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专题调研报告

合集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研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研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研报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创造的、传承并不断发展的丰富多样的文化实践和表演形式,如传统音乐、舞蹈、戏曲、戏剧、手工艺、民俗等。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确保人类文化多样性和传统知识得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为了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了解,本次调研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行了深入分析。

调研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我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还不够到位,很多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保护工作的紧迫性认识不足。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相关政策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落实。

再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机构和人才资源相对匮乏,相关保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素质不高。

最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资金缺乏的问题,很多保护项目由于经费不足无法得到有效实施。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几点具体建议。

首先,应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对公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培养和提高,让更多的人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和保护的重要性。

其次,应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支持力度,为保护工作提供法律和政策保障。

再次,应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和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保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工作素质,为保护工作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

最后,应加大资金投入,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费来源,确保保护工作的有效实施。

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

首先,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积极发起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提供资金和场地等资源支持。

其次,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与旅游业相结合,由此产生经济效益,吸引了更多的关注和投入。

再次,一些专业机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积极开展培训和教育工作,提高了保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素质。

最后,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等新技术手段进行宣传和传播,提高了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的意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范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范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篇一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各民族的文化记忆、历史脉络和智慧结晶。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现代化的加速,非遗保护与传承面临了诸多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非遗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有效进行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二、非遗的定义与价值非遗指被各群体、团体和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非遗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艺术性和历史性,更在于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作用,如促进社区和谐、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人文精神等。

三、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及挑战当前,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已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但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使得传统文化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许多非遗项目因缺乏传承人而濒临消亡。

其次,全球化的影响使得文化同质化现象严重,部分非遗项目的独特性受到挑战。

此外,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不足也制约了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四、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途径和方法为了有效保护和传承非遗,需要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

首先,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法律和政策支持。

其次,应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经验,推动非遗的现代化发展。

此外,还应加强非遗教育,培养更多的传承人,让非遗在年轻一代中得以延续。

同时,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如建立非遗数据库、开展非遗数字化展示等。

这不仅可以保存非遗的原貌,还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非遗。

此外,可以通过开展非遗旅游、举办非遗节庆活动等方式,让非遗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提高非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案例分析以中国某地的剪纸艺术为例,当地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提供资金支持、开展剪纸艺术教育等方式,有效保护和传承了这一非遗项目。

同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建立剪纸艺术数字化展示平台、开展剪纸艺术旅游等,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剪纸艺术。

非遗保护与传承研究报告

非遗保护与传承研究报告

非遗保护与传承研究报告近年来,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许多文化传统面临着失落和淡忘的危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我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保护与传承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本报告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第一部分:非遗的定义与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指以人为主体传承并不断创造的思想观念、精神与技艺,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习俗仪式、知识与实践等方面。

非遗代表着一个社群或一个民族丰富多样的传统和历史,承载着人们对自身文化认同与归属感的重要向往。

第二部分:非遗保护的现状目前,我国非遗保护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首先,随着城市化的进展,传统技艺逐渐式微,传承人逐渐减少。

其次,商业化和现代化的冲击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产生了负面影响。

此外,缺乏专业人才和资金投入也限制了非遗的传承和发展。

第三部分:非遗保护的政策与法规为了推动非遗保护工作,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与法规。

例如,200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

此外,各级政府也出台鼓励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措施。

第四部分:社区参与的重要性社区是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基础。

社区居民作为非遗传承的主体,应当积极参与其中,发挥自身的价值,保护、传承和发展非遗项目。

同时,政府和社区应加强合作,共同推动非遗保护与传承。

第五部分:现代技术在非遗保护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进步,新技术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新的途径。

例如,通过数字化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将非遗技艺记录并向公众展示,增强非遗的传播力和吸引力。

此外,利用互联网平台,可以将非遗项目推广到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第六部分:教育与非遗传承教育是非遗传承的重要环节。

学校应加强对非遗项目的教育培养,培养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同感和尊重之情。

同时,应该建立起将非遗项目纳入教育课程的机制,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学习非遗。

第七部分:非遗保护与旅游业的结合旅游业是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情况调研报告

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情况调研报告

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情况调研报告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情况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们代代相传并通过各种载体传承的具有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生态和观念价值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存的统称。

其保护与传承对于传统文化的维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川省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但在快速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为了解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情况,本次调研采取实地走访、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四川省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全面调研。

通过对调研结果的整理与分析,旨在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调研概况1. 调研范围本次调研涵盖了四川省的主要地区,包括成都市、乐山市、雅安市、宜宾市等。

2. 调研方法(1)实地走访:调研团队深入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与相关从业者和传承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访谈,了解其保护与传承现状。

(2)专家访谈: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深入访谈,了解他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看法和建议。

(3)问卷调查:向公众开展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关注程度。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1.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四川省拥有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包括川剧、川绣、川菜等。

其中,川剧作为四川省的传统剧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备受关注。

但在保护与传承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2. 保护与传承呈现两极化趋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化趋势。

一方面,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方面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与传承,如川剧的相关展览和演出活动。

另一方面,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仍面临着严重的保护困境,如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和传承过程。

3. 保护与传承机构形式多样四川省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成立了多个相关机构,如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四川省传统文化研究院等。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状况调研报告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状况调研报告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状况调研报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人类创造、传承并作为社会共同认同和认识体系的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人类的有关知识、技能、信仰等方面的文化表达。

作为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状况的调研报告。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1.政策支持不足。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体系尚未完善,相关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作机制,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实施不力。

2.传承环境缺失。

传统文化传承受到现代文化影响,许多受访者认为传承环境不友好、社会对传统文化不重视,这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3.传承方式单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大多是口耳相传,现代社会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了制约。

4.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少。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年龄较高,没有后继。

同时,由于传承方式的限制,很难吸引年轻一代对其进行传承。

5.基础设施不完善。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基础设施的支持。

但是,现实情况是基础设施仍有缺陷,资源分配不足,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本较高、保护效果较差。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1.建立法规保障。

建立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体系,切实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法权益。

同时要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提高政策的操作性和有效性,避免政策执行效果不理想的现象出现。

2.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环境。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和教育,提高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尊重,同时,对传统文化所涉及的场所和文物进行维护和修缮。

3.拓宽传承方式。

与时俱进,采用科技手段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真正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4.培养传承人才。

通过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传承人专业知识和技能,吸引更多有志于参与传承的人加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来。

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环保意识,特别要注重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涉及的地区进行全面的基础设施完善。

调研报告非遗

调研报告非遗

调研报告非遗调研报告: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们通过代代相传的口述、表演和实践形式所创造、发展和传播的文化现象和艺术形式,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意义。

为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许多国家和地区采取了各种措施。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保护情况。

二、调研目的和方法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地的保护情况和传承活动的展开情况。

调研方法包括实地访问、问卷调查和资料收集等。

三、调研结果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和代表性经过实地访问和资料收集发现,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手工艺和传统节日等。

其中,著名的传统音乐有民歌、戏曲和器乐等;传统舞蹈包括舞龙、舞狮和舞蹈剧等;传统手工艺则涵盖陶瓷、刺绣和木雕等;传统节日则包括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情况调研结果显示,在当地,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得到有效的传承和保护。

相关的传统艺术团体和学校提供了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培训和教育机会。

并且一些艺术家和传统工艺师在努力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授给年轻一代。

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挑战和问题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一定的保护和传承,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现代生活方式的兴起使得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失去了兴趣,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困境。

其次,传统手工艺的生产技艺逐渐失传,原材料的匮乏和高昂的成本也限制了其发展。

最后,缺乏足够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也制约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

四、建议和措施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和措施:1.加强教育和宣传,提高年轻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和认识。

2.加强传统手工艺的培训和推广,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3.加强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提供更多的资源和保障。

4.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和数据库,为相关机构和研究者提供更全面和准确的资料和信息。

非遗文化调研报告(5篇)

非遗文化调研报告(5篇)

非遗文化调研报告(5篇)篇一:非遗文化调研报告有关非遗文化的调研报告非遗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技艺、传统节庆、传统习俗、传统知识等。

这些非遗文化代表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本次调研报告将围绕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展开,以了解非遗文化的现状和问题,进一步推动非遗保护工作的发展。

一、非遗文化的概念和价值非遗文化是指通过代代传承的方式传播的传统技艺、节庆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具有多样性、综合性和连续性三个特点。

非遗文化代表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保留了古代文化的传统风貌,还是当代人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二、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1.非遗保护的现状目前,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律法规。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颁布是非遗保护的重要里程碑。

各级政府和相关机构也投入了大量资源进行非遗保护工作。

2.非遗保护存在的问题尽管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支持,但非遗保护工作仍面临一些问题。

首先,非遗资源面临严重流失的威胁。

传统技艺的传承人逐渐减少,年轻一代对非遗文化的兴趣较低。

其次,非遗传承人的生活条件较差,缺乏传承的动力。

再者,非遗传承存在传统与现代产业的冲突。

传统技艺往往难以适应现代市场需求,导致其价值无法得到充分体现。

三、非遗文化保护的对策与建议1.提高非遗保护的意识政府和社会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非遗文化保护的认识和重视,引导更多人参与到非遗保护中来。

2.加强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力度,提供相应的奖励和保障措施,激励更多年轻人参与到非遗传承中。

3.发掘非遗文化的商业价值非遗文化的商业开发可以为非遗传承人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也能使非遗技艺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4.推广非遗文化的传统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加大对非遗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力度,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和热爱非遗文化,从小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传承意识。

某市在非遗保护与传承情况调研报告

某市在非遗保护与传承情况调研报告

某市在非遗保护与传承情况调研报告某市非遗保护与传承情况调研报告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简称非遗)是指人类创造的、以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知识与实践,包括有关自然界及宇宙的相关知识、手工艺技术等的传统文化表达方式、实践方式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生态系统等集合体。

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是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本报告将对某市非遗保护与传承情况进行调研,并提出相关建议和措施。

二、调研背景及目的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文化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某市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推动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开展。

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和专家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0份,有效回收率达90%。

实地走访了多个非遗传承机构和代表性项目,并与相关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

四、调研结果(一)非遗保护与传承机构根据调研统计,某市共设有非遗保护与传承机构40余家,分布在各县区。

其中,有国家级非遗保护中心2家,省级非遗保护中心5家,市级非遗保护中心10家,县级非遗保护中心16家,乡镇级非遗保护中心7家。

这些机构在非遗保护与传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非遗传承项目经过调查了解,某市拥有丰富多样的非遗传承项目。

在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方面,传统民俗、传统舞蹈、传统音乐等项目较为突出;在社会实践和知识与实践方面,传统医药、传统工艺、传统农业等项目备受关注。

其中,某市的传统民俗项目“某某节”已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

(三)非遗保护与传承现状在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现状进行评估时,我们发现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非遗保护与传承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的协作机制,资源整合不够,导致各机构的工作重复、效率低下。

其次,非遗传承项目面临老龄化和传承困境,年轻一代参与度不高,缺乏延续的动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专题调研报告
作者: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专题调研组来源:光明日报时间:2008年12月10日
一、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长期以来创造积累的重要文化财富,它所包括的口头文学及其语言载体、传统表演艺术、民俗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知识与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及其相应的活动场所等,既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又是中华民族身份和中华文化主权的有力象征。

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政府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给予了高度重视。

2003年初,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国家民委、中国文联共同启动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计划到2020年,初步构建起比较完备的非物质文化保护体系,基本实现保护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确立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针和原则,对保护工作的任务、目标、要求和措施等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2005年6月,中央宣传部、文化部等五部委联合下发《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

同年12
月,国务院又颁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这一系列文件的出台,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

为了有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我国逐步建立起了科学的管理机制。

国家设立了由文化部牵头、九个部委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统一协调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文化部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成立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各省区市及所属的地市县也纷纷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统一协调和领导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调研中我们了解到,陕西省还建立了由59人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为保护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为切实摸清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家底,2005年6月,文化部部署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计划用3年时间,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地区、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截至我们调研时,陕西全省已有100个县开展了普查工作,占93.5%,已有1.6万名传承人登记在册。

截至2008年5月底,广西14个地级市中桂林、柳州已基本完成普查工作,其他12个市正在进行之中。

建立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举措。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准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括十个门类共518个项目,涉及758个申报地区或单位。

2008年6月14日,国务院又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0项,以及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7项。

2006年10月,文化部以部长令的形式颁发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

在此基础上,全国各省区市也都建立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逐步形成,初步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级保护。

陕西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51项,入选第一批省级名录的有145项,全省10个地市均已建立了名录体系,目前共有市级名录项目395项。

该省计划在今年年底前完成县级名录的建立。

广西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28项,入选第一批自治区级名录的有58项,第二批自治区级名录55项已完成公示程序。

与此同时,全区14个市已有13个建立了市级名录,共入选289项。

全区109个县(市、区)中,已有62个县建立了县级名录,共入选515项。

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是保护工作的关键环节。

2007年6月5日,文化部公布了第一批226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8年1月26日,又公布了第二批551名代表性传承人,这两批传承人涵盖了民间文学、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等五大类。

为了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工作制度化,文化部又制定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讨论稿),对国家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标准、权利、义务和资助等作出明确规定。

一些地方政府也对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与保护工作非常重视,不少省公布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陕西省已有31人入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并已评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67人,涵盖8个大类、113个项目。

该省文化厅制定了《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并通过为代表性传承人颁发证书、发放生活补助、安排授课带徒、展演和展示其优秀作品等方法,鼓励支持传承人开展各种传习活动。

广西已有11人入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已评出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30名,通过为传承人颁发证书、举办培训班、发放传承资助经费等方法,保护传承人,对其开展传习活动给予支持和一定的保障。

二、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方
在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中,我国政府和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构不仅坚持正确的保护原则和保护理念,而且注重在实践中摸索规律、积累经验,初步探索出一些具有中国特色、成效显著的保护方式。

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而言,应该实施整体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