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诊断与治疗

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诊断与治疗
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诊断与治疗

消化性溃疡并出血

诊断

1、病史+诱因

2、黑粪和呕血:轻者仅有黑粪;重者可伴呕血,呕血前常有恶心和疼痛、上腹部不适,呕血后则可减轻或消失;大出血者(超过1000ml)粪便呈暗红色或红色。

3、全身症状:轻者无症状;重者头昏、心悸、黑曚,卧床休息可缓解;大出血可出现血压下降或休克。

4、急诊内镜:出血后24-48小时内急诊内镜检查约90%可确诊。有循环衰竭征象者(心率>120次/分,收缩压<90mmHg,基础收缩压降低>30mmHg,血红蛋白<50g/L),应先纠正循环衰竭后再行内镜检查。

治疗

1、一般措施与监测。

2、补充血容量:生理盐水、平衡液、全血或其他血浆代用品。输血指征——①收缩压<90mmHg,或基础收缩压降低幅度>30mmHg;②血红蛋白<70g/L;③心率增快>120次/分。在积极补液的前提下,可适当选用血管活性药(多巴胺)以改善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注。

3、制酸剂:PPI优于H2受体拮抗剂。方案——①推荐大剂量PPI治疗,如埃索美拉唑80mg静脉注射后,以8mg/h持续注射72h,适于大量出血者;②常规剂量PPI治疗,如埃索美拉唑40mg静脉注射,每12小时一次。

4、止血药物治疗:口服或胃内灌注去甲肾上腺素溶液8mg/dl,每次100-125ml,每1-2小时1次,至出血停止,不推荐作为一线药物使用。

5、内镜下局部止血:治疗首选。推荐对Forrest分级Ia-IIb的出血病变行内镜下止血治疗(局部药物注射、热凝、金属夹夹闭)

6、选择性血管造影:明确出血部位与病因,必要时行栓塞治疗。

7、手术治疗:经上述治疗24-48小时仍不能控制出血,及时会诊,决定是否需手术治疗。手术指征——①高龄患者,出血不易控制;②急诊内镜有喷射状出血,估计出血来源于动脉;③不久前曾有类似大出血。④经积极内科治疗已止血但短时间内(24小时)再次发生大出血。

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的诊断要点及治疗原则(一)

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的诊断要点及治疗原则(一)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pu)发病率较高。部分患者可以不治自愈,但容易发生并发症。早期诊断,正确治疗,不但可以提高治愈率且可以明显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pu的常见并发症有出血、穿孔、幽门梗阻及癌变,其中以出血常见。我们在近9年诊治的3858例pu当中有911例发生并发症。现将pu合并出血的诊治要点做如下概述。 pu合并出血:3858例pu合并出血662例,占并发症的首位(65%),占整个pu患者的16%,与文献报导无显著差异。 1诊断要点 (1)病史体征:病史中有pu病史(已确诊)或疑似pu病史(即有上腹部节律性、周期性疼痛病史并有反酸、呃逆等症状),近期加重并有呕血或黑大便史是高度可疑病例。 (2)出血量的估计,大便隐血试验阳性说明出血量每日在10ml以上;黑大便表示出血量在60ml以上;呕血表示胃腔出血积存在300ml以上,出现有间隙性休克表示出血量占总血量的25%以上。 (3)内窥镜检查是目前诊断pu合并出血最可靠的方法之一,诊断准确率为85%以上,且有直视出血部位活动与非活动出血等优点。 (4)X线钡餐检查:空气钡在急性出血期有引起再出血的可能。故只作为延迟检查的手段。 (5)B超:pu合并出血B超检查简便易行且无痛苦。但技术条件要求较高,否则容易漏诊。 (6)放射性核素显像:99TC-RBC核索显像技术是一种较灵敏的诊断方法,且简便无创,但要求条件较高,我院尚未开展。 (7)选择性动脉造影是发现出血部位血管病变最可靠的方法,且有定性的优点,同时也是一种无创性检查。 (8)手术胃镜检查:这种方法是在霄窦部切开1cm切口冲洗胃腔,插入胃镜,即可以诊断又可以作冰冻止血和喷洒药物止血的方法。 2鉴别诊断 病史:既往有pu史大多为pu合并出血。过去有肝炎或肝硬化大多考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所致出血。胆道出血有剧烈上腹疼痛、上消化道出血和黄疸“三联征”,并且过去有胆道结石或胆囊炎病史即可确定。胰腺疾病所致上消化道出血是由于急性胰腺炎合并囊性变,左侧门脉高压,胰腺动脉瘤所致。根据其病史往往可以提出鉴别诊断依据。全身疾病所致上消化道出血,如过敏性紫瘢、败血症、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仔细询问病史及全身部位体征可诊断;药物所致上消化道出血有使用大量肾上腺皮质激素NSAID类药物、抗凝剂史等而排出其它疾病之可能。 3治疗原则 (1)内科治疗:大多数小量及中等量出血均可在内科治疗基础上治愈。 ①抑酸剂的使用,包括五肽、胃泌素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和质子泵抑制剂,常用西米替丁可静脉滴注。 ②止血药物的使用,包括增凝剂的使用,血管收缩剂的使用,长久出血抗纤溶药物的使用。

消化性溃疡出血常见部位(图)-2013年临床执业医师《外科学》辅导

消化性溃疡出血常见部位(图)-2013年临床执业医师《外科学》辅导问题:慢性胃十二指肠溃疡并发大出血,最常见的部位在 A.胃底部 B.胃大弯部 C.胃窦部 D.十二指肠球前壁 E.十二指肠球后壁 为何选E而不选C?胃十二指肠发生溃疡最好发于十二指肠前壁,以此为由,可不可以说也是出血的好发部位呢? 答案及解析:本题选E。 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十二指肠溃疡前壁比后壁多见。 出血是因溃疡基底面的血管受侵蚀破裂所致,多数为动脉出血。 大出血的溃疡一般位于胃小弯(其出血源自胃左右动脉分支或肝胃韧带内血管)或十二指肠后壁(其出血源自胰十二指肠上动脉或胃十二指肠动脉及其分支)。 胃小弯和十二指肠后壁有上述提到的动脉血管分布,决定了在此处发生的溃疡容易发生大出血。 (注:溃疡是大出血的一个因素,溃疡下有血管通过是另一个因素,两者结合起来导致大出血的发生。少量的出血则不在此讨论之内。)

(注:溃疡是大出血的一个因素,溃疡下有血管通过是另一个因素,两者结合起来导致大出血的发生。少量的出血则不在此讨论之内。医学教育网原创) 相关内容 根据胃和十二指肠的解剖毗邻特点,其穿孔可出现三种情况: (1)十二指肠球部前壁溃疡或胃前壁溃疡穿孔,其胃肠内容物进入腹腔而引起急性弥漫性腹膜炎,属急性穿孔或游离穿孔; (2)十二指肠球部后壁或胃后壁溃疡穿孔,溃穿受阻于其后实质性脏器(肝、胰、脾),胃肠内容物不流入腹腔而被包裹,属慢性穿孔或穿透性溃疡; (3)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溃穿入胆总管或横结肠等空腔脏器形成瘘管。 在临床发病中,十二指肠的急性穿孔多发生在十二指肠球部前壁小弯侧,急性胃溃疡穿孔多发生在近幽门的胃前壁,也多偏小弯侧。根据解剖特点可以知道,胃后壁穿孔受阻于其后实质性脏器,不易流入腹空。而十二指肠前壁穿孔胃内容物易流入腹腔扩散到全腹,引起全腹性腹膜炎。 相关名词 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 消化性溃疡病:peptic ulcer disease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消化性溃疡病诊断与治疗规范建议(参考Word)

消化性溃疡病诊断与治疗规范建议(2008,黄山) 消化性溃疡病的定义与流行病学 1.定义:指在各种致病因子的作用下,黏膜发生的炎症与坏死性病变,病变深达黏膜肌层,常发生于胃酸分泌有关的消化道黏膜,其中以胃、十二指肠为最常见。2.近年发病率虽有下降趋势,但仍然常见。人群中约有10%在其一生中患过消化性溃疡病。在不同国家及地区发病率有较大差异。在我国发病率尚无确切的资料,有报道占胃镜检查人群的10.3~32.6%。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以20~50岁居多,男性多于女性(2~5:1),十二指肠溃疡多于胃溃疡(约3:1)。 消化性溃疡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1.发病机制主要与胃十二指肠黏膜的损害因素和黏膜自身防御-修复因素之间失平衡有关。最常见病因是胃酸分泌异常、HP感染和NSAID应用。 2.胃酸:胃酸对消化道黏膜的损害作用一般在正常黏膜防御和修复功能遭受破坏时才发生。许多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都存在基础酸排量(BAO)、夜间酸分泌、五肽胃泌素刺激的最大酸排量(MAO)、十二指肠酸负荷等增高的情况。胃溃疡患者往往存在胃排空障碍,食物在胃内潴留促进胃窦部分泌胃泌素,从而引起胃酸分泌增加。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由于瘤体大量分泌胃泌素,导致高胃酸分泌状态,过多的胃酸成为溃疡形成的起始因素。 非HP、非NSAID消化性溃疡病与胃酸分泌的关系,尚需更多研究。 3.HP感染:其致病能力取决于引起组织损伤的毒力因子、宿主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已证实,消化性溃疡病患者的HP检出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而根除HP 后溃疡复发率明显下降。 HP的毒力包括空泡毒素(VacA)蛋白、细胞毒素相关基因(CagA)蛋白、鞭毛的动力、粘附因子、脂多糖、尿素酶、蛋白水解酶、磷脂酶A和过氧化氢酶等。HP 依靠毒力因子的作用,在胃黏膜上皮定植,诱发局部炎性反应和免疫反应,损害黏膜的防御-修复机制,同时也增强侵袭因素而致病。 不同部位的HP感染引起溃疡的机制有所不同。以胃窦部感染为主者,HP通过抑制D细胞活性,从而导致高胃泌素血症,引起胃酸分泌增加。同时,HP也可直接作用于肠嗜铬样细胞(ECL细胞),后者释放组胺引起壁细胞分泌增加。这种胃窦部的高酸状态易诱发十二指肠溃疡。以胃体部感染为主者,HP直接作用于泌酸细胞,引起胃酸分泌减少,过低的胃酸状态易诱发胃腺癌。HP感染者中仅15%发生消化性溃疡病,说明除细菌毒力外,遗传易感性也发挥一定的作用,一些细胞因子的遗传多态性与HP感染引发消化性溃疡病密切相关。 4.NsAID应用:且在上消化道出血中起重要作用。在服用NSAID的人群中,15~30%可患消化性溃疡病,其中胃溃疡发生率为12~30%,十二指肠溃疡发生率为2~19%。NSAID使溃疡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性增加4~6倍,而老年人中消化性溃疡病及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均与NSAID有关。NSAID溃疡发生的危险性除与所服的NSAID种类、剂量大小、疗程长短有关外,还与患者年龄(大于60岁)、HP感染、吸烟及合并使用糖皮质激素或抗凝剂、伴心血管疾病或肾病等因素有关。 5.药物:如激素、抗肿瘤药和抗凝药,也可诱发消化性溃疡病及上消化道出血。6.吸烟、饮食因素、遗传、胃十二指肠运动异常、应激与心理因素等在消化性溃疡病的发生中也起一定作用。

消化性溃疡习题

单选题: 1、男性、55岁,上腹痛10年,餐后痛,服药有效,近三个月来,腹痛变为无规律,食欲减退,查体:轻贫血貌,上腹压痛,未扪及包块,多次粪便隐血,应考虑下述哪一项诊断最合适: A、胃溃疡活动期 B、胃溃疡并慢性穿孔 C、胃溃疡并胃炎 D、胃溃疡恶性变 E、胃溃疡并出血 2.男性,40岁,突然上腹剧痛,伴恶心,后延至脐周、全腹,体检:全腹压痛,尤其以上腹明显,且浊音消失,肠鸣音减弱,血淀粉酶500单位(快速法,正常是1000单位),最可能的诊断为: A、急性胰腺炎 B、胆囊炎、胆石症 C、急性小肠梗阻 D、消化性溃疡穿孔 E、急性胃扭转 3.男性,32岁,近三天解柏油样便,每日2-3次,以往常有返酸,上腹痛,晚间重,进食可缓解,查体贫血貌,肝脾不大,右上腹压痛,最可能的诊断:A、肝硬化并胃底静脉曲张出血 B、胃癌并出血 C、胃炎并出血 D、溃疡病并出血

E、胆石症并出血 4.青年男性上腹痛,经胃镜检查确诊为复合性溃疡,判定其发病机理最可为:A、遗传因素 B、幽门排空障碍致胃窦潴流,胃泌素分泌增加所致 C、十二指肠液返流,胃粘膜屏障受损,H离子回渗所致 D、壁细胞总数增加,高胃酸分泌所致 E、长期吸烟 5、女性、45岁,心窝部疼痛反复发作一年,体检上腹部轻压痛,最可能为:A、胃癌 B、胃息肉 C、胃溃疡 D、胃平滑肌瘤 E、胃体胃炎 6.男性、35岁,上腹隐痛半年,无节律性,一个月前钡餐检查,见胃角部有2.5cm突出腔外的龛影,近3天来每天解成形黑便一次,量不多,血压正常,血红蛋白95g/L,最可能的诊是: A、慢性浅表性胃炎 B、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C、胃角溃疡 D、胃癌 E、胃粘膜脱垂症

消化性溃疡病的诊断

消化性溃疡病的诊断 1.典型症状:中上腹痛、反酸,腹痛发生与餐后时间的关 系认为是鉴别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病的依据。胃溃疡的腹痛多发生在餐后半小时左右,而十二指肠溃疡则常发生在空腹时,由于抗酸剂、抑酸剂等药物的使用,症状不典型的患者增多。NsAID有较强的镇痛作用,NSAID溃疡无症状者居多,部分以上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 2.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穿孔和幽门梗阻,目前后者已 较少见。慢性胃溃疡恶变的观点至今尚有争议。 3.诊断方法:胃镜和上消化道钡餐检查。胃镜对诊断、鉴 别良恶性溃疡有重要价值,但溃疡的形态改变对病变性质的鉴别都没有绝对界限。因此,胃溃疡应常规行活检,对不典型或难愈合溃疡,要分析其原因,必要时行超声内镜检查或黏膜大块活检,以明确诊断。NSAID溃疡以胃部多见,分布在近幽门、胃窦和胃底部,溃疡形态多样,大小从0.2~3.0cm 不等,呈多发、浅表性溃疡。 4.常规检测:尿素酶试验或核素标记C呼气等试验。 5.鉴别诊断:与癌症、克罗恩病、结核、淋巴瘤、巨细胞 病毒等溃疡病变鉴别。 消化性溃疡病的治疗 1.一般治疗:消化性溃疡病是自愈性疾病,在针对避免活

动期注意休息,病因治疗同时,要注意一般治疗。. 刺激性饮食,但无需少量多餐,每日正餐即可。 2.抑酸治疗:是缓解症状、愈合溃疡的最主要措施。PPI是首选药物。胃内酸度降低与溃疡愈合有直接的关系。如使胃内pH值升高≥3,维持18~20 h/d,则可使几乎所有十二指肠溃疡在4周内愈合。通常采用标准剂量的PPI,qd。疗程十二指肠溃疡为4周,胃溃疡为6~8周,溃疡愈合率在90%以上。胃泌索瘤的治疗,通常服用标准剂量的PPl,bid。若BAO>10 mmol/h,则还需增加剂量,直到理想的抑酸效果为止。对胃泌素瘤根治性手术患者,由于术前患者长期处于高胃泌素状态,术后仍需继续采用抑酸治疗,维持一段时间。H2RA、中和胃酸药有助于缓解消化性溃疡病腹痛、反酸等症状,促进溃疡愈合。H2RA通常采用标准剂量,bid,疗程同PPI,但溃疡愈合率低于PPI,溃疡愈合率在65~85%。3.抗HP治疗 根除HP为消化性溃疡病的基本治疗,它是溃疡愈合及预防复发的有效防治措施。HP阳性的PU根除治疗组在肠溃疡愈合方面、预防溃疡复发方面优于对照组。在预防GU复发方面根除治疗效果也优于对照组。 ①首次根除:建议采用三联疗法,疗程10 d。 常用四首次根除失败者采用。②二、三线方案治疗: 联疗法,可根据既往用药情况并联合药敏试验,选用PPI+

消化性溃疡的诊断及其治疗指南

消化性溃疡的诊断及治疗指南 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主要指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是一多发病、常见病。溃疡的形成有各种因素,其中酸性胃液对粘膜的消化作用是溃疡形成的基本因素,因此得名。可发生于酸性胃液接触的任何部位,如食管下段、胃肠吻合术后吻合口、空肠以及具有异位胃粘膜的Meckel憩室,绝大多数的溃疡发生于十二指肠和胃,故又称胃溃疡(GU)、十二指肠溃疡(DU)。 一、症状体征 (一)消化性溃疡疼痛特点: 1.长期性由于溃疡发生后可自行愈合,但每于愈合后又好复发,故常有上腹疼痛长期反复发作的特点,整个病程平均6~7年,有的可长达一,二十年,甚至更长。 2.周期性上腹疼痛呈反复周期性发作,乃为此种溃疡的特征之一,尤以十二指肠溃疡更为突出,中上腹疼痛发作可持续几天,几周或更长,继以较长时间的缓解,全年都可发作,但以春,秋季节发作者多见。 3.节律性溃疡疼痛与饮食之间的关系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和节律性,在一天中,凌晨3点至早餐的一段时间,胃酸分泌最低,故在此时间内很少发生疼痛,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好在二餐之间发生,持续不减直至下餐进食或服制酸药物后缓解,一部分十二指肠溃疡病人,由于夜间的胃酸较高,尤其在睡前曾进餐者,可发生半夜疼痛,胃溃疡疼痛的发生较不规则,常在餐后1小时内发生,经1~2小时后逐渐缓解,直至下餐进食后再复出现上述节律。 4.疼痛部位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多出现于中上腹部,或在脐上方,或在脐上方偏右处;胃溃疡疼痛的位置也多在中上腹,但稍偏高处,或在剑突下和剑突下偏左处,疼痛范围约数厘米直径大小,因为空腔内脏的疼痛在体表上的定位一般不十分确切,所以,疼痛的部位也不一定准确反映溃疡所在解剖位置。 5.疼痛性质多呈钝痛,灼痛或饥饿样痛,一般较轻而能耐受,持续性剧痛提示溃疡穿透或穿孔。 6.影响因素疼痛常因精神刺激,过度疲劳,饮食不慎,药物影响,气候变化等因素诱发或加重;可因休息,进食,服制酸药,以手按压疼痛部位,呕吐等方法而减轻或缓解。 (二)消化性溃疡其他症状与体征 1.其他症状本病除中上腹疼痛外,尚可有唾液分泌增多,烧心,反胃,嗳酸,嗳气,恶心,呕吐等其他胃肠道症状,食欲多保持正常,但偶可因食后疼痛发作

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的治疗及护理

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的治疗及护理 发表时间:2016-12-01T13:45:01.597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10月第20期作者:冯好清[导读] 质子泵抑制剂属于苯并咪唑类衍生物,可快速穿过胃壁细胞膜,对胃壁细胞泌酸小管H+-K+-ATP酶活性具有抑制作用。 (博白县中医院内科;广西玉林537600)摘要:分析了消化性溃疡治疗中质子泵抑制剂的应用情况,并对治疗期间用药护理、院内感染预防性护理、饮食指导以及心理干预等护理干预措施做了如下综述,希望巩固临床治疗效果,预防并发症并降低病情复发率。关键词:消化性溃疡;出血合并症;质子泵抑制剂;护理消化性溃疡包括胃溃疡以及十二指肠溃疡,本病病因为胃蛋白酶或者胃酸分泌过量,导致胃壁与十二指肠壁黏膜受损所致。而非甾体抗炎药物以及幽门螺杆菌感染也是诱发消化性溃疡的两个重要因素。消化性溃疡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节律性、慢性周期性上腹痛,临床对于本病多围绕抑制胃酸分泌来开展相关治疗,常规给予H2受体拮抗剂难以收到满意效果,而质子泵抑制剂是现阶段消化性溃疡临床治疗用 药中最为先进的一种,对于胃酸分泌有良好的抑制效果,并可有效清除幽门螺杆菌,促进溃疡面愈合[1~2]。本文就此分析了消化性溃疡治疗中质子泵抑制剂的应用情况,并对治疗期间用药护理、院内感染预防性护理、饮食指导以及心理干预等护理干预措施展开如下综述。 1 消化性溃疡治疗中质子泵抑制剂的作用质子泵抑制剂属于苯并咪唑类衍生物,可快速穿过胃壁细胞膜,对胃壁细胞泌酸小管H+-K+-ATP酶活性具有抑制作用,并可阻断内外部刺激效应所导致的胃酸分泌,进而促进溃疡创面愈合。临床研究表明,消化性溃疡患者应用质子泵抑制剂4~8周后,内镜检查结果提示溃疡愈合率超过90%[3]。早期临床上应用的第一代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泮托拉唑以及兰索拉唑等药物在药效学以及药代动力学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例如生物利用度、夜间反跳、给药时间影响药效、起效时间较慢等因素对治疗效果造成不同程度影响。埃索美拉唑以及雷贝拉唑等新一代质子泵抑制剂具有强效抑酸作用,而艾普拉唑属于最新一代质子泵抑制剂,药物效果持续时间长,不依赖于肝细胞色素CYP同工酶系统代谢,疗效近似于奥美拉唑[4~5]。 2 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的治疗与护理在消化性溃疡各类并发症中,出血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其病原通常是消化道黏膜处于高酸环境下,胃内酸性环境对血小板功能以及凝血过程产生明显抑制,胃蛋白酶溶纤素对于酸性环境有较大依赖,并能够溶解血凝块[6]。因此在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治疗过程中,抑制胃酸分泌并提升胃内pH值是临床治疗与护理的关键。一项临床研究应用奥美拉唑和泮托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结果表明两种药物疗效相近,安全性无明显差异(P>0.05)。此外,内镜治疗方案也被临床证实为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一种有效方案,且成功率较为满意,但术后复发率约在4%~30%[7]。有观点认为在初期治疗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的病例中,给予内镜介入注射热凝剂、肾上腺素的同时,静脉注射泮托拉唑预防再出血的效果更优于雷尼替丁[8]。临床对于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患者的护理较为重视,对于刚刚收治的患者应密切观察其临床症状表现,住院后应对疑似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的病例实施内镜检查,其中急症患者应在12h内接受检查并采取相应处理方案,以便于缩短输血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护理人员应注意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其中穿孔性溃疡极为凶险,给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此外患者多以胸痛以及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临床应快速诊断并早期介入干预,降低发病率与死亡率。有学者认为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的患者,在治疗与护理过程中应尽量卧床休息,特别是重症患者,应保持绝对卧床休息并建立两条静脉通路,及时补充血容量,同时在扩容基础上恢复水电解质平衡[9]。血容量补足后应对患者病情变化展开密切观察,以免补液过快、补液量过多而引起急性肺水肿。此外可制备4℃冰盐水经胃管输注反复冲洗胃腔,250ml/次,每次冲洗持续时间为15~30min,同时给予胃内止血药物。 3 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的护理分析3.1 用药指导护理人员应分别在用药前后以及用药期间评估患者一般情况,密切观察其各项生化指标、临床症状与体征的改善,结合观察与评估结果制订相应的护理计划,并严格按照既定计划开展各项护理操作。在现代诊疗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以质子泵抑制剂为基础的消化性溃疡治疗新疗法以及新药物不断涌现。有文献报道[10]称在标准三联疗法基础上加入维生素C和维生素E,二者有利于强化机体免疫功能,缓解胃黏膜氧化应激反应,HP根除率随之提升。对于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的患者,医护人员应在治疗用药期间做好健康宣教与用药指导工作,明确讲述各类药物的用法、效果以及不良反应情况,防止患者因用药不当而对医师产生误解。用药期间应积极询问患者服药情况以及病情改善情况,告知患者应坚持按疗程用药,保证用药规律性和持续性,根除HP,彻底治愈消化性溃疡[11]。应注意的是,用药期间禁用糖皮质激素等致溃疡药物,因为糖皮质激素导致胃蛋白酶以及胃酸分泌量增加,联合质子泵抑制剂则会导致出血风险升高,且高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也会导致患者病死率升高[12]。NSAID属于抗炎镇痛药物,在风湿性疾病、心血管疾病以及骨关节炎临床治疗中有广泛的应用,但该药物长期服用有可能引起消化性溃疡,与质子泵抑制剂联合使用会导致肠道损伤[13]。因此笔者建议非必要情况下应停用NSAID药物,倘若因原发疾病治疗需要而无法停药,建议选择性应用环氧合酶(COX-2)抑制剂联合质子泵抑制剂,若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则应禁用环氧合酶抑制剂。总的来说,合理指导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患者用药,讲解药物配伍禁忌以及用药注意事项,帮助患者充分认识到正确服药的意义和重要性,提高其用药依从性,积极配合临床,确保药物治疗效果。 3.2 院内感染的预防性护理HP是消化性溃疡的致病菌,其中尿素酶含量较高,尿素酶水解尿素产生氨,进而在菌体周围形成“氨云”保护层,对胃酸杀灭效果具有较强的抵抗作用[14]。HP仅以人类为宿主,感染传播途径包括口——口、粪——口两种,院内感染方式主要是内镜传播。因此,护理人员应采取必要的护理措施做好院内感染的预防工作,加强内镜相关检查器械消毒灭菌工作。除此之外,急性期发病的患者收治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加以甄选,在同一病房内尽量安置同种病种的患者,告知患者大小便均应在固定容器内进行,再由医务人员进行消毒处理后经管道排出;每天应对病房内洗手间或者便器做消毒处理,告知患者饭前便后均应严格洗手,保持个人卫生;每次餐后吃剩的食物、餐具都应进行消毒。此外患者呕吐物也应实施消毒,严防传染源二次传播。 3.3 心理干预

消化性溃疡诊疗方案

胃疡(消化性溃疡)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 年)。 主要症状:胃脘痛(胀痛、刺痛、隐痛、剧痛及喜按、拒按)、脘腹胀满、嘈杂泛酸、善叹息、嗳气频繁、纳呆食少、口干口苦、大便干燥。 次要症状:性急喜怒、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小便淡黄。 具备主证2项加次证1项,或主证第一项加次证2项即可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消化性溃疡病诊断与治疗规范建议(2008 年,黄山)。 (1)慢性病程、周期性发作、节律性中上腹痛伴反酸者。 (2)伴有上消化道出血、穿孔或现症者。 (3)胃镜证明消化性溃疡。 (4)X线钡餐检查证明是消化性溃疡。 (二)疾病分期 A1 期:胃镜下见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中心覆盖厚白苔,可伴有渗出或血痂,周围潮红,充血水肿明显。 A2 期:胃镜下见溃疡覆盖黄色或白色苔,无出血,周围充血水肿减轻。 H1 期:胃镜下见溃疡处于愈合中期,周围充血、水肿消失,溃疡苔变薄、消退,伴有新生毛细血管。 H2 期:胃镜下见溃疡继续变浅、变小,周围黏黏膜皱襞向溃疡集中。 S1 期:胃镜下见溃疡白苔消失,呈现红色新生黏黏膜,称红色瘢痕期。 S2 期:胃镜下见溃疡的新生黏黏膜由红色转为白色,有时不易与周围黏膜区别,称白色瘢痕期。 (三)证候诊断

1.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攻窜两胁;善太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嗳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嘈杂返酸;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2.脾胃气虚证:胃脘隐痛;腹胀纳少,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消瘦;色淡苔白;脉缓弱。 3、脾胃虚寒证:胃痛隐隐,喜暖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纳呆食少;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舌质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或迟。 4、肝胃郁热证:胃脘痛势急迫,有灼热感;口干口苦;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舌质红,苔黄或苔腐或苔腻;脉弦数或脉弦。 5、胃阴不足证:胃脘隐痛或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不欲饮;口干舌燥;纳呆干呕;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大便干燥;脉细数;舌红少津裂纹,少苔、无苔或剥苔。 二、治疗方案 (一)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肝胃不和证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陈皮、白芍、枳壳、海螵蛸、麦芽、三七粉(冲服)、香附、佛手、元胡、甘草。 中成药:气滞胃痛颗粒、胃苏冲剂、复方田七胃痛胶囊等。 2、脾胃气虚证 治法:健脾益气。 推荐方药:四君子汤加减,党参、白术、茯苓、厚朴、木香、砂仁、三七粉(冲服)、海螵蛸、炙甘草。 中成药:香沙六君子丸等。 3、脾胃虚寒证 治法:温中健脾。

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诊断与治疗

消化性溃疡并出血 诊断 1、病史+诱因 2、黑粪和呕血:轻者仅有黑粪;重者可伴呕血,呕血前常有恶心和疼痛、上腹部不适,呕血后则可减轻或消失;大出血者(超过1000ml)粪便呈暗红色或红色。 3、全身症状:轻者无症状;重者头昏、心悸、黑曚,卧床休息可缓解;大出血可出现血压下降或休克。 4、急诊内镜:出血后24-48小时内急诊内镜检查约90%可确诊。有循环衰竭征象者(心率>120次/分,收缩压<90mmHg,基础收缩压降低>30mmHg,血红蛋白<50g/L),应先纠正循环衰竭后再行内镜检查。 治疗 1、一般措施与监测。 2、补充血容量:生理盐水、平衡液、全血或其他血浆代用品。输血指征——①收缩压<90mmHg,或基础收缩压降低幅度>30mmHg;②血红蛋白<70g/L;③心率增快>120次/分。在积极补液的前提下,可适当选用血管活性药(多巴胺)以改善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注。 3、制酸剂:PPI优于H2受体拮抗剂。方案——①推荐大剂量PPI治疗,如埃索美拉唑80mg静脉注射后,以8mg/h持续注射72h,适于大量出血者;②常规剂量PPI治疗,如埃索美拉唑40mg静脉注射,每12小时一次。 4、止血药物治疗:口服或胃内灌注去甲肾上腺素溶液8mg/dl,每次100-125ml,每1-2小时1次,至出血停止,不推荐作为一线药物使用。 5、内镜下局部止血:治疗首选。推荐对Forrest分级Ia-IIb的出血病变行内镜下止血治疗(局部药物注射、热凝、金属夹夹闭) 6、选择性血管造影:明确出血部位与病因,必要时行栓塞治疗。 7、手术治疗:经上述治疗24-48小时仍不能控制出血,及时会诊,决定是否需手术治疗。手术指征——①高龄患者,出血不易控制;②急诊内镜有喷射状出血,估计出血来源于动脉;③不久前曾有类似大出血。④经积极内科治疗已止血但短时间内(24小时)再次发生大出血。

消化性溃疡伴出血的护理

消化性溃疡伴出血的护理 【一般护理】 1.休息与活动 (1) 指导患者生活要有节律,注意劳逸结合; (2) 保持安静,急性发作或伴有并发症时应卧床休息. 2.饮食护理 (1)进餐应规律,每餐不宜过饱,细嚼慢咽,摄入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避免粗糙、过冷、过热和刺激性饮食;溃疡活动期应限制粗粮、坚果、油炸食物、多纤维食物和干辣椒、芥末等辛辣食物,及浓茶、咖啡、汽水等饮料;牛奶富含钙质,吸收后能刺激胃酸分泌,不宜多饮,宜安排在两餐中间饮用;症状缓解后恢复正常餐次饮食,主食面食、软饭、米粥等。 (2)大出血、呕血或频繁呕吐、失血性休克应禁食,待无活动性出血,呕吐停止,休克纠正,可进少量温凉流质饮食,如豆浆,稀米汤,蛋羹。逐渐过渡到半流质,如粥、烂面条。然后到软食。 (3)指导病人戒烟、限酒。 3.心理护理向病人介绍溃疡病有关知识,增强其对康复的信心,解除身心压力,合理开展各项娱乐,必要时可使用药物稳定病人情绪,解除焦虑。 4.其他出血期禁食,需每日2次口腔护理。呕吐时应随时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无味。 【病情观察】

1.观察腹痛发生情况,如疼痛发生的时间、疼痛部位、性质,疼痛有无规律,疼痛与进食的关系,疼痛缓解方法表现。 2.及时了解患者有无嗳气、返酸、恶心、呕吐等表现。 3.观察患者的神志、末梢循环、尿量、呕血及便血的色、质、量。当患者出现头晕、心悸、四肢厥冷、出冷汗、脉速、血压下降、黑便、腹痛剧烈、呕吐,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并做好记录。 【对症护理】 1.疼痛护理空腹痛或午间痛病人可准备制酸性食物(如苏打饼干)在疼痛发生前进食,或服用制酸剂预防,也可采用局部热敷或针灸止痛等。疼痛症状较重时应嘱病人卧床休息。 2.出血护理 (1)出血病人应早期开放静脉通路,以备大量出血时尽快补充血容量。 (2)呕血时根据病情让患者取侧卧位或伴坐卧位,防止误吸。行胃管冲洗时应观察有无新的出血。 (3)污染被服应随时更换,以避免不良刺激。 (4)绝对卧床休息至出血停止,注意保暖。 (5)大便次数频繁,每次便后应擦净,保持臀部清洁、干燥,以防发生湿疹和褥疮。出血后3d未解大便患者,慎用泻药。 【用药护理】 1.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并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 2.抑制胃液分泌药物

消化性溃疡伴上消化道出血案例分析

2013-2014年度 案例分析作业 患者,杨某,男,48岁,2014年1月8日以“间断中上腹痛,呕血、黑便一月余”主诉平诊入院。患者一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呕血三次,色鲜红、量约50ml/次,伴中上腹痛,随后排柏油样大便一次。至当地医院给与相应处理(具体不详)效果差,为进一步诊治遂来我院,门诊以“消化性溃疡伴上消化道出血”为诊断收入我科。入院查体,示:T 36.5℃、P 84次/分、R 21次/分、BP 126/78。自发病以来无头晕、发热、乏力、心悸,食欲稍有减退。 既往史: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病史,有十多年吸烟史,每天吸烟一包。 一,该患者的主要的护理诊断有哪些? 1、疼痛上腹痛,与消化道黏膜溃疡有关。 2、营养不良低于机体需要量,与疼痛导致摄人量减少、消化吸收障碍有关 3、知识缺乏缺乏溃疡病防治的知识 4、焦虑与疼痛症状反复出现、病程迁延不愈有关 5、潜在并发症上消化道大出血、胃穿孔 二,针对该患者,我们护理人员应该采取哪些护理措施? 1、休息嘱病人尽量多休息,取舒适卧位以缓解疼痛。 2、饮食护理宜选用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食物。急性活动期应少食多餐,以牛奶、稀饭、面条等偏碱性食物

为宜。忌食辛辣、过冷、油炸、浓茶等刺激性食物及饮料。 3、心理护理不良的心理因素可诱发和加重病情,故应为病人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减少不良刺激;同时多与病人交谈,使病人了解本病的诱发因素、疾病过程和治疗效果,增强治疗信心,克服焦虑、紧张心理。 4、疼痛护理对病人解释疼痛的原因及机制,按疼痛特点指导缓解疼痛的方法,可采用局部热敷和针灸止痛等;夜间疼痛时,可指导病人加服制酸药。 5、药物治疗的护理遵医嘱给予降低胃酸的药物或加强胃黏膜保护作用的药物如碳酸氢钠、碳酸钙及铋剂等。 6、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应定时测量生命体征,密切观察面色变化、腹痛部位、性质、时间与饮食、气候、药物、情绪等的关系;同时应注意观察呕吐物、粪便的量、性状和颜色,以利及时发现和处理出血、穿孔、梗阻、癌变等并发症。 (1)大出血当出现大出血时应嘱病人卧床休息,并立即配合医生进行抢救,给予紧急输血、补充血容量、吸氧、止血等处理。 (2)穿孔若出现穿孔应早期发现病情,立即给予禁食、禁水、胃肠减压、静脉输液等处理,争取在穿孔后6—8小时内明确诊断,及早手术。 (3)幽门梗阻如发生幽门梗阻,严重者应立即禁食,

消化性溃疡的诊断与治疗王胜军

消化性溃疡的诊断与治疗王胜军 发表时间:2016-03-09T14:27:47.983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21期作者:王胜军 [导读] 新疆乌苏市西湖镇卫生院内科消化性溃疡是一种世界性疾病,因此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必须树立长久作战的思想。本文主要针对消化性溃疡的成因、表现、检查、治疗四个方面来进行论述,希望能更好的推动消化性溃疡的防治工作。 新疆乌苏市西湖镇卫生院内科 833001 摘要:消化性溃疡是一种世界性疾病,因此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必须树立长久作战的思想。本文主要针对消化性溃疡的成因、表现、检查、治疗四个方面来进行论述,希望能更好的推动消化性溃疡的防治工作。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临床表现;治疗 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 之所以叫消化性溃疡,是因为它和口腔溃疡一样,是一种界限清晰、累及肌层的局限性组织缺失。胃溃疡是指发生于贲门与幽门之间的胃粘膜肌层炎性坏死性病变。由于物理和化学因素的刺激,机体的应激状态,某些病原菌的感染,都可引起胃溃疡病。十二指肠溃疡是指胃酸和胃蛋白酶接触的十二指肠粘膜,发生局限性的超过粘膜肌层的溃破。 1 消化性溃疡的原因 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但是,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胃酸过多、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和胃粘膜保护作用减弱等因素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环节。可概括为损伤黏膜的侵袭力与黏膜自身的防卫力失平衡所致。胃酸:“无酸即无溃疡”这句老生常谈的话,现在看来仍然有相当的道理。据临床研究表明,消化性溃疡基本上不是发生在缺酸状态之下。大多数十二指肠溃疡病人酸的排出量可达正常人的3—20倍。但是胃酸在消化性溃疡中不起主要作用。当一个人胃粘膜防御功能下降时,即使正常分泌量的胃酸,此时对保护机能减弱的胃粘膜也可造成损伤而形成溃疡;胃蛋白酶是一种蛋白质消化酶,它对溃疡的形成也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与胃酸一起导致胃溃疡的形成;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重要原因;药物原因:某些解热镇痛药、抗癌药如消炎痛、阿司匹林等都被列为致溃疡药物。长期大量服用阿司匹林者发生消化性溃疡的危险性明显增加。有人指出,规律性服用阿司匹林的人较之不用阿司匹林的人胃溃疡的患病率约高3倍。除此之外烟酒刺激、辛辣的食物都会引起消化性溃疡,还有一些是环境因素引起。幽门螺杆菌的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粪——口传播,也可通过唾液传播,被污染的食物可以传染,接吻也可传染,胃镜及消毒不严也可造成幽门螺杆菌传播。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多基因遗传性疾病,既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也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2 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 例如:笔者在工作中接触到这样的病例,有为男患者,年龄40岁,病因:上腹胀痛,伴有恶心呕吐。经交谈得知,该患者上腹胀痛有2年左右,有时候反胃,自认为是消化不良,所以没在意。直至后来腹部胀痛严重才来就医。 患者食欲不振,睡眠正常,无发热、腹泻症状。没有传染病史,况且家人也没有胃病患者。入院后胃镜检查发现黏膜水肿、幽门处有 2.0cm×2.1cm的溃疡。经检测为慢性炎症,诊断为消化性溃疡。患者经治疗后出院。消化性溃疡常呈慢性病程,人们习惯称为“老胃病”,周期性发作,常于秋冬或冬春之交犯病,多表现为规律性疼痛。所以要早发现,早治疗。 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为:疼痛。消化性溃疡愈合后复发,反反复复,有的长达几年,有的长达20年;在一天中,凌晨3点至早餐的一段时间,胃酸分泌最低,故在此时间内相少发生疼痛。胃溃疡疼痛多在剑突下或偏左,但疼痛部位不样,溃疡的位置也有所差异,胃体部溃疡、胃小弯高位性溃疡、贲门部或胃底部的溃疡疼痛多在前胸左下方、当溃疡位于胃后壁或者穿透胃壁至胰腺时,则可感背部疼痛。表现为隐隐作痛,啮咬样痛,钝痛、钻痛,烧灼样痛,针刺样痛等。恶心、呕吐,溃疡病的呕吐属于反射性呕吐,患者呕吐后感觉轻松。泛酸,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居多。烧心,实质上是胃灼热感。消化性溃疡常见出血、或者出现暗红色血便。腹部、背部有压痛感。 3 消化性溃疡的检查 幽门螺杆菌检查,消化性溃疡绝大多数与此茵感染有关,应列为常规检查。结果阳性者,应作根除治疗。 粪便潜血试验,活动性溃疡时粪隐血试验呈阳性反应,但一般短暂,经治疗1~2周转阴。如果胃溃疡患者持续阳性,应怀疑有癌肿可能。 胃镜检查和黏膜活检,胃镜检查对消化性溃疡有确诊价值。胃镜下溃疡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偶亦呈线形边缘光整,底部充满黄白或白色渗出物,周围黏膜可有肿胀充血,还可见伴随溃疡的胃炎和十二指肠炎。还有十二指肠溃疡的超声内镜诊断。以上是比较常规、有效的检查。 4 消化性溃疡的治疗 消化性溃疡确诊后一般采用综合性治疗措施,包括内科治疗、药物治疗、并发症治疗和外科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原则是:①消除症状;②促进溃疡愈合;③防治并发症;④预防溃疡复发。 休养是消化性溃疡的重要基本疗法。消化性溃疡属于典型心身疾病范畴,心理因素对发病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给患者安排一个舒适和安静的休养环境,规律的生活制度,保持乐观的情绪,避免过度紧张和劳累,使患者精神安定,消除顾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药物治疗:①降低胃酸的药物:比如碳酸氢钠、碳酸钙、氧化镁等。它能综合胃酸,降低胃蛋白酶活性,促进溃疡愈合。②抗分泌药,这类药物可以抑制胃酸分泌,对治疗溃疡有良好效果。③胆碱能药,这类药物能减弱胃肠运动和收缩力,从而减轻疼痛,增加食物和抗酸药物中和胃酸的效能,并能抑制胃和胰腺的分泌。④抗菌药物,HP感染也是消化性溃疡的重要因素,所以必须应用具有杀菌作用的抗生素来杀灭幽门螺旋杆菌。⑤保护胃黏膜的药物,促进胃黏膜的修复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环节。⑥辅以中药治疗,效果不错。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世界性的疾病,据估计,人群中约有10%的人在其一生中的某个时期曾患此病。消化性溃疡还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其病变局部表现在上消化道。此外,“一旦有了溃疡,便一直有溃疡”。所以更需要医患配合做好消化性溃疡的防治工作。

消化性溃疡的鉴别诊断

消化性溃疡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本病慢性病程,周期性发作及节律性上腹痛等典型表现,一般可作出初步诊断。但消化性溃疡的确定诊断,尤其是症状不典型者,需通过钡餐X 线和/或内镜检查才能建立。 鉴别诊断 一、功能性消化不良(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UD)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dyspepsia)是指有消化不良症状而无溃疡或其它器质性疾病如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或胆道疾病者。此症颇常见,多见于年轻妇女。有时症状酷似十二指肠溃疡但X线及胃镜检查却无溃疡发现。可有胃肌张力减退,表现为餐后上腹饱胀不适,嗳气、反酸、恶心和无食欲,服用制酸剂不能缓解,但服用胃复安或吗丁啉后可获改善。患者常有神经官能症表现,诸如焦虑失眠、神经紧张、情绪低落、忧郁等,也可伴有肠道易激综合症,表现为结肠痉挛性腹痛或无痛性腹泻,心理治疗或镇静安定剂有时奏效。 二、慢性胃、十二指肠炎 常有慢性无规律性上腹痛,胃镜检查示慢性胃窦炎和十二指肠球炎但无溃疡,是主要的诊断和鉴别手段。 三、胃泌素瘤 亦称Zolinger-Ellison综合征,是胰腺非β细胞瘤分泌大量胃泌素所致,特点是高胃泌素血症,高胃酸分泌,和多发性、难治性消化性溃疡。肿瘤往往很小(<1cm)生长慢,半数恶性。因胃泌素过度刺激而使壁细胞增生,分泌大量胃酸,使上消化道包括空肠上段经常浴于高酸环境,导致多发性溃疡,以位于不典型部

位(球后十二指肠降段和横段甚或空肠远段)为其特点。此种溃疡非常难治,常规胃手术后多见复发,且易并发出血,穿孔和梗阻。约1/4-1/3病例伴腹泻。诊断要点是:

①基础胃酸分泌过度,常>15mmol/h,BAO/MAO60%;②X线检查常示非典型位置的溃疡。特别是多发性溃疡。伴胃内大量胃液和增粗的胃粘膜皱襞;③难治性溃疡,常规胃手术不奏效,术后易复发;④伴腹泻;⑤血清胃泌素>500ng/L (正常<100ng/L)。最近报道用H2-受体拮抗剂有效,但疗效不巩固,常须切除肿瘤或作全胃切除术。 四、胃癌 胃溃疡与溃疡型胃癌之区别极为重要,但有时比较困难。一些溃疡型胃癌在早期,其形态和临床表现可酷似良性溃疡,甚至治疗后可暂愈合(假愈),故有主张对所有胃溃疡患者都应进行胃镜检查,在溃疡边缘作多点活检,明确溃疡的性质。胃恶性溃疡与良性溃疡的鉴别诊断归纳于表2-3-1.表中所指均为典型表现,且恶性溃疡已非早期,其中的一些差别是相对的,最重要的鉴别方法还在于X线钡餐和胃镜检查。(表2-3-1) 五、钩虫病 钩虫可引起十二指肠炎,发生出血,甚至出现黑粪,症状可酷似消化性溃疡。胃镜检查在十二指肠可见到寄生的钩虫和出血点。凡来自农村而有消化不良症候者,应常规作粪检寻找钩虫卵,驱虫治疗有效,可与十二指肠溃疡鉴别。 六、胃粘膜脱垂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