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浅谈英汉动物隐喻词语翻译

合集下载

英汉语言中动物词语的对比与翻译

英汉语言中动物词语的对比与翻译

用人 数最 多的语 言一 汉语与世 界范 围内使
用关注 的焦点 ,一些具
关 系的联想论理论解释它们 的应用 。本文从
有关动物词语的字面意义即概 念意义 出发 ,
有特色的词汇包括有关动物 的词汇 , 已经不
探讨挖掘它们的联想意义 , 寻找出英汉语言
在汉英两种语 言中 , 有关动物词汇 的表
源 ,有助于避免语言交流的障碍和误解 。同 时也提示译者在 翻译实践中 , 不但要深入了 解 本民族文化 ,而且要深入了解外 国文化 , 真正领会原文 的含义 , 通过译文准确传神的 表达 出原文所包含 的信息。
参 考文献 :
【1 J E u g e n e A. Ni d a . L a n g u a g e , C u l t u r e , a n d T r a n s l a t i n g [ M] . I n n e r Mo g o l i a :I n n e r Mo g o l i a U n i v e r s i t y
畴词汇的影 响。
关键词 :动物词语 语义对比 翻译方法 中西方思维


英汉 动物词语 的语 义 关系
英汉两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 ,
在表达语义上各具特色。人们在特定的文化 背景下对某种动物 的感情也是不尽 相同的。
“ 炒鱿鱼 ”在汉语里 指解聘 、解雇 , 英语直 译 会 让 人 一 头 雾 水 ,只 能 意译 为 “ i f r e
是吉祥 、富贵、权利 的象征 , 但英 语里认 为
龙是 凶暴 ,毒恶的象征 , 所 以没有相对 应的 动物来表达汉语 中的龙。正如狗咬狗不 能翻 译为 “ D o g e a t s d o g ” ,因此在互译 时就 出现 了完全不对应的现象 : “ l u c k y d o g ”翻译 为 “ 幸运儿 ” 。

浅析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语隐喻的汉译策略

浅析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语隐喻的汉译策略

浅析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语隐喻的汉译策略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英语隐喻形式简单,语义丰富,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相似性、民族性、文化性和主观性等本质特征。

在汉译英过程中,需要遵循符合英汉文化背景、符合英汉语言表达习惯、英汉意义对接完整、语言通顺优美等原则,采取以意译为主、直译为辅,喻意为主、喻体为辅,目标语言为主、源语言为辅等汉译方法,从而达到“信、达、雅”的翻译目的。

标签:认知语言学;英语隐喻;汉译策略一、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隐喻的概念和本质要理解隐喻的概念和本质,首先要明白隐喻产生的途径和过程。

语言的形式总是有限的,而人们要表达的意思却是无限的,产生于使用过程中的实际需要。

如汉语的常用汉字就7000字,英语也只有26个字母,这些汉字和字母的简单组合远远不能反映人们多样化的表达意图。

于是,人们便想办法让有限的形式表达无穷的意思,一些形式和客观世界相联系的特质就决定了该形式具有表达多重意思的可能性。

这种可能性建立在这样一种客观事实上: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有相似、对立、相关、种属等。

而相似性可以是性质、颜色、大小、状态、声音、动作、原理、功用等各个方面。

于是,人们将两方面具有相似性的事物之间互相指称,往往用具体事物指代抽象概念。

因为具体事物比较容易表征,而抽象概念难以描绘。

如红色可以表示热情、积极、浪漫、喜庆、祝福等多层抽象含义。

当然这种联系有着民族的共同性,每个民族由于生活条件和民族心理的不同,对这种形式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理解的时候需要考察特定的民族历史和民族思维方式。

如美国人认为红色代表战争、恐怖、危险等。

这种高效的指称省力、经济,也符合大多数人的心理,因此可以迅速得到传播,从而成为民族语言的一部分,成为语言中的化石,成为语言中最底层的一部分,最完美地呈现出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特征,经久不衰。

这个过程就是语言隐喻的产生过程。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定义隐喻:基于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巧妙地利用人们熟悉的形象、特征、动作或哲理去指称、暗示人们尚不熟悉或不易把握的对象。

浅析英汉动物词的文化对比与翻译

浅析英汉动物词的文化对比与翻译

语言新探浅析英汉动物词的文化对比与翻译杨镕静 凯里学院外国语学院摘要:受地理环境、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影响,英汉两种语言的部分动物词所代表的含义有所不同,在进行英汉翻译的过程当中,就有必要了解英汉动物词的文化内涵及其之间的差异,并采取合理的方式进行翻译,以使译文与原文相符,并能体现原文的语言文化,从而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际。

本文对比了英汉动物词之间的文化差异,并探讨了英汉动物词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英汉翻译;动物词;文化差异英汉两种语言的词汇都非常丰富,其中也不乏很多与动物相关的词汇。

动物形象经历史的发展,逐步沉淀于人们的心中,负载着人们的情感,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动物文化[1]。

在英汉两种语言当中,相同的动物可能有着相同的文化内涵,但也可能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同时不同的动物也可能存在相同的文化内涵,此外,还存在文化内涵缺乏的现象。

一、英汉动物词的文化差异对比(一)动物词相同,文化内涵相同英汉两种语言虽因地域、民族、思维等因素的影响存在着一定差异,但词汇当中有很动物词也有着共通的部分。

如汉语中的“狐狸”与英语中的“fox”。

说到狐狸,人们的第一印象都是“狡猾、奸诈”,而在英语当中,多数与狡猾有关的词语也均有“狡猾、奸诈”等含义,如“an old fox”表示“老奸巨猾的人”、“play the fox”表示“耍滑头”。

又如汉语中的“猪”与英语中的“pig”,不管是汉语或是英语,“猪”给人的印象都是懒惰、肮脏、丑陋等印象,英语中的“to live like pigs”表示“养尊处优”,“as fat as a pig”表示“胖得跟猪一样”,两种语言当中“猪”的文化内涵基本相同。

此外,诸如“狼”、“鹿”、“绵羊”、“蜗牛”等动物词,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内涵均基本相同。

(二)动物词相同,文化内涵相悖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同种动物在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形象,体现了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也就造就了英汉动物词虽相同,但其文化内涵却完全相悖的情况。

英汉动物隐喻对比——以十二生肖中的“猪”“牛”“鸡”为例

英汉动物隐喻对比——以十二生肖中的“猪”“牛”“鸡”为例

英汉动物隐喻对比——以十二生肖中的“猪”“牛”“鸡”为例摘要:动物和人类的活动的相同之处在语言层面上称为动物隐喻。

动物隐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均有广泛的使用,他使语言生气勃勃,形象鲜明。

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借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肖动物“猪”,“牛”,“鸡”,通过对这三种动物在英汉语中的隐喻意义的深入对比研究,揭示出英汉动物隐喻异同的原因。

关键词:动物隐喻;生肖;猪;牛;鸡隐喻的研究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人类语言发展的特殊产物。

动物隐喻是人类认知中最重要的隐喻之一。

对英汉生肖动物隐喻的研究,不但对人们在日后生活中能更好的认识和运用动物隐喻有所帮助,而且在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上也是有意义的。

一、动物隐喻的理论基础1.1 概念隐喻美国学者Lak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说:“隐喻不仅普遍存在于语言中,也存在于思想和行为中。

我们思考和行动的普通概念系统本质上是隐喻性的”。

他们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这样一个新理论。

对隐喻的内涵有以下三种理解: 第一,隐喻不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手段,而是一种语言规范,它广泛地反映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其次,隐喻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很大的随机性,不同的隐喻会形成一个网络结构,对人们的思维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三,隐喻不是简单的语言产物,而是通过语言反映了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

因此,隐喻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

动物隐喻属于概念隐喻中的实体隐喻。

实体隐喻是指利用物体的概念或结构来认识和理解我们的经验。

把抽象的、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事件、状态等无形的概念看成具体的、有形的实体,以便对其进行讨论、量化,确定其特征和原因。

1.2 动物隐喻动物隐喻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我们经常用一些动物来比喻一些人和事,人们会把抽象、模糊的思维方式变成具体、有形的人或物。

隐喻的映射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系统性,动物隐喻的映射机制也是如此。

同一个动物可以用来解释多个抽象的事物或概念,同一个抽象的事物或概念也可以通过多种动物来理解,例如:“猪”可以用来指“笨”、“懒”、“脏”等一系列形象,而“牛”和“马”都可以象征吃苦耐劳、无私奉献这样优秀的品质。

英汉动物习语的喻意及翻译方法

英汉动物习语的喻意及翻译方法

2009年第01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No 101,2009第25卷J O URNAL OF E D UCAT I O NAL I NST I TUTE O F JI L I N PR O V I NCE Vol 125(总205期)Tot a l No 1205收稿日期:2008—09—12作者简介:刘 俊(1981—),女,重庆人。

四川外语学院重庆南方翻译学院,助教。

英汉动物习语的喻意及翻译方法刘 俊(四川外语学院重庆南方翻译学院,重庆401120)摘要:习语是各国文化的精髓,它作为语言的精华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充分反映出文化差异。

本文以大量的实例分析探讨了英汉动物习语喻意的文化起源及差异形成的原因,并讨论了动物习语的不同翻译方法,从而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关键词:文化差异;动物习语;喻意;翻译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09)01—0151—02 一、语言和文化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原始文化》一书中将“文化”定义为人作为社会成员所需要的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以及其他的能力和习惯等的复杂总和。

之后,很多学者又将文化的概念扩展延伸,并从广义上将其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物质文化,指的是人类生产制造的产品,如食物、住房、衣服、工具等。

第二类是精神文化,是指人类思维的方式和产物,比如信仰、观点、价值观、对生活的憧憬等。

第三类是社会体系和习俗,指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规则等,如法律、教育、历史、风俗等。

总之,文化通过人们的观念、语言和行为反映出来,渗透到社会每一个角落。

语言是人类生产活动的产物,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一个民族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其民族文化的现实。

语言更受文化的影响,语言的使用与学习不能超越文化而独立存在,不能脱离一个民族流传下来。

文化的发展造就了丰富的语言。

习语是英语中文化含量很大的语言组成部分。

在一些习语中所出现的动物形象不只是单纯的动物,这些动物被人们赋予一定的意义,更能生动鲜明地表达意思。

英汉人体词“head(头)”的隐喻研究

英汉人体词“head(头)”的隐喻研究

英汉人体词“head(头)”的隐喻研究一、引言隐喻不仅仅是语言中的一种修辞现象,它存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本质上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

隐喻的这种认知功能在当代已被大家普遍认同,成为认知语言学探讨的热点。

作为一种认知手段,隐喻帮助我们利用已知的事物来理解未知的事物,用具体的实物来理解抽象的概念,使人类不断认识新事物新概念,成为一种给万事万物命名的主要手段(李国南,2001)。

隐喻的形成称为概念化(metaphorization),它涉及到两个领域,即源域(source domain)和目标域(target domain),人们将对源域的经验理解映射(mapping)(或投射projecting)到目标域,基于两者具有相似性或能够创造相似性的本质上,达到认识目标域的目的(束定芳,2000)。

在这两个不同的领域中,源域是人们所熟悉的、简单具体的事物,而目标域是暂未被人认识的、陌生的事物或是复杂抽象的概念。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了解首先是从自身开始的,尤其在科技不太发达的古代,人们对人体及其各个器官的外形最为熟悉,从而使其充当了认知隐喻的基本的、重要的源域,通过自己的身体结构去认识世界。

二、英汉语中“head(头)”类字的分析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总结的人类思维特征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意即古代人总是把人作为衡量周围事物的标准。

如对于没有生命力的床,人们以床头、床尾、床脚、床身来命名它的各个部位。

将没有生命的物体拟人隐喻化命名,一方面形象地表达了新事物的形状和功能,填补了原来的词汇空缺;另一方面简练地表达了复杂的概念,使我们不必啰嗦地描述为床的前端、床的末端、床供人睡觉的部分和支撑床的底部。

这也符合人类语言发展的经济原则(principle of economy),亦即省力原则(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Zipf,1949)。

人对事物的认识过程表现为以自身为中心,去感受、体验和认识世界,整个世界便成了人类基于身体感知下的世界。

英汉动物词的文化内涵差异及其翻译方法-毕业论文 Microsoft Word 文档

英汉动物词的文化内涵差异及其翻译方法-毕业论文 Microsoft Word 文档

英汉动物词的文化内涵差异及其翻译方法作者:杨振摘要: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动物词,但由于两个民族在文化背景、思维方法、价值观念、审美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等诸多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两个民族对同一动物词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有的有着相同的象征意义,有的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甚至有的相冲突。

由于这些差异的产生,它会给我们的跨文化交流和翻译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本文主要归纳了一些动物词文化内涵的异同,并给出了一些英语动物词的翻译方法.关键词:动物词;英语;汉语;文化内涵;翻译方法Abstract:There exist a lot of animal word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But the Two countries have great differences in cultural backgrounds, thinking modes social psychology , aesthetic values and so on. The differences lead to different figurative meanings of animal words. Some figurative meanings are same,some are different and even some are contradictory.This difference will bring much trouble to ou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translation. This paper mainly summarized the similarities and the differences of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animal word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and give some translation methods about animal words.Key words:animal words;English;Chinese;cultural connotation; translation method1 引言:众所周知,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在人类社会的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动物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物质基础,所以人类的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动物词汇。

浅谈英语隐喻的认知与翻译

浅谈英语隐喻的认知与翻译

浅谈英语隐喻的认知与翻译本文从认知角度简要阐述隐喻,从文本转换和文化内涵两个方面探讨隐喻翻译,并分析了隐喻翻译的基本技巧,如直译法、直译加解释法、转换喻体法。

对理解隐喻和正确地翻译隐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标签:隐喻认知文本转换文化内涵翻译一、引言西方比较系统的隐喻研究始于亚里士多德,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中国古代文献论及隐喻的典籍也很丰富。

根据研究对象、范围和方法,西方对隐喻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隐喻的修辞学研究,从亚里士多德到理查兹,大约开始于公元前300年,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隐喻的语义学研究,30年代到70年代初,这一阶段不仅从语言学角度而且从逻辑和哲学角度对隐喻作语义研究;70年代以来对隐喻的多学科研究,从认知心理学、哲学、语用学、符号学、现象学、解释学等多种角度进行多层次的研究,大量论著出版问世。

我国学者对隐喻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如束定芳探讨了现代隐喻学的研究目标,方法和任务。

聂炎论证了隐喻的五种功能:开辟认识世界的新途径、扩大人类的认识视野、加强认识深度、创造新的思想、提供类推证明,揭示事理。

郑洪仁指出隐喻是语言艺术中的艺术,语言艺术中的花朵。

这些研究进一步增进了我们对隐喻概念的理解。

二、隐喻及认知(一)隐喻的本质。

隐喻是一种凝练的明喻,用来揭示一种隐含的比较,其本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

作为修辞格的一种,隐喻通常通过一个词或词组以一事物替代另一事物,并以此来暗示两者之间存在一种相似性或类推性。

隐喻具有三个必不可少的要素:本体,喻体,喻意。

(二)隐喻的认知。

隐喻在本质上是认知的,是一种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

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类事物,并提出了用来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映射来解释隐喻认知现象,从而形成了隐喻认知机制,即隐喻是由一个结构相对清晰的始源域和一个是结构相对模糊的目标域构成的,是认知域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的过程。

隐喻就是将始源域的图式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之上,让我们通过始源域的结构来构建和理解目标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隐喻的研究源远流长,传统语言学将隐喻看作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是语言装饰的手段,传统隐喻理论也将隐喻当作是一种用于修饰话语的普通修辞现象。

直至最近数十年来,隐喻从传统修辞学的研究对象逐渐成为诸如语言学、哲学、语用学、语义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翻译学等学科研究。

当代认知语言学把隐喻的问题从传统的修辞观提高到认知高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认知的手段和结果。

隐喻由三部分组成:本体(被比的对象)、喻体(用来类比的对象)以及联系本体和喻体的最突出的共同特征。

Lakoff 和Johnson 指出隐喻是“语言和社会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

”是人们参照已知的、熟悉的、具体的概念去认识或思考未知的、陌生的、抽象的概念的认知方式。

(刘法公,2007:47、48)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的描写凸显了隐喻的认知性质,认为隐喻的产生具有心理基础,并有心理上的运作机制。

隐喻作为一种极为活跃的语言现象,反映了各民族语言文化的特点。

1隐喻翻译的认知取向以认知科学为依托的认知语言学是以语义为中心的语言学流派,其论点是:语义是概念化的,是人们关于世界的经验和认知事物的反应,是与人认识事物的方式和规律相吻合的。

(赵艳芳2001)认知语言学强调经验和认知对语言产生的重要作用,认为语言“是客观现实、社会文化、生理基础和认知能力共同的产物”,包括隐喻语言在内的任何语言现象都是有理有据的,即可以从人的心理和认知的角度加以分析和解释。

传统的翻译理论受修辞学、文体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认为隐喻只是一种修辞手段,隐喻的翻译就是一个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问题。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隐喻的产生是有生理基础的,并有心理上的运作机制,即从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的结构映射。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认为人类语言不是一个自治的系统,离不开人类的体验,语言能力也不是一个独立的系统,是人类一般认知能力的一部分(Lakoff&Johnson,1999)。

2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策略从认知语言学来看,认知语言学是以语义作为中心的,其核心观点是语义是人们对世界经验和认知事物的概括和总结,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规律是相一致的。

所以认知语言学强调经验和认知对语言产生非常重要的作用,包括隐喻在内的语言现象都是在现实中能找到依据的,可以从心理和认知角度加以分析和解释,从这个角度看,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就是一个语言符号之间的相互转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修辞手段。

翻译作为一种语言沟通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移植的过程,是用翻译的形式重构源语言文化模式,将一种语言所蕴含的意义和文化形式传递到另一种文化中去的过程。

语言来源于社会生活,同时文化又是社会生活和民族的载体,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认知方式和思维表达方式,所以不同语言文化的隐喻既有性质相同的一面,同时又有着不同的一面,因此隐喻的翻译实践在传递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意义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那么,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到底应如何把源语中的隐喻成功地翻译成目的语呢?笔者认为,深刻理解英语隐喻是准确翻译英语隐喻的前提。

英语隐喻理基金课题:菏泽医学专科学校科研课题,项目编号:H11S01。

doi:10.3969/j.issn.1008-4118.2012.03.51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浅谈英汉动物隐喻词语翻译孙蕊(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山东菏泽274030)摘要:传统翻译理论对隐喻的研究多以修辞研究为取向,把隐喻的翻译视为修辞层面的语际转换。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这无疑给隐喻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大量隐喻词语,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翻译隐喻时,必须立足于源语和目的语的社会文化背景,从认知语言学理论出发,通过其隐喻认知意义的异同对比分析,进而选择最佳的翻译策略,传达原作中的形象意义,以达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目的。

关键词:认知;动物隐喻词语;翻译中图分类号:H0;H0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18(2012)03-0089-0389解的关键在于掌握其定义,弄清其类型,同时紧密联系语境抓住三要素,即本体、喻体和相似点,然后再选择一种恰当的翻译策略把它译成目的语。

国外对隐喻翻释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当属英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纽马克,他提出了七种翻译方法:直译法(re-producing the same image in the TL);套用法(replace the image in the SL with a standard TL image);明喻替换法(translation of metaphor by simile);明喻加注法(translation of metaphor(or simile)by simile plus sense);意译法(conversion of metaphor to sense);删略法(deletion);直译加注法(same metaphor combined with sense)。

国内外学者提出的观点都很有代表性和实用性,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多数学者仍从传统的隐喻的修辞功能视角展开研究。

而随着隐喻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隐喻的认知功能不可忽视。

例如:例如:castle in the air(空中楼阁),walls have ears(隔墙有耳),to add oil to the flames(火上浇油),bitter smile(苦笑),a thunder of applause(雷鸣般的掌声)等。

对这类隐喻的翻译,译者完全可以采取直译的方法,达到使译文读者获得和原文读者相同反应的目的。

3英汉动物词语的隐喻翻译对比分析在翻译实践中,汉语隐喻被翻译成英语之后,该隐喻的英语译文能否被以英语为母语者接受,是译者应该考虑的首要问题。

不同语言文化必然会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习惯表达,在表达同一概念的时候可能会采用不同的喻体,这种不同主要是因为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语言习惯问题所导致,所以在翻译实践中,翻译某些隐喻词的话,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将汉语中的喻体替换成符合英语国家习惯色彩的喻体,同样也可以将英语国家中语言喻体转换成符合汉语习惯中的喻体。

由于中西方文化以及人类思维模式在程式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对事物的感知和认知也有相似之处。

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着用“同一喻体动物去喻指同一个事物”的现象,即动物隐喻表达的重合现象。

例如:狼在中国人眼中是凶残好杀的动物,有“狼心狗肺”,“狼狈为奸”,“如狼似虎”之说。

英文的wolf也是这个形象,如: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着羊皮的狼,喻指伪善友好的人);“throw sb.to the wolves”(弃某人于险境而不顾;见死不救)。

驴(don-key)在中西文化中都被认为是不讨人喜爱的动物,在英文中如果要说某人愚蠢或固执就会说“He is an absolute donkey。

”,中文相同的表达方法是“他倔得像头驴,他是头蠢驴”。

狐狸(fox)在中西文化中的形象总是奸诈狡猾的,在中文中经常提到“一只狡猾的狐狸”,在英文中会说“a cunning fox”。

当然,在纷繁复杂的语言中还有很多动物在中英文中具有相同的喻义。

例如,鹿是胆小温顺的,小羊是讨人喜欢的,猪是肮脏贪吃的,猴子是顽皮淘气的,豺是贪婪卑鄙的。

(邓炎昌、刘润清:2001:188)以上述各种动物为例,我们可见思维的共性使不同语言产生了相似隐喻表达方式,其喻体的内涵色彩也带有共性。

英汉两个民族熟知的动物相差无几,但是这些动物与人类的亲疏远近、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有时候却大相径庭。

因此英汉动物词汇中存在大量的喻体相同、喻义不同的隐喻现象。

由于文化和生活经历的差异,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人们在使用隐喻时就有可能使用不同源域的形象,来映射相同的目标域,即隐喻表达相同的意义,但喻体不同。

即喻义对应,喻体不对应,这种现象被称为隐喻并行。

例如:形容一个人心中焦急,坐立不安,汉语是“热锅上的蚂蚁”,而英语则是“a cat on hot bricks”。

表示某人胆小时,英语用“as timid as a rab-bit”,汉语用“胆小如鼠”。

这样的用法不胜枚举,比如:like a duck to water(如鱼得水)、goose bumps(鸡皮疙瘩)、a drowned cat(落汤鸡)、a black sheep(害群之马)、a rat in a hole(瓮中之鳖)、to cast pearls before swine(对牛弹琴)等。

注意到并行现象非常重要,因为这个知识可帮助语言学习者和使用者了解母语和外语的差异,在使用外语时,不直接用母语的表达法,进而避免跨文化交际时的母语负迁移。

那么,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到底应如何把源语中的隐喻成功地翻译成目的语呢?笔者认为,深刻理解英语隐喻是准确翻译英语隐喻的前提。

英语隐喻理解的关键在于掌握其定义,弄清其类型,同时紧密联系语境抓住三要素,即本体、喻体和相似点。

(谭卫国,2007:42)然后再选择一种恰当的翻译策略把它译成目的语。

在翻译的过程中,对隐喻的理解和处理是通过原语作者与读者之间沟通交流的基础之上,也就是90说只有双方对喻体要有共同的认识,这是因为从本质上讲,隐喻就是用甲事物去理解和体验乙事物中。

英汉语言各自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隐喻的主客体的选择不尽相同,这给隐喻的翻译带来不少困难。

解决这个问题的前提是译者要充分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具备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

因为翻译不仅仅是双语交流,它更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翻译目的是突破语言障碍,实现并促进文化交流。

而这种“文化交流”在本质上是双向互动的。

一言蔽之,“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

”(王佐良,1989:18)。

隐喻的创建、使用和理解是语言使用者的思维过程,那么隐喻的翻译必须涉及到两种语言和文化的思维过程,才能产出良好的隐喻译文。

(刘法公,2007:47)在翻译动物隐喻时,必须立足于源语和目的语的社会文化背景,从认知语言学理论出发,通过其隐喻认知意义的异同对比分析,进而采取最佳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传达原作中动物的形象意义,以达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目的。

参考文献:[1]Lakoff,G.&Turner,M.More than cool reason:A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J].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3]陈宏薇.英汉翻译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4]魏耀章.认知能力和语言水平对中国英语学习者隐喻理解和生成的影响[D].博士论文,上海交通大学,2007.收稿日期:2012-08-259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