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气病和治疗水气病的两组方剂
仲景水气所致病证治疗浅论(一)

仲景水气所致病证治疗浅论(一)刘渡舟教授指出“水气的概念,应是既有水饮,又有寒气”,“因水与寒,水与饮往往协同发病。
水指其形,寒指其气,饮则指其邪。
二者相因,故不能加以分割”1]。
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论及水气所致病证及其治疗的内容散见于各章节之中。
如虽然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专列了《水气病脉证并治》专篇,论述了水气所致的以水肿为主的病变,但水气病变不应局限于形于外之水肿。
在《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所论述的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饮也是水气所致的病变。
而且在《伤寒论》原文的第40、41条所说的“心下有水气”,第157条所说的“胁下有水气”,以及第316条所说的“此为有水气”皆是指水气隐于内为饮而言。
因此,水气病变的范畴包括形于外和隐于内两个方面2],二者不可截然分开,但其治疗原则却各有侧重。
1水气之形于外而为肿的治疗原则《金匮要略·水气病篇》说:“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此为仲景治疗水气之形于外而为肿之病证的基本治疗原则。
“腰以上肿者,当发汗乃愈”,是腰以上浮肿为主症之水气病的治疗原则。
腰以上肿,多因外邪袭表,或伤及卫气,致使卫气失司,肺失宣发肃降而津液凝结为水气,说明病位在上在表,故发汗能使滞留在上部的水气从汗就近宣泄。
“风水”是邪气在表而致浮肿的典型证型,如《金匮要略·水气病篇》说:“寸口脉浮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
”主要表现为面目浮肿,肢体肿胀沉重。
风水又分表虚与表实,表虚者由卫气不能固表而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治以防己黄芪汤益卫散邪以固表;若为表实者,则因卫气郁闭不通,以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而)渴”,治以越婢汤散邪气以开闭。
若病情严重者可以发汗之重剂大青龙汤发之。
“腰以下肿者,当利小便”,是腰以下浮肿为主症之水气病的治疗原则。
腰以下肿,其病位在下在里,利小便能使潴留在下在里的水湿从小便就近排出。
五苓散是仲景通过利小便而治疗水气病的主要方剂之一,《伤寒论》第71条所论“若脉浮,小便上的干扰素受体结合时,编码抗病毒蛋白的基因活化,继而合成抗病毒蛋白,使细胞处于抗病毒状态。
牡蛎泽泻散能治大病重病

牡蛎泽泻散能治大病重病牡蛎泽泻散能治大病重病第395条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
“大病差后”,用“大病”二字就是为了说明人虽然痊愈了,但整体上还是气血亏虚的状态。
“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病后气血亏虚,不能制水,从腰以下皆有水气而水肿,是一个上虚下实,正虚邪实之证。
“牡蛎泽泻散主之”,《金匮要略·水气病篇》:“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
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所以,腰以上水肿的病人,包括头面部肿胀,用汗法,水从表出,小青龙汤、越婢汤治之。
腰以下水肿的病人,包括膝、胫、足、跗皆肿,用利小便之法,水从下出,治以逐水消肿。
本方共七味药,从《神农本草经》来看,牡蛎味咸平,泽泻味甘寒,蜀漆味辛平,葶苈子味辛,苦寒,商陆根味辛平,海藻味苦寒,栝楼根味苦寒,用这么多寒凉的药,体内肯定有热,那么,热从何来呢?阳不入阴则生热,这个热就成了邪热,如同散兵游勇,如果被整编了,就是正规军,就是阳能入阴。
如果任其乱窜,变成了土匪,就是阳不入阴。
邪热与水饮相摶则成为“痰饮”。
去热生津主要用栝楼根和牡蛎,仲师在伤寒金匮中用到栝楼根的处方一共四张,栝楼牡蛎散、栝楼桂枝汤、栝楼瞿麦散、栝楼泽泻散,其中栝楼牡蛎散治“百合病,渴不瘥”,本方中二药配伍,应该也有口渴之证。
利水主要用泽泻、葶苈子,使水饮从小便而去,稍带治小便不利。
去痰饮主要用蜀漆、海藻,很多肝硬化腹水的病人,腹胀的受不了时,西医会在肚子上下个引流管,将水抽出来。
观察那个腹水,色淡黄,质稍粘稠,属中医的痰饮范畴,为了加强逐饮的功效,又加了商陆根,商陆根逐水之功次于芫花、甘遂、大戟,但强于泽泻、葶苈子,从商陆根的应用上可以看出,这不是个普通的水肿,所以刘渡舟刘老认为,“治肝硬化腹水,它的力量也很好,但是没有十枣汤那样快”。
但是,水饮被利也好,被抽出也好,会形成一个真空地带,之后很快又会被水饮再次占领,导致水肿不能彻底治愈,这也是西医最头疼的地方。
尹铁汉中医治疗【水气凌心】(西医称肺心病伴心衰)验案

尹铁汉中医治疗【水气凌心】(西医称肺心病伴心衰)验案【尹铁汉医案】:陈某某,男,39岁,工人。
七岁时因麻疹后过多游泳遂致咳喘,后每年冬春和霉雨季必发,并渐重。
半年前因气急浮肿,伴心电图改变等入院,按肺心病调治月余缓解出院,此次因过劳诸症复萌。
检查:颜面浮肿,口唇紫绀,颈静脉充盈明显,杵状指,桶状胸,呼吸30次/分,心率100次/分,心尖区和三尖瓣区均有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心尖搏动在左第五肋间隙乳线外侧。
两下肺可闻水泡音;腹部中度膨隆,腹壁静脉怒张,肝肋下4指,剑下3指,质中,肝颈返流(+),两下肢中度凹陷性浮肿。
X线透视,心影增大心尖圆钝,肺动脉隆鼓,右上陈旧性结核。
心电图检查:肺心P波(右房肥大),电轴右偏,重度顺钟向转位,右心室肥大伴劳损,诊为【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病情颇重,而住院,病者要求服中药故入我科。
笔者根据西医诊断,结合患者面灰虚浮,纳呆胸闷,腹膨尿少,便溏腿肿,咳吐白泡沫痰,舌淡紫、苔白浊腻,脉沉涩,时见息止。
【中医诊断】脾肾阳虚,水湿内盛,上犯凌心。
【处方】予生麻黄5克,熟附片、桂枝、赤芍、知母、炙甘草各10克,生白术、防己、腹皮各15克,生黄芪、赤苓、葶苈子各25克,生姜皮3克。
3剂后,咳喘较平,小便颇畅浮肿稍减。
复予3剂,便调纳增,痰吐渐少,惟腹水退而未尽。
加桑皮、五加皮各2b克续服7剂,腹水腿肿全消,纳食转好,改【济生肾气丸】出院缓调。
一月后已能从事理发等轻工作,但肝脏未见明显软缩,心电图也未明显改善。
【按语】:本案水气之生,由肺失于通调所致,桂枝芍药知母汤有宣肺润肺之功,并有温振心阳之甩,用于水气凌心,亦为恰当。
加黄芪、葶苈子、桑白皮、生姜皮,以增益肺利水之力。
【文章来源】黑龙江中医药1987;(4):27。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挖掘《金匮要略》水气病用药规律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挖掘《金匮要略》水气病用药规律胡淼;战丽彬;朱博冉;白长川【摘要】目的:研究《金匮要略》中治疗水气病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水气病选方和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并筛选《中华医典》中治疗水气病的方剂,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采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改进的互信息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对药物配伍规律进行挖掘.结果:共筛选治疗水气病处方101首,涉及107味中药,其中使用频次最高的三位药物为甘草、茯苓、桂枝;选择相关度为7、惩罚度为2,应用复杂系统熵聚类的层次聚类分析演化出3-4味药的核心组合12个,新处方6首.结论:《金匮要略》中治疗水气病以宣肺发汗,健脾利水,温阳散寒为主,反映了“发汗利水、温阳健脾”的祛邪与扶正兼顾之治则治法.【期刊名称】《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年(卷),期】2019(021)003【总页数】6页(P482-487)【关键词】水气病;《金匮要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用药规律【作者】胡淼;战丽彬;朱博冉;白长川【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南京210023;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南京210023;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南京210023;大连市中医院大连116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7水气病是由于机体气机紊乱,导致水气互化功能失常而形成的水气搏结逆乱于体内或肌肤的一类疾病。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首次对水气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作了详备的论述。
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对于水气病论述内容丰富,是历史上第一次对于本病的总结,提出诸多经典方剂,形成其独特的治疗理论,就水气病治法而言,这部著作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对后世医者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水气病类似于现代医学的各类肾脏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化腹水、内分泌失调以及营养障碍等疾病所出现的水肿[1]。
在各种程度上影响着病人的生活质量,现代医学对于水肿治疗的研究层出不穷。
滋肾丸配伍不同方剂治验2则

滋肾丸配伍不同方剂治验2则李之贞;邸秀梅【期刊名称】《内蒙古中医药》【年(卷),期】2005(000)0S1【摘要】滋肾丸(又名通关丸)出自金代李杲《兰室秘藏》一书,由黄柏、知母、肉桂3药组成,治疗热结膀胱,小便不利等证。
但此方单独使用常觉药力单薄,笔者在临床中将此方改为汤剂,随证配伍不同方剂治疗水气病,疗效满意。
现举治验2例如下。
1风水(急性肾小球肾炎)王某,男,11岁,一周来咳嗽、多痰、恶寒发热、周身乏力,近日先见颜面浮肿,随即遍布全身。
检查:一身悉肿,尤以阴囊部和双下肢为甚,浮肿按之没指,每日小便7~8次,尿短、尿急,小便时有灼热感。
口渴多饮,恶风微汗出,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体温摄氏38℃,咽部红肿,扁桃体肿大(+),血压140/110mmHg。
尿液检查蛋白(++),白细胞5~20高倍视野,红细胞0~5高倍视野,上皮细胞(+),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13×109/L,中性0.80,淋巴0.20。
辨证施治:风邪犯肺,三焦气滞;肺失清宣,水气泛溢,郁热内闭。
治以宣肺利水,清热化气。
处方:防风12g、麻黄6g、杏仁12g、甘草3g、生石膏(先煎)30g、知母30g、黄柏9g、车前子9g、肉桂3g,3剂水煎内服。
药后寒热、咳嗽外证罢,周身浮肿也随之消退,小便减为4次,尿清长,但仍口渴多饮。
血压115/85mmHg。
水气虽化...【总页数】1页(P)【作者】李之贞;邸秀梅【作者单位】乌海市乌达区妇幼保健院;内蒙古自治区中蒙医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9【相关文献】1.全建峰润肺滋肾、育阴生津法治疗小细胞肺癌治验 [J], 白小娜;王奇;全建峰2.应用指纹图谱研究类方方剂配伍物质基础——二妙丸物质基础在配伍类方中的变化研究 [J], 尹莲;李欣;徐立;时乐;邓海山;朱晓勤;谭秋微;丁安伟;段金廒3.米烈汉教授临床应用滋肾清肝饮治验举隅 [J], 魏钢;米烈汉(指导)4.卢苏效方治验——清心滋肾方 [J], 卢苏5.滋肾丸配伍机制研究 [J], 戴荣华;张园园;毕开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经方温阳化气利水法治疗膝关节骨髓水肿综合征

经方温阳化气利水法治疗膝关节骨髓水肿综合征1 阳化气,阴成形——“阳” “气” “水”之关系膝关节周围疼痛、关节僵硬、关节肿胀是膝关节骨髓水肿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
水液代谢及运行障碍停滞于膝关节局部是其主要的病理改变,中医认为“阳” “气” “水”三者的关系密切,水液代谢与输布正常与否全赖阳气的温煦及推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阳化气,阴成形”,其本意论述的是人体阴阳与形体和功能两方面的关系。
张介宾曰“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类经·二卷·阴阳类》)。
“阳化气”为阳气温煦,推动人体的功能,包括气化功能;“阴成形”则是阴气柔静,生成人体有形之质。
人的生命从其伊始之时,便不停地在进行着“阳化气”和“阴成形”的生命活动。
“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化是人体最基本的生命活动。
这种生命活动的表现形式即是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若“阳化气”与“阴成形”的过程保持着相对的平衡,则人体表现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健康状态。
但若任何一方发生太过或者不及,都将引起病理性的改变。
水为阴邪,水气病的产生与“阳化气” “阴成形”二者的关系密切。
若人体脏腑功能减退,“阳化气”不足,则表现为津液不能正常输布和排泄,导致阴津凝敛、成形过度。
近代医家丁甘仁在《丁甘仁医案》中说:“阳气不到之处,即浊阴凝聚之所。
”除了膝关节的局部改变外,在临床上膝关节骨髓水肿综合征的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中,常可伴见怕冷、便溏、多尿、颜面浮肿、脉沉细乏力、舌胖大有齿痕等脾肾阳虚、气化不利的症状。
可见,应用温阳化气利水的方法以协助人体“阳化气”的过程,补阳气之不足,损水邪凝聚之有余,不失为治疗骨髓水肿综合征的一种思路。
2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骨髓水肿综合征这类水肿性疾病在《伤寒杂病论》中应归属于“水气病” “痰饮病”等范畴。
书中对水肿性疾病的论述颇多,如《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论述了水气病的病机、辨证和治疗,指出其病机主要是阳气衰微,水停不化,并与肺、脾、肾三脏及三焦、膀胱有着密切联系。
木防己汤——胡老

木防己汤——胡老胡希恕经方理论证治经验【第二十四章<木防己汤类方>】1、木防己汤方:(方剂组成)木防己 14 克,生石膏 40-90 克,桂枝 10 克,人参18 克。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木防己逐水饮,佐人参以治心下痞硬,桂枝以治气上冲,石膏解烦渴而主喘满,故治水饮、其人喘满、心下痞硬而烦渴欲饮者。
《金要略痰饮咳嗽病》第 24 条: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藜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注解:支饮,即指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等的为证言。
水饮自心下逆迫于膈因谓为膈间支饮,侵及胸肺,故其人喘满。
胃虚饮聚,故心下痞坚。
面色藜黑,为病水之征。
其脉沉紧,为里饮之应。
审证与脉明系水饮为患,宜以木防己汤主之。
医不详审查,妄施吐下,故数十日而不愈,其症状仍在者,仍宜以木防己汤主之。
若服后喘满解,按之心下已虚软者,则病即当愈。
若按之心下仍坚实者,三日后,喘满复发,再与本方而不愈者,则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
(辨证要点)喘满心下痞坚烦渴者。
(验案)辛某,男性,36 岁,首都机场木工,初诊日期1965 年 6 月 16 日。
右手臂颤抖三四年,左手、腿亦有轻微颤抖,不能持物,每用力则颤动而酸疼,自觉精神紧张,时有心悸、怔仲不安,心下痞满,口渴思饮。
曾以养血熄风,养肝柔筋等法及针灸治疗不效。
苔白脉右弦,左沉弦。
证属心下停饮、痰阻滞经络,治以温中化饮,因饮久化热,故佐以清标热,与木防己汤;木防己 12 克,生石膏 45 克,桂枝 10 克,党参 10 克,生龙牡各 15 克。
结果:上药服六剂,心悸好转,继服三月手颤抖好转。
2、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方:(方剂组成)木防己14 克,桂枝 10 克,人参 18 克,茯苓 18 克,芒硝 27 克(分二煎用) (用法)以水煮四味,汤成去滓,内芒硝,再上火煎微沸,温服,微利则愈。
《金匮要略》重点归纳

1、原著前 22 篇,计原文 398 条,共载方剂 155 味。
P22第一个“至”指时令,第二个“至”指气候。
P163 P23①治未病的脏腑。
②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2)①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一脏有病,可影响他脏,故上工除治已病之脏外,亦注意调治未病之脏腑,以防止疾病传变;②上工知晓肝病实证易传脾的规律,故在治肝的同时,即注意调补未病之脾,以防肝病及脾,即“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③酸入肝,肝虚当补之以本味,故补用酸;助用入心之焦苦,益用入脾之甘味;④治未病应以整体观为指导,从联系、运动的观点出发,除治已病之脏外,并调未病之脏,防止疾病发展与蔓延。
⑤治病当辨清虚实,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并通过整体调节以防他脏乘侮。
4 (1)利小便;(2)发汗(微“微似欲汗出” )。
P34(1)利小便( “腰以下肿,当利小便”);(2)发汗(腰“以上肿,当发汗” );(3)攻下逐水。
P194治则:当“以温药和之” ;(2)治法:①温化;②发汗;③利小便;④逐水。
P1755、即申时,指下午 3~5 时,也有认为是指傍晚左右。
P366定义:以精神恍惚不定,口苦,脉微数为特征的一种心肺阴虚内热的疾病。
(2)病机:“百脉一宗,悉致其病” (心肺阴虚内热)。
P457因大黄?虫丸润以滋干,攻中寓补,峻剂丸服,意在缓攻,达到扶正不留瘀,祛瘀不伤正的作用。
缓“中补虚”是张仲景治疗虚劳干血的重要治法,虚劳伴瘀,理应祛瘀,因祛瘀方能生新,然虚劳干血已属久病,故只能缓攻瘀血,并扶助正气,这样才能达到扶正祛邪之目的。
P888 P90①五脏气血阴阳虚损成劳,在治疗上重视补益脾肾二脏;②对阴阳两虚的错综复杂病证,治疗的重点是补脾肾,建中气,以达到平衡阴阳的目的;③虚劳病虚实夹杂,虚多邪少者,宜扶正以祛邪,邪重而致虚者,宜以祛邪为主;④治法上侧重甘温扶阳。
9分型:①邪实壅滞—葶苈大枣泻肺汤 P95②瘀热蕴肺—《千金》苇茎汤③血腐脓溃—桔梗汤(2)分期:①表证期—银翘散+鱼腥草、黄芩 P97②酿脓期—苇茎汤+鱼腥草、黄芩、黄连③溃脓期—苇茎汤合桔梗汤10形容喉间痰鸣声连绵不断,好像田鸡的叫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气病和治疗水气病的两组方剂
在生理情况下,下焦是一个水液代谢的重要场所,所以要肾阳的温煦功能正常,肾阳的温煦功能正常,下焦的水液就能够正常的气化,正常的参与水液代谢,它就不至于产生水邪,所以,水液的代谢需要肾阳的温煦功能正常,还需要有脾阳的运化功能正常,脾主运化。
所以古人把脾比作拦河的大坝,只要脾阳不虚,下焦就不会有水邪,即使有水邪,脾阳这个拦河的大坝的阻拦也不会导致水邪的上冲。
在《伤寒论》中,关于水液代谢失调的,还涉及到心,强调心阳的镇摄功能。
下焦是水液代谢的重要场所,水液要参与正常的代谢,需要心阳心火在上焦的镇摄,这是在《中医基础》里没有提到的,也就是说心阳不虚,对水液代谢起到一种镇摄的作用,下焦的水邪就不能够上冲。
一旦心阳虚,镇摄不力,下焦就会有水邪上冲;一旦脾阳虚,运化无力,下焦的水邪也会上逆;一旦肾阳虚,温煦功能失调,下焦也会产生水邪,然后水邪就会泛滥。
所以我们以下要讲的水气病,涉及到了,从正气的角度,涉及到了心阳虚的,脾阳虚的和肾阳虚的。
心脾肾三脏阳气虚衰造成的水气病,我们在临床治疗上,用方是不一样的。
凡是人体阳气虚的时候就容易产生水气病或者水邪内生,当肾阳虚,温煦失司的时候,就会产生水邪;脾阳对水液有运化作用,所以当脾阳虚,运化失司的时候,下焦的水邪就容易乘虚上冲;心阳对水液有镇摄作用,所以当心阳虚,镇摄无力的时候,下焦的水气,下焦的水邪也会乘虚上冲。
心阳虚,或者是心脾阳虚,或者是脾阳虚,或者是肾阳虚而导致的水邪内生,水邪上泛的一组证候,我们统称为水气病。
我们治疗水气病的方剂,有苓桂剂一组方子,有苓芍剂一组方子。
应当说苓芍剂这个名字,在《伤寒论》里没有,后世医家也没有说到过,苓桂剂以苓桂术甘汤为代表方,治疗心脾阳虚,水邪上逆。
它的临床表现是"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
苓桂剂的第二个方子是苓桂枣甘汤,把白术换成大枣,它的适应证是心阳虚,下焦水邪欲乘虚上冲,而见到脐下悸。
因为脐下悸也罢、脐上悸也罢,仲景回避用白术,所以他把苓桂术甘汤中的白术换成了大枣,用大枣来扶脾,巩固中焦的堤坝,脾不是属土吗?土就象河堤、堤坝一样,巩固中焦的堤坝,防止水邪由下焦上逆,由下焦上冲,这是苓桂剂的第二个方子。
苓桂剂的第三个方子是苓桂姜甘汤,在《伤寒论》中不把它叫苓桂姜甘汤,而把它叫茯苓甘草汤,它是治疗胃虚,水停胃中,它的临床表现是心下悸,手足厥冷。
水停中焦,在《伤寒论》中,特别强调要和太阳蓄水证相鉴别,对中焦停水证来说,具备有口不渴,小便正常,也就是小便利这样的特征,这是苓桂剂的第三个方子苓桂姜甘汤。
它的特点是重用生姜温胃化饮消水。
五苓散有茯苓、桂枝、白术,苓桂术三味药都有了,它没有用甘草,另外用了泽泻和猪苓,是苓、桂、术、泽泻、猪苓,所以也可以把它看成是苓桂剂的一张方子。
它有什么作用,它有外解表邪、内化水气、表里两解、外疏内利的作用,它治疗太阳膀胱蓄水证。
在《伤寒论》中,涉及到苓桂剂的主要是这四个方证,尽管它们的主要药物茯苓、桂枝,都是一样的,但是其它药物不同,它们所治疗的也都是水邪为患,水气为病,但是它们的病变的部位涉及到的脏器都不一样,我们在临床上应当能够区别。
桂枝和芍药是相对的一组药,桂枝是辛温发散的,芍药是酸敛阴柔的,有苓桂术甘就应当有苓芍术甘,当然《伤寒论》并没有苓芍术甘汤这张方子,但是从桂枝加茯苓白术汤来看,我们可以看到苓、芍,就是茯苓和芍药相配这样的一个影子,茯苓、芍药、白术、甘草,再加姜、枣,这就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也可以看成是苓芍术甘加姜、枣,它的适应证是脾虚水停,然后水邪阻遏太阳经腑之气,使太阳经气不利就出现了"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使太阳腑气不利,就出现了"小便不利"。
当然水邪内停中焦,出现了"心下满微痛",这样中焦气机壅滞的证候,而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正是健脾利水来解太阳经腑之危的。
水邪去掉了,太阳经腑之气气机就畅达了。
真武汤,也可以看成是苓芍术甘演化而来的一张方剂,因为真武汤的药物组成,是茯苓、芍药、白术,你看苓芍中的三个药都有了,就是没有甘草,苓、芍、术,再加生姜和附子,因为加了附子,所以它是治疗肾阳虚、水邪上泛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