资者买入双倍的股票,一般最低认购额是百万美元。

中信泰富事件分析报告_解读中信泰富投资澳元外汇衍生品巨亏深层原因

中信泰富事件分析报告_解读中信泰富投资澳元外汇衍生品巨亏深层原因

现代商业MODERN BUSINESS35一、中国企业频发衍生品交易亏损事件,国资委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央企业金融衍生业务监管的通知》2009年3月24日,国资委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央企业金融衍生业务监管的通知》,要求央企严守套期保值原则,禁止投机。

这不禁让人想起此前国内众多央企爆出的在金融衍生品中的巨额亏损事件,包括中航油(新加坡)因参与石油期权衍生品交易造成5.5亿美元亏损;中国国航和东方航空在航油套保值上分别高达68亿元和62亿元的亏损;中国远洋在 FFA(远期运费协议)上高达50多亿元的投资亏损拨备;以及中国中铁和中国铁建(“双铁”)出现的19元亿和3亿元的大额汇兑损失等。

在一系列投资复杂金融衍生品亏损事件中,最令国人震惊的当数中信泰富155亿港元汇兑损失。

二、中信泰富事件回顾1、中信泰富与13家投行签定多个复杂金融衍生品合约2008年10月,中信泰富曝出曾与花旗银行香港分行、瑞信国际、法国巴黎百富勤、美国银行、摩根士丹利、汇丰银行、德意志银行等13家外资银行签订了数份杠杆式外汇合约,其中金额最大的是澳元累计期权合约,总额为90.5亿澳元,锁定汇率0.87。

合约规定在此后两年多内,每月(部分是每日)以0.87美元/澳元的平均兑换汇率,向交易对手支付美元接收澳元,最高累计金额约94.4亿澳元。

(据外汇分析人士推测,签约时间点应锁定在2007年12月前后,因为在2007年l0月以后,澳元兑美元的汇率才处于0.87之上。

自2007年底至2008年7月,澳元一直处于上升态势,2008年7月,公司在两周内又增加了很多类似合约。

)2、合约签定当时已造成中信泰富亏损这些合约规定中信泰富的向上利润有敲出封顶,而向下亏损却是加倍且无敲出的:如果汇率保持在0.87美元/澳元以上,中信泰富会获得有限利润,敲出障碍期权便利总利润最多只能有4亿多港元,而且若每月利润超过一定额度,投行即可选择取消合同,则以后有限利润也无法取得;而极不对称的条款是当汇率低于0.87美元/澳元时,中信泰富需要加倍以0.87美元的高价接澳元仓位直至合约日期结束。

国际贸易风险案例评析

国际贸易风险案例评析
• 其间曾因产品问题出现过一些摩擦,但均顺利 解决,合作愉快 • A公司拖欠货款,要求打折 • 对簿公堂时A公司翻旧帐
良好的付款记录 真的成为历史了吗?
案例4:
SINOSURE
• T公司是一重点民营企业,年出口额近千万美元,主营塑料制 品,70%业务采用非证交易。 • 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公司董事长愈发担心经营安全问题, 于2004年初与我公司接洽,6月准备开始投保出口信用险。 • 但该公司业务员认为公司客户全部集中在欧美市场,且大都 是成功交易3-5年以上的老客户,投保信用险白花钱,没必 要。业务部门的意见,使该董事长在投保问题上犹豫不决。 • 10月6日,该董事长电话与我公司联系,告知其英国一合作8 年的老客户被欧洲第五大清算机构接管,希望我公司帮其追 讨48万美元拖欠帐款。 • 经查,该买家已经债务缠身,资产全部抵押给银行,无力付 款;同时,由于合同条款不完善,致使尚在仓库的货物也无 法拿回。
【分析】
从根本上说,买方的信用建立在其商业利益之上,而非交 易历史或者与之深厚的交情之上。
老客户良好的付款记录只能代表过去,以往的成功合作经 历和交易记录只是增加买方信用的参考 事实上,长期贸易客户容易使出口企业产生麻痹心理,支 付条件放松,交易量集中,利润空间较薄。
SINOSURE
市场风险无处不在,变化莫测。不论是大客户,还是老客户, 其经营发展都是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 交易过程中随时可能爆发的动态风险必须引起重视 (市场风险、经营失误、政治风险)
• 中航油新向近100位债权人包括日本三井物产、巴克莱资本国际、三井住 友金融集团及韩国的SK Energy等提出重组偿付债权的比例为41.2%。
• 一些债权人要求中航油新及其母公司中航油增加偿债额度,但对陷入困 境的中航油新,其母公司却明确声称,对其新加坡子公司巨额损失不负 有法律责任,只负责道义上的责任,不会承担连带责任,同样也不会连 带中航油的其它关联成员企业。 • 中航油坚持要像其它债权人一样,取回同等比例的债权。此举引起了其 它债权人的强烈不满。

多读书少露怯——中国为什么要买美国国债?

多读书少露怯——中国为什么要买美国国债?

货币本来是用来作为物资交换的媒介,但由于其本身的其他优势,比如说携带方便、标准统一、容易储存等等,就变成了生产和消费之间重要的载体,成为流通的交换手段。

在人类早期生活中,有很多东西曾经作为货币存在过,比如说贝壳之类。

但是慢慢就由贵金属,金、银和铜等等作为主要的货币形式。

发行贵金属货币时,如果你发行的银币里面的含银量,按照市场价格换算,超过其货币代表的面值,那人家肯定就把你的货币拿去溶了,把溶出来的银子去换钱。

所以铸造货币的政府或者私人部门,肯定不会用超过面值的银子来铸币,而通常用比较低一点的含量。

你用价值8块钱的银子,做了一个面值10块钱的货币,自己吃了2块钱的差距。

这个差距,就是铸币税。

不过,如果你的货币金属成色太低,就会失去货币的信用。

而市场上的商家们,会根据你的成色,打个折。

如果发币方是政府,可以依靠强权,硬逼人们吞下成色过低的货币。

整个市场则会以贬值来应对,从而导致货币贬值,引发通货膨胀。

而这个过程,也是一种收铸币税的表现。

在早期,铸币的权力并不是被政府垄断。

很多有顾客储存黄金的银庄可以发行银票,后来的一些银行可以发行自己的钞票,都是某种程度上的货币发行。

就是今天,也不是所有的货币都由政府发行。

比如美国的美元,是由私人机构美联储来发行10元以上的主币,香港的港币也是由非政府的银行——比如汇丰银行和渣打银行等等发行。

还有一些区域性的货币,比如你到了拉斯维加斯的大赌场,用赌场发行的筹码,可以在里面当钱币使用。

还有一些地方,发行的购物券等等,都是广义的货币。

[ 王洋于2010年08月08日14:07:14 修改此文]当金属货币退出金融领域,由纸币取代之后,大家是很紧张了一阵子。

发行货币不再以黄金和白银作为基础,那岂不是你政府想发多少纸币,就发行多少?和金属货币不同,发行纸币的成本要低很多。

虽然你要从瑞士等国家,买昂贵的印钞机和特殊纸张、印墨,但比起冶炼金属、锻压货币,其成本还是不可比较的。

而今天,金融行业电脑化和数码化了,制造货币的成本就更微不足道。

1982年墨西哥危机

1982年墨西哥危机

四、拉美债务危机的解决1、拉美国家以调整国内经济来摆脱经济危机。

(1)压缩公共开支,减少财政赤字。

债务危机爆发之后,拉美许多国家立即采取措施压缩政府的支出,巴西在1983年和1984年削减预算10%,1987年巴西宣布,把该年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7%的公共赤字降至3.5%,阿根廷政府也下令削减公共开支,把预算赤字从1983年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8%降到1984年的4%。

(2)调整金融政策,以促进出口,防止资金外逃。

危机开始后,拉美各国都先后放弃固定汇率政策,加强外汇管理。

巴西1982年开始,对银行和外汇进行管制,把私人银行外汇存入国库的最低限额从和%提高到60%,并规定一切向国外汇出外汇的业务,统由巴西中央银行集中办理。

1983年巴西还将货币贬值30%,同年拉美各国均宜布本国货币贬值。

(3)鼓励出口,限制进口,以改善国际收支。

巴西在1986年制定的新经济规划中要求在自前进口水平上,扩大出口,争取1987年外贸盈余86亿笑元,以后每年100亿美元。

不少国家限制非必需品,尤其是奢移品进口。

国内战略性调整包括:(1)修改发展计划,放慢经济增长速度。

80年代以后,拉美许多国家修改了原定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使经济发展速度与本国国力相适应。

(2)调整工农业比例,加强农业部门,使经济在部门关系协调基础上稳定增长。

主要通过增加农业贷款,减免农业税收,培育良种,推广先进技术等措施,促进农业发展。

(3)实行能源多样化措施,以避免只依赖一种能源所带来的危害。

一些国家在发展石油的同时,注意煤炭、水力、核能、地热能等能源的发展,收到了很大的效果。

(4)整顿国营企业,将部分国营企业私有化,并关闭部分长期无经济效益的企业,以减轻亏损与国家的债务负担。

1986年墨西哥出售、合并、取消了大约261家国营企业。

2、国际上克服拉美债务危机的若千对策(1)进行债务展期和重组债务展期即将大量的短期债务调整为中长期债务,重新安排债务包括贷新还旧和推迟还本付息,这是自债务危机爆发以来在解决拉美债务问题上采用的最主要对策。

海外并购胜经:中海油VS三一

海外并购胜经:中海油VS三一

案例Case Study对于具有政府背景的外国企业投资,特别是在电信、能源等敏感领域,任何国家的政府审批都会非常谨慎。

故此,不能因为中海油并购尼克森一件孤案,而做出盲目乐观并因此而忽视政治风险的判断,低估这种风险,就可能重蹈类似并购优尼科案的覆辙文/张金杰海外并购胜经:中海油VS三一中海油并购尼克森交易的成功,使人自然联系当年其并购优尼科的折戟沉沙;而三一重工2012年两次跨国并购中的不同结果,同样具有鲜明的对比性。

两家企业都制造了近年来中国公司海外并购的经典案例,它们的经验与教训,对后来者一定具有借鉴意义。

中海油:从失意优尼科到牵手尼克森优尼科的交易几经波折。

按照当时中海油的预想,并购优尼科可使中海油的原油产量翻番。

当然中海油最为中意的,还是优尼科的石油资源地理分布是以靠近中国的亚洲地区为主。

尽管中海油率先有意收购,但2005年4月,美国雪佛龙石油公司宣布以160亿美元加股票的形式收购优尼科,收购计划包括25%的现金(44亿美元)、75%的股票交换,以及接收优尼科的16亿美元债务。

中海油在6月22日发出收购要约,愿以185亿美元的全现金方式并购优尼科公司。

2005年7月20日,优尼科董事会决定接受雪佛龙公司加价之后的报价,并推荐给股东大会。

无奈之下,历经40天的中海油并购优尼科一案以中海油的退出而宣告结束。

金融危机后,尼克森的经营业绩直线下滑,净收入从2008年的17.15亿加元跌至2011年的6.97亿加元,财务投稿邮箱*********************.cn公关策略优尼科交易。

中海油并购优尼科的失败,首先,与优尼科管理层没有达成足够的默契。

在美国朝野反对声浪中,优尼科的董事会议却没有发出在美国社会中倾向于中方投资者的声音。

其次,对美国的政治和法律环境没有做足够的了解和开展游说工作,导致政府方面有很多反对的意见。

再次,过于高调导致事与愿违。

自2005年1月6日英国《金融时报》率先发布中海油并购优尼科消息后,优尼科股价当时为40多美元,后来涨至65美元/股,且包括势在必得的过于高调表态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 22 百亿美元石油陷阱 2015年上半年,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下称中石化)停掉了两张已经使用七年的信用卡,其中一张卡的使用者是徐京华,一个活跃在中石化安哥拉石油区块中的神秘中间人。 徐京华又名Sam Pa,从2003年起,就为中石化在安哥拉获取石油区块牵线搭桥,也因此获得惊人财富。有熟悉徐京华的人士告诉财新记者,徐拥有七驾私人飞机,其中一架由空客A340改装。徐京华的朋友称其为“徐胡子”,这不仅因为他常年蓄须,也是对其性格的某种调侃——50多岁的徐京华性情奔放,说话时手舞足蹈。他坐着私人飞机往来于中国和非洲,也邀请过很多中国官员和商人同行,展示实力。一家电视台的老板,就曾在徐的私人飞机上“巡视”了安哥拉首都罗安达。 石油是徐京华全部财富的根源,但直接为徐京华埋单的是中石化。安哥拉的石油,如何经由中石化的参与而使徐京华一夜暴富,最终又如何变成中石化的一个难以摆脱的沉重负担? 这是一个漫长的故事。 位于非洲西南部、西邻大西洋的安哥拉有1650公里海岸线,周围蕴藏着大约131亿桶石油储量。对于国内资源日益枯竭、渴望在海外控制更多能源的中国石油公司,这是一片梦中的香格里拉。 2004年,中石化通过与徐京华和安哥拉国家石油公司设立的合资公司合资,成立安中国际控股公司(Sonangol Sinopec International Limited,SSI,下称安中国际),获得安哥拉深海油田18区块。七年后的2011年,收购、勘探、 2 / 22

开发投资全部收回。中石化曾估算,根据这一区块的产量,如果油价始终保持在100美元左右,从2013年至2029年协议到期,中石化还将从该区块获得33亿美元的利润。18区块由此成为中国石油公司在海外的明星项目。 在18区块的成功激励下,中石化在安哥拉高歌猛进,在随后的七年(2008年-2013年)陆续收购或增持了15/06、17/06、18/06、31和32五个海上区块的权益。 但与18区块不同的是,三个06区块在收购时还处于勘探阶段,到现在只有15/06区块的一期开始投产;31区块和32区块的情况稍好,现已部分开始生产或准备生产,但因为近一年来国际油价“腰斩”,未来盈利情况难卜。对中石化而言,从2008年至今,这五个区块像一个吞噬资金的黑洞——中石化不断追加投资,却至今未能获得有经济价值的商业发现。 尽管15/06区块的作业者——埃尼石油公司(Eni)今年1月还将勘探许可证续签了三年,但中石化已经无心恋战。 财新记者获悉,在2015年中央专项巡视组离开、审计署3月间带着疑问进驻并进一步盘查后发现,加上垫资,中石化集团分管海外项目的公司——国际石油勘探开发公司(下称中石化国勘)在安哥拉收购的后五个项目已经共投资100亿美元左右,但油田勘探生产情况不佳,投资后发现夸大可采储量、报批程序违规等问题,加之油价暴跌,这些投资相当大一部分可能有去无回。中石化管理层正在研究“止血”方案,包括考虑退出三个06区块。截至2014年底,三个06区块的净现金流都是负数,加起来将近-35亿美元,净亏损约16亿美元。 至于已开始部分生产的31区块和32区块,也因为生产成本太高、开采难 3 / 22

度大以及其他管理问题等,变成了麻烦。 “这些油田现在不产生利润,未来也很难产生利润。”一位接近安中国际的消息人士称,“即便以100美元/桶的油价估算,后面收购的五个项目都没赚钱,更何况近一年来国际油价已经‘腰斩’”。 亏损如此大,与中石化在当地的特殊合作模式有关,而关键人正是徐京华。 徐京华在安哥拉颇有关系。他先由妻子冯婉筠和另一位合伙人罗方红出面成立大远国际和创辉国际,两家公司再与安哥拉国家石油公司(Sonangol,下称安哥拉石油)分别成立合资公司中安石油(China Sonangol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imited,CSH,下称中安石油)和新中安石油(China Sonangol International Limited,CSI),徐京华实际控制70%股权,再由中安石油与中石化国勘的海外子公司SOOGL(Sinopec Overseas Oil & Gas Limited)合资成立安中国际。在安中国际拿下的18区块中,中石化控股55%,剩余45%的股权属徐氏与安哥拉石油合资的中安石油。18区块之后收购的五个区块,徐京华等再创新的公司结构,中石化持有的比例降低到50%。 六个区块合作模式如出一辙:徐京华利用其中国人面孔和在安哥拉的关系,取得双方信任,获得安哥拉区块的并购机会和相关审批支持;前期购买油田股权的资金,以及后续勘探及生产所需投资,全部由中石化先行垫付;徐京华参与的公司拿干股,以相关油田权益和未来现金流作为抵押,并承诺以未来收益偿还,无需承担勘探开发的风险,但享有分红及权益。 不仅如此,中石化还要给徐京华支付佣金,以及提供徐京华和安中国际董事的日常消费——比如前述月消费上限为100万港元的信用卡,徐京华和安中国 4 / 22

际的其他相关高管,在七年中仅信用卡就刷掉了5800万港元。 “进入生产阶段的区块为合资方垫资还有先例可寻,不过勘探阶段的风险巨大,也为徐京华垫资,就太过不智了。中石化承担了远超其股权可能收益的风险,而徐京华无须出真金白银,尽取收益。”一位石油业内资深人士感慨,“这宗投资或许已成为中国石油公司在海外最惨痛的教训。” 掮客徐京华:从潦倒到巨富 在故事当中,背景神秘、有多个姓名的华裔商人徐京华,起初是一个交易建设者,最后却成为一个绕不开的破坏者。 徐京华拥有安哥拉和英国的双重国籍。除了在海外鼎鼎大名的Sam Pa,他还有Samo Hui、Sam King、Tsui Kyung-wha、Ghiu Ka Leung、Antonio Famtosonghiu Sampo Menezes等五个化名。 一位早年与徐京华打过交道的人士称,徐京华1958年出生,现年57岁,身高不到1.70米,脸庞微圆,常戴眼镜。他少年时即赴香港,说话带广东口音,中英文俱佳,说话很有感染力。“这是个风险人物,刀口上舔过血。据说,他参加过安哥拉内战,在安哥拉上层的关系就是这样建立的。”上述消息人士说。 徐京华和他的生意伙伴罗方红(Lo Fong Hung),2003年开始从非洲向中国出售石油和矿产品。他们最初缺乏资金,也没有经营石油生意的经验,但赶上了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的第一波浪潮。 按照多位石油业内权威人士的说法,除了掌握在中东和俄罗斯等国家石油公司的资产,油气产业上游的资源大多已被英国石油公司(BP)、壳牌、道达尔等国际石油公司瓜分殆尽。对于后来的中国石油公司,可选择的标的有限。而在 5 / 22

2003年之前,中国石油企业在海外刚刚起步,只是在集团公司级别试探性地参加一些项目,金额不大,几乎不对外披露。 由此不难理解,当2003年7月壳牌公司宣布招标转让其在安哥拉海上18区块的50%权益时,中国的石油公司为何争相竞逐。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油)曾以3.8亿美元参与竞标,因报价较低败给印度石油公司(ONGC)与日本公司的联合体。18区块当时已进入商业开发,作业者是拥有另外50%股权的英国石油(BP)。 在印度的ONGC联合体2004年4月与壳牌签署初步协议后,中国公司获得油田权益的机会变得非常渺茫。当时,如果说还有机会,便是由安哥拉政府行使优先购买权之后,中国公司再从其手中购入。 2004年3月,徐京华来到北京兜售方案,称有办法从安哥拉拿到石油区块。其时,罗方红通过丈夫——时任香港中国光大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兼助理总经理王翔飞多方举荐,目的是帮助徐京华见到可以代表中方决策的人。当时见过徐京华的一位消息人士称,徐看起来“颇为潦倒”。 为了打消了中方疑虑,2004年5月,徐京华将安哥拉国家石油公司的CEO曼努埃尔·多明戈斯·文森特(Manuel Domingos Vicente,下称文森特)带到北京。时任中石化总经理陈同海,听闻文森特到来的消息“很激动”。 在中间人安排下,文森特见到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及时任中国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陈同海参与会见。交易在中石化国勘公司总经理办公会通过后,等不及中石化内部专家委员会讨论,就直接报中石化党组会批准(参见本刊2011年第40期封面报道“中国掮客CIF”)。 6 / 22

尽管印度的ONGC联合体后来又将出价提高到6亿-7亿美元,但为时已晚。按照安哥拉一位高级官员当时的说法,这种“未先咨询安哥拉国家石油公司而直接与壳牌对话和谈判”的做法“犯了大错”。 最终,壳牌同意安哥拉石油行使优先收购权,后者再转手将18区块50%权益出售给安中国际。2005年1月21日,双方在香港草签协议,并迅速获得安哥拉石油部和财政部批准。2005年2月25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访问安哥拉期间,双方正式签署转让协议。加上cash call(与作业者分摊的开发支出)的调整,总交割价8.64亿美元,其中,中石化的权益收购投资为4.75亿美元。 如前所述,安中国际是与徐京华参与的中安石油联手成立的合资公司。以此方式,徐京华和其合伙人罗方红相当于间接控制了安中国际31.5%的权益。不过,中安石油应承担的45%收购款和cash call资金也由中石化垫付,一并从渣打银行贷出,为一年期过桥贷款。后续还有约20亿美元贷款也由中石化集团筹集,用于置换过桥贷款,以及项目后续投资。 徐京华与文森特的特殊关系,在交易中相当关键:安中国际时任总经理耿宪良在2005年工作报告中表示,“需要感谢文森特主席和Sam Pa(即徐京华)先生,感谢他们在为安中国际获取18区块权益奔忙斡旋的辛苦,(他们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安中国际成立之时初,徐京华和安哥拉石油的资金都捉襟见肘。徐京华自不必说。2002年,安哥拉刚结束长达27年的内战,迫切需要重建基础设施和发展经济,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当时不愿意向其发放贷款,除非安哥拉石油能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