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结构与细胞通讯[1]
细胞通讯_精品文档

激活Gs增加腺苷酸环化酶活性
cAMP
PKA
促进心肌钙转运 心肌收缩性增强
增加肝脏 糖原分解
进入核内PKA 激活靶基因转录
肾上腺素
cAMP信号的终止:
通过cAMP磷酸二酯酶(cAMP phosphodiesterase,PDE)将cAMP的环破坏,形成5'-AMP。
促黄体激素
组织胺(H2受体)
GDP脱落、GTP结合;使亚基游离,并暴露出腺苷酸环化酶的结合位点;
过程:
Gs蛋白激活靶蛋白的作用机制
激活的 亚基
无活性靶蛋白
信号分子
G蛋白关联的受体蛋白
亚基水解GTP为GDP,回复至原来构象,并从腺苷酸环化酶上脱落下来;与 亚基重新结合成Gs蛋白
失活的靶蛋白
Pi
失活后复原 的G蛋白
亚基结合腺苷酸环化酶,产生cAMP;受体蛋白脱去配基后回复至原来构象
指细胞通过其表面的受体与胞外信号分子(配体)选择性的相互作用.从而导致胞内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最终表现为细胞整体的生物学效应的过程。 细胞识别是细胞通讯的一个重要环节.
细胞识别定义:
细胞通讯的六个基本步骤:
化学信号分子转运至靶细胞;
细胞内化学信号分子的合成;
信号分子与靶细胞受体特异性结合并使受体激活
信号分子
配基的结合改变了受体构象,暴露出Gs蛋白结合位点
激活的受体
GDP
GDP脱落、GTP结合;使亚基游离,并暴露出腺苷酸环化酶的结合位点
激活的 亚基
激活的 复合物
受体蛋白
GTP
GDPBiblioteka 配基的结合改变了受体构象,暴露出Gs蛋白结合位点;
形成配体-受体复合物;降低Gs蛋白对GDP的亲合力;
细胞信号传递和通讯网络

组织器官的形成
通过细胞间信号传递调控细胞间的相 互作用和排列组合,形成具有特定结 构和功能的组织器官。
06
细胞信号传递和通讯网络的研究 展望
研究现状与挑战
研究现状
目前,细胞信号传递和通讯网络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分子水平,揭示了多种信号分 子的作用机制和细胞通讯网络的复杂结构。
挑战
然而,由于细胞信号传递和通讯网络的复杂性和动态性,目前仍存在许多未知领 域和难题,如信号通路的交叉调控、细胞通讯的时空特异性等。
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接(如紧密 连接、缝隙连接等)直接传递信 号分子,以调节通讯网络。
通讯网络与细胞命运的决定
01
信号通路与基因表达的调控
信号通路能够调控基因的表达,从而影响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等命
运。
02
信号整合与细胞决策
细胞通过整合来自不同信号通路的信号,作出相应的细胞决策,如细胞
周期进程、细胞迁移等。
通过信号传递调控免疫细胞的基因表达和表观遗传修饰,形成免疫 记忆,实现再次免疫应答。
在发育生物学中的应用
细胞命运的决定
细胞信号传递参与调控细胞的增殖、 分化和凋亡等过程,决定细胞的命运 。
胚胎发育的调控
细胞信号传递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发挥 重要作用,参与调控胚胎的形态发生 、器官形成和生长发育等过程。
未来研究方向与趋势
研究方向
未来,研究将更加注重细胞信号传递 和通讯网络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动态 性,探索信号通路之间的相互作用和 网络调控机制。
趋势
同时,随着新技术和新方法的不断发 展,如单细胞测序、高通量筛选、生 物信息学等,将为细胞信号传递和通 讯网络的研究提供更加精确和高效的 手段。
对生物医学领域的影响与意义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共27张ppt)

减数分裂的意义
是生物进行有性生殖的基础,通过染色体的 减半和重新组合,增加了遗传的多样性和变
异性,有利于生物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08
细胞生长、分化与凋亡
细胞生长过程及影响因素
细胞生长过程
包括细胞体积增大、细胞质增加、细胞核复制等阶段。
影响因素
生长因子、营养状况、细胞密度、激素水平等。
细胞分化现象和机制
功能
叶绿体的功能是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叶绿素吸收光能,使之转变为化学能 ,同时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并释放氧的过程。其中包括很多复杂的步骤 ,一般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大阶段。
其他细胞器简介
核糖体
核糖体是细胞内一种核糖核蛋白颗粒,主要由RNA(rRNA)和蛋白质构成,其唯一功能是 按照mRNA的指令将氨基酸合成蛋白质多肽链,所以核糖体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的分子机器。
02
细胞学说建立
19世纪,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03
细胞研究历程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细胞的研究逐渐深入,从形态结构到
生理功能、从分子水平到细胞群体水平,不断揭示细胞的奥秘。
02
细胞膜结构与功能
细胞膜组成成分
脂质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包括磷脂、胆固醇等。磷脂双 分子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
一些物质在细胞膜上特定蛋白质的协助下 ,可以顺浓度梯度进行跨膜运输,如葡萄 糖进入红细胞等。
主动运输
胞吞和胞吐
细胞通过消耗能量的方式,将物质逆浓度 梯度进行跨膜运输,如钠离子、钾离子等 离子物质的运输。
对于一些大分子物质或颗粒性物质,细胞 通过胞吞或胞吐的方式进行跨膜运输。
细胞膜功能总结
细胞间的信息通讯

. 第九章细胞间通讯与信号转导第一节细胞通讯一.信号转导:针对外源信息所发生的细胞应答反应全过程。
二.细胞间联络的三种方式:(一)细胞间隙连接:是细胞间的直接通讯方式。
相邻细胞间存在着连接蛋白构成的管道结构——连接子。
生物学意义:相邻的可以共享小分子物质,因此可以快速和可逆的促进。
相邻细胞对外界信号的协同反应。
(二)膜表面分子接触通讯细胞质膜的外表面存在的蛋白质或糖蛋白、蛋白聚糖分子作为细胞的触角,可以与相邻细胞的膜表面分子特异性的相互识别和相互作用,以达到功能上的相互协调。
这种细胞通讯方式称为膜表面分子接触通讯。
例如: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相互作用。
黏附分子的相互作用。
黏附分子:细胞表面的整合蛋白、钙粘蛋白和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等分子都可以通过其蛋白质或糖链部分与另一细胞的同类或不同类分子相互识别并结合,使得两个细胞黏附在一起,因此将这些分子称为黏附分子。
(三)化学信号介导的通讯多细胞生物与邻近细胞或相对较远距离的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主要是由细胞所分泌的化学物质,如蛋白质或小分子有机化合物所完成的。
这些分子称为化学信号。
他们作用于周围或距离较远的其他种类细胞(靶分子),调节其功能,这种通讯方式称为化学通讯。
是间接的细胞通讯,是细胞间的相互联系不再需要它们之间的直接接触,而是以化学信号介质进行调控。
第二节细胞信号转导机制概述外源信号---受体---细胞内多种生物分子的浓度、活性、位置变化---细胞应答反应。
一.信号必须经由受体发挥作用二.信号转导分子负责信号在细胞内的传递和转换(一)第二信使:细胞的信号转导过程是由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完成的。
这一网络系统的结构基础是一些关键的蛋白质分子和一些小分子活性物质,其中的蛋白质分子常被称为信号转导分子,小分子活性物质常被称为第二信使。
(二)蛋白激酶与蛋白磷酸酶是蛋白质活性的开关系统蛋白质的磷酸化修饰是体内蛋白质类物质活性快速调节的重要方式之一。
蛋白激酶(PK)催化A TP分子中的r-磷酸基团转移至蛋白质分子中的羟基的反应。
人体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人体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它们构成了人体的各种组织和器官。
本文将介绍人体细胞的主要结构和功能,包括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线粒体、叶绿体、溶酶体、细胞骨架、细胞连接、细胞外基质和信号传导等方面。
1.细胞膜细胞膜是细胞的最外层结构,由脂质、蛋白质和糖类组成。
它具有保护细胞内部结构、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和传递信号等功能。
2.细胞核细胞核是细胞的“大脑”,负责储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它由DNA和RNA组成,并含有众多的基因。
3.细胞质细胞质是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由水、无机盐、有机物和细胞器组成。
它负责进行各种生命活动,如代谢、生长和分裂等。
4.线粒体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工厂”,负责为细胞提供能量。
它们通过氧化磷酸化过程将有机物质转化为ATP,为细胞的各项活动提供能量。
5.叶绿体叶绿体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负责进行光合作用。
它们通过吸收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质,为植物的生长提供能量。
6.溶酶体溶酶体是细胞的“消化器”,负责分解和清除衰老的细胞器和外来物质。
它们含有多种酶,能够分解各种大分子物质。
7.细胞骨架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络结构,负责维持细胞的形态和内部结构。
它们包括微丝、微管和中间纤维等。
8.细胞连接细胞连接是指细胞与细胞之间或细胞与基质之间的连接方式,包括粘着连接、锚定连接和通讯连接等。
它们在维持组织和器官的结构完整性和功能发挥中起着重要作用。
9.细胞外基质细胞外基质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支持性结构,包括胶原蛋白、弹性蛋白和糖胺多糖等。
它们为组织和器官提供了支持和保护作用。
10.信号传导信号传导是指细胞内各种信号分子的传递过程,这些信号分子包括激素、神经递质、生长因子等。
它们在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
第二节 细胞间通讯

神 经 元 分 类
A neuron in the retina of the eye
突触
突触的概念 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其它神经元的接触点称为突触。 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其它神经元的接触点称为突触。 它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 它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 突触分类 电突触特点:间隙极小、神经冲动直接通过,速度快、 电突触特点:间隙极小、神经冲动直接通过,速度快、 特点 传导没有方向。 传导没有方向。 化学突触特点:传导有方向性、速度慢、 化学突触特点:传导有方向性、速度慢、靠递质作用于后 特点 膜上受体进行兴奋传导。 膜上受体进行兴奋传导。
信息的接受、传递和响应 信息的接受、
• 感受器:高等动物中识别并接受刺激的组 感受器:高等动物中识别并接受刺激的组
织或器官 • 效应器:负责作出响应的组织或器官称为 效应器:负责作出响应的组织或器官称为 效应器 • 神经系统:在感受器和效应器之间传递、 神经系统:在感受器和效应器之间传递、 整合和加工信息并发出指令是神经系统。
• 血管内皮细胞接受乙酰胆碱 , 引起胞内 Ca2+ 血管内皮细胞接受乙酰胆碱, 引起胞内Ca2
浓度升高, 激活一氧化氮合酶 , 细胞释放 NO, 浓度升高 , 激活一氧化氮合酶, 细胞释放NO , NO扩散进入平滑肌细胞 , 与胞质鸟苷酸环化 NO 扩散进入平滑肌细胞, 酶(GTP-cyclase,GC)活性中心的Fe2+结 GTP-cyclase,GC)活性中心的Fe2 合,改变酶的构象,导致酶活性的增强和 cGMP合成增多 。 cGMP可降低血管平滑肌中 cGMP 合成增多。 cGMP 可降低血管平滑肌中 的 Ca2+ 离子浓度 。 引起血管平滑肌的舒张 , Ca2 离子浓度。 引起血管平滑肌的舒张, 血管扩张、血流通畅。 血管扩张、血流通畅。
大学普通生物学第3版课后答案

大学普通生物学第3版课后答案第一章1.生命体细胞作为基本单位的组构,有哪些重要的特点?细胞就是生命的基本单元。
生物有机体(除病毒外)都就是由细胞共同组成的。
细胞由一层质膜包被:质膜将细胞与环境隔开开去,并沦为它与环境之间展开物质与能量切换的关口。
在化学共同组成上,细胞与并无生命物体的相同是细胞中除了所含大量的水外,还所含种类多样的有机分子,特别就是起至关键作用的生物大分子:核酸、蛋白质、多糖、脂质。
由这些分子形成的细胞就是结构异常繁杂且高度有序的系统,在一个细胞中除了可以展开生命所须要的全部基本新陈代谢活动外,还各存有特定的功能。
整个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离不开其共同组成细胞的功能的总和。
2。
分类阶元和界的分割?生物分界代表性人物?例如二界系统为瑞典林奈。
界、门、纲、目、科、属、种(递减)林奈:二界系统、海克尔:原生生物界惠特克:五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3.在五界系统中,为什么没有病毒?五界系统根据细胞结构和营养类型将生物分成五界,病毒不具细胞形态,由蛋白质和核酸共同组成,没同时实现新陈代谢所所需的基本系统,不涵盖在五界系统中。
4.在二界或三界系统中,细菌、真菌均隶属于植物界,在五界系统中,它们都从植物界中划出来,或独立或为原核生物界和真菌,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二界系统中,细菌和蓝藻属植物界,但是它们的细胞结构似乎处在较低水平,它们没完备的细胞核(染色体就是一个环状的dna分子,没核膜),也没线粒体、高尔基体等细胞器。
蓝藻和某些细菌存有光合作用,但不该因此就把它们放进植物界。
它们存有光合作用只是表明生命在演化至原核生物阶段就存有利用光能够,展开光合作用的能力。
真菌就是就是演化的产物,腐食营养,单一制为真菌界。
6.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如何深化和发展了人们关于生物界统一性的认识?分子生物学说我们,所有生物的细胞就是由相同的组分例如核酸、蛋白质、多糖等分子所构筑的。
细胞内新陈代谢过程中每一个化学反应都就是由酶所催化剂的,而酶就是一种蛋白质。
细胞生物学 第五章 细胞通讯

◆这类受体传导的信号主要与细胞生长、分裂有关
实用文档
表面受体跨膜方式 ◆多亚单位跨膜家族 ◆7次跨膜家族 ◆单次跨膜受体家族
信号识别与转换:膜机器
◆鉴别器(discriminator): 又称分辨部, 即识别 部位或调节亚基。
实用文档
细 胞 通 讯 的 速 率
6
实用文档
5.1.2 细胞通讯的方式和特点
◆通过细胞外信号分子: 蛋白质、肽、氨基酸、
核苷酸、脂肪酸衍生物以 及可溶解的气体
◆靠细胞的直接接触:如 间隙连接胞间连丝,精 卵细胞融合
◆靠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结合
实用文档
细 胞 通 讯 的 途 径 和 方 式
8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第五章 细胞通信
Cell communication
实用文档
5.1 细胞通讯的基本特征 5.2 信号分子 5.3 受体 5.4 cAMP 信号途径 5.5 磷脂酰肌醇信号途径 5.6 酶联受体信号转导 5.7 信号的整合与终止
实用文档
5.1细胞通讯的基本特征
5.1.1 细胞通讯的一般过程和所引起的反应
②产生第二信使
实用文档
5.2.1 G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定义:G蛋白,即GTP结合蛋白(GTP binding protein),能与GTP或GDP 结合,又叫鸟苷酸结合调节蛋白,参与细胞的多种生命活动。
◆组成: 分为三体G蛋白和单体G蛋白
三体G蛋白由α、β、γ三亚基组成;Β与γ 两亚基通常紧密结合在一起, 只有在蛋白 变性时才分开
实用文档
●自分泌与自分泌信号传导 是指细胞对自身产生的物质发生反应, 常见于病理条件下, 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细胞的大小和机能是相适应的
神经细胞长 神经信号传导 卵细胞体积大 存放营养物质
(供胚胎发育)
◆ 要求:
体积--容纳自身生存和繁殖所必需的核酸 、
蛋白质等; 面积--保证能够从环境中获得充分的营养
● 生物体的细胞:单、多细胞; ● 多细胞生物的生长(长大)
细胞分裂 → 细胞数目增多 → 生物体体积变大;
♦ 性质:溶胶,透明、粘稠;
高度有序,
动态平衡; ♦ 含细胞器、
——
细胞骨架;
3.2.1 ~ 3.2.11
3.2.1 细胞核是真核细胞的控制中心 3.2.2 内质网与核糖体 3.2.3 高尔基体合成、分拣
并将产物运出细胞 3.2.4 溶酶体起消化作用 3.2.5 液泡有多种功能 3.2.6 线粒体和质体等进行能量转换
细胞分裂时消失; 分裂完成后, 子细胞中产生 新的)、 RNA(rRNA);
● 形成:由1 ~ 几个特定的染色体片段 (rDNA,即编码 rRNA 的基因, 该位点又叫核仁组织区)形成;
● 核仁的功能:产生核糖体的细胞器, 转录 rRNA、组装核糖体的大小亚基。
~ 35亿年前;
—
◆ 小:2 ~ 8 um,
真核细胞的 1/10, 电镜才可见;
◆ 构造简单
♦ 无内膜系统 → 无膜包被的细胞核, 无细胞器;
♦ 无细胞骨架,Why? ♦ 有质粒; ♦ 有拟核区:1 个 ~ 多个;
卷曲的染色体,环状 DNA 分子 ♦ 有质膜 (细胞膜):似真核细胞。
◆ 其它构造
细胞结构与细胞通讯[1]
———— 基础生命科学 • 第1 篇 细胞 • 第3章 细胞结构与细胞通讯
第3章 细胞结构与细胞通讯
● 细胞是生命的基础 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 细胞一般很小,需借助显微镜观察; ● 细胞结构精细复杂
远非任何人造机械可比 ● 生物体是一个整体:亿万个细胞间
物质与能量交换、信息交流, 存在着着复杂、微妙的关系
并将产物运出细胞 3.2.4 溶酶体起消化作用 3.2.5 液泡有多种功能 3.2.6 线粒体和质体等进行能量转换
3.2.2 内质网与核糖体
● 内膜系统:指真核细胞中,直接或
通过小的囊泡与许多细胞器相通的、 由膜围成的细胞器或结构,包括核被 膜、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液 泡、质膜等;它们的膜相互流动、 动 态平衡、功能上是相互协同的;
● 1839,德,动物学家, 施万 T. Schwann: 组成动物组织的基本单位也是细胞; 并提出“细胞学说”这个术语。
● 细胞学说 ◆ 所有的动物和植物 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后来增加了: ◆ 细胞只能由业已存在的细胞 经分裂而产生。
● 电子显微镜(electron microscope) ◆ 原理:加速电子束,代替可见光; ◆ 分辨力:0.2 nm,又提高1000 倍; ◆ 种类 透射电镜:TEM,研究样本内部结构; 扫描电镜:SEM,观察样本表面结构。 ◆ 电镜样本 需经加工(固定、干燥), 不能观察活的样本。
1、大肠杆菌 2、念珠藻 3、小球藻 4、酵母菌 5、火丝菌 6、眼虫 7、分生组织细胞 8、栅栏组织薄壁细胞 9、驴蹄草叶表皮细胞和保卫
细胞 10、大鼠肝细胞 11、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 12、成纤维细胞 13、人红细胞 14、人精子 15、哺乳动物的横纹肌细胞 16、平滑肌细胞 17、神经细胞体
降速度(沉降行为)的量度,等于每单 位离心场的速度;其大小与颗粒的密度 、形状、沉降介质密度有关。
s=v/ω2r v 是沉降速度, ω是离心转子的角速度(弧度/秒), r 是到旋转中心的距离。
● 沉降系数的 S 单位 (s=v/ω2r) 沉降系数以每单位重力的沉降时间表示, 并且通常为 1~200×10-13 秒范围, 因此 10-13 这个因子就叫做沉降单位S,
◆ 光面内质网:sER,无核糖体; ◆ 糙面内质网
rER, 具核糖体,
电镜照片 显得粗糙。
糙面内质网
光面内质网
2. 核糖体
● 组成:颗粒状 ◆ 核糖体RNA (rRNA)+ 蛋白质; ◆ 大、小两个亚基;无膜包被。 ● 功能:合成蛋白质的细胞器;
蛋白质合成活跃的细胞 核糖体多;核仁特别大,Why?
即 1S = 10-13 秒。
如:血红蛋白的沉降系数约为 4×10-13 秒或 4S。
蛋白质分子:1 ~ 20S; 核酸:4S ~ 40S ; 核糖体及其亚基:30S ~ 80S。 沉降系数越大,分子或颗粒就越大 。
3.1.3 细胞的概貌(了解)
● 大小:与功能相适应 支原体:最小的细胞, 直径 100 nm,原核; 鸵鸟卵:最大的动物细胞; 麻纤维:长达10 cm; 神经细胞 胞体:直径 < 0.1mm 轴突:长度 >1 m
3.1 细胞的结构(了解) 3.2 真核细胞的结构(重点) 3.3 生物膜 —— 流动镶嵌模型 3.4 细胞通讯(重点)
本章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和考查点
1. 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2. 生物膜的结构 ; 3. 细胞连接; 4. 细胞通讯的全过程;
3.1 细胞的结构(了解)
3.1.1 显微镜揭示了细胞的微观世界 ● 分辨力(率) (resolving power)
◆ 有质膜:细胞质最外层; ◆ 有内膜系统:细胞核、细胞器;
植物细胞 动物细胞
☺ 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结构:
细胞壁(Cell Wall) 叶绿体(Chloroplast) 大液泡(Vacuole) 胞间连丝(Plasmodesmata)
乙醛酸循环体
◆ 细胞质
♦ 定义:除细胞核以外的所有部分;
4. 核基质与核质 ● 核基质:◆ 组成:蛋白质纤维网架; ◆功能:骨架 ♦ 维持细胞核的形态;
♦ 固定许多与细胞核活动有关的装置 如:染色质附着场所, 新形成的核酸都与之相连;
● 核质:透明液体、填充核基质网络中
3.2.1 ~ 3.2.11
3.2.1 细胞核是真核细胞的控制中心 3.2.2 内质网与核糖体 3.2.3 高尔基体合成、分拣
人眼 0.1 mm; 光学显微镜 200 nm
(1 nm = 10-9m) 提高 500 倍
● 17世纪,荷兰,列文虎克 发明显微镜,
● 1665, 英, 物理学家, 胡克 Robert Hook, 用复式显微镜 发现细胞:软木, 蜂房状空腔。
● 1838,德,植物学家, 施莱登 M. J. Schleidem: 细胞是任何植物体 组成结构的基本单位
转录的蛋白质:DNA聚合酶等;
● 染色质丝:串珠状;
◆ 连接 DNA:细丝;直径 1.5~2.5 nm;
◆ 核小体:小珠状;直径 10 nm;
♦ 核心:4 种组蛋白;
♦ DNA:缠绕核心
核心
♦ 核心外组蛋白H1,
与 DNA 结合
核小体 H1
●组蛋白H1、核心组蛋白
核心
作用下染色质丝聚拢、
折叠 → 螺线管状,
核糖体
● 两种存在形式: 游离核糖体和附着核糖体; 结构相同,分工不同,可互相转换;
◆ 游离在细胞溶胶中的核糖体 合成留在细胞溶胶内的蛋白质, 如:催化糖酵解的酶; 需要进行修饰的蛋白质 —— 糖蛋白;
◆ 结合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 合成运输到指定地点的蛋白质,
如:分泌到细胞外的抗体、激素等; 运到溶酶体中起作用的酶; 运到膜上并决定其 在膜中排列的蛋白质;
● 广义的内膜系统概念也包括线粒体、
叶绿体、微体(过氧化物酶体)等细 胞内所有 膜结合的细胞器。
1. 内质网(ER):● 细胞质内一系列
小管、囊状潴泡 → 网状膜系统;
● 面积 > 总膜 1/2;
● 内质网 与核被膜外膜
——
相通,故:
核周腔与 内质网腔相通;
——
● 有两个互相连通的区域(类型)
直径可达 30 nm 纤维;
H1
直径10 nm
直径30 nm
● 染色质在不同时期的表现 ◆ 串珠状细丝:直径 10 nm 染色质极度伸张; ◆ 细胞分裂间期:25 ~ 30nm 染色质丝折叠 → 螺线管; ◆ 细胞分裂期:高度折叠、浓缩 → 光镜可见的粗大染色体;
3. 核仁 ● 形态:圆、椭圆,无外膜; ● 数目:固定, 1 ~ 2个;
并非细胞体积的增大; ● 细胞体积的限制因素:
相对表面积;
◆ 细胞的相对表面积 是指细胞的表面积与细胞体积之比。
◆ 细胞的体积越小,其相对表面积越大, 则细胞的物质运输效率越高。
多细胞生物的细胞数目与其体积成正比
3.1.4 两类细胞: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 原核细胞:细菌、蓝细菌 (了解)
◆ 地球上出现最早的细胞:
3.糙面内质网的作用 合成分泌蛋白;是制造膜的工厂
● 合成分泌蛋白:多为糖蛋白 如:某些胰腺细胞分泌胰岛素:
核糖体→ 合成多肽链 → rER膜上的小孔→进入潴泡→折叠 →天然构象→加工并被ER膜包裹→ 离开ER→转运小泡→高尔基体;
● rER是制造膜的工厂 ◆ 蛋白质:核糖体
→ 多肽 → 插入膜中 → 被其疏水部分固定; ◆ 磷脂:rER 膜中特定的酶使 溶胶中的磷脂前体 → 磷脂 → 转运小泡 → 内膜系统的新组分。
4.光面内质网的作用 在不同细胞中作用不同: 合成脂质、 糖代谢(血糖调节)、 解毒作用、 肌肉细胞的收缩等;
● 合成脂质 ◆ 脂肪细胞 → 脂肪、磷脂; ◆ 睾丸、卵巢细胞 → 性激素; ◆ 肾上腺 → 固醇类激素;
● 糖代谢(血糖调节):重要作用
1. 核被膜(核膜) ● 核被膜 : 双层膜 ◆ 外膜:常与糙面内质网相连; ◆ 核周腔:两层膜之间; ◆ 内膜:与纤维状蛋白
构成的核纤层相连。 (p33, 图3.5a)
细胞模拟图片-核纤层
● 核孔:直径 50 ~ 100 nm; ◆ 数量:几千 ~ 几百万; ◆ 核孔复合体: 30 ~ 50种蛋白质; 与核纤层紧密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