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林业生物技术》课程大纲

合集下载

《植物生物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生物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emphasizing on the general theory, developing and application of plant culture in *课程简介(Description) vitro, molecular marker and plant genetic technology, combining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It makes the basis for correlative work and researching in the student’s
future.
课程教学大纲(course syllabus)
*学习目标(Learning Outcomes)
1.学习植物生物技术的基础知识,重点学习植物离体培养、分子标记和基因工 程的基本内容(A5.2.1)。 2.使学生掌握植物生物技术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B2,B10)。 3.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C4)。
中文/英文;Chinese/English
农业与生物学院;School of agriculture and biology
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Plant physiology, Biochemistry , Genetics
潘俊松,连红莉
课程网址

Junsong Pan, Hongli Lian
授课对象 (Audience)
授课语言 (Language of Instruction)
*开课院系 (School) 先修课程 (Prerequisite) 授课教师 (Instructor)
必修课;Mandatory
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Plant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undergraduates

现代生物技术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现代生物技术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现代生物技术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220266课程名称:生物技术概论英文名称:Introduce to Biotechnology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时:36学分:2适用对象: 农学和生物技术专业学生考核方式:(考试,课程论文,平时成绩各占70%,20%,10%)先修课程:植物学、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普通遗传学、分子遗传学二、课程简介“生物技术概论”是农科类的专业选修课,先修课程主要有“英语、专业英语、植物学、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普通遗传学、分子遗传学”等。

本学科综合上述学科的理论基础、方法和技术,通过讲述“现代事物技术的概念和发展简史”、“生物工程各项技术”、“基因克隆、转化、调空及其表达”、以及在“农业、环境、健康和能源”方面的应用,旨在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现代事物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国内外生物技术各领域发展的来龙去脉、研究现状、发展方向和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为今后开展生物技术相关研究和学习提供基础。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实际上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竞争,现代生物技术被世界各国视为一种高新技术。

生物技术在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诸如食品短缺、健康问题、环境问题及资源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对国计民生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尤其是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生物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正不断发展,因此让高等院校学生了解现代事物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国内外生物技术各领域发展的来龙去脉、研究现状、发展方向和相应对策,对拓展知识面、提高现代科技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1.概要了解生物技术的含义、特点以及生物技术的发展史。

2.了解生物技术的各项技术及其相互关系3.认识生物技术的应用领域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现代生物技术的概念1.主要内容:生物技术概念、基本内容、所设计的学科。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蛋白质工程。

现代林业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大纲.doc

现代林业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大纲.doc

现代林业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大纲《森林调查技术》实训教学大纲适用专业:现代林业技术专业学时:30学期:2013-2014第四学期一、明确实习实训在专业教学或课程屮的地位和作用是现代林业技术专业课稈体系屮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开设在第四学期,实训一周30学时,属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课稈。

二、实训任务完成伐倒木的材积测定、立木材积测定、树干解析、标准地设置和调杳、林分调杳因了的计算和内业。

使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便将理论知识应用到今后工作当屮。

三、实训的基本要求(一)掌握测径工具的使用方法(二)掌握测高器的使用方法和立木材积测算方法。

(三)掌握树干解析的工作程序。

(四)掌握标准地调查方法。

(五)掌握林分有关调查因了的一般求算方法四、实训的基本方法、课时安排等采用教师讲授,示范,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实训操作。

共计5天,每天6学时。

五、实训内容、时间、地点序号实习内容时间安排地点1伐倒木的材积测定1天学校西山2立木材积测定1天学校西山3树干解析1天科研站4标准地设置和调查1天学校西山5林分调查因子的计算和内业 1 X学校六、主要仪器设备、耗材序号名称数量/班序号名称数量/班1罗盘仪3个8瘁标纸6张2皮尺6个9丁字尺3把3钢卷尺6个10手锯3把4测绳3个11小斧3把5标杆6根12砍刀3把6绘图纸6张13记录夹:3个72B铅笔6个14玄尺3把七、实训成绩的评定1、成绩评定的主要依据根据学生实习操作熟练程度,准确程度及绘制树干纵剖面图来综介评定。

2、成绩评定:成绩划分为五档,即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并按百分制折算填写成绩报告单。

现代生物学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现代生物学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现代生物学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现代生物学技术(Modern Biological Technology)课程编码:1313076215课程类别:专业课选修课总学时数:44课内实验时数:24学分:2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教研室适用专业:生物技术适用对象:本科(四年)一、课程的性质、类型、目的和任务现代生物学技术是生物技术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介绍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红外分光光度法、荧光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技术、气相色谱技术、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薄层色谱扫描等现代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目的是培养学生了解生命科学研究中所涉及的现代化精密仪器设备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及应用,掌握生物学研究中的一些现代化仪器和设备的使用和操作方法。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宜从三年级第一学期开始,以确保学生学习本课程具有所需要的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发酵工艺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化工原理等基础。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基本要求[1]表示“了解”;[2]表示“理解”或“熟悉”;[3]表示“掌握○”;△表示自学内容;表示略讲内容第一章超离心技术第一节基本原理离心力[3];沉降系数[3];沉降时间[1];沉降速度[2];重点:相对离心力难点:沉降系数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作业:什么是相对离心力?思考题:沉降系数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第二节离心机的种类和基本结构离心机的类型[3];离心机的特点[3];离心管的类型和特点[2][3];重点:制备性离心机的种类难点:超速离心机的组成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作业:实验用离心机分为哪两类?制备性离心机又分为哪几类?思考题:超速离心机与高速冷冻离心机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第二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第一节基本原理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本质[3];Lambert-Beer定律[3];吸收定律的正确应用[3];重点:Lambert-Beer定律难点:分子轨道理论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作业:什么是Lambert-Beer定律?思考题:导致Lambert-Beer定律偏离的因素有哪些?第二节分光光度计的一般结构光源[2];单色器[3];样品室[2];检测器[2];放大线路和显示单元[2];重点:单色器难点:放大线路和显示单元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作业:单色器的作用是什么?思考题:利用激光作为光源的优点有哪些?思考题: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光路设计与一般紫外分光光度计的区别?第三节分光光度法定性分析[2];分子吸收光谱表示法[2];标准曲线法[3];多组分分析法[3];导数分光光度法[2];微扰差光谱法[3];重点:定量分析难点:导数分光光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作业:什么是发色团?思考题:微扰差光谱法有哪些应用?第三章荧光分光光度法第一节荧光分析的基本知识荧光的产生[1];荧光量子产率[1];荧光强度[1];荧光偏振[1];相对荧光量子效率[2]荧光分光光度计的基本结构[2];荧光分析法原理[3];重点:荧光分光光度计的基本结构难点:荧光分析法原理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讨论教学法思考题:1.荧光是怎样产生的?2.荧光强度的单位是什么?第二节荧光分析的影响因素及注意事项温度对荧光的影响[1];pH的影响[1];溶剂的影响[1];荧光的消退[2];防止污染[1]荧光分析法的应用[1]重点:温度、pH、溶剂对荧光的影响难点:荧光的消退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讨论教学法思考题:荧光光度计测定荧光强度与哪些条件有密切关系?第四章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技术第一节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基本原理原子吸收光谱的产生[2];原子谱线的轮廓与变宽[2];吸收定律[2];重点:原子吸收光谱的产生难点:吸收定律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讨论教学法思考题:1.共振发射和共振吸收是怎样产生的?2.原子谱线的形状是如何表示的?3.什么是半波宽度?第二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光源[1];原子化器[1];单色器[1];检测器和读出系统[2];重点: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结构难点:检测器和读出系统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讨论教学法思考题:1.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主要由哪几个部分组成?分别叙述其作用。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现代生物技术专题》教案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现代生物技术专题》教案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现代生物技术专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现代生物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 掌握基因工程的原理和技术方法;3. 学习常见的生物技术应用,了解其在医学、农业、环境等领域的作用;4. 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点1. 现代生物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 基因工程的原理和技术方法。

三、教学难点1. 基因工程技术方法的理解和掌握;2. 生物技术在医学、农业、环境等领域的应用。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1. 现代生物技术的概念和发展历程现代生物技术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技术手段对生物体进行研究、改良和利用的一门交叉学科。

教师通过讲解生物技术的定义和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了解生物技术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2. 基因工程的原理和技术方法a. DNA重组技术DNA重组技术是基因工程的核心,也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手段。

教师以DNA重组技术的原理和操作步骤为主线,讲解酶切、连接、转化等关键过程,并通过实例演示学生如何进行DNA重组实验。

b. 基因克隆技术基因克隆技术是基于DNA重组技术发展起来的技术,可用于原核和真核生物基因的复制和扩增。

教师结合实际案例,讲解基因克隆的原理和技术方法,如质粒构建、转化和筛选等。

c. 人类基因组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大突破,旨在推动人类基因组的测序与研究。

教师通过讲解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意义和目标,引导学生了解人类基因组的复杂性和研究的深远意义。

3. 生物技术在医学、农业、环境等领域的应用a. 生物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生物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包括基因诊断、基因治疗和药物研发等。

教师通过案例介绍,讲解DNA鉴定、基因治疗和药物研发等方面的应用实例,引导学生了解生物技术在医学领域的重要作用。

b. 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包括转基因作物培育、动物繁殖技术和农药开发等。

教师通过案例分析,讲解转基因作物的优势和争议,以及现代畜牧技术与农药研发的现状与发展方向。

《现代林业生物技术》课程大纲2

《现代林业生物技术》课程大纲2

《现代林业生物技术》课程大纲一、课程概述课程名称(中文):现代林业生物技术(英文):Modern Forestry Biotechnology课程编号:14371097课程学分:1.5课程总学时:24课程性质:专业课二、课程内容简介生物技术是指人们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和其它基础学科的科学原理,利用生物体或其体系或它们的衍生物来制造人类所需要的各种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的一门新兴的、综合的学科。

它主要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及生化工程等五项新技术。

这五项技术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其中以基因工程为核心。

本课程涉及诸多内容,而学时有限,因此,在教学中根据专业具体情况和培养目标,酌情选择授课章节。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生物技术是指人们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和其它基础学科的科学原理,利用生物体或其体系或它们的衍生物来制造人类所需要的各种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的一门新兴的、综合的学科。

它主要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及生化工程等五项新技术。

这五项技术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其中以基因工程为核心。

现代生物技术是以70年代DNA重组技术的建立为标志的。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的形成和发展带动了现代发酵工程、现代酶工程、现代细胞工程以及蛋白质工程的发展,促进了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产生以及生物芯片、组织工程等新技术的兴起,形成了现代生物技术的体系。

本课程包括课堂讲授、实验教学二个环节。

课堂教学主要讲透基本理论,力求反映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和研究动态。

实验教学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发展迅速,新知识、新概念、新技术不断涌现的学科,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第一章绪论(2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让学生初步了解生物技术的概貌、基本内含和主要应用。

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讲授生物技术的概念,生物技术所涉及学科内容,介绍生物技术发展简史,现代生物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现代生物学技术大纲

现代生物学技术大纲

天津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课程名称:现代生物学技术课程代码:0774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与特点《现代生物学技术》是按照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设置的一门课程,也是全国多所高等院校生命科学学院为高年级本科和研究生所设的一门课程,开设此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了解生命科学研究中所涉及的现代化精密仪器设备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及应用。

掌握生物学中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研究常用的实验技术和实验方法,以适应生命科学的突飞猛进和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课程设置的基本内容包括:研究用显微镜技术、电子显微术、超微结构制样技术、超离心技术、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气相色谱技术、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分离分析技术、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技术、PCR技术、色谱工作站和影像摄录分析系统等现代生物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基本结构、实验技术和实验方法。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本课程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生命科学研究所涉及的现代精密仪器,掌握相关的实验技术和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具备有较高的科学素养,为以后的学习和投身工作岗位能得以应手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课程的基本要求如下:1、了解各种技术的基本原理。

2、掌握各种技术中应用的精密仪器工作原理、基本结构及作用。

3、掌握各种实验技术和实验方法。

三、与本专业其它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是生物科学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等生物学技术的基础,是细胞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研究用显微镜技术一、学习目的与要求光学显微镜是研究细胞生物学的重要工具,显微镜的发明有400余年的历史,但仍然是研究生命科学的有力工具,光学显微镜一直在不断的改进创新,为适应生命科学的发展需要,出现了各种功能的显微镜,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光学显微镜的光学系统和基本光学参数,了解各种研究用显微镜的成像原理,基本结构,并掌握其应用。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光学显微镜的发展、基本结构和成像原理掌握:光学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和成像原理(重点)(二)光学透镜的几种象差了解:光学透镜的几种象差(一般)掌握:色差和球面象差的形成(一般)(三)显微镜的光学系统掌握:物镜的作用,常用的分类方法及缩写(重点)掌握:目镜的作用及分类(重点)简单应用:聚光镜的调节(次重点)(四)显微镜的基本光学参数掌握:分辨力定义和分辨力的计算公式(重点)掌握:数值孔径的组成和与分辨率的关系(重点)掌握:放大率和工作距离的含义(一般)(五)研究用显微镜简单应用:明视场显微镜聚光镜的中心调节和聚光镜孔径光阑的调整(重点)了解:暗视场显微镜的成象特点(一般)掌握:暗视场显微镜的应用(次重点)了解:相差显微镜的相位变化和成像原理(一般)掌握:相差物镜的种类和相差显微镜的应用(重点)简单应用:相差显微镜的光轴中心的调节(重点)了解:微分干涉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偏光显微镜的成像原理(一般)掌握:其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一般)第一章电子显微术一、学习目的与要求电子显微镜是研究微观世界的有力工具,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发明之一,为此透射镜的发明者E·ruska获得198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林学教学大纲

林学教学大纲

林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林学是指研究森林植被以及森林资源管理与保护的学科。

林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森林生态系统的认识和理解,掌握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技术,具备森林保护和生态修复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了解森林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理解森林对环境的重要性。

2.掌握森林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习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3.培养学生的实地调查和研究能力,学习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林业生产管理。

4.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新时代林业人才。

三、课程内容1.林学概论-森林学科的定义与范畴-森林资源的分类与特点-全球森林资源现状与发展趋势2.森林生态学-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林的比较-生物多样性与森林生态保护3.森林资源管理-林业规划与土地资格评定-森林资源的测量与管理-森林遥感技术在资源管理中的应用4.森林经营学-林业经济学基本概念-林业投资与经营分析-森林经济效益评价方法5.生物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森林树种选育与改良-森林病虫害治理技术-林木资源再生利用技术四、教学安排1.理论课程-每周3学时,主要讲解课程内容及相关案例分析-适时安排专题讲座,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授课2.实验课程-每周1学时,组织实地调查研究或实验操作-学生根据教师指导完成实验报告和数据分析3.课程作业-每学期安排课程设计或实践任务-学生需按时提交书面作业和实验报告五、考核方式1.平时表现(20%)-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评价2.实验报告(30%)-针对实验成果和数据分析进行评定3.期末考试(50%)-考查学生对整个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六、教材和参考资料1.主教材:《林学导论》2.辅助教材:《森林生态学实务》、《森林资源管理》3.参考书目:《现代林业学导论》、《森林经营学基础》以上为《林学教学大纲》的内容安排,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认真对待,努力提高自身林业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为我国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做出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林业生物技术》课程大纲
一、课程概述
课程名称(中文):现代林业生物技术
(英文):Modern Forestry Biotechnology
课程编号:14371097
课程学分:1.5
课程总学时:24
课程性质:专业课
二、课程内容简介(300字以内)
生物技术是指人们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和其它基础学科的科学原理,利用生物体或其体系或它们的衍生物来制造人类所需要的各种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的一门新兴的、综合的学科。

它主要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及生化工程等五项新技术。

这五项技术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其中以基因工程为核心。

本课程涉及诸多内容,而学时有限,因此,在教学中根据专业具体情况和培养目标,酌情选择授课章节。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
生物技术是指人们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和其它基础学科的科学原理,利用生物体或其体系或它们的衍生物来制造人类所需要的各种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的一门新兴的、综合的学科。

它主要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及生化工程等五项新技术。

这五项技术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其中以基因工程为核心。

现代生物技术是以70年代DNA重组技术的建立为标志的。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的形成和发展带动了现代发酵工程、现代酶工程、现代细胞工程以及蛋白质工程的发展,促进了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产生以及生物芯片、组织工程等新技术的兴起,形成了现代生物技术的体系。

本课程包括课堂讲授、实验教学二个环节。

课堂教学主要讲透基本理论,力求反映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和研究动态。

实验教学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发展迅速,新知识、新概念、新技术不断涌现的学科,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第一章绪论(2学时)
1. 教学目的与要求:让学生初步了解生物技术的概貌、基本内含和主要应用。

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讲授生物技术的概念,生物技术所涉及学科内容,介绍生物技术发展简史,现代生物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生物技术的概念及内容
第二节生物技术产生的理论基础和技术背景
第三节生物技术对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影响
第二章基因工程(10学时)
1. 教学目的与要求:学习基因工程的概念、主要步骤和相关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知识。

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基因工程操作的主要工具酶,包括限制性内切酶、
DNA连接酶和DNA修饰酶的概念及作用特点;难点是重组子的筛选与鉴定技术。

第一节基因工程基础(1学时)
简要介绍DNA的结构、功能和特性。

包括DNA的双螺旋结构,DNA复制特性,DNA的变性、复性,基因的基本概念、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基因结构的主要差别。

第二节工具酶(2学时)
简要介绍基因工程操作的主要工具酶,包括限制性内切酶、DNA连接酶和DNA修饰酶的概念及作用特点。

第三节基因工程载体(1学时)
讲授基因工程载体的一般条件,主要载体类型。

重点讲授质粒载体、噬菌体载体和柯斯质粒载体基本组成、特点及主要应用。

第四节目的基因的制备(1学时)
讲授目的基因分离的常用方法,基因组文库和cDNA文库的概念及主要区别。

重点讲授从cDNA文库和基因组文库以及利用PCR技术分离目的基因的方法。

第五节基因与载体连接(1学时)
讲授重组DNA的概念,载体DNA与外源基因片段的连接
第六节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2学时)
介绍受体细胞的概念与特点,讲授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细胞的主要转化技术,重点讲授农杆菌介导和基因枪法及其优缺点。

第七节克隆子的筛选与鉴定(2学时)
主要讲授克隆子筛选的标记法、核酸分析法和外源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的转录与翻译检测,重点介绍抗生素法、α-互补显色法、酶切电泳法、Southern、Northern和Western杂交检测法。

第三章细胞工程(8学时)
1. 教学目的与要求:学习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和方法,掌握植物组织培养的一
般程序和主要培养类型。

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植物组织培养的一般程序和主要培养类型;难点
是木本植物组织培养的特点及其应用。

第一节细胞工程的基础与植物细胞工程(2学时)
讲授动植物和微生物细胞的主要结构差异及其对细胞工程操作技术的影响,重点介绍细胞工程中无菌操作、细胞培养和细胞融合三种基本技术。

第二节各种类型的植物组织培养(2学时)
讲授植物组织培养的一般程序和主要培养类型。

重点介绍细胞融合、植物人工种子生产、植物次生代谢物质的生产、植物脱毒快繁的原理与方法。

第三节木本植物组织培养的特点及其应用(2学时)
掌握培养基的组成,理解环境因素对植物细胞脱分化和再分化的影响,了解遗传对植物细胞脱分化和再分化的关系。

第四节动物与微生物细胞工程(2学时)
讲授动物细胞组织培养,动物细胞融合的主要方法。

重点介绍动物胚胎分割与核移植,单克隆抗体生产技术。

讲授原核细胞和真菌原生质体融合技术。

第四章发酵工程(4学时)
1. 教学目的与要求:学习发酵工程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原理,掌握发酵培养基组
成及配制方法。

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发酵的类型和过程、发酵操作方式以发酵产物的
分离、纯化方法;难点是发酵的参数控制和发酵设备。

第一节发酵的概念、类型与过程(1学时)
主要讲授发酵工程的概念、主要发酵类型、微生物发酵的过程和发酵工业常
用微生物菌种。

介绍发酵的一般过程。

第二节发酵参数控制及发酵设备(1学时)
主要讲授发酵的操作方式和参数控制,发酵的主要设备类型及特点。

第三节发酵的下游过程(2学时)
主要讲授发酵产物的分离、纯化、精制及成品加工的步骤和常用技术,介绍一个典型发酵产品的工艺路线。

五、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该门课程采用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教学手段,以增加讲授内容的信息量和原理、技术的直观性。

讲授方法上采用教师主讲和学生自学相结合;学生课堂演讲交流与老师点评相结合;课后布置思考题与课前、课间提问相结合;卷面考试与课程小论文相结合。

通过这种教学方法、手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方法、独立思考和写作与表达的能力以及创新的意识。

总评成绩由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占70%)和课堂回答问题和课程论文成绩(占30%)两部分组成。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教材:谭晓风,张志毅. 林业生物技术. 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主要参考书:
[1] 宋思杨主编. 生物技术概论.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 何忠效等,现代生物技术概论.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5
[3] 贺淹才主编.简明基因工程原理.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4] 冉秉利、魏林学主编.生物工程与应用.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
[5] 朱圣庚等.生物技术.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6] 莽克强主编.农业生物工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8
[7] 刘大均.生物技术.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8] 刘如林编著.微生物工程概论.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5
[9] 罗贵民主编.酶工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