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深度监测及临床意义精品PPT课件

合集下载

麻醉深度监测与调控新PPT

麻醉深度监测与调控新PPT

临床试验与验证
开展多中心、大规模的临床试验, 验证新型监测与调控设备的有效 性和安全性。
培训与教育
加强麻醉医生对新型监测与调控 设备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应用 技能和经验。
制定行业标准和规

制定相关行业标准和规范,促进 新型监测与调控设备的普及和应 用,提高患者安全性。
THANKS FOR WATCHING
肌电指数监测通过记录肌肉在受到刺激时产生的电活动,能够反映肌肉的兴奋状 态,从而评估麻醉深度。该技术能够提供与脑电监测互补的信息,有助于更全面 地评估患者的麻醉状态。
02 麻醉深度调控技术
靶控输注技术
总结词
靶控输注技术是一种通过计算机控制麻醉药物输注速度的方法,能够实现麻醉药物的精确控制和稳定麻醉深度。
重症患者麻醉深度调控
根据监测结果,对重症患者的麻醉深度进行 精准调控,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安全性 和舒适性,同时减轻术后苏醒期的疼痛和不 适感。
特殊患者麻醉深度监测与调控
要点一
特殊患者麻醉深度监测
要点二
特殊患者麻醉深度调控
对于特殊患者,如新生儿、老年人、孕妇等,需要采用特 殊的监测方法和技术,如功能近红外光谱、振幅整合脑电 图等,以评估其麻醉深度和脑功能状态。
详细描述
靶控输注技术通过设定目标药物浓度,利用计算机算法实时调整输注速度,以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从而控制麻 醉深度。该技术能够减少麻醉药物的浪费和副作用,提高麻醉效果和安全性。
脑电意识深度监测调控技术
总结词
脑电意识深度监测调控技术是一种通过监测脑电信号变化来评估麻醉深度的技术,能够实时反映患者 的意识状态。
无创技术在麻醉深度监测与调控中的应用
无创技术通过非侵入性的方式监测麻醉深度,如红外光谱分析、超声波成像等, 减少对患者身体的损伤。

《麻醉深度监测》课件

《麻醉深度监测》课件

重症监护
在重症监护中,麻醉深度监测对于评估患者的病情和指导治 疗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危重患者,麻醉深度监测有助于医生 了解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神经反射状态,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 方案提供依据。
重症监护中,麻醉深度监测有助于降低患者的应激反应和器 官功能损伤。通过调整麻醉药物剂量和给药方式,医生可以 减轻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降低并发症风险,促进患者康复 。实现针对不同患者 的个性化监测方案,提高麻醉安
全性。
远程麻醉深度监测
无线传输技术
利用无线传输技术将监测数据实时传输至远程服 务器,便于医生远程监控。
数据分析与预警
在远程服务器进行数据分析,实时发出预警信息 ,提醒医生关注患者状态。
移动设备访问
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可通过移动设备随时访问监 测数据,了解患者麻醉状态。
THANKS
感谢观看
高监测准确性。
互补性监测
不同监测方法具有互补性,结合多 种监测手段可以更全面地反映麻醉 状态。
数据融合算法
利用现代信号处理和人工智能技术 ,开发多模态监测数据的融合算法 ,提高监测效能。
AI技术在麻醉深度监测中的应用
深度学习
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对生理信号进 行自动分析,识别麻醉深度相关
特征。
实时预测
通过AI技术预测麻醉深度变化趋 势,为医生提供及时准确的决策
《麻醉深度监测》PPT课件
目录
• 麻醉深度监测概述 • 麻醉深度监测的应用 • 麻醉深度监测的原理 • 麻醉深度监测的注意事项 • 麻醉深度监测的发展趋势
01
麻醉深度监测概述
Chapter
定义与重要性
定义
麻醉深度监测是通过一系列技术和设备,对病人在 麻醉过程中的意识状态和疼痛程度进行实时评估的 过程。

麻醉深度监测及临床意义

麻醉深度监测及临床意义

注意事项
01 监测过程中应保持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避免因 操作不当导致的不良事件。
02 注意监测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定期进行校准和检 查,确保设备性能良好。
02 在监测过程中应遵循医疗伦理和法律法规,保护 患者隐私和权益。
04
麻醉深度监测的未来发展
新技术应用
神经网络技术
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算法, 通过分析脑电信号等生理数据, 实时评估麻醉深度,提高监测准 确性和可靠性。
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麻醉深度监测能够实时监测患者的麻醉状态,确保手术 过程中患者处于适当的麻醉深度,避免因麻醉过深或过 浅导致手术中断或并发症。
通过麻醉深度监测,医生可以及时调整麻醉药物的使用, 确保手术过程中的麻醉效果稳定,为手术创造良好的操 作条件。
减少并发症
麻醉深度监测有助于及时发现患者的麻醉并发症, 如呼吸抑制、低血压等,从而及时采取措施进行 干预和治疗,避免病情恶化。
通过麻醉深度监测,医生可以更好地掌握患者的 生理状态,减少因麻醉不当引起的并发症,降低 手术风险。
提高患者康复质量
麻醉深度监测有助于保证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舒适度和安全性,减少因疼痛或不适引起的应激 反应,有助于患者术后恢复。
通过麻醉深度监测,医生可以更好地控制患者的麻醉深度,减轻术后疼痛和不适感,提高患者 的康复质量和生活质量。
Hale Waihona Puke 通过精确控制麻醉深度, 减轻患者痛苦和不适感, 提高病患满意度。
医疗资源优化
降低手术时间和人力成本,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 医疗效率。
05
结论
研究成果总结
麻醉深度监测对于手术过程中的麻醉管理至关重要,能够实时反映患者的 麻醉状态,有助于减少麻醉过深或过浅的情况,提高手术安全性。

麻醉深度及监测PPT

麻醉深度及监测PPT

Fig: BIS, HRV, and PI values before and
10, 30, 60, 120s after incision
指脉波 形降低
伤害性 刺激
交感 兴奋
存在外界伤害性刺激时,灌注指数与肾动脉血流
量的波动一致。
外周指脉波形产生的灌注指数能够反映伤害性感
受的程度。
指脉波型是“理想麻醉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
意识消失
肌肉松迟 肌松药物
抑制伤害性刺激反应
阿片类药物和 血管活性药物
超过0.6MAC的吸入 麻醉药物浓度多为
抑制伤害性感受
意识消失后患者 没有外人所感受
到的“疼痛”
小剂量心血管 活性药物使 麻醉更平稳
心血管活性药物 作为麻醉药的一个成份
P<0.01
end-tidal desflurane concentration (%)
循环稳定
麻醉后交感失张力
手术后交感高张力
麻醉中的容量填充
术后钠水潴留
麻醉时组织自主调 节功能下降
患者术前禁 食禁饮脱水
麻醉诱导药物的 扩血管作用
诱导期急性 超容量填充
血流动 力学平稳
组织充 分灌注
维持较 深的麻醉
有助于 术后恢复
降低PONV 的发生率
肌松药
心血管活性药物?
心血管抑制性药物能否成为麻醉的组成部分
HR、Bp
BIS
HR、Bp ↑ ,BIS↑-麻醉过浅 HR、Bp ↑ ,BIS→ -“镇痛”不全
HRV
HRVI
0~20为“镇痛”过度 20~40“镇痛”适当 40~60为“轻度镇痛不全” >60为“镇痛不全”
AEP Entropy

《麻醉深度监测》PPT课件

《麻醉深度监测》PPT课件

全麻过深的主要危害
1、应激反应低下(不足) 2、生命中枢抑制 3、呼吸功能抑制(通气不足、呼吸停止) 4、循环功能抑制(血压显著下降、心搏停止) 5、难以满足手术需要 6、其他
因此,全身麻醉期间,维 持适当的麻醉深度对于确保病 人安全和提供良好的手术条件 是十分重要的!为此,必须掌 握全麻深度的监测和临床判断。
最新型双频谱指数麻醉深度监测仪具有 反应灵敏、及时准确、显示直观、判断方便、 体积小、抗干扰强等优点。除监测麻醉深度 外,同时可反映肌松(EMG)和镇痛(SR)情况。 双频谱指数范围为0-100,指数越小,麻醉 越深。手术中适宜的指数范围(麻醉深度) 为40-60。
使用注意事项:(1)正确放置头皮电极; (2)信号质量指数(SQI)>50时的Bis(非中 空数值)才有意义;(3)手术电刀、电凝 的使用对其有一定干扰。
不规律 呛咳 气道阻力高 喉痉挛
规律 气道阻力小
膈肌呼吸 频率增快 气管拖曳
血压升高 心率增快
血压稍低 但稳定
刺激无改变 低血压
瞬目反射(眼睑反射(+ 眼球运动(+
偏视 流泪 眼睑反射(眼球固定中央
对光反射(瞳孔散大
吞咽反射(+ 出汗(+ 分泌物多
刺激下体动 (+
体动(分泌物减少
指标
状态
记分
P
收缩压
3、体感诱发电位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 SEP)
4、视觉诱发电位 (visual evoked potential, VEP)
双频谱指数是对脑电活动中波谱界频和中 频综合分析的结果,能随常用麻醉药的麻醉深 度改变显示出剂量相关的变化。Dutton等的 临床研究显示Bis作为麻醉中体动的预测,明 显优于血压和心率。Rampil发现界频可判断 刺激前的麻醉深度,以便及时调整深度。这是 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时间最长、最成熟方法。 其监测结果在美国是唯一可用作司法证据的。 Bis目前仍是麻醉深度监测的金标准。

《麻醉深度监测》课件

《麻醉深度监测》课件
《麻醉深度监测》PPT课 件
麻醉深度监测技术在手术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处于适 当的麻醉状态。
研究背景
过去几十年中,麻醉深度监测技术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使医生能够更准确地 控制患者的麻醉水平,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风险。
麻醉深度监测的重要性
1 精确控制麻醉水平
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 处于最佳麻醉状态,提 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舒 适度。
很难综合评估患者的麻醉状 态,容易产生主观判断和偏 差。
影响因素复杂
麻醉深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包括药物代谢、患者年龄、 疾病状态等,难以精确评估。
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课题旨在开发一种可靠、准确的麻醉深度监测技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并 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
实验室研究
通过对模型动物的实验,验证 新技术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安全性评估
通过大量数据分析,证明新技术在麻 醉深度监测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结论和展望
本研究成功开发了一种准确可靠的麻醉深度监测技术,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好的治疗工具。未来的研究 将进一步优化技术,并探索更多的应用领域。
2 减少并发症风险
通过监测麻醉深度,可 以减少术后恶心、呕吐 等麻醉相关并发症的发 生。
3 个体化麻醉管理
能够根据患者的特定情 况和需求,调整麻醉药 物的剂量和使用方式, 提高治疗效果。
现有技术的局限性
传统的生理监测指 标
如心率、血压等无法准确反 映患者的麻醉深度,存在误 差和滞后性。
单一监测参数
临床验证
在手术实际应用中对新技术进 行评估,收集患者数据并进行 分析。
数据分析
利用统计学方法和机器学习技 术,分析实验结果和临床数据, 确定监测指标的有效性。

麻醉深度监测 ppt课件

麻醉深度监测 ppt课件

2017最新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深圳威浩康
参考文献
不同方法监测全麻患者麻醉深度准确性的比较
中华麻醉学杂志 2016 年 5 月第36 卷第5 期
徐州医学院江苏省麻醉重点实验室:
深圳威浩康
Chin J Anesthesiol,May 2016,Vol.36,.5
参考文献
不同方法监测全麻患者麻醉深度准确性的比较
与镇痛药物相关 伤害性刺激强度
全麻镇痛深度
0-99
30-50 (右美除外)
面部肌电指数
EMG
与肌松药物相关 评估面部肌松
0-99
诱导35 拔管75
爆发抑制比
BS
与镇静药物相关 提示麻醉过深
0-99
0
深圳威浩康
解决临床问题
Angel-6000D 生命体征+麻醉深度
Angel-6000A 麻醉深度 (镇静+镇痛)
40--50,会出现镇静过深 50--60,会出现术中知晓
深圳威浩康
6、复苏唤醒提示
IOC1≥70 IOC2≥90
IOC2越接 近99,越 容易被唤醒
深圳威浩康
利用IOC1与IOC2的关系如何控制苏醒时间
深圳威浩康
唤醒时机
复 苏 期 IOC2 称 为 警 觉 指 数 , 数 值 越 接 近 99 , 患 者越容易被唤醒,如果 IOC2达到99未能唤醒, 观 察 EMG 数 值 , 数 值 很 低,说明肌松未代谢完。 拔管EMG>75.
深圳威浩康
解决临床问题
3、避免麻醉过深
爆发抑制比 出现数值提 示麻醉过深。 而生命体征 不能代表真 实麻醉深度。
深圳威浩康
解决临床问题

麻醉深度的监测[新版].ppt

麻醉深度的监测[新版].ppt

最新.
22
BIS降低PASD发生率
•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全麻过浅最严重并发 症。
• BIS监测有助于减少危重病人术中知晓发生
最新.
23
专家共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术中知晓预防和脑功能监测 专家共识(2008)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这是在2005年,ASA发布《术中知晓和脑功能监测的临 床建议报告》之后,中国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第一次发布
最新.
18
麻醉深度监测-MOAA/S
改良警觉/镇静观察评估法
(modified observre assessment of alertness/sedation MOAA/S)
评分
机体反应
5 对正常音调姓名呼唤反应正常
4 对正常音调姓名呼唤反应迟钝
3 只有反复或大声呼唤姓名才有反应
2 只对轻刺或摇晃有反应
麻醉深度的监测
最新.
1
麻醉深度与安全
• 麻醉深度监测一直是麻醉医生关注的问题,过浅 或过深都会给患者带来身体或精神的伤害。
最新.
2
麻醉是什么?
麻醉是无反应状态 -Prys-Roberts
最新.
3
麻醉状态的现代定义
“麻醉深度”的定义在不断演变。随着麻 醉药物的出现以及药物对人体作用的知识 体系变化而变化
所能测量的“麻醉深度”是对刺激的反应 患者对指令有反应吗? 切皮时有反应是否提示存在意识感知? 患者的心率或血压对手术操作有反应性上升吗? 患者是否记得术中的事件、谈话或疼痛?
最新.
6
适宜的麻醉深度
意识消失 镇痛良好 肌松适度 适当抑制应激反应
最新.
7
麻醉过浅的主要危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麻醉状态
• 麻醉的定义随着麻醉学发展而不断演化 • 现代麻醉已不可能有简单一致的麻醉定义 • 因此,提出麻醉状态的概念 • 麻醉状态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即哲学意
义上的麻醉状态,与临床麻醉状态。
7
哲学意义麻醉状态
• 是指药物引起的可逆性的意识消失状态 • 不考虑病人实际是否感受到伤害性刺激引
起的疼痛 • 只考虑病人是否对伤害性刺激能形成痛觉
麻醉深度监测及临床意义
1
麻醉及麻醉状态定义 麻醉深度
麻醉深度监测
临床判断
仪器监测
2
麻醉及麻醉状态定义
3
麻醉的定义
• 1846年Oliver Wendell Holmes 首先定义麻醉:病人对外科手术创伤不能 感知的状态。
• 1957年Woodbridge 将麻醉分为四种成分:感觉阻滞,运动阻 滞,心血管、呼吸和消化系统反射阻滞, 以及意识消失。
记忆,并能于清醒后复述这一记忆 • 无意识状态是阈值性的,故麻醉是“全或
无”的“开关”状态,不存在深度
8
临床意义麻醉状态
• 尚无界定严格、逻辑严密的定义 • 通常包括: 意识消失(无痛) 对伤害性刺激引起的应激反应有适度抑制 肌肉松弛 生命体征平稳 对术中刺激无记忆
9
麻醉状态
• 首先满足哲学意义麻醉状态 ---确保病人无意识 ---对术中刺激无记忆
30
AEP的概念与原理
• AEP共11个波形,分3个部分 • BAEP,刺激后0~10ms出现,主要反映刺
激传至脑干及脑干的处理过程 • MLAEP,刺激后10~100ms出现,主要反
映中间膝状体和颞叶原始皮层的电活动 • LLAEP,刺激100ms后出现,主要反映前
额皮质的神经活动
1. 更精确地使用麻醉药,使麻醉更平稳,同时减 少麻醉药用量
2. 确保病人术中无知晓、术后无记忆 3. 提高术后苏醒质量,缩短复苏室停留时间 4. 使术后意识恢复更完全 5. 降低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 6. 指导ICU镇静药用量,维持更平稳的镇静水平 7. 用于门诊手术麻醉,可缩短术后留院观察时间
28
24
BIS的临床意义
• 反映主要抑制大脑皮质麻醉药的镇静或麻 醉深度 硫喷妥钠、异丙酚、依托咪酯、咪唑安定 挥发性吸入麻醉药
• 与氯胺酮、吗啡类镇痛药及N2O无相关性
25
BIS与睡眠、镇静及麻醉深度的关系
BIS
病人状态
100
清醒
睡眠阶段
EEG表现
90
高频低幅的EEG信号,α
80
轻中度镇静
浅睡眠阶段 (快眼运动)
4
麻醉的定义
• 1986年Pinsker 将麻醉分为三种成分:瘫痪、无意识和应 激反应降低。
• 1987年Prys-Roberts 麻醉包含两方面:对意识的抑制是麻醉的 本质部分;对伤害性刺激反应的抑制必需 的辅助措施
5
麻醉的定义
• 1990年Stanski 认为麻醉是对伤害性刺激的无反应和无 回忆,不包括麻痹和意识存在下的无 痛。
定量 • 临床体征是机体对手术刺激反应和麻醉药
抑制反应的综合结果,从而增加了以此来 判断麻醉深度的难度
19
临床判断体征
• 心血管系统 • 眼征 • 呼吸系统 • 骨骼肌反应 • 皮肤体征 • 消化道体征
20
麻醉深度仪器监测
大多数方法被淘汰或需进一步完善 BIS和AEP是目前较有希望监测 Entropy最新的监测
BIS存在的问题
1. BIS监测意识水平时,尚无一个意识消失 和恢复的绝对值
2. BIS监测意识水平存在滞后现象 3. BIS监测意识水平缺乏敏感性
29
AEP的概念与原理
• 听觉是麻醉时最后消失的一个感觉,也是 清醒时恢复的第一个感觉
• 听觉被麻醉药抑制是一渐变过程而非突然 消失
• AEP是听觉系统在接受声音刺激后,从耳 蜗毛细胞至各级中枢产生的相应电活动
22
BIS的概念和原理
• BIS是频率、振幅、位相三种特性脑电图定 量指标
• 用0-100定量不同脑电信号频率的联系程度 • BIS值高:低频和高频在同相→大脑皮层功
能完整性良好→清醒状态 • BIS值低:低频和高频成分相异→ 皮层功能
的完整性下降→麻醉状态
23
BIS的临床意义
• 反映大脑皮质的兴奋或抑制状态 • 与镇静、意识、记忆有高度相关 • 监测麻醉深度中的镇静成分 • 与正常生理睡眠密切相关 • 对镇痛成分监测不敏感。
21
理想麻醉深度监测的标准
1. 显示知晓前浅麻醉阶段 2. 准确反映麻醉药体内不同浓度 3. 对不同刺激模式,尤其是外科手术刺激敏感 4. 即时显示结果 5. 在统一标准下反映所有麻醉药的麻醉深度 6. 经济、使用方便。 – 目前所有麻醉深度监测仪均未达到理想标准,
但这些标准可作为麻醉深度监测发展的目标。
第一期→痛觉消失期 第二期→兴奋期 第三期→外科手术期,又分为四级 第四期→为延髓麻痹期
13
麻醉深度
• 1942年 开始应用肌肉松弛药,使经典的乙醚麻醉分期不 再适用
• 1954年Artusio 将经典乙醚分期的第一期扩展为三级: 第一级无记忆缺失和镇痛 第二级完全记忆缺失、部分镇痛 第三级完全无记忆和无痛,但对语言刺激有反应、 基本无反射抑制
14
麻醉深度
• 哲学意义麻醉状态:无麻醉深度 • 临床意义麻醉状态:麻醉深度反映麻醉不
同成分是否合适,没有简单统一的定义, 也难以用一种指标对麻醉深度进行量化。
15
麻醉深度监测
16
麻醉深度监测概况
17
麻醉深度的临床判断
18
麻醉深度临床判断
• 是判断麻醉深度的基本方法 • BP、HR可准确测量,其他临床体征不易
• 其次满足临床意义麻醉状态 ---维持生命体征正常 ---满足手术需要
10
麻醉深度
11
麻醉深度
• 1847年Plomley 首先提出麻醉深度的概念,并将麻醉深度 分为三期:陶醉、兴奋(有或无意识)和较深 的麻醉
• 1847年Snow 将乙醚麻醉分为五级。
12
麻醉深度
• 1937年Guedel 经典乙醚麻醉分期:
波和β波
70
深度镇静
60
全麻状态
中睡眠阶段5040来自高幅低频的EEG信号,δ
30
深麻醉状态
深睡眠阶段
20
波和θ波
10
0
平坦的脑电波
26
BIS的临床意义
• BIS≈63, 95%病人不发生术中知晓 • BIS<53,99%病人不发生术中知晓 • BIS<50,确保术中无知晓,术后无记忆
27
BIS的优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