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诗的美学价值(一)

合集下载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小议王维诗画美学思想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小议王维诗画美学思想
文 艺评 论
“ 中有 画 ,画 中有 诗” 诗
小 议王维诗 画美学思想
康 昭 阳
( 攀枝花学院艺术学院 四川 攀枝花 6 7 0 ) 10 0
摘 要 :王 维,善诗能 画,其 美学思想得到不少人的探讨和研 究, 而大 多数 的研究者 只着重 于从 文学角度去阐释去研 究他的 “ 中有 画” ,却 诗 很 少研 究其 “ 中有画 ,画 中有诗”的美学思想。 诗 关键词 : 王维 ;中国画与 中国诗 ;美 学
通 ,通 过 诗 画 的融 合相 通 ,绘 制绝 妙 的 山水 景 象 。使他 的作 品充 满 诗情 画 意 的情趣 和意 趣 。 王 维 的 “ 中有 画 ,画 中 有 诗 ” ,诗 画 融 合 , 到 完 美 结 诗 达 合 的 诗画 意境 。能达 到这 种高 超 的艺术 境 界 , 系于 一个 隋” 全 字 。诗 也好 ,画 也 罢 ,王 维 都 注 一 隋”字 。没 有 情 ,虽 有 诗 研 究他 的诗 ,而他 被 喻 为 “ 中有 画, 画 中有诗 ”,诗 画并 妙 的 意 ,不会 感 人 ;纵 有画 意 ,也 不会 感人 。只有 倾注 感情 的诗画 作 诗 伟人 ,却 很少 人研 究 为什 么 到唐 代 王维 的作 品 能被 称为 “ 中有 品 ,才会 真 正地 打 动人 。王 维 将情 感倾 于 诗 画之 中 ,并 以情 感 将 诗 画 ,画 中有诗 ”的境地 。也很 少 人 问津他 的 山水 何 以具 有 “ 中 诗 和 画有 机地 维 系在 一起 ,呈现 给 人诗 情 画意 融于 一体 的崇 高 境 诗 有 画 ,画 中有诗 ” ,他 的诗画 有何 美学 思想及 其 趣味 。 界 。使他 的 诗 画作 品 中带有 明显 的动静 结合 、情景 交融 、形 神 兼 王 维 诗 中 的画 意 在 文 学 领 域 里 面 研 究 者 众 多 , 都 已鲜 明 地 备 的艺术特 色 。 体现 在他 的 山水 诗作 里面 。像 《 山中》 一诗 : “ 溪 白石 出 ,天 荆 王维 的 诗画 之所 以能完 美 融合 ,重 要 一点 就 是王维 是虔 诚 的 寒 红 叶稀 。 山路元 无 雨 ,空 翠湿人 衣 ”;像 《 雨辋 川 庄作 》 中 佛 教信 徒 ,信 奉 禅 宗 ,注重 人 自心 的修 养 ,并 且崇 尚 自然 。王 维 积 的 : “ 漠 水 田飞 白鹭 , 阴 阴夏 木 啭 黄 鹂 ”; 像 《 柴 》 诗 中 漠 鹿 的 : “ 山不 见 人 ,但 闻人语 响 。返 景 入深 林 ,复 照青 苔 上 ”等 空 等 。很 多的研 究 者在 这方 面 呈现 出了很 多 的作 品 ,通过 诗展 现 给 人 一幅 丰富 多彩 的 画面 ,都 已表 明王 维 的画 面 充满 着诗 情 画境 , 借 大 自然 中的 山水景 物 ,寄托 感情 于景物 ,抒发 内 L感情 。 , I 同样 , 王维 的画 里 具 有 完 美 的 诗 意 ,他 的 画 中 有 诗 , 就 是 能 通过 对 画 的构 思 、 布 局 、 形象 、赋 彩 进 行 诗 化 审 美 ,这 是 王 首 倡 “ 画道 之 中 ,水 墨最 为 上 ,肇 自然之 性 ,成 造化 之功 。” 夫 就 是 认 为 以 简素 的水 墨表 达 画 家 的 心 境 ,而 自然 之 性 是 最 为 重 要 的 ,画家 求 索 自然之 性 ,才 能 引起 重视 对 自然 景物 的 审视和 摄

王维《使至塞上》用

王维《使至塞上》用

作第 二

品 内 容
诗句解析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描述诗人前往边疆慰问将士,经过居延的情 景。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用比喻手法,将旅途中的自己比作随风而去的蓬草 和北归的大雁,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思乡之情。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塞外壮丽的自然风光,孤烟、长河、落日, 构成了一幅壮美的画面。
和理想追求。
作品影响
对后世的影响: 王维的诗歌对后 世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被誉为中 国古代诗歌的瑰 宝。
对文学史的影响: 王维的诗歌对文 学史的发展产生 了重要的影响, 被视为唐诗的代 表人物之一。
对个人的启示: 王维的诗歌对个 人启示良多,能 够启迪心灵、提 升修养。
对文化的传承: 王维的诗歌对中 华文化的传承起 到了重要的作用, 是中华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
作第 四

品 价 值
诗歌创作:王维的诗歌风格对后世 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后世的启示
艺术手法:对后世的诗歌创作提供 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思想情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人 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文化传承:王维的诗歌是中国文化 的瑰宝,对传承中华文化具有重要 意义
对现代的意义
文学价值:王维的诗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学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历史价值:诗歌反映了盛唐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风貌,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美学价值:诗歌中描绘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对现代美学研究和艺术创作具有启示作用
该诗描绘了出使 塞上的旅程以及 塞外奇特壮丽的 风光,表达了诗 人对祖国边防将 士的赞扬以及朝 廷对边疆的关怀。
王维在创作该诗 时,正值唐玄宗 开元二十五年, 当时唐朝国力强 盛,经济发展达 到了巅峰,边疆 地区也相对稳定。

论王维《山居秋暝》的美学意蕴

论王维《山居秋暝》的美学意蕴
◇高教 3 年1 5 期
论王维《 山居秋暝》 的美学意蕴
方 王 俊
( 中国矿业大学文法 学院
江苏
徐州
2 2 1 1 1 6 )
【 摘 要】 《 山居秋暝》 作为王维山水田 园 诗 的代表作 品, 具有很 高的审美价值与 美学意蕴。 本文将通过 对此诗 的意境解读 , 解析其 蕴含着的 诗画 美、 音响 美、 空灵 美、 人格 美和社会 美。 【 关键词】 王维; 《 山居秋暝》 ; 审 美价值; 美学意蕴
谐” [ 2 1 。 《 山居秋暝》 空 山新雨后 .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 间照 . 清泉石上流 竹 喧归浣女 .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 王孙 自可 留
1 . 以 画入 诗 的诗 画美
“ 试想一下 . 一个秋天 的夜晚 . 空寂 的山野刚刚下过 一场雨 . 一轮 明月悄悄地 出现在天边 . 皎洁的月光照耀着 葱郁苍劲 的松 柏 。 似乎想 用 自己的纤纤素手替它梳理青丝般的松枝 。 月光下林 中的泉水 叮咚地 流着 . 蜿蜒 而去 , 犹如一条 白色的带子。 忽然听到竹林 中一 阵清脆 的笑 声. 知道是浣纱的姑娘归来 , 只见高过人 头的荷莲一阵摇曳 . 知道有渔 舟顺流而下 ” I = I 1 这是一 幅多么美妙 的山林秋晚图呀 !同时在这幅纯净
王维 是盛 唐山水 田园诗 的代表作 家 .当他涉 足大 自然的时候 , 那 空 灵恬适 之景 、 清 幽淡雅之境便 给了诗人心灵 的慰藉 , 心人于境 , 神会 于景. 其情便一发 而不可 收。 王维一 生寄情 山水 , 写下 了许多优秀的诗 篇 其 诗笔参 造化 , 诗从胸 发, 情景相生 , 思 与境 偕 , 画随意出 , 诗画 同 工. 可谓“ 尽收万象人 奇笔 . 画与诗境俱峥嵘 ” l 1 1 . 达到 了诗 画相融的最 高境界 。 王维山水诗的代 表作《 山居秋 暝》 体现 了其 诗“ 诗 中有 画 , 画中有

论王维辋川别业的和谐美

论王维辋川别业的和谐美

论王维辋川别业的和谐美摘要:辋川别业是唐代诗人王维的私家园林,代表了唐代写意山水园林的发展水平。

王维辋川山水诗歌美学是其辋川园林美学的再现,王维辋川别业具有和谐美,体现在与周围山水、村庄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心境与环境的和谐。

关键词:王维,辋川别业,和谐美晋代诗人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而唐代诗人王维的辋川别业是实实在在的人间仙境。

据《旧唐书·王维传》载:“维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嘨咏终日。

”王维也因作辋川山水园林诗歌而奠定了他在我国山水田园诗歌“文宗”的地位,综观这些诗歌的特点,最为明显的一点就是和谐美。

也正如傅如一先生所说“王维诗歌最本质的美学特征是和谐美”,他认为,“盛唐社会也是一个相对和谐的盛世,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必然要在诗歌领域作出反映,而这种反映以王维最为强烈、最为出色,不仅有正面的反映,也有反面的反映。

”表现出“诗人追求和谐社会的强烈愿望。

”(1)王维辋川山水诗歌美学是其辋川园林美学的再现。

辋川别业的和谐美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辋川别业与周围山水、村庄的和谐建筑创作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在于使建筑布局、体量、造型和周围环境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并创造体现时代内容的建筑使用价值和富有个性特征的建筑形象。

(2)对于具有一定造园思想的王维来说,辋川别业是经过精心构思的。

辋川别业的建筑采取的是化大为小、以变化分散代替集中的布置方式,以避免喧宾夺主,使其与自然融为一体。

别业中的一些景致都是在幽胜之处稍加人工建筑而成,充分体现了王维追求自然本真的情趣。

王维新家建在孟城坳,文杏馆建在飞云山脚下,临湖亭建在欹湖边上,竹里馆建在竹林深处,这些形态各异的单体建筑恰到好处地点缀在辋川的山谷中,与当地自然环境相依存、相融合。

此外,在建筑风格上,辋川别业也力求与自然环境风格的统一。

不论从建筑用材,还是色彩上,都尽量取得与周围环境的协调。

如文杏馆的建筑材料取自当地的文杏树和茅草,“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 (《文杏馆》),此馆像一个山野茅庐。

王维的山水诗有哪些特点

王维的山水诗有哪些特点
夜写得那么宁静而又富有生气。松间明月,石上清泉,晚归浣女,泛舟渔人等等,都给人带入诗一般的境界,都描绘得十分生动形象。全诗的语言清丽。诗人把秋天写得很清新迷人,一反悲秋的格调。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本诗通过写对山水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无忧无虑的山林生活的向往的情感。是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王维的山水诗:《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这首小诗无论遣词造句看似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王维的山水诗:《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是王维的山水诗中的代表作之一,是他隐居辋川时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充满了绘画的境界,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尘世官场的厌倦。第一句较为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衬幽暗。整首诗就像是在绝大部分用冷色的画面上掺进了一点暖色,结果反而使冷色给人的印象维的山水诗有哪些特点,王维最擅长的诗的内容体裁是山水诗和田园诗,那么,你知道他山水诗的有哪些特点吗,下面来看看分析~~王维的山水诗有哪些特点: (一)诗如画卷,美不胜收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志林》)。王维多才多艺,他把绘画的精髓带进诗歌的天地,以灵性的语言,生花的妙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或浪漫、或空灵、或淡远的传神之作。他的山水诗关于着色取势,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积雨辋川庄作》)。王维的山水诗关于结构画面,层次丰富,远近相宣,乃至动静相兼,声色俱佳,更多一层动感和音乐美,如“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又如《山居秋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有远景近景,仰视俯视,冷色暖色,人声水声,把绘画美、音乐美与诗歌美充分地结合起来。意趣悠远,令人神往。(二)情景交融,浑然天成。王维山水诗写景如画,在写景的同时,不少诗作也饱含浓情。王维的很多山水诗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表现自己的闲适生活和恬静心情。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曰:“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在优美的景色和浓厚的田园气氛中抒发自己恬淡

王维的诗词《秋夜独坐》赏析

王维的诗词《秋夜独坐》赏析

【导语】《秋夜独坐》是唐代诗⼈王维创作的五律。

流露出诗⼈想皈依佛门的禅思,表现了诗⼈决⼼修佛、永离⼈间苦海的愿望。

下⾯就和⼀起来欣赏下这⾸诗词,欢迎阅读! 《秋夜独坐》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更。

⾬中⼭果落,灯下草⾍鸣。

⽩发终难变,黄⾦不可成。

欲知除⽼病,唯有学⽆⽣。

【赏析】 诗⼈在⼀个秋⾬之夜,独坐⾃伤,见镜中两鬓苍然,更觉悲哀。

此时将近⼆更,诗⼈眼看着⾃⼰的⽣命在时光中⼀点点消逝,却⽆能为⼒,只有深陷于悲哀之中。

这时,诗⼈把思绪从悲伤中抽出,转为对⼤⾃然的观察。

“⾬中⼭果落,灯下草⾍鸣”,诗⼈从⾬声中想到⼭中成熟的野果,好像看见它们纷纷下落;他从灯烛的⼀线光亮中注意到草野⾥的⾍叫声。

这两句描写的是⾬中秋景,展⽰的是⼤⾃然最细微的⽣命律动,营造出⼀种空灵、闲淡、幽静的澄澈之境。

“⾬中⼭果落”当是⼭果熟透后⾃然下落,为静态的画⾯中增添了动感,⼀个“落”字,仿佛展现出⼀种天籁之美。

⽽“灯下草⾍鸣”句,瞬间把⼈带⼊⼀个宁静美好的⽥园中,那昏黄的灯静静地亮着,那醉⼈的⾍鸣声慵慵地响着,多么静寂。

这两幅画,静中蕴含着⽆数的动感,动感之中⼜有不尽的寂静,把⾬中秋景描写得极具禅意。

与之相似的有司空曙的“⾬中黄叶树,灯下⽩头⼈”两句,但司空曙句显得更加凄凉和孤寂,⽽王维句则显得恬淡悠闲。

诗的后⼆联写觉悟和学佛。

诗⼈认识到⼈和万物的存在都是短暂的,⼈⽼不能再次青春,炼丹服药祈求长⽣也是虚妄,只有信奉佛教,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的悲哀。

整⾸诗写出⼀个禅悟的过程。

诗的前半篇形象⽣动,感受真切,在艺术上是颇为出⾊的;⽽后半篇则纯属说教,归纳推理,⽆可取之处。

《王孟诗评》:“极平易,有点化。

” 扩展阅读:王维的诗渗禅意 王维有很多诗清冷幽邃,远离尘世,⽆⼀点⼈间烟⽓,充满禅意,⼭⽔意境已超出⼀般平淡⾃然的美学,含义⽽进⼊⼀种宗教的境界,这正是王维佛学修养的必然体现。

王维的⽣活的时代,佛教繁兴。

⼠⼤夫学佛之风很盛。

唐代诗人王维的诗歌评述

唐代诗人王维的诗歌评述

唐代诗人王维的诗歌评述唐代诗人王维的诗歌评述王维不但有卓越的文学才能,而且是出色的画家,还擅长音乐。

下面给大家搜集整理了诗人王维的诗歌评述,欢迎参考学习!唐代诗人王维的诗歌评述分类1.山水田园诗王维的大多数诗都是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

王维的写景诗篇,常用五律和五绝的形式,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较为舒缓,用以表现幽静的山水和诗人恬适的心情,尤为相宜。

王维从中年以后日益消沉,在佛理和山水中寻求寄托,他自称“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饭覆釜山僧》)。

这种心情充分反映于他的诗歌创作之中。

过去时代不少人推崇王维此类诗歌,一方面固然由于它们具有颇高的艺术技巧,一方面也由于对其中体现的闲情逸致和消极思想产生共鸣。

明代胡应麟称王维五绝“却入禅宗”,又说《鸟鸣涧》、《辛夷坞》二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诗薮》),便是一个明证。

雪景传为王维作王维其他题材的作品,如送别、纪行之类的诗中,也经常出现写景佳句,如“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等,都是传诵不衰的名句。

2.边塞军旅诗以军旅和边塞生活为题材的《从军行》、《陇西行》、《燕支行》、《观猎》、《使至塞上》、《出塞作》等,都是壮阔飞动之作。

《陇头吟》、《老将行》则抒发了将军有功不赏的悲哀,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一个侧面。

《观猎》生动地描写了打猎时的情景。

《夷门歌》歌咏历史人物的侠义精神。

《少年行》四首表现侠少的勇敢豪放,形象鲜明,笔墨酣畅。

这些作品一般认为是王维早期所作。

还有一些诗歌,如贬官济州时所作《济上四贤咏》以及《寓言》、《不遇咏》和后期所作《偶然作》六首之五《赵女弹箜篌》,对于豪门贵族把持仕途、才士坎坷不遇的不合理现象表示愤慨,反映了开元、天宝时期封建政治的某些阴暗面。

王维的《山居秋暝》赏析(精选6篇)

王维的《山居秋暝》赏析(精选6篇)

王维的《山居秋暝》赏析(精选6篇)王维的《山居秋暝》赏析篇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字摩诘,太原祁人。

他的诗有两种倾向:首先,他的诗歌反映了盛唐时代的积极进取精神,或歌颂边塞将士的英勇,或抨击朝廷权贵的奸邪,或描写祖国山川的壮丽,都给人以奋发图强的激励。

其次,在他的隐逸诗中,诗人描绘的山水田园风光,总带有虚无寂静超凡出世的情调。

王维精通音乐和绘画,对自然美有着特殊的敏感,诗作多轻盈淡远之音,缥缈空灵之境,色彩丰富,节奏和谐,充溢着诗情画意之美,被誉为“诗中有画”。

他的有些诗还渗透着佛禅机。

《山居秋暝》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写终南山居处的清幽,抒发了诗人恬静、喜悦的心情。

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出秋天的傍晚,刚下过一阵细雨,空气清新、幽静,山居住所笼罩在一片烟雨迷离的氛围中。

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紧承首联,抓住了典型环境中的景物作照像式的放大描写。

清亮的月光透过密密的松枝直射下来,稀疏地点缀林间,泉水无声无息地冲刷着石头。

而“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则打破了这一片宁静安谧的气氛,出现了浣女,响起了拨水行舟的声音。

这四句写景,将高下、远近、动静、景色与声响等交织一处,构成了一幅完美的艺术画面。

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一句化用典故,《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和“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诗句。

这里反用其意,抒发了作者希望回避世间纷扰,过隐居生活的情怀。

这首诗歌对自然景物的描写非常成功,语言自然、清新,似不带人间烟火。

诗中寓有画意,美学价值极高。

清幽的画面与恬静的心情相互映衬,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幽远、空灵的意境。

王维的《山居秋暝》赏析篇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关键词】诗词名句,写景,四季,秋天,山居【名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出处】唐,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维诗的美学价值(一)罗丹曾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①我国盛唐的山水诗人王维就是这样一位善于发现美、创造美的大师。

由于诗人前后期世界观的差异和生活环境的不同,给诗作带来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也都大不一样。

但纵观王维一生的创作不难发现,有一个统摄他诗歌创作的不变精神,这精神正是"美"这一灵魂。

美在他所反映的客观世界本身;美在他诗中的社会内容上;美也在他诗中独特的情绪色彩和趋静求闲的优美韵律里。

一就审美主体而言,审美标准具有主观性和相对性。

诗人王维是审美主体的个体意识者,其审美标准的客观性和绝对性之所以能获得很大程度上的确立,我认为,除了滋生他美学思想的诗作在中国文化史的长期积淀中扎下了根,得到人们的公认外,诗人选择的表现对象,即他的审美客体自身的美学因素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社会斗争的生活是美的,但它的斗争美会因审美者的阶级性不同而不同。

一种习惯或民风在其生长的民族里被看作是美的,但在另一个民族看来也可能是不美的。

历史上曾经被认为是美的一些社会现象,在今天看来可能是非常丑陋的(如中国古代妇女的小脚)。

所有这些都说明,社会生活的美具有审美标准上的极大差异性,也有社会美自身存在的历史性、可变性。

为了把握审美主体的差异性和认识审美客体的可变性,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不同审美者都在劳动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发现美、创造美;自觉或不自觉地摒弃在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丑,从而使美的偶然性和相对性不断导向其必然性和绝对性。

王维对他所反映的社会美要进行美的提炼,美学家对王诗这一艺术美中的美学思想也要进行美的提炼,这都是出于同一个道理:寻找必然的,绝对的美。

"笳悲马嘶乱,争渡金河水。

"(《从军行》)这是斗争生活的美;"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

"(《失题》)这是闺人在忧怨的思情苦痛中表现出的守洁负重之美。

在这里,投入战争和为战争抛洒痛苦的相思热泪无疑都成了社会生活美的内容。

但由于人类的最终愿望是反战的,是不愿离别相思的,所以,战争的美从人的本质意义上说往往又因其功利性而无美可言。

当然,如果我们用直观人类文明进步过程的眼光来看待过去具体时代的具体战争,直观人类斗争史上的痛苦历程,这时,居于这一认识意义上的特殊社会现象--战争,不又是一种美了吗?因此,人只有勇敢地走向社会,认识社会,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来丰富自己,这样才能充分认识社会美的本质所在。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酬张少府》)和"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

"(《酌酒与裴迪》)的态度都是不利于对社会美的认识的。

当然,这种消极避世的思想只是王维世界观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因为他也有许多正面反映社会生活的优秀之作。

描写边塞战争的《陇西行》与《从军行》就是例子。

前者气势豪迈,喷喷薄薄,用急雪衬急情,一实一虚,很有气势,运动感强。

而后者则有声有色,大刀阔斧,不仅有战斗中铿锵的悦耳声,而且也有边陲一幅幅神秘多变的形象图。

这些诗主题明确,洋溢著作者积极向上的精神。

至于他早年的一些抒怀之作又另是一番风貌,展示给我们的往往是人的情感素质,比起边塞游侠类来感情细腻,主题思想含蓄浅近。

如《相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就是。

这类作品给人以清新之感,在社会生活中一些司空见惯的事件中抒发人们普遍存在的思想感情: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给我们展示的是社会生活中遇节思亲的人情美,借事抒情,表达了远在异地的亲人之间情理两分的一丝痛苦。

至于《相思》则是睹物生情,借物之特征抒写人情之内涵,用有限的语言表达了无限的情怀,成为千古流传的佳作。

这两类作品之所以给人以美感,不仅因为诗人拥有娴熟的技巧,而且还由于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社会本质让诗人抓住了。

这一本质就是林兴宅同志所说的"人类前史时代世界的荒谬性",即在道德力量的控制下"人的感性与理性的分裂。

"②人类要消除世界的荒谬性就要让自己做出重大的牺牲,就要有具体的战争,就要有离别相思,就要有具体的奉献。

人为自己自觉与自由的内本质的最终解放所作的牺牲都是美的,都是真与善的统一结果。

在现实美中,自然美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王维的许多山水田园诗正反映了这种自然美。

这和他反映社会生活的诗作同样重要,甚至有更高的美学价值。

相对于社会美来说,自然美很少有人类社会可变的时代性、民族性等内容。

不管人们对大自然采取象征还是拟人的手法,并以此求其社会内容因素的美,其结果都不能与自然美自身运动规律的变易性和多面性③相媲美。

时代变了,但人们对多姿多彩的大好河山之爱却不变。

历史变了,但人们对自然界丰富无穷的美的热爱之情却没变。

兴盛的民族要赞美它,衰亡的民族惋惜它,入世者歌颂它,出世者依恋它。

在人类发展史上,人们对大自然总是采取肯定性取向。

如果我们把王维诗自身的艺术特点撇开不谈,单以王诗作为认识自然美的窗口,这就不难发现:自然界本身就是美的。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

"(《辋川别业》)这是自然界清爽之美,春季色彩之美。

"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

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

"(《木兰柴》)是自然界万物和谐之美,运动之美。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中》)是深秋山林的宁静美,气节变化之美。

自然美无限的变易性和多面性在诗人的笔下得到了生动的反映。

诗人甚至在送别诗中也用景句来拟定诗的色彩基调,使我们在他非山水类的作品中也能感到大自然的美。

如用"沙平连白雪,蓬卷入黄云。

"(《送张判官赴河西》)的恶劣气候抒写送别时喜悦之情,起句就给诗定下一个明快的调子。

这些诗句使人感到,人类的感情最终都要被推到大自然这一背景上去。

大自然阴晴无常,风云莫测,不管是山川日月,还是天地海风,我们人类都无法对它施以丰富的社会因素,但它却能给我们提供最美的无限性。

这种无限性就是其形式的多彩多姿和难以尽言的变易性。

"在艺术美中,要求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在社会美中,内容就比形式更占分量;而在自然美中,则偏重于形式。

"④因此,自然美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具有独立的形式美因素。

色、形、声是构成形式美的基本物质材料,这些物质材料在大自然中更是以无限丰富的姿态展现在我们面前。

如王维的《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集》:高处敞招提,虚空讵有倪。

坐看南陌骑,下听秦城鸡。

渺渺孤烟起,芊芊远树齐。

青山万井外,落日五陵西。

眼界今无染,心空安可迷。

这首诗有色、有形、有声,有大自然穷形尽相的万千之变。

它甚至荡洗了人的一切思想因素,就连我们审美主体也要融入大自然的形式美中,成为多姿的美的组成部分。

大自然的广阔给人以心空之感,上下之高、东西南北之距、孤烟、远树、落日等,都在诗人极其空远的内心世界里。

客观世界是空灵的,眼界的无染及心空就自然而得。

在这里,只有真正的大师才能在物我两忘中感受到大自然这种形式美之所在。

他的《积雨辋川庄作》同样能说明自然美的特点。

诗中写道: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葘。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这首诗更是以自然界的整体性来展示其形式美诸因素。

前诗是物我相融的静空宇宙,这里却有动静相随的时序流动。

空林、烟火、水田、白鹭、夏木、黄鹂、露葵、海鸥,一连串的自然物在诗人流动的意念中层层展开。

两诗的动静又都不是绝对的、死寂的,而是和谐的、统一的,使我们在静中感到微动之气,在动中体会静之空阔。

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到,产生王维诗作的土壤对探讨其诗的美学思想是何等重要。

在这里,社会美的内容、自然美的变易性和多面性,以及自然美的形式美都是美的存在物,而这些美的存在物又都是构成王维诗歌这一艺术美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因素。

二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学艺术来说,它不仅要受一定的物质基础的影响,同时也还要受其他上层建筑及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

王维的诗也不例外。

他在《游李山人所居因题屋壁》中写道:"世上皆如梦,狂来或自歌。

问年松树老,有地竹林多。

药倩韩康卖,门容向子过。

翻嫌枕席上,无那白云何。

"这显然是一首极厌人世的出世之作。

不少类似的作品表明,王维晚年主要追求的不是直面人生,而是回避人世,甚至是"白眼看他世上人"(《与户员外象过崔处士兴宗林亭》)的态度。

这种摒弃一切人情世故的思想虽不完全是其世界观的主导意识,但这类数量不少的诗作却非常有损其思想价值。

然而,正如其诗的思想内容有其社会土壤那样,王维消极避世的思想也有其社会根源。

在他反映生平遭遇的晚年之作《叹白发》中就流露出一个社会中人的辛酸,读来感人至深。

其中"不向空门何处消"已打上强烈的社会意识,非清幽佛门所固有的思想感情,俨然是有感而发,是对社会的牢骚。

《早秋山中作》的"不厌尚平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

"也都是这种思想的流露。

王维是一个有才有志的人,但一生的抱负未能施展。

如果我们不跳出诗外,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来认识其思想,而是局限于诗中看他消极避世的一面,这对正确领会王诗思想上的美是不利的。

难怪它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不同审美者的眼中,会因审美者的立场、思想深度和审美取向的不同而不同。

其中有正值的,也有负值的,有全面的,也有片面的。

正确认识王维消极思想的社会背景,这对我们理解他诗中拥有积极思想性的作品就会容易得多。

我们不仅能从这些诗中发现其思想之美,而且还能看到社会生活中丰富多变的美。

这类诗的代表作是边塞诗、送别诗和一些闺怨咏怀诗。

《出塞作》就表现了一种火热的斗争热情,有一种一往无前的精神: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