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杂质研究与控制的基本思路与策略
药物(原料药和制剂)开发不同阶段杂质研究和控制策略

药物(原料药和制剂)开发不同阶段杂质研究和控制策略全面地了解和控制杂质是药品研发注册的一项重要期望。
在药物开发过程中,为获得确保患者暴露于杂质时的安全性的必要信息,对杂质(实际存在或潜在)的研究通常是阶段性的。
本文讨论了药物开发过程中杂质研究的阶段性目标、监管机构对于各阶段研究内容的期望以及各药企的常规做法。
化学合成原料药的杂质研究主要包括工艺杂质,如中间体、副产物、遗传毒性杂质、残留溶剂和元素杂质。
强制降解试验常用于研究原料药和制剂的降解杂质。
本文讨论了药物开发不同阶段开展强制降解研究的目的和程度。
1、化学原料药—工艺杂质1.1 有关物质在临床试验前首先需进行安全性研究,在这种情况下,有关物质(即与药物结构相关的工艺杂质或降解产物)通常可以控制在毒理学关注的最低阈值以下,或确认毒理学合格。
早期临床试验暴露时间短,并且试验过程中对受试者或患者监控严密,均降低了杂质引起安全性问题的风险。
早期临床试验阶段的杂质限度,通常根据毒理学研究过程中在受试对象上观察到的安全水平制定。
随着临床试验暴露量的持续发展和变更,杂质限度可能会随之变化。
一些公司在早期研究阶段选择使用ICH鉴定限和质控限。
Teasdale等人最近基于药物暴露于患者的总体毒性考虑,提出了更宽泛的限度要求。
药物开发创新与质量国际联盟(International Consortium for Innovation and Quality in Pharmaceutical Development,简称IQ Consortium)工作组提出的鉴定限和质控限是ICH Q3的三倍,该限度可作为早期阶段质量标准的限度或作为内部警报限度。
对于提交注册或开发到3期临床阶段的药物,务必需符合ICH限度要求。
原料药合成过程中使用的起始原料、中间体、试剂、催化剂和溶剂均是明显的潜在杂质。
在合成路线中距终产品的距离(即步骤数)通常与潜在杂质被清除的可能性相关。
商业化的合成路线被确认后,需开展杂质清除和衍生研究,以确定工艺控制的关键点。
抗生素类药物杂质控制研究的技术要求

发布日期20100406栏目化药药物评价>>化药质量控制标题抗生素类药物杂质控制研究的技术要求作者审评三部部门审评三部正文内容随着新版《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的实施,对药品注册的相关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抗生素类高风险产品,目的是全面提升注册上市药品的质量和品质。
杂质研究是药物质量控制研究的重要项目。
对抗生素而言,由于其多为半发酵、半合成产品,所含的杂质种类与杂质含量都比普通合成化学药物复杂;同时由于国内抗生素使用范围较广,面临的安全性问题更为突出,因此,杂质研究和杂质控制更是抗生素质量控制研究的关键项目。
对于仿制国内外已上市抗生素的品种,根据仿制药的基本技术要求,应选择被仿药物进行系统的质量对比研究,以保证其质量的一致性。
在杂质研究方面,根据相关技术要求,结合我国抗生素生产和研发的历史以及现实情况,提出如下要求:1、杂质检查方法杂质检查方法的科学、适用性是杂质控制的关键。
在研究过程中应该高度关注该产品是否在ICH成员国药典有无收载,其检查方法与国内药典或已批准标准方法的差异,并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和规范的方法学验证,在此基础上,选择科学、适用、高效的检查方法。
2、杂质研究对照用样品对于仿制国内外已上市产品的抗生素,为了保证仿制药的质量,在杂质研究对照用样品问题上,建议按以下原则开展相关研究:(1)首选原研产品,如果原研企业产品已经进口中国,可采用原研进口品;(2)如果无法获得原研产品或者原研进口产品,可以采用ICH成员国的上市产品,即美国、欧盟或日本等国的同品种仿制产品。
如果上述国家产品已经进口中国,可采用进口品。
(3)如果国内企业采用上述产地的无菌原料,进行分装的无菌粉针,也可采用该企业产品作为杂质研究对照样品。
对于其他制剂,因可能采用的辅料、溶剂比较复杂,并使用可能产热的某些工艺,即使采用进口原料制得的制剂,其杂质谱也可能与国外样品有差异,对于上述制剂,仍建议采用上述第(1)、(2)种研究对照样品。
抗生素类药物质量控制研究的热点问题和新进展

抗生素类药物质量控制研究的热点问题和新进展抗生素类药物质量控制研究的热点问题和新进展抗生素类药品是临床中最常用的药品之一,在治疗感染性疾病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着该类药品在临床上使用的安全和有效。
近年来,为保证抗生素类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对其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对国内外药典中近年来抗生素类药物质量控制的新进展和热点分析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
一、抗生素类药物中的高分子杂质检查抗生素类药物是较易发生不良反应的药物之一,临床中抗菌药物较常见的一类不良反应是药物所致的过敏反应,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及喹诺酮类抗菌药均可引发不同类型的过敏反应,但以β—内酰胺类抗生素最为严重。
多年的研究证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过敏反应并非药物本身所致,而是与药物中所含的微量高分子杂质有关。
我国科研人员经过深入研究,已从头孢噻肟、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他啶等四种第三代头孢菌素中分离收集到了能引发动物过敏反应的基本无抗菌活性的高聚物,利用动物口服主动过敏反应模型,确证了引发青霉素V钾、阿莫西林等口服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主要过敏原是它们的高分子聚合物,胃肠道吸收并不改变其过敏性,而头孢菌素和青霉素本身并不引发过敏反应。
由此证实,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反应与产品质量有关。
(一)高分子杂质的特性高分子杂质是药品中分子量大于药物本身的杂质的总称,其分子量一般在1000~5000道尔顿,个别可至约10000道尔顿。
引起过敏反应的高分子杂质有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种,外源性过敏原主要来自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生物合成中引入的蛋白多肽类和青霉噻唑蛋白。
内源性过敏原为β-内酰胺环开环自身聚合,生成具有致敏性的高分子聚合物,聚合物既可来自生产过程,又可在贮存过程中形成,甚至在用药时由于使用不当而产生,如阿莫西林干糖浆,当用开水冲服时,高分子杂质可增加100倍。
随着现代生产工艺的不断改进和提高,目前产品中的外源性杂质日趋减少,因此对内源性杂质聚合物的控制是当前抗生素类药物高分子杂质的重点。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关键措施及策略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关键措施及策略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关键措施及策略:抗菌药物是人类在治疗和预防细菌感染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菌的耐药性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给公共卫生和医疗系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为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减少耐药性的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关键措施和策略。
1. 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监管和管理:为了控制抗菌药物的滥用和不必要的使用,可以建立或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的监管机制和管理体系。
这包括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抗菌药物的适应症和使用原则,加强抗菌药物的处方管理和监测系统,并进行合理使用的宣传教育。
2. 提高医务人员的抗菌药物使用水平:医务人员是决定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的关键因素之一。
因此,需要通过持续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的认识和了解。
培训内容可以包括抗菌药物的特点、应用原则、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策略和预防细菌耐药性的方法等。
3. 实施细菌感染控制措施:细菌感染控制是预防和减少细菌感染和抗菌药物使用的重要手段。
通过完善医疗机构的感染预防和控制系统,包括严格遵守手卫生、清洁消毒、正确使用抗生素、加强抗菌药物耐药性监测等措施,可以减少细菌感染的发生,从而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
4. 开展抗菌药物的监测和评估工作:建立全面而有效的抗菌药物监测和评估系统,可以帮助了解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耐药性发展趋势、不同地区和医疗机构之间的差异等。
这样的信息可以帮助决策者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减少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和预防耐药性的发展。
5. 趋势化研究和创新药物开发:抗菌药物的研究和发展是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需要持续投入资源进行创新。
通过研究不同细菌的耐药机制和演化趋势,可以制定更加精确的抗菌剂治疗方案,并开发新的抗菌药物来对抗耐药菌株。
此外,还可以鼓励研究开发替代疗法,如免疫疗法和细菌病毒学等。
6. 强化国际合作和信息共享:细菌感染和抗菌药物耐药性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合作和信息共享来解决。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异构体杂质研究和质控进展

( C ne r rgE a a o F A, e ig10 3 ; hn t n l hr cui l oe n rd op rt n B in 0 0 8 1 e t f u v l t nS D B in 0 0 8 2C ia i a P amaet a ri ae roai , e ig10 8 ) roD ui j Na o c F gT C o j
Io rc mp r yrsac n u l yc nr l f - ca a t it s s me i i u i ee rha dq ai o to l tm ni oi t t opa b c
Ja , a e fng ndW a g Ho g ingYu Zh ng Zh —e a n n 。
p o u t,h u i slwe a h mias a d i ma o esa l oh a, ih n u dt. many dsu s rd cs tep r i o rt n c e c l, n t yn t tbet e t l t dh mii W y t h b g a y il ic s te r d cn u e f sm eso -a tm niit s a dito u et eq ai o to f3lca a t it s h o u igr ts o r f3lca a t oi . n r d c u l c nr l - tm ni oi . p o oi b c n h y t o a b c
Ke r s BLa tm; s mei u i ; nr l ywo d — ca Io r i r Co t c mp t y o
1 概 述
精 制 以及 化 学 修 饰 等 过程 制 得 。与 一般 化 学 合 成 药
083β-内酰胺类抗生素高分子杂质质量控制研究中需注意的问题

发布日期20050927栏目化药药物评价>>化药质量控制标题β-内酰胺类抗生素高分子杂质质量控制研究中需注意的问题作者霍秀敏部门正文内容审评三部霍秀敏摘要:本文主要针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高分子杂质质量控制研究中发现的问题,重点阐述了高分子杂质质量控制研究的思路和注意事项,目的是让广大注册申请人重视高分子杂质的质量控制研究,通过研究明确高分子杂质含量的影响因素,以确定合理的制备工艺、适宜的贮藏条件和科学的使用方法,减少临床过敏反应的发生,保证患者临床用药安全。
关键词:β-内酰胺类抗生素,高分子杂质,过敏反应,质量控制研究。
我们知道,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性反应的发生率与高分子杂质的含量有关,为了避免或减少临床过敏反应,就应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中高分子杂质的含量进行研究,明确高分子杂质含量的影响因素,以确定合理的制备工艺、适宜的贮藏条件和科学的使用方法,减少临床过敏反应的发生,保证患者临床用药安全。
目前,β-内酰胺类抗生素高分子杂质质量控制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未进行研究,此种情况占一定的比例。
2、因某些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特定条件下不能完全缔合,无法采用“自身”对照外标法定量,故不再继续进行研究。
3、系统适用性试验不符合要求;例如,对照溶液与蓝色葡聚糖2000峰的保留时间不一致;对照溶液峰不能重叠或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大于5.0%;分离度不符合要求等。
4、对照品制备方法错误;例如,采用在溶液状态下加热或紫外光照射的方法制备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聚合物对照品。
5、质量标准中聚合物的限度较宽,无依据。
因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高分子杂质的含量与制备工艺、贮藏条件和使用方法有关,故注册申请人应对研制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高分子杂质进行充分的研究,以明确高分子杂质产生的影响因素,并有效地避免产生高分子杂质的因素,降低高分子杂质的含量,减少临床过敏反应的发生,保证患者临床用药安全。
β-内酰胺类抗生素高分子杂质质量控制研究过程中需注意的几个方面:1、首先要从产品的制备工艺和分子结构特点分析可能产生的高分子杂质,并研究温度、光照、水分及溶液pH等对高分子杂质含量的影响,以明确高分子杂质产生的影响因素,用于指导优化制备工艺、选择适宜的贮藏条件、制订有效的质量控制指标和限度,以及确定合适的临床使用方法。
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聚合物杂质研究的一般考虑

H COOH
H NH2 HN
HN
CH3 S CH3
O O O H COOH
HN
H
HN
N
HC 3
S CH3
HH
O
聚聚聚聚 聚
聚 聚S
聚聚聚
C聚-
N
聚-C
聚
N
O
HN O
HO
O H NH H
N
H
N H
S
OH CH3 CH3
O
聚
聚. 15
聚
聚
聚 聚
聚聚 聚
聚
聚
聚
H NH2H N
OH OH
O O O H COOH
头孢噻肟钠
BP杂质F
BP杂质G
12
3.分析方法
中国药典/申报标准聚合物杂质的主要分析方法
Sephadex G-10色谱柱法
TSK色谱柱法 小分子杂质可在主成分峰前、后出峰
仅杂质M为二聚体
13
3.分析方法
SEC
HPSEC
HPLC
Sephadex G-10 原理:分子筛 缺点: • 分离能力、灵敏
度和重现性均较 差 • 只能使用水相系 统作为流动相
总体考虑:建议参考中国药典2015年版第一增补本收载的头孢唑肟 钠聚合物检查方法的修订情况,采用C18色谱柱法、超高效液相法或 其他可行的分析方法研究控制聚合物。
检查项 色谱柱
ChP2015年版二部 头孢唑肟聚合物
G-10色谱柱
ChP2015年版第一增补本 有关物质
H(U)PLC-C18色谱柱
系统适用 性 溶液
HN
N
H
HN
HH O
CH3 S CH3
药物杂质研究基本思路及控制方法

0.5
二甲亚砜
50.0
0.5
乙醇
50.0
0.5
乙酸乙酯
50.0
0.5
乙醚
50.0
0.5
甲酸乙酯
50.0
0.5
甲酸
50.0
0.5
正庚烷
50.0
0.5
乙酸异丁酯
50.0
0.5
乙酸异丙酯
50.0
0.5
4、临床研究申请与上市生产申请 阶段的杂质研究
申报临床研究:
1、申报临床研究前,应对已有批次产品的杂质进行比 较,根据安全性研究用样品的杂质含量情况来证明临床研 究用药品是安全的。 2、可在临床研究期间对杂质分析方法进行完善。 3、对于创新药物,可对杂质的限度做初步的规定。
CH3
NH2 CH
O P
(OCH2CH3
C )2
lCH2CH2NCO
(III)
CH3CH2O P
CH3CH2O O
CH3 CH NH C
O
NaNO2 /HCOOH NH CH2 CH2 C l
CH3CH2O P
CH3CH2O O
CH3
NO
CH NH C N CH2 O
(IV )
CH2 C l
(2)仿制已有国家标准的药品
混入的杂质
反应物 试剂
工艺杂质
反应物、试剂、中间体
盐酸氨溴索合成
COOCH3
Br
COOCH3
NH2
NH2
Br
O
Br
CONHNH O S CH3
O
NH2 Br
Br
CH2 -NH
OH
NH2 Br
Br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03%
未检 出 0.02% 0.08% 0.02% 0.03% 未检 出 0.16%
0.03%
0.02% 未检出 0.07% 0.02% 0.03% 0.02% 0.15%
0.03%
未检 出 未检 出 0.05% 0.02% 0.03% 未检 出 0.13%
0.03%
0.02% 未检 出 0.06% 0.02% 0.03% 未检 出 0.14%
OH
N O
C
N N O
S
COOH
7-ADCA 在后续反应中与氟氯酰氯生成杂质A
杂质A的来源分析
17
杂质A的工艺控制措施
控制思路:由于杂质A来源于起始物料6-APA,严加6-APA 的杂质控制水平可以从源头上降低该杂质的水平。 研究数据:
批号 6-APA中7-ADCA含量(%) 0.84 2.02 杂质A含量(%)
1628Q
4123D 1206E 2435U
2.84
3.98 2.97 0.074
1.15
0.102 0.08 0.26
0896B
1402R
0.068
0.243
具体措施:从供应商中选用质量符合7-ADCA小于等于##% 的6-APA作为起始原料,有效控制氟氯西林钠产品的杂A质水 平。
18
F
O C N CL H2N N O S CH3 CH3 COOH
11
降 解 产 物
特定 结构 单元
杂质谱概念的引入,进一步厘清了抗生素杂质 研究与控制的基本思路
以终为始
以源为始
避免了高风险杂质失控
被动控制
主动控制
实现了杂质的根本控制
个别控制
系统控制
全面掌控各种潜在杂质
12
杂质谱分析—由“以终为始”到“以源为始”
案例:基于杂质谱分析,四个具有遗传毒性警惕结构的潜在杂质 需要高度关注,但最初建立的分析方法未全部检测到,鉴于其风 险程度,重新建立针对性方法检出,在毒理学评估基础上,进行 了严格控制(杂质对照品法,ppm水平)。
13
杂质谱分析—由“被动控制”到“主动控制”
案例:FLQMS有关物质的研究与控制 改进:普通C18柱、等度洗脱 结果:检出两个高含量杂质。 特定C18柱、梯度洗脱
0
4
8
12
16 Minutes
20
24
28
32
14
进一步的研究: 新检出两个超鉴定限杂质结构研究与工艺控制
建立LC-DAD-MS方法对新检出的两个超鉴定限度杂质进行
8
杂质谱分析
基于QbD理念的杂质控制策略
各种潜在杂质及其可能的来源
9
杂质来源的分析论证 —杂质谱分析的切入点
依据文献报道(国内外药典等)锁定基本杂质 依据制备工艺,分析潜在的工艺杂质
基于结构特征,分析可能的降解产物
通过强制降解试验,验证降解产物的存在与检出 与原研市售品的杂质情况对比研究,明确杂质异同 „
左氧氟沙星、杂质G为0.02%; 杂质B、杂质C、杂质E、杂质F为 0.01%。
/
JP16
符合
申报标准
符合
杂质均能出峰且能相互分离。
杂质A、杂质B的检测限为0.006% ;左氧氟沙星、杂质E的检测限 为0.003%;杂质C、杂质F的检测 限为0.002%。
23
中试及商业化产品杂质检出情况
样品批号 杂质名称 杂质B(RRT:0.3) 未知杂质1( RRT:0.4) 杂质C(RRT:0.5) 杂质H(RRT:0.8) 杂质E(RRT:0.9) 杂质F(RRT:1.5) 未知杂质2( RRT:1.7) 杂质A(RRT:1.9) 总杂质 DC-04041007001 未检出 DC-04041007002 未检出 DC-04041007002 0.02% 1107A0 5 未检 出
10
发 酵 工 艺
发酵菌株 发酵工艺
提取精制
起始原料组分与纯度 起始原料空间构型 起始原料活泼基团 特定副反应 特定工艺杂质 ●
原料药工艺
抗 生 素 杂 质 谱 分 析 基 本 路 径 工 艺 杂 质 制剂工艺过程 半 合 成 工 艺
辅料影响
工艺过程 头孢菌素C-3位水解 开环降解 差向异构化 顺反异构化 酯类水解
Cl
O
CH3
氟氯酰氯
F O C N Cl O CH3 N N O S
6-APA
CH3 CH3 COOH
[OH-],H2O
氟氯西林酸
F O C N Cl O CH3 N
CH3 S COOHN CH3 COOH
杂质B
6-APA与氟氯酰氯生成氟氯西林酸,氟氯西林酸在碱性条件下降解 ,生成杂质B。
杂质B的来源分析
各种潜在杂质的系统控制
各种潜在杂质
杂质含量、种类
杂质控制
强调杂质含量、个数的直接控制 杂质含量控制 高纯度 纯度控制 低纯度 强调通过主成份纯度,间接控制其余杂质
7
杂质研究与控制的基本思路与策略
杂质
控制
限度确定 数据积累 和分析 临床试验 药理毒理 结果 研究结果
分析方法的建立与验证
杂质谱系统分析
杂质F
杂质G 杂质H
消旋体≤0.2%
/ / ≤0.1% ≤0.5%
≤0.3%
≤0.8% ≤0.3% ≤0.1% (异构体除 外)≤0.5%
/
≤0.4% / ≤0.1% ≤1.0%
/
≤1.0% / ≤0.1% (异构体除 外)≤0.5%
≤0.1%
≤0.5% ≤0.2% ≤0.1% (异构体除外 )≤0.5%
Key Intermediate
O O F3C N H CN F3C N H NH2 F 3C N H O N H O O
F3C
HN
O
N H
基本化学原理:所有“苯胺”在后续步骤中都会发生反应;因此, 所有潜在的遗传毒性中间体都会发生反应。 四种都具有相同苯胺官能团,导致潜在的遗传毒性 确定毒理学关注的限度(阈值)(TTC= 1.5 μ g/天) torcetrapib 的TTC 是25 ppm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Cl
N O N
F S
Cl
COOH
N
O O N
F N
HN
CH3 CH3
O
S
COOH
CH3
O
COOH
A 452 .1 452,268
B 471.2, 471.347
16
H2N N O
S
HN N
S
COOH
O
COOH
6-APA在特定条件下扩环生成7-ADCA,成为6-APA物料中的一种杂质。
F O C N Cl O CL HN N O COOH Cl S F O
“直接”控制 温度、压力、时间… 精细、准确、直接
“间接”调制 营养、生长环境、培养时间… 复杂、宏观且细微、间接
生成物 生成物 反应母液--工艺杂质、中间体、副 发酵液--杂质、组份、异构体… 产物… 微量、可追踪 复杂、微量、难控制 3
抗生素杂质的一般特点
—半合成抗生素 起始物为微生物发酵产物— 纯度低 组份复杂 活泼基团较多—羟基、氨基、醛基„ 保护 脱保护 不稳定结构单元—内酯环、内酰胺环„ 大多存在构型问题 „
20
有效控制杂质的基本思路与策略
在杂质谱分析指导下,从杂质产生的源头入手,优化制定 合理的物料控制、生产过程控制措施和包装贮藏条件,从 根本上优化控制杂质产生的因素,实现杂质的有效控制。
21
杂质谱分析—由“个别控制”到“系统控制”
22
分析方法的选择与验证
分析方法 EP7.0 系统适用性 符合 杂质A不出峰,其它峰都能相 互分离。 USP34 符合 杂质A不出峰,杂质B与E峰之 间的分离度为0.85,两峰之间 不能完全分离。 专属性 检测限 杂质B、杂质F为0.05%; 左氧氟沙星、杂质E为0.025%; 杂质C为0.015%。
降解 聚合 „
5
抗生素杂质的一般特点
活性(毒性)高、须严格控制 发酵产物共性杂质—残存蛋白、色素、高价金属离子„
过敏性、抗原活性 高毒性金属杂质的分类控制 „
特定杂质—同系物、异构体以及半合成副产物„
类似主成分的活性 预期之外的不良反应 „
6
杂质控制的两次飞跃
杂质谱控制
29
抗生素杂质限度
报告限度(%)
类 别 原料药 0.05※(≤2g); 0.03※※ 0.10 0.10
24
质量标准--各种杂质的系统控制
杂质 各称 杂质A 杂质B 杂质C 杂质D 杂质E EP7.0 消旋体≤0.2% 消旋体≤0.2 消旋体≤0.2% 消旋体≤0.2% 消旋体≤0.2% USP34 / / ≤0.3% / ≤0.3% JP16 / / / / / ChP2010 ≤0.3% / / / ≤0.2% 本品申报标准 杂质控制限度 ≤0.1% ≤0.1% ≤0.1% ≤0.1% ≤0.2%
•多种副产物、降解物、组分„ •杂质谱分析较为复杂、难以预测和控制。
4
抗生素杂质的一般特点
组成复杂、监控困难 发酵母液—目标物浓度很低,而生产物料含量高且复杂
菌体细胞 培养基 各种蛋白质胶状物 色素 高价金属离子 其它代谢物 同系物 异构体„
天然化合物—分子结构复杂,平面结构、立体构型不稳定
组分与杂质
26
各种潜在的和实际存在的杂质的研究论证:
根据杂质谱分析,产品将出现何种杂质?
组分与杂质 工艺杂质与降解产物 毒性杂质与一般杂质 基因毒性与一般毒性杂质 特定杂质与非特定杂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