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社会称谓语的变迁及其文化内涵探究

合集下载

近十年来汉语称谓词语研究概况及分析

近十年来汉语称谓词语研究概况及分析

近十年来汉语称谓词语研究概况及分析汉语称谓系统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称谓系统之一。

对汉语称谓词语的研究历史悠久,特别是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对称谓词语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文对近十年来汉语称谓词语的研究作全方位的描述:回顾研究成果,评述热点问题,提出研究建议,以利于今后对其研究的拓展和深入。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汉语的称谓系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从古到今,已经形成了一个体系,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称谓系统之一。

对汉语称谓词语的研究历史悠久,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称谓词语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文对1994年以来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汉语称谓词语的研究作全方位的描述:回顾研究成果,评述热点问题,提出研究建议,以利于今后对其研究的拓展和深入。

需要说明的是,称谓与称呼有区别也有联系:称谓是属于语言的,而称呼是属于言语的;当称谓词语用于言语交际中的面称时,就成了称呼。

本文所讨论的称谓词语也包括称呼词语。

一、研究概况汉语称谓词语的研究历史悠久,《尔雅》中的《释亲》是我国最早研究亲属称谓的专著。

现代汉语称谓词语的研究,始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

芮逸夫的《释甥之称谓》①和《伯叔姨舅姑考——兼论中国亲属称谓制的演变》②、俞敏的《释甥》③等,拉开了现代汉语称谓词语研究的序幕。

80年代以后,马鸣春的《称谓词在戏剧中变换运用的修辞效果》④、米青的《亲属称谓词的变读》⑤、王群生的《社会普遍称谓词浅议》⑥等,对称谓词语的研究进一步深化。

90年代以来,对汉语称谓词语的研究进入蓬勃发展的时期。

特别是1994年以来,称谓词语的研究取得了开创性的成就。

1.论文数量急剧上升成果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20世纪90年代以前,有关汉语称谓研究的文章是屈指可数的。

而90年代以后,称谓词语研究的文章数量明显增多,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更是急剧增加。

据不完全统计,1994——2000七年间,有关称谓词语研究的文章共28篇;而2001——2005五年间,却达到了52篇之多⑦。

50年来的_社会称谓_变迁杂忆

50年来的_社会称谓_变迁杂忆

社会广角50年来的“社会称谓”变迁杂忆□李思敬 “称谓”,粗分起来,无非是“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这么两大类。

50年间,亲属称谓看不出有什么显著的变化,而社会称谓却几经变迁,反映着中国社会变化的轨迹。

九岁以前,我家住在河北省宁河县城,城里的人同姓多,沾亲带故的多,所以耳边常听到的多为亲属称谓。

只有身分高一点儿的个别人,外人方尊称他一声“杨三爷”“李四爷”,或者有功名、有文化的人,方称他一声“大老师”“二老师”,或者“大先生”“二先生”。

小地方,外人少,似乎说不上有什么通用的社会称谓,因为不需要。

九岁那年(1942年),我进了天津,住在河北区的一个小杂院儿里。

全院儿的人,包括小孩子,一律称别家户主为“先生”,称主妇为“太太”,年龄、职业、身分、地位,全不论。

1949年以前,社会称谓全然没有变化。

因为那时年纪小,并不和外人往来,所以也不知道怎么称呼外人。

在外边必须和陌生人打交道时,说声“劳您驾”或者“借光”之类的礼貌语,如同日本人说声“斯米玛森”一样,也就对付过去了,从来没有“叔叔”“阿姨”“大爷”“大娘”之类的叫法,至少我从未这么叫过,也没有这种印象。

1949年天津解放,我家临时住进了解放军。

那时我家已经迁居到一所日本人留下来的“和式”住宅里,独门独院儿。

部队的小伙子们全是东北过来的朝鲜族战士,十分和气。

他们管母亲叫“大娘”,母亲管他们叫“同志”。

一次有个战士发高烧,母亲让我给他们送丸药去,嘱咐我也管他们叫“同志”。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大娘”和“同志”的称呼,那年我15岁。

之后,姐姐穿上了“列宁服”,戴上了“八角帽”,也成了“同志”,街上的“同志”一天天多起来,连派出所的警察也成了“同志”。

不过“屠先生”“郑太太”这种称呼,街坊之间还是照旧,并没有什么显著的变化。

1951年起,我离开天津到北京上学。

因为学生住校,和社会上的人交往不多,所以,除了“同志”之外,说不清当时北京人的称谓习惯。

只是每当寒暑假回天津探家时,耳边“王先生”“李太太”之类的称呼一天天少起来。

汉语日常语言中称谓语的变化及动因

汉语日常语言中称谓语的变化及动因

2011.09学教育67和维持学习行为并使其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驱力。

Krashen 指出动机可以影响外语学习者的成绩、毅力和课堂表现。

学习动机愈强烈,学习积极性越高,学习过程就愈轻松,语言认知就愈快,知识内化程度就越高。

Arnold 把动机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

二者对学习均有利,但后者促进作用更大,尤其有利于长期记忆。

研究也表明,内在动机对于行为的内推作用要强于外在动机,因为内在动机的内推作用维持得更为长久(Brown ,1990)。

第三,自信心。

自信心是人们对取得成功的把握程度和积极信念。

自信心是进行大量口语练习的重要前提,也是攻克口语瓶颈的积极情感因素。

拥有较强自信心的大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抓住机会展示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即使说错了,仍不会丧失自信心,而是更加努力地抓住机会练习口语。

反之,自信心较弱的大学生,本来就担心自己口语得不到大家的肯定,然后犯了错误就更加害怕再次上台练习口语,因此放弃了很多可以帮助提高自己口语的机会。

久而久之,前者的口语能力进步会很快,后者的口语能力仍然是一点进展都没有。

四、提高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策略1.加强词汇记忆我们知道一切记忆都是有规律的,我们在记忆英语单词过程中,自觉遵循记忆规律,单词的遗忘是可以克服的。

我们可以采用联想记忆法帮助学生记忆常用词汇以及词汇的搭配。

由narrow 想到wide ,由long 想到short ,这是一种利用对立联想的记忆方法。

利用归类法联想效果也很好,如我们可以把表示学习用具的“pen,ink,pencil ”等放在一起进行“批量”记忆。

2.进行英语口语教育制度的改革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突出的负作用是造成应试教育,学生为了考试而考试。

语言是有声的符号系统,语言是用来为人类交流的。

四六级考试的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英语能力,是为以后社会发展而服务的。

值得庆幸的是,国家教育部于2005年初正式发布了四六级考试改革举措。

我国的英语教育制度的改革应该推行口试先行的改革。

汉语称呼语的变迁

汉语称呼语的变迁

2009年2月社科纵横Feb,2009总第24卷第2期S OC I A L S C I E NCES RE V I E W VOL.24NO.2汉语称呼语的变迁孙 华3(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 100081)【内容摘要】称呼语是在语言交际过程中用于当面打招呼的、能够表达彼此关系的名称,是言语交际过程中表示“界定彼此关系的词语”,具有一定的非系统性、灵活性。

当今社会因为经济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心理状态的变化,导致陌生人之间的称呼发生很多变化。

有的由几千年的尊称变成了贬称或者被称呼者拒绝使用,本文通过探析“同志、师傅、先生、小姐”等这些称呼语的使用,来探讨其变迁的动态过程。

【关键词】汉语 称呼语 变迁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09)02-0112-03 人际交往离不开语言,而言语交际一般是从呼语开始。

所谓呼语就是当面招呼时用的表示彼此关系的名称,往往是传递给对方的第一个信息。

其实,语言的历时发展与共时状态密切相关,称呼语也不例外。

称呼语随着时代变化而改变,有的已经逐渐退出使用范围,有的虽然延续,但是因为其本义已经改变而导致人们使用起来需要小心翼翼,在交际中也因为称呼不当而出现了尴尬的场景,主要的词汇如下:一、“同志”这一称呼语的变迁1979年版《辞海》对“同志”一词的解释有三个义项:1.志趣相同;志趣相同的人。

2.政治理想相同的人,同一政党的成员相互间的称谓。

3.我国公民彼此间的一般称谓[1]。

而考其词源,在古代典籍中出现很早。

搜检《二十五史》、《十三经》,都有应用但并不频繁。

《礼记・注疏》有云:“同官为僚,同志为友”。

在《国语・晋语四》中对“同志”一词的解释是:“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

”《后汉书・刘陶传》曰:“所与交友,必也同志。

”在我国古代,“同志”与“先生”、“长者”、“君”等词的涵义一样,都是朋友之间的称呼。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革命党人内部互称“同志”,“同志”成为政党内部成员之间的称呼。

汉语称谓语泛化的文化考察

汉语称谓语泛化的文化考察

汉语称谓语泛化的文化考察贺萍(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永州425006)摘要:任何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的产生和形成,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背景。

每一种语言的称谓系统中都沉淀着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

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汉语称谓语的泛化与汉民族的社会结构、文化传统密不可分。

这一现象深刻地反映了不同社会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的变化.真实地折射出了语言与社会文化和政治历史背景之间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称谓语泛化文化心理称谓是人类社会中体现特定的人在特定的人际关系中的身份角色的称呼。

它反映着一定社会文化或特定语言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特定文化的产物,是人际关系的文化符号。

按照称谓对象之间人际关系的不同.我们一般将称谓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两大类。

“亲属称谓”一般用于有亲属关系的人们之间.“社会称渭”则运用于社会交际场合。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宗法家庭为背景.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

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家庭伦常关系和亲属关系.反映在称渭形式上即是汉语的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的命名和分类繁多庞杂,而又等级森严,体系分明。

然而,随着封建制度的解体,时代、社会的变迁,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新的家庭结构形式的出现与新的社会观念的形成,亲属称谓、社会称谓泛化的现象日趋普遍。

一、亲属称谓语的泛化及文化考察中国的宗法和礼教强调的是“尊卑有等。

长幼有序,内外有别”。

所谓“内”,是以自我为中心,以宗亲、姻亲为半径形成的亲属系统,这个系统内的各类成员都有相应的亲属称谓语来称谓.系统外则不。

汉语这种非常严密的亲属称谓系统.它既反映了亲属之间的亲疏关系。

也表明了汉人对这些关系的极端重视。

由于社会交往扩大和交际的需要.我们注意到即使在非亲属交际中。

人们越来越多地用亲属称谓语称呼非亲属成员,亲属称谓被大量地借用、仿用.这就是亲属称谓语的泛化现象。

亲属称谓在非亲属交际中的运用,是缩短人际距离、密切人际关系的重要交际方式之一.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

汉语社会称谓语的变迁及其文化内涵探究

汉语社会称谓语的变迁及其文化内涵探究

汉语社会称谓语的变迁及其文化内涵探究汉语社会称谓语是指用来表示人们身份、地位和关系的词语。

称谓语在汉语中的使用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包含了传统道德规范、价值观念以及社会地位的符号意义。

随着社会的变化和文化的融合,汉语社会称谓语也发生了变迁,这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中国社会文化历程的视角。

从历史角度来看,汉语社会称谓语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古代中国社会的称谓语以尊重与恭敬为核心,首先体现在宗法制度中,家族和宗族成为了人们社会地位的象征,受到尊重的称谓往往与家族和宗族的地位有关。

例如,古代称呼父亲为“家父”,母亲为“家母”,祖父为“宗父”,祖母为“宗母”。

随着封建制度的出现,社会分化进一步加剧,父亲、母亲、祖父、祖母等的称谓也逐渐分化为不同的称呼。

如父亲的称呼有“阿爸”、“大爷”、“老子”,母亲也有“老妈”、“娘亲”、“妈咪”等。

随着现代社会的到来,传统的家族结构逐渐被打破,社会阶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汉语社会称谓语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更多地以职业、学历、地位等因素来构建社会关系。

因此,人们在称呼别人时,除了家庭成员关系外,也会根据职业和地位来决定称呼方式。

如教师被称为“老师”、医生被称为“医生”、律师被称为“律师”等。

与此同时,由于现代社会知识技能日益重要,学历成为人们认可和尊重的象征。

因此,在人们的称谓语中,“博士”、“教授”、“研究员”等学术头衔成为了人们尊敬和信任的象征。

一些职业技能出色的人员也有了自己专属的称谓,如烹饪界的“大厨”、“名厨”、销售界的“业务员”、“销售”等。

汉语社会称谓语的变迁不仅仅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变化,同时也展现了人们的文化内涵。

在古代中国,人们对于家族、尊重和孝顺的重视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家庭及血缘关系的重要性,体现了尊老爱幼、崇尚自然的价值观念;而现代社会的职业、学历等等标准则反映了人们对于知识技能、个人成就的认可和尊重,体现了追求自我实现和个性化的价值观念。

总之,汉语社会称谓语的变迁和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是我们理解和认识中国社会发展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汉语称呼语及其语用变化[Word文档]

现代汉语称呼语及其语用变化[Word文档]

现代汉语称呼语及其语用变化关键字:现代汉语,现代,汉语,称呼,及其,语用,变化现代汉语称呼语及其语用变化本文为Word文档,感谢你的关注!摘要:现代汉语称呼语是个相对模糊的概念,模糊的根源在于与称谓语的部分重叠,即有一部分词语既是称呼语又是称谓语,因此,对称呼语进行严谨的界定显得很有必要。

称呼语是十分灵活的语言学概念,在其自身的发展中由于受到语用的影响常常发生变化,并表现出一定的规律。

本文将从称呼语的界定、称呼语的语用变化这两个部分来对现代汉语称呼语进行详细的研究。

关键词:称呼语称谓语界定语用变化一、称呼语的界定要想对称呼语进行科学的界定,关键是要将称呼语与称谓语的关系整理清楚。

首先,我们可以肯定的一点是,那些认为称呼语就是称谓语并且认为称呼语没有存在必要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称呼语与称谓语是两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语言学概念。

称呼语与称谓语都是“人们可以用来相互称呼的有关名称”[1]。

但是称呼语与称谓语,仅一字之差却又能谬以千里,参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呼”字指“大声喊”,“谓”字指“称呼;叫做”。

“称呼”指的是“当面招呼用的表示彼此关系的名称,如同志、哥哥等。

”而“称谓”则指的是“人们由于亲属或其他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师傅、厂长等。

”[2]从意义对比上来看,有相似之处但也有本质的区别。

“大声喊”这一动作是需要有听话对象的,而“称呼;叫做”则不一定需要听话对象,至少“叫做”是不需要有听话对象的。

而“称呼”一词着眼于当面使用,“称谓”一词则着眼于社会关系。

可见称呼语与称谓语有重叠的部分,但是称呼语较之称谓语似乎更加注重语言氛围、语言交往,是“当面招呼”用的名称。

就称呼语本身的特点而言,称呼语多是在语言交际或者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文体中出现,所以常常表现出强烈的主体性以及口语化的语言色彩。

称呼语十分灵活且具有强大的派生性,例如“妈妈”这一基础的称呼语,可以衍生出“我的好妈妈、亲妈妈、坏妈妈”等等,并且在一定的语境中用来称呼自己的母亲似乎也不觉得十分拗口。

浅议现代汉语社交称呼语的变化

浅议现代汉语社交称呼语的变化
因 此 常采 用 书 面 形 式 , 多见 于行 政 文 书 中 。 另 外 , 谓 语 较 称 呼 称
虽然 , 现在在某些场合小姐也被采用 , 但都会有特定 的修饰
语更稳定。因为称谓语指称 的是人与人 的关 系, 而这种关系又是 语 , : 如 世界小姐 、 港小姐 、 香 旅游小姐等 , 小姐 ” 为泛尊称 而“ 作 比较稳定 的, 以发展变化就相对较慢 。可称呼语不 同, 所 它具有 的功能 已经消失 , 其使用 的范围已缩小 , 日常的交往 中很少会 在 灵活性的特征 , 以总是处 于动态变化之中 。( 所 肖苏 ,00 比如 有人用其称呼陌生的女性 。 21 ) 父 子 关 系 , 称 谓 上 表 现 为 : 亲 和儿 子 ; 在 父 而在 称 呼 上 可 表 现 为 : 2“ . 同志 ” 的缩 小 爸爸 、 老爸 、 爹地………宝贝 、 乖 、 乖 小淘气 ……。社会 和时代 的 同志 , 顾名思 义——有 相同的志向 、 志趣 。而作 为一个称呼 变迁几乎不会 影响父子关 系在称谓形式上 的表现 ,却会影 响称 语 , 就 代 称那 些 具 有 相 同志 向 、 同理 想 的 人 。 它 共
人们的生活逐渐开始多元化 , 在服务性行业 以及 娱乐 场所 中 丰 .98 。从 定 义 上 就 可 以发 现 , 呼语 侧 重 于 实 际 言 语 交 际 中 展 , 19) 称 使用 的词 汇;而称谓语侧重 于从其所用 的词汇中凸显人 的身份 出现 情 色 交 易 . 交 易 的 女 方 就 被 称 作 是 “ 姐 ” 而 小 。一 直 到 现 在 , 及人 与人之 间的各种社会关系。除此之外 , 在形式上 , 二者也有 社会 上的某些死 角仍然隐藏着 一些情色活 动 , 以“ 所 小姐 ” 所指 差异 。由于称呼语是一种直接 的言语交 际为 . 用于人们 的 日常交 称的对象在人们的心 目中几乎 已经形 成定势 ,即向他人提供情 际 。 以多采用 口头形 式。而称谓 语一般用于 比较正式 的场合 . 色 服 务 的 女性 。 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语言能够反映社会文化的变迁,社会称谓语是不同时期社会文化的具体表现,它们的出现由国家的传统思想、政治背景、社会风气、社会关系等多种因素来决定。

本文探究中国在解放前后社会的主要社会称谓语的变化及其文化内涵。

关键词:文化语言学社会称谓文化内涵社会称谓是人际称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传递的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尊重,主要用于称呼家庭成员以外的其他社会成员。

社会称谓语就是用来表示社会称谓的词语,反映的是双方的社会地位,亲疏关系及其文化意涵。

社会称谓语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称谓语也会发生改变。

那些过时的社会称谓用语因不适合时代的发展而逐渐为人们淡忘,体现时代发展潮流的社会称谓用语则不断出现。

社会称谓不仅仅是一种称呼,也是文化的体现。

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汉语的社会称谓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反映着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变迁。

对社会称谓语的研究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课题,学术界在这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许多学者对社会称谓的相关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但在广度和深度上仍有许多亟待加强之处。

一、社会称谓语的涵义称谓是指人们由于亲属和其他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等而得来的名称。

[1]称谓语就是用来称呼别人的语言,可以分为亲属称谓语与社会称谓语。

亲属称谓语指的是用来表示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的语言,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亲属之间相互称呼的名称、叫法的特殊语言符号,是以本人为轴心的确定亲属与本人关系的标志。

受乡土观念、传统思想、政治背景、社会地位、社会风气、社会关系等等因素影响。

在现代汉语中,社会称谓语则指用于称呼没有亲属关系人的一种用语,包括各种社会关系人之间的互称用语,如姓名称谓语、职务称谓语、通用称谓语、拟亲属称谓语和零称谓语等。

社会称谓语受社会发展和变化的影响,其形式和意义的变化较快,反映出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和变化进程。

二、社会称谓语与文化语言不仅是反映事物的符号,也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

称谓语是特定文化和社会环境下的产物,是人际关系的文化符号。

每一次中国社会性质出现了变化,汉语社会称谓语也会随之出现改变。

它们与亲属称谓语相比,具有更鲜明的时需性,带有社会阶级、社会分工的烙印,发展变化相对较快。

但是不管如何改变,汉语社会称谓语始终带有等级仁德等儒家传统文化思想。

因此,中国人在平时称呼其他人的时候,必须明确双方的等级,必须尊重对方。

在这样的原则之下,人们通常就会以当时社会上比较具有地位的一些团体的社会称谓语来称呼彼此。

当这些社会称谓语被逐渐地广泛使用,甚至被用来称呼不具有该社会称谓语性质的人群时,就出现了泛化的现象。

现在,笔者将对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一些汉语社会称谓语进行论述。

三、新中国成立前后主要社会称谓语比较笔者将中国解放前后的社会称谓语分为四个时期来论述:民国至全国解放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及改革开放。

(一)民国至全国解放时的社会称谓语全国解放之前,即是民国旧社会时期,中国社会上主要通行的社会称谓语有老爷少爷太太小姐先生丫鬟等等,这些称谓语已经基本上满足了当时社会上人们的需求,反映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占据着主体地位。

首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等级制度,老爷少爷太太等称谓语都是地主阶级的专用称谓,小姐在这个时期也主要是指官家未出嫁的女儿,这些词一般用于指社会身份地位较高的人。

丫鬟是指服侍小姐少爷等人的地位相对低下的侍女。

还有其他的称谓语,如经理掌柜的等。

经理这一称谓语最早是出现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里,是指公司企业中的管理人。

掌柜的是指旧社会时期的旅店、饭馆的老板,代表了传统的封建主义文化。

这两种社会称谓并存于解放之前的旧中国社会中,反映了资本主义文化和封建主义文化在旧中国社会里的交融冲撞。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社会称谓语全国解放之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已经不存在了,老爷少爷太太小姐先生丫鬟掌柜的等反映等级制度的社会称谓也开始逐渐没落。

取而代之的是同志爱人等社会称谓,这些称谓开始成为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的主要称谓语。

同志爱人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渴望平等,摆脱封建主义束缚,建立新中国的社会心态。

解放前,同志原本只在革命军队内部成员之间流行。

解放之后,人民渴望尽快融入新的秩序之中。

所以,同志的流行范围开始逐渐扩大到整个社会,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的人都喜欢彼此称呼对方为同志。

太太一词作为妻子在旧社会的称谓,与老爷等表示丈夫一类的词相比,是低于其社会地位的。

爱人一词替代了太太一词,与丈夫之类的词语在地位方面是平等的。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的社会称谓语这个时期里,师傅一词开始成为社会上的主流社会称谓语。

师傅是工厂里的工人之间的互相称呼,随着工人宣传队被派到各地,师傅这个称呼也开始在各地出现。

同时期出现的一些特殊社会称谓还有臭老九黑五类内奸工贼等等,这样的社会称谓带有贬义。

而相对应的出现了比较正面的一些社会称谓有公社社员大队长等等。

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社会风气十分混乱。

(四)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社会称谓语改革开放之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始在中国确立,许多沿海的港口对外开放引进资金投资。

于是,与商业有关的社会称谓开始流行起来,比如说大款老板这些。

这些称谓词原本在改革开放之前,都是具有贬义的,很少有人使用。

改革开放之后,人民都希望能够过上富足的生活,所以,这些社会称谓也随之开始变得崇高起来。

还有就是如叔叔阿姨等等带有社会称谓语性质的准亲属称谓语也开始被广泛地使用,因为这个时期的中国已经过了文化大革命时那种人与人之间都存在有紧张关系的时候,使用准亲属称谓语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四、中国社会称谓语的文化背景通过对中国解放前后这几十年时间进行分类,可以大致地了解到每个时期社会上通行的主要的称谓语。

笔者再从各个时期中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社会称谓语进行论述,这些社会称谓语是不同时期的不同社会主流文化的代表,它们在数十年的时间里时起时伏,是中国社会文化不断变化的标志。

(一)民国时期中国称谓语的文化背景先生小姐这些曾是民国时期的主流称谓语。

全国解放后直至改革开放,这个称谓语一直都被压制,甚至一度消失。

先生一词是我国的传统词汇,最初的意义是比自己先出生的人,由于年长,往往在知识阅历方面要多于自己,所以很早就是一个尊称。

例如,孔子的学生都称孔子为先生。

小姐最初是指宫女,到民国时,已经变成了指代官家的小姐。

外国文化进入中国社会的时候,先生被选作与mister相对应,小姐则与miss相对应。

全国解放后,先生小姐等词被视作中国传统封建文化和外国资本主义文化的代表,社会上对这个称谓的使用就减少了。

直到改革开放之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确立,沿海的城市对外开放,外国文化又开始进入中国,先生小姐这两个词才再一次出现在日常社会称谓之中。

(二)新中国社会称谓语的文化背景同志一词由于在旧社会时期是革命军队内部的通用称谓,因此在全国解放后受到人民的热烈欢迎,甚至把同志这一社会称谓用在称呼亲属上,可见当时的社会主义文化在中国社会的影响力之大。

直到文化大革命时期,整个中国社会开始进入阶级斗争的阶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开始变得紧张起来。

这个时候的同志一词就不能够随意使用了,因为如果被称呼者被冠以反革命的帽子之后,称呼者就可能受到牵连。

所以人们就逐渐地减少了对同志这一称呼的使用。

文革结束之后,社会环境的政治氛围放松,但是同志一词并没有随之开始重新兴盛。

因为,称呼其他人为同志会显示称呼的双方是陌生人的身份,不利于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远不如用准亲属称谓大哥大姐之类的称呼显得亲切。

所以,同志一词也就很少在一般公众场合流行。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称谓语的文化背景这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期里,同志是不能够随便乱用的,比如不能够用来称呼被批判的人,不能够用来称呼不同阶级阵营的人。

因此,人们就使用工人宣传队中的师傅的称谓来称呼彼此。

师傅是工厂内工人之间的彼此称呼,随着工人宣传队被带到了全国的各个角落。

因为工人宣传队作为在当时社会上的一种团体,是具有权威性的。

所以,用师傅来称呼对方,一来可以表达对对方的尊重和敬意,二来可以避免胡乱使用同志称呼带来的麻烦。

(四)改革开放后称谓语的文化背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得商业思潮在中国逐渐成为主流的社会思潮,师傅作为工人使用的社会称谓代表,就显得有些跟不上时代的需求,使用师傅来称呼彼此的人也就慢慢地减少了,仅仅一些经济不够发达的地区被使用。

而老板这一社会称谓语开始出现泛化,在许多场合里替代了师傅同志等称谓语。

老板最初的意义是指原始的、最初的版本,作为称谓语使用是在晚晴时期,建国后停用,直至改革开放后。

[1]现在指拥有控制或监管权的工头或经理。

除了在公司等场合使用老板这一称谓语之外,还在学校和商场里也有使用。

在学校里,一般是理工科的学生称呼自己的导师为老板,因为导师时不时会给予学生一些有报酬的工作。

在商场里,卖家喜欢把顾客称呼为老板,暗示顾客是富有的人,应该来买他们的商品,包含有谄媚的含义。

如果从总体特征来看,老板主要还是在指代那些能够给予其他人有报酬的工作的人。

五、结语通过对中国解放前后数十年的社会称谓语变化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社会称谓语反映了特定时期中的社会人际关系和社会性质,反映了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中人的心理倾向和价值取向。

代表强势、主流的社会文化的社会称谓语总是会代替处于弱势的社会文化的社会称谓语。

语言作为最主要的交际工具,我们总是需要用它在与别人交流的时候表示自己的尊重,如果使用新兴的、强势的社会称谓语去称呼需要交流的对象,就能够部分地承担起这个功能。

但是这样做也会伴随着泛化的现象,因为每个人的文化素养并不相同,而一些社会称谓语至少在现时的社会环境中并不适用于某一些场合,盲目地使用强势的社会称谓语只会显得不伦不类。

所以,对于这些社会称谓语,我们还是应该正确地认识它们,了解它们的用途,引导大家正确地使用社会称谓语。

注释:[1]羿翀:《论老板称谓语的泛化及其原因》,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03期。

参考文献:[1]李思敬.50年来的社会称谓变迁杂忆[j].语文建设,1996,(09).[2]李明洁.千呼万唤风云际会漫谈50年来的社会变革与称谓变迁[j].语文建设,1999,(02).[3]丁安仪.当代中国社会关系称谓[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06).[4]张晓勤,鲁本芹.小姐称谓的社会认知度和使用度考察[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2).[6]王玉华.同志师傅演变析[j].汉语学习,1988,(03).[7]陈月明.现代汉语社交称谓系统及其文化印记[j].汉语学习,1992,(02).[8]潘攀.论亲属称谓语的泛化[j].语言文字应用,1998,(02).[8]羿翀.论老板称谓语的泛化及其原因[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3).(吴维广西南宁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530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