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泉州红砖古厝
参观泉州红砖古厝心得体会作文

参观泉州红砖古厝心得体会作文哎呀呀,今天我去参观了泉州的红砖古厝,那可真是太有意思啦!哈哈!
一走进那些古厝,我就被那独特的红色给吸引住了。
嘿呀,那些红砖砌成的墙壁,看上去好特别呀!
我在古厝里跑来跑去,这里看看,那里摸摸。
哎呀,那些精美的木雕和石雕,让我惊叹不已。
我还发现古厝里有好多有趣的小角落,嘿呀,感觉就像是藏着好多秘密一样。
我想象着以前的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样子,哈哈,一定很有趣。
在一个院子里,我看到了一口老井,我趴在井口往里面看,哎呀,好深呀!
参观完这些红砖古厝,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嘿嘿,我觉得这些古厝就像是时间的宝藏,它们承载着过去的故事和记忆。
我真希望以后还能有机会再来看看这些红砖古厝,再次感受它们的独特魅力呀!哎呀!。
闽南红砖古厝保护利用例子

闽南红砖古厝保护利用例子一、引言闽南红砖古厝是我国南方独具特色的传统建筑,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民间技艺。
在历史的长河中,红砖古厝见证了闽南地区的繁荣与发展。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红砖古厝面临着破损、废弃甚至拆除的危险。
如何在保护红砖古厝的同时,充分利用其价值,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保护利用的现状近年来,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红砖古厝的保护与利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在保护方面,积极开展修缮、加固等工作,确保红砖古厝的稳固和安全;在利用方面,注重挖掘红砖古厝的文化内涵,发展旅游业、文化产业等,使其融入现代生活。
然而,在保护与利用的平衡上,仍存在一定的困扰。
三、例子分析1.厦门鼓浪屿:通过对红砖古厝的修缮和改造,将原本破败的建筑变为特色民宿、咖啡馆等,吸引了大量游客,提升了岛屿的旅游品质。
2.泉州西街:政府投入资金,对红砖古厝进行整修,同时鼓励居民参与保护和利用,发展手工艺品、特色小吃等产业,形成了浓郁的地方风情。
3.漳州古城:以红砖古厝为载体,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民间艺术表演、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等,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古城知名度。
四、问题与挑战1.资金不足:红砖古厝的修缮和保护需要大量资金,目前政府投入仍难以满足需求。
2.技术水平:红砖古厝修缮技艺传承困难,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成为挑战。
3.人才短缺:红砖古厝保护与利用需要具备专业知识的人才,目前市场上供给不足。
4.商业化过度:部分红砖古厝保护利用过程中,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导致文化内涵减弱。
五、对策与建议1.增加政府投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保障红砖古厝保护与利用的资金需求。
2.技术创新与传承:鼓励研发新型保护技术,同时加强对传统修缮技艺的传承与保护。
3.人才培养:建立相关人才培养机制,培育红砖古厝保护与利用的专业人才。
4.加强监管:制定合理的商业化政策,防止过度开发,确保红砖古厝的文化价值。
5.拓宽合作渠道: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红砖古厝的保护与利用,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大班《闽南红砖古厝》

远望红砖古厝,最吸引眼球的除了屋顶的燕尾脊之外, 便是红砖墙的立面,红彤彤似鲜艳的向日葵颜色。
近看,红砖墙面每每刻意组砌,贴面镶嵌成各种各 样的图案,成为富于变化的砖砌艺术。
闽南的红砖厝,均采用中轴对称布局,以三间张双落大厝最为典型, 罕见五开间的大厝,规模大的院落还加护厝于左右。
高大开敞的厅堂是大厝的主体,它的主要功能是敬神祭祖、举行 婚丧礼仪和接待宾客。居室则比较狭小、封闭。
而天井院落通常用于养花、养鱼,摆上几盆盆景,以求在 宁静之中赏心悦目。
红色是喜庆、吉祥、富贵的象征,它大量用于砌墙,铺设室内 地板,形成无处不见“红”,这又是红砖厝的一大特色。
然而许多红砖墙 在墙面中,有规 则地嵌入花岗岩 石块,这便是 “出砖入石” 。 形成了红色为主 调、红白相间的 鲜明。 庭院深深,高墙突兀,透过每一块红 砖后面,历史深处的繁华,仿佛依然 在飘荡,隐约可见。
我的播报到此结束, 谢谢!
闽南人独一种的石头房!

闽南⼈独⼀种的⽯头房! 绚丽的红砖⼤厝,也被称为“闽南红”,谈及闽南民居中从来不可规避。
这些红砖⼤厝,⼤量⽤⽯材代替⽊材建成的房屋,⽆论是墙壁、梁柱、楼板均使⽤⽯材搭盖⽽成。
此外,⼤泉州的蟳埔蚝壳厝、泉港樟脚村、惠安崇武古城以及⾮砖墙⾮⽯墙的“出砖⼊⽯”墙壁,也是⾮常有名⽓! ⽯头厝多兴建于,上世纪七⼋⼗年代,那个年代⽊材紧缺,台风频繁,海风⼜带有酸性腐蚀。
巧的是,泉州刚好盛产⽩⾊花岗岩,村民就地取材⼤规模砌⽯头厝,以抗风挡⾬。
⽽⽯头房冬暖夏凉,还能抵挡各种恶劣天⽓;这也是泉州甚⾄福建沿海地区那么多⽯头厝的原因。
美中不⾜的是,⽯头厝的缺点就是抗震能⼒低,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财⼒与民间财⼒上来了,“⽯改”政策也随之提上台⾯!就现在,⽯头厝已是越来越鲜见! ⽯头厝中,最令⼈喜爱的当属,墙壁上的图案花纹和不同颜⾊⽯头垒成的数字、标语等。
泉州市安溪县仙地、仙西、仙东、仙凤四个村境内,⾄今还遗留着许多风格迥异的⽯头厝,它们颜⾊各异并且带有不同的图案花纹和数字标语,具有很⾼的观赏性和建筑价值。
很精致的⼀座⽯头房,现今是⼀位⽼教师在居住,房⼦的特点呈⾼度对称,不仅左右的图案各异,就连⼤门两边的设计都是对称的。
门楼上⽅是⽑主席画像,⼀个时代的印记! 标记有“1956”建造时间,⼟坯房与⽯头房的结合,⽊质窗户和⽯头窗户的融合,以及左边的不规则图案与右边的整齐排列。
房⼦的外墙犹如⼀张五颜六⾊的⼤⽹,甚为美丽。
有朋友就会发现,为什么有的房⼦两边⽯头颜⾊或者花纹不⼀样?要知道当时建⽯头房⼤多是不得已⽽为之,很多⼈由于资⾦不⾜,就先盖左房和⼤厅,右边留下⽯条为今后再建时预留空地。
有汉字“和平”字样的⽯头厝 这栋⽯头厝是1959年建的,因修路需要,房⼦被拆掉⼀⾓,如今只剩“19-5”字样。
泉州⽯头古民居主要有红、灰、⽩、青等颜⾊组成,这些由“七彩⽯”堆叠⽽成的建筑,俨然⼀幅美丽迷⼈的油彩画。
据居住的⽼伯伯介绍,这栋房⼦是1976年开始建的,也是分为⼏次才建成,这也是为什么房⼦外墙左右两边花纹图案不同的原因。
红砖古厝——精选推荐

红砖古厝摘要:本文首先着笔于对红砖古厝的分布以及建筑形式特点的介绍,然后通过对丝路之舟小队访新垵村,寻红砖古厝实践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的记述,对红砖古厝现今分布和保存状况作一个粗略的小结,在此基础上对红砖古厝背后之文化,以及保护红砖古厝的重要性略谈感想。
一、红砖古厝的分布以及特点红砖民居分布于戴云山脉博平岭以东的闽南广大沿海各县市和金门、台湾地区,闽中的莆仙地区的少数县市也有。
主要是由于闽南有高品质的红土,可烧制出色彩鲜艳、永不褪色的红砖红瓦及其它红土艺术品,加上闽南地区盛产的各种形制花岗岩建筑材料及闽南人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思想等各种元素糅合而成,造就了今日广布闽南的“古典大厝”。
它聚落于乡间原野,辉映于林间竹下,蓝天下红墙燕尾,显得十分轻盈灵动,是闽南大地的锦绣艺术品。
福建有四大民居,即土楼、土堡、红砖和灰砖民居,其中以土楼最有特色,红砖民居最为靓丽。
厦门红砖民居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首先在选址上,厦门的红砖民居,多为背山、面水、向阳的自然环境,房屋坐北朝南,环境怡人舒适。
其次,厦门红砖民居的墙面砌筑也很有特色,它的前墙或主墙有非常漂亮的空斗砖砌,砖头不是一块一块砌的,而是4块砖头别成一个中间空的空斗,是一组组砌起来的,这是闽南民居,特别是厦门民居特有的。
红砖民居注重墙面特别是正面的砌筑,以红砖组砌成吉祥的图案,十分美观,而且永不褪色。
比如砌成万字形、寿字形、棱形、八角形、双环金钱形,寓意吉祥如意、发财添喜、长寿延年等。
此外,红砖民居的第三个特点是使用了比较成熟的木雕工艺和砖雕工艺。
红砖民居的室内装饰十分讲究,在中厅设挂落、飞罩、天湾罩、神龛,都是经过精雕细刻的,那些斗拱、枋额、雀替甚至瓜柱、月板、屏门、太师壁等都是漆金浮雕、透雕,虽然经历百年风霜,至今仍金光灿烂。
最后,在形制上,厦门的红砖民居,大多是二落一院、三落二院、四落三院的四合院,也有五落四院的大厝。
这种四合院的功能,以前堂后室的布局为基准,即前落为开放性的堂屋,后落具有私密性的居室,一般是越往后限制越多。
泉州的建筑风格有哪些特点

泉州的建筑风格有哪些特点泉州,这座古老而充满魅力的城市,其建筑风格独具特色,融合了多元文化的元素,展现出丰富多样的魅力。
泉州的建筑风格首先体现在红砖古厝上。
红砖红瓦是其显著的外观特征,给人以热情而温暖的视觉感受。
这些古厝大多采用燕尾屋脊,高高翘起的燕尾犹如飞鸟展翅,不仅造型优美,更蕴含着吉祥的寓意。
屋脊上还常常装饰着精美的剪瓷雕,色彩斑斓,图案多样,有花鸟鱼虫、神话传说等,栩栩如生,展现了工匠们精湛的技艺。
古厝的墙面通常用红砖砌成各种拼花图案,如万字纹、钱纹等,富有装饰性。
大门一般采用厚重的实木门,上面镶嵌着铜质门环,庄重而古朴。
泉州的骑楼建筑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这种建筑风格源于南洋,一般为两层或三层,底层是沿街的廊道,廊道上方是住房或店铺。
廊道可以为行人遮风挡雨,即使在炎炎夏日或倾盆大雨时,人们也能在廊道中自如行走和购物。
骑楼的外立面装饰丰富多样,有欧式的立柱、雕花,也有中式的匾额、灯笼。
这种中西合璧的风格,反映了泉州作为一个开放的港口城市,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和吸收。
寺庙建筑在泉州的建筑风格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开元寺是泉州众多寺庙中的代表,其建筑布局严谨,气势恢宏。
大雄宝殿为重檐歇山顶建筑,屋脊上的鸱尾造型古朴,彰显着唐宋建筑的风格。
殿内的斗拱结构精巧复杂,体现了古代建筑的高超技艺。
东西塔更是开元寺的标志性建筑,塔身上布满了精美的浮雕,有人物、花卉、瑞兽等,展现了佛教文化的丰富内涵。
泉州的寺庙建筑多采用石木构造,石材的坚固与木材的温暖相互映衬,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氛围。
伊斯兰建筑风格在泉州也有鲜明的体现。
清净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座伊斯兰教寺,其建筑风格具有浓郁的阿拉伯特色。
寺内的门楼采用了尖拱形的门洞,门楣上刻有阿拉伯文的古兰经经文。
礼拜大殿的屋顶为圆拱形,由石柱支撑,简洁而大气。
墙壁上的装饰以几何图案和植物图案为主,线条流畅,富有韵律感。
泉州的建筑风格还受到了海洋文化的影响。
在沿海地区,常见的有石构民居。
闽南红砖古厝保护利用例子

闽南红砖古厝保护利用例子摘要:一、引言二、闽南红砖古厝的保护现状1.破损程度2.保护措施三、闽南红砖古厝的利用案例1.文化传承2.旅游开发3.创意产业四、保护与利用的平衡策略1.政策支持2.社会参与3.创新思维五、结论正文:一、引言闽南红砖古厝,作为我国传统建筑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这些古厝面临着各种保护与利用的挑战。
本文将通过分析闽南红砖古厝的保护利用案例,探讨如何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充分发挥其价值。
二、闽南红砖古厝的保护现状1.破损程度随着时间推移,闽南红砖古厝的破损程度日益加剧。
一方面,自然灾害如台风、雨水等对古厝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害;另一方面,年久失修和缺乏维护导致古厝内部结构和外部风貌受到破坏。
2.保护措施为保护闽南红砖古厝,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例如,对古厝进行定期巡查、评估其保护级别,对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古厝进行修复和重建。
此外,还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活动,提高民众对古厝保护的意识。
三、闽南红砖古厝的利用案例1.文化传承闽南红砖古厝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可以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音乐会、书画展览、传统戏曲表演等,传承和弘扬闽南文化。
2.旅游开发古厝所在的村落可以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旅游。
游客在游览古厝的同时,还可以品尝当地美食、体验民俗风情。
3.创意产业将古厝改造为创意产业园区,吸引艺术家、设计师等创意人才入驻,将传统建筑与现代创意相结合,激发古厝新的生命力。
四、保护与利用的平衡策略1.政策支持政府部门应继续加大对红砖古厝保护的投入,制定更完善的政策措施,加强对古厝的保护与管理。
2.社会参与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红砖古厝的保护与利用,如企业捐赠、民众志愿者参与等。
同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民众对古厝保护的意识。
3.创新思维在保护红砖古厝的基础上,运用创新思维发掘其潜在价值,如引入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古厝修缮、创新文化传承方式等。
五、结论闽南红砖古厝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在保护的基础上,应充分发挥其价值,实现历史与现代的有机融合。
泉州民居红砖的建构分析

泉州民居红砖的建构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泉州民居红砖的分析研究,以散帕尔的理论为出发点,通过分析红砖的材料选择、装饰手法与建构手段,解读泉州民居红砖的建构文化,揭示背后隐含的建构精神和文化内涵,从而希望保护当地的文化基因并为当代中国建筑学走出自己的道路提供一种可能。
关键字:泉州民居;红砖;建构一.材料与建构泉州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泉州民居经过历史的积淀和多元文化的洗礼形成了独特的红砖文化。
红砖作为主要的覆层材料,是泉州民居文化的象征符号。
“建构”一词在弗兰普顿的《建构文化研究》里作为一种考察建筑文化的新视角新方法出现。
在这里,建构被视作一种建造的视野,集技术和艺术于一身,不单单是一个物质性的技术问题,同时也具有社会、文化、经济等的复合维度,是上升到艺术层面的清晰的诗意的建造。
每一种材料都有独特的物理特性和表面观感,同时也包含当地的气候和文化特征,材料是建筑师揭示内在规律和表现秩序的载体。
人们通过材料及其建构方式对建筑形式进行认知,材料最终将融合在形式之中。
通过完美的技术以及对材料属性的艺术处理,在形式创作中对材料的推敲和把握,使艺术创作摆脱材料的束缚。
二.材料选择1 选材与烧制散帕尔在《建造艺术四要素》中写道:“建筑师法自然,应当根据自然界定的法则去挑选和使用材料,应当使其形成和特点根据其初始动机而来,而不是由材料去决定……”。
中国传统的环境观强调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泉州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多以低山地、丘陵地形为主,土壤分布最广泛的是由黄红壤、红壤、砖红壤构成的红壤系列土。
同时基于对气候条件的考虑,泉州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地区,雨量充沛,气候温暖潮湿,因而吸水率高的红砖成为建造材料之一。
泉州古厝的瓦片、砖都是取材于资源丰富、质优价廉的红壤土。
红砖多用本地红壤黏土烧制。
但烧制红砖还是青砖取决于冷却方式,在红砖的烧制过程中,因其土料中富含铁元素,自然冷却后,砖面色彩呈现鲜亮的红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泉州红砖古厝
摘要:泉州的民居称作“厝”,其中有一种是模仿“皇宫”风格的建筑——“红砖厝”,它是我们泉州特有的建筑。
现在我们从建筑艺术、形式、装饰、文化内涵四个方面谈谈闽南建筑风格。
关键词:泉州、红砖厝、建筑艺术、形式、装饰、文化内涵
泉州的民居称作“厝”,其中有一种是模仿“皇宫”风格的建筑——“红砖厝”,它是我们家乡特有的建筑。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古大厝逐渐破败和消失,而流逝的不仅是儿时的回忆,更是一种文化。
现在我们从建筑艺术、形式、装饰、文化内涵四个方面谈谈闽南建筑风格。
红砖厝的传说
红砖厝在福建的其它地方是很少见的。
至于其中缘由,还得从历史的故事说起。
相传闽南是相传唐昭宗光化年间一位王妃的出生地,即惠安县黄田(今张坂后村)人、工部侍郎黄纳裕的侄女黄小厥,有幸被闽王王审知选入宫中,因其才貌双全后来又被立为王妃。
每年的雨季于她来说是一段难过的日子,她深知家乡的父老乡亲正处在由于大雨等灾害带来的水深火热的日子里,苦不堪言,因而很是忧伤。
由于闽王对黄皇后的的宠爱,在加之黄皇后对家人住房条件的担心,便特允许她府上建皇宫式房屋。
于是闽南就出现了很多皇宫式的民居。
当然这不过是传说,其实闽南大多喜欢建造皇宫式的房屋,是因为在闽南人心中皇帝是至高无上的,皇宫是世界上最美、最高贵的建筑,所以闽南人富裕后便盖起了他们心目中向往已久的富贵、豪华建筑。
闽南文化中保留着很浓厚的中国文化传统和审美习惯,这种建筑风格正体现出了闽南文化的这一特点。
红砖厝的艺术风格
建筑风格,是从建筑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同意中体现出来的独特艺术特色,是建筑设计者的文化人格在作品中的综合体现。
闽南的红砖厝早期以官似大厝为主,在建筑造型上华丽古典,严肃大方,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装饰手法多样,建筑群中的雕刻艺术手法精湛,线条流畅,构图完美,充分体现了泉州地区古建筑巧,美,秀,雅的风格,同时也将能工巧匠的艺术才华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表现
得淋漓尽致。
由于“红砖建筑”在外观上色彩艳丽,且其风格上多体现出中西和壁的特点,展现出独特的形势魅力。
红砖厝的形式美感
“红砖白石双拨器,出砖入石燕尾脊”。
这一切都是泉州红砖厝建筑形式的特色,是它的独特个性,它从一个侧面反映着这座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的风采。
“出砖入石”是闽南红砖区建筑中一种十分独特的砌墙方式,利用形状各异的石材和红砖交垒叠砌,因其外观而得名。
相传明末,闽南地区发生大地震,地震过后当地人民就地取材,利用坍塌破碎的砖、石、瓦、砾构筑成了这样一道独特的墙体,后来被人们广泛应用,沿袭成风。
用这种方法砌成的墙不仅坚固防盗、冬暖夏凉,而且古朴美观,成为我国民居建筑艺术的一大杰作。
红砖厝另一个引人注目的是它外观上的色彩与团形成了“面”的形式。
红色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迹象,喜庆,是宫廷建筑中最常用的一种色彩。
在泉州古民居中,建造者并不掩饰自己对于崇高身份和地位的向往,都有意无意地选择了红色来作为民居建筑的基本色调。
红砖厝的装饰风格
在建筑装饰上,红砖建筑极好地发挥了红砖的风格特色,更将闽南巧匠们的艺术性与创造力发展到极致。
红砖厝的建筑装饰,是能工巧匠们按照实用的要求创造出的物质实体,同时又是在加工过程中运用美的规律创造出的独特艺术形式,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如:在门楣窗楣,墙面转角,建筑立柱上不仅有精细的雕刻团,其色彩的讲究也使红砖的美感得到完美的体现,展现了红砖建筑的独特内涵。
座座屋脊高翘,雕梁画栋,门前墙砖石浮雕,立体感强,窗梭镌花刻鸟,装饰巧妙华丽,门墙厅壁书画点缀,制有一番情趣,篆隶行楷,各具韵味,留下较多当时名流的书画。
雕琢内容丰富多彩,有禽兽,花鸟、鱼虫、山水人物,图案古博。
随处可见的木雕、泥塑、砖雕及石雕,工艺精美,多数采用透、浮、平雕等手法。
古民居精美的雕饰,不仅集中表现了闽南成熟的雕塑艺术,而且反映了受印度佛教、伊斯兰教及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筑艺术的影响,被誉为“闽南建筑的大观园”。
红砖厝的文化内涵
红砖厝具有按中轴线对称排列,多层次进深、前后左右有机衔接等特点。
其间数取奇数,一般作三开间或五开间,进深有一进(一落)、二进、三进,乃至四进、五进。
大门左右各有一间下房,合称“下落”。
“下落”之后为天井,天井两旁各有一间厢房(或称“崎头”)。
过了天井就是主屋正厝,中间是厅堂和后轩,它的左右各有前后房四间(俗称大房、后房),是住室和起居间,合称“上落”。
“上落”的房间也有讲究,兄弟分家时,以东大房为尊,其余类推。
“光厅暗房”是泉州传统民居的特点。
厅堂是祭祀祖先、神明和接待客人的地方,面向天井,宽敞明亮。
而卧室房门悬挂布帘或竹帘,房顶天窗很小,房内幽暗。
有的大厝前面加门庭(俗称“大埕”),东西两侧和后轩外面加护厝,有单护厝、双护厝、环护厝之分,作卧室或杂物储藏间用,并且在门庭四周筑起围墙,成为一个封闭型规整独立的建筑群。
为了避免外人窥视院内活动,大门只有逢大事时才开启,入门处正中又置有木板壁或屏风,平时都由两侧边门进出。
所以,在文化内涵上,既体现了与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相适应的封闭式主次尊卑尚礼气氛,又让人感受到海洋文化的影响。
泉州现存明清时期官式大厝的典型代表,有南安官桥的蔡资深古民居建筑群和石井的中宪第,晋江的杨阿苗故宅和青阳的庄用宾故居等。
所以,我们在研究中认识到了红砖厝是泉州文化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涵盖了建筑学、工程学、艺术、文化等内容。
实际上,红砖大厝在千百年来形成的独特风格,在中国建筑中也是占有一席之地。
随着房屋改造、自然损毁等,很多古建筑都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
现代的工匠、设计部门,对古建筑传统的建造流程并不是很清楚,这造成了建筑、文化方面很大的损失。
因此,保护传统红砖厝、古建筑应该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周尚意、孔祥,文化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
2、朱百顺,品闽南红砖古厝,《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郑秋丽,泉州红砖建筑研究,华侨大学;2007年
4、周红,蔡氏红砖厝民居建筑艺术风格与装饰,2007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