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的生态策略研究
对我国在21世纪传统住宅建筑设计的生态因素

对我国在21世纪传统住宅建筑设计的生态因素【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21 世纪以来,人们都以旅游看着,在建筑行业,人们特别对具有地域性特色的传统建筑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
中国传统民居在技术水平上能因地制宜,充分注意利用地方资源、地方材料,巧妙而合理地利用本地传统技术进行建造,其建筑形式几乎完全由当地的气候特点、地理状况、地域风俗等决定,从而取得良好的生态效果。
【关键词】环境;建筑设计;环保;经济前言人类最初的建筑只能算一个藏身之处。
《韩非子·五蠹》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远古人类常常就地取材,利用原始而实用的建造技术搭建栖身之所,这样的建筑针对各地的气候条件、地理状况有不同的适应方式。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其技术特点中实用合理的因素渐渐形成固定的模式传承下来,加上各不相同的建筑形式,形成带有浓厚原生态色彩的地域建筑、传统建筑。
中国传统民居在材料,空间组织及其形式上都与地方气候环境、地理状况和资源利用等因素密切相关,从而取得良好的生态效果。
具体设计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就地取材民居素以就地取材为主,在其诞生初期,人少地多,森林稠密。
木材与石材相比,易于加工,搬运便利,具有轻盈灵活之气,滕然升空之势,有很强的造型潜力。
另外,木材作为可再生资源,其对环境的破坏程度之小,对人类居住环境的污染之微也充分体现其生态性。
当然,除木材外,丰富的石材、黏土、竹子等也是古人采用较多的就近且环保的建筑材料。
乡土建筑在材料运用上注重就地取材。
材料来自大自然,废弃时再回归自然循环,不污染环境,建设过程中也节约了运输成本。
自然材料在使用中常表现出多方面的生态功能,即使经过加工,在很大程度上还能反映自然的特征和满足人们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和大自然融合的心理要求。
丽江古城的传统天井铺地材料是以瓦片、卵石、碎砖,以其石嵌成各种图案的面层。
这种面层缝隙多,透水性强,可以使阳光和雨水迅速渗入,使大地保持很好的生态特性,利于草本植物生长。
嘉绒藏族传统聚落景观特征与适应性发展策略研究——以色尔古藏寨为例

1研究对象嘉绒藏族,因嘉绒藏区群山之首“夏秀斯巴嘉尔木穆多”得名。
其分布于四川省阿坝州金川、小金、马尔康、理县、黑水,以及甘孜州丹巴、雅安市天全、泸定等地区,其地理位置范围包括横断山脉东部、邛崃山以西的大小金川河流域和大渡河、岷江沿岸等地。
由于气候条件恶劣以及地理地貌的限制,人类活动范围较小,交通极其不便,地区经济落后,社会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客观上导致该地区经济生活、社会变更、文化发展凝固化的倾向,也是造成该地区聚落景观长期稳定而缺少变化的原因。
色尔古藏寨(意为"盛产黄金的地方")地处嘉绒藏族与羌族的聚居地的过渡地带,西北是嘉绒藏族分布的腹心区域,东南与茂汶相邻,号称“嘉绒藏族第一寨”(见图1)。
色尔古藏寨地处川西北高原,山高谷深,耕地面积极为有限,聚落选址严格遵循“地形与神论”,忌讳对原有地形地貌大修大改。
整体景观格局至今保存较好,原始风貌犹存,体现出嘉绒藏族传统聚落浓郁的地域特色、民俗风情和宗教色彩。
2色尔古藏寨景观特征解读2.1聚落形态特征地域自然生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空间,既为聚落提供了生长的基本功能和物质需求,又构成了对聚落发展的最基本的限制因素[1]。
色尔古藏寨聚落的整体形态以自然山川地势为依托,背山面水,顺应山势而彼此错落,巧妙地利用地形高差灵活布局。
在聚落形成之初,朴实的藏民为谋求生计又不触犯神灵,直接的生存体悟促使藏民形成了生态环境保护观念中的“约束”与“禁忌”意识并世世代代遵循。
藏民以逐水而居的生活方式和因地制宜的生摘要 嘉绒藏区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历史悠久、遗存雄厚、文化典型的聚居地,在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影响下形成的聚落景观极具地域特色和景观价值。
本文以国家级传统村落——阿坝州色尔古藏寨为例,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调研、场景感知,从聚落形态、空间结构、细部景观三要素解读其极具地域性和可识别性的景观特征,探寻传统聚落景观的文化内涵和生态智慧,并结合现状问题,提出适应性发展策略,以保持聚落活力、适应时代及文化发展。
冀东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研究

冀东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研究冀东是指河北省东部地区,这里是中国的传统农村地区,也是中华文化中丰富的民居类型地区之一。
冀东传统民居的特色在于其简朴、实用、大气的特质,以及传统的明清建筑风格和精致的木雕工艺。
传统民居的院落空间是体现传统建筑文化精髓、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一环。
传统民居的院落空间是指在住宅群中的独立、封闭式空间,是居民日常生活、社交交往的场所和活动中心。
因此,院落空间的功能和形态必须符合农村居民的日常所需和文化传统。
在这个空间里,人们可以放松心情、享受生活、避暑避寒、团聚亲友和参与集体活动。
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的建筑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封闭性传统民居院落以封闭性为主要特征。
与城市居住环境不同,农村居住环境特点主要在于自然环境的质朴而又优美。
民居院落通过周边的墙、院门、户门、窗户等构筑物封闭起来,形成自己独特的生活空间。
这样能够起到保护居民安全,隐私,以及阻隔外界噪音和人口流动的效果。
2. 集约性由于农村空间宝贵有限,院落通常采用“合院式”布局,即以一组合在一起的房屋,围合起来形成中央庭院的空间形态。
这样的布局可以使建筑物集中,但又能不影响个家庭的独立性。
同时,还能因此形成小巧玲珑的庭院和观赏景致,也显得更具有文化和艺术性。
3. 对称性因受到传统文化和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的规划需要体现对称性和协调性,尤其是对于大院采用规整对称式布局学思想。
大红门、靠山门以及分类的后廊房等都是为营造对称多样、协调和谐的环境而采用的。
同时,一些富有文化内涵的雕刻、花窗、廊柱等结构也是为了强调整体的美感和协调性。
4. 明亮传统民居院落强调采光和通风。
中央庭院内常设有屋顶的小开口、小天花、采光井等建筑细节,使阳光透进室内,自然地将农村传统的采光和通风的优良环境氛围营造出来。
综上所述,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的建筑特点,以封闭、集约、对称和明亮为主要特色。
这种空间特点有助于营造居住环境的舒适度,还能满足农村居民文化和生活习惯。
新疆阿图什传统民居营造特征与生态智慧研究

起适应当地气候特征、地理条件、自然资源和地域文化的特有内在逻辑关系,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宜居舒适的生活环境[1]。
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居民现代生活追求与传统生活生产方式转型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另外虽然传统民居朴素的环境适应能力较强,但是在建筑安全、舒适方面存在一些缺陷,导致居民按照自己现有的条件和需求进行改造或新建,使传统民居的乡土风貌遭到破坏。
1 传统民居营造智慧阿图什传统民居是新疆地域传统民居中的类型之一。
由于气候条件、自然资源、地形地貌和地域文化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与新疆其他地区传统民居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区别。
1.1 整体布局从悠久的历史角度来看,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气候的制约性使阿图什传统民居保持着封闭内向的居住形态,考虑到充分获得天然采光和避免冬季风(西北风)的侵袭,在没有受到地块形状或者长宽比例限制的前提下,所有民居基本上采取南向或者东南向布局的方式。
为了应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重视建筑及其周围环境的绿化并且与水资源紧邻相依。
随着新农村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推进,新疆南部地区逐步科学规划乡村,提升村庄风貌、完善基础服务设施,调整产业结构等。
原先自由、分散的居住模式,逐渐被向村中心集中,并沿着道路两侧或者一侧布局的方式所代替,逐步形成了比较规整的乡村空间格局与适应生态环境的院落式民居空间特征(见图1)。
1.2 民居空间民居空间是由住宅、庭院和围墙等围合而成,主要以“U”字形和“L”字形平面形式居多,布局紧凑而封闭内向(见图2),讲究庭院绿化,其中朝南布置的,供住户提供纳凉、休息、就餐、娱乐的辟希阿以旺和通风、遮阳条件较好的夏季厨房等功能空间,在文化传承与气候适应摘要 基于新疆南部特殊的气候、资源和人文环境背景,对阿图什传统民居进行文献收集、实地调研、居民访谈和总结分析,并对传统民居的营造特征与成因进行梳理,挖掘其中所蕴含的生态基因与智慧,在传承传统营造经验和地域特色的基础上,针对民居的自然采光、通风、空间布局与建构特征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有效的优化提升策略,为该地区传统民居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豫西地区乡村传统合院式民居院落景观优化研究

豫西地区乡村传统合院式民居院落景观优化研究豫西地区乡村传统合院式民居院落景观优化研究一、引言豫西地区是中国传统农村建筑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而合院式民居院落则是该地区农村建筑的主要形式之一。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以及经济的发展,许多合院式民居院落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和价值,出现了景观破败、居民居住环境恶化等问题。
因此,对合院式民居院落的景观进行优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豫西地区乡村传统合院式民居院落的特点1. 基本结构合院式民居院落是由一组相对独立的住宅围合成一个封闭、互相连接的空间。
院落由大门户、过厅、正厅和厢房等组成。
2. 传统建筑风格豫西地区的合院式民居院落常采用围合的方式,保护住户的隐私和安全。
房屋通常以土坯或青砖砌筑,考究木构造和彩画装饰,具有浓郁的传统风格。
3. 功能分区明确合院式民居院落中,根据不同功能和使用者的不同身份地位,将院落划分为内外两个区域。
外区常为门厅、过厅等公共场所,内区包括主卧、厨房、花园等私密空间。
三、合院式民居院落景观的优化策略1. 保护传统建筑特色通过加强传统建筑的保护,修复已损坏的房屋和装饰物,维持合院式民居院落的原有风貌。
同时,注重传统建筑技术的传承和推广,保证土坯和青砖等传统材料的使用。
2. 增加绿化覆盖合院式民居院落可通过增加绿化覆盖来改善景观。
在院落的空地中种植花草树木,打造小型花园,既美化了院落景观,又提供了更多的生态环境和氧气供应。
3. 优化功能设置合院式民居院落的功能设置应根据居民的实际需求进行优化。
例如,将外区的门厅和过厅改造为休闲区,增设休闲家具和绿植,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将内区的空地改造为交流和活动场所,提供居民间互动的空间。
4. 促进文化传承合院式民居院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需要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和活动来促进文化传承。
组织文化活动,举办传统节日庆典,让合院式民居院落成为居民交流和传统文化体验的重要场所。
四、实践案例分析以豫西地区某乡村为例,对合院式民居院落的景观优化进行实践。
浅析中国传统民居院落空间

1.1.1院落空间的定义
《辞源》:院落:庭院。 《玉海》:堂下至门,谓之庭。 《玉篇》:庭,堂阶前也。 《增韵》:有垣墙者曰院。 《辞源》:院者,周垣也。
整体概念上院落空间是
建筑、界面、庭院空间的一种组织体系 一种空间形态和组织关系 多种要素的统一
2.1传统院落空间概述
2.1.2院落空间的起源与发展
3.2.1北京四合院院落空间的生态特性 1 布局上争取正南朝向
调整方位与 入院路径
3.2典型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生态特性分析
3.2.1北京四合院院落空间的生态特性
2 调整尺度,争取日照
厢 房 避 让
3.3 传统院落空间的生态技术策略分析
3.1.1 院落比例尺度的控制
4.3 传统院落空间的生态技术策略分析
陕西半坡新石器时代遗址
院落雏形
河南偃师二里头夏末商初宫殿遗址
最早的廊院式建筑
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宫殿遗址
最早的四合院建筑
秦、汉、隋、唐
院落组织布局进一步成熟、发展
明清时期
空前发展、成熟定型
2.2传统院落空间的构成分析
2.2.1围合要素 1、主体建筑 2、围墙 3、回廊 4、影壁
2.3 传统院落空间的特点
3 建筑美包括空间美和实体美,而中国建筑突出地 强调空间美。
2.6 多层次的复合空间
室内外的复合空间,在构成方式上主要体现在空间围合面的 调节。其内化程度主要取决于以下三点:
1 围合界面的作用力:空间大小和尺度比 2 围合立面的内向性:建筑的内立面 3 围合空间的渗透度:庭院空间与室内空间的贯通
3.1 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的地域性特点和差异
3.1.1 建筑与气候、地理环境的密切关系
冀东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研究

冀东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研究冀东地区是中国传统民居的重要分布区,其民居结构和空间布局在中国民居中具有独特的风格。
本文以冀东地区的传统民居院落为研究对象,从空间使用、空间布局、环境景观等方面展开研究,以期了解传统冀东民居的空间特点和文化内涵。
一、空间使用冀东地区的传统民居空间使用可以大致分为生活场所、储藏场所和办公场所三大类。
生活场所包括起居室、卧室、厨房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起居室,这是每个家庭最重要的生活空间,也是亲朋好友交流、庆祝节日等活动的场所。
起居室往往设有供客人坐的桌椅和床铺,另外还会挂有书画和一些装饰品,营造出温馨舒适的氛围。
储藏场所主要包括储藏粮食、家具、器具等物品的仓库和门厅,这些区域一般比较隐蔽,同时还设有一些防盗设施,以保障私人财物的安全。
办公场所主要是指书房和会客室,这些地方通常装饰极为精美,内饰非常典雅,是传统文化艺术的集中体现。
二、空间布局冀东传统民居空间布局十分讲究,通常都以庭院为中心展开,让人们在庭院中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和人文的氛围。
冀东民居的庭院有着很多种类,其中以四合院最为典型。
四合院是以“四合一院”为设计理念,将四边的建筑物相互围绕,形成一个四面围合的空间。
这种布局方式既能保护隐私,又能让人们享受到阳光和新鲜空气,同时还能改善城市的环境,使人们的生活更加舒适和健康。
除了庭院外,冀东民居的房间布局也是考虑得非常周到的。
房间通常都设置在庭院四周,房间之间的位置和大小都有一定的规律,能够形成一个整体,并且通常都有严格的用途和等级之分。
三、环境景观冀东地区的传统民居不仅在空间使用和空间布局上非常讲究,在环境景观方面也有着独特的风格。
冀东民居的环境景观以春、夏、秋、冬四季为主题,通过植物、雕塑、流水、石头等元素的运用,营造出不同季节的特色景观。
在春季,冀东民居的环境景观以花卉为主,以花园为设计理念,营造出一个色彩斑斓、气息清新的环境。
在夏季,冀东民居的环境景观以绿色的植被为主,以草坪为设计理念,让人们感受到清凉宜人的气息。
关中传统村落现存环境有机更新与保护研究——以韩城市郭庄砦村为例

“有机更新”这个名词来源于生物学范畴,即把研究对象看成是有机整体,在研究对象的整个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通过自身进行新陈代谢和进化的过程。
建筑学领域有机更新理论的提出者是吴良镛教授,该理论关注并强调物质形态、文化空间与区域环境的有机结合,以一种动态的视角,遵循事物发展的固有规律,顺应研究对象的发展脉络,保证其内在秩序的延续性,在持续动态的进程中因势利导,将“修缮、保护”与“更新、重建”并重[1]。
有机更新理论自提出以来被广泛地应用于历史城镇、传统街区等的更新改造研究中。
20世纪90年代末,王路教授将传统村落的保护更新与有机更新理论相结合[2],由此开启了传统村落有机更新的新型发展模式。
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体现,也是寄托乡愁的重要载体。
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传统村落逐渐受到公众的普遍关注[3]。
长久以来,在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实践中,一方面由于对传统村落空间形成机制和保护策略的研究不够深入,除少数规模较大、保存完好的古村落结合当地旅游业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缮、保护外,大部分具有很高研究价值的传统村落、古寨堡、古民居仍然处于自生自灭的生存状态;另一方面,由于部分传统村落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时,关注点往往落在改变传统村落的物质空间形态,形成了“千村一面”的风格,破坏了传统村落在漫长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独特的空间格局和环境风貌。
而有机更新理论则强调应该在保护其原有空间形态格局、历史文化价值的基础上,思考如何结合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趋势进行更新,既要延续历史文脉,又要注入现代元素,满足居民生产生活需求,将更新与保护有机结合,恢复传统村落原有的空摘要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城乡格局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村落面临着肆意破坏和无序开发的危机,村落人居环境日趋恶化,很多有特色的传统村落在快速消亡。
对传统村落的科学保护与更新迫在眉睫,需要更加广泛地研究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理论,针对性地提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
3.2.3佛教思想中的生态观
慈悲为怀,尊重自然与生命
慈悲为怀,不杀鸟兽,不折草木
第 三 章 传 统 建 筑 文 化 的 生 态 观
遵从自然,不可强而行之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 居其一焉。”
节制欲望,适度为之
节俭、朴素、自律、除欲念
生态策略
第 一 章 绪 论
借鉴、应用
1.2.2借鉴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的生态策略进行建筑实践
1.3国内外研究水平综述
1.3.1国内研究动态 刘敦桢先生:《中国住宅概况》 陆元鼎先生:《中国民居》 《广东民居系列研究》 荆其敏先生:《中国传统民居》 《世界传统民居:生态家屋》 李 学:《江南民居的生态观和适应性生态技术初探》 赵雪亮:《生态视野:西北干热气候区生土聚落发展研究》 毛 刚: 《生态视野.西南高海拔山区聚落与建筑》
第 三 章 传 统 建 筑 文 化 的 生 态 观
3.2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
3.2.1儒家思想中的生态观
敬天畏天,遵循自然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第 三 章 传 统 建 筑 文 化 的 生 态 观
中庸适度,合理节俭
“谷不可胜用也,鱼鳖不可胜食” “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
埃及建筑师 哈桑· 法赛
“形式追随气候”
探索传统阿拉伯建筑生态策略
1.4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4.1研究的对象与内容的限定 研究对象 传统民居建筑中的院落空间
1.4.2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第 一 章 绪 论
社会 人文
地理 气候
文献 研究 理论
实地 调研 比对
生态学
建筑学
解析
分析
1.5论文的框架
第一章
• 研究选题的缘起、意义 研究的思路方法 • 院落空间的起源 、发展 、构成、地域性差异 • 生态建筑学及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 • 传统民居院落例证及其生态策略的研究解析 • 当代建筑案例研究 及 对当代建筑创作的启示 • 结语
3.2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
3.2.4风水堪舆中的生态观 察 勘 定
第 三 章 传 统 建 筑 文 化 的 生 态 观
养
筑
■顺应自然 ■重视环境
■实事求是 ■适度改造
■因地制宜
4.1典型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生态特性分析
4.1.1北京四合院院落空间的生态特性 4.1.1.1布局上争取正南朝向
第 四 章 与传 分统 析民 居 院 落 空 间 的 生 态 策 略
葡萄藤架 遮阳
4.1典型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生态特性分析
4.1.2 新疆“阿克赛乃”、“阿以旺” 院落空间的生态特性
4.1.2.3天窗引导气流、通风降温 4.1.2.4 因地制宜选择建材,兼具良好热工性能
第 四 章 与传 分统 析民 居 院 落 空 间 的 生 态 策 略
热压作用下的通风模式
风压作用下的通风模式
田少民稠,布局紧凑,井窄楼高
4.1典型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生态特性分析
4.1.4 皖南民居院落空间的生态特性 4.1.4.2 紧缩院落尺度,增强遮阳效果
第 四 章 与传 分统 析民 居 院 落 空 间 的 生 态 策 略
院落长宽比≈2:1
天井高宽比≈2:1
4.1典型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生态特性分析
4.1.4 皖南民居院落空间的生态特性 4.1.4.3 内设天井,界面通透,通风除潮 4.1.4.4 盆植花木,情景宜人
第二章
第 一 章 绪 论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2.1传统院落空间概述
2.1.1院落空间的定义 《辞源》:院落:庭院。 《玉海》:堂下至门,谓之庭。 《玉篇》:庭,堂阶前也。 《增韵》:有垣墙者曰院。 《辞源》:院者,周垣也。 整体概念上院落空间 建筑、界面、庭院空间的一种组织体系 一种空间形态和组织关系 多种要素的统一 开敞 院落 围合 院落 情景 元素
1.1选题的缘起和背景
1.1.1现代化进程伴生的负面影响
A--能源短缺、环境破坏、气候改变 B—多元文化受到冲击与消融
需解决的问题
第 一 章 绪 论
1.1.2环境资源压力 与 建筑高能耗 1.2.1解析传统民居院落空间所体现的生态策略
研究、归纳、提炼
第 四 章 与传 分统 析民 居 院 落 空 间 的 生 态 策 略
通过天井通风
通透的门窗界面
4.2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的生态思维策略分析
4.2.1系统整体的认知思维 天
第 四 章 与传 分统 析民 居 院 落 空 间 的 生 态 策 略
天时 地利 人和
天人合一
人
物
自然 使用者 院落
4.2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的生态思维策略分析
4.1典型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生态特性分析
4.1.3西北下沉式窑洞院落空间的生态特性 4.1.3.1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4.1.3.2内向生长,节地省材,融入自然
第 四 章 与传 分统 析民 居 院 落 空 间 的 生 态 策 略
下沉式窑洞院落
融入自然的建造
4.1典型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生态特性分析
4.1.3西北下沉式窑洞院落空间的生态特性 4.1.3.3依地维护,冬暖夏凉
第 二 章 传 统 院 落 的 空 间 解 析
界面
空间 周边
建筑
2.1传统院落空间概述
2.1.2院落空间的起源与发展
陕西半坡新石器时代遗址 河南偃师二里头夏末商初宫殿遗址 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宫殿遗址 秦、汉、隋、唐 院落雏形 最早的廊院式建筑 最早的四合院建筑 院落组织布局进一步成熟、发展
第 二 章 传 统 院 落 的 空 间 解 析
“阿克塞乃”
第 四 章 与传 分统 析民 居 院 落 空 间 的 生 态 策 略
“阿以旺”
4.1典型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生态特性分析
4.1.2 新疆“阿克赛乃”、“阿以旺” 院落空间的生态特性
4.1.2.1 围合布置,防风避沙 4.1.2.2 收紧间距,加深出挑,增加庇荫面积与比例 侧窗应变 防风
第 四 章 与传 分统 析民 居 院 落 空 间 的 生 态 策 略
人多地少,约束 布置疏散,只一层 组合紧凑,连接 较大。 建筑,占地面积大。 紧密,建2层,
院落布置
以 房 屋 , 墙 体 围 周边院墙高起,山 主要用以防风隔沙, 高墙密闭保护留守 合 , 墙 体 厚 实 , 墙高出屋面,加强 御寒,门窗格栅以 妇孺,内部为通风 较密闭。 安全防护,内部通 纸、纱糊裱。 除湿,门窗格栅通 透。 透无遮。 作 为 院 落 围 合 要 组成方形或南北短, 夏季获得通畅东南 夏季防晒防暑,可 素 的 房 屋 是 互 相 东西长的矩形院落, 风,冬季获得充足 产生阴凉的对流风, 分 离 的 , 南 向 面 各房屋互相连接, 日照,并避免西北 改善微气候。 向 院 落 敞 开 , 北 屋面搭接,紧包院 风侵袭。 向 开 小 窗 或 不 开 落,房屋均有前廊 窗 封 闭 布 置 。 外 或宽大前檐,有敞 包厚墙,院落大。 口厅。
4.2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的生态思维策略分析
4.2.2 应变性、顺应性、因地制宜的思维
4.2.2.1建筑院落对外界环境的应变性思维 4.2.2.2建筑院落的因地制宜性思维
空间维度的应变 应对地域性差异 应对季节性差异
时间维度的应变 地点同,时间不同
第 四 章 与传 分统 析民 居 院 落 空 间 的 生 态 策 略
恒定的室内环境调控
适中波动的室内环境调控
建立有梯度差异的气候缓冲区
室内空间 太阴 檐廊空间 院落空间 室外空间 太阳
少阴
少阳
4.3 传统院落空间的生态技术策略分析
4.3.1院落空间对日照的控制策略
4.3.1.1日照控制目标
北京四合院 皖南天井院 新疆阿以旺 广东围垅屋 亚热带,多云雾, 气候 大陆性气候,冬季 条件 寒冷,夏季稍热,空 气候温润,夏季湿 气干燥。 热。 夏季酷暑,庇荫 日照 冬季寒冷,日照诉 诉求 求强烈,以获取热量。防暑降温。 气候干旱炎热, 亚热带季风海 夏季酷暑,冬 洋性气候,夏 季寒冷。 季湿热 夏季避免暴晒, 夏季遮阴。 冬季适当纳阳。
2.3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的地域性特点和差异
2.3.1建筑与气候、地理环境的密切关系
如果我们想把房子正确设计建造好,就得从观察建造地点的 特点和气候开始,……很显然不同房子的设计应该适合各种不 同的气候。——维特鲁威
第 二 章 传 统 院 落 的 空 间 解 析
阳光
2.3.2结合气候设计的要素
降水
温度
北京四合院 与 皖南天井院 比对分析
措施比对说明 北京四合院 皖南天井院
冬季较冷 夏季湿热
北京四合院
皖南天井院
第 四 章 与传 分统 析民 居 院 落 空 间 的 生 态 策 略
气候条件
冬季寒冷 夏季稍热
院落开敞,以充分 院落窄深,庭院面 纳阳 积小,庇荫防暑。
土地资源
围护结构
土地资源相对充 裕, 受约束小。
调整方位与 入院路径
4.1典型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生态特性分析
4.1.1北京四合院院落空间的生态特性 4.1.1.2调整尺度,争取日照 D:H ≈ 3:1
第 四 章 与传 分统 析民 居 院 落 空 间 的 生 态 策 略
B:L ≈ 1:1
厢 房 避 让
4.1典型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生态特性分析
4.1.2 新疆“阿克赛乃”、“阿以旺” 院落空间的生态特性
明清时期
空前发展、成熟定型
2.2传统院落空间的构成分析
2.2.1围合要素 1、主体建筑 2、围墙 3、回廊 4、影壁
第 二 章 传 统 院 落 的 空 间 解 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