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薪火 铸就非凡

合集下载

薪火传承的作文

薪火传承的作文

薪火传承的作文篇一心之所向,薪火相在我老家的小镇上,有一家小小的铁匠铺。

铁匠铺的老铁匠,大家都叫他张爷爷,是一个技艺精湛的手艺人。

那铁匠铺里成天传出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像一首独特的交响曲。

这铁匠铺的陈设十分简单,一个火炉,一个铁砧,几把大小不一的锤子。

张爷爷有一身健硕的肌肉,那是多年打铁练就的。

我常常跑去看他打铁,他总是先把一块黑乎乎的铁块放进火炉里,那火炉里的火呼呼地烧着,映得他脸色通红。

张爷爷告诉我,这打铁的手艺可是一代代传下来的。

他小时候就跟着爷爷在这铁匠铺里帮忙,看爷爷把一块生硬的铁打造成各种各样有用的东西,他觉得特别神奇。

后来他自己也开始学习打铁,学了好多年才出师呢。

有一次,我看见他在打造一把镰刀。

他先把烧得通红的铁块用铁钳迅速夹到铁砧上,然后双手举起铁锤,一下又一下准确地敲打着。

那铁块开始还很倔强,不太听话,但是在张爷爷的敲打下慢慢有了形状。

他的眼神专注而炽热,汗水从额头渗出,可他全然不顾。

我忍不住问他:“张爷爷,现在都有大机器生产镰刀了,你还这么费劲打铁干啥啊?”张爷爷笑了笑说:“这手艺可不能丢啊,咱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有它的温度和感情。

”那一刻,我似乎明白了什么叫薪火相传。

这小小的铁匠铺,这古老的打铁手艺,就像一团火,在张爷爷这里燃烧着,他也想把这团火传递下去,哪怕没有多少人在意了,它也是我们文化中的宝贝。

篇二传承的豆腐香我家隔壁住着一位李奶奶,她可是做豆腐的高手。

每次她做豆腐的时候,那个香味能飘满整个胡同。

李奶奶做豆腐的工具都很老派,石磨、木制的压豆腐的架子。

做豆腐头天晚上,她就开始泡黄豆,那些黄豆泡在水里,变得胖胖的。

第二天,她把泡好的黄豆一勺一勺加到石磨里,然后慢悠悠地推着石磨转。

石磨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就像一个古老的故事在讲述着。

我觉得有意思,就去帮李奶奶推石磨。

嘿,这可真不是个轻松的活儿。

我推了没一会儿就气喘吁吁的,而李奶奶却一脸轻松。

她笑着说:“这做豆腐的手艺啊,是从我奶奶那传下来的,那时候家里穷,就靠做豆腐卖点钱贴补家用。

第一讲 工匠之道 继往开来薪火传

第一讲 工匠之道 继往开来薪火传

第一讲工匠之道继往开来薪火传
工匠,是指有手艺专长的人。

能工巧匠、匠心独运、巧夺天工、鬼斧神工等成语就是对工匠及其技艺的赞誉之词。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里,鲁班、欧治子、蔡伦、毕昇、李春、黄道婆……这些著名的工匠,没有炫目的头衔、显赫的家财,但都以杰出的智慧、精湛的技艺、非凡的创造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物质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千百年来,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彰显他们的崇高地位,接受后人的虞城膜拜。

转瞬间,时间到了公元2015年4月30日,一部名为《大国工匠》的八集锡类纪录片在中国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开播。

从这天起,全中国人民都知道了高凤林、胡双钱、周东红、孟剑锋、宁允展、鼓秋亮……。

他们默默无闻,平凡犹如空气,却个个身怀绝技,用心智和双手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般的“中国制造”。

从远古到当代,历史一页一页地翻写着自己的华章,但无论哪一页,工匠们都用刻刀、斧头、锤子和炉火等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记,形成了蔓延不绝、博古通今的工匠之道。

一、工匠渊源
2012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吴小红教授、张弛教授在美国权威杂志《科学》上发表论文《中国仙人同一只两万年陶器》,这篇历经四年研究而成的论文,用缜密的科学逻辑和先进的技术手段,证实了我国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新石器时代古人类生活洞穴遗址中初度的陶器,距今大约为两万年。

这个结论,将世界最早陶器出现的时间向前。

红色传承宣传标语

红色传承宣传标语

红色传承宣传标语1.红色传承,永不磨灭的记忆2.血脉相传,红色精神代代传承3.守望者的使命,传承红色基因4.红色历史,铸就永恒传奇5.继往开来,传承红色先锋精神6.红色精神,薪火传承的力量7.红色记忆,永远铭刻在心8.红色传承,光荣使命永不止息9.传承红色,弘扬百年精神10.血脉相传,红色荣光万世传扬11.红色传承,铸就民族精神地标12.心系红色,永恒精神永放光13.红色传承,永恒的英雄印记14.红色之火,传承光荣使命15.红色记忆,激荡壮丽奋斗之歌16.传承红色,砥砺前行的力量17.红色意志,流淌在血脉中18.红色传承,照亮未来的希望19.红色精神,镌刻在时光里20.传承红色光辉,开创未来辉煌21.革命精神永不熄灭,红色传承永流传。

22.红色记忆代代相传,英雄事迹永流传。

23.激扬红旗,传承红色基因。

24.跟随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

25.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

26.红色精神薪火相传,革命事业永不止息。

27.红色记忆,永远铭刻在心。

28.红色烈士永垂不朽,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29.红色基因代代传承,革命精神永不熄灭。

30.红色信仰,激励奋进。

31.继续红色征程,传递红色基因。

32.传承红色火种,燃起新的希望。

33.红色记忆,永不抹去。

34.红色文化,润泽心灵。

35.弘扬红色精神,传承光辉历程。

36.永远牢记红色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37.红色之光,照亮前行路。

38.红色记忆,浓淡于心。

39.红色基因,永驻胸间。

40.红色精神,永远不褪色。

41.凝聚红色记忆,传承英雄精神。

42.红色传承,共筑中华之魂。

43.红色时代,传承使命担当。

44.红色力量,闪耀国家辉煌。

45.红色文化,烙印民族血脉。

46.传统红色,传承共产初心。

47.红色精神,引领民族复兴潮流。

48.红色荣光,永放旗之魂。

49.红色基因,润养中华繁荣。

50.红色承诺,铸就千秋伟业。

51.红色史诗,鼓舞壮丽中国梦。

52.红色纪念,不忘先烈奉献。

薪火传承案例

薪火传承案例

薪火传承案例
薪火传承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它通过教育和培训,将知识、
技能、经验和价值观传承给下一代。

最近,我在一个传统手工艺品工
作室见到了一个非常好的薪火传承案例。

这个工作室是一个家族式企业,已有三代人传承了同一种手工艺
品的制作技术。

其中最年长的人已经年近七十,但他仍然每天在工作
室里指导年轻的学徒。

年轻的学徒们非常尊敬这位老师,他们都知道
这种手工艺品工艺的精髓都在这位老师的手中。

这位老师非常细心地传授手工艺品的制作技术给每一个学徒。


让学徒亲手制作每一个步骤,自己演示和指导,甚至在每个细节上都
非常注重。

他还用心地讲解手工艺品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让学徒们理
解这种手工艺品的内在价值。

同时,这个工作室也注重对学徒们价值观的培养。

他们会告诫学
徒们要认真负责、坚持做好每一件作品,不要只为了赚钱而草率从事。

他们还鼓励学徒们勇于创新,不断推陈出新,保持创造力和活力。

这种薪火传承的方式非常珍贵。

它不仅传承了一项手工艺品的制
作技术,更传承了一种精神和文化价值观。

让我们一起向这位老师和
这个家族式企业致敬。

薪火传承演讲稿

薪火传承演讲稿

薪火传承演讲稿尊敬的评委、亲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薪火传承》。

薪火传承,意味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意味着我们要将历史文化的火炬传递下去。

薪火可以燃烧千年,但如果没有人将它传承下去,最终它依然会熄灭。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肩负着传承薪火的责任和使命。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中华文明,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从封建社会的礼教观念,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再到四大发明的科技突破,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文化的传承,不仅是对我们祖先的尊重,更是我们民族的根基和灵魂。

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传统文化正面临着丧失和遗忘的危险。

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越来越少,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现代科技和娱乐上。

我们需要意识到传统文化的珍贵之处,才能真正传承薪火。

首先,我们要通过学习和研究,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

只有真正理解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我们才能够加深我们的传承意识。

我们可以通过阅读经典著作,参观博物馆,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根源。

同时,我们也要尊重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包容并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因素,使得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其次,我们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创新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

传统文化不应该被封存在博物馆里,而是应该与时俱进,与现代社会相适应。

例如,在音乐方面,可以创作融合了传统乐器和流行音乐元素的作品;在艺术方面,可以采用传统绘画的技法来创作现代主题的作品。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能够让更多的人接触到传统文化,增加它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最后,我们还要通过教育和传媒的力量,将传统文化薪火传递给更多的人。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环节,我们应该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学校教育中,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接触和学习传统文化。

同时,传媒的力量也是无可忽视的,我们要利用电视、网络和社交媒体等渠道,用现代的方式推广和宣传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喜欢和传承它。

岐黄传薪火,悬壶济苍生。相似句-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岐黄传薪火,悬壶济苍生。相似句-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岐黄传薪火,悬壶济苍生。

相似句-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岐黄传薪火,悬壶济苍生,是中华传统医学文化的重要理念和实践精神。

岐黄医学作为古代中国医学的代表,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医药知识体系和治疗方法。

薪火文化则象征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代代相传,不断燃烧。

而医者悬壶,即医生担负着悬壶济世的责任与使命,以医术之善,造福苍生。

本文将通过对岐黄医学的起源和特点、薪火文化的内涵和传承方式,以及医者悬壶的责任与使命进行探讨,旨在探讨传统医学文化如何在当今社会中发挥作用,医者如何传承着医德医术,悬壶济苍生。

同时,也将分析传统文化传承与当代医学发展的关系,呼唤医者使命与社会价值的共鸣,引领医学事业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1.2文章结构文章的结构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大部分。

在引言部分,将概述文章的主题内容,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正文部分主要分为三个小节:传承岐黄医学、传承薪火文化和悬壶济苍生。

在这三个小节中,将分别介绍岐黄医学的起源和特点、影响和传承,现代医学中的岐黄元素;薪火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传承方式和意义,以及当代社会中薪火文化的角色;医者悬壶的责任和使命、济苍生的实践与挑战,以及医者情怀与社会责任。

在结论部分,还将总结岐黄传薪火、悬壶济苍生的现实意义,探讨传统文化传承与当代医学发展的关系,呼唤医者使命与社会价值。

整篇文章将围绕岐黄传薪火、悬壶济苍生展开,旨在探讨传统文化在当代医学中的重要性和价值,引领读者思考医者的责任与使命。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岐黄医学与薪火文化的传承,以及医者悬壶济苍生的责任与使命。

通过对岐黄医学的起源和特点、薪火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以及医者悬壶的责任和使命进行深入分析,旨在揭示传统文化对当代医学发展的影响和启示,引导医者们坚守初心,传承薪火,实践医者的情怀与社会责任,为人类健康和社会福祉贡献力量。

同时,本文也旨在呼吁社会各界重视医者的社会价值与使命,共同建设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

“创新传承”演讲稿:传岐黄薪火创文化清辉

“创新传承”演讲稿:传岐黄薪火创文化清辉

“创新传承”演讲稿:传岐黄薪火创文化清辉尊敬的评委、亲爱的观众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创新传承:传岐黄薪火创文化清辉”。

岐黄,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医药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如何传承岐黄文化,让其在现代社会绽放清辉,是我们肩负的历史责任。

首先,我们要创新思维方式,拥抱时代的变革。

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我们不能固守传统,而是要善于借鉴现代科技、医疗手段,发掘岐黄文化的更多价值。

比如,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岐黄文献,发掘其中的宝贵知识;将现代医学与传统医药相结合,开发出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这样做不仅能够保护传统文化,还可以让岐黄文化在当代发挥更大的作用。

其次,我们要注重教育与培训,培养更多的医学人才。

岐黄文化传承的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

我们需要培养一批懂得岐黄文化的医学专家,能够将其在临床实践中运用自如。

此外,我们还需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通过学校、社会等多种渠道,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岐黄文化,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对医学的兴趣,从而让岐黄文化传承得更广、更久远。

再次,我们要加强文化保护和推广。

岐黄文化是我们国家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加大力度保护。

我们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设立专门基金等手段,加强对岐黄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同时,要积极组织展览、讲座、研讨会等活动,将岐黄文化普及到社会各个角落,让更多的人了解、认同和喜爱岐黄文化,形成社会共识。

最后,我们要保持谦虚与开放的态度,与其他文化交流互鉴。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岐黄文化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我们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点,以充实和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

只有在开放与包容中,我们才能真正将岐黄文化传承好,让其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亲爱的观众们,创新传承,是我们对岐黄文化的责任与担当。

让我们携手努力,让岐黄医药文化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谢谢大家!。

以创新之薪,续传承之火作文800字

以创新之薪,续传承之火作文800字

以创新之薪,续传承之火作文800字示例文章篇一:《以创新之薪,续传承之火》我呀,一直觉得咱们这个世界就像一个超级大的百宝袋,里面装满了各种各样的宝贝。

这些宝贝呢,有些是老祖宗传给我们的,就像是珍贵的传家宝;还有些是我们自己新创造出来的,就像是刚出炉的小发明。

这传承和创新啊,就像两只手,一起把我们的生活变得超级有趣。

咱先说说传承吧。

我爷爷就像一本会走路的老故事书。

他总是给我讲以前的事儿,什么古老的手艺啦,传统的节日习俗啦。

就说那剪纸吧,爷爷说在他小时候,村里的老奶奶们可都是剪纸的高手呢。

一张普普通通的红纸,在她们的手里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一会儿变成一只活灵活现的小蝴蝶,一会儿又变成威风凛凛的大老虎。

爷爷讲这些的时候,眼睛里都闪着光,我就知道,这剪纸可不简单,它是咱们的文化宝贝,得传下去。

再看看那些传统节日。

过年的时候,全家围在一起包饺子,奶奶会偷偷在饺子里包个硬币,谁吃到就代表新的一年好运连连。

端午节的时候,妈妈会早早地准备好粽叶、糯米,我们一家人坐在一起包粽子。

我刚开始包的时候,那粽子就像个调皮的小娃娃,怎么也包不好,米老是漏出来。

可是慢慢地,在妈妈的耐心指导下,我也能包出像模像样的粽子了。

这些传统习俗,就像一条长长的线,把我们一家人紧紧地连在一起,也把我们和老祖宗连在一起。

要是没有传承,这些美好的东西不就像断了线的风筝,飘着飘着就没了吗?可是呢,光有传承还不够。

咱们这个时代发展得可快了,就像一辆超级跑车在高速公路上飞奔。

如果我们只守着老祖宗的东西,不创新,那就像开着一辆老古董车,根本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就拿我们学校来说吧。

我们有个手工课,老师让我们做一个能代表传统文化的小物件。

我有个同学叫小明,他可聪明了。

他想到了把传统的脸谱和现代的环保材料结合起来。

他用废弃的硬纸板做出了一个个超级酷的脸谱,还在上面加上了小灯。

到了晚上,那些脸谱一亮起来,又神秘又好看。

这就是创新啊!他把老的东西变得新新的,让更多的人看到脸谱原来还能这么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承薪火铸就非凡
和张明认识快20年了,从未想过有一天他会坐在35层的酒店玻璃窗前,俯瞰繁华的都市灯火,接受我的采访,向我娓娓叙述他的职业生涯故事。

此前,我们有两次共同采访、并肩作战的经历。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报道团,他是从分社选调为数不多的记者之一。

记得1997年7月3日下午,在香港大球场举办的“香港青年大使”庆回归活动,我是文字记者,在异常闷热的现场见到身上挂满器材的张明。

负重十多公斤的张明,干起活来生龙活虎。

交谈中,我了解到,他曾是中国国家青年排球队的二传手,难怪体魄超强、反应敏捷。

第二次合作采访是1998年秋天,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访问大陆,与海协会长汪道涵在上海实现第二次握手的“汪辜会晤”。

当时为全球瞩目的新闻焦点,海内外记者来了500多位。

会晤现场是富于象征意味的和平饭店“和平厅”,和平饭店是上世纪初租界时代的产物,“和平厅”很高但很小,贵宾来临前,摄影机位已遍布“大炮”。

张明为了拍好照片,选了最后面最高的梯子,站在梯子的最高处,头快顶到大厅的天花板;我则站在梯子的第二层,除了观察现场细节准备写文字稿,就是背着张明的摄影包,随时听他吆喝,递上长短镜头,实实
在在干了把助理的苦活儿。

面对面采访时,张明老实地说:“那天你背着我的包没错,你帮我干过啥真不记得了,一心都想着拍好照片、别漏了好画面。


张明说,工作20多年,犹言在耳的声音是老领导张刘仁喊:“小张明,快拿上相机,马上去现场。


那是1988年3月24日下午4点,刚毕业不久的张明尚在熟悉工作,听到分社摄影组长张刘仁的命令,立即赶赴上海嘉定火车站,那天日本中学生游学团在车站遭遇重大撞车事故。

初出茅庐的张明,第一次独立采访就是突发新闻的遭遇战。

大雨中,张明到了事故现场,几节相撞的车厢挤压后拱起来足有10多米高。

满身泥泞的他身手敏捷地爬上车顶,拍摄了消防队员和警察救援的全过程,晚上9点后才把活干完。

为了争取新闻时效,尽快回单位把照片处理好发至总社,他在现场拦下了一辆大卡车,好心的司机听说是新华社记者,居然开车把他送到市中心南京西路上海展览馆的分社驻地,没留下姓名就离开了。

这件事让张明体味了新华社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也看到百姓对新闻工作者的期待。

张明坦然地说,后来写业务文章时回想拍摄场景,才记起那么高、那么湿滑和倾斜的车顶,东跑西颠地选画面,是很容易摔下来的。

当时只顾拍片子,没想过自己。

时光轮转了20年,“小张明”没人喊了,倒是“张老师”
的称呼在工作场合时常听见。

2001年上海举办APEC峰会,那是“9?11”后第一次各国首脑聚会,记者安检是个难题,安保部门请教张明,张明提出让记者过安全门前都按一下快门,以证明器材的安全性。

结果,这竟成来参加APEC峰会的中外记者安检专业摄影器材的规定环节。

20多年来,张明透过新华社职业摄影镜头,与上海这座中国最发达的城市,共同经历来改革开放的悲喜欢郁,见证并忠实地记录上海的重大历史瞬间。

由于业绩突出,他常被总社抽调参加许多大型活动报道,如1990年北京亚运会、2008年欧洲足球锦标赛等等。

张明说,能有今天的事业成就,从“小张明”到“张老师”,是新华社的报道职责,把自己推到采访的第一线;是老一辈新华人“传、帮、带”,把自己变得成熟和坚强;新华社事业发展要求,让自己变成新闻摄影的多面手和指挥者,而自己也在新闻实践中深深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新华社记者的责任心、荣誉感和自豪感。

刚参加工作时,新华社摄影部资深记者胡越告诫张明,做一个好记者,在完成工作之余,要善于领会、学习。

除了拍好体育外,年轻记者还要把工、农、商、学、兵,行行业业都拍熟了、拍精了。

张明说:“我记住这段话,也努力去实践,可以说受益无穷。

”他回忆,1987年秋刚到新华社上海分社时,老前辈杨溥涛带他第一次拍摄,地点在上海造船
厂的焊接甲板现场,为了拍到一张完美的照片,烈日下苦苦等了快3个小时,那是要付出、不怕苦的生动教育;已经过世的分社老记者白国良,在新闻发掘和探索方面,对他耐心启发,言传身教,在培养新闻敏感上,给了他诸多启示,张明至今仍感恩在心;老摄影组长张刘仁,甘当人梯,给了他很多重大采访机会,使他尽快熟悉了时政采访。

运动员出身的张明不仅体魄坚强,更有着运动职业的坚韧和顽强拼搏精神。

他把职场当作赛场,工作压力越大,竞争越激烈,就越有斗志。

在2000年悉尼残奥会的报道,新华社摄影部派出张明独自担负报道任务,凭着绝不服输的勇气,中国运动员获得32块金牌,张明奇迹般地拍到了28块,代价是左膝严重摔伤,留下深深的烙印。

事后同事们诙谐地说:张明你也够格参加残奥会了。

新华社《新华每日电讯》报推出图文专版,张明拍摄的“魅力上海”、“鲜花扮靓阿拉生活”、“身在象牙塔――让梦在风雨中飞翔”、“一座石库门,一座博物馆”、“上海:诠释时尚的魅力”等时尚、经济、人物、城市风光题材的十多个版,没有敏锐的眼光,平时的积累,多变的视角等经验,是无法在短时间内达到刊发的要求。

张明为自己制定了拍摄准则:一是镜头始终对准人,画面要反映人的喜怒哀乐。

机器是死的,画面人物是活的。

二是照片要注意受众体会,画面要能抓眼球,要有视觉冲击力,
既能感动自己更能打动读者的才发稿。

在实际工作中,就是要把党的政策方针融化在人物表情里,一定要在现场抓拍画面,人物才会生动、真实、活泼,让读者从照片中去感受,这才是忠实地记录历史,同时多年后也能平实地反映历史,体现新闻的时代价值。

新闻照片也可以讲艺术,但要满足新闻要素的前提下,这对新闻摄影记者是个挑战。

要永远记住一句话:“其实你可以拍得更好!”三是摄影记者一定要吃透“两头”,深入生活,随时留心用心发现,发掘能传承历史进程的画面,透过身边的画面,把党的方针、政策和自己的感悟、理解渗入画面,忠实地承担一个新华社摄影记者的历史使命,传播社会真实风貌的责任。

2008年1月张明在担任上海分社摄影部主任的同时,兼任分社图片总监。

一年之后,他组织和动员上海地区50多位摄影师成为新华社签约摄影师。

管理他们日常发稿工作的重任也落到了张明一人身上。

从那时起,签稿电脑不离身已经成为他的生活习惯,不管身在何地,不管时间多晚,只要签约摄影师来稿,张明都在第一时间审核并签发稿件。

为此,签约摄影师给了张明一个“直播签发人”的称号。

凭借多年来在新闻摄影事业上倾注的热情,身兼两职的他开始在更大的平台上实践自己的摄影理想。

签约摄影师刚入门时经验不足,他利用自己的资源不定期地举办培训班和联谊会,为业务切磋创造条件,同时,签约摄影师优秀的摄影作品也不断
地通过他的推荐见诸全国各地的报纸、网站首页。

近年来,上海分社图片发稿数量和质量一直稳居新华社国内分社前茅,这和张明的不懈努力、勇于拼搏是分不开的。

在访谈中,张明一直强调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阵地意识始终贯穿着自己20多年来的职业生涯。

他说:是这四个意识,让我对事业充满激情,越挫越奋
⋯⋯“我们必须时刻保持危机感,敢于与美联、法新、路透等世界性通讯社竞争,只有竞争才能让我们在新闻摄影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捍卫和发展新华社的图片报道事业。

”说出这番结语时,已届不惑之年的张明脸上写满了坚毅与自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