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医各家学说】刘完素(2)课件ppt

合集下载

中医史27金元四大家之刘完素

中医史27金元四大家之刘完素

中医史27金元四大家之刘完素上回我们说了起源于宋代的《寿亲养老新书》,中国北宋以后的历史,分为南北两部分,北边依次是辽、金、元,南边是南宋,南宋后来被元取代。

辽代入主中原以后,政权逐渐腐化,被金所灭,金代后来又被元所灭。

金元时期,中国北方涌现了四大医学家,被称为“金元四大家”,分别是刘完素(1120-1200)、张从正(1156-1228)、李东垣(1180-1251)、朱丹溪(1281-1358),从此篇开始,我们陆续说说这四位医学家。

今天我们先说刘完素和他所著的《素问玄机原病式》。

《素问玄机原病式》大约成书于南宋孝宗淳熙八年(金代大定二十一年,即公元1181年),是阐发刘氏(刘完素)火热学术观点的代表作。

本书既对中医理论之火热为病方面做了详尽的论述,对中医临床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也为后世温病学说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素问玄机原病式》的作者刘完素,字守真,自号“通玄处士”,河北省河间市人,所以世称“刘河间”,刘完素是“金元四大医学家”之首。

刘完素约生于北宋徽宗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卒于南宋宁宗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享年80岁左右。

刘完素从二十五岁开始研究《黄帝内经》,日夜不辍,一直到六十多岁。

数十年间的刻苦研习,加之其丰富的临床实践,终于“目至心灵,大有开悟”。

刘完素精于《黄帝内经》,尤其是其中的五运六气,洞悉运气有常有变及其对发病的影响。

刘完素根据《黄帝内经·素问》中卷二十二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中记载的病机十九条,加上北方气候天高地寒、百姓淳朴勤苦、饮食醇醲【nónɡ】、久而蕴热,病则因“寒包火”而病热者居多的客观实际情况,强调火热为病,提出“六气都从火化(生)”。

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方剂多用热药,刘完素认为有些失当。

刘完素主张多用辛凉解表、泄热益阴的药物,他也非常擅长应用寒凉药物。

因此,刘完素创立了中医的“火热学说”,成为一代大家。

刘完素的学说不仅造福了金代当代,而且对后世影响深远,为明清之季的温病学说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中医各家学说(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中医各家学说(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一循名责实,勘误求真 二掌握特点,了解全面 三取长补短,兼收并蓄 四结合临床,领悟学说 复习思考题
第五章中医 学派的界定
与划分
第六章主要 学术流派介 绍
第一节中医学说、学派的界定 第二节中医学派的划分
第一节河间学派 第二节易水学派 第三节丹溪学派 第四节攻邪学派 第五节温补学派 第六节伤寒、温病研究诸家 第七节汇通思潮下研究诸家
第七章晋唐时 1

第八章两宋时 2

3 第九章金元时

4
第十章明代
5 第十一章清代、
民国初期
一编纂、校注经典医籍 二阐述医学理论 三研究养生 四辑集方剂 五医德理论的系统阐发 第一节陈延之 第二节王冰 第三节孙思邈
一研究伤寒,阐发补充 二各抒医理,发挥专长 三儒医大量出现 四官药局的出现 第一节钱乙 第二节陈自明 第三节庞安时 第四节陈言
目录分析
第一章中医各家学说 的学术起源
第二章中医各家学说 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章各家学术争鸣 与中医理论发展
第四章各家学说学习 方法
第一节中医各家学说的形成 第二节各家学说的传承形式与特征
一阴阳五行学说 二五运六气学说 三藏象学说 四气血理论 五经络学说 六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学说 七病因学说 八四诊、八纲 九治则、治法
作者介绍
读书笔记
这是《中医各家学说(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 的心得。
精彩摘录
这是《中医各家学说(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 的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一研究伤寒,阐发温病 二新学肇兴,百家争鸣 第一节刘完素 第二节张元素 第三节张从正 第四节李杲 第五节王好古 第六节朱震亨 第七节王履

中医各家学说:河间学派

中医各家学说:河间学派

中医各家学说:河间学派河间学派是以宋金时代河间刘完素为代表的一个医学流派。

其学术思想的中心内容是从运气角度出发,探讨火热病机,以治疗火热病证为其擅长,善用寒凉药物,故后世又称之为寒凉派,有“热病用河间”之说。

主要医家:刘完素、穆大黄、荆山浮屠、马宗素、葛雍、镏洪、常德、罗知悌。

一、刘完素【简介】刘完素,字守真,自号通玄处士,河间(今河北河间县)人,后人称其为刘河间。

刘完素为金元四大家的第一家。

【著作】《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宣明论方》、《三消论》、《伤寒标本心法类萃》等,其中以《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论方》尤能代表其学术观点。

【五运六气病机学说】1、刘完素以比物立象的方法,将脏腑病机与五运联系在一起,将病机十九条中的脏腑病证统归于五运之中,归纳为“五运主病”。

2、《素问》病机十九条之中,原有风、热、湿、火、寒邪为病,刘完素加以归纳、补充,并增列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一条,以成“六气为病”一类,使之与运气学说之六气相合。

【亢害承制论】刘元素认为运气的承制关系,是维持其运动的必要条件。

将“亢害承制”的意义延伸于病机,提出五运之中,一运过极,必有承制之象见之,因此,在临床上可以出现似是实非的假象。

【六气化火说】1、提出以“火热论”为中心的学术观点。

2、提出著名的“六气皆能化火”之说。

3、治疗这类水肿腹账,则主张用辛苦寒药为君。

4、在《宣明论方》中所举方药,重视风、湿、燥、寒与火热的关系,风邪为病,创立防风通圣散,火热为病,制神芎丸清热兼以散风火,大金花丸则苦寒直折,盖风火热三者多易相兼为病故也。

湿邪为病,则用三花神佑丸、葶苈木香散。

燥邪为病,多兼火热,故用人参白术散、绛雪散等。

【火热病证治】1、明确提出辛凉解表的方法,并根据具体情况而随证应用。

2、对于里证的治疗,刘完素根据临床表现提出了三种不同的治法:(1)凡里证见而表证已解,仅有里热郁结,见有脉实而不浮,不恶风寒,自汗谵语,咽痛腹满,而大便不行,有可下之证者,属热邪郁结在里,当用承气汤。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PPT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PPT

《中医各家学说》课程总结3:主治疾病
外感:伤寒:伤寒一脉
温病:王履、缪希雍,温病一派 疫病:张仲景,刘完素,李东垣,吴有性…… 叶桂(猩红热),王士雄(真霍乱),郑梅涧(白喉)…
《中医各家学说》课程总结3:主治疾病
内伤:中风:外风说:内经,伤寒论,……
内风说:金元四家,罗天益(中脉中腑中脏) 王履(真中类中),叶桂(阳化内风)……
黄帝内经
伤寒学派
金元四家
易水学派
温补学派 温病学派 汇通学派
薛己、赵献可、张介宾、李中梓等 温疫学派——吴有性、戴天章、余霖等 温病四家——叶桂、薛雪、吴瑭、王士雄 唐宗海、张锡纯、恽铁樵等
《中医各家学说》课程总结2:基本理论 学术渊源:易学(张介宾、赵献可、孙一奎)、理学(朱丹溪) 道家、佛家…… 运气学说:王冰、刘完素、张介宾、陆懋修等 阴阳学说:阳有余阴不足(朱丹溪) 阳非有余真阴不足(张介宾)
推荐:
《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单书健 等编著 《中医各家学说》任应秋
郁证:五郁(内经,王履),六郁论(朱丹溪,气血痰热湿食)
虚劳:汪绮石、胡慎柔、吴澄,叶桂等 消渴:刘完素(三消论)
血证:王清任,唐宗海等
臌胀:喻昌(单腹胀三法)等 泄泻:李中梓(九法)、喻昌(逆流挽舟等四法)等
癃闭:李中梓(七法)
癥瘕积聚…… 妇科病症(陈自明、傅青主等)、儿科病症(钱乙等)
外科病症(危亦林、汪机等)……
脾胃论(李东垣、罗天益等脾阳,吴澄等脾阴,叶桂等胃阴) 脾肾同补(薛己、张介宾、李中梓等)
病因学说:三因:外感六淫、戾气学说(诸病、吴有性等)
情志病(刘完素、张从正、朱丹溪、张介宾等) 情欲(朱丹溪、张介宾等)
饮食(李东垣、罗天益等)

中医各家学说

中医各家学说

河间学派【刘完素】亢害承制论:《素问·六微旨大论》曰:“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

”兼化:两种或两种以上邪气合并出现,相兼为病。

反兼化:又名胜己化,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向着相反的方向,能战胜自己的方向转化。

“亢害承制”是运气学说的内容,指五运消长变化过程中,出现太过、不及时所表现的一种内在调节机制。

由于五运之气的偏亢过度,往往出现“胜己之化”的假象,因此在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就会出现本质与象不一致的情况。

即“木极似金,金极似火,火极似水,水极似土,土极似本。

”反兼胜己之化:湿极反兼风化制之一一土极似木;风极反兼金化制之一一木极似金;火极反兼水化制之一一火极似水;燥极反兼火化制之一一金极似火;寒极反兼土化制之一一水极似土。

火热论:(1)火热为病的广泛性:刘完素通过临床实践丰富和发展了《素问》病机十九条,在阐述火热疾病广泛存在的同时,还从理论上进一步揭示了火热致病的病变机理,为火热病的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2)六气皆能化火说:①风与火热:刘完素认为风属木,而木能生火,风与火热不仅可以相互转化,即风能助火,热极生风。

②湿与火热:刘完素认为湿邪瘀滞,不得宣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化生火热,即所谓“积湿成热”。

③燥与火热:燥邪易伤津液而化热化火,反之热盛津伤宜可成燥。

④寒与火热:刘完素认为寒主凝滞收敛,若外感寒邪,或内伤生冷,进入体内出现“冷热相并”,皆能使“阳气怫郁,不能宣散,怫热内作,以成热证者,不可亦言为冷,当以成证辨之”。

上述可见,风、湿、燥、寒为病,在病理过程中,大多能化热或与火热相兼同化。

因此,后人把这一论点概括为“六气皆能化火”。

(3)五志过极皆为热甚:刘完素对内伤火热病机十分重视情志致病,并提出“五志过极皆为热甚”的观点。

(4)火热病的治疗:①表证:刘完素认为表证宜汗解。

由于外感初起,多是怫热郁结,唯有用辛凉或甘寒以解表。

表证兼有内热之证,通常采用表里双解之法,如防风通圣散、双解散。

中医各家学说

中医各家学说

三世医学:《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素女脉诀》中医理论体系内容:脏腑、经络、病因、病机、方剂、本草、针灸、辨证、诊法、治则、养生、运气用阴阳学说阐明医学中的对立统一规律: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

说明各种事物的普遍联系②说明事物的平衡、不平衡③说明事物的互相转化④说明阴阳为矛盾共生用阴阳学说说明事物的互为转化:冬伤于寒,春生病热;春伤于风,夏生飧泄肠僻;夏伤于暑,秋生亥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确立学派的依据:①师承授受:亲炙(师徒面对面传授学习)、私淑(未曾见面,学习著作尊其为师)②学术争鸣:不同学派、不同医家六大学派:医经学派:《黄帝内经》;经方学派:经验方或仲景方;河间学派:火热立论;易水学派:脏腑病症;寒温学派:中医外感病;汇通学派:中西医汇通刘完素(刘河间)亢害承制论:①自然界运气承制是保持事物运动平衡的必要条件②五运之气偏亢到一定程度出现胜己之化的假象火热论:①火热病的广泛性②六气皆能化火③五志过极皆为热甚④火热病的治疗(表证宜汗解,里证宜攻下)张从正(张子和)处之者三,出之者三:天之六气、人之六味、地之六气合称三部之气,太过或者不及时变为三部邪气,侵犯人体导致三部之病,按照症状部位不同分为上中下治疗对应用汗(表解)吐(上涌)下(下泄)三法,使得邪去正安。

攻邪之法:汗吐下三法朱震亨(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①理论依据,源于内经②取类比象,天地日月③人体阴精,迟成早渴④精欲无涯,动火耗精⑤动静得宜,收心养性火热证的辩治:①实火可泻:正治法(黄连解毒汤热者寒之,小便降火极速,硝黄冰水)火郁发之:外受风寒(苍术柴胡),内有郁热(火郁汤)反治法:火盛者,当顺其性而发之必兼温散②虚火可补:滋阴降火法:阴血虚而相火旺(四物汤加黄柏)阴精虚而相火旺(大补阴丸)引火归源法:附子未津调,敷涌泉穴甘温除热法:人参,白术,甘草郁证病因病机:寒暑交侵(外)、饮食失节(饮)、七情内伤(情)、劳役过度(劳)导致气血佛有郁,导致血热湿痰(六郁)使得相因为病,变生他病(气湿痰热血食)10、孙一奎论命门:含义:命门乃肾间动气,蕴含着原气、动气生生不息的变化,为人身先天之太极,是原气生生不息运动变化的机理。

中医各家学说

中医各家学说

一、各论:4.伤寒学派:庞安时、朱肱、成无己、方有执、柯琴5.河间学派:刘完素6.易水学派:张元素、李?、王好古、罗天益7.攻邪学派:张从正8.丹溪学派:朱震亨、王履、戴思恭9.温补学派:薛己、孙一奎、赵献可、张介宾、李中梓10.温病学派:吴有性、余霖、叶桂、薛雪、吴瑭、王士雄11.其他著名医家:孙思邈、钱己、陈自明、缪希雍、绮石、喻昌、张石顽、张志聪、吴师机、王泰林、王清任、唐宗海、张山雷、?树?二、总论:1.三世医学:三世者,一曰《黄帝针灸》,二曰《神农本草》,三曰《天子脉决》,此盖中国医学最古之派别也。

2.《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医学亦已发展到一定的水平,有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这就奠定了医学流派产生的基础。

3.《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已有师承授受的关系4.学派的形成要素:学说、师承授受三、伤寒学派1.伤寒学派:是以研究或阐发张仲景《伤寒论》的辩证论治,理法方药为主要课题的众多医家形成的一大医学流派。

2.《伤寒论》华佗读而善之曰,此真活人书也。

3.王叔和:对已经散失了的伤寒条文方证进行广泛地搜索、整理与编次。

从脉、证、方、治入手,按照张仲景辨证论治精神进行整理、编次的。

4.孙思邈:采取“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研究,为后世从方证角度探索《伤寒论》的先导,孙氏所谓仲景治法大意“不过三种: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此之三方,凡疗伤寒,不出之也。

5.韩袛和《伤寒微旨》,庞常安《伤寒总病论》,朱肱《南阳活人书》,许书微《伤寒九十论》,郭雍《伤寒补亡论》,成无己注解《伤寒论》6.明清时期伤寒的三个派别代表医学及著作:错简重订派:实发端于明.方有执错简重订之说,著成《伤寒论条辨》,喻嘉言著《尚论篇》,“三纲鼎力”学说,张璐著《伤寒缵论》,程郊倩著《伤寒论后条辨直解》,章虚谷著《伤寒本旨》,周扬俊著《伤寒论三注》,黄坤载著《伤寒悬解》维护旧论派:张卿子,张志聪,张锡驹,陈修园(影响最大,《伤寒论浅注》)辨证论治派:7.按方类证:以柯韵伯《伤寒来苏集》为代表按法类证:以尤在泾《伤寒贯珠集》为代表按症类证:以沈金鳌《伤寒论纲目》为代表按因类证:以钱璜《伤寒溯源集》为代表分经审证:陈修园《伤寒医诀串解》4.2庞安时:《伤寒总病论》寒毒说,异气说。

中医各家学说

中医各家学说

伤寒八家:王叔和/孙思邈/韩祗和/朱肱/庞安时/许舒微/郭雍/成无己伤寒三派:错简重订派:方有执/喻昌/张璐/吴仪洛/吴谦/章楠/周扬俊/黄元御/程应蚝;维护旧论派:张遂辰/张志聪/张锡驹/陈念祖;辨证论治派:以方类证-柯琴/徐大椿;以法类证-尤怡/钱潢;分经审证-陈修园/包诚河间学派:刘完素所创,阐述火热病机倡六气皆能化火易水学派:张元素建立了以寒热虚实为纲的脏腑辨证体系攻邪学派:以张从正为代表,强调邪留则正伤,邪去泽正安之理,善用汗吐下三法丹溪学派:朱震亨倡导,阐述阴虚火旺之证,阳有余而阴不足,治疗强调滋阴降火孙思邈:著有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对方剂学的成就:集方剂之大成/化裁发展古方/组方配伍特色养性养老内容:抑情节欲/适当运动/依时摄养/食宜食养和食疗/服食方药和服水/养老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第一本以原本形式保存下来的;确立儿科五脏辨证纲领调剂制方的特点:用药务求柔润/力戒呆补峻攻/注意升降气机/善于化裁古方/创制简便成药刘完素: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和医方精要宣明论;提出六气化火及玄府气液诸说脏腑的本气:肺气清/肝气温/心气热/脾气湿/肾气寒亢害承制:如果某一方面发展过亢或不及,使这种平衡遭到破坏,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变乱对火热病证的治疗:表证主张以辛凉或甘寒之剂以解表;表里同病以宣通弗热郁结为主,如防风通圣散;里证-里热郁结时用承气汤攻下,热毒极深时用黄连解毒汤或与承气汤合用,下后热盛则黄连解毒汤清余热,下后热不盛则小剂黄连解毒汤或凉膈散张元素:总结脏腑辨证理论;对脾胃以抚养为主,祛邪为辅;治脾宜守宜补宜升,治胃宜和宜攻宜降遣药制方:升降浮沉与气味厚薄还有炮制有密切关系/制定药类法象/阐发苦欲补泻/创药物归经和引经报使/六气内淫制方大法/用药要旨枳术汤-消化水饮为主兼顾脾胃;枳术丸-以补养脾胃为主兼治痞消食更增强滋养胃气之功李杲: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创补中益气汤;提出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内伤热中证:由阴火内燔所致-阳气不升,伏留化火/津伤血弱,内燥化火/谷气下流,湿火相合/心君不宁,化而为火/劳役过度张从正:自述"三法可兼众法";论病首重邪气,治病必先祛邪;主张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论药攻汗吐下三法:汗-凡是具有疏散外邪作用的方法都属汗法;吐-凡邪气在上,皆宜吐之;下-凡具有下行作用的方法都属下法朱震亨:阳有余阴不足论:人之阴阳动静,动多静少/人之生长衰老,阴精难成易亏/人之情欲无涯,相火易夺阴精相火论:相火为生命之动力/相火妄动则为贼邪;原因是情欲无涯,部位是肝肾二部阴升阳降论:从五脏,水火,气血三方面论述治疗经验:滋阴降火法-针对相火妄动之证,"气有余便是火",方用大补阴丸,用药为知柏等;升补阴血法-对阴虚阳盛之证重视不隐抑阳,强调养阴补血;气病治疗经验-重视后天脾胃之气及气机失调的治疗;血病治疗经验-四物汤为主;痰症治疗经验-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以二陈汤为基本方;郁证治疗经验-重在调气兼顾郁久化火之治,善用辛热温散之剂解郁,配伍寒凉清泻之剂清火,越鞠丸;薛己:以儿科及外科见长治病求本:①指辨证施治的原则,必须抓住疾病发生的本源②指调治脾肾为治病之关键;滋化源指补脾土或补肾与命门的真阴真阳重视脾胃:脾胃为人身之本,气血之生化又以中焦脾胃为源,升血必以调补脾胃之阳气为先阐发肾命:六味丸/八味丸治虚温补三法:注重温补阳气,调治肝脾;①朝夕互补法②急证骤补法③偏虚纯补法缪希雍:补脾胃上创制了资生丸和肥儿丸治气三法-补气/破气/降气治血三法:血虚宜补之/血热宜清之凉之/血瘀宜通之治吐血三法:宜行血不易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张介宾:万生于一,一分为二;阳非有余,阴亦不足;气不足便是寒治疗经验:阴中求阳,阳中求阴-左右归丸;养阴治形,填补精血-熟地;谨守病机,审证而治;治病用药,本贵精专,尤宜勇敢阴阳学说:阴阳一体思想/五行互藏和阴阳水火/阴阳的常与变吴有性:创立了疏利膜原/分消表里的治则;达原饮,三消饮;温病下不嫌早,伤寒下不嫌迟创温疫病因学说:杂气-天地间一种致病因素,是一种物质,有强烈的致病毒性和传染性;戾气-时行疫病的病原;辨伤寒时疫:辨病因-必有感受六淫之因/因感杂气所致;辨感邪途径-自毫窍而入/从口鼻而入;辨发病情况-感而即发,感发甚暴/感久而后发,淹缠二三日或五六日,忽然加重或渐加重;辨病位-感邪在六经/多伏于膜原;辨临床表现-初起觉肌肤寒栗,四肢拘急,恶风寒,头疼身痛,发热恶寒,脉浮/忽觉凛凛恶寒,后但热不寒;辨传变-感邪在经,以经传经/感邪在内,内溢于经,经不自传,自膜原分传表里;辨治疗-初起以发表为主,先表后里,先汗后下,下不嫌迟/以疏利为主,先里后表,下不嫌早,里通则表和;辨预后-发斑为病笃,一汗而解,汗解在前;发斑为外解,虽汗不解,汗解在后;辨传染性-不传染/能传染疫邪传胃,下不嫌早:在患病初起阶段,正气尚盛,用下法不致于引起不良反应,愈后亦容易恢复;用承气汤,重视大黄李中梓:"先天之本在肾,后天之本在脾"化源-生化之源;资化源-虚者补其母治泄泻九法:淡渗,利小便实大便/升提,下者举之/清凉,热者清之/疏利,通因通用/甘缓,急者缓之/酸收,散者收之/燥脾,燥湿培土/温肾,久泻治本/固涩,滑者涩之治癃闭七法:清金润肺/燥脾健胃/滋肾涤热/淡渗分利/疏利气机/苦寒清热/温补脾肾叶桂:临证指南医案;卫气营血辨治;强调脾胃分治,创立胃阴学说;重视阴亏阳亢风动理论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治虚损病:甘药培中/血肉填下,避免用刚烈的桂和附及苦寒的知柏/中下兼顾吴瑭:温邪首犯太阴,寒邪先伤太阳;创立了温病的三焦辨证论治纲领对于里热:用清宫/清营/清络三法;上焦主以辛凉,中焦主以甘寒,下焦主以咸寒温病五种绝症:肺之化源绝者死/心神内闭,内闭外脱者死/阳明太实,土克水者死/脾郁发黄,黄极则诸窍为闭,秽浊塞窍者死/热邪深入,销铄津液,涸尽者死王清任:提出灵机记忆在脑;重视解剖;治病重视气血,强调气虚和血瘀为致病之源,元气是生命的根源; 中风病机为元气之虚衰,治以大补元气兼以活血通络,其方补阳还五汤吴师机:所著理瀹骈文是第一部外治法专书;被尊称为外治之宗; 治分三焦:上焦之病,以药研细末,蓄鼻取嚏为第一捷法/中焦之病,以药切粗末,炒香,布包缚脐上/下焦之病,以药或研或炒,或随证而制,布包坐于身下内病外治之膏:清阳膏/散阴膏/金仙膏膏方用药特点:猛药/生药/香药膏药功用:拔之则病自出,截之则邪自断王士雄:暑即是热,有明显的季节性,暑多兼湿而非必兼湿霍乱的病因:热霍乱-疫邪,寒霍乱-脾虚湿盛;病机:热霍乱-疫邪及暑湿邪气留着中焦,寒霍乱-中阳素馁,升降失司;热霍乱-白虎汤,寒霍乱-藿香正气散唐宗海:著有"中西汇通医书五种"血证病机:气机阻逆,血随上溢/脾失统摄,血无归附/火热炽盛,逼血妄行/淤血阻络,血行失常通治血证四法:止血,泻心汤/消瘀,花蕊石散/宁血,宁气/补血,甘露饮用药禁忌:忌汗/禁吐/主下/宜和,和法是"血证之第一良法"张锡纯:倡"衷中参西";大气下陷论,创制升陷汤;寒温统一,注重清透重视冲气为病,善用镇冲降逆:创参赭镇气汤,镇冲降胃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