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媒介对秋瑾事件的议程设置

合集下载

秋瑾反清革命军事策略研究

秋瑾反清革命军事策略研究

秋瑾反清革命军事策略研究作者:郑春奎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9期摘要:秋瑾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传奇人物,是当之无愧的巾帼英雄。

本文从秋瑾的诗文作品、参与的反清革命斗争活动,以及她所受到的越地文化的影响等几个角度,对其反清军事策略进行研究,并分析秋瑾的军事活动对辛亥革命的影响,以及对整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意义。

关键词:秋瑾;反清革命;军事策略;研究中图分类号:D442:K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9-0038-03一、秋瑾诗文中的反清革命思想及其形成(一)从闺阁的婉约情愫到匡时弊政的革命情怀秋瑾的反清军事思想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一个时代背景的影响和开明的政治风气影响下逐步萌发和成熟起来的。

在她1902年之前的岁月里,几乎只是走过了一个晚清仕宦家庭女子成人结婚的普通生活过程,这一阶段的诗歌也只是反映一个闺阁女子或闲情或幽怨的情怀,即便是婚后与其夫的“琴瑟意趣”和依人篱下的窘迫让她感叹道的《咏燕》诗:“飞向花间两翅翔,燕儿何用苦奔忙;谢王不是无茅屋,偏处卢家堆帽梁。

”{1}以及后来随家迁回浙江后因孤独而作的“昨宵犹是在亲前,今日相思隔楚天;独上曝衣楼上望,一回屈指一潜然。

”“已是秋来无限愁,那禁客里送离舟;欲将满眼汪洋泪,并入湘江一处流。

”(《秋日感别》)。

是她,作为一个大家闺秀时,仍未找到属于自己出路的一种感情,以及对家人、亲友的思念罢了。

(二)浓烈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1904年在日本期间,能反映她当是思想的《鹤鸽夭》非常典型:“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

金匝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

磋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第二年年底时,清政府也日本政府一起,直接发布了取消清国留学生的规则,直接禁止中国学生在日本参加有关的爱国活动。

她感觉到非常气愤并和八千多中国留学生一起,团结起来向日本政府提出了不满以及抗议,同时还代表中国的驻日大使汪大燮进行交流,但是汪大燮并未理会秋瑾。

民间舆论如何看待秋瑾案——兼与李细珠先生商榷(之一)

民间舆论如何看待秋瑾案——兼与李细珠先生商榷(之一)

民间舆论如何看待秋瑾案——兼与李细珠先生商榷(之一)【内容提要】《互动》对秋瑾案中“民间舆论”与“官府作为”及其互动提出很有见地的看法,也有严重失实之处。

在君权大于法权的时代,“讯明口供后就地正法”并于事后上报,就是皇帝钦定的法律和司法程序。

舆论集矢于张曾以革命罪杀害从未革命的“弱女子”秋瑾,痛斥官府制造冤案。

其原因既是清政府权威丧失,也与延续千年仍是当时社会主流意识的性别与社会角色观念有关。

1907年前后,“以立宪消弭外患”、“以立宪消除革命”,是清政府与民间舆论之间的“共识”,“预备立宪”是双方都在利用的“话语资源”和攻击对方的“武器”。

且史料与学术规范等,似亦有可探讨之处。

【摘要题】百家争鸣【关键词】民间舆论/弱女子秋瑾/冤案/预备立宪/学术规范【正文】近日拜读了李细珠先生大作《清末民间舆论与官府作为之互动关系》,颇有启发,也有一点疑惑。

先生大作多处引用近代史所所藏档案,笔者心羡而难以企及,不敢置喙,仅就目力所及,就教于先生。

一民间舆论抨击“就地正法”了吗?、《晚清政府何时何地开始实行“就地正法之制”》;陶葆霖《论就地正法》,李贵连《晚清‘就地正法’考论》。

王瑞成《就地正法与清代刑事审判制度——从晚清就地正法之制的争论谈起》除对“就地正法”作更深入更广泛的研究分析外,还指出前人论说的某些不足。

拙稿不探究“就地正法”本身,仅讨论《互动》的说法。

)《互动》“内容提要”首句是:“在清廷预备立宪的形势下,浙江巡抚张曾将尚未举事的革命党人秋瑾‘就地正法’,引起了江浙民间舆论的一片哗然。

民间舆论坚持以宪政精神做思想武器,抨击浙江官府处理秋瑾案的种种作为,使其穷于应付,狼狈不堪。

” 显然,这是对文章核心论点与基本内容的概括。

正文中也一再强调:“这种仅凭口供判案并立即执行的司法行为,与近代法制观念及其司法程序颇有距离,此举在近代法制社会中确是过于轻率的举措,颇有草菅人命之嫌,因而正在要求实行立宪的民间舆论对此大加非议,也就不足为怪了”;“张曾是一个较为守旧的官僚,在法制改革方面是保守的。

清末民初的死刑到底有多残忍

清末民初的死刑到底有多残忍

清末民初的死刑到底有多残忍作者:郑春来源:《新传奇》2021年第46期清朝死刑有三种执行方式:绞刑、砍头、凌迟。

凌迟虽然没有在《大清律例》中列为死刑方式,但在实践中却作为重罪死刑的执行选项之一。

凌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身体被肢解为几大块,另一种是要承受千刀以上。

无论哪种,都令人毛骨悚然。

1907年7月14日,民主革命志士秋瑾被捕。

第二天,浙江山阴县(民国时期,山阴、会稽两县合并为绍兴县)县令李钟岳初审,让秋瑾写供词。

秋瑾去意已决,提笔写下一句绝命诗句:“秋风秋雨愁煞人。

”秋瑾被捕是自己求死,她本来是可以逃走的。

既然死都不怕,她愁什么呢?临刑,秋瑾坦然提了三个要求,为她的愁做了注解:一、准写家书诀别;二、勿枭首;三、勿褫衵衣。

意为希望留下遗书,保留全尸,不要剥夺内衣。

秋瑾就义后,仍然被“暴尸道路”,后被亲友葬于杭州西湖边。

这样的结果,清朝官吏并不满意。

御史常徽上疏,“请夷其冢”,慈禧照准。

这便是要让革命者死无葬身之地。

清代死刑残忍至极雍正十年(1732年),身为湖北主考官的俞鸿图在主持湖北科考的时候泄露考题,被腰斩。

腰斩就是从腰开始,但屠夫不会一刀致命,割一半留一半,所以受到这个刑罚后不会立刻断气,需要经历缓慢的死亡过程。

俞鸿图受刑后蘸着自己的血连写七个“惨”字才断气。

《大清律例》规定,死刑有二:绞、斩。

但在司法实践中,还有一种更残酷的刑罚:凌迟。

凌迟作为一种刑罚,起源于南北朝时期,辽史记载作为正刑列入法律,此后被各朝沿用。

清代《皇朝通典》八十卷,“死刑之最重者为凌迟、为枭示(枭首示众)”。

具体到怎么执行,《大清律例》“二罪俱发以重论”下条例:“凡两犯凌迟重罪者,于处决时加割刀数。

”简单说,清朝死刑有三种执行方式:绞刑、砍头、凌迟。

凌迟虽然没有在《大清律例》中列为死刑方式,但在实践中却作为重罪死刑的执行选项之一。

最早的时候,凌迟是死后把人剁成肉酱,后来发展成死刑犯要忍受千刀万剐的痛苦而死去。

1898年9月,戊戌变法失败后,维新派领导人康有为、梁启超外逃,慈禧太后难泄心头之恨,便下令从速处死“戊戌六君子”。

秋瑾被斩首照片图秋瑾刑场跪地过程斩秋瑾的刽子手

秋瑾被斩首照片图秋瑾刑场跪地过程斩秋瑾的刽子手

秋瑾被斩首照片图秋瑾刑场跪地过程斩秋瑾的刽子手2015-07-08“鉴湖女侠”秋瑾是著名的女革命家,也是近代屈指可数的杰出才女之一。

秋瑾以谋反罪被斩首。

红颜喋血,以身殉国,在晚清女性解放和社会革命的大背景下,犹如疾风中的白露,在社会上卷起了一股巨大的风潮。

秋瑾就义已经一百多年,世事沧桑,当今中国已不再是血与火的革命斗争年代。

但秋瑾的精神,依然具有时代意义。

下面我们来看看秋瑾被斩首照片图和秋瑾刑场跪地过程。

秋瑾(1877~1907),女,原名秋闺瑾,字璿卿(璇卿),又字竞雄;号旦吾,又号鉴湖女侠。

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出生于福建云霄县城西七先生祠。

近代女民主革命志士,提倡女权。

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

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

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

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这张图片是我国在上世纪30年代拍摄的“秋瑾传”中的斩首场景,刊登于电影放映时戏院的说明书上。

可能是国内唯一的一幅了,所以是很珍贵的。

由于当时的印刷技术低下,所以图片模糊不清。

但是,仍然可以看出,秋瑾面色平静地直挺挺跪在地上,她的身后有一个清兵按住她的双手,旁边的持刀刽子手钢刀已经高高举起(面向画面),前面有一清兵揪住了秋瑾的长发,这正是清朝斩杀囚犯的典型模式。

这张图片说明,当时的电影工作者很认真地处理这位女革命先烈的就义情景,既表现了她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又展示了斩首这种处决场面的极端残酷性,非常值得赞赏。

解放前拍的另一部“秋瑾”电影(我看了),斩首场面就拍得很糟糕,秋瑾被2个清兵抓住双手站在刑场上,敲了几下锣就算斩首了,连跪下的动作也没有。

女权运动的先驱者秋瑾.

女权运动的先驱者秋瑾.

3.晚清统治者已不能漠视舆论的力量 (1)秋瑾案真相公布; (2)秋瑾案相关官员的下场:浙江巡抚张曾扬调离; 绍兴知府贵福不再任职;山阴县令李锺岳自杀
四、秋瑾案与秋瑾之扬名 (1)媒体的焦点而家喻户晓; (2)秋瑾的生平事迹因此受到特别关注,为 后世研究积累较充分的史料基础; (3)女性、鲜血,中国已有的文学体裁,几 乎都出现了取材于秋瑾的作品。
2.秋瑾夫妻反目的原因是两人的性别角色完全倒置 (1)秋瑾才情在丈夫之上 “妹如佳偶,互相切磋,此七八年岂不能精进学业? 名誉当不致如今日,必当出人头地,为我宗父母兄弟光, 奈何遇此比匪无益,而反以终日之气恼伤此脑筋。” “可怜谢道韫,不嫁鲍参军” (2)个性女强男弱 “好剑侠传,习骑马,善饮酒,慕朱家、郭解之人” , “要做强者中的强者”, “肉食朝臣尽素餐,精忠报 国赖红颜” (3)秋瑾不愿做贤妻良母 对夫、对子女、对家务
为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奠定东南、巩固武汉和推进
北伐,夺取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建立了不朽的功绩。
2.徐锡麟
(1)创建大通学堂:第一所革命
武装培训学校;
(2)领导皖浙起义:暗杀巡抚恩 铭是第一位清政府高官。
3.秋瑾
(1)近代妇女运动的先驱者:践行者、宣 传家 (2)第一个为革命流血的民主革命家; (3)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女文学家 (白话文体、诗词)。
“中国妇女还没有为革命流过血,请从我秋瑾开始吧”。 “我怕死就不会出来革命,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如满奴将我 绑赴断头台,革命成功至少可以提早五年。牺牲我一人,可以 减少后来千百人的牺牲,不是我革命的失败,而是我革命的成 功”。
4、陶成章
(1)暗杀西太后(1900年); (2)创建光复会(1904年); (3)联络会党(1904年、1906年); (4)控诉孙文:原因地域、政见和作风矛盾; (5)重振光复会:1910年恢复光复会; (6)陶成章之死:结束同盟会与光复会斗争.

秋瑾之死与晚清社会舆论

秋瑾之死与晚清社会舆论

秋瑾之死与晚清社会舆论2019-10-091907年7⽉15⽇晨,秋瑾,⼀个30岁的⼥性,在没有确供、没有实据的情况下,被清政府以试图谋反的罪名杀害。

受清末“新政”和预备⽴宪⿎舞的社会舆论,对涉嫌参与制造“秋案冤狱”的涉案⼈及晚清官场进⾏了前所未有的⼝诛笔伐,严厉谴责“杀⼈以媚⼈”的浙江巡抚张曾敭、“戕⽆辜之国民”的绍兴知府贵福等⼈。

⼀、贵福:负罪偷⽣死在秋案所有涉案⼈中,民愤最⼤的莫过于时任绍兴知府的贵福。

从贵福当时的社会地位和⼀⽣作为来看,他根本算不上是重要的历史⼈物,唯其主谋杀害了秋瑾,才在历史上留下罪恶的⼀笔。

贵福的⽣平经历,长期以来并不为⼈注意,加之其本⼈做贼⼼虚刻意掩饰,因⽽历史⽂献中有关他的记载颇为少见。

从现在掌握的⼀些史料看,贵福,⽣于清同治⼋年(1869),是⾹⼭健锐营镶黄旗⼈,蒙古族,也是⾹⼭营旗中唯⼀考取进⼠的⼈。

1906年,贵福被任命为绍兴知府。

当时,秋瑾在绍兴主持⼤通学堂,是绍兴风⽓⾰新的⼀⾯旗帜。

贵福去⼤通学堂视察,还以秋瑾的字“竞雄”为名,题赠“竞争世界,雄冠全球”的对联。

据说,为了掩护⾰命,秋瑾还叫贵福“寄⽗”、“义⽗”。

实事求是地说,对于捉拿秋瑾,贵福也有过迟疑,⼀则秋瑾在绍兴当地享有名望,⼆则⾃⼰与秋瑾毕竟有些交情。

秋瑾涉嫌“谋反”,对体制内的贵福显然是不利的。

贵福左思右想,最后决定从杭州调兵办理秋案,⼀则保密,⼆则避嫌。

清兵到位后,贵福⼜犹豫了。

对贵福的担⼼与恐惧,张曾敭也⼤加斥责:“派去兵队,系为拿匪之⽤,岂为府县看家,种种畏葸,办理乖⽅,……若再因循误事,⾮我所能宽贷也。

”正是张曾敭的督电,促使贵福最后下定决⼼拘拿秋瑾。

7⽉13⽇下午,贵福下令包围⼤通学堂,拿办秋瑾,并连夜“三堂会审”。

为了获得证供,贵福同时下了两道命令:⼀是严刑取供,⼆是搜查秋瑾祖宅。

但贵福没想到的是,两道命令都没得到他想要的结果:秋瑾受刑,拒不招供。

搜查秋宅,⼀⽆所获。

⼀⽅⾯,由于没有秋瑾谋反的确证,舆论对这个特⽴独⾏的⼥⼦充满了同情。

为秋瑾案秉义自杀的清朝官员

为秋瑾案秉义自杀的清朝官员

人物春秋RENWUCHUNQIU为秋瑾案秉义自杀的清朝官员◎裴毅然世人一般只知清末光复会浙皖起义失败,1907年7月13日下午,鉴湖女侠秋瑾被捕于山阴大通学堂,7月15日晨被杀于绍 兴轩亭口,时年22岁。

不过,这则著名历史故事背后,隐立着一位鲜为人知的人物—— 革命同情者、山阴知县李钟岳。

剑侠举事失利1906年8月,光复会副会长陶成章与核心会员徐锡麟、许仲卿创办大通学堂,作 为秘密训练会党之机关。

1906年冬,秋瑾秋瑾与徐锡麟(1873—1907 )等光复会骨干,在 沪密议浙皖两地同时举义,徐锡麟负责皖事,秋瑾负责浙事。

1907年正月,秋瑾回到家乡浙东山阴,任大通学堂体育教员。

不久, 陶成章、徐锡麟另有别谋,无暇兼顾大通学堂,委托他人又十分不力,便请秋瑾出掌。

徐锡麟赴安庆后,秋瑾以学堂监督身份接替 校务,聘请留日生王金发为体操教员,在师生中培养军事人才,创建“光复军”,准备 发难。

秋瑾利用其父与绍兴知府贵福的旧谊,取得官府护照,从上海买来枪支弹药,招金华、处州、绍兴三府会党头目数十人练习兵 操。

秋瑾还不顾当地绅士反对,执意招编女 国民军,但无女生参加。

秋瑾穿军衣骑马出入绍兴城,惹引非议。

当时一批留日女生回国后立志女教,终身不嫁,以争女权。

谭嗣同夫人为名誉校长的浏阳西城迎佛寺女校(高小),便聘请了这样几位抱持独身的留 日女生为教,同时带回上课前“起立、鞠躬” 的师生互礼。

1907年初,秋瑾与徐锡麟密定7月19日举事,消灭浙皖两地清军,拟定金华会党 首领王金发(1883—1915 )率先发难,处州(今 丽水市)继之,诱杭州清兵出援,然后再以嶂县、绍兴之众渡钱塘江急袭杭州,占领浙省,摇动东南半壁。

秋瑾正积极筹措,传来刘道一( 1884—60 I 文史精华/2019.04.下RENWUCHUNQIU人物春秋1906)长沙落败、杨卓林(1876—1907)南京就义、宁调元(1883—1913)岳州被捕、孙毓筠(1872—1924)南京被囚、胡瑛(1884—1933)武昌被捕的败讯,革命党人或死或囚,“接应之举,为之顿挫,遂益愤恨,决计不假外力,独行举事,而运动益力。

秋瑾被杀案新证——贵福手札小考

秋瑾被杀案新证——贵福手札小考

作者: 刘家军
作者机构: 厦门大学历史系
出版物刊名: 史学月刊
页码: 131-133页
主题词: 秋瑾;辛亥革命前夕;小考;手札;浙江绍兴;大学学报;中国妇女;第一人
摘要:秋瑾,字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籍贯浙江绍兴,出生于福建厦门(当时属同安府)。

(郑云山:《秋瑾生年辨》,《杭州大学学报》1978年第1期)1907年7月15日,秋瑾被当局杀害,成为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妇女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第一人。

《明夷女史》中的《敬告女界同胞——为浙江明道女学堂女教员秋瑾被杀事》一文给予秋瑾很高的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像 七 幅 , 瑾女 士 墨迹 一 章 。 … 尽 管 是 广 秋 ”
告 , 书 名并非 秋瑾 , 言语 之 间却 充 满 了对 秋 瑾 且 但
的敬 意和 惋惜 之情 。
序 幕 。在此 后 的 数 月 内 , 多 报 刊 都 给 予 了 非 常 众
关注 , 《申报 》 《 报 》 《 州 日报 》 《 、时 、神 、 大公 报 》 、
第3 1卷 第 3期
南都 学坛 ( 文社会 科 学 学报 ) 人
V l3 o 3 o・ 1N ・
2011年 5 月 A a e cF rm o N n u Jun l fh u a ie n oil ce cs Ma . 2 cd mi o f ad (o ra o teH m n isadS c i e ) u t aS n y 0 1 1
程 ” 朝野 的震 动 正 反 映 了媒 介 议 程 设 置 的 效 果 , 与作 用 。

瑾 诗文 , 秋瑾 好友 徐 自华撰 文 、 吴芝 瑛书 写 的秋瑾 墓 表等 。众 多 文 论 以 连 载方 式 刊 出 , 《 抚 恩 如 皖 新 帅被 刺》 就达 1 5期 之 多 , 至 两 个 月后 出版 的 甚
续不 断的报 道使 得该 议程 由媒 介议 程 逐 步 转化 为公 众 议 程 , “ 瑾 案 ” 化 为 “ 兴 冤狱 ” 并 由 秋 演 绍 ,
在 新政 、 立宪 的语境 下 , 而演化 为政 策议程 , 进 亦即在 舆论 的压 力 下 , 涉案人 员或 罢职 , 自杀 , 或 或 他杀 , 或蹭蹬 终 身 。该议 题 引起 了社会 舆论 的 广泛 关注 , 野 的震 动反 映 了媒 介议 程 设 置 的效 果 朝 与作 用 。但 是在 社 会 失范 的状 态下 , 体 的舆论 监督 虽然有效 , 力量还 有 限 。 媒 但
日程 ” 的功 能 , 接 影 响着 人 们 的态 度 和 观念 , 直 甚
《申报 》 对于 秋瑾 一 案 的报 道 , 终 集 中 于重 始
要 版 面 , 7月 1 如 8日的 “ 要 新 闻 ” , 次报 道 紧 中 首
了秋瑾 被 害 的消 息 : 绍 兴 明道 女 学 堂 教 习秋 瑾 “

媒介 议 程 中的“ 瑾案 ” 秋
10 9 7年 7月 7日, 申报 》 《 以黑 体大 字 号 刊发
了徐锡 麟 枪 杀 安 徽 巡 抚 恩 铭 的 消 息 。7月 l 5 日, 秋瑾 因受 到 “ 株连 ”, 在绍 兴 被 清 政府 杀 害 , 一
《 徐锡麟 》 书 的广告 , 一 竟连 续 刊 登 1 0天 , 号也 字
较大 , 广告 语 也 颇 耐人 寻 味 : 徐 锡 麟 手 刺 皖 抚 , “ 剖心 以死 , 事 也 , 扰 两 省 , 及 女 士 , 狱 也 奇 骚 祸 大
… …
直 关注 徐案 的各 报 , 即将重 心移 向秋 案 , 在最 立 都
短 的 时间 内给予 报道 , 而 拉 开 了“ 瑾 议 程 ” 从 秋 的
其他 报 刊 , 报 道 的 内容 和 体 例 上 , 致 相 在 大 同, 均集 中尽 可能 的篇 幅 , 秋瑾 案进 行报 道报 》 《 汇 报 》 《 州 女 、盛 、文 、神
报》 媒 体 几 乎 每 天 都 以 大 版 面 、 篇 幅 报 道 与 等 大 该案 有关 的消 息 , 其 是 在 当 时 中 国舆 论 中心 的 尤 上海 , 乎每 一 家 报 纸 都参 与其 事 。尽 管 各 报 的 几 政治 立 场 有 别 、 景不 同 , 在 同 情秋 瑾 、 斥 官 背 但 指 方 的舆 论导 向上 , 却表 现 出很 大程度 上 的一致 性 。
种 种质 疑 及 评论 , 瑾照 片 , 瑾 生前 演 说 稿 , 秋 秋 秋
至引 导着人 们 的行 为 。晚清 的新 闻媒介 是 民营报
刊 的天下 , 无论 是清 政府 对报 界约 束 的乏力 , 或 抑
是基 于报 界 的敢 言无 忌 , 们确 实 扮 演 着 引 领舆 他 论导 向急 先锋 的角 色 。1 0 9 7年 7月 , 介 对 秋 瑾 媒 遇害 一案 的连 续 报 道 , 成 了实 际 上 的 “ 瑾 议 促 秋
女士 曾至 日本 游 学 , 度 颇 高 。近 被 人 指 为 徐锡 程 麟党 羽 , 被 拿 获 , 予 斩 决 。 闻者 莫 不 懔 懔 。 遂 立 ” 此后 的一 段 时间 内 , 乎 每 天都 有 关 于 秋 瑾 事 件 几 的报 道 , 多 安 排 于 “ 电 ” “ 要 新 闻 ” “ 且 专 、紧 、 论 说 ” “ 苑 ” “ 件 ” “ 论 ” 重 要 栏 目, 题 、文 、要 、舆 等 标 醒 目, 容详 尽 , 括 秋瑾 被 捕 与 就义 的情 况 , 内 包 绍 兴 府公 布 的有 关秋 瑾 “ 案 ” 公 众 对 秋瑾 被 害 的 罪 ,
晚清媒 介对秋 瑾 事件 的议 程设 置
李 向 东
( 阳师 范学 院 历史 文化 学 院 , 南 河南 南 阳 4 3 6 ) 7 0 1
摘 要 : 瑾 被 害后 , 种 不 同 背 景 的 报 纸 竞 相 报 道 , 成 了新 闻 传 播 意 义 上 的 议 程 设 置 。 连 秋 各 形
关键 词 : 程 设置 ; 议 媒体 ; 秋瑾 ; 晚清 中图分 类号 : 2 7 K 5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0 2— 3 0 2 1 ) 3— 0 6— 5 1 0 6 2 (0 1 0 0 2 0
“ 程设 置 ” A e d —stn ) 议 ( g n a e ig 是指 传 播媒 介 t 在 一定 的时 间 内对某个 事 件或社 会 问题 给予 重视 并 集 中报道 , 引起 社会 公众 的注意 , 进而 成为 社会 舆 论 的 中心 议题 。媒 介 的这 种 为公 众 设 置 “ 事 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