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民间文学有着怎样的历史来源和发展轨迹
回族的来源和历史

回族的来源和历史
回族是中国人口较多的一个少数民族,中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分布。
宁夏回族自治区是其主要聚居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拥有回族人口186.25万,占全国回族总人口的18.9%。
另外,回族人口在20万以上的地区还有:北京、河北、内蒙古、辽宁、安徽、山东、河南、云南、甘肃和新疆等。
回族的族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学术界一般认为回族大致形成于明代,而元代是回族形成的准备时期,明代是回族最终形成的时期。
各地回族还以不同的形式参加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为回族人民的彻底解放指明了方向。
巍山回族传奇

■西部风景线巍山回族传奇回族/高发元编者的话:本文是在高发元编导拍摄的五集电视纪录片《南诏发祥地——巍山》第四集《回族传奇》解说词的基础上略加修改而成文的。
人们来到南诏故地云南巍山县,会不时看到亮丽的中式和阿拉伯式清真寺,听到肃穆高亢的宣礼声。
因为,在这里有一个与汉、彝、白等民族杂处中的回族村落。
回族形成于元末明初,其先民的踪迹可追溯到唐代。
据史书记载,唐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大食(中国唐宋时期对阿拉伯帝国的专称)国遣使来朝,自此,中国与阿拉伯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
仅永徽二年到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的一百四十七年中,阿拉伯使节来华达三十九次之多;民间的交往更频繁,人数更多。
唐宋时期,在广州、泉州、扬州等沿海城市和唐都长安(西安)等地都可看见阿拉伯人的身影,他们被称为“番客”。
日子久了,许多人“安居不欲归”,定居下来,娶妻生子,繁衍后代,成为“土生番客”,他们便是最早的回族先民。
在大食人以官方或民间的方式活跃在我国沿海和长安等地的同时,在我国西南边地也出现了大食穆斯林的身影。
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昆明南城清真寺《重修清真寺碑》载:“有唐太宗六载,建清真寺于会城内道之西,至元咸阳王而重修之。
”会城即今日之昆明城,唐太宗六载即公元632年。
此碑记载的大食穆斯林到云南的时间比史书记载的651年大食派使臣来华还要早十九年。
南诏臣属大唐王朝,是中国西南的重要政治、经济中心,实行与唐朝一样的开放政策。
南诏与东南亚、南亚、西亚毗邻,有利于周边国家和大食穆斯林前来做生意和游历。
所以,南诏时期,巍山、大理一带是大食穆斯林频繁活动的地区。
民间至今还流传着一个“三千换三千”的传说。
说的是唐玄宗拨了三千御林军给大将郭子仪送往土耳其,换回三千大食兵助唐平叛“安史之乱”。
平定后,大食兵分散到陕西、江西和云南。
这一传说在民间亦有文字记录。
巍山回回登和保山板桥镇收藏的《回回原来》云:“唐王选三千唐兵留止西域,选换三千回兵来至中国,生育无穷。
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的关系

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的关系具有不朽艺术魅力和独特心灵信息的民间文学是文学大家族中诞生最早,生命最活跃,内涵最丰厚,影响也最久远的一支。
它是一种古老的文学,是人类生命过程中吟唱的第一首心灵之歌,是人类精神心理审美潜能的第一次外射,虽然还显得幼稚,粗糙,但天籁自鸣,自然质朴,与人的本性灵犀相通,具有永恒的魅力,成为悠悠历史中奔流飞扬的文学长河的源头。
在人类初期尚无文字的久远年代,民间文学曾经长期占据着“文学”的全部空间。
同时它又是一种最年轻的文学,由于它以最自然朴素的口头语言形式同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最切近的生活和最真实的心理愿望相联系,成为他们最可靠的精神伴侣,所以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始终与人民大众“相依为命”,不仅古老的作品世代相传,同时适应不同时代的需求,又不断地创造出大量新作品。
时至今日,依然活生生地在人民大众中自然而然地生存着,流传着,发展着。
著名作家、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说,民间文学是山野文化的精灵,更是作家们的一座语言富矿,值得那些勤奋而独具慧眼的作家开采利用,并受用终身。
民间文学,无论其传统形态还是现实形态,都更多地浸润着民族文化和民众心理的源汁源味,包蕴着真实而丰厚的社会内涵,既是民族文学自然质朴的一支,又是民族文学发展演化的源头、土壤和母体。
民间文学是各民族民间文化的结晶,是民间宗教观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的重要载体,也是民间口头艺术表现手法的总汇,由此决定了民间文学是作家文学的母体,是增加文学创作的源头活水的历史地位。
历史地看,民间文学的诞生,从内容、形式、审美经验及艺术创造上为作家文学准备了必要的文化前提;后者或直接从民间文学的内容形式转化而来,或在借鉴民间文学艺术经验的基础上体会新的生活发展创造而成。
可以说,作家文学的血肉神韵之中都活跃着民间文学的因子,没有民间文学的奠基,便没有整个文学的大厦。
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互相关联,由浅层到深层五个层次:首先,在题材和思想内容上,民间文学哺育了作家文学。
中国民间文学简介

中国民间文学简介中国民间文学是指流传于民间、以口头传播为主的文学作品。
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多样的民间智慧和文化传统。
中国民间文学的内容广泛,包括民间故事、谚语、民间诗歌、民间歌谣、戏曲、神话传说等。
中国民间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是中国文化长期发展的产物。
民间文学的形式多样,反映了中国各个地区的风土人情和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
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幽默、夸张的方式,讲述了人们的生活经历和智慧。
其中既有传世的名篇如《白蛇传》、《西游记》等,也有来自民间的小故事,如《捉鬼记》、《孟姜女哭长城》等。
这些故事不仅富有趣味性,还蕴含了丰富的道德教育和人生哲理。
中国民间文学中最为广泛流传的莫过于谚语。
谚语是人们长期积累的智慧结晶,它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和社会经验。
比如“吃一堑,长一智”、“宁可做鸡头,不做凤尾”等,这些谚语在民间流传已久,成为人们生活中的智囊。
民间诗歌和民间歌谣也是中国民间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
它们通常以朗朗的歌声传唱,表达人们的情感和心声。
民间诗歌多以五言、七言绝句为主,内容涉及爱情、家庭、友情等各个方面。
而民间歌谣则以朗朗上口的曲调和简单的歌词,传唱于民间。
这些歌曲往往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和心情。
中国民间文学中的戏曲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它以歌舞、音乐和表演为主要手段,通过演员的表演将故事情节展现给观众。
戏曲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戏曲剧种,如京剧、豫剧、越剧等。
每个戏曲剧种都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点,深受人民喜爱。
中国民间文学中还有丰富多样的神话传说。
这些传说讲述了古代人们对于自然、神灵和宇宙的理解和想象。
比如《女娲补天》、《伏羲氏》等,这些神话传说既是人们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也是对于人类起源和历史的思考。
总的来说,中国民间文学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丰富多样的形式,传承了人们的智慧和文化传统。
【传说】回族的经典民间传说故事简短

【关键字】传说回族的经典民间传说故事简短回族民间传说故事一:穆罕默德与蜘蛛鸽子在回族人中间有这样一段传说:想传在先知穆罕默德与异教徒作战时,在一次战斗中穆斯林失利,异教徒们要追捕杀害穆圣。
穆圣在逃跑中,被一位耕地的穆斯林救下来,藏身于犁沟壕里。
一会儿,异教徒们就追来了,他们围住耕地的穆斯林问他见到穆罕默德没有,这位穆斯林指了一个方向说:“往那边跑了。
”异教徒听了,又一窝蜂地追去。
当异教徒们被哄走后,耕地人的那匹骡子忽然大叫起来:“吱格吱格,在这里,在这里。
”远去的异教徒们听了,又折了回来。
穆圣一见,对骡子骂道:“不会生子的畜牲!”骂完了又往远处跑去。
半路上,又碰到一个放牧的穆斯林,放牧人又把穆圣藏到草堆里,等异教徒追来问时,牧羊人指了指北面说:“朝北跑了。
”异教徒们又信以为真,乱哄哄地向北追去了。
这时,吃草的山羊忽然大叫道:“叽嘎嘎,叽嘎嘎,在这里,在这里。
”远去的异教徒们听了,又追了回来,穆圣一见山羊坏了事,狠狠地骂了一句:“不顾羞耻的东西!”骂完又向远处跑去。
异教徒们也紧紧追在后面。
穆圣跑着跑着,跑进一个果园里,果园主也是一个穆斯林,他见穆圣被异教徒们追得很急,就忙请他老人家躲到果树上去。
一会儿,异教徒们就追进果园来,他们问果园主见到穆罕默德没有,果园主说:“向山上跑了。
”异教徒们又蜂拥着向山上追去。
这时,一只喜鹊飞到穆圣藏得那棵树上,叫道:”嘎嘎嘎,在这儿呢,在这儿呢。
”跑到山上的异教徒听了又折了回来。
穆圣看了一眼喜鹊,很气愤,骂道:“嘴里吐蛋,眼里滴血,五黄六月别想喝进水!”骂完就向山上跑去。
穆圣跑进山里,已经两腿发酸跑不动了。
这时,他发现前面有一个山洞就钻了进去。
穆圣刚刚钻进洞内,就有几对蓝鸽子飞进洞内,一边吼堂堂,一边踏掉穆圣在尘土上留下的脚印。
又有几只蜘蛛也开始忙活起来,它们飞快地抽细丝织起了蜘蛛网。
在后面追赶穆圣的异教徒们,追过来发现这里有一山洞,急忙停下来看,只见尘土上面满是鸽子的脚印,连洞口的蜘蛛网也是新的,根本就不像有人进去过。
回族舞蹈的历史变迁与发展

回族舞蹈的历史变迁与发展回族舞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经历了悠久的历史变迁与发展。
回族舞蹈起源于古代民间舞蹈,向后发展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舞蹈风格,并在回族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回族舞蹈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在古代,回族人广泛分布在中国的西北地区,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
他们生活在广袤的草原和沙漠之间,受到了环境的影响,舞蹈作为表达情感和文化特征的重要方式逐渐发展起来。
古代回族舞蹈注重以身体语言表达内心感受,凭借舞动的姿势、舞步的变化以及面部表情的变化传递情感,形成了独特的舞蹈风格。
随着时间的推移,回族舞蹈逐渐吸收了周边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舞蹈风格。
在唐代,回族地区开始兴起宫廷舞蹈,这些舞蹈手法优美、体态轻盈,舞者的衣着华丽,舞蹈形式变得更加精致和规范。
在宋元时期,回族地区的舞蹈发展更加繁荣,成为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舞蹈风格多样,有以手、眼、手绸等道具为辅助的舞蹈,有表现喜庆和祝福的舞蹈,有表达爱情和婚姻的舞蹈,每一种舞蹈都传递着特定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随着历史的发展,回族舞蹈在清朝时期经历了一段停滞的时期。
清朝的多样化统治政策导致了民族文化的较少曝光,舞蹈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然而,回族舞蹈在内心深处一直保持着对传统文化的钟爱,始终保留着传统的舞蹈形式和技法。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对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视,回族舞蹈得到了重新振兴和发展。
当代回族舞蹈继承了传统舞蹈的风采,同时也结合了现代舞蹈的表现手法。
舞蹈编排形式更加多样化,舞台效果更加丰富和生动。
现代回族舞蹈对音乐、服饰和灯光等元素的运用更加讲究,通过舞蹈体现回族独特的情感、审美和文化特征。
回族舞蹈的历史变迁与发展,是回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过程中,舞蹈不断吸纳外部文化的影响,经历了繁荣、停滞和振兴的不同阶段。
回族舞蹈凭借其独特的舞蹈风格和内涵,不仅表达了回族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无穷魅力。
回族神话的教育意义

回族神话的教育意义 关于回族有没有神话的问题,上一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回族民间文学界出现过争议,《回族民间文学史纲》(李树江著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第二版以下简称“史纲”)下编“第八章当代回族民间文学”对那次争议作过介绍:“关于回族神话的讨论是由李树江的《五彩缤纷的回族民间文学》(载《新月》1982年第三期以下简称“五文”)一文引起的。李根据我国神话学界对神话一般定义,将回族民间文学作品《阿当与好娃》、《人祖阿丹》《插龙牌》、《李郎降龙》等作为神话分类,首次提出回族人民创造的神话故事却相当丰富多彩。”还说:“李树江从回族形成的独特方式来论证回族是有神话的。”(引文均见“史纲”292页) 事实上,此前在回族民间文学中确实没有见过“回族神话”这一称谓,恰恰因为回族形成的较晚,历史相对较短,照“神话是人类在远古时期所创造的反映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高度幻想性的故事”解释,与公认回族一经形成便是一个文明、先进的新型民族,未经历产生神话的年代和产生神话的沃土,回族则不产生神话等论说,判断回族民间文学中没有神话,也是较普遍的认识。 然而,“五文”却说:回族神话在我国古代没有记载,主要靠回族群众口头辗转相传下来,经过阿訇向回族群众口授相传的,“五文”甚至认为“回族神话”:“有的则是《古兰经》中的内容。它的内容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解释人类产生的神话,一种是反映人们对自然力斗争的神话。通过这些富有趣味的神话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回族人民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人类、天地万物奇幻的解释。” 李树江同志的《五彩缤纷的回族民间文学》发表时,正值原西北民族学院汉语系“神话学”课,讲授“少数民族神话”专章,为了让学生掌握神话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以巩固课堂学习知识,教师组织学生阅读“五文”的同时,就“回族神话”进行了专题讨论。马文彪同学(回族)对“五文”提出的“回族有神话”产生了质疑,撰文《回族有神话吗——与李树江同志商榷》(载《新月》1983年第四期以下简称“商榷”)。出乎意料,这位大学生的文章像投到平静湖泊的一颗石子,掀起了湖光潋滟,在回族文学界引起了一定的反响,由此在宁夏、甘肃、青海、云南等地展开了“回族有没有神话”的讨论,不少人撰文从各方面论证回族不产生神话的观点。
回族的名著

回族的名著《回族的名著》主要有:1、巴里坤的传说:这是一部有关来自蒙古文化的古老传说故事,讲述巴里坤使用七把英勇的剑和十条勇敢的马拯救旗下蒙古纳西部落免于外敌侵略。
2、老子的《道德经》:这是一部东方天真哲学的圣典,以“道”一词正视人生,悟性能够到达天路,借此开启人生的完美之旅。
3、唐朝的《史记》:这是唐太宗李世民创作的史书,详尽记载了自古至今的历史,处处体现着历史文化的智慧与深邃。
4、《边塞记》:这是洪承畴的著作,塑造出了中国边塞文化的形象,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大小沙场为背景,展现出勇士们的壮丽。
5、《大明湖志》:这是牧码头所写的史书,文中吸取拿破仑蒙古入侵大明湖的惊心动魄,描述了当时民族战争的激烈,也引领汉族传统文化的洗礼。
6、《吟风弄月》:由唐寅作词,李白作诗,总结总结中国古代文人情感,表达出追求自由和宁静的理念,不拘泥于形式,勇于超越自己。
7、《穆尔·恩·坎贝尔·哈施泰节程》:这是哈施泰、穆尔·恩·坎贝尔共同撰写的文本,是一部非常难能可贵的历史书,收录了蒙古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的重大作用。
8、《消费主义》:由萨格·塔什干·汗撰写的文本,论述了穆斯林的精神和历史,从历史角度出发,重温了蒙古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传奇,令人叹为观止。
9、《回忆大漠情》:由汉语爱好者马尔·汗创作的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回民对自己记忆中文化的渴望,而他们发现自己的记忆在这里仍然生根发芽;10、《我的千里蒙古族》:这是一部非常动人的小说,通过一个身处蒙古族领土的少年的生活,展示了蒙古族独特的文化风俗,也把蒙古族奋勇前行的历史画面描绘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回族民间文学有着怎样的历史来源和发展轨迹
导语:回族是目前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
公元7世纪中叶,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经海路和陆路来到中国的广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内地的长安、开
回族是目前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
公元7世纪中叶,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经海路和陆路来到中国的广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内地的长安、开封等地定居。
公元13世纪,蒙古军队西征,中亚的穆斯林(伊斯兰教徒的特称)大批迁入中国,以这些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移民、波斯人、阿拉伯人为主,后吸收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成分,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回族。
回族,有人口约9,820,000人(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
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在甘肃、新疆、青海、河北以及河南、云南、山东也有不少聚居区。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
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吸收了汉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生活习俗。
汉语为回族的通用语言,在日常交往及宗教活动中,回族保留了大量阿位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在边疆民族地区,回族人民还经常使用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
回族有小集中、大分散的居住特点。
在内地,回族主要与汉族杂居;在边疆,回族主要与当地少数民族杂居;大都分布于水陆交通线上,因此经济文化较为发达。
回族主要从事农业,有的兼营牧业、手工业。
回族还擅经商,尤以经营饮食业突出。
喜爱摔牛的运动,喜食炸油。
回族分布较广,食俗也不完全一致。
如:宁夏回族偏爱面食,喜食面条、面片,还喜食调合饭。
甘肃、青海的回族则以小麦、玉米、青稞、马铃薯为日常主食。
油香、馓子是各地回族喜爱的特殊食品,是节日馈赠亲友不可少的。
民间特色食品有酿皮、拉面、打卤面、肉炒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