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落空间解析 (1)
国内著名建筑空间解析案例

国内著名建筑空间解析案例总体布局拙政园全园占地78亩(约52000平方米),分为东、中、西和住宅四个部分。
拙政园中现有的建筑,大多是清咸丰九年(公元1850年)拙政园成为太平天国忠王府花园时重建,至清末形成东、中、西三个相对独立的小园。
东花园(原归园田居)开阔疏朗,中花园(原拙政园)是全园精华所在,西花园(原补园)建筑精美,各具特色。
园南为住宅区,体现典型江南地区传统民居多进的格局。
园南还建有苏州园林博物馆,是一座园林专题博物馆。
拙政园全园的水面较大,山径水廊起伏曲折,古木蔽日,山光水影,富有自然的意趣。
拙政园总体布局采取分割空间、利用自然、对比借景等造园手法,吸收我国古典传统的绘画艺术,因地造景,景随步移,是极具江南特色的典型园林。
其东园富有田园美景,西园布局雅致,中园为全园的精华所在,以远香堂为主厅,亭台楼榭,疏朗自然。
水体设计据《王氏拙政园记》和《归园田居记》记载,园地居多隙地,有积水亘其中,稍加浚治,环以林木,地可池则池之,取土于池,积而成高,可山则山之。
池之上,山之间可屋则屋之。
充分反映出拙政园利用园地多积水的优势,疏浚为池;望若湖泊,形成晃漾渺弥的个性和特色。
拙政园中部现有水面近六亩,约占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一,凡诸亭槛台榭,皆因水为面势,用大面积水面造成园林空间的开朗气氛,基本上保持了明代池广林茂的特点。
院落空间拙政园的园林建筑。
早期多为单体,到晚清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
首先表现在厅堂亭榭、游廊画舫等园林建筑明显地增加。
中部的建筑密度达到了16.3%。
其次是建筑趋向群体组合,庭院空间变幻曲折。
如小沧浪,从文征明拙政园图中可以看出,仅为水边小亭一座。
而八旗奉直会馆时期,这里已是一组水院。
由小飞虹、得真亭、志清意远、小沧浪、听松风处等轩亭廊桥依水围合而成,独具特色。
水庭之东还有一组庭园,即枇杷园,由海棠春坞、听雨轩、嘉实亭三组院落组合而成,主要建筑为玲珑馆。
在园林山水和住宅之间,穿插了这两组庭院,较好地解决了住宅与园林之间的过渡。
陕南前店后宅式院落民居建筑空间结构 “序”

陕南前店后宅式院落民居建筑的空间结构的“序”摘要:空间结构的概念大多用在复杂空间系统的研究中,比如城镇、村落空间等,在针对建筑的空间分析中则较少见。
就大部分陕南前店后宅式院落民居而言,虽表现出复合性空间的特征,然而空间的复杂程度还是极其有限的。
本文通过空间结构的“序”结构来分析陕南前店后宅式院落民居整个群体的共同模式,解析其各组织单元之间的次序关系,完善此类民居的研究。
关键词:陕南前店后宅式院落民居空间结构“序”中图分类号:g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空间结构的“序”在空间结构“群”、“序”、“拓扑”三种模式之中,“群”指的是构成关系;“序”顾名思义就是秩序,指的是次序关系;“拓扑”指的是连通关系。
针对陕南前店后宅式院落民居建筑空间的研究,笔者认为可以这样理解这三种结构模式在其中的体现:民居是一个复合性空间,由多个空间单元组成,“序”结构在这里决定了各个空间单元之间的先后、主次、位序关系;就每个空间单元而言,“群”结构决定了空间要素(围合要素、结构要素、装饰要素等)之间的构成关系;“拓扑”结构在这里指的是民居空间的群体相关性与同构性,显得更加抽象。
(图1-1)。
2 陕南前店后宅式院落民居中的“序”“序”在《辞海》中的定义:次第,引申为按次第区分、排列。
“序是一种特殊的结构,其主要关系不再是逆向性关系,而是相互性的比较关系。
”在这里陕南前店后宅式院落民居空间系统中各个空间单元之间体现出比较性关系。
在陕南前店后宅式院落民居中,各个空间单元之间的历时性流线关系与共时性位序主次关系是普遍存在的。
与徽州民居相似,陕南前店后宅式院落民居的平面布局也以“合院”细胞单元组合而成。
这个细胞单元(图1-2)是“序”结构的最初体现:堂与房、间与厢的位置区分和形式的变化体现出了尊卑主次的基本空间等级;一虚一实、一放一收构成整个房屋空间序列的基调;而合院沿中轴的纵向交接生长不但形成最基本的空间演化,而且是以其为单元的空间等级与空间序列的重复和强化,并且还进一步在各三合院或者四合院之间造成新的等级之序和空间序列。
东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艺术研究

一、东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空间组合形式分析(一)空间尺度经过深入调查发现,东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空间尺度与南方天井或北方其他地区庭院的不同之处在于,东北大部分地区的传统村落建筑在建造时都具有显著的、围合尺度较为开阔的特点,这是因为我国东北地区地广人稀,人们将这种传统村落建筑形式亲切地称为院落。
东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的围合墙体与其他地区的建筑相比,不仅尺寸更加低矮,而且受到院落空间范围等因素的影响,这种院落尺度满足了人们生产、生活的空间需求。
东北地区的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无法像中原地区的村落建筑一样,设计为方正规整的样式,大多数村落建筑都是根据当地的地形条件,采用矩形设计方法,而室内空间则采用方正且左右对称的设计方式。
正是因为受到传统文化与自然观等相关因素的影响,东北地区村落的传统建筑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建筑空间并未采用垂直上升的设计思路,而是根据东北地区独特的气候条件,将水平横向延展设计理念作为本地区传统村落建筑设计的基础。
(二)空间组织如果站在宏观空间组织关系角度对东北地区常见的传统村落进行划分的话,东北地区的传统村落主要有面状型、带状型、团状型等几种。
因为东北地区具有独特的气候和环境,不仅资源丰富、土地肥沃、四季分明,而且其组团状人口规模与聚居效应为面状型聚居方式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对空间形体组织关系的分析发现,轴线设计方法在东北地区传统村落规划和设计中的应用,满足了传统社会背景下人们的审美规制和要求。
不管是城池建筑还是宫殿建筑,在设计之初正厅部分采用的都是空间对称布置的设计方法,这种空间形态组织形式对村落规划与民居设计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假如设计人员将空间形态分为若干个体块的话,那么不管是空间形态尺度复杂与否,都必须由一条无形轴线主导,按照方正规整的原则进行布置。
(三)空间围合东北地区的传统特色村落建筑对建筑空间围合、形态围合以及气韵围合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村落居民在准确反映空间围合特点的同时,将东北地区的传统文化风情、民俗民风等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晋商堡寨建筑空间解析

晋商堡寨建筑空间解析关键词:晋商;堡寨;建筑空间晋商于明代前期兴起,明中叶后发展迅速,清中叶达到鼎盛,清末又逐渐衰落,在明清商界雄踞长达五百多年。
晋商泛指以太谷、祁县、榆次、平遥、介休、灵石等为代表的晋中盆地的商人(晋商十大家族),不仅创造了雄厚的商业资本,也留下了丰厚的晋商文化。
晋商家族花费重金修建高墙院深的合院,为求自保再建堡寨,其修建的规模及布局更是体现出晋商实力与财力的雄厚,更反映出晋商富户有很强的忧患意识和防御自卫心理。
1晋商堡寨堡寨又称坞壁,是我国古代用于军事防御而修建的土城,堡寨的出现是冷兵器时代对于村落安全的考虑,属于防卫性能的建筑。
堡寨分为军事化防御为主的兵寨(古代驻兵堡寨遗址榆次长凝镇长凝村)和以修建城墙作为防御设施的普通民寨(榆次聂店村王家伽西寨)。
在晋中地区,堡寨大多指在村落外围区域主要是依靠乡村民众或晋商家族人员来自行修筑村寨和族寨,都属于独立自保防御的民寨,而兵寨只占一小部分。
因此,随着社会的动荡不安、战乱频繁,晋商为求自保不惜重金在故土修筑了不同规模的堡寨,堡寨的功能就有躲避战乱进行防御的特性。
如遇到酷暑炎热的夏季,堡寨还有避暑纳凉的休闲作用。
晋商堡寨始于明代嘉靖年间,兴于清代咸丰年间并不断的延续,分布区域在榆次、太谷、祁县、灵石、介休等地,主要集中在榆次、太谷的堡寨较多,目前大部分建筑处于废弃塌陷、毁坏严重。
数据采集到榆次曾有堡寨17座,现存13座,目前保存较完整的是榆次车辋常氏家族“崇原寨”;太谷曾有14座,现存12座,较完整的是太谷曹氏家族“青龙寨”;祁县乔氏家族和太谷武氏家族曾共同修建的榆次“东寨”;灵石修筑的寨较少,主要有马和乡“三清寨”。
2晋商堡寨的选址及规模晋中地区位于山西省中部,在太行山脉中段与太原盆地间。
东依太行山,西临汾河,北与省会太原市相邻,南与长治市、临汾市相交,东北与阳泉市相连,西南与吕梁市接壤。
晋中境内地形基本格局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东高西低,呈阶梯状分布,为修建晋中堡寨提供了有利的地势条件。
谈高家大院建筑布局影响分析

谈高家大院建筑布局影响分析关键字:高家大院建筑风格历史溯源摘要西安北院门 144 号高家大院始建于明崇祯十四年,距今 360 多年。
高家大院,位于鼓楼历史街区中的北院门街中段,院落布局沿北院门街向纵深方向展开,呈东西向布局。
院落由南北向并排的三进院落组成,在北院门街和西羊市街上有主次两个入口。
高家大院的门楼砖雕及房屋的木质构件刻花精细,具有典型的地方建筑装饰艺术风格。
该院落从房屋结构及室内家具陈设都完整地保留下来,这样完整的院落如今在西安已很难见到。
每年有大量的建筑专业学生,在专业课教师的带领下来这里实地考察和临摹测绘。
因此,研究高家大院建筑风格历史成因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了解我国西北建筑发展史的具有重要变迁。
1.1历史由来高家大院位于西安市繁华的商业街——北院门清真小吃街上,北院门144号,属高岳崧故居。
主人高岳崧祖籍江苏镇江,清同治十年参加科举考试被皇帝钦点榜眼。
明崇祯十四年至清同治十年,高家本族七代为官。
该民居属三院四进式砖木结构四合院,其主体是明崇祯年间建筑,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1966年,高家大院被收归国有。
1990年以前,在西安古城墙内,两三百年以上历史的老宅院占宅院数的一半以上。
但随着城市开发和低洼棚户区改造,老宅院逐渐消失,目前存留的老宅院尚不足1/200。
1.2平面结构西安北院门 144 号高家大院位于鼓楼历史街区中的北院门街中段,院落布局沿北院门街向纵深方向展开,呈东西向布局。
院落由南北向并排的三进院落组成,在北院门街和西羊市街上有主次两个入口。
高家大院院落南北宽42米,东西长63米,总建筑面积 2517平方米。
高家大院的空间格局是严格按照中国传统院落空间的等级制度理念来布置。
4.3.1 院落空间格局院落空间平面布局形式为串并联式,首先沿着院落的东西轴线将多进式院落空间展开,形成层层递进的空间效果,然后沿着南北向的多条轴线将两个院落并联起来,形成空间层次丰富的多轴线建筑群体。
北京四合院居住区域的景观空间分析-李瑞君

北京四合院居住区域的景观空间分析李瑞君摘要:胡同、院落,以及它们围合成的各种空间是旧城四合院居住区空间的主要类型。
院落空间就是四合院围合的内部空间;胡同空间是由以居住性功能为主的北京四合院建筑的台基轮廓线的彼此相接而界定的功能性邻里单元;而其中的小型公共空间是由四合院和胡同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围合而成的。
分析并利用旧城区已有空间的类型和特征,以及空间边界自身所蕴涵着的特质和独特性,有助于在今后的改造和更新中维护北京特有的胡同环境景观,同时对旧城区空间优化处理并创造新的空间类型,实现旧城区中边界的柔性化。
关键词:北京四合院;空间行为;活动类型;旧城区景观;空间类型;边界的柔性化北京旧城区的改造与更新一直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改造四合院建筑的同时,应该对整个四合院街区的整体性景观给予足够的关注,这样才能保持旧城区的风貌。
胡同、院落,以及它们围合成的各种空间是旧城四合院居住区空间的主要类型。
院落空间就是四合院围合的内部空间,很容易理解,也就不再加以论述;胡同空间是由以居住性功能为主的北京四合院建筑的台基轮廓线的彼此相接而界定的功能性邻里单元;而其中的小型公共空间是由四合院和胡同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围合而成的。
对于建城3000多年的古城和建都900多年的五朝古都的北京城来说,如果说北京胡同的形态结构像指纹一样印记并表达着城市的历史发展进程与民族的感悟方式,那么,作为胡同空间边界的临街建筑与宅院大门则是对城市错综复杂的内涵的一种微观叙述。
一、人的空间行为的分类人的行为有多种分类依据,行为所涉及的空间范围也可以作为行为界定的标准。
人的领域行为划定为三种空间层次。
①1.微观环境行为微观环境或称个人空间,是指机体占有的围绕自己身体周围的一个无形空间。
它与人体如影随形,有一定的伸缩性,与心理学家所谓的“个体间的距离”含意相同。
个人空间也可以扩大到一个领域单元,如房间内部的安排、回廊的尺度,以及独家居住的单元房和四合院院落等等。
城市传统院落空间分析

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以整体的环境风貌特 色体现着城市的文化与历史内涵, 营造出独特的历 史感与场所感,反映着城市发展的脉络。一座城市 能够延续下来,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中历史物 质空间的遗存, 取决于以历史遗存为代表的城市文 脉的发展与继承。 2 .保护地方特色 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色。 它是各自城市历史与文 化的积淀,是由市民从感知、认识到认同的过程。 传统院落是一种根植于地域文化的建筑空间形式, 是特定气候、地理条件下,人们运用特有的材料和 技术手段,利用或改造特定的自然地貌的结果,具 有明显的可辨性和可识别性, 同时也体现了独具特 色的民风民俗。在城市面貌逐渐趋同、地域特色逐 渐缺失的今天,一个城市只有保持它固有的特色, 在历史和文化的传承中才会具有真正的魅力。 3 .现代商旅需要 城市是一个有生命的机体, 始终处于变化发展 的状态。 传统建筑不会因为代表着过去而退出历史 舞台, 传统院落不但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 值,它的存在还可产生独特的商业价值。现阶段对 传统院落进行保护与再利用, 形成传统文化保护街 区,通过开展有益的民俗活动,发展地方经济,带 动商业和旅游业的发展, 以期有效地带动城市的发 展,在实现其经济价值的同时,也赋予传统院落新 的生命。 这是地域文化与现代商业文化融合的必然 结果,也是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策略。 本文系 2011 年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 “哈尔滨道外‘中华巴洛克’风格建筑与保护对策 研究”课题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2512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10 探析.中州 2.王建,张丽璐. 传统居住空间—“院落空间” 建设,2004.5 3 . 严敏. 对住宅院落空间的人文解读.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2004.5 4.刘原平,谢娜.寻中国传统建筑平面布局的源.山西建筑, 2009.3 5.杨海粟.中国传统院落空间在当代语境下的转译.山西建筑, 2009.12 6 . 杜春兰. 地区特色与城市形态研究.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1998.6 7.陶春春.北京传统院落空间的继承与创新.北京规划建设, 2004.2
沈阳地区村镇村民院落景观空间解析

院落群体的组合 方式有串联式 、 并联式 、 以及 自由组合式 , 并以 此为基础衍生出串并联 、 串并列 、 轴线 的移位与转折 等多种组 合方式 , 院落空间在统一 中显现出丰富的多样性。
与 精神 的庇 护 场 所 , 现 了 劳动 人 民对 生 活 的 热 爱 , 美的 真 体 对
挚追求。 关键词: 院落 景 观 空 间 构 成
维普资讯
沈 阳地 区村镇村 民院落景观 空间解析
Th e Anay i o heVi a e u ya d La d c p pa e o he y n e l s n t l g rCo t r n s a e S c fS n a g Ar a s l
二 、 沈 阳地 区村 镇 村 民 院落 景 观 空 间组 合
一 .
我 国传 统 院 落 发展 概 况
因 沈 阳地 区 的气 候 影 响 , 民住 宅 大 多数 以南 北 向 为主 , 村 这 样 能最 大 的接 受 阳 光 的照 射 。
在 中国 传统 释 名 工 具 书 中 , “ 落 ” 直 接解 释 只 出现 在 对 院 的
形 态 和 结构 关 系 。
大气磅礴是沈 阳地区村民庭院 的特色。
2 字 型 二
院 落 是 我 国传 统 建筑 的主 要 空 间组 织 形 式 。 早在 原 始 母 系 氏族 社 会 这 种 向心 与聚 合 的空 间息 象 就 已形 成 。在 姜寨 遗 址 中 , 种 分 布 已 经 很 明 显 。 在 此 之 后 , 有 向心 和空 间聚 合 这 具 特 点 的 院落 构 成形 式 逐 渐形 成 。
主 要 建筑 布 置 在 庭 院北 部 , 口区域 建 与主 建 筑 平 行 的一 入 排 建筑 , 为堆 放 杂 物 之 用 。 作 这 种格 局 使 庭 院 的封 闭感 加 强 , 不利 用 街 道 景观 的通 透 但 性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ˉArt Pan
院落作为建筑空间基本组织手法之一,有其独特的空间构成特征,在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之后,仍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建筑之中。
中国传统院落建筑的主要特征是以木构架房屋为主的封闭型院落式平面布局,其院落式空间组合形态,现知最早最严谨的实例出现在距今约3000年前的陕西岐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中。
此后随着高台建筑的逐步衰落消亡,除个别少数民族地区外,这种院落形式就成了中国建筑在平面布局上的主要形式。
一、设计目的
院落设计的宗旨在创作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景观,以此突出建筑并与建筑相协调。
设计运用相对经济合理的建材既保证了院落正常的建设需要,又使景观设计具有现代风格且经济适用。
院落空间模式现代化、实用化,成为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由传统建筑向现代表达的一种途径,同时也成为一种蕴涵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创作思考方式。
二、设计理念
1.设计强调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协调统一,创造一种既相对开放、便于人们交流的空间,又相对独立、私密的院落空间。
2.设计强调现代简洁与自然相协调。
构筑物的造型选择与建筑相协调的现代风格,在种植物上追求一种自然的环境。
3.设计力求将现代实用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现代感极强的长廊可满足休息功能,艺术感十足的跌水墙可改善院落内的环境,为干燥的环境带来一丝院落所特有的温润。
4.设计重点突出个性,也强调与建筑的和谐统一。
造型上选择与建筑相协调的现代风格,材料上选择与建筑材料相配套的木条和钢架结构,颜色也尽量配合建筑以达到视觉上的统一。
三、设计要点
1.相对私密的院落设计。
院落设计运用相同的元素,不同的组合形成各个院落独特的风格,将景观小品和水池设计安排在院落的入口,以欢迎的姿态来表达每个院落亲切的个性。
通过院落内相对较少的铺装和丰富的植物配置来强调生态的一面。
2.院落间的开放式设计。
院落与院落之间是相对开放的自然空间,这部分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类是纯自然的空间,主要以乔木和灌木丛为主,其间设计一些汀步式的小路,营造出相对静谧的气氛;另一类是以水系为主的休闲空间,中间有穿流的小溪和宁静的湖泊,形成一处处休闲的场所;第三类是以行车和停车为主的干道空间,两边是起伏的地形和相互交错的停车位,使穿行在主干道中的行人
同样能够感受到自然的气息。
3.强调四季分明、各有千秋的种植设计。
每个
院落都有各自相对独立的季相特征,形成不同的特
色,以乔木和常绿树种为主的公共空间,营造出植
物包围村落的空间感受。
四、院落空间的塑造
院落作为社区活动的中心早在公元前就形成
了,它的形态已根植于社区生活的群体意识中。
其
可识别性的利用一直延续到现代,也体现在景观设
计中。
在院落的边缘围合着房屋,房屋与院落保持
距离,房屋的位置反映了院落的形状、宽窄、朝向,
房屋之间形成了私密和半私密的外部空间。
院落内
的路径编织成网络,路径是绿色的空间,是交流的
空间。
它们由广场、草地、小径、花架、喷泉等组
成。
院落由此成为社区活动的中心,成为社区可被
识别的标志。
1.风景设计
风景是院落和街道的表层,它定义了空间的性
格:公共、半私密、私密。
风景元素定义了院落、
街道和建筑的界面。
界面决定了院落、街道和建筑
的关系是柔和的(院落—建筑),也是分隔的(街
道—建筑)。
风景并不止于界面,它蔓延到私家
庭院和建筑的立面,它是建筑内部空间的延续,并
最终成为其一部分。
2.建筑设计
建筑决定性地定义了院落和街道的边缘。
内部
空间的功能和外部风景对它的影响决定了每个面开
敞、封闭和半封闭的特性。
中国传统的住宅院落似乎从来就不缺少风景园
林,文化的积淀使造园技艺在历史上曾经达到相当
高的水平,苏州园林艺术也已经成为历史文化遗产
得到保护。
但景观一词却又似乎是一个“舶来品”,
景观设计在国内的兴起不过只有短短几年的历史。
从先造住宅,然后将空白土地种树、植草加以点
缀,到有计划地规划景观环境。
五、院落中种植设计原则
在院落植物的配置方面:一方面,我利用各种
植物相互之间的配置,来考虑植物种类的选择,树丛
的组合,色彩、季相以及意境;另一方面我用植物
与其他园林要素如山石、水体、建筑、园路等的关
系来配置。
易长易管原则:院落中普遍的绿化宜选择易于
管理、易于生长、少修剪、少虫害、适宜当地气候
的植物品种,并以速生植物为主导。
功能性原则:植物应与环境的功能相适应,如
考虑遮阳。
根据城市的气候特点来选择植被。
艺术效果原则:要考虑四季的绿化效果,并注
重其层次感以及乔、灌、草的立体搭配和种植群落
的形成。
六、现代庭院设计对设计师的要求
古人“家”是房屋,“庭”则是空地,“家庭”,意
思是说一个“家”多少有点空地才像样。
但是在现
代城市生活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这个“庭”渐
渐地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
今天当人们开始对现
代居住模式“躯壳化”以及钢筋水泥的建筑森林产
生厌倦的时候,我们扪心自问,现代住宅如何来实现
这样一种和谐的居住环境,现代生活是否还需要院
落空间,在城市高密度的居住条件下,设计师怎样重
新引入院落空间,如何将传统建筑中院落空间的处
理手法融合到现代住宅的设计中,去改善人们居住
的整体环境,改善我们的建筑设计。
这些都应该成
为当代景观设计师深刻思考的问题。
院落不只是一种视觉形象,而是生活场景的体
现和全身心的体验,优秀的设计首先必须是生态
的、人性的,然后才是视觉和功利等方面的权衡。
所以,院落绝不仅限于视觉感受,必须解决交通、
功能、邻里关系、活动内容、生态等各个方面的问
题。
院落设计应与人的生活内容建立关系,形式表
现不是目的,现代庭院关注人类生活的景观。
设计
中注意以下三个关系。
传统与现代:文化要得以传承,需要尊重历史
与传统,不能笼统地认为传统就代表陈旧与落后而
将其摒弃,但如果仅局限于传统而不加以完善与发
展,那历史便无法向前迈进,社会也不会进步和发
展。
现代庭院的发展是在传承的基础上日益完善的
结果。
然而,传承并不是设计师一定要去追随的东
西,一味地追求“文化”在设计形式上的表达实际
上是对文化的玷污。
自然与人工:庭院设计必须研究生态学,人类
置身于偌大的生态系统,设计师不可能重新建立一
个全新的生态系统,所以,首先要理解大的景观环
境,不管是多大规模的项目都必须融合到客观的生
态系统之中。
艺术与经济:并不是用金钱就能堆砌出好的作
品,艺术创作与经济投入是不成正比的,经济永远
是设计的基础条件,如何做到用最少的经济投入去
创造最大化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这是设计师必
须要面对的问题。
院落空间解析
文ˉ沈阳理工大学环境艺术设计教研室ˉ马博华孙文婧
艺术与设计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