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重点(全)

高等教育心理学重点(全)
高等教育心理学重点(全)

高等教育心理学重点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1、心理学概念: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也叫心理活动,简称心理。包括: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动态、个性心理。

2、心理学发展代表人物。(1)“心理学之父”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心理现象的著作。(3)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否认意识,主张行为。(4)德国的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心理现象是一个整体,整体决定其内在的部分。(5)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代表,其主张无意识。马斯洛、罗杰斯是心理学界的第三势力,主张心理必须从人的本性出发研究人的心理。(6)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出版《认知心理学》,标志认知心理学成为一个独立学科。

3、个体发展规律表现为:连续性和阶段性;方向性和顺序性;差异性;不均衡性。

4、心理发展的心理学理论两种观点: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1)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论,认为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分为八个阶段,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第一阶段是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社会文化环境决定的。(2)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论,人类心理机能由低向高发展过程由三方面推动。第一,起源于社会文化;第二,个体发展来看,语言、符号等中介使低级心理机能基础上形成新的心理机能;第三,高级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

5、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学习的期限”等观念。

第二章高等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方法

6、高等心理学发展史代表人物。(1)赫尔马特“科学教育之父”(2)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称为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后又出版了《双生子的测量》、《教育原理》、《智力测量》。

7、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未来趋势:综合化、本土化、情景化。

8、●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1)帮助教师建构科学的教育理念(2)有助于教师运用高等教育心理学原理提高教学质量(3)有助于教师有效开展品德教育工作(4)有助于教师结合教学实际进行高等教育科学研究。

9、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伦理性原则;实事求是的原则;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10、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具体方法:观察法;心理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

第三章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

11、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1)从认知特征看,认知和思维敏锐,追求效率化;(2)从情绪特征看,当代大学生情感强烈,积极乐观;(3)从人格特征看,当代大学生个性张扬,渴望关注;(4)从信仰追求看,当代大学生崇尚平等自由,思想活跃;(5)从人际交往看,当代大学生现实人际关系良好,网络关系拓展;(6)从恋爱与性观念看,当代大学生渴望和正视爱情,性呈现出开放性特征。

12、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4)热爱生活,乐于工作;(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6)人格完善和谐;(7)智力正常;(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1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原则:(1)全体性原则(2)主体性原则(3)差异性原则(4)预防、调治和发展性原则。

1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注意的问题:(1)在教育理念上,以“发展”为重,避免以“矫治”为主;(2)在教育目标上,以开发潜能为目的,避免以“治疗、解压、预防”为目标;(3)在教育途径上,需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并加强性互动活动的开展,打破以课堂教学和谈话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

第四章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心理健康

15、高校教师的职业角色:设计者;信息源;指导者和促进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反思者与研究者;终身学习者。

16、高校教师职业角色形成过程: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同阶段;角色信念阶段。

17、高校教师职业角色形成条件:全面而正确地认识老师职业;树立学习榜样;积极参与教育实践。

18、高校教师的专业素质:(1)专业知识。应具备通识性知识、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2)专业技能。有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3)专业情意。涉及专业信念、专业情感、专业性向和专业自我。

19、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有意识、持续的、复杂的过程。

20、专家型老师的基本特征(斯腾伯格):(1)拥有丰富而组织化了的专门知识,并能够有效运用;(2)能够高次序地解决教学领域内的问题;(3)有很强的洞察力,善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21、高校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英国的斯腾豪斯):系统的理论学习;研究其他教师的经验;在教室里检验已有的理论。

22、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方式和途径:观摩和分析;微格教学;教学决策训练;教学反思训练(反思经历:具体经验-观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积极的验证);教师行动研究。

23、●教师心理健康标准(简答):(1)对教师角色认同,热爱教育工作;(2)具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3)对现实环境有正确的感知,能够平衡自我与环境、理解与实现的关系;(4)具有教育独创性;(5)在教育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能真实地感受内心情绪体验,并恰当地控制和表达情绪。

24、教师心理健康的问题:老师角色冲突;职业倦怠(包括: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个人成就感降低);人际适应不良。

25、老师心理健康的维护:(1)社会层面:树立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为老师营造一个维护老师职业威望的社会氛围,创造一个融洽、温馨、积极进取的工作环境。(2)学校层面: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校环境;为老师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提高老师的业务能力。(3)个人层面: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了解并接纳自己;悦纳、善待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情绪的调控力,保持平和的心态;学会休闲和放松。

第五章现代学习理论

26、心理学意义上的“学习”:指的是个体的特别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能力或人倾向上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及其过程。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狭义上的学习就是指人类的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27、●心理学意义上“学习”的含义:(1)学习的对象是知识和经验;(2)学习的过程是经历、体验和感悟;(3)学习的结果是行为的改变;(4)学习结果实现的条件是反复练习和经验;(5)学习的质量是追求行为的持久改变。

28、人的主体性:指人的自主、主动、能动、有目的地行动(活动)在解决问题(改造自然)过程中的价值、作用、地位。条件有三个:一是自为的自律性;二是自觉的能动性;三是自由的超越性。

29、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体现的三个主体性特征:第一,外部行为的自律;第二,内部意识的自觉;第三,在自律和自觉基础上的自我超越。

30、学生学习的特殊性表现:(1)接受本性(2)构建本性(3)间接特性(4)连续特性。

31、按大学所承担的社会功能划分,高等学校可划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三种。

32、大学培养目标:一是研究型人才;二是应用型人才。

33、从两种人才的共同素质重要性来看,大学的学习特点:自主性;专业性;多样性;探索

性。

34、现代大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

35、●现代学习理论四大流派: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派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桑代克、华生、斯金纳、班杜拉):学习是人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形成“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情境与反应形成联结的三大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影响学习的因素:强化、学习者和情景。从实质上看,行为主义者学习理论认为最为核心的学习影响因素是如何安排特定环境中的刺激及行为的后果。

行为主义者提倡的学习方式是掌握学习。教学模式是:刺激-反应-强化。

(2)认知学派的学习理论(代表人物:苛勒、托尔曼、布鲁纳等):学习不是被动地形成反应,而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起源于德国格式塔心理学派。

鲁纳认为:学习是在学习者头脑中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所谓认知结构就是学习者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它是学习者全部观念或某一知识领域内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认为学习是一个认知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

影响学习的因素:○1强调环境条件在促进学习中的作用,强调示范、矫正、反馈、惩罚在学习的作用,更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学习材料的特点。○2在学习者的主动性方面,学习者要具有主动学习的心态,能主动地将自己有观念与新学习的观念进行联系。○3在学习材料方面,新学习的内容要能与学生原有的观念存在实质的必然的联系。○4学习动机也是影响学

习的重要因素。

学习动机三驱力: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提倡学习方式:有意义的学习、发现学习。

(3)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代表人物:皮亚杰、科尔伯格、斯滕伯格、卡茨、维果茨基):学习不是由老师把知识传递给学生,学习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学习过程包含两个方面建构: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建构学习的特征:主动性;建构性;累积性;目标性;诊断性和反思性。

影响学习的因素:情境、协作、会话、意义结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

典型教学模式:支架式、抛锚式、随机进入。

(4)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代表人物:罗杰斯):情感和认知是人类精神世界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彼此是融为一体的,教育的理想就是要培养既用认知的方式也用情感的方式行事的知情合一的人,称之为“完人”或“功能完善者”。

学习过程:学习是有意义的心理过程;学习是学习者内在潜能的发挥;学习应该是对学习者有用的、有价值的经验的学习;最有用的学习是学会如何进行学习。

影响学习因素:强调学习中人的因素;重视心理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

36、学习迁移: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37、●学习迁移的实质:形式训练说(认为官能训练的关键不在于训练的内容,而在于训练的方式);共同要素说(一种学习所以有助于另一种学习是因为两种学习具有相同的要素);概括化说(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成份,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关系转换说(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的关系的理解);认知结构说(可利用性高、可辨别性大、稳定性强,就能促进对新知识学习的迁移)。

38、●影响迁移的因素:学习材料的共同因素;对学习材料的概括水平;教材的组织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定势的作用。

39●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合理编排和组织教学内容,促进学习的迁移;教授学习方法,促进学习迁移;创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情境,促进学习迁移;注意形成和巩固学生的认知结构,促进学习迁移。

第六章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40、动机涵义: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的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41、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学习需要、学习期待与诱因。

42、●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学习动机的多元性;学习动机的间接性;学习动机的社会性;学习动机的职业性。

43、●学习动机理论:强化理论(桑代克、斯金纳);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归因理论(韦纳);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自我价值理论(科温顿);成就目标理论(德韦克)。

44、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影响因素:直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说服;情绪的唤起。

45、●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的教学策略:激发学习兴趣(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利用老师期望效应);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构建理论模式;发挥教师的感染激励作用);进行归因训练(了解学生归因倾向;创设情境;让学生对自己的成败进行归因;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归因模式)。

第七章知识的学习和教学

46、知识含义:(1)《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所谓知识,就它反映的内容而言,是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2)高教心理学课本:知识对于个体来说,是个体头脑中所具有的信息总和。其实质是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产生的,是客观事物特征与联系在人脑中的能动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47、知识的时代特征:知识的建构性;知识的社会性;知识的情境性;文化性。

48、知识的分类:(1)按知识描述的内容:陈述性知识(用于回答“是什么”)、程序性知识(用于回答“怎么做”)(2)按知识能否清晰地表述和有效地转移:显性知识(能明确表达的知识)、隐性知识(知道但难以言述的知识)。

49、知识的表征:陈述性知识的表征(符号、概念、命题);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在人的头脑中以“产生式”这种动态的形式进行表征,即“如果-那么”)。

50、知识掌握的实质:指在学习者对所学习的知识的接受及占有,也就是通过一系列心智活动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在实质上,知识的掌握是通过新知识的获得及新旧知识的整合,从而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认知结构,并形成心智通过的过程。

51、理解:也称为了解或领会,是因个体的大脑对事物分析决定的一种对事物本质的认识。理解,是认识借助概念,通过分析、比较、概括以及联想、直觉等逻辑或非逻辑的思维方式,领会和把握事物的内部联系、本质及其规律的思维过程。

52、知识的理解:是知识掌握的前提,是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直观与概括这样两个认识环节实现的。

53、知识的直观:指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学习内容信息的意义或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知识的研发认识的认知活动。

54、知识的概括:指主体在知识直观的基础上,通过对知识信息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认识的过程。

55、促进知识理解的教学策略(怎样理解):(1)激发学生学习动机(2)灵活运用各种教学

直观形式(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3)恰当运用正例和反例(4)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变式(5)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科学的比较。

56、知识的巩固:实质是知识的记忆。

57、影响知识的识记的主要因素:(1)材料的数量和性质(2)识记的目的性和主动性(3)对识记材料的理解度(4)对学习材料的合理组织(5)尽可能地运用多重编码。

58、掌握“合理复习防止遗忘”的方法:复习时机要得当;复习的方法要合理;复习次数要适宜。

59、●知识转化的模式:(1)潜移默化-社会化,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转化(2)外部明示-外在化,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3)汇总组合-组合化,显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组合(4)内部升华-内隐化,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转化。

60、●策略性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步骤:

(1)策略性知识的概念化:指学生在学习策略性知识时,能借助于书面文字的表达在头脑中真正理解策略性知识,建立起准确的策略性知识概念。

(2)策略知识的条件化:指学生不仅要学会运用所学的策略性知识,而且知道所学的策略性知识可以用到什么情景之下,或者说在什么条件下才能使用该策略性知识。

(3)策略性知识的结构化:指将点点滴滴地逐渐积累起来的策略性知识加以归纳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纲领化,形成相互关联的产生式系统。

(4)策略性知识的自动化:指策略性知识的掌握要达到熟练的自动化程度。

61、●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教学策略(即:怎样促进转化):(1)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进行准确感知和深入理解(2)将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3)促使学生形成系统性、结构化、层次清晰的命题网络和产生式系统。

第八章技能的获得与培养

62、技能在心理学中的概念: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趋于完善化、自动化的智力活动方式和肢体动作方式的复杂系统。

63、技能的三个特征:第一,技能与知识是相互联系的。第二,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第三,技能是一种接近自动化、完善化的、复杂的动作系统。

64、●技能学习的类型:动作技能的学习;智慧技能的学习;认知策略的学习。

65、动作技能。(1)形成的三个阶段:动作的认知和定向阶段;动作的联系阶段;动作的协调和完善阶段。

(2)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因素:指导;示范;练习;反馈

●(3)如何有效地促进学生动作技能的学习:①提高学习者对动作技能形成的期望和动机;②将动作示范和有效的指导结合起来;将练习与反馈结合起来。

66、智慧技能。●(1)加里培林的智慧技能五阶段理论:①活动的定向阶段;②物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④不出场的外部言语阶段;⑤内部言语阶段。

●(2)冯忠良的智慧技能形成的三阶段说:①原型定向;②原型操作;③原型内化。

66、认知策略。(1)含义:是个体调控自己的认识活动以提高认知操作水平的能力。

(2)实质:认知方法;认知监控;元认知。

●(3)典型的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4)程序性知识的认知策略:使学生掌握程序性知识的陈述形式;使学生程序性知识应用的条件。

●(5)影响认知策略形成的因素:学习者的反省认知发展水平;学习者的能力差异;学习者运用认知策略的心向和动机;学习者是否具有适宜的方法和认知监控技术。

●(6)促进认知策略形成的教学策略:在进行认知策略教学的同时教授元认知策略;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认知策略教学;在积极主动的基础上进行认知策略教学;按程序性知识学习规律教授认知策略。有效的认知策略教学必须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

学中才能实现。

第九章问题解决与研究性学习

67、一般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发现问题;表征问题;选择恰当的策略(两种:算法策略、启发式策略);应用策略、实施操作;评价反思。

68、●启发式策略的方法:手段--目的分析;逆向搜索;爬山法;类比迁移;生成--检验策略;简化策略;

69、●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有关的知识经验;个体的智力与动机;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思维定抛与功能固着;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

70、●一般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帮助学生地记忆知识;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2)教授与训练问题的方法与策略(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3)提供多种的练习(避免低水平的、简单的提问或重复的机构练习;提供结构不良问题,培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71、研究性学习: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

第十章品德的形成及培养

72、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一定的道德规范在个体的思想和行为上的表现。

73、●品德的构成: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74、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所持有的稳固的心理意向。

75、皮亚杰的儿童品德发展:是一个由他律逐步向自律、由客观责任感逐步向主观责任感的转化过程。根据公正观念的发展水平,分四阶段: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1--2岁);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2--8岁);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1、12岁);第四阶段:公正道德阶段(11、12岁以后)。

76、柯尔伯格的儿童品德发展的阶段:1、前习俗水平(0-9岁):第一阶段,服从与惩罚定向。第二阶段,利己主义定向。2、习俗水平(9-15岁):第三阶段,人际和谐与一致。第四阶段,维护权威与社会秩序定向。3、后习俗水平(16-):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原则。

77、社会学习理论是由班杜拉提出的。他认为人类的学习大多发生于社会情境中,只在站在社会学习的角度才能真正理解人类社会行为的发展。

78、●观察学习的含义:也称为社会学习或替代学习,指通过观察环境中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发生的学习。

79、●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保持;复现;动机。

80、●品德形成的过程:社会规范的遵从阶段;~认同阶段;~内化。

81、大学生品德心理发展特点:大学生的道德认识具有独立性、全面性和现实性特点;~具有理智性、深刻性和复杂性特点;~具有较强的自觉性和稳定性。

82、●大学生品德教育的现实策略:德育生活化是大学德育的发展趋势;在评价和实践中提高大学生的首先认识能力;注重知情结合激发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组织实践活动加强对大学生街道意志的锻炼;利用强化原理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

第十一章有效教学与教学设计

83、有效教学基本特征:明确的目标;充分的准备;科学的组织;清楚明了;促进学生学习;高效利用时间。

84、教学设计的特征:系统性;创造性;最优化

85、教学设计理论依据:(1)现代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2)系统科学的原理和方法。

86、教学设计的现实依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学生的需要和特点;老师的教学经验。

87、●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分析教学对象;确定教学目标;进行任务分析;制定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评价。

88、接受学习(奥苏贝尔)的教学过程主要三个环节:(1)呈现先行组织者。告知学生新教学内容的目标、方向以及基本信息;解释并举例说明先行组织者中的观念;引导学生加快已学习的内容、个人生活经验,告知学生其先前经验与新教学内容的联系。(2)提供学习任务和学习材料。通过讲解、讨论、阅读或实验等方式介绍学习材料;明确说明学习内容的组织结构、逻辑顺序;引导学生认识这一组织结构与先行组织者的关系。(3)优化认知结构。要求学生积极理解新内容,整合新材料与原有认知结构。例如要求学生陈述新内容与先行组织者的联系,举例说明新内容中的概念原理,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说明新内容的实质,从不同的角度来检验新内容。

89、发现学习(布鲁纳):指给学生有关的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探索、操作和思考,自行发现知识,理解概念和原理。

90、发现学习的教学四个阶段:(1)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发现存在的矛盾,提出问题。(2)促使学生利用所提供的材料,针对所遇到的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3)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4)据实验获得的结果,在仔细评价的基础做出结论。

第十二章教学成效的评价

91、教学评价: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按照科学的标准,运用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解释的过程。

92、●发展取向的教学评价的涵义:是一种重过程,重视评价对象的主体性的,以促进评价对象发展为根本目的的教学评价。包括:评价面向发展;尊重个体差异;评价综合化;评价关注教与学的过程。

1.简述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1)从认知特征看,认知和思维敏锐,追求效率化;(2)从情绪特征看,当代大学生情感强烈,积极乐观;(3)从人格特征看,当代大学生个性张扬,渴望关注;(4)从信仰追求看,当代大学生崇尚平等自由,思想活跃;(5)从人际交往看,当代大学生现实人际关系良好,网络关系拓展;(6)从恋爱与性观念看,当代大学生渴望和正视爱情,性态度呈现出开放性特征。

2.简述有效教学基本特征。(1)明确的目标;(2)充分的准备;(3)科学的组织;(4)清楚明了;(5)促进学生学习;(6)高效利用时间。

33.简述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1)合理编排和组织教学内容,促进学习迁移;(2)教授学习方法,促进学习迁移;(3)创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情境,促进学习迁移;(4)注意形成和巩固学生的认知结构,促进学习迁。

4.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1)学习动机的多元性;(2)学习动机的间接性;(3)学习动机的社会性;(4)学习动机的职业性。

35.简述自我效能感对人的行为的影响。(1)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以及对活动的坚持性;(2)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3)自我效能感影响新行为的获得;(4)自我效能感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6.简述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教学策。(1)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进行准确感知和深入理解;(2)将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3)促使学生形成系统性、结构化、层次清晰的命题网络和产生式系统。

●教师心理健康标准(简答):(1)对教师角色认同,热爱教育工作;(2)具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3)对现实环境有正确的感知,能够平衡自我与环境、理解与实现的关系;(4)具有教育独创性;(5)在教育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能真实地感受内心情绪体验,并恰当地控

制和表达情绪。

●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1)帮助教师建构科学的教育理念(2)有助于教师运用高等教育心理学原理提高教学质量(3)有助于教师有效开展品德教育工作(4)有助于教师结合教学实际进行高等教育科学研究。

●影响迁移的因素:学习材料的共同因素;对学习材料的概括水平;教材的组织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定势的作用。

教学设计的特征:系统性;创造性;最优化

85、教学设计理论依据:(1)现代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2)系统科学的原理和方法。

86、教学设计的现实依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学生的需要和特点;老师的教学经验。

87、●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分析教学对象;确定教学目标;进行任务分析;制定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评价。

●启发式策略的方法:手段--目的分析;逆向搜索;爬山法;类比迁移;生成--检验策略;简化策略;

69、●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有关的知识经验;个体的智力与动机;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思维定抛与功能固着;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

70、●一般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帮助学生地记忆知识;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2)教授与训练问题的方法与策略(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3)提供多种的练习(避免低水平的、简单的提问或重复的机构练习;提供结构不良问题,培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品德的构成: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最新《高等教育心理学》学习心得

《高等教育心理学》学习心得 《高等教育心理学》是我十分喜爱的一门学科,它是介于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通过对《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理及学习动机有了一定的认识。 在高校教育中,大学教师往往表现为社会代言人,是各种新思想新观念的输出者,而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和确立时期,学生大多都会以教师的言行为榜样。因此,教师在教育劳动中抱有什么样的劳动态度,表现出怎样的道德修为,直接熏陶着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影响着正在成长着的青年一代的身心健康。教师的道德品质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 大学生们正处于青春期,相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他们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认知发展和社会发展两大部分。大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以及思维等方面。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能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并且在实际观察中,他们能够从一定的目的出发,对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大学抽象深奥的内容和较高的学习标准,促使大学生的逻辑记忆力高度发展,他们的记忆是在充分理解所学材料的意义和实质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并能深入分析所学内容,还能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之中;随着知识经验的增多、思维能力的发展,他们的想

象处在由理想转为现实的关键期,并能根据要求和需要朝着一定的目标进行想象,想象的内容也逐渐丰富起来,且创造性的成分日益增多。 大学生社会发展的特点主要包括情绪、情感,意志、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大学生由于生理、心理的进一步成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社会实践领域的扩大等,从而产生了许多新需要,伴随着这些新需要的是否满足,大学生的情绪、情感表现出新的特点:首先,他们在内外环境的影响下,产生了大量的、新的、较强烈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而他们对需要的认识和评价尚不完善,对情绪的控制力还不强,会出现时而情绪高涨,时而自暴自弃,时而平静、时而激动,时而外显、时而内隐。其次,进入高校后,他们在逐渐产生更广泛的需要,如自我实现的需要、渴求知识的需要、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和爱情的需要等等,这些需要的满足与否,使得他们出现了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高级情感体验。大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体现在虽然自觉性有所提高,但还存在惰性;虽然理智成分增加但还缺乏自制力;虽然勇敢但缺乏毅力;虽然独立性明显提高但仍存在依赖性;虽然果断性增强但仍带有冲动型。总的来说,大学生的意志品质既有成熟的一面,也有薄弱的一面。大学阶段是价值观和人生观确立和稳定的关键时期,在大学低年级阶段是人生观初步确立、不稳定的时期,在这个阶段,他们一方面喜欢更多地从社会的意义和价值来衡量和评价所从事的活动和接触的事件,并为此展开激烈的讨论,另一方面他们的人生观基本上是从感性体验中得来的,外界环境和人际交往发生变化时,

(完整)高等教育心理学精华版(复习资料)

心理学精华版 心理学概念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 个体心理可以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和心理动力四个方面。 问题:是指在给定的信息和目标状态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情境。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情境引起的,需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来解决某种疑难的过程。 强化:是指驱使力对具有一定诱因的刺激物发生反应后的效果。 记忆:人脑对过去经历过事物的反应。 气质: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特征。 性格:是一个人习惯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较为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 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的三个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马斯洛五大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元认知:个体对自己的认识过程和结果的意识。 能力:是指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时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体现着个体活动效率的潜在可能性与现实性。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心理现象及规律的学科。 高效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与教师的教的心理学现象及规律的学科。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标志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 心理动力:主要包括需要,兴趣,动机,信念,价值观。 依据操作学习原理,强化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正强化:给予一种好刺激。例如企业对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职工颁发奖金。 2.负强化:去掉一个坏刺激。例如企业不允许在工作时间打个人电话 3.正惩罚:施加一个坏刺激。这是当不适当的行为出现时,给予处罚的一种方法。 4.负惩罚:去掉一个好刺激。这种惩罚比之正惩罚更为常用。当不适当的行为出现时,不再给予原有的奖励。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例如,学生不仅知道注意听课可以带来理想的成绩,而且还感到自己有能力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时,才会认真听课。人们在获得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后,自我效能感就成为了行为的决定因素。内部动机指的是人自发的对所从事的活动的一种认知。内部动机直接与活动本身有关,由于做某种事能激发人的兴趣,令人愉快,活动本身就是行动者所追求的目的。通俗来讲,就是无需外力作用的推动,这种动机称为内部动机。 外部动机:指那种不是由活动本身引起而是由与活动没有内在联系的外部刺激或原因诱发出来的动机。

(完整版)高等教育心理学历年考题与参考答案.docx

历年考题与参考性答案 第一章认识高等教育心理学 (一)识记教育心理学的含义、内容 (二)了解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历史, 了解各理论学派的基本主张 (联结派、认知派、联结- 认知派、人本主义、现代信息加工派)(三)掌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基本方法 2014 年单选: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内容是:(A) A.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研究,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德育心理研究 B.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研究,学习心理、学科心理、教师心理研究 C.高校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德育心理和心理健康研究 D.高校德育心理、学科心理、教学法、心理健康研究 2012 年单选:下列不属于高等教育心理学主要构成内容的是: ( D) A.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研究 B.高校学习心理研究 C.高校教学心理研究 D.高校学科心理研究 2011 单选:以下属于联结派教育心理学观点的是:(D) A.认为学习无须通过试误及强化 B.认为学习要以意识为中介 C.认为主体在学习中是主动的,而非被动的 D.认为刺激和反应是心理或行为最高解释的原则 2013 单选:研究大学生自我意识特点时,应选择不同年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才有助于得 出合乎“大学生”的结论。这是强调遵循:( B ) A.客观性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系统性原则 D.教育性原则 2011 单选:当年华生为研究儿童恐惧心理,在儿童抚摸白兔时大声敲锣, 结果儿童不但对白兔、甚至对其他白色的物体都产生恐惧,该实验违反的研究原则是:( D) A. 理论联系实际 B.发展性原则 C.系统性原则 D.教育性原则 2015 单:采用通过研究者与被研究者面对面地交谈的方式,来了解被研究者的学习态度。这种 研究方法是( C ) A.观察法 B.个案法 C.调查法 D.测量法 2011 填: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研究方法是(实验法)。 2011 填:采用标准化工具对心理和行为进行客观测定的方法是(测量法)。 2012 填:在学校日常教学中,通过控制教学方法来观察其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这种研究方法是 (实验法)。 2012 填: 1924 年(廖世承)编著的《教育心理学》是我国最早的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2015 简答:简述高等教育学的主要内容。 (一)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问题; 学科性质、内容体系、研究原则、方法、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等。

☆2010年下半年湖北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资料-《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老师没具体划范围,故整理了知识点)考试题型: 1、选择题 2、名词解释 3、简答题 4、论述题(或应用分析题) 一、名词 1.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高等教育情景中学生的学与教的心理基本规律的 科学。 2.实验法:实验法是控制无关变量, 操纵自变量,以考察自变量与因变量 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三类变量: 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 3.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 认知能力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是实 际发展水平,二是潜在发展水平。儿 童经过自己努力和他人帮助,可以从 现有水平达到较高水平,两种水平之 间的空间叫“最近发展区”。 4.自我同一性: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身 体相貌、智力性格、自己以往状况和 现实状况、环境条件、对未来职业期 望等等方面统合起来的认识,从而作 出:“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我应该成 为怎么样的人”,“我会成为什么样的 人”的整合判断。 5.学习:学习是由经验或练习而导致 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较为持久的变 化。三个方面:①学习是以行为或行 为潜能的变化为标志的;②学习引起 的行为变化时能够持久保持的;③经 验或练习时学习发生的基本途径。 6.学习的分类:①加涅的学习结果分 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②奥苏贝尔学习分 类(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有意义学 习和机械学习)7.接受学习:接受学习指学生通过教 师的讲授接受现成的结论。接受学习 的特征是,要学习的全部内容或多或 少是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的, 不需要他们任何形式的独立发现。 8.发现学习:指学生通过自己独立地 探索得出结论。发现学习的特征是, 学习的主要内容未直接呈现,只呈现 有关线索或例证,学习者必须经历一 个发现的过程,独立地得出结论,找 到解决问题的答案。(根据学习进行方 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9.有意义学习:是指利用原有知识经 验理解新学习材料的意义。即当前的 学习任务在一定意义上与学生认知结 构的有关观念适当地联系起来了。包 括三种形式:表征学习、概念学习、 命题学习。 10.机械学习:是指学习者没有理解新 学习材料的意义,新知识不能与原有 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联系起来,只 能形成文字符号的表面联系。(根据学 习材料和原有知识的关系分机械械学 习和有意义学习) 11.操作性条件反射:操作性反射的基 本原理是:个体在某种环境中作出某 种反应,不管有没有引起这种反应的 刺激,如果之后伴随着强化物,那么 这个反应在类似环境中发生的概率就 会增加。所以,在这种条件反射中, 重要的不是反应之前的刺激,而是跟 随反应之后的刺激(强化物)。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 他坚持了客观、科学的行为主义传统, 继承了桑代克的连接说,提出了对心 理学影响巨大的建立在操作性条件反 射学说基础上的学习理论,为教育心 理学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包括动物实 验、操作性行为与操作性条件反射、 强化原理)。强化可分为积极强化(正 强化)和消极强化(负强化)。积极强 化通过呈现某种刺激增强反应概率; 消极强化通过中止某种(讨厌的、不 愉快的)刺激来增强反应概率。强化 还可以划分为一级强化和二级强化。 一级强化物马祖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 需要,能直接起强化作用,如食物、 水、安全、温暖、性等。二级强化物 事任何一个中性刺激如果与以及强化 反复联合,它就能获得自身的强化性 质,如考试分数、好的评语、社会接 纳、微笑、奖品等。 12.观察学习:是指观察别人的行为方 式及其行为后果(受奖或受罚),并在 某种情境中作出或避免作出与之类似 的行为方式。 (四阶段: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 复现过程,动机过程) 13.动机:是指发动和维持个体进行活 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动 力。①动机是一种内在心理历程;② 动机是人们行为的直接原因;③动机 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的。 14.成就动机:通常被认为是人们在完 成任务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 即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 的事情愿意去做,并努力获得成功的 一种内在推动力量。它是在人的成就 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大学生的学 习活动中,成就动机是一种主要的学 习动机。 15.耶克斯—多得森定律:耶克斯和多 得森的研究表明,动机不足或动机过 分强烈,都会使作业成绩下降;最佳 的动机强度与作业难度有关。对于简 单的作业,要取得最佳的成绩就要求 有较强的动机;对于难度适中的作业, 取得最佳成绩要求有中等强度的动 机;而对于很难的作业,要取得最佳 的成绩则要求有较低强度的动机。这 一研究结果被称为“耶克斯—多得森 定律”。 16.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是班杜拉最 早提出的,它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 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 断。 17.学习迁移:学习迁移或称迁移指一 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普遍 存在于知识、技能的学习中,也出现 在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的学习中。 (根据迁移影响的性质和效果分为正 迁移和负迁移;根据作用范围不同一 般迁移和特殊迁移) 18.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指一种学 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它包括 一种学习为另一种学习提供了良好的 心理准备状态,一种学习提高了另一 种学习的活动效率等。负迁移指的是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和抑制 作用。多指一种学习降低了另一种学 习的效率和准确性,或一种学习阻碍 了另一种学习的顺利进行。 19.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一般迁移也 叫非特殊的迁移,指的是一般概念、 原理或态度的迁移。一种学习中获得 的一般概念、原理和态度会对相关的 许多具体知识的学习都产生重要影 响,使后续学习效率更高。特殊迁移 也叫特殊成分的迁移,指的是具体知 识与技能的迁移。这种迁移发生时, 学习者原有经验的组成要素及其结构 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 得的经验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于另一 种学习之中,是习惯或联想的延伸。 20.相同要素说:相同要素说又叫共同 成分说,它是在以实证研究检验形式 训练说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相同要

2021年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竞赛考试题库90题及答案(三)

2021年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竞赛考试题库90题及答案(三) 1 根据皮亚杰儿童品德发展阶段理论,儿童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年龄阶段是() 1-2岁 2-5岁 5-8岁 8-11、12岁 2 根据皮亚杰儿童品德发展阶段理论,儿童已认识到准则可以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年龄阶段是() 1-2岁 2-5岁 5-8岁 8-11、12岁 3 根据皮亚杰儿童品德发展阶段理论,自律也称作() 客观化阶段 主观化阶段

合作道德阶段 公正道德阶段 4 根据皮亚杰儿童品德发展阶段理论,儿童品德由他律开始进入自律阶段的年龄是() 2-5岁 5-8岁 8-11、12岁 11、12岁以后 5 根据皮亚杰儿童品德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公正感以“服从”为主要特征的年龄阶段是() 2-5岁 5-8岁 8-11、12岁 11、12岁以后 6 根据皮亚杰儿童品德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公正感以“平等”的观念为主要特征年龄阶段是() 2-5岁 5-8岁 8-11、12岁

11、12岁以后 7 根据皮亚杰儿童品德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品德发展真正到了自律阶段的年龄是() 2-5岁 5-8岁 8-11、12岁 11、12岁以后 8 根据皮亚杰儿童品德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利他观念产生于()前道德阶段 他律道德阶段 合作道德阶段 公正道德阶段 9 根据皮亚杰儿童品德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的阶段是() 前道德阶段 他律道德阶段 合作道德阶段 公正道德阶段 10

根据皮亚杰儿童品德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道德就达到了成熟水平的阶段是() 前道德阶段 他律道德阶段 合作道德阶段 公正道德阶段 11 重过程,重视评价对象的主体性的,以促进评价对象发展为根本目的的教学评价是() 成就取向教学评价 发展取向的教学评价 成功取向的教学评价 结果取向的教学评价 12 下属学习策略中属于精加工策略的是() 圈出重点 划线标识 做笔记 做摘录 13 把学习材料组合成具有一定意义的整体以促进学习效果的认知策略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材料

《高等教育心理学》 一、教育心理学对象和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对象 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主要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关键词是: 学与教的规律; 主要是学的规律; 心理规律; 基本规律; 学校教育情境。 (二)教育心理学主要内容 除绪论部分外,内容主要有: 1.学习的基本问题(学习心理学); 2.知识掌握心理学; 3.技能形成心理学; 4.品德心理学; 5.教学心理 二、学习的定义和分类 (一)学习的定义 学习指由个体经验的获得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过程。 注意: 1.学习总是意味着个体身上发生的某种变化; 2.这种变化要维持一个相对持久的时间; 3.这种变化不是由先天倾向、成熟等因素带来的。 (二)学习的分类 ?1.我国的分类:⑴知识的学习 ?⑵智力技能的学习 ?⑶动作技能的 ?⑷社会行为规范的学习 ? 2.加涅(R.M.Gagne)按学习结果的分类 ?⑴言语信息的学习 ?⑵智慧技能的学习 ?⑶认知策略的学习 ?⑷运动技能的学习 ?⑸态度的学习 ? 3.布卢姆的分类 ?⑴认知领域的学习 ?⑵运动技能领域的学习 ?⑶情感领域的学习 ?

(三)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全人教育(Whole- person education )是致力于人的各方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从社会文化取向说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从学生个人成长取向上说是知、情、意、行整体发展的教育。 盖茨(A.L.Gates )1956年说过 ?当别人向你问及类似“你是教数学的老师吗?”的问题时,你最恰当的回答应该是:“我不是教数学的老师,我是教学生学数学的老师。” ?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在解释全人教育观念时说:“课堂教学内容应包含人类的全部文化,而人类文化的全部由6个方面组成:学问、道德、艺术、宗教、身体和生活——学问教育追求‘真’;道德教育追求‘善’;艺术教育追求‘美’;宗教教育追求‘圣’;身体教育追求‘健’;生活教育追求‘富’。” ?在盛行唯智主义教育的今天,特别要提醒人们不要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 ?让学生初尝人生经验,感受发现的喜悦,回味奋斗的乐趣,体味创业的艰辛,领悟朋友的情谊,重温父母的恩情,理解老师的胸怀。 三、教学的作用在于促进学习 ?教学是用来刺激、推动、维持学生学习活动的外部情境安排。 心理学为教学过程科学化提供依据 ? 1.明确教学目标:依靠心理学知识,可以正确规定和陈述目标。 ? 2.分析任务:依靠心理学知识可以分析达到目标所需要的从属概念、基本技能、主要策略。 ? 3.确定学生原有水平:借助各种测量工具,确定学生知识、动机、技能、身心发展的准备状态。 ? 4.设计课程:借助心理学知识,选择适当教学媒体,选择教学方法、确定教学过程。 ? 5.教学:呈现教材,激发动机,引起反应,给予强化,指导方法。 ? 6.评价:借助心理测量的知识,制定或选择恰当的测评工具,对测评结果作合理的解释。 ?教学实例1:图中有多少个正方形? ?(1)尝试法 ?(2)有次序地计数 ?(3)知识建构法 ? 四、学习动机含义、结构与作用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二版)教学大纲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二版)教学大纲 说明部分 一、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教育作为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它包括各级各类教育。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处于最高层次,它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各类高级人才,以推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任务。为能有效地完成这一任务,必须有一大批政治合格、作风优良、敬业爱岗、业务精深、了解学生的大学教师全身心的投入到高等教育活动中来。一般而言,绝大多数的高校教师在高校都受过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素质训练,但很少系统地学习过高等教育心理学,往往对高等学校学生的认知过程、学习心理和个性特点缺乏深刻的了解,不能依据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普遍缺乏必要的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不能自觉地运用其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和教育相结合的产物。教育心理学的首要任务在于揭示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形成道德品质、培养自我意识、协调人际关系的心理规律,揭示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心理发展与教育情境的依存关系,从而使教育工作建立在心理科学的基础上,提高教育的科学性和效益,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教育心理学对教师有效地独立学习和自我培养也可提供必要的帮助。因此,广大高校教师都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善于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教育过程,并学会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认识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心理科学的指导下,在独立学习和自我培养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 由此,我们认为《高等教育心理学》作为高等学校岗前培训的课程,其主要作用在于帮助青年教师尽快地熟悉和适应高等学校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尽快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全面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自觉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二、本大纲编写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本大纲是在安徽省高师中心于2009年7月28-30日组织的安徽省高校教师培训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结合《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二版)教材内容以及2005年编制的原《高等教育心理学》大纲精神要求,由安徽师范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庆师范学院、安徽工程科技学院、蚌埠医学院、皖西学院、安徽工业大学、阜阳师范学院、合肥师范学院、宿州学院、安徽理工大学、黄山学院、巢湖学院、安徽科技学院、池州学院、淮北煤炭师范学院等高校的各位专家共同研讨、创作而成。 大纲的编写指导思想是:统一思想,统一内容,统一教学,高效求实,保证高等教师岗前培训工作的质量。 本大纲编写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求实创新。 三、教学内容和时数 讲授内容共有十一章,总学时为36学时。具体内容与学时分布见正文。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总结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题型 一、单项选择题(请从四个备选项中选择一个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并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每小题1分,共20分) 1.对职称、工作环境、工资、福利以及在学校中的地位等方面的追求,这是教师生涯发展的( B )。 A.内职业生涯发展目标 B.外职业生涯发展目标 C.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目标 D.群体职业生涯发展目标 2.教师亲身体验并接受教师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职责,能够用角色规范来衡量和调控自己的行为。这是教师职业角色意识发展的( C )。 A.角色认知阶段 B.角色成熟阶段 C.角色认同阶段 D.角色信念阶段 3.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是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的( C )。 A.认知特征 B.能力特征 C.人格特征 D.意志特征 4.面对压力,人们会有各种应对方式,调整认知方式和期望水平的方式属于( D )。P45 A.防御性应对 B.反抗性应对 C.间接应对 D.直接应对 5.大学生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是(D )。 A. 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转化 B. 从以遵从形式思维为主向以形式逻辑思维为主转化 C. 从以辩证逻辑思维为主向以形式逻辑思维为主转化 D.从以形式逻辑思维为主向以辩证逻辑思维为主转化 6.心理学家卡特尔将人的智力分为两种,其中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验来度量的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称为( A )。 A.流体智力 B.晶体智力 C.多元智力 D.成功智力 7.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D )。 A.建立对专业的信任感 B.培养专业兴趣 C.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D.A、B、C都是 8.根据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对学习的分类,最简单的学习是( B )。 A.刺激—反应学习 B. 信号学习 C. 概念和规则学习 D. 解决问题学习 9. 曾经被一条大狗咬过的人,后来看见非常小的狗也可能产生恐惧,这是( A )。 A.刺激泛化 B.刺激分化 C.刺激恐惧 D.刺激评价 10.“望梅止渴”这种现象最适宜的解释是( B )。 A.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 B.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 C.士兵的士气高 D.梅子对人的味觉器官的刺激作用 11.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课堂学习主要是( C )。 A.发现学习 B.条件反射学习 C.有意义接受学习 D.问题解决学习 12.奥苏贝尔认为,影响接受学习的关键因素是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为此,他提出的教学策略是( D )。 A.非指导性学习策略 B.同化策略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2009-08-30 11:19:15) 标签:摘自湘雄杂谈分类:教师资格考试 1、个体心理及其构成 答:个体心理是指个人所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所发生的心理现象。它包括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人的心理过程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个体的不同心理状态体现着主体的心理激活程度和脑功能的活动水平。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征就是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2、心理活动与行为反应的关系 答:个体的心理活动与其行为反应之间有着密切关系。通过对行为的直接观察与科学分析,可以间接地推断人的心理活动的性质和水平。 3、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 答: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是心理学称为独立科学的标志。 4、对心理学创建时期著名的学派: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理论观点有所了解,并评伦其理论。掌握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研究方法。学派名称/创始人/代表人物/基本观点: 构造主义/冯特/铁欣纳/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意识经验,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像和激情三种元素。认为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的。/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内省的方法。意识经验是人们的直接经验,要了解它,只有依靠实验者对自己经验的直接观察和描述。 机能主义/美国的詹姆士/杜威/不把意识看成是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把意识看成是一个川流不息的过程。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 行为主义/美国的华生/斯金纳/否定意识,主张心理学只研究人的行为;/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 格式塔心理学/德国的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反对把意识分解成元素,而主张把心理作为一个整体组织来研究,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正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与意义;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精神分析学派/奥地利的弗洛伊德/重视对异常心理和异常行为进行分析,并且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认为,人类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它们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着人的思想,并且表现在人的正常和异常的行为中。 认知心理学,在认知心理学看来,环境的因素不再是说明行为的最突出的因素。环境提供的信息固然重要,但他是通过支配外部行为的认知过程而加以编码、存储和操作,并进而影响到人类的行为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和计算机模拟。

高等教育心理学各章节知识点

《高等教育心理学》各章节知识点章节题型内容 、名词解释1.高等教育心理学 2.个性心理 二、辨析题 第一章高等 教育心理学 概述1 .高等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高校教师如何教的一门科学。 2.教育工作中的“是为了不教”。(教育工作中的“教是为了不教”的说法有道理吗?) 3.高等教育心理学主要是研究大学生学习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4.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没有多大现实意义。 5.高校里有些老教师以前从没学过高等教育心理学,课同 样上得很好,有的还当了教授,可见学不学这门课没多大关系。 6.有些优秀教师虽然没有学过《高等教育心理学》,但却 是一位名符其实的优秀教师。因此,个别青年教师说:不学高等教育心理学照样可以当好教师。你对此论有何看 法? 7.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无非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事和学会做人,高等教育的目的也不例外。你对此论有何看法? 三、简答题1.简述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征及其对象。 2.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 3.简述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4.简述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5.试述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四、论述题1..结合《高等教育心理学》学习体会,谈谈学习该课程的现实意义。

章节 题型 内容 1. 教师胜任力 2.教育机智3教学反思4自我效能感 5.教师期望效应 6.教学监控能力 7.教师角色 8.教学 风格 9.教学效 能感 1. 现代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素质教育改 革的推进,对 高等学校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 多、更高的要求,当代教师不仅要有广博深厚的知 识和热爱教育事业的情感,还要有符合教育教学工 作的高能力和素质。 2. 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的区别就在于专家教师掌握 更多的知识。 3.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大学教师只 要努力扮演好教学者的角色就已足够。 1.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2. 简述教学效能感的影响和作用。 3. 简述教学反思的过程。 4. 简述如何理解现代教育条件下教师角色的作用? 5. 联系实际分析说明教学效能感对教师和学生的影 响。 6. 简述教育机智的表现方式。 7. 简述教师角色的影响和作用。 8. 简述专家教师的特点 9. 请列举出几种常见的教学反思方法。 10. 试述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内容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11. 简述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与教师胜任力。 12. 简述教师胜任力及其结构。 13 .简述教育机智及其影响因素 1. 请列举出几种常见的教学反思方法, 成良好地教学反思习惯。 2. 新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有什么差别, 由新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的转变。 3. 老一辈教育学者吕型伟 曾说过 “教育是事业,事业 的 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 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请结合高 等教育心理学关于教师角色分类的划分,谈谈自己 对这段话的理解。 4. 结合实际谈谈教师心理健康如何维护。 一、名词解释 二、辨析题 三、简答题 第二章 高等学校教 师心理 四、论述题 并谈谈如何养 如何尽快完成

高等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总结

一、名词解释 1.高等教育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各种心理与行为的科学。 2.★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高等院校这个特定情境中的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学 科,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分支 3.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4.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它是个体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 的总和。 5.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内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 6.行为——是指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包括一系列的反应动作和活动。 7.★学习——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是指有机体由后天获得经验而引起的比 较持久的行为或行为倾向的变化。狭义的学习专指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掌握前人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培养个性和思想品德的过程。 8.强化——使个体反应的频率增加的一切安排。能增加反应概率的刺激或事件叫强化物。 9.★正强化——是指由于某一刺激的出现而增加个体反应频率的强化。 10.★负强化——是指由于某个刺激的消除而增加个体反应频率的强化。 11.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 实质性的联系。 12.同化——即新知识通过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起固定作用的知识或观念建立实质性的和 非人为的联系。 13.知识——是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14.★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其提取线索是有意识的,因而是能直接陈述的知识。 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一般通过记忆获得,也叫记忆性知识。学习陈述性知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得语义。15.★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指个人缺乏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只能借助于某种 具体作业形式来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其实质上是一套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因此也称步骤性知识或过程性知识。 16.知识“表征”——是指知识在大脑中的储存和组织方式。 17.图式——是指事物诸多属性组合的知识贮存方式,可分为关于客体的图式和关于事件的 图式或做事的图式。 18.脚本——是人们关于多次出现的有时间顺序的事件的图式表征。 19.同化——是新观念进入原有观念团内,使原有观念得到丰富和发展,从而为吸收新观念 做好准备的统觉过程。 20.★下位学习——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观念在包容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新 知识与旧知识所构的关系是类属关系,即下位关系。这种新知识的学习即为下位学习。 21.★上位学习——当认知结构中已经形成了几个观念,在几个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 包容程度更高的命题时,便产生上位学习 22.★并列结合学习——当新的命题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特殊观念既不能产生从属关系,又 不能产生总括关系时,它们在有意义学习中可能产生联合意义,这种学习称为并列结合学习。 23.生成性学习——是指对所阅读的知识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以加强其深层理解。 24.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25.★正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续学习的积极影响。 26.★负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续学习的消极影响。

(完整版)高等教育心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心理学 名词解释 高等教育心理学(66,69,p2) 知识(64,67,69,p191) 集体(59,64,66,67,68,69,p119) 心理发展(59,66,68,69,p17) 社会助长(68,p120) 成就动机(68,p72) 自我意识(66,67,p103) 最佳刺激水平理论 教学目标(64,p ) 意识(59,p103) 最佳刺激理论(59,67,p ) 简答题 成熟的自我意识有哪些表现(69,p105) 学习迁移的概念及其类型(69,p85-86)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66,67,69,p130)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64,69,p13) 心理咨询的主要形式(59,68,p152) 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理论(68,p40) 教师智慧与教师能力的关系(64,68,p ) 正迁移负迁移(举例)(66,68,p85) 教学测验的种类(59,67,p256) 高等教师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功能(67,p170) 简述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能力(59,67,p184-185) 群体对个体影响,(66,p120) 教学测量与评价(66,p268) 学习迁移的影响因素,(59,64,p96) 情绪情感的分类(64,p) 第一章绪论 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 66闭,69闭名词解释)P4 是研究高等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3 教师的教学心理规律。 4 1.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2.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与教育 3.“学”与“教”的心理规律 4.大学生品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5.大学生身心健康与审美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6.大学生的心理卫生与教育 7.大学生的个体差异与智力开发及测量 8.现代教育技术与个别化教学 9.大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 5客观性原则、发展 性原则、理论联合实际原则、教育性原则 6 69闭 1.观察法 2.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 3.问卷调查法 4.个案分析法 一个完整教学过程包括6环节: 1、明确教学目的 n 激发学习动机 n 树立行为目标 n 掌握学习内容 2、分析任务n 知识的准备 n 能力的要求 n 实现的步骤 3、确定学生原有水平 n 心理发展水平 n 知识能力水平 n 个体差异 n 需求差异 n 动机强弱 4、设计课程 n 合适的教材 n 适当的教法 n 理论讲授 n 实践环节 n 课外练习 n 考试要求 5、教学n 学生的学习 n 老师的教学 n 教学互动 n 教学相长 6、评价 n 心理学提供测量工具 n 心理学提供测量常模 n 心理学提供评价方法 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协调各个环节间的关系,从而使整个教学系统整体优化,提高教学系统的效率。n 举例分析 n 详见教材P2。 第二章高校学生的身心与认知发展 1P17(66闭,68闭,69闭)) 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就是心理活动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2 (1 )生理变化对心理发展产生影响的方式 直接作用:身体变化与心理发展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间接作用:通过个人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折射而起作用 (2)体态变化的影响 (3)早熟与晚熟的影响 3P27 大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思维发展。所谓思维是以已有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1)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见教材P27(大学生的形式逻辑思维继续完善;大学生的辩 证逻辑思维逐渐发展成主要的思维形态。) 2)在常规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在显著发展; 3)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 4P28 1.--的波动性 2. --的延续性和心境化 3. --的丰富性与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整理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整理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的研究包括行为研究和心理研究。心理研究包括 无意 识研究和有意识研究。所谓意识,就是能为个体所清晰觉察的心理活动。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总要特征,也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主导方面。正是因为具有意识,人才能够觉察到作用于感官的外部世界,人才能够认识客观事物的特征与其联系,并能主动的去改造客观世界;人也才能觉察到自己的主观世界,明确自己的行为动机和内心需要,了解自己的认知过程与情绪状态,知道自己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点。由于具有意识,人不仅能够认识事物、评价事物、认识自身、评价自身、而且能够实现环境和自身的能动的改造。 3、个体心理系统? 答:个体心理系统是指个人所具有或在个人身上所发生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 1)心理动力,该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动机的基础是人的各种需要,即个体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某种失衡状态。

人的需要有生理的、社会的需要,物质的需要、精神的需要。 兴趣是一种人对事物进行深入认知的需要,是需要的具体体现。 世界观则对人的需要进行调解和控制,并由此确定个体对客观世界民的总体看法与基本态度。 2)心理过程,人的心理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能动的反映着客观世界的事物与其关系。 a.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b.人在认识客观世界的时候,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属性、特征与其联系,还会对事物产生一定的态度,引起满意、喜爱、爱慕、厌恶、憎恨等主管体验,这就是情绪过程。它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可以说客观事物是情绪体验的客观来源,而人的需要是情绪产生的客观原因。 c.人不仅能认识世界,对事物产生肯定或否定的情绪,而且能在自己的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的改造世界。这中自觉的能动性,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心理学把这种自觉的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有意识的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意志过程。 3)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就是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出现的相对稳定的

高等教育心理学

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功行为的主管判断这是班杜拉在他的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的一个概念. 学习动机: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和调节学习活动带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力量。 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星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井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元认知:元认知抚是对认知的认知,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元认知的实质是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 5.认知策略:用来指导自己的注意、知觉、学习、记忆和思维等内部认知过程的能力 6.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对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成就动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学而优则仕的信念 7.学习:学习是由经验或练习而导致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较为持久的变化。三个方面:①学习是以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为标志的;②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时能够持久保持的;③经验或练习时学习发生的基本途径。 8.学习的分类:①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②奥苏贝尔学习分类(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9.接受学习:接受学习指学生通过教师的讲授接受现成的结论。 10.发现学习:指学生通过自己独立地探索得出结论。 11.有意义学习:是指利用原有知识经验理解新学习材料的意义。 12.机械学习:是指学习者没有理解新学习材料的意义. 13.观察学习:是指观察别人的行为方式及其行为后果(受奖或受罚),并在某种情境中作出或避免作出与之类似的行为方式。(注意-保持-动作复现-动机) 14.动机:是指发动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①动机是一种内在心理历程; ②动机是人们行为的直接原因;③动机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的 15.成就动机: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愿意去做,并努力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17.学习迁移:学习迁移或称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普遍存在于知识、技能的学习中,也出现在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的学习中。 18.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负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和抑制作用。 19.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一般迁移也叫非特殊的迁移,指的是一般概念、原理或态度的迁移。特殊迁移也叫特殊成分的迁移,指的是具体知识与技能的迁移。 20.相同要素说:指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测验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另一种学习,即产生迁移。 21.陈述性知识:这是关于世界的事实性知识。主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 22.程序性知识:这是关于完成某项活动的知识。它表现在活动中,是一套办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它回答“怎么办”“怎么做”的问题。 23.认知结构:广义的认知结构指个体头脑中全部的观念及其组织;狭义的认知结构指个体在某一特定知识领域内的观念及其组织。认知结构是按抽象概括程度依层次组织的,处在结构上层的叫上位概念,处在结构下层的叫下位概念,不同层次的观念形成复杂的网状结构。 24.元认知:又称反省认知,是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与结果的自我意识。元认知分类: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 25.创造性: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26.创造性思维:重新组织已有的知 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 造出新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是人类 思维的高级形式,是创造活动的核心 过程。 27.发散思维:是指人们从一个目标 出发,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 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 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的 思维。它的主要特点是求异,因此发 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 28.聚合思维:即把问题所提供的各 种信息聚合起来,朝着同一个方向得 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主要特点是 求同,因此也叫求同思维。 29.算法式策略:算法性策略是一种 按逻辑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它是一 套解题的规则,它能精确地指明解题 的步骤,是一定能使人得正确答案的 特定程序。 30.启发式策略:是人根据一定经验, 采用较少的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候往往依靠启发 式策略。它不能完全保证问题解决的 成功,但它省时省力 31.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 时,只考虑到事物的通常功能,忽视 了其可变通的其他功能的心理现 象.(因此,功能固着易使问题的解决 受阻。要克服思维定势、功能固着的 消极影响,需要我们不断丰富知识, 完善知识结构,加强思维灵活性的训 练,这样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候才能灵 活机智的变通事物的各种功能,发挥 其相关功能的作用。) 32.动作技能:动作技能是在练习的 基础上形成的,是按某种规则或程序 顺利完成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也就 是说动作技能是通过练习巩固下来 的,它是一种表现出迅速、精确、流 畅和娴熟的自动化特点的身体活动 方式。 33.品德:是个人的道德面貌,是个 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行为 规范行动时所表现的稳定的心理倾 向。品德的心理结构包含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技能 与习惯 34.群体:人们之间为了一定的共同 目标,以一定的方式紧密相连,彼此 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 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人以上的人 群。 35.从众:从众行为是指人们在群体 的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 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行为的心理状 态。从众行为的原因:①不愿意被视 为不合群者而被加以非议或排斥;② 地位低;③不自信 36.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把人的健康 定义为:“不仅身体没有缺陷和疾病, 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 适应能力。” 37.个体心理结构:个体心理是一个 非常复杂的系统,它包括心理过程、 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和心理动力四个 方面。 38.心理过程:强调了这一类心理现 象的过程性和动态性,包括认识过 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39.心理特征:指个人在心理过程中 形成并表现出来的稳固的、经常性的 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40.自我意识: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 的心理系统,与对客体的意识一样, 包括知、情、意三个方面,即自我认 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 41.程序教学:源于斯金纳操作性条 件反射和积极强化的原理而设计的 教学模式,并以此设计了教学机 器。 42.定势: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影 响或决定着同类后续心理活动的趋 势。以前多次运用某一次思维操作程 序或方法去解决同类问题,逐步形成 了习惯性思维,遇到类似新问题,仍 旧用这一思路去解决。 43.干扰说:认为遗忘是由于在记忆 过程中受到其他信息材料的干扰所 致。按起干扰作用的材料的位置不 同,可以分为:前摄抑制:指先前记 忆的材料对后继材料的干扰。 44.后摄抑制:指后继材料对先前材 料的干扰(心理学家詹金斯的实验证 明这点) 44.知识同化可以有三种 模式: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 合学习。 45.高原曲线:在复杂的动作技能形 成过程中,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的现 象,常称之为高原期或者高原曲 线 二.补充名词解释 1.个体心理包括心理过程、心理状 态、心理特征和心理动力四个方 面。 2.心理过程这一概念强调了这一类 心理现象的过程性和动态性,包括认 识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3.认识过程指个人获得知识和运用 知识的过程。感觉、知觉、想像、思 维、言语是认识过程的不同形式。 4.意志过程是人在改造世界、完善自 我活动中的心理过程,即个人确定行 动目的,制定计划,克服内外困难, 自觉地调动和支配自己行为以实现 目的的心理过程。它突出地表现在行 动发动和制止两个方面。 5.心理状态-一段时间内出现的相对 稳定的心理现象。其稳定性介于心理 过程个心理特征之间。 6.心理特征或个性心理特征-个人在 心理过程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稳固 的、经常性的心理特征。包括能力、 气质和性格。 7.发展:个体从生命开始直到死亡, 其间发生的有序变化的过程,包括生 理发展与心理发展两个部分。 8.认知发展:个体认识事物的活动与 能力随年龄增长而发展变化的过 程。 9.社会性发展-人的情感、个性、兴 趣、爱好、价值观、世界观等社会化 的发展变化过程。 10.情感-是人对外界刺激能否满足 自己需要而引起的一种态度体验。 11.归因:人们做完一项工作之后, 往往喜欢寻找自己或他人成功或失 败的原因,这一心理过程就是归因。 四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 务难度;运气好坏。 12.知识是个体头脑中的一种内部状 态。 13.记忆过程: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发 生改组与重建、新的认知结构建立之 后,必须巩固下来,保持下来的心理 过程 14.问题:是这样一种情景,个体想做 某件事,但不能马上知道这件事所需 采取的一系列行动。(或给定条件和 目标之间有障碍,需要克服) 每个问题包含三种成分:给定(问题 的起始状态,关于问题条件的描述); 目标(关于构成问题结论的描述,问 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障碍(在 问题解决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需要解 决的因素)。 15.问题解决:指对问题形成一个新 的答案,即超越所学规则的简单应 用,运用一系列认知操作来解决某种 疑难的过程。 16.问题空间: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 之间的状态。 17.创造性-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 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 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 特性。 18.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 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 造出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它是人类 思维的高级形式,是创造活动的核心 过程。 19.品德有一个完整的结构,包含道 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 行为技能与习惯。20.道德认识, 即道德知识与评价,是指对道德行为 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其中包括 道德的概念、原则、信念与观点的形 成,以及运用这些观念分析道德情 境,对人对事对己作出是非善恶的道 德判断。 21.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出 现的一种内心体验,也是在主观判断 中,用肢体语言或者面部表情等所表 达出来的感情或者反应。 22.道德意志,是道德认识的能动表 现,是个体根据社会道德自觉地调节 行为,以坚持不懈的精神客服一切困 难,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 程。 23.道德行为技能与习惯是完成道德 任务达到打的目的的手段。它是人在 一定的道德认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 对他人和社会有道德意义的活 动。 1.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高等教育情 景中学生的学与教的心理基本规律 的科学。 2.实验法:实验法是控制无关变量, 操纵自变量,以考察自变量与因变量 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三类变量: 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 3.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 认知能力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是实 际发展水平,二是潜在发展水平。儿 童经过自己努力和他人帮助,可以从 现有水平达到较高水平,两种水平之 间的空间叫“最近发展区”。 4.自我同一性: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身 体相貌、智力性格、自己以往状况和 现实状况、环境条件、对未来职业期 望等等方面统合起来的认识,从而作 出:“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我应该 成为怎么样的人”,“我会成为什么样 的人”的整合判断。 5.自我: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与环 境中人,事,物发生交互作用,在本 我之外增加自我成分。(弗洛伊德认 为) 6.本我:本我是个性结构中最原始的 部分,包括一些生物性或本能性的冲 动,弗洛伊德称之为“力比多”。在 力比多的冲动之下,个体寻求即时的 满足,没有任何自制力。 7.超我:个体经过幼儿期,进入了社 会化的历程,个体的需求和满足需求 的方式,要受周围其他人的批评和纠 正,必须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支配 个体是非善恶的内在动力就是超 我。8.社会助长:是指对别人的意 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 时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9.社会惰化: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指 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 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一件事时偏少 的现象。减少社会堕化的最有效的途 径:让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工作或 努力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工作成果也 可以划分给每个学生,这样就不会有 人袖手旁观只等着其他人做事情 了。 10.心理咨询:就是在特定的咨询环 境中,通过咨询双方建立良好信赖的 关系,咨询人员运用有关心理学理论 和技术与来访者进行交流、探讨、磋 商、帮助来访者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分析自己,订立目标,以便改善心理 状态,主动适应社会环境,形成健全 人格,提高生活质量,开发个人潜 能。 11.教学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方法, 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 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 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 或“程序”,而创设的根本目的是促 进学习者的学习。 12.变式:就是用不同的事例或直观 材料来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 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突出本质 特征,也就是指概念或规则的肯定例 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 13.习得性无助:由于一系列的失败 经验而产生的无能为力的绝望心境, 心理学家通常称之为习得性无助。 二简答题 1.操作性条件反射:个体在某种环境 中作出某种反应,不管有没有引起这 种反应的刺激,如果之后伴随着强化 物,那么这个反应在类似环境中发生 的概率就会增加。所以,在这种条件 反射中,重要的不是反应之前的刺 激,而是跟随反应之后的刺激(强化 物)。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 (强化原理):他坚持了客观、科学的 行为主义传统,继承了桑代克的连接 说,提出了对心理学影响巨大的建立 在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基础上的学 习理论,为教育心理学作出了突出的 贡献。(包括动物实验、操作性行为 与操作性条件反射、强化原理)。强 化可分为积极强化(正强化)和消极 强化(负强化)。积极强化通过呈现 某种刺激增强反应概率;消极强化通 过中止某种(讨厌的、不愉快的)刺 激来增强反应概率。 2.强化原理: 强化原理是斯金纳理 论的最重要部分和基础,他认为,行 为之所以发生变化就是因为强化作 用,通过对强化的控制就是控制人的 行为。强化-增强反应发生的过程与 手段,起强化作用的刺激物叫强化 物。强化可分为积极强化(正强化) 和消极强化(负强化)积极强化通过 呈现某种刺激增强反应概率,消极强 化通过终止某种(讨厌的、不愉快的) 刺激来增强反应概率。实际教育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