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

合集下载

自-自动控制原理程设计任务书

自-自动控制原理程设计任务书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设计题目:控制系统综合设计(超前校正)班级: 1142学生姓名:李向宇学号:06指导教师: 于静罗忠宝分院院长:许建平教研室主任: 冯路电气工程学院一、课程设计任务(一)设计题目题目一:控制系统综合设计(超前校正) 题目二:控制系统综合设计(滞后校正) 注意:自行选择题目一或题目二。

(二)设计内容及要求题目一:控制系统综合设计(超前校正) 1、设计内容针对某单位反馈系统)1s (s K)s (W K +=,利用有源串联超前校正网络(如图所示)进行系统校正。

当开关S 接通时为超前校正装置,其传递函数11)(++-=Ts Ts K s W cc α,其中132R R R K c +=,1)(132432>++=αR R R R R ,C R T 4=,“-”号表示反向输入端。

若Kc =1,且开关S 断开,该装置相当于一个放大系数为1的放大器(对原系统没有校正作用)。

Matlab 仿真软件进行辅助分析,最后利用实验装置搭建该系统,测出校正前后系统性能,并分析仿真与实测结果的等效性。

2、设计要求①引入该校正装置后,单位斜坡输入信号作用时稳态误差1.0)(e ≤∞,开环截止频率ωc’≥4.4弧度/秒,相位裕量γ’≥45°;②根据性能指标要求,确定串联超前校正装置传递函数;c③设校正装置R1=100K ,R2=R 3=50K ,根据计算结果确定有源超前校正网络元件参数R 4、C 值;④若利用有源放大器模拟该系统,试根据已知原系统模型和校正装置模型,绘制引入校正装置后系统电路原理图;⑤利用M atlab 仿真软件辅助分析,绘制校正前、后及校正装置对数频率特性曲线,并验算设计结果;⑥在Mat la b-Simu link 下建立系统仿真模型,求校正前、后系统单位阶跃响应特性,并进行系统性能比较;⑦利用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箱完成硬件系统设计,搭建校正前、后系统电路,通过示波器观察校正前、后系统单位阶跃响应特性,并与仿真特性比较。

自控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

自控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一、基本情况课程类别:必修课课程学时:1周课程对象:09自动化专升本班二、时间安排三、题目、任务及要求题目1: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被控制对象的开环传递函数用串联校正的频率域方法对系统进行串联校正设计。

任务:用串联校正的频率域方法对系统进行串联校正设计,使系统满足如下动态及静态性能指标:(1)在单位斜坡信号作用下,系统的稳态误差;(2)系统校正后,相位裕量。

(每个同学截止频率可选择不同,例如ω=,41,42,43,44,45,46,47,48,49,50)40c题目2: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被控制对象的开环传递函数用串联校正的频率域方法对系统进行串联校正设计。

任务:用串联校正的频率域方法 对系统进行串联校正设计,使系统满足如下动态及静态性能指标:(1)在单位斜坡信号 作用下,系统的稳态误差 ;(2)系统校正后,相位裕量 。

(3)系统校正后,幅值穿越 频率 。

(截至频率可选择51至60之间) 题目3: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 被控制对象的开环传递函数用串联校正的频率域方法对系统进行串联校正设计。

任务:用串联校正的频率域方法 对系统进行串联校正设计,使系统满足如下动态及静态性能指标:(1)在单位斜坡信号 作用下,系统的稳态误差 ;(2)系统校正后,相位裕量 。

(3)当 时,系统开环对数频率特性,不应有斜率超过一40dB /十低频的线段。

题目4: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 被控制对象的开环传递函数200()(0.11)G s s s =+用串联校正的频率域方法对系统进行串联校正设计。

任务:用串联校正的频率域方法 对系统进行串联校正设计,使系统满足如下动态及静态性能指标:(1)系统校正后,相位裕量 。

(2)截至频率'c ω不低于50rad/s .题目5: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 被控制对象的开环传递函数126*10*60()(10)(60)G s s s s =++ 用串联校正的频率域方法对系统进行串联校正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一、设计任务书题 目:同时提高机器人转动关节的稳定性和操作性能,始终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提高增益可以满足对稳定性的要求,但随之而来的是无法接受过大的超调量。

用于转动控制的电-液压系统的框图如下,其中,手臂转动的传动函数为)150/6400/(100)(2++=s s s G s试设计一个合适的校正网络,使系统的速度误差系数20=v K ,阶跃响应的超调量小于%10。

二、设计过程(一)人工设计过程解:根据初始条件,调整开环传递函数:G(s)=)1506400(1002++s s s要求kv=20,σp≤10%未加补偿时的开环放大系数K=100/s ,校正后K =kv=20/s,因此需要一个k1=51的比例环节,增加此环节后的幅值穿越频率变为20rad/s.计算相位裕度: 由20lg100-20lg80=60lgωc =3210080⨯=86.2rad/sγ0=180-+-18090arctan 16.172.1=-34<0因此系统不稳定先计算相位裕度,判断不稳定由bode 图知系统低频段已满足要求。

待补偿系统在希望的幅值穿越频率ωc附近的中频段的开环对数幅频特性的斜率是-20Db/dec,但该频段20lgG>0Db.因此考虑用滞后补偿。

技术指标为σp=10%,利用教材上的经验公式已无法达到要求。

在另一本教材(《自动控制原理》(第2版)),吴麒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有另一经验公式σp=γ2000-20利用此公式,得相位裕度γ>67% 技术指标对幅值穿越没有要求。

技术指标对幅值穿越频率ωc没有要求。

20lg G中ω<20时斜率为-20dB/dec ,拟将这部分作为中频段,取ωc=16rad/s在0dB 线上取ωc=16的点B过B 作-20dB/dec 直线至ω=80rad/s 处点C 。

延长CF 至点D ,点D 的角频率就是滞后补偿网络的转折频率ω1。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2016)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2016)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航空航天学院2016.11目录一、设计目的和要求 (1)1 设计目的 (1)2 设计要求 (1)二、题目 (2)题目1直线一级倒立摆频率响应控制实验 (2)题目2 直线一级倒立摆PID 控制实验 (7)题目3 控制系统校正实验1 (9)题目4 控制系统校正实验2 (10)题目5 控制系统校正实验3 (11)题目6 控制系统校正实验4 (12)三、实践报告书写内容要求 (13)四、考核方式 (14)一、设计目的和要求1 设计目的1)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利用MATLAB这软件解决控制理论中的复杂和工程实际问题。

3)提高学生课程设计报告撰写水平。

4)培养学生文献检索的能力。

2 设计要求1)熟悉MATLAB语言及Simulink仿真软件。

2)掌握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主要包括系统的各种响应、性能指标的获取、零极点对系统性能的影响、高阶系统的近似研究,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的求取。

3)掌握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主要包括多回路系统的根轨迹、零度根轨迹、纯迟延系统根轨迹和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

4)掌握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主要包括系统Bode图、Nyquist图、稳定性判据和系统的频域响应。

5)掌握控制系统的校正,主要包括根轨迹法超前校正、频域法超前校正、频域法滞后校正以及校正前后的性能分析。

二、题目题目1直线一级倒立摆频率响应控制实验1、初始条件(1)固高GLIP2002直线二级倒立摆(2)计算机(Matlab Simulink)1.1 倒立摆系统简介倒立摆是机器人技术、控制理论、计算机控制等多个领域、多种技术的有机结合,其被控系统本身又是一个绝对不稳定、高阶次、多变量、强耦合的非线性系统,可以作为一个典型的控制对象对其进行研究。

最初研究开始于二十世纪50 年代,麻省理工学院(MIT)的控制论专家根据火箭发射助推器原理设计出一级倒立摆实验设备。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1电枢控制式直流电动机的原理图如下:系统中的参量为:R.为电枢绕组的电阻(欧);L.为电枢绕细的电感(亨);.为电枢绕组的电流(安〉;if 为磁场的电流(安);u.为作用到电枢上的电压(伏);e b为反电动势(伏):。

为电动机轴的角位移(弧度);Mv 为电动机转矩(公斤米):J为电动机和负载折合到电动机轴上的转动惯量(公斤米秒2 ) ;f 为电动机和负载折合到电动机轴上的粘性摩擦系数(公斤米/弧度/秒);KM为电动机转矩常数:Kb为反电动势常数:并设信号源内阻抗为零。

要求:(1)列出原始微分方程:(2)绘制系统的结构图:(3)确定系统的传递函数G(s) = 0 (s) /U.(s) ;(4)当L.=2 亨,f = -2 公斤米/弧度/秒,J= O. 5 公斤米秒2 , R.=4 欧,KM=3 , Ki,=5 时,求:Gk (s),并以Gk (s)为开环传递函数作出根轨迹。

(5)采用你认为的最佳方法对Gk (s)进行校正,使Gk (s)的参数最优。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2打印机打印头控制系统如图所示,采用皮带传动、直流电机驱动,其中传送皮带弹性系数k=20N/m,打印头质量为m=0. 2kg,光电位移传感器的灵敏度lv/m,皮带轮的半径都为0. 15m,电机忽略电感,电阻R=2 欧,扭矩常数为:km=2Nm/A, 系统转动惯量为J=0.0kg. m2,系统的阻尼折合到电机处b=0. 25Nms/rad 。

要求:(1) 分析系统性能,如果采用速度副反馈进行校正,反馈系数为0. 1,再计算系统性能。

( 2 ) 要求系统调节时间为0. ls,超调量小于10%,稳态误差小于1%,试用频率法进行校正。

( 3) 如果采用PI校正,试用根轨迹法确定系数。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3已知一光源自动跟踪系统,利用帆板上一对光敏元件检测光能,当帆板偏离光源时,光敏元件产生电压差并通过放大后驱动电机转动,使太阳能帆板对准光源,如图示,其中,电机Ra=l.75;La=2.83e-3;Vc=Kv*Wa,表示转子旋转产生的电动势,Kv=0.093 ;电机产生的电磁力矩T=Kt*I,Kt=0.0924;电机及负载的转动惯量J=30e-6m s;阻力矩为T = B*wa,其中B=5e-3。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名称:《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题目:基于自动控制原理的性能分析设计与校正院系: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系班级:学生姓名:指导教师:目录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3二、设计内容2.1控制系统的数学建模----------------------------42.2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62.3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82.4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102.5控制系统的校正-------------------------------12三、课程设计总结------------------------------------17四、参考文献----------------------------------------18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本课程为《自动控制原理》的课程设计,是课堂的深化。

设置《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的目的是使MATLAB成为学生的基本技能,熟悉MATLAB这一解决具体工程问题的标准软件,能熟练地应用MATLAB软件解决控制理论中的复杂和工程实际问题,并给以后的模糊控制理论、最优控制理论和多变量控制理论等奠定基础。

使相关专业的本科学生学会应用这一强大的工具,并掌握利用MATLAB对控制理论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的技能,以达到加深对课堂上所讲内容理解的目的。

通过使用这一软件工具把学生从繁琐枯燥的计算负担中解脱出来,而把更多的精力用到思考本质问题和研究解决实际生产问题上去。

通过此次计算机辅助设计,学生应达到以下的基本要求:1.能用MATLAB软件分析复杂和实际的控制系统。

2.能用MATLAB软件设计控制系统以满足具体的性能指标要求。

3.能灵活应用MATLAB的CONTROL SYSTEM 工具箱和SIMULINK仿真软件,分析系统的性能。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任务书题 目: 转子绕线机控制系统的滞后校正设计 初始条件:已知转子绕线机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是)10)(2()(++=s s s K s G 要求系统的静态速度误差系数115-=s K v , 70≥γ。

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 (包括课程设计工作量及其技术要求,以及说明书撰写等具体要求)(1) MATLAB 作出满足初始条件的最小K 值的系统伯德图,计算系统的幅值裕度和相位裕度。

(2) 前向通路中插入一相位滞后校正,确定校正网络的传递函数。

(3) 用MATLAB 画出未校正和已校正系统的根轨迹。

(4) 课程设计说明书中要求写清楚计算分析的过程,列出MATLAB 程序和MATLAB 输出。

说明书的格式按照教务处标准书写。

时间安排:指导教师签名: 2008 年 12 月 20 日系主任(或责任教师)签名: 年 月 日目录1设计目的与意义 (1)2设计任务和要求 (1)3设计内容 (1)3.1校正前系统分析 (2)3.2校正网络分析 (3)3.3综合分析 (7)4心得体会 (9)参考文献 (10)转子绕线机控制系统的滞后校正设计1设计目的与意义1、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理论联系实际的设计思想,训练自己综合运用经典控制理论和相关课程知识的能力。

2、掌握自动控制原理中各种校正装置的作用及用法,根据不同的系统性能指标要求进行合理的系统设计,并调试满足系统的指标。

3、进一步加深对MATLAB 软件的认识和理解,学会使用MATLAB 语言来进行系统建模、系统校正中的性能参数的求解、以及系统仿真与调试。

4、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本次设计来锻炼独立思考和动手解决控制系统实际问题的能力。

2设计任务和要求初始条件:已知转子绕线机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是)10)(2()(++=s s s K s G 要求系统的静态速度误差系数115-=s K v , 70≥γ。

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1、MATLAB 作出满足初始条件的K 值的系统伯德图,计算系统的幅值裕度和相位裕度。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课程实习报告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及专业软件课程实习题目名称:三阶系统分析与校正年级专业及班级:建电1001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评定成绩:教师评语:指导老师签名:年月日扬州大学自控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1课程设计目的与任务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是综合性与实践性较强的教学环节。

本课程设计的任务是使学生初步掌握控制系统数字仿真的基本方法,同时学会利用MATLAB语言进行控制方针和辅助设计的基本技能。

2课程设计的设计课题题目:三阶系统的校正与分析设单位负反馈的开环传递函数为:G(s)=K/S(S+1)(S+5),设计校正装置,使系统在阶跃输入下的超调量小于等于30%,调节时间小于等于5s,而单位斜坡输入时的稳态误差小于等于15%。

要求:(1)确定采用何种校正装置。

仿真校正前系统的开环对数频率特性图以及系统的根轨迹图。

(2)将校正前性能指标与期望指标进行比较,确定串联校正网络Gc(s)的传递函数,仿真出校正网络的开环频率特性曲线图。

仿真校正后猪呢哥哥系统的开环对数频率特性图以及根轨迹仿真图。

(3)当输入r(t)=1时,仿真出校正前系统的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h(t)。

分析校正前后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得出结果分析结论。

3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1)学习掌握MATLAB语言的基本命令,基本操作和程序设计;掌握MATLAB语言在自动控制原理中的应用;掌握SIMULINK的基本操作,使用其工具建立系统模型进行仿真。

(2)应用MATLAB/SIMULINK进行控制系统分析、设计。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在MATLAB环境下对模型进行仿真,使理论与实际得到最优结合。

(3)撰写自控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目录1.前言 (3)2.未校正系统分析 (4)2.1复域分析 (4)2.2时域分析 (5)2.3频域分析 (6)2.4用SIMULINK进行仿真 (8)3.选定合适的校正方案 (9)3.1分析确定校正装 (9)3.2设计串联超前校正网络的步骤 (9)3.3参数计算 (9)3.4校正系统伯德图 (10)4.校正后系统分析 (11)4.1复域分析.... (11)4.2时域分析 (12)4.3频域分析 (13)4.4用SIMULINK进行仿真 (14)4.5校正后的实验电路图 (15)5.致谢 (16)6.参考文献 (17)1.前言所谓自动控制,是指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外加的设备或装置(称控制装置或控制器),使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统称被控量)的某个工作状态或参数(即被控量)自动地按照预定的规律运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基本情况
课程代码:
课程类别:必修课
课程学分:1学分
课程学时:1周
课程对象:自升本11-1、2
二、时间安排
1、选题合理
题目自拟,例如位置随动系统设计、直流电动机调速系统设计、液位控制系统设计等等。

2、每个同学设计内容不可雷同
四、设计说明书内容(以某种位置随动系统为例进行说明)
分章节进行介绍,总体格式如下:
摘要:介绍本课程设计的主要工作,以及达到的目标。

例如:位置随动系统是闭环控制系统,位置指令是经常变化的,并且要求输出量准确跟随给定量的变化,输出响应的快速性、灵活性和准确性成了位置随动系统的主要特征。

在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中,首先建立了系统的数学模型,然后对系统的性能进行分析,绘制出了校正前的频率特性曲线,并对其进行了之后校正,又绘制
出了校正后的频率特性曲线,使系统的性能得到了改善。

目录
…….
第一章:
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要求:1、绘制系统的原理图
例如:
2、说明系统的工作原理 …………..
3、分析各部分电路,求出各个环节的传递函数
例如: (1)自整角机:作为常用的位置检测装置,将角位移或者直线位移转换成模拟
电压信号的幅值或相位。

自整角机作为角位移传感器,在位置随动系统中是成对使用的。

与指令轴相连的是发送机,与系统输出轴相连的是接收机。

12[]s u k k εεθθ
θ=-=
在零初始条件下,拉式变换为 ()u k s εεεθ=
(2)功率放大器: ()[()()]a a t u t k u t u t =-
在零初始条件下,拉式变换为 ()[()()]a a t u s k u s u s =-
(3)两相伺服电动机:
2
2()
()
()m m m
m a d t d t T k u t dt dt
θθ+
=
在零初始条件下,拉式变换为2
()()()m m m a T s s s k u s θ+=
(4)直流测速电动机:
()()m t t
d t u t k dt
θ=
在零初始条件下,拉式变换为()()t t m u s k s s θ=
(5)减速器:
21
()()m t t i θθ=
在零初始条件下,拉式变换为 21
()()m s s i
θθ=
各部分元件传递函数
(1)1()
()()
u s G s k s εεεθ=
=电桥 (1)
(2)2()()()
a a u s G s k u s =
=放大器 (2)
(3)3()
()()
t t m u s G s k s s θ=
=测速机 (3)
(4)4()
()()
(1)
m m a m s k G s u s s T s θ=
=
+电机 (4)
其中 ()m a m a m m e T R J R f C C =+是电动机机电时间常数;
()m m a m m e K C R f C C =+是电动机传递系数
(5)25()1()()
m s G s s i
θθ=
=
减速器 (5)
4、绘出系统的结构框图,求出传递函数 位置随动系统的结构框图
开环传递函数:2
2
5500()(1)40a m m a m t K K K H s T s K K K s
s s
ελ==
+++ (6)
闭环传递函数:2
5500()405500
F s s s =
++ (7)
注:这其中的各个参数值要求自己选择,但是不用做详细说明,之后根据上面两个传递函数可以求出系统的ω、ζ值。

第二章:系统性能的分析
利用传递函数进行下列分析:
1、 分析稳定性,可以选择所学的任何一种方法,例如劳斯判据。

2、 分析快速性(因为随动系统对快速性要求高) 得出分析结果
第三章:系统校正
为了提高快速性对系统进行校正
1、
绘制出校正前的频率特性曲线
图略
得出校正前,截止频率 68.4/c rad s ω=;相角裕度30γ︒=;幅值裕度32.8810h =⨯。

2、 分析得出应该选择什么类型的校正装置,进行校正。

① 利用所学知识求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② 绘制出校正后的曲线
③ 根据波特图得出截止频率、相角裕度、幅值裕度。

④对校正前后装置进行比较(例如:校正前,截止频率 68.4/c rad s ω=;相角裕度
30γ︒=;幅值裕度3
2.8810h =⨯。

对开环传递函数进行串联滞后校正,减小未校正系统中
的中、高频幅值,以降低系统截止频率,从而提高相角裕度。

故得到校正后,截止频率41.7/c rad s ω=;相角裕度40.87γ︒=;幅值裕度32.8810h =⨯。

校正后,系统的相角裕
度提高近十度,稳定性变得更好。


以上为基本设计步骤,根据不同的选题可以有所偏差,但是必须具备三大内容:建模、性能分析、校正(必有校正前后曲线)。

由于编写匆忙里面的实例仅作参考。

自动化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