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及指导书

合集下载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与指导书2(桩基础)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与指导书2(桩基础)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与指导书2(桩基础)桩基础课程设计任务书1.工程地质资料建筑场地土层按其成因、土性特征和物理力学性质的不同,自上而下划分为4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见表1-1,勘察期间测得地下水混合水位埋深为2.0m。

地下水水质分析结果表明,本场地地下水无腐蚀性。

土层主要物理力学指标表1-1土层代号1-22-12-23名称厚度m2.09.04.0>10含水量w(%)38.226.721.6天然重孔塑性度?隙ps指数(kn/m3)比empaip18.818.919.620.1十九点八一五一二液性指数IL1 00.600.4直剪试验(直快)内摩擦角??杂填土灰色粉质粘土灰黄色粉质粘土粉砂夹粉质粘土212025内聚力c(kPa)121615压缩模量es(mpa)4.67.08.2承载力标准值FK(kPa)1202202601.020.340.750.540.61.02、桩基设计数据建筑桩基安全等级为2级。

已知上部框架结构由柱子传来的荷载:vk=3200kn,mk=400kn?m,hk=50kn。

柱的截面尺寸为400mm?600mm。

承台底面埋深d=2.0m。

根据地质资料,以灰色黄土粉质粘土为桩端持力层,钢筋混凝土预制桩截面尺寸为300?300mm,桩长10.0m。

桩身材料:混凝土为c30,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fc=15mpa,弯曲抗压强度设计值fm=16.5mpa;主筋采用4?16,其强度设计值fy=310mpa.承台材料:C30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FC=15MPa,抗弯抗压强度设计值FM=16.5mpa;抗拉强度设计值ft=1.5MPa桩静载试验曲线如图所示。

荷重p(kn)5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5005506006507000024沉降68十12一千四百一十六万一千八百二十s(mm)3.设计内容及要求图1单桩垂直静载荷试验的p-s曲线一(1)单桩竖向承载力极限值和特征值的计算(2)确定桩数和桩的平面布置(3)群桩中基桩受力验算(4)群桩承载力验算(5)承台结构设计及验算(6)桩及承台施工图设计:包括桩平面布置图、桩身配筋图、承台配筋图及必要的施工说明(7)需提交的报告:计算说明书和桩基础施工图。

合肥工业大学基础工程课程设计计算书+任务书钱德玲

合肥工业大学基础工程课程设计计算书+任务书钱德玲

一、注意事项 1. 本次课程设计为 1.0 周,请同学们合理安排时间,过时不交按旷考论处,特殊情况请事先说明。 2. 学号为:一、二班的同学,任务书中所有荷载乘以 0.9;学号为:三、四班的同学,任务书中所 有荷载乘以 0.85;五、六班的同学任务书中所有荷载乘以 0.8。 3. 遇到问题,应先查阅相关资料,看看自己能否解决,并积极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建议主动学习。 4. 指导老师每天(周末除外)都会在指定时间段到设计教师指导。 5. 下列情况之一者按不及格论处: 1 缺勤率达到 40%以上者; 2 抄袭; 3 提交资料不全者,最后提交的资料袋中应有:课程设计任务书、计算书、图纸。 4 态度不认真者。 5 未能在指定时间内完成指定任务者。 6 计算书或图纸出现较大错误者。 7 其他情况。
二、设计要求: (本次课程设计必须完成内容)
1.进行地基基础方案选型 选择基础方案,并作合理性说明。 2.进行地基设计计算 包括:持力层选择、地基承载力修正、软弱下卧层验算
3.进行基础设计计算(包括基础配筋) 包括:基础类型、底面积、高度的确定,抗冲切验算、基础弯矩、剪力及配筋的计算 4. 完成计算书一份。 包括:封皮、目录、摘要、正文、参考文献、封底。 要求:手写、字迹清晰、工整 5.绘制基础施工图 包括:基础平面布置 2#图 1 张比例 1:200、基础详图 2#图 1~2 张比例 1:30 要求:至少一半手绘、布图合理、线型正确、应有图框、标题栏且图面整洁。 6.独立完成,必须在设计教室完成(其它地方完成不认可) ,每天(周末除外)上午 8:00-11:30, 下午 14:30-17:30 必须在设计教室且不得做与本设计无关的事,指导教师每天检查进度。
角柱
`
边柱
冲切验算
角柱
基础高度 平均 Pj Pjmax Pjmin P2 P1 ex+ney 柱边截面 h h。 at at+2h。 am ft βhp Al Fl 抗冲切力 0.7 164.4444444 292.2666667 36.62222222 158.5777778 170.3111111 0.388648649 0.5 限值 变阶处截面 0.7 1.8 0.655 0.305 0.6 1.8 1.91 2.41 <b <b 1.255 2.105 1100 1100 1 1 1.337975 0.797975 391.0454933 233.2214933 < < 632.95925 494.35925 基础高度 平均 Pj Pjmax Pjmin P1 P2 ex+ney 柱边 I 截面 h h。 at at+2h 。 am ft βhp Al Fl 抗冲切力

桩基础设计指导书任务书

桩基础设计指导书任务书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设计指任导务书书城建系市政教研室2011-5-18一、《基础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1、设计题目:桥梁工程钻孔灌注桩基础设计2、设计目的《土力学地基基础课程设计》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设计和应用能力,经过本课程设计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桥梁地基桩基础设计方法。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1)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创新思想;(2)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学会运用桥梁地基基础工程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基础工程设计的一般规律;(4)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查阅技术资料的能力和分析计算能力,以及运用计算机绘图的能力。

3、设计内容(1)通过上部结构形式及荷载的要求,确定基础类别和形式;(2)通过对地质资料的分析,确定基础的埋深及对地基的验算内容;(3)根据设计题目要求的内容,通过查阅有关资料确定设计的详细内容和设计步骤;(4)验算桩基和承台的强度并进行配筋计算(选做);(5)编写课程设计报告;(6)绘制所设计的基础施工图。

4、设计要求(1)绘图符合规范要求;(2)提交纸质和电子文档设计成果各一份;(3)其余按学院、系规定。

5、评分标准采用五级记分制: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

优秀:能独立完成课程设计,计算书内容准确无误,内容全面,书写清楚。

图纸图面整洁,内容全面,图面标注正确,符合制图标准。

在设计过程中能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上课不缺席。

良好:能独立完成课程设计,计算书内容有少量一般性计算错误,内容全面,书写清楚。

图纸图面较整洁,内容全面,图面标注经提问后基本能符合制图标准。

上课不缺席。

中等:能独立完成课程设计,计算书内容有少量一般性计算错误,内容不全,书写较清楚。

图纸图面不够整洁,内容不全,图面标注基本能符合制图标准。

上课不缺席。

及格:尚能独立完成课程设计,计算书有明显错误,内容不全,书写潦草。

图纸图面较脏,内容不全,图面标注有明显错误,经提问后尚能正确回答。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2_设计任务书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2_设计任务书

设计任务书异丙醇是一种具有重大工业应用价值的化工产品,广泛应用于油墨、涂料、药品和电子工业等许多领域,尤其是异丙醇在电子工业等应用领域的发展,提供了相当可观的市场发展空间和机遇。

近年来我国异丙醇产能增长迅速,而国内异丙醇需求则呈平稳,还面临进口产品的竞争。

由于我国异丙醇现有产能多基于较为陈旧的工艺和装备技术,与绿色制造水准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导致现有产能的市场竞争力低下,产能利用率处于低位。

我国异丙醇行业要更好地前进,唯有遵循《中国制造2025》指出的发展方针,以创新驱动,发展资源多元化、低耗、高效、安全、清洁的绿色制造技术,才能迎来我国异丙醇产业可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景。

一、设计题目设计一座异丙醇生产分厂或为现有的异丙醇生产分厂设计技术改造方案。

二、设计基础条件1、原料原料类型及原料规格由参赛队根据资源调研结果自行确定。

2、产品产品结构及其技术规格由参赛队根据本队的市场规划自行拟订。

3、生产规模生产规模自行确定。

4、安全要求在设计中坚决贯彻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

5、环境要求尽量采取可行的清洁生产技术。

6、公用工程与总厂公用工程系统集成。

三、工作内容及要求1、项目可行性论证1) 建设意义2) 建设规模3) 技术方案4) 与总厂的系统集成方案5) 厂址选择6) 与社会及环境的和谐发展(包括安全、环保和资源利用)2、工艺流程设计1) 工艺方案选择及论证2) 安全生产的保障措施3) 先进单元过程技术的应用4) 集成与节能技术的应用5) 工艺流程计算机仿真设计6) 绘制物料流程图和带控制点工艺流程图3、设备选型及典型设备设计1) 典型非标设备一反应器和塔器的工艺设计,编制计算说明书。

2) 典型标准设备一换热器的工艺选型设计,编制计算说明书。

3) 其他重要设备的工艺设计及选型说明。

4) 编制设备一览表。

4、车间设备布置设计选择至少一个主要工艺车间,进行车间布置设计:1) 车间布置设计2) 车间主要工艺管道配管设计3) 绘制车间设备平面布置图4) 绘制车间设备立面布置图5) 运用三维工厂设计工具软件进行车间布置和主要工艺管道的配管设计5、装置总体布置设计1) 对主要工艺车间、辅助车间、原料及产品储存区、中心控制室、分析化验室、行政管理及生活等辅助用房、设备检修区、三废处理区、安全生产设施、厂区内部道路等进行合理的布置,并对方案进行必要的说明。

桥梁墩台基础工程课程设计

桥梁墩台基础工程课程设计

《桥梁墩台与基础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一、课程设计目的该课程设计是为了更好的掌握桥梁墩台与基础的一般设计方法,使其具备初步的独立设计能力;掌握如何综合考虑上部结构、水文、地质条件来进行一般墩台基础设计能力;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在综合性和实践性方面能力,以期能独立地、系统地完成一个工程设计的全过程。

二、课程设计题目某简支梁桩柱式墩、台设计三、课程设计内容和要求(一)课程设计内容1、设计荷载标准公路Ⅰ级,人群荷载—3.5KN/m2。

公路Ⅱ级,人群荷载—3.0KN/m2。

2、桥面净空5梁式:净7+2×1.0m。

6梁式:净9+2×1.0m。

3、上部构造注:冲击系数为1+μ=1.34、水文地质资料(a)(1土层天然容重(kN /m3)桩侧摩阻力(kPa)液性指数孔隙比中砂20.5 60粘性土19.5 65 0.4 0.8中砂厚度(m)(1) (2) (3) (4) (5) (6) 3.0 4.0 4.5 5.0 5.5 6.0(2墩帽盖梁顶标高:246m,常水位:242.5m,河床标高:240.5m,一般冲刷线:238.5m,局部冲刷线:235.2m。

水文地质资料(b)(1)地质资料标高20.00以上桩侧土为软塑亚粘土,各物理性质指标为:容重γ =18.5kN/m3,土粒比重Gs=2.70,天然含水量w=21%,液限w L=22.7%,塑限w p=16.3%;标高20.00以下桩侧及桩底均为硬塑性亚粘土,其物理性质指标为:容重γ =19.5kN/m3,土粒比重Gs=2.70,天然含水量w=17.8%,液限w L=22.7%,塑限w p=16.3%。

(2)水文资料墩帽盖梁顶标高:127m,常水位:125m,河床标高:122.00m,一般冲刷线:120.00m,局部冲刷线:118.00m。

5、主要材料(1)盖梁和墩身均采用C30混凝土;(2)承台与桩基采用C25混凝土;(3)主筋采用335HRB级钢筋;箍筋采用235R级钢筋。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2014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2014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任务及指导书一.设计题目:高承台群桩基础设计二.设计资料:1.构造情况上部结构为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桥,桥面宽度(净-10m+2×1.5m),为单向双车道行驶。

每个墩上纵向设两排支座,一排固定,一排滑动。

下部结构为桩柱式桥墩和钻孔灌注桩基础。

各位同学具体设计梁的情况按下式计算:梁的标准跨径(m)为:9.5+在班编号×0.5梁体(横向包括五片梁)自重(kN):(100+在班编号×2)×标准跨径盖梁自重:705kN墩柱高度:在班编号为单号的:4m;在班编号为双号的:5m;墩柱自重:在班编号为单号的:307.8kN;在班编号为双号的:384.8kN;承台平面形状:在班编号为单号的:矩形;在班编号为双号的:H形;平面尺寸宜根据自己的设计,在“基础课设基础构造图2014.pdf”的基础上进行修正,需考虑布桩的要求。

桩径:根据自己的设计,建议在0.8~1.5m间取值2.设计荷载汽车荷载公路I级、或汽车荷载公路II级,各班级荷载安排见表1。

表1桥梁2014级1-4班设计荷载一览表3 主要材料混凝土:承台与桩基1班和3班采用C35混凝土,2班和4班采用C30混凝土;钢筋:主筋钢筋采用HRB400,箍筋采用HRB335。

以上材料设计参数按《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规定取值。

4.计算方法承台以上构件按极限状态进行荷载效应组合,按《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 进行。

桩基础内力分析和验算,按《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进行。

桩基础配筋设计按《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进行。

5.其他参数汽车荷载冲击系数u 1:(应计算基频后确定,本课程设计简化粗略取值:单跨布载为1.15,双孔布载为1.0);支座中心至盖梁顶面的高度为0.1m。

注:设计时不考虑流水压力、风力等计算;由于承台和桩基础在横桥向的刚度较大,设计计算时不进行基础横桥向受力分析,仅考虑纵桥向弯矩及水平力作用下的结构分析。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1.1 本课程设计任务基础工程设计的任务通常包含:①方案设计:目的是确定地基基础的技术方案,包括地基持力层的选取和基础结构形式的确定。

②技术设计:包括地基检算和基础结构设计两者。

其任务是通过力学计算和结构措施两方面的手段来保证所设计的地基基础满足设计总体目标的要求。

本课程设计任务:①认真阅读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完成工程概况及地层介绍;②进行地基基础方案论证,选择切实可行的地基基础方案;③完成相应基础工程设计。

1.2 设计内容1.2.1设计计算(1)综合分析设计资料,对三种常用的房屋基础类型(刚性基础、钢筋混凝土扩展基础和桩基础)的技术合理性进行比较(限于课时,本次课程设计不考虑造价因素),选择较为合理的基础方案。

(2)确定所选基础的类型,平面尺寸及埋深等;(3)完成该基础(包括地基)的计算。

1.2.2图纸(1)基础总平面布置图(假定所有基础均与自己设计的基础相同);(2)基础结构图(应包含图纸说明和工程数量表)。

1.2.3设计计算说明书要求设计计算说明书通常应包含下述内容:(1)工程概况和设计任务。

包括:工程名称,场地位置,上部结构的类型、尺寸,本人承担的课程设计任务;(2)地质勘察资料介绍(勘查报告由老师提供);(3)方案论证。

包括:基础选型,尺寸拟定,地基持力层的选取。

需要阐明自己的思路和考虑的因素并列出必要的说明;(4)计算说明。

包括:计算项目,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方案调整的理由和结果。

需要阐明参数选取的理由、考虑的因素并列出必要的说明;设计计算说明书应制作成Word文档。

整个说明书应满足计算过程完整、计算步骤清楚、文字简明、符号规范和版面美观的要求,图纸应用CAD制作而且应该表达正确、布局合理和尺寸齐全。

说明书用16开纸张打印,和图纸一起装订成册,交任课老师评阅。

1.3设计依据及参考文献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5.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6.《基础工程》,华南理工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等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9月第二版7.《基础工程》,周景星等编,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9月8.《地基及基础工程》,顾晓鲁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9.《基础工程学》,陈仲颐、叶书麟,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墩台与基础工程课程设计

墩台与基础工程课程设计

《墩台与基础》课程设计任务书及指导书某桥桩柱式桥墩桩柱设计任务书一、设计资料1.设计荷载标准公路二级,人群荷载标准值2.5KN/m22.上部结构装配式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JT/GQB025-075)注:支座为橡胶支座,尺寸为纵×横×高,主梁间距:160cm。

3.水文地质资料盖梁顶面标高:616.20米设计水位标高:615.10米,常水位:612.05米;河床标高:610.75米,最低冲刷线标高为608.61米;地质资料为605.20米以上为粘性土,土侧摩阻力标准值85KPa,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 a0]为10KPa;603.15以上为卵石800,土侧摩阻力标准值150KPa,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 a0]为200KPa,603.15以下为强风化花岗岩,土侧摩阻力标准值150KPa,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 a0]为550KPa。

二、设计要求1、桩柱尺寸拟定2、活载反力计算(只计算顺桥向的反力)3、桩长计算4、桩柱内力计算5、配筋计算6、桩顶水平位移计算7、绘制桩身配筋图墩台与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指导书课程设计题目:某桥桩柱式过渡中墩桩柱设计由于同学们大多缺乏工程知识和设计经验,在开始阶段往往感到无从下手,为帮助同学们顺利完成本次课程设计,特编写了本课程设计指导书,供参考。

一、设计目的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掌握m法进行桩基础的内力计算和配筋的基本程序、方法和要求。

二、设计计算说明书通常应包含下述内容:(1)工程概况和设计任务。

包括:工程名称,场地位置,上部结构的类型、尺寸等;(2)地质勘察资料;(3)设计荷载;(4)方案设计。

包括:基础选型,尺寸拟定,地基持力层的选取。

需要阐明自己的思路和考虑的因素并列出必要的说明;(5)技术设计的过程。

包括:计算项目,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方案调整的理由和结果。

需要阐明参数选取的理由、考虑的因素并列出必要的说明;(6)由设计结果形成的桩身配筋施工图,该图用CAD制作完成;三、设计方法(1)拟定桩基础各部分尺寸盖梁顺桥向宽度的确定盖梁横桥向宽度的确定盖梁高度的确定桩直径及桩间距的确定(2)荷载计算取用纵向两孔满载(低水位)和纵向一孔布载(低水位)两种荷载组合;(3)计算变形系数α;(4)计算刚度系数ρ1、ρ2、ρ3和ρ4;(5)求解承台变位a,b, β和桩顶内力N i、H i、M i;(6)绘制桩身弯矩图,剪力图和桩侧土的横向抗力图;(7)单桩的轴向承载力检算;(8)桩身配筋计算1)按桩身的最大弯矩配筋,也可将桩分为两段分段配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λoy = aoy / ho
(25)
式中 Fl ——扣除承台及其上填土自重,作用在冲切
图 3 柱对承台冲切计算示意图
破坏锥体上相应于荷载效应基本组合的
冲切力设计值,冲切破坏锥体应采用自柱边或承台变阶处至相应桩顶边缘连
线构成的锥体,锥体与承台底面的夹角不小于 45°(图 3);
h0——冲切破坏锥体的有效高度;
18.9
0.826 27.0
20.0
qsik=200kPa; qpk=8000kPa
液限 (%)
39.5 43.5 38.0
液性指 数 IL
地下水位离地表 1.5m,且对混凝土无侵蚀性。 三、设计任务及要求
1.选用φ300 或φ400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进行设计,桩基安全等级取二级(桩身设计
1
从略)(网上查找预应力管桩图集,也可以进行灌注桩设计,直径取φ500)。 2.取桩数 n≥4 根与 n=3 根情况分别进行设计。(桩数可由桩径与桩长来调节)。 3.完成桩基平面布置及荷载、内力分析计算。 4.完成承台的各项验算。 5.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绘制施工图(应绘出设计方案的平面图及剖面图)。 6.要求结构合理,计算准确、全面,施工图设计技术措施可行,图纸表达正确、
(17)
M2
=
N max 3
(αs

0.75 4 −α 2 c2 )
(18)
4
As 2

γ 0M2 0.9 f y h0
(19)
式中 M1、M2 ——分别为由承台形心到承台两腰和底边的距离范围内板带的弯矩设计 值;
s——长向桩距; α——短向桩距与长向桩距之比,当α小于 0.5 时,应按变截面的二桩承台设计; c1、c2——分别为垂直于、平行于承台底边的柱截面边长。 (2)、桩基承台受冲切计算 a、柱对承台的冲切 矩形承台受柱冲切承载力可按下列公式计算(图 3)
n≥ F +G R
(5)
式中 F——作用于桩基承台顶面的竖向力设计值;
G——桩基承台和承台上土自重设计值(自重荷载分项系数当其效应对结构不利
时取 1.2;有利时取 1.0),对地下水位以下部分应扣除水的浮力。
桩的最小中心距参照规范执行。
2.2.4 各桩受力验算
中心荷载作用下
γ0N ≤ R
式中
N = F +G n
图 1 多桩矩形承台受弯计算图
∑ M x = Ni yi
(10)
Asx

γ 0M x 0.9 f y h0
(11)
∑ M y = Ni xi
(12)
3
Asy

γ 0M y 0.9 f y h0
(13)
上式各量物理意义见规范。 b、 三桩三角形承台的受弯简化计算 如图 2 所示,等边三角形承台由承台形心至承台边缘距离范围内板带的弯矩设计值
Fl ≤ 2[β ox (bc + aoy ) + β oy (hc + aox )]β hp f t h0 (20)
∑ Fl = F − N i
(21)
β ox = 0.84 /(λox + 0.2)
(22)
β oy = 0.84 /(λoy + 0.2)
(23)
λox = aox / ho
(24)
式中 λ11、λ12——角桩冲跨比;
(37) 图 6 三角形承台角桩冲切计算图
a11 、 a12 ——从承台底角桩内边缘向相邻承台边引 45°冲切线与承台顶面相交
1
一般应选择压缩性低而承载力高的较硬土层作为持力层。 桩端全断面进入持力层的深度,对于粘性土、粉土不宜小于 2d(2.5d 省规),砂土 不宜小于 1.5d(2d),碎石类土不宜小于 d(1.5d),强风化或全风化岩不宜小于 d。 2.2.2 基桩竖向承载力 基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
R = ηsQsk γ s + η pQ pk γ p
3.工程地质资料 经工程勘察,场地土层可分为五层,现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1)人工填土:厚度 1~2.5m,未完成自重固结。 (2)淤泥质土:厚度 10.0~15.3m,呈软塑状。 (3)粘土:厚度 0.7~2.1m,呈可塑状。 (4)粉质粘土:厚度 2.0~6.2m,呈硬塑~坚硬状。 (5)强风化岩:厚度 20m 左右,风化强烈,并夹有石英脉。 各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见表 1。
M 及等腰三角形由承台形心至承台两腰和底边距离范围内板带的弯矩设计值 M1、M2 及相 应配筋的计算公式分别为
等边三角形承台
M = N max (s − 3 c)
(14)
3
4
As
=
As1
=
As 2

γ 0 M (15) 0.9 f y h0
式中 M——由承台形心至承台 边缘距离范围内板带的弯矩设计 值;
β1x、β1y——角桩冲切系数; λ1x、λ1y——角桩冲垮比;其值满足 0.2~1.0;
c1、c2——从角桩内边缘至承台外边缘的距离;
a1x 、 a1y ——从承台底角桩内边缘引 45°冲切线与承台顶面或承台变阶处相交点至角
桩内边缘的水平距离; h0——承台外边缘的有效高度; 三桩三角形承台受角桩的冲切承载力按下列公式计算(图 6)
Nmax——扣除承台和其上 填土自重后的三桩中相应于荷载 效应基本组合时的最大单桩竖向 力设计值;
s——桩距; c——方柱边长,圆柱时
c=0.866d(d 为圆柱直径)。 等腰三角形承台
图 2 三桩三角形承台
(s

0.75 4 − α 2 c1 )
(16)
As1

γ 0M1 0.9 f y h0
清晰。 7.提交设计计算说明书一份,施工图纸 2 张(建议用 2 号绘图纸,1:10~1:30)。
四、设计步骤(供参考) 1. 确定桩型,桩基持力层,承台埋深及高度,桩长。 2. 初步确定基桩承载力。 3. 初步确定桩数、桩的平面布置及承台平面尺寸。 4. 确定基桩承载力设计值及其桩数。 5. 确定承台尺寸。 6. 计算桩顶荷载设计值。 7. 承台抗冲切验算。 8. 承台抗剪验算 9. 承台受弯承载力计算及其配筋计算。 10.承台局部受压计算。 11.绘制施工图。
F——柱根部轴力设计值;
5
∑Ni——冲切破坏锥体范围内各桩的净反力设计值之和; 三桩三角形承台(图 4)可按下式计算:
Fl ≤ [β ox (2by + a y1 + a y2 ) + (β oy1 + β oy2 )(bx + a x )]β hp f t h0
(26)
式中 ax 、 a y1 、 a y2 ——冲跨,冲切破坏锥体侧面顶边与底边间的水平距离;
基础工程
课程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
周爱兆 梅岭 编
江苏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2012.06.10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题目 某多层建筑桩基础设计
二、设计资料 1.建筑地点:镇江市区。 2.桩基受力情况 某多层建筑一框架柱截面为 400×300mm2,柱底在地面处的荷载设计值为:轴向力
F=3200KN;弯矩 M=150+ i×5kN·m(i 为学号);水平力 H= j×30kN(j 为班号)。(M、H 作用于柱的长边方向且均为从左指向右)。
底部角桩
Nl

β11 (2c1
+
a11
)
tan
θ1 2
β hp
f t h0
(32)
β 11
=
0.56 λ11 + 0.2
(33)
λ11 = a11 / ho
(34)
7
顶部角桩
Nl

β12 (2c2
+
a12
)
tan
θ2 2
β hp
f t h0
(35)
β 12
=
0.56 λ12 + 0.2
(36)
λ12 = a12 / ho
)]β
hp
f t h0
β 1x
=
0.56 λ1x + 0.2
β 1y
=
0.56 λ1y + 0.2
λ1x = a1x / ho
6
(27) (28) (29) (30)
λ1y = a1y / ho
(31)
图 5 矩形承台角桩冲切计算图
式中 Nl——扣除承台和其上填土自重后的角桩桩顶相应于荷载效应基本组合时的竖 向力设计值;
(2)、条形承台和柱下独立桩基承台的厚度不应小于 300mm。 (3)、承台埋深不应小于 600mm。 (4)、承台混凝土强度不宜小于 C20;承台底面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宜小于 70mm;当设素混凝土垫层时,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 40mm;垫层厚度宜为 100mm,强 度宜为 C7.5 或 C10。 (5)、矩形承台配筋宜按双向均匀通长布置,钢筋直径不宜小于φ10,间距应满足 100~200mm;三桩承台应按三向板带均匀配置,最里面三根钢筋相交围成的三角形应 位于柱截面范围以内。 (6)、桩顶嵌入承台的长度,对大直径桩不宜小于 100mm,对中等直径桩不宜小 于 50mm;对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宜取 100mm(省规)。 (7)、混凝土桩的桩顶主筋应伸入承台内,其锚固长度不宜小于 35 倍主筋直径, 对于抗拔桩基不应小于 40 倍主筋直径。对预应力混凝土管桩锚固长度不得小于 50 倍纵 向钢筋直径且不小于 500mm;当采用插筋时,插筋数量可取 4φ14~4φ22,插入管桩顶填 芯混凝土长度不宜少于 1.2m,锚入承台长度不宜少于 35 倍钢筋直径,填芯混凝土强度 不得低于 C30(省规)。 (8)、布桩时宜使桩基承载力合力点与竖向永久荷载合力作用点重合。 (9)、预制桩的混凝土强度不应低于 C30;灌注桩不应低于 C20;预应力桩不应低 于 C40。 (10)、有抗震要求的柱下独立桩基承台,纵横方向宜设置连系梁。 (11)、其余要求参照有关规范执行。 2.2 桩基设计与计算 2.2.1 持力层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