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质研究与控制

合集下载

ich制剂杂质指导原则

ich制剂杂质指导原则

ICH 制剂杂质指导原则是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ICH)制定的关于药品制剂中杂质研究和评估的指导原则。

该指导原则旨在为药品研发和生产过程中的杂质研究提供指导,以确保药品的安全有效。

ICH 制剂杂质指导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杂质的分类和鉴定:根据杂质的性质和来源,将杂质分为不同的类别,并对每一类杂质的鉴定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2. 杂质的限度和评估:根据杂质的毒性和对药物稳定性的影响,确定杂质的限度,并对其进行评估。

3. 杂质的控制:提出了控制杂质的方法,包括原材料的控制、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质量检测等。

4. 数据积累和报告:要求积累杂质研究的数据,并按照规定的格式进行报告。

该指导原则的目的是确保药品质量,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在药品研发和生产过程中,应按照该指导原则的要求,进行杂质研究和评估,确保药品的安全有效。

原料药和制剂在开发不同阶段杂质研究和控制策略

原料药和制剂在开发不同阶段杂质研究和控制策略

原料药和制剂在开发不同阶段杂质研究和控制策略全面地了解和控制杂质是药品研发注册的一项重要期望。

在药物开发过程中,为获得确保患者暴露于杂质时的安全性的必要信息,对杂质(实际存在或潜在)的研究通常是阶段性的。

本文讨论了药物开发过程中杂质研究的阶段性目标、监管机构对于各阶段研究内容的期望以及各药企的常规做法。

化学合成原料药的杂质研究主要包括工艺杂质,如中间体、副产物、遗传毒性杂质、残留溶剂和元素杂质。

强制降解试验常用于研究原料药和制剂的降解杂质。

本文讨论了药物开发不同阶段开展强制降解研究的目的和程度。

1、引言监管机构对于新药中杂质研究和控制的期望已通过ICH相关指导原则建立了多年,ICH Q3概述了对药品注册时杂质研究和控制的要求,包括了解杂质来源,并在药物开发完成时建立相应的有效控制措施。

监管机构要求随着药物开发的进行,对杂质的认识应逐步加深,并用于指导原料药和制剂的生产和贮存,但缺乏有关药物开发各不同阶段杂质研究的具体指导原则。

某些区域性指导原则作为ICH指导原则的补充,可以提供更多阶段性杂质研究的指导,但通常也不够具体。

伴随着临床研究的进展,药物研究者必须决定不同阶段杂质研究的内容和深度。

成本是阶段性杂质研究的主要考虑因素之一。

因进入临床试验的候选药物开发的高失败率,使得在早期阶段即开展全面的杂质研究不切实际。

在各阶段开展杂质研究的首要考虑均应是患者的安全。

由于拟定的治疗用途、剂型、给药途径、给药持续时间及患者人群等不同,杂质研究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杂质控制是药物开发整体控制策略的一部分。

ICH Q8和相关指导原则描述了控制策略的开发和相关要素。

与安全相关的杂质通常被认为是药物的关键质量属性(CQA)。

监管机构的指导原则也承认,随着相关知识的积累,杂质控制策略也应相应改变。

本文重点关注化学合成药物工艺杂质和降解产物的研究。

杂质研究包括几个相互关联的主题,如杂质的鉴别、用于杂质研究和控制的化学基础和分析方法、以及如何为杂质设定特定的可接受限度。

化学药品杂质谱研究及控制

化学药品杂质谱研究及控制

化学药品杂质谱研究及控制引言:化学药品杂质谱研究及控制是药品研发与生产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杂质谱研究主要包括杂质的定性与定量分析,以及杂质分析结果的解释及控制策略制定。

本文将从杂质谱分析的基本理论、实验方法、分析结果解读及控制策略制定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杂质谱分析的基本理论1.分离原理杂质的分离主要通过色谱技术实现,常用的色谱方法包括液相色谱、气相色谱、毛细管电泳等。

根据样品和杂质特性选择合适的分离方法,并进行样品前处理,如样品提取、前柱净化等,以提高分离效果。

2.检测原理杂质的检测主要通过检测器实现,常见的检测器包括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荧光检测器、质谱仪等。

根据杂质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检测器,并进行杂质的信号放大、增强等处理,以达到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性要求。

3.定性原理杂质的定性主要通过对比标准品和未知样品的杂质特征,如保留时间、色谱峰形状、质谱碎片等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文献和数据库的资料进行确认。

4.定量原理杂质的定量主要通过对样品和标准品进行浓度比较,如峰面积比较、标准曲线法等进行定量分析,并根据药典中的要求和规定进行计算和判定。

二、杂质谱分析的实验方法杂质谱分析的实验方法主要包括样品制备、色谱条件的选择、检测器的调节和分析方法的验证等。

1.样品制备样品制备是杂质谱分析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样品的提取、纯化和浓缩。

根据不同杂质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提取溶剂和方法,如溶剂萃取、固相萃取等。

2.色谱条件选择色谱条件的选择主要包括选择合适的色谱柱、流动相和流速等。

根据杂质的性质和分离要求进行优化,保证分离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检测器的调节检测器的调节包括检测器参数的设置和优化。

根据杂质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检测器类型,如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的波长选择、荧光检测器的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选择等。

4.分析方法的验证分析方法的验证主要包括方法的准确性、灵敏度、重现性、特异性等方面的验证。

通过合理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保证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仿制药研发中杂质研究与控制专题

仿制药研发中杂质研究与控制专题
2) 根据剖析结果购买杂质对照品。
3) 必要时针对自身特点,拟定个性化的注册标准更好地控
制产品质量。所谓“仿品种而不是仿标准”原则。
4) 也绝非将自我仿制做到皆0.10%以下。此乃“自断后
路”!!!
对原研制剂有关物质的“剖析”
★ 综合分析既有质量标准,色谱条件可酌情改变,如:
(1) 尽可能使用25cm长色谱柱。
解决办法:从原料药合成路径和制剂工艺入手;或提取
原料药等手段。(交给制剂员或原料厂工作)
对比仿制制剂与原研制剂的要求
★ 针对原研制剂中不断增加的杂质
(1) 借鉴既有质量限度值(因是共有降解杂质)。
(2) 购买来对照品,验证校正因子。
(3)只要仿制制剂未超出质量标准中所规定限度值,即便超出原研制剂
量亦可(通过缩短有效期)。但现今仿制品效期不允许短于原研品,
超出该限度时,要么同原研制剂、要么通过动物的药
理毒理试验,确证出该杂质限度值】
18
对比仿制制剂与仿制原料药的要求
★ 针对原研制剂中不增加的未知杂质
(1) 杂质含量在鉴定限0.2%以上
仿制品中该杂质可以存在,含量不超出原研制剂即可,
且 6个月考核结果该杂质量无变化/不增加。
结论:质量标准中无需单独控制,笼统要求即可。
(2) 适当减少有机相比例,使各峰分离度增加。
(3) 主成分出峰时间至少12min以后(流速1.0ml/min时) (4) (4)梯度
洗脱流动相配制:
•最科学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A相为高比例水相-低比例 有
机相、B相为低比例水相-高比例有机相(建议至少为10%水相)
•其次是A 相为高比例水相-低比例有机相、B 相为纯有机相。
对比仿制制剂与原研制剂的要求

化学杂质知识点总结

化学杂质知识点总结

化学杂质知识点总结在化学领域中,杂质是指与待研究物质不同的任何其他物质。

在化学实验中,杂质可以对实验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

因此,了解和控制杂质的性质和含量是化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化学杂质的种类化学杂质主要分为两类:固体杂质和液体杂质。

固体杂质:指以固体形式存在的杂质。

例如,在一些晶体中,晶格中可能存在一些非金属离子或其它离子,这些非金属离子就是固体杂质。

有时固体杂质还可能是晶体缺陷或掺杂杂质。

液体杂质:指以液体形式存在的杂质。

例如,在水中溶解的氧气、二氧化碳等就是液体杂质。

化学杂质的来源化学杂质的来源有很多种,例如:1.合成过程中的杂质:在化学合成过程中,常常无法完全避免一些不希望得到的产物,这些产物就是合成过程中产生的杂质。

2.存储和运输过程中的杂质:在化学物质的存储和运输过程中,由于环境的不同,也很容易受到一些环境中的杂质的影响。

3.自然来源的杂质:一些化学物质可能来源于自然界,例如水源中溶解的氧气、二氧化碳等就是自然来源的液体杂质。

化学杂质的影响化学杂质对化学研究和实验产生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1. 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化学杂质的存在可能会导致实验结果的不准确。

在定量分析中,如果未能很好地控制杂质的含量和性质,就无法获得准确的定量分析结果。

2. 材料性能的改变:杂质的存在会改变物质的性能。

例如,金属中的杂质会导致其强度和硬度变化,影响其机械性能。

3. 实验过程的安全问题:如果杂质含量过高,可能导致实验过程的安全问题。

例如,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如果存在过多的杂质,可能会引发不可控的化学反应,从而影响实验的安全性。

控制化学杂质的方法为了得到准确的化学研究和实验结果,我们需要采取以下一些方法来控制化学杂质:1. 原料的选择:首先要选择优质的原料,尽量减少一些来源不明的原料。

在合成过程中,也要选择高纯度的试剂。

2. 实验条件的控制:在实验室操作中,需要严格控制环境条件,例如温度、湿度等,以减少环境中的杂质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药物制剂中的杂质控制方法研究

药物制剂中的杂质控制方法研究

药物制剂中的杂质控制方法研究随着医药科技的不断发展,药物制剂在临床应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药物制剂中可能存在的杂质成分给药物的质量和安全性带来了挑战。

因此,研究药物制剂中的杂质控制方法对保证药物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药物制剂中的杂质控制方法的研究进展。

一、引言杂质是指药物制剂中存在的非活性成分,可能来源于原料、生产过程或储存条件等环节。

这些杂质可能会对药物的药效、稳定性和安全性产生影响,因此,确保杂质的控制是药物制剂开发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杂质来源与分类药物制剂中的杂质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原料、催化剂、反应控制剂、媒介物、残留溶剂以及化学反应的副产物等。

根据其来源和性质,杂质可以分为有机杂质、无机杂质和微生物杂质等。

三、杂质控制方法研究1. 分析技术为了准确地检测和确定药物制剂中的杂质含量,各种分析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制剂研究中,如高效液相色谱(HPLC)、质谱(MS)、核磁共振(NMR)、红外光谱(IR)等。

这些分析技术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快速、准确地检测和定量药物制剂中的杂质。

2. 药物制剂配方优化合理的药物配方对控制药物制剂中的杂质含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优化药物组分的比例和使用适当的辅料,减少或消除杂质的产生。

此外,合适的制剂工艺和工艺参数也对杂质控制具有重要影响。

3. 清除杂质工艺清除杂质是药物制剂中杂质控制的重要方法之一。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超滤、离子交换、溶剂萃取等技术清除药物制剂中的杂质。

这些工艺需要在不破坏药物活性的前提下,将杂质从药物制剂中有效地清除。

4. 质量控制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对于药物制剂中杂质的控制至关重要。

研究人员可以制定严格的药物制剂质量标准,确保药物制剂中的杂质含量在安全范围之内。

此外,制定规范的药物制剂生产工艺和严格的质量控制流程,也有助于降低药物制剂中杂质的生成。

五、结论药物制剂中的杂质控制方法的研究是保证药物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化学药品中杂质控制及测定方法

化学药品中杂质控制及测定方法
化学药品中杂质控制及测定方法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张启明
1
化学药品中杂质控制及测定方法
一、杂质控制的方法 二、杂质对照品的使用 三、药品质量标准中杂质的命名 四、复方制剂杂质控制
2
一、杂质控制的方法
杂质的分类 杂质的检测方法 杂质限度的确定
3
杂质的分类
无机杂质 — 在原料药及制剂生产过程中带入的 无机物。 残留溶剂 — 是指在原料药及制剂生产过程中使用的 有机溶剂的残留。 有机杂质 — 包括工艺中引入的杂质和降解产物, 通常称为有关物质。
38
3、注
1、简称应该谨慎

前面提到的中国药典2005年版中联苯苄唑 中检查联苯苄醇,联苯苄醇为联苯苄唑的降解 产物,因为化学名称较长,我国药典以联苯苄 醇命名 。
39
3、注
2、当只有一个已知杂质时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当只有一个已知杂质时, 仍然应该以“某某杂质A”命名,不能只是“某 某杂质”,否则,当将来标准中需要增加已知杂 质时,命名会出现困难或混乱。 未雨绸缪
或用于系统适用性试验 或用于杂质定位 或用于外标法测定该杂质的含量
27
1、背景
药品标准中涉及到的结构已知的杂质该如何 命名呢?
关于尽快建立我国药品标准中“有关杂质”命名体系的建议
《中国药品标准》2005 年第6 卷第5 期 (总314)
28
2、现 状
1、采用该杂质的通用名称或化学名称
当该杂质本身就是一个药物时
43
3、注

6、某某(待测药品的活性组分)杂质*(如A)对照品 以盐酸比哌立登为例,在其质量标准中,其杂质 对照品的名称是“比哌立登杂质A对照品,而不是 “盐酸比哌立登杂质A对照品”。 酸基亦然

化学药物复方制剂杂质研究的特点及基本思路

化学药物复方制剂杂质研究的特点及基本思路

一、概述化学药物复方制剂是由多种化学药物混合而成的药物制剂,其复杂的成分和结构使其研究面临着诸多挑战。

其中,对于其杂质的研究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化学药物复方制剂杂质研究的特点及基本思路展开论述。

二、特点1. 多成分复杂结构化学药物复方制剂通常由多种化学药物混合而成,其成分繁多,而且每种成分均具有复杂的结构。

这使得对其杂质的研究十分复杂和困难。

2. 杂质类型多样化学药物复方制剂所含的化学药物众多,其杂质类型也十分多样化,包括有机杂质、无机杂质、微生物杂质等。

杂质的种类繁多,给其研究带来了不小的难度。

3. 稳定性差由于化学药物复方制剂的成分众多,每种成分的稳定性差异较大,因此制剂的稳定性也相对较差。

这进一步增加了对其杂质的研究难度。

三、基本思路1. 成分分析对于化学药物复方制剂的成分进行详细的分析。

这部分工作可以通过质谱分析、色谱分析等手段来完成。

2. 杂质鉴定在了解复方制剂的成分后,重点是对其中的杂质进行鉴定和分析。

这需要运用化学分析、光谱分析等手段,对各种可能存在的杂质进行鉴定和分析。

3. 杂质控制根据对杂质的研究分析结果,对其进行控制和管理。

这一步是整个研究的重点和目的,通过对杂质的控制和管理,确保化学药物复方制剂的质量和安全性。

四、结论化学药物复方制剂的杂质研究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

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多成分复杂结构、杂质类型多样和稳定性差。

基本思路包括成分分析、杂质鉴定和杂质控制三个主要步骤。

通过对其杂质的研究分析和控制,可以保证化学药物复方制剂的质量和安全性,对于药品的研发和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化学药物复方制剂是现代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它们往往能够综合利用多种药物成分,从而产生协同效应,提高治疗效果。

然而,由于其复杂的成分和结构,这类制剂的杂质研究成为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以下将进一步探讨化学药物复方制剂杂质研究的特点和基本思路。

五、特点的进一步分析1. 相互作用复杂化学药物复方制剂中的各种成分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可能会导致新的杂质生成,或者影响原有杂质的形成和转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杂质研究与控制是把控药品质量风险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杂质谱分析的杂质控制是“质量源于设计”基本理念在杂质研究与控制中的具体实践,需要与CMC各项研究乃至药理毒理及临床安全性研究等环节关联思考、综合考虑,而不仅仅拘泥于提供准确的分析数据。

本文针对当前CTD申报资料中杂质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结合CTD过程控制和终点控制相结合、研究和验证相结合、全面系统的药品质量控制理念,探讨仿制药杂质研究与控制的基本逻辑思路,提出CTD申报资料中杂质研究与控制方面几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杂质研究与控制杂质谱CTD格式杂质研究与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以杂质谱分析为主线,安全性为核心,按照风险控制的策略,将杂质研究与CMC各项研究,乃至药理毒理及临床安全性研究等环节关联思考、综合考虑,而不仅仅拘泥于提供准确分析数据的传统思维,不是一项孤立的分析工作。

CTD(Common Technical Document)申报格式体现了过程控制和终点控制相结合、研究和验证相结合、全面系统的药品质量控制理念,更加符合杂质研究与控制的基本规律和逻辑思路。

自2011年4月起,药审中心陆续发布了多项有关CTD格式及技术审评的相关要求及电子刊物,对于国内研发单位正确理解CTD格式内含的基本精神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就目前阶段的申报情况看,有些申报资料在杂质研究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仅仅是形式上的CTD 格式,尚未实质性贯彻CTD的基本逻辑思路。

以下是针对目前CTD申报资料中杂质研究相关问题的一些考虑。

1、CTD格式中杂质控制的考虑要体现在CMC的各个环节,而不是仅仅局限在“质量控制”模块。

如制剂的原辅料控制中,原辅料的选择与控制要考虑以符合制剂质量要求(杂质等)为核心,必要时进行精制处理并制定内控标准;关键工艺步骤及参数的确立、工艺开发过程等要考虑以杂质是否得到有效控制为重点关注之一;制剂相关特性中要体现与原研产品杂质谱等的对比情况;包材、贮藏条件以及有效期的确立等也要以杂质是否处于安全合理的可控范围内为核心等等。

实际上这正是源头控制、过程控制与终点控制相结合的杂质控制理念的体现,在研发工作及申报资料的整理中都需要针对性的贯彻实施。

问题与案例:有些申报资料在某种程度上未能充分体现杂质研究的整体性,对杂质控制措施仅强调了终点控制措施,尚未充分体现源头控制与过程控制的基本思路,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1)制剂杂质控制受制于原料药质控水平的约束,以目前国内批准的原料药杂质水平现状为由,未能根据该品当前杂质控制的水平与趋势,对原料药提出较为严格的针对性的杂质控制要求,并进行质量内控,因而难以确保制剂杂质控制水平与目前国际水平相适应;(2)在论述说明制剂相关特性时,未提供与原研产品杂质谱的对比分析情况;(3)关键工艺步骤及参数的确立、工艺开发过程相关内容中未详细说明杂质谱的变化情况,缺失关键质量数据的支持。

2、CTD格式的特点之一是研究内容模块化呈现,但需关注杂质分析与控制的系统性与整体性,不能割裂各项内容的必然联系和有机统一。

比如对原料药而言,杂质分析与控制的相关内容会分布在分析方法(3.2.S.4.2)、方法学验证(3.2.S.4.3)、杂质对比研究与杂质谱分析(3.2.S.4.5)、杂质情况分析总结(3.2.S.3.2)、样品检测与数据积累(3.2.S.4.4)、控制限度(2.3.S.4.1)等各模块中,但杂质研究又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统一的整体性,因此,不要因为申报资料格式的模块化而人为割裂各项研究内容的相互联系,甚至遗漏相关研究内容,要高度关注杂质分析与控制的系统性与整体性,将杂质研究与控制的全部内容和信息体现在相应模块中。

如详细的杂质研究报告可以体现在3.2.S.4.5中;3.2.S.3.2要报告杂质研究的结果;杂质分析方法的筛选、研究与验证内容要在3.2.S.4.3中体现;对仿制药而言,杂质限度确定的论证与依据需要在与原研产品进行全面的杂质谱对比研究基础上进行论证说明,因此,与原研产品的对比研究及结论要在3.2.S.4.5中体现。

问题与案例:有些申报资料忽视了各项研究间的关联性,未能充分突出仿制药研发的特点,具体体现如下:(1)对分析方法的来源没有足够明确的说明,在分析方法的筛选、优化等方面做了哪些研究等信息缺失,只有方法学验证内容,缺失方法学筛选研究的相关信息;(2)没有比较说明采用的杂质分析方法与USP、BP/EP、JP等药典同品种分析方法相比有哪些区别和优势,未能从分析方法、杂质控制种类及限度要求等方面的比较情况评估拟定质量标准的杂质控制水平;(3)缺失放行标准质控限度确定的依据进行论述,3.2.S.4.5中只对货架期标准限度的确定进行了相关说明,未从杂质来源与特点、数据积累、稳定性考察等角度论述放行标准中相关限度确定的依据。

3、从杂质谱分析入手确立科学的杂质研究基本思路。

杂质谱包括药物中所有杂质的种类、来源及特性等信息,通过杂质谱分析较为全面地掌握产品中杂质概貌(种类、含量、来源和结构等);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杂质分析方法,以确保杂质的有效检出和确认;通过与原研产品杂质谱的对比研究,根据各相应杂质的一致性求证,或跟踪杂质谱对安全性试验或临床试验结果产生的影响,评估各杂质的安全性风险和可接受水平;结合规模化生产时杂质谱的变化情况,确立安全合理的杂质控制水平。

基于杂质谱分析的杂质研究是一种“以源为始”的主动思维模式,以“质量源于设计”的观点,从杂质来源入手,从制备工艺、化学结构、处方组成的分析出发,评估、预测产品中可能存在的及潜在的副产物、中间体、降解物以及试剂、催化剂残留等大体的杂质概况,辅以适当的强制降解、对照物质的加入等验证的手段,考证建立的分析方法是否能够将它们逐一检出,并进行相应的方法学验证工作;相比之下,传统的杂质研究是一种“以终为始”的被动行为和逆向思维模式,从杂质分析的结果出发,仅从建立的某种检测方法所检出的有关物质中归属其来源情况,而未充分分析与验证可能存在的潜在杂质情况,建立的分析方法能否全面检出这些杂质,故容易出现杂质漏检的情况,难以全面掌握产品的杂质谱。

问题与案例:杂质谱分析表明某原料药所采用的合成路线会产生具有遗传毒性的双叠氮杂质ROX,但最初建立的分析方法未检出该杂质,但不能确定是产品中的确不存在该杂质,还是建立的分析方法不能有效检出该杂质,经定向制备该杂质,采用标准加入法有针对性的分析考查,采用改进后分析方法在正常产品中检测到该物质,尽管其含量极低,考虑到其较强的毒性情况,质量标准中仍作为特定杂质予以严格控制,保证了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

因此,基于杂质谱分析的杂质研究是一种相对科学的思维模式,对于有效掌控杂质安全性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4、分析方法的验证应具备针对性和全面性。

杂质的微量性和复杂性,使得检测方法的专属性、灵敏度和准确度十分关键。

杂质分析方法的对象是各个潜在的杂质,因此,其分析方法的验证需要根据不同杂质的特点综合设计验证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规范验证。

问题与案例:一些申报资料中对杂质分析方法的灵敏度、准确度等仅仅针对主药化合物进行验证,仍无法说明是否适用于相关杂质的检出和定量。

如下是某药物有关物质测定方法学验证总结,基本体现了方法学验证的针对性与全面性,建议参考。

项目验证结果专属性①统适用性良好,峰形、峰纯度、柱效参数等符合要求。

②在酸、碱、高温、氧化各破坏条件下的主峰峰纯度角均小于纯度阈值,主峰峰纯度良好,破坏后的主峰与各杂质峰均能有效分离,分离度均大于1.5。

③供试液加入起始原料、反应试剂、副产物及中间体等,均可有效检出,并良好分离。

线性和范围①质A浓度在0.036μg/ml~1.204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n=8);y=13703x-174.83;R2=0.9991。

②杂质B浓度在0.089μg/ml~1.192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n=7);y=10941x-517;R2=0.9995。

③杂质C浓度在0.299μg/ml~4.784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n=7);y=13257x-492.44;R2=0.9999。

④主药浓度在0.3μg/ml~4.8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n=6);y=15008x+565.48;R2=0.9999。

灵敏度杂质A、B、C及主药最低检出限分别为0.012ng、0.030ng、0.12ng和0.12ng;定量限分别为0.036ng、0.090ng、0.36ng和0.36ng。

准确度已知杂质加样回收率98.8%~101.1%;杂质对照品外标法、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的测定结果基本一致。

精密度①统精密度良好:对照品溶液主峰峰面积和保留时间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0%。

②重复性良好:杂质A、B、C,其它最大单个杂质及总杂质含量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0%。

③中间精密度良好:人员A、B分别用仪器Ⅰ、Ⅱ所测得的12个样品中杂质A、B、C,最大单一杂质及总杂质含量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0%。

溶液稳定性供试品溶液2-8℃条件下放置14个小时测得的主药、杂质A、B、C各主峰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5%,各峰保留时间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0%,供试液2-8℃条件下放置14个小时稳定。

均无新增杂质出现。

耐用性微调流速、柱温、检测波长,系统适用性溶液中杂质A与杂质B的分离度均大于1.0;使用不同品牌、长短、内径、填料粒径色谱柱,杂质A、B分离度均大于1.0,各杂质峰相对保留时间基本稳定。

相对响应因子验证通过测定计算所得杂质A、B、C相对响应因子与USP质量标准中的相对响应因子基本一致。

5、杂质限度的确定应符合相关技术指导原则的要求。

在分析方法相同的情况下,各特定杂质应不超过同品种或同类品种法定标准的相应限度;非特定杂质应采用LC/UV、LC/MS、PDA等多种方法与原研产品或ICH成员国产品进行杂质比较,说明各杂质与原研产品的一致性,相同杂质限度可参考ChP、USP、BP/EP、JP等药典同品种最严格的单个杂质限度确定;与原研产品不同的杂质,即新增杂质,建议按杂质指导原则进行研究,并采用相对保留时间的方式作为特定杂质进行逐个控制,控制限度建议不超过指导原则的鉴定限度;如采用相对保留时间方式对相关杂质进行针对性控制,需对方法耐用性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标准中规定色谱柱品牌、长短、内径、填料的粒径、柱温以及主成分和相关特定杂质的保留时间等信息,以保证检验方法的可行性和重现性。

问题与案例:头孢唑林钠已收载入现行版EP、BP、USP和中国药典2010年版。

其中USP35采用HPLC梯度洗脱法,检测波长210nm和254nm,以相对保留时间定位15种特定杂质,并用校正因子控制各特定杂质限度分别不得过0.5%-1.0%,其他未知单杂不得过0.1%,总杂不得过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