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佳肴》学案
虽有嘉肴(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虽有嘉肴【教课目的】(一)知识目标:指引学生累积要点文言实词,能借助说明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熟读并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1.指引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掌握节奏,读出感情,领会古汉语独有的韵律美。
2.让学生运用“留、补、删、换、调”的翻译方法,理解课文粗心。
(三)感情与态度目标:指引学生联系实质,让学生理解教课相长道理。
【教课要点】能借助说明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熟读并背诵课文。
【教课难点】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掌握节奏,读出感情,领会古汉语独有的韵律美。
2.运用“留、补、删、换、调”的翻译方法,理解课文粗心。
3.联系实质,理解教课相长道理。
【教课方法】朗读法、议论法。
【教课过程】一、导入(采纳发问问题的方式导入新课,惹起学生的思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自但是然转入文学知识。
同学们,你有没有听过“玉不琢,不可器”这句话,那你知道这句话是出自哪本著作的吗?(师答:《学记》)二、感知课文(分不一样形式的读,但每一次的读达到不一样的目的)采纳花式众多的朗诵,使讲堂“活”起来,让学生在朗诵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育语感,丰富文化底蕴)(一)读课文(个人读),读准字音。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知不足而后能自反.()也,知困而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课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二)读课文,读出神韵。
(录音范读,划出朗诵节奏)(在掌握字音和节奏的基础上,全班高声朗诵,读出节奏,读出韵律美。
)(三)读课文,理解字词。
(学生在小组内相互朗诵并联合说明和参照书本,并在掌握要点字词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文言实词归类。
)通假字:兑命:兑:通:“说”,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古今异义词:1.弗食,不知其旨.也。
(古义:甘美;今义:意图,目的)2.教而后知困。
(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3.而后能自强。
(古义:自我鼓励;今义:到).一词多义:1.其弗食,不知其旨也(代词,指“嘉肴” ,美味的菜).弗学,不知其善也(代词,指“至道” ,最好的道理).其此之谓乎(表示揣摩).2.学教课相长(学习).学学半(教).(四)读课文,读懂文意。
《虽有嘉肴》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1)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突破难点。
(2)运用案例分析、比较阅读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表现手法和诗人思想感情。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4)创设生活情境,将诗歌中的道德观念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诗句的朗读与背诵:准确把握诗句的节奏、韵律,熟练背诵全文。
(2)生字词的掌握: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理解其意义,并能灵活运用。
(3)诗句意义的理解:深入理解诗句的字面意义,把握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4)诗人思想感情的分析:探讨诗人如何通过对比、讽刺手法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反思。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虽有嘉肴》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美食背后的故事和寓意?”比如,妈妈做的菜不仅仅是食物,还包含了爱和关怀。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虽有嘉肴》的奥秘。
(3)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准确理解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道德观念的传达。
(4)跨文化理解:如何让学生将古代诗歌中的道德观念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实现知行合一。
举例:诗句“乐只君子,万舞洋洋”,诗人通过描绘君子的快乐和盛大的舞蹈场面,讽刺当时社会上层人物忽视国家安危,沉溺于享乐。学生需要理解这种讽刺手法,并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类似现象,提高道德认识。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虽有嘉肴》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美食与道德的关系。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6篇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6篇《虽有嘉肴》教学设计6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虽有嘉肴》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能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重点】学习目标的1、2两项。
【学习方法】朗读法、交流法【课前预习】1、补充资料,了解《礼记》、《学记》的有关知识。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疏通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古人常读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明确:“四书”为《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虽有嘉肴》就出自“五经”中的《礼记》之《学记》篇。
二、预习检测1、听读,听后给下列红字注音:嘉(jiā)肴(yáo) 自强(qiǎng) 兑(yuè)命学(xiào)学半2、自读,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即使) 旨(甘美) 至道 (最好的道理) 善(好处)困(不通理解不了) 是故(所以) 自强(自我勉励)自反(自我反省) 故曰:教学相长 (教和学互相促进)《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其:表推测语气,大概。
)3.《礼记》简介:《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2024年虽有嘉肴教学设计一等奖实用(5篇)

2024年虽有嘉肴教学设计一等奖实用(5篇)虽有嘉肴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一一、教材分析《虽有嘉肴》是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一篇文章,也是中学阶段学生学习的第三篇文言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对生活的考虑、感悟与对美妙人生的礼赞,前面几篇文章分别利用叙事或抒情的方式阐述了人生感悟,这篇文章从学习的角度理性考虑人生的意义。
文章选自《礼记·学记》,主要讨论教与学的关系。
开头运用类比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缺乏之处,知道自己的缺乏,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知识的浅陋,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进步。
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逻辑严密,有条有理,言简意赅,粗浅易懂。
二、教学目的知识与才能:1.掌握文言实词“旨”、“困”、“反”、“强”、“长”、“学”的含义;2.理解句式“虽有……”“其……乎?”3.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过程与方法: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探究实词的含义,通过合作交流的方法探究教与学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在生活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三、重点难点重点: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难点:在生活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四、教学方法朗读领悟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预习学案〔见后面附录〕七、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教师先跟大家讲个故事:上帝让人带蜗牛去漫步,并规定人与蜗牛要并肩行走,人觉得这事不难,就一口容许了。
人带着蜗牛漫步在林中小道,可是没走几步就犯难了,蜗牛与人的步伐总是不一致,人总是昂首阔步地走,蜗牛被远远甩在了后面。
人觉得不耐烦了,跑去和上帝抱怨说:“蜗牛实在太慢了,我无法和它一起漫步。
”上帝答复说:“你试着以蜗牛的速度行走,看看这样与人的行走有什么不一样。
”人承受了上帝的建议,改变了以往的速度,与蜗牛一起慢条斯理地走着,他发现,平时由于走得太快,没怎么留意沿途的风景,原来路边的小树长高了,长出了嫩芽,小花灿烂地绽放着,还有小鸟轻快地歌唱……这事都是人紧绷神经松弛下来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
20.《虽有嘉肴》 导学案

《虽有嘉肴》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及文学常识。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3.理解“教学相长,实践出真知”等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1.积累文言字词及文学常识。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3.理解“教学相长,实践出真知”等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阅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
(1)生字词
嘉肴()自强()兑命()学学半()(2)通假字:
《兑命》曰兑:通意思是:
(3)、古今异义
A、虽.有至道古义:今义:
B、不能知其旨.也古义:今义:
C、教然后知困.古义:今义:
D、教学相长.也古义:今义:
(4)、词类活用
弗食.,不知其旨也食:
(5)、文言句式
其此之谓乎?句,(用法)
(5)、一词多义
学.学半学:音意思:
学学.半学:音意思:
其.此之谓乎其:用法意思:
不知其.旨也其:用法意思:
2.结合资料,试翻译课文。
(二)合作探究
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2、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三)、拓展延伸
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虽有嘉肴》教案

《虽有嘉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虽有嘉肴》。
(2)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
(3)了解课文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文言文进行交流和表达的能力。
(3)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分析,培养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勤奋学习、自主探究的精神。
(3)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虽有嘉肴》的朗读和背诵。
(2)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3)课文主题和思想的理解。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语法。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释词语和句式的含义。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课文,自我检测学习效果。
3. 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 实践操作法:学生进行文言文写作和表达练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课文《虽有嘉肴》的作者和背景。
2. 朗读课文: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发音和节奏。
3. 讲解课文: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解释词语和句式的含义。
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5. 课堂练习:学生进行文言文写作和表达练习。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的流利程度和准确性。
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思维能力。
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和问题解决能力。
4. 学生进行文言文写作和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六、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虽有嘉肴》原文及注释。
2. 教学多媒体:课文朗读音频、相关图片、视频等。
3. 参考资料:文言文语法参考书、相关文化背景资料。
4. 学习工具:文言文词典、翻译工具等。
七、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本节课计划安排2课时,共计45分钟。
《虽有嘉肴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虽有嘉肴》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了解《虽有嘉肴》的背景和作者;2.理解《虽有嘉肴》的主题和情感表达;3.分析《虽有嘉肴》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4.探讨《虽有嘉肴》对人生的启迪和思考。
二、导学内容:1.背景介绍《虽有嘉肴》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宴会上的丰盛食物,以食物为载体表达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白居易是中国文学史上闻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以清新淡雅、情感真挚而著称。
2.文本赏析《虽有嘉肴》开头写道:“虽有嘉肴,不如早回。
”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享乐的淡然态度,认为回归平淡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幸福。
接着描述了宴会上的各种美味佳肴,但诗人却感慨“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反映出人生追求的是心里的精神满足,而非物质享受。
最后以“何时是归期”作结,表达了对于生命终结的思考和对于人生意义的追问。
3.意象与修辞手法在《虽有嘉肴》中,白居易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鸡肋”、“脍细”等,通过对食物的描绘来抒发心里的情感。
同时,他还借助食物的形象,表达了对于人生的感慨和思考,使诗作更加富有深意。
4.启迪与思考《虽有嘉肴》通过对食物的描写,反映了人生的虚荣与空洞,呼唤人们回归心里的深处,追求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诗中对于生命的短暂和对于人生意义的探访,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引发人们对于生命的思考和珍惜。
三、导学方法:1.朗读诗文,感受诗人情感;2.分组讨论,交流对于诗作的理解;3.撰写读后感,表达个人对于诗作的感悟;4.结合诗文背景,深入探讨作者写作意图。
四、课后作业:1.背诵《虽有嘉肴》部分诗句;2.撰写一篇读后感,分享对于诗作的理解和感悟;3.结合自身经历,思考人生的意义和追求;4.钻研白居易的其他作品,了解他的文学风格和主题。
五、教学反思:通过《虽有嘉肴》的进修,学生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于虚荣的反思,引发他们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和珍惜。
同时,通过对于诗作的赏析和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提高他们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2《虽有嘉肴》(第二课时)实用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2《虽有嘉肴》(第二课时)实用教案一. 教材分析《虽有嘉肴》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也要有节制地享用,更要注重品德修养。
课文内容简练,寓意深刻,旨在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物质享受,注重品德修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对文言文的理解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文言文方面仍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词汇和句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课文寓意。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物质享受,注重品德修养,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重点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掌握。
2.教学难点:课文寓意深入理解,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物质享受,注重品德修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所传达的寓意。
2.互动式教学法: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讲解、相关资料、教学设备等。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做好学习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如美食分享会,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所提到的美食。
然后提问:“你们觉得什么样的美食最美味?”引发学生思考,进而引入课文《虽有嘉肴》。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确保朗读的准确性。
接着,教师逐句讲解课文,解释重点文言文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大意。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计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文言文知识进行练习。
例如,让学生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或者用文言文表达现代汉语句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课虽有佳肴
导学目标
1.识记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初步学会用串译整合法翻译全文。
自主预习
一、字词积累
1.重点实词
(l)弗食.,不知其旨也(动词,吃)(2)虽有至.道(达到极点)
(3)弗学,不知其善.也(好处)(4)是故
..学然后知不足(连词,所以)
(5)教然后知困.(不通,理解不了)(6)知不足,然后能自反
..也(反省自己)
(7)知困,然后能自强
..也(自我勉励)(8)故.曰(连词,所以)
(9)教学相长
....(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10)学学半
...(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2.一词多义
知不足,然后
..能自反也(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学然后
..知不足(这样以后)
3.通假字
《兑命》曰(“兑”通“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4.古今异义
(l)然后: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2)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
今义:困难。
(3)强:古义:勉励;今义:与“弱”相对。
(4)旨:古义:甘美;今义:目的,故意,意旨。
二、文化常识
作家作品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
《礼记》一书的编定者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
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
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
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成为十人必读之书。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
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三、素材积累
《礼记》名句积累
(l)知为人子,然后可以为人父;知为人臣,然后可以为人君;知事人,然后能使人。
【译文】能知道做一个好儿子,然后才能做一个好父亲;知道做一个好臣下,然后才能做一个好的君主;明白如何为人做事,然后才能使唤他人。
(2)贤者钾而敬之,畏而爱之。
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译文】对有德才的人要亲近而且敬重,畏服而且爱慕他。
对于自己所爱的人,要能知道他的缺点,对于自己所憎恶的人,要能看到他的优点。
(3)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译文】那些能博闻强识而且能礼让的,修身行善而且不懈怠的,可以称之为君子。
(4)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文】君子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养成良好的风俗,他一定要从教育人手。
课堂导学
【导学探究】
问题一文言词语与现代词语最大区别在于,文言词语以单音节构成。
文言词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办法解释,如“弗食,不知(知道)其旨也”;有的用换字的办法解释,如“弗(不)学,不知其善(好处)也”。
你能否选用一种方法解释下列句子?
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3.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日:“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问题二这篇短文给我们讲述了怎样的道理?
探究从学习的角度看,“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当堂达标】
1.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弗.食,不知其旨也(不) B.弗学,不知其善.也(益处,好处)
C.教然后知困.(不通,理解不清) D.知困,然后能自强
..也(自立,自强)
2.下列哪句中没有通假字()
A.《兑命》曰:“学学半。
” B.尊君在不?
C.吾日三省吾身。
D.学而不思则罔。
课后提高
一、积累与运用
1.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中描绘优美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十二章)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薛谭学讴①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于郊衡②,抚节③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注释:①讴:唱歌。
②饯于郊衢:在城外大道旁给他喝酒送行。
③抚节:打着节拍。
④遏:阻止。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意义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①薛谭学讴于秦青②饯于郊衢③未穷青之技④自谓尽之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句。
5.这个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
阅读《礼记》中的哲理短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6.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l)或.失则多( ) (2)或失则寡.( ) (3)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 )
7.下列“而”的用法属于顺承关系的一项是()
A.思而不学则殆 B.俄而雪骤 C.人不知而不不愠 D.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l)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2)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9.本文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