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传统民居院落的空间共18页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聚落空间层次结构解析

中国传统聚落空间层次结构解析

中国传统聚落空间层次结构解析导言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聚落。

传统聚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代表了中国古代人居环境的进步历程,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从空间层次结构的角度对中国传统聚落进行解析,探讨其特点和演变过程,以期加深对中国传统聚落的理解。

一、聚落的定义和分类传统聚落是指人们为了满足生产、生活和社交需求,相对集中地聚居在一起的地区。

依据聚落的性质和功能,可以将传统聚落分为农业聚落、工业聚落、商业聚落等。

本文主要关注农业聚落,因为农业聚落在中国传统聚落中占据了重要塞位。

二、中国传统聚落的空间层次结构中国传统聚落的空间层次结构包括三个层次:整体布局、建筑群落和单元空间。

这三个层次互相关联,共同构成了传统聚落空间的特点。

1. 整体布局传统聚落的整体布局是指聚落的总体规划和空间组织方式。

中国传统聚落的整体布局通常具有以下特点:(1)紧凑布局:传统聚落基本上是呈现出“三合一”布局,即乡村、田地和水系的紧密结合。

这种紧凑的布局有利于农业生产和社会沟通,也能够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

(2)中轴线布局:浩繁中国传统聚落都接受了中轴线布局,即乡村的中心轴线上有主要的建筑和道路。

这种布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和中庸之道的思想。

(3)环境适应性:传统聚落通常会思量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来规划布局,以适应当地的气候、地形和丰水状况。

依据不同地域的特点,聚落的布局也有所不同。

2. 建筑群落建筑群落是指传统聚落中由许多建筑物组成的聚居区域。

中国传统聚落的建筑群落具有以下特点:(1)建筑形式多样性:中国传统聚落的建筑形式多样,既有木结构的传统民居,也有砖石结构的府邸和寺庙。

建筑形式的多样性反映了中国传统聚落的地域特点和文化传统。

(2)分层建筑布局:传统聚落的建筑群落通常接受分层建筑布局,即将建筑物分为不同的层次,从而形成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空间结构。

(3)公共空间的重视:中国传统聚落分外重视公共空间的设置和利用。

传统合院民居院落的空间之我见

传统合院民居院落的空间之我见

传统合院民居院落的空间之我见引言:传统院落式民居是我国最古老的居住空间形态,在我国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传统合院民居院落承载着老一辈人的回忆。

当人们在城市的高楼大厦中定居,生活中便会不禁回想起过去儿时曾经住过的老房子,宽敞的院落以及儿时愉快的回忆。

现代建筑的居住状态缺少了邻里间的交往和对人的关怀,所以容易使人孤单和寂寞,让人缺少归属感。

传统合院民居院落的产生原因是建造技术限制;用地宽裕;家族生活需要。

传统院落式民居不论在我国古代,不论是大城市,还是农村都普遍出现,传统院落式民居十分适合当时社会人们的居住需求和生活习惯。

一、传统院落式民居的发展传统合院式民居是我国由南至北最为普遍的民居类型,可以说传统合院式民居是我国应用最为广泛的民居形态,是传统民居中材料使用和结构技术先进、构成因素丰富、层次复杂、装修装饰多样的民居形态。

传统合院式民居受到了传统文化和民族的深刻影响是我国古代农耕社会中最先进的一种民居模式。

传统合院式民居几乎分布在我国大江南北各个角落,华北、中原、山东半岛、华南平易、沿海地区几乎有汉族聚集的地域都能够看到传统合院式民居,甚至一些和汉族交流密切的少数民族也都普遍采用传统合院式民居。

不难看出传统合院式民居在我国传统建筑中的地位。

传统合院式民居满足了劳动人们心理需求和生活需求,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传统合院式民居在人类漫长的完善居住环境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二、传统合院民居院落院落是我国传统建筑中特色之一,是传统合院式民居的象征。

实际院落空间并不是一开始就有,起初人们在民居周围的空地上种植植物,后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人们开始有意识的在民居周围围出空地,久而久之形成了院落。

这种民居形式逐渐开始被推广,合院式民居开始普遍被人们应用在民居建设中。

由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经济条件、文化差异的不同,各个地域的院落形式也有著很大区别,造就了丰富的民居类型,例如北方的“四合院”,南方的“天井院”等等。

中国古建筑的空间布局

中国古建筑的空间布局

中国古建筑的空间布局中国古建筑的空间布局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意蕴丰富而深邃,蕴含着浓郁的东方文化情调和哲学伦理思想,在世界建筑文化史上独树一帜。

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群体组合以及在外观上呈现出的大屋顶、建筑装饰、色彩运用等特色,不仅具有自己独特的实用价值及审美价值,而且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思想内涵。

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东方文化和哲学的载体,不仅自身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而且在其平面和外观上也最能给人们以生动而具体的美感,在世界建筑史的画卷中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我国建筑学界对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有所关注,但对古代建筑文化特色的论述尚不多见。

全面概括中国古代建筑特色,对于我们深入把握和理解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弘扬民族传统建筑具有重要意义。

现就平面群体组合等,来进一步研究探讨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与外观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十分重视建筑物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群体组合。

这一文化传统几千年来一脉相承。

尤其在封建社会,建筑活动始终受着“恋祖情结”、“浓于伦理”的“理治”和“天人合一”时空观的深刻影响,以及土木为主要建筑材料的限制,“除了一些高台建筑以及佛塔之类比较高之外,中国古代建筑一般都显得平缓;不是执着地建造像西欧中世纪那样的教堂尖顶,而是热衷于使建筑群体向地面四处作有序的铺开……以象征严肃的人间伦理秩序。

这就是说,中国古代建筑之“大”及其功能的丰富多彩,一般不是在于建筑单体的向高空发展,而是表现在它的群体组合上,在地面上向四面作横向有序的铺开,在群体组合中作出回旋与往复。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主要的也就是建筑群体所表现出来的博大与壮观,一切宫殿、寺庙、园林、住宅等各类建筑莫不如此。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结构观念上,不同于西方的注重建筑单体的个性和审美效果的一个显著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的群体组合有其共同的规律性,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一般为长方形,单纯而规整),然后根据各类建筑不同的功能需要,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位组合成各种类型和不同规模的建筑群体。

浅析内蒙古中部地区汉族传统民居空间特征

浅析内蒙古中部地区汉族传统民居空间特征

浅析内蒙古中部地区汉族传统民居空间特征内蒙古中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之一,其中汉族人口占据一定比例。

汉族在这一地区传统住居主要以四合院为主体,分为院落区和居住区两部分。

下面将对内蒙古中部地区汉族传统民居空间特征进行浅析。

首先是院落区。

院落区是四合院的核心,主要包括正厅、庭院和起居厅。

正厅位于院落的中轴线上,是整个院落的主体建筑。

正厅往往是三间或五间的大厅房,其内部布局严谨有序,通常包括正厅、偏厅和侧厅,用作公共活动、接待客人以及举办庆典等。

庭院是院落的中央空地,宽阔舒展,用作透光通风以及集中光热能量的场所。

院落的庭院往往被装饰得绿树成荫、花木扶疏,形成一个宜人的休闲场所。

起居厅通常位于正厅的两侧,作为各个房间的过道,同时也是家庭成员休息和交流的场所。

其次是居住区。

居住区是四合院的围合部分,用于居住。

在传统汉族民居中,居住区由房间组成,通常包括客房、卧室、厨房等。

客房是迎接客人的场所,通常位于正厅和起居厅的两侧;卧室则是家庭成员休息和私人生活的场所,通常位于正厅和起居厅的另外两侧;厨房则是烹饪和进食的地方,通常位于院落的一角,与起居区有一定的距离,以防烟雾和油烟扩散到居住区。

居住区还配有院墙和院门,起到隔离内外的作用,保护家庭成员的安全和私密性。

内蒙古中部地区汉族传统民居的空间特征主要表现在院落区和居住区两个方面。

院落区是整个民居的核心,包括正厅、庭院和起居厅,用于公共活动、接待客人以及家庭成员的休闲和交流。

居住区是围合在院落区周围的房间,包括客房、卧室和厨房等,用于居住和私人生活。

这种空间布局兼顾了家庭成员的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需求,体现了汉族传统文化中家庭亲密和睦的价值观。

宽阔的庭院和精心布置的院落也为家庭成员提供了舒适的休息和活动场所,凸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注重生活品质的理念。

传统庭院空间设计论文

传统庭院空间设计论文

传统庭院空间设计论文1庭院空间源流在我国,由于独特的木构架支撑建筑体系,造就了建筑室内外空间相互渗透,进而形成了以庭院为核心的建筑空间原型.这种几近标准而又灵活多变的空间原型,通过围合、拼接、排列、组合等形成了多样化的空间形态.纵观我国不同类型的传统建筑,实质上是近乎相同的建筑类型和千变万化的庭院空间的统一体,是庭院空间形态和序列组织的不同演绎.2我国传统庭院空间类型传统庭院的空间形态是基于各朝代社会系统对庭院功能的需求,以及当时社会生产力所制约的建筑技术体系所提供的庭院要素下构成的.因此传统庭院从基本功能和结构上可概括为居住型、园林型、寺庙型和宫殿型四种空间类型.2.1生活空间———居住型庭院居住型庭院是传统庭院类型中分布最广泛,数量最多的一种.它是适应封建社会宗法等级制度及社会意识形态下的家庭形态和生活方式的综合产物,它表面上是一种居住建筑形式,实质上体现的是传统的居住文化.它在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实用性的基础上,又反映了封建社会家长制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体现了传统的人文主义对外封闭,对内交融理念.如图1传统居住型庭院的一角,在空间内向型极强的2.2游赏空间———园林型庭院园林型庭院是将“物我一体”的自然观表现的最为精致的庭院空间类型.这种类型的庭院用人工要素来构筑自然形态,力求“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空间意境.苏州留园中一角,人工开水造石的效果宛如地处山林中.同时园林型庭院还在庭院构成要素中揉和了诗情画意,从而使庭院的空间美感从视觉层面抬升至心灵感知层面.此外园林型庭院还在空间中融入时间的观念,将空间维度提升至四维,使人们对这种空间层次的感知体现在游览的时间进程中,极力营造“步移景异,一步一景”的空间效果.因此这种类型的庭院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2.3精神空间———寺庙型庭院寺庙型庭院是由佛寺、道观等宗教性建筑围合而成的庭院类型.这种类型的庭院是宗教借以描绘理想天国的信仰空间,同时也是善男信女们进出寺庙礼香拜佛的集散空间.随着宗教的中国化以及“舍宅为寺”的世俗化,庭院空间的功能也逐渐多样化,空间的公共性和自由度也随之增大.寺庙作为人们寄托信仰的精神场所,既可以深处名山胜地也可坐落于城中闹市;既可以是宫殿型的大型寺院也可以是民居型的小型庙宇.在娱乐设施缺乏的封建社会,这种类型的庭院已作为一种城市的公共娱乐空间而广泛存在着.如图3河南洛阳白马寺,作为中国第一座佛教古刹,在历朝发展的过程中已不仅是礼香宫殿型庭院是传统庭院类型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庭院类型.这种类型的庭院主要存在于具有隆重纪念性和政治性的建筑组群中.庭院的规模和构成往往超过它的实用功能,且空间层次单一化,着重强化皇权至上的权威气势,突出君权神授,强调神的人间化,实现人物崇拜的作用.故宫太和殿前庭院,空间规模庄重、宏大,且没有多余的景观要素,这种强烈空旷度和严密的围合感进一步强化了皇权神授的威慑力,同时也为皇家举行大型礼仪活动提供了场所,且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统治者的安全.3传统庭院空间设计语汇传统庭院的空间形态往往不局限于一种单一的空间类型,而是通过巧妙的设计构思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空间类型进行交叉组合,形成多样化的庭院空间.3.1界面围合庭院是一个虚空围绕的空间形态.围合而成的庭院空间是庭院空间设计最传统最基本的设计构思.由界面围合而成的庭院空间,是一种复合的中介空间.这里的复合中介即指庭院作为建筑与自然、室内与室外、公共与私密的亦此亦彼的空间存在于不同类型的建筑中.庭院的围合不外乎于两种形态:封闭性围合和半封闭性围合.封闭性围合,即指庭院四周全为建筑物或其它建筑实体围合而成的庭院空间.这种庭院空间封闭性较强,由于地域、气候、民俗等多种因素是整个宅院空间的中心,整体布局的枢纽.它引导人们的日常起居活动聚焦于此,同时对外封闭、对内开敞的空间形式契合了传统内向型的心理结构.半封闭性围合,即由建筑和回廊或者墙垣共同围合而成的庭院空间.这种围合起来的庭院空间开敞、活泼、具有流动感,如三合院、二合院等.半封闭性围合的空间为定向性开敞空间,空间具有极强的方向性.空间像流水般通过回廊或墙垣上的洞口从一个空间流入另一个空间中,使庭院中观赏者的视觉有了延伸和超越的可能.3.2模数控制传统建筑外部空间设计以“百尺为形,千尺为势”为出发点,即以“千尺”为尺度来统领整体的气势,在局部空间中以“百尺”为尺度来形成空间的整体性和有机关联性.如北京紫禁城建筑群的外部庭院空间就以百尺为形的原则划分庭院空间院落;圆明园多个景区园中园的间距(约320m)符合千尺的模数.而小型庭院如普通街坊式庭院住宅而言,庭院的模数是在百尺为形的基础上划分出一系列网格并以丈(1丈为10尺,约2.5~3.5m)来度量.另外,庭院的模数也与建筑的等级模数相对应,而传统建筑有自身特有的一套模数系统:以斗拱为基本模数,以开间为单位的框架模数系统.因此庭院的规模大小往往与建筑的开间相呼应而呈现出一种模数化的网格.3.3同步设计秩序分为静态的秩序和动态的秩序.静态的秩序指按照一定规律进行严谨的排列组合,强调南北中轴线,规则整齐,对称均衡.通常沿着一条纵深的轴线,院与院间做行列式的排列,院与院间纵横联系形成一个交叉道路网.在一些等级较高及具有纪念性的礼制建筑中,通常采用十字对称的布局方式,将主体建筑置于中央,次要建筑放在纵横交叉线的两端;而在一些住宅府邸中,通常将主体建筑放在后面,整体布局以纵轴线为主,横轴线为辅.《华夏意匠》中所阐述的建筑群的组织和发展按照图中所示方向和色调的强弱为扩展次序,建筑群由此形成.动态的秩序指散乱的无规律的排列组合,如江南园林的自由式布局.这种自由式布局并不等于没有组织的布局,而是在自由中存在着一种以“院”为单位的组织秩序.但是这种院的秩序不再是规则整体的封闭空间,而是自由灵活的景色封闭的空间.通过在庭院中置景、组景、借景来弥补封闭空间的缺陷,以达到移步换景,步移景异的空间趣味.庭院与建筑的同步设计能够更好的将庭院空间和建筑空间融为一体,与传统“物我一体”的自然观不谋而合.如图6留园的平面看似建筑和景观无规律的排列组合,实质是独具匠心的设计成果:先是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通过狭小、曲折的前导空间进入主景,使人有豁然开朗的感觉;然后以廊道作为全园的联系脉络,营造曲折萦回之感,同时各个景区隔而不塞,景观层次丰富.3.4抽空锲入入一些景观要素,如花草树木、山石水榭等.抽空的这部分空间既满足了整体建筑空间所需要的采光、通风、排水等功能上的要求,又打破了建筑空间的单调和乏味,并为居住者提供了休憩、娱乐和进行露天家务活动的场所;锲入的这些自然生态因素融入周围空间中,不仅改善了小气候,而且形成室内外、建筑空间与自然空间的和谐过渡,同时也为建筑的使用者提供审美、愉悦的功能.如徽州的传统民居建筑多为穿斗式木构架,周边高墙环绕,为防盗外墙上少开或不开窗,居住所需要的日照、采光、通风都通过中心的天井庭院解决.这部分天井空间就恰似在住宅整个体块中抽空出的一个长条形空间,这部分空间除满足建筑基本功能之外,还起到过渡室内外空间,联系各个功能空间的作用.同时,在天井空间中锲入一些景观要素如花草树木,就在庭院融入了生态要素,同时也活跃了建筑空间.4结语传统的庭院空间是有机的、自然的,它给传统静态的木构架建筑注入了自然的活力,从而使其拥有了持久的生命力.传统建筑和庭院相辅相成,形式丰富,其中蕴含的设计构思和空间处理手法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的.在当今社会庭院已作为一种特殊的“中式情节”存在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在建筑的初步设计中就融入庭院的概念,并随着设计的开展同步设计;通过抽空和锲入的手法形成底层架空,或局部的空中庭院来满足大众对公共空间的需求;通过拓扑同构在当前高层建筑内部公共空间日益单一化和萎缩化,住宅邻里关系逐渐淡漠的情况下,希望通过对传统的学习和继承,推陈出新,营造出适合现代人居住生活的空间模式.。

中国传统庭院空间要素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探析

中国传统庭院空间要素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探析

中国传统庭院空间要素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探析中国传统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中重要的一部分,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空间要素对中国古代建筑和现代室内空间设计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传统庭院空间要素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也愈发重视。

本文将从中国传统庭院的设计理念、空间格局和景观要素等方面进行探析,探讨其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一、传统庭院的设计理念中国传统庭院的设计理念主要包括“天人合一”、“天地合一”和“色彩变幻”。

首先是“天人合一”,传统庭院在设计上追求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强调与自然的亲密联系和融为一体的意境。

其次是“天地合一”,庭院设计要将天地相融,使得室内与室外的界限模糊,以创造一种开阔宜人的空间氛围。

最后是“色彩变幻”,传统庭院在色彩运用上非常注重对比和变化,通过植物、水景和建筑的搭配来塑造丰富多彩的空间氛围。

这些传统庭院的设计理念无疑对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

现代室内设计师也追求“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注重创造舒适自然的室内环境。

在设计中也常常采用“天地合一”的手法,通过室内外空间的串联和融合,来营造通透明亮的室内空间。

现代室内设计也充分借鉴了传统庭院的色彩变幻理念,注重利用植物、水景和灯光等元素来打造丰富多彩的室内空间。

二、传统庭院的空间格局传统庭院的空间格局通常包括四合院、流水庭院、假山庭院和回廊庭院等多种形式。

四合院是最为经典的庭院形式,其由四面围合而成,中间空地用作院落,四周建有房屋,形成一个封闭而宽敞的院落空间。

流水庭院以水景为主体,通过水池、水道等形式将庭院空间分割和连接,形成一种水景廊道。

假山庭院通过布置石山、岩石、小溪等景观,营造出一种山水合一的空间意境。

回廊庭院由廊道环绕而成,以廊道作为衔接各个功能空间的延伸,形成一个连续开放的院落空间。

这些传统庭院的空间格局也为现代室内空间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借鉴。

现代室内设计师可以通过对传统庭院空间格局的重新解读和创新,将其应用于室内空间设计中。

初识中国传统建筑的院落式布局

初识中国传统建筑的院落式布局——浅析与继承几乎翻开任何一本有关中国古代建筑史的书籍,作者无不竭力感叹中国古代建筑体系是延续时间最长,从未中断,特征明显而稳定,传播范围甚广,有很强的适应能力的建筑体系。

确实,通过浅显的建筑是的学习,可以发现,多数建筑,经过漫长的历史,难免不掺杂外来的影响,从而在结构,布置等诸多方面发生巨大变化,终至在某一时期脱离原型。

而中国的传统建筑经历了长久的时间,影响了广大的区域,虽然在艺术工程方面无可置疑的进化大极高的程度,但是却始终不脱离其原始面目。

尤其再联想到我们并不简单的民族历史,各种宗教上,思想上,政治组织上的变化,以及诸如印度佛教传入等与强盛的外族在思想上的接触。

如此源远流长的建筑体系确实值得大书特书。

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是由于中国古代的建筑以木构为主,采用院落式布局的特征已基本成熟稳定,并与礼制和风俗相结合,使得外来建筑体系或风格已不能动摇这个传统。

由上古至明、清建筑的发展在系统学习建筑史之前,粗略的将中国的建筑与外国“石头的史诗”相比较不难发现它以木构为主这一特征,但是至于院落式布局倒是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

细心观察,确实如此,我们的传统建筑多是被层层叠叠的院落包围着。

上至皇室贵族的宫廷紧苑,下至平民百姓的普通住宅,严肃如供佛祭神的庙宇塔寺,清逸如游赏赋性的山水园林等等,无不是安安稳稳被放置在一个有厚厚围墙院子里,甚至需要繁华喧闹的商业建筑也会采取院落式布局,例如杭州的胡庆余堂中药店就是豪华型院落式商店的典型。

而国外的建筑,即使是宫廷与外界,也只有一道薄薄的精美铁门相隔。

相当多情况下我们可以看到建筑直接暴露在广场,街道等环境下。

即使有一道小小的栅栏,感觉还是室内和室外被完全剥离,并不似中国的院落,户外变成了屋内的一部分。

最初的宫室模样,出现于三千年前的商代,便是由廊庑围合城的庭院。

同时也出现了堂和室的布局。

到了周代,合院式的布局已经完全成熟。

从此以后的三千年,从帝王的宫室到民间的四合院都沿用着这一格局。

庭深意远——论中国传统住宅建筑院落的空间美

103
万方数据
弘淮端蝗2013.6
一个封闭且规限的空间.“取诸大壮”意指构造坚 固;汉代董仲舒日:“足以避寒暑而不高大也,夫 高近阳,广室多阴,君子弗为也,故室适形而止。” 也就是说,建筑的尺度、大小能够满足生活需要 就可以了,不必追求形体的高大和空间的深邃. 其核心思想就是建立一种与人的尺度相配的建 筑理念,顺应自然规律,符合人性需要。所以中国 建筑从群体到单体非常注重尺度、体量的合理搭 配,讲究空间的巧妙组合,营建出一种和谐通融 之美,尤其被围合的庭院空间,既可以在尺度上 缩小到极狭窄的不到1平方米的小天井,也可以 放大到极宽敞的超过3万平方米的巨大庭院.是 种处于建筑内部的、可大可小的室外空间。 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中国传统住宅建筑空 间注重水平的组合变化而不是向高空发展.很少 出现像西方建筑那样超高尺度。英国李约瑟曾 说:中国建筑的一个基本特征通常是可以任意加 建若干根据认可的高度和比例来设计的重复单 元——房屋中柱间或架间的间隔(“间”)以及庭 院中的空间。……在水平方向上把相对说来比较 小的空间加以扩展,在许多方面比企图架成愈来 愈大和愈来愈高的空间更加令人满意.后者只会 使居住的人们显得矮小。Elll中国传统住宅建筑气 势是通过小尺度的“院”不断规律衍生出来的.不 管建筑群多么宏大,人在其中活动感受的是与人 亲和的尺度,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实用理性思 想居于统治地位的特点。 堂建筑是庭院的视觉中心,在庭院构成中起 着主控作用,庭院则是主建筑作用的放大、强化 和补充。堂威严则院空间宏大端庄:堂轻巧活泼. 院空间也应随之灵活多变。院庭空间大小与围合 界面的尺度比,是制约内化程度的重要因素。庭 院空间越大,围合界面高度越低,围合分量越低, 则内化的隶属度越低,北京四合院、山西大院等 都是尽量扩大庭院空间。反之,庭院空间越小,围 合界面高度越高,围合分量越重.则内化的隶属 度越高,南方的云南“一颗印”、徽州天井式等住 宅都是如此。徽州天井式住宅普遍采用开敞式堂 屋,天井尺度也不大,使得天井与厅堂连成一片, 边角部位还穿插一些小尺度的天井。加强了天井 的内化品格;浙江地区的天井四合院.其庭院尺 度介于北方四合院和徽州天井式住宅之间.房屋

中国传统庭院空间要素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探析

中国传统庭院空间要素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探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居住环境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现代室内空间设计在借鉴和融合传统文化元素的也不断探索新的设计理念和风格。

中国传统庭院空间作为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空间要素一直以来都为现代室内空间设计所借鉴和运用。

本文将从中国传统庭院空间的特点和要素入手,探析其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以期为室内设计师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一、中国传统庭院空间要素1. 布局规划传统庭院空间的布局规划通常是围合式的,主要由前厅、中厅、后厅等组成,形成了“一进三开”的空间布局。

这种布局方式不仅能有效利用空间,同时也达到了隐蔽、分隔以及通风采光的效果,为庭院空间注入了活力和灵动性。

2. 园林景观传统庭院的园林景观设计注重“山水相依、亭台相映”的理念,常常以假山、流水、松竹等元素进行装饰,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空间美感。

通过这些景观元素的运用,庭院空间在有限的区域内体现出了无穷的意境和情趣。

3. 通道桥廊庭院空间中的通道桥廊连接了各个空间单元,它不仅是空间的过渡和连接,更是各空间之间的过渡和交融。

通道桥廊的设计既要符合功能要求,又要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起到了装饰和美化空间的作用。

4. 客厅功能传统庭院空间中的客厅功能非常重要,它既是主人接待客人的场所,也是家庭活动和休息的场所。

在设计中需要考虑舒适性、灵敏性和实用性的融合,同时还要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借鉴中国传统庭院空间的布局规划,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也可以采用围合式的布局方式,通过设置前厅、中厅、后厅等空间单元,实现空间的合理利用和功能的分隔。

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可以通过植物、园艺景观等元素的运用,打造出室内的自然景观,营造出舒适宜人的生活氛围,为居住者带来美好的居住体验。

3. 过道装饰在室内空间中设置通道桥廊,既能起到连接各个空间的作用,又能通过装饰和美化,为整个空间增添一份别具特色的韵味。

中国传统庭院的空间模式共27页

第三种是将轴线曲折,或没有明显的轴线, 这种组合方式多用于园林空间。
Page 17
规整布局的明清故宫
17
4.2庭院组群空间序列
一、规整 北京故宫是现存规整式序列最杰出的代表。重要的建筑都
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是 最能体现这一组群布局原则的典型实例。人们从天安门进去, 每通过一道门,进入另一庭院;由庭院的这一头走到那一头, 一院院、一步步景色都在变换,给人以深切的感受。 二、自由
7
2.2庭院空间的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如宫殿、庙宇、住宅等,一般都是由单个建 筑物组成的群体。这种建筑群体的布局除了受地形条件的限制 和特殊功能要求(如园林建筑)外,一般都有共同的组合原则, 那就是以院子为中心,四面布置建筑物,每个建筑物的正面都 面向院子,并在这一面设置门窗,这也是中国传统庭院建筑的 本质特征。
沿轴线纵向联合。以民居为例,就是在主要庭院的前后, 由门、门墙、过道、厅,串联成几进院落,在宅内层层递进, 构成有深度而又富于变化的空间。
一进四合院
二进四合院
Page 19
五进四合院
19
二、横向并列扩展模式 具体的布局手法是,在位于纵轴线中央主要庭院的左边或
Page 14
14
4
庭院的组合方式
中园建筑的基本单元为四合院,四合院平面呈简单的方形, 将这种看似简单的四合院进行多种群体组合,以单体形象融于 群体序列,于是,便会得到千变万化的空间效果和宏伟华丽的 外观轮廓。因此,中国建筑艺术主要是群体组合的艺术,群体 间的联系、过渡、转换,铺陈展开,构成了丰富的空间序列。 木结构是中国房屋的基本特征,以木结构横向铺陈展开,获得 一种组群序列空间,而空间的基本单位是庭院。
帝王宫苑布局格式及庭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