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传统院落空间分析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院落空间对建筑的影响

中国传统院落空间对建筑的影响

浅析中国传统院落空间对建筑的影响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

人们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的改善。

当今中国居住环境和建筑空间都发生了空前的变化,传统的院落空间形式已经满足不了人们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

因此,需要我们对传统院落空间进行重组和再生,满足当今社会新的居住和生活需求。

同时,我们对中国传统院落空间形式进行分析和探索,其空间组合手法、组织形式和与人际之间的关系,都为当今中国特色建筑形式提供依据。

关键词:院落空间;空间形式;建筑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1-0044-01《辞海》里“周垣也”是对“院”的解释,即“宫室有墙垣者曰院”,周围墙体以内的部分为“院”。

“落”含有定居的意思,例如聚落或者村落。

因此,院落应是由建筑四面围合成的露天开敞空间。

中国院落空间的形成,最早来自于人对居住空间的需求,早期的人类所需要的栖身之所。

之后,由于这种空间的功能逐渐由生存模式进化到对防御模式的需要,因此,使人类不得不加强对院落空间的利用。

最后,这种防御模式的功能要求,开始同地域文化联系起来,形成不同地域的院落空间形式。

院落是由建筑、墙体、植物、廊道等围合的,为人提供休息或工作场所的半私密,半开敞,又相对安全的私人空间。

《黄帝宅经》里说“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天伦之轨模……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挟,感通天地”。

所以,院落空间的组成形式,离不开人这一主体对空间的影响,应有“以人为本”空间组成概念。

以北方院落为代表的轴线对称式传统院落空间,具有强烈的空间秩序感,主次关系明确,主体建筑突出。

北方院落又以四合院为主,讲究坐北朝南,以南北纵轴对称布置和封闭独立围合成的院落空间,形式上有一进院,二进院等多做变化。

形成了一个符合人性心里,保持传统文化邻里邻外关系融洽的居住环境。

北方历来是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中心,这种严谨的对称式轴线院落空间不仅不会使建筑显得呆板,相反还增加了最为政治中心的严肃性和庄重性,气势上大气磅礴。

传统街巷空间形态特征分析及其现代化传承

传统街巷空间形态特征分析及其现代化传承

传统街巷空间的形态特征分析及其现代化传承摘要:街巷,是中国传统居住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一方面应加强对街巷的保护和更新;另一方面应深入对街巷内涵的挖掘,使其更具有实际意义。

本文通过对街巷空间的研究,试图寻找出这一传统空间的特征并探讨其在现代设计中的传承之道,并通过对磁器口的实例分析,进一步探讨了这种可能。

关键词:外部空间,街巷,场所,磁器口改造在悠久的历史规划中,“街--巷--院落”是我国城市空间组织的基本模式,街巷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居住形式正在被逐渐取代,我们的城市空间越来越多的向西方建筑--(围合)广场的形式转变,居住空间越来越硬性,远不如街巷空间的功能多用,情感柔性亲切。

一、街巷概念的界定1、古语中的街巷概念在古代,街巷都有道路的意思, 但又有区别, 其涵义不尽相同。

李劲松《园院宅释》:“巷:小于街的房间道,胡同。

”古时一般对直者称“街”,曲者称“巷”,是指城市中较窄小的街道。

春秋时,赵国首相蔺相如避让廉颇处之“回车巷”、颜回的居陋巷及“六尺巷”等即是。

2、建筑书籍中有关街巷的论述至今尚未有人对街巷空间给予建筑学上的严格定义,但在某些相关著述中也有所阐释,各有侧重:梁霄《传统城镇实体环境设计》:“街巷是城镇形态的骨架和支撑,街为城镇级道路,巷为街的分支,街巷布局多呈树枝状分布,街为干,巷为支。

”侯幼斌《中国建筑美学》:“各栋单体建筑横向毗邻布置,即为联排式布局,这主要出现在沿街、沿江等高线布置的街道店铺与街巷民居。

这种布局方式,……既可形成整齐有机的直街,又可形成自然、随机的弯转。

”2、本文中的概念街巷是住宅与大街联系的通道,是居民生活的舞台,与中国传统的城市格局和居住形态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二、街巷与空间尺度1、空间形态中的街巷与院《建筑空间组合论》提出:外部空间主要是借建筑体而形成的,而街巷正是借住宅而形成。

一方面我们可以视其从外部包围着住宅,联系着住宅;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将其视作是被住宅从两侧面围合而形成,巷与住宅存在着这种图底反转关系。

浅析传统街区街道空间

浅析传统街区街道空间

城市设计方法与理论·课程论文·2013年6月浅析传统街区街道空间姓名(学校)摘要:传统街区以独特的空间环境形态和场所魅力焕发起人们的思考。

分析研究传统空间的环境形态及其特征,探讨传统街区场所营造的城市设计原则, 是传统街区改造更新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研究了传统街区的街道空间,并对街巷的平面形态、街巷的比例与尺度、街巷的结点及其结点的形态进行了分析,指出充分了解街道空间对传统街区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传统街区建筑空间场所营造设计理念1引言传统街区带着信息的建筑,蕴含着改变人和历史的力量。

这些衰败的建筑从单点的保存,延伸至再生使用,更延伸到周围新建筑在设计时也会考虑与它们配合,这样就从点连成线,再发展成面,使地方呈现更和谐的面貌。

而它们之所以能扩展,也是因为再生或设计的着眼点都在于如何使生活更好和环境更好。

传统街区是指具有城市发展历史文化载体的城市区域,由具有历史文化特征的建筑群,传统街道以及广场空间组成,反映了历史文化和城市的特色。

传统街区应当具有城市历史风貌的相对完整性而且应是具有真实生活性的街区,我国传统街区的空间形态明显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古代哲学、政治、社会伦理等因素,传统街区的空间形态按照其表现和感知形式我们可以将其分为显性的物质空间环境要素和隐性的社会文化要素两部分。

下面由传统空间形态规划的特征进行分析:2特有的空间组合观念从我国古代的城市和建筑的布局中可以看出都非常地重视建筑之间的空间院落的组合变化$建筑组合一般表现为多层次多院落和多变化,一个院落接着一个院落从而形成不断发展下去的空间组合形式,从我国不同地区的同性质的民居的比较来看,如北京的四合院、山西晋中一带的窄形多进深住宅以及安徽徽州地区的民宅等多是在建筑空间的组合上追求叠屏封闭曲折幽静小中见大的空间环境,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传统城市中普遍采用的院落组织的空间形式是传统生活个性观念的强烈反映。

传统庭院的空间组织方式及空间形态

传统庭院的空间组织方式及空间形态

庭院设计:庭院是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组织形式最重要的空间原型。

本文通过庭院空间起源、特征和发展及其影响它的文化因素进行研究,从多角度来进行综合性的分析这些相关因素的作用方式。

进而运用类型学分析传统庭院空间形态,把传统居住庭院空间关系通过抽象,简化形态,从而归纳出来传统居住庭院的的本质空间关系和设计手法。

在此基础之上同时对现代建筑中庭院的发展,庭院在现代建筑中的功能,形式以及现代建筑中的相关的概念也做了归纳分析。

庭院设计:从中会发现传统庭院的空间组织方式及空间形态具备在现代建筑中运用的适应性。

并且从中国古代哲学出发,从传统智慧中可以看到古代中国的营造观念是希望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并且自然绝对比人造的建筑重要。

“庭院”这种空间组织形态正是这种智慧的建筑形式的体现。

以这个价值观为基础,来对中国传统庭院空间形态进行分析及这种空间组织的形式在现代建筑中应用,希望在传统的营造观里吸取营养,从问题的根源探讨,从而能更好的解决当下建筑面临的具体问题。

庭院设计: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城市化进程高歌猛进,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处在全球单一化的西方建筑样式己经成为主流。

大批的城市建筑被拆毁重建,普通人和整个社会最基础的生活处于被忽略的状态,讨论过去和现在的适当关系是当今的一个关键问题。

中国当今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引发一场关于建筑是否应该基于传统的讨论。

现代建筑的语汇来之西方,我们陷于价值观的混乱中,放弃了传统遗留给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同时也丧失了对自己文化理解的能力与自信。

但是任何一个民族和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自己历史文化的传统,再此之上才会拥有各自对生活不同的价值观,对生活的态度及生活方式。

而建筑这样一种产品,是人文、艺术和科技诸多因素影响下的结果,同时建筑文化也塑造着一个民族。

拷贝西方的建筑形式无疑也同样意味着拷贝着别人的生活的方式。

中国建筑如何走向世界?而我更想从中国传统庭院的空间形态这个方向能得到一些启示。

庭院设计:“在100年之前的中国,城市与建筑首先取决于以自然之道为约束的人文地理和以“山”“水”为沉思对象的景观诗学。

浅析西村大院空间布局中的“传统”意象

浅析西村大院空间布局中的“传统”意象

浅析西村大院空间布局中的“传统”意象摘要:文章从合院式布局、廊坊式街、四川“院坝”三个方面分析了成都“西村·贝森大院”的空间布局,从中寻找西村大院设计中对中国建筑传统元素、四川地域特色的吸呐与再现。

关键词:西村大院合院廊坊院坝在成都“西村·贝森大院”的设计中,刘家琨秉承了“当代手法、历史记忆”的建筑理念1,在空间布局设计中不仅将集体记忆与现代生活方式融为一体,更是将多种传统元素、地域特色以抽象的、隐喻的方式进行拼贴、叠合,表现出意味深远的“传统”意象。

1.合院式布局“西村·贝森大院”这个名称中的“大院”二字表明西村在进行建筑布局时采用了院落式的布局。

从早期的院墙围合、廊庑围合到后期的合院,中国建筑的“院落式”布局的形式可谓多样。

至晚唐起,由建筑围合的合院式布局逐渐成为了居住建筑最常用的形式。

西村整个建筑沿着基地周边以围合的方式布置:东、南、西三边建筑实体连续不断,北边为保留原有游泳馆而采用由柱子支撑立交坡道(跑道)形成虚围。

这种围合的方式介于合院式的“三合院”与“四合院”之间:北边由坡道形成的边界可以理解成“三合院”漏空的院墙与门廊;由游泳馆改造而成的多功能厅又可看成“四合院”的门屋与倒座。

这种介于“三合院”与“四合院”之间的微妙状态,使得西村大院呈现出围合而不封闭的姿态。

中国式合院有一个重要特征在于秩序性,这种秩序性通常以轴线的形式体现出来。

西村大院单从平面布置上来看轴线并不明显。

然而,北边界面双向坡道折线形式的对称性,配合着多功能厅及其南部延伸出的舞台,隐约的暗示了南北轴线的存在。

南边建筑的屋顶廊道形态与内院立面外挂楼梯的位置呼应并加强了轴线的存在。

暗藏的轴线,强调的是轴线本身所具有的象征意义,而不是通常由轴线所带来的对称性或等级差异性。

合院的“院”是一种向心型的空间,西村的向心性主要由屋顶的处理来体现。

屋顶上架起的步道将屋面分为两部分:朝向外侧的部分采用现代建筑喜爱的平屋顶,而朝向内院部分则略微向内倾斜,形成了“四水归堂”的感觉,体现了朝向内院的内聚力。

河南省安阳市老城区传统空间格局构成分析

河南省安阳市老城区传统空间格局构成分析

河南省安阳市老城区传统空间格局构成分析摘要:安阳老城历史悠久,是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本文通过分析安阳老城的历史沿革、古代城池的空间格局构成及当前老城区空间格局构成,初步提出了老城区保护建议,对安阳老城区保护与更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安阳市、老城区、空间格局Abstract: Anyang city with a long history is the country of the second batch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and the paper analyzes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old city of Anyang, ancient city spatial pattern and the spatial pattern of a old structure,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to protect the old, old of Anyang protection and update to have the certain reference value.Key Words: Anyang city, old city, space pattern历史沿革安阳市位于河南省最北部,是一座具有3300多年历史的古城,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约公元前1300年,商代国王盘庚在洹水岸畔建立了都城,称殷。

周灭殷后,殷都旧地属卫。

春秋时,先属卫,后属晋,称东阳。

战国时(秦昭襄王五十年),秦派大将攻克宁新中,将其改名为“安阳”,从此,“安阳”始见于史册。

东汉末年至两晋、南北朝,安阳先后成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6阁王朝的都城。

公元580年,北周灭北齐,焚烧邺城,邺民迁安阳,安阳故称邺郡(相州)。

公元1192年(金代),相州升为彰德府,明清沿用到民国初年。

浅析中国传统民居院落空间

浅析中国传统民居院落空间
1.1传统院落空间概述
1.1.1院落空间的定义
《辞源》:院落:庭院。 《玉海》:堂下至门,谓之庭。 《玉篇》:庭,堂阶前也。 《增韵》:有垣墙者曰院。 《辞源》:院者,周垣也。
整体概念上院落空间是
建筑、界面、庭院空间的一种组织体系 一种空间形态和组织关系 多种要素的统一
2.1传统院落空间概述
2.1.2院落空间的起源与发展
3.2.1北京四合院院落空间的生态特性 1 布局上争取正南朝向
调整方位与 入院路径
3.2典型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生态特性分析
3.2.1北京四合院院落空间的生态特性
2 调整尺度,争取日照
厢 房 避 让
3.3 传统院落空间的生态技术策略分析
3.1.1 院落比例尺度的控制
4.3 传统院落空间的生态技术策略分析
陕西半坡新石器时代遗址
院落雏形
河南偃师二里头夏末商初宫殿遗址
最早的廊院式建筑
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宫殿遗址
最早的四合院建筑
秦、汉、隋、唐
院落组织布局进一步成熟、发展
明清时期
空前发展、成熟定型
2.2传统院落空间的构成分析
2.2.1围合要素 1、主体建筑 2、围墙 3、回廊 4、影壁
2.3 传统院落空间的特点
3 建筑美包括空间美和实体美,而中国建筑突出地 强调空间美。
2.6 多层次的复合空间
室内外的复合空间,在构成方式上主要体现在空间围合面的 调节。其内化程度主要取决于以下三点:
1 围合界面的作用力:空间大小和尺度比 2 围合立面的内向性:建筑的内立面 3 围合空间的渗透度:庭院空间与室内空间的贯通
3.1 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的地域性特点和差异
3.1.1 建筑与气候、地理环境的密切关系

雷州潮溪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意涵分析

雷州潮溪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意涵分析

雷州潮溪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意涵分析□ 张 艳 黄启铨[摘 要] 基于潮溪传统村落及其周边自然环境的地形地势、建筑平面布局数据等基础资料,在进行充分的文献研究和现场调查与访谈的基础上,结合GIS技术和数理分析的方法,对潮溪村外部空间形态和内部空间形态的特点和意涵分析得出:潮溪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形成受中国传统堪舆理论、礼制思想和防御要求的深刻影响,是人们对自然物质空间形态认知与选择和精神文化与信仰等意识形态相互作用的外在表现。

[关键词] 象征意涵;空间形态;传统村落传统村落根植于区域历史文化生产力发展,是人类以族择居、聚居不断发展的一种重要形态。

传统村落亦是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智慧结晶,集中体现人与自然高度融合的人居环境,并创造人与人和谐共处的生产方式和生活状态,是研究现代人类生存条件的典型范例[1-2]。

不同历史时代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所形成的传统村落,承载着不同时期、地域、民族的文化信息,而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作为时代生活方式在物质空间上的投影,是其社会经济、意识观念、伦理道德、审美情趣、行为方式和社会心理等在地域空间上的折射[2-3]。

近年来不少学者广泛从中国传统文化、宗族礼制、宗教信仰、风水文化、传统习俗、防御意识等意识形态[4-6]以及自然环境、土地制度[7]等物质形态,多方面开展对传统村落内部形态形成机制的研究。

与此同时,交叉学科融合研究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刘大可运用聚落地理学与社会人类学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对传统村落的空间结构及空间意象的研究;王浩锋、叶珉采用空间句法的理论和方法,以村落功能布局表达研究村落空间格局的形成[4]。

本文基于潮溪传统村落及其周边自然环境的地形地势、建筑平面布局数据等基础资料,通过实地调研、文献分析,并利用GIS软件对潮溪村高程地势分析法,对潮溪传统村落空间布局形态进行图示化和数理化解读,揭示潮溪村格局象征意涵的特点,以丰富雷州半岛传统村落形态形成机制的研究方法与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以整体的环境风貌特 色体现着城市的文化与历史内涵, 营造出独特的历 史感与场所感,反映着城市发展的脉络。一座城市 能够延续下来,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中历史物 质空间的遗存, 取决于以历史遗存为代表的城市文 脉的发展与继承。 2 .保护地方特色 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色。 它是各自城市历史与文 化的积淀,是由市民从感知、认识到认同的过程。 传统院落是一种根植于地域文化的建筑空间形式, 是特定气候、地理条件下,人们运用特有的材料和 技术手段,利用或改造特定的自然地貌的结果,具 有明显的可辨性和可识别性, 同时也体现了独具特 色的民风民俗。在城市面貌逐渐趋同、地域特色逐 渐缺失的今天,一个城市只有保持它固有的特色, 在历史和文化的传承中才会具有真正的魅力。 3 .现代商旅需要 城市是一个有生命的机体, 始终处于变化发展 的状态。 传统建筑不会因为代表着过去而退出历史 舞台, 传统院落不但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 值,它的存在还可产生独特的商业价值。现阶段对 传统院落进行保护与再利用, 形成传统文化保护街 区,通过开展有益的民俗活动,发展地方经济,带 动商业和旅游业的发展, 以期有效地带动城市的发 展,在实现其经济价值的同时,也赋予传统院落新 的生命。 这是地域文化与现代商业文化融合的必然 结果,也是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策略。 本文系 2011 年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 “哈尔滨道外‘中华巴洛克’风格建筑与保护对策 研究”课题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2512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10 探析.中州 2.王建,张丽璐. 传统居住空间—“院落空间” 建设,2004.5 3 . 严敏. 对住宅院落空间的人文解读.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2004.5 4.刘原平,谢娜.寻中国传统建筑平面布局的源.山西建筑, 2009.3 5.杨海粟.中国传统院落空间在当代语境下的转译.山西建筑, 2009.12 6 . 杜春兰. 地区特色与城市形态研究.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1998.6 7.陶春春.北京传统院落空间的继承与创新.北京规划建设, 2004.2
围合的实体元素,墙既完成了空间布局的四面封 闭,又明确地将空间内外分隔开。也就是说,对于 建筑实体而言,院落是开放的外部空间;对于建筑 群外部环境来说,院落又属于四周封闭的内部空 间。因此,院落是兼具内部与外部双重功能的复合 空间。室内与室外、建筑与自然、围合与开敞的模 糊不定,体现了矛盾双方的和谐共生,也反映了人 类在与自然环境共生中, 不断认识自然和自我的过 程。 这种复合的特性是院落空间最为深刻的内在特 质, 也是中国传统对立统一的辩证哲学思想在建筑 中最典型的体现。 3 . 秩序性 传统民居院落无论是四合院,还是三合院,都 是以庭院为中心,南北向布置。这种空间安排体现 了一种自然的秩序, 意味着整个世界都被看成一种 具有方位感的结构空间, 不同的方向表现出不同的 意义,反映了宇宙四时变化的不同图景。 “家”在 这种时间与空间的同构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其根 深蒂固的伦理观念直观地影响着传统院落的空间布 局, “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 ,受中国古 代宗法制度的影响, 院落布局严格遵守家族伦理秩 序,包括与之相对应的院落尺度、建筑形制都要遵 循同样的秩序原则,同时院落还承载了亲情、乡 情、人情的和谐秩序。可见,秩序性决定了院落的 存在状态,是院落空间最本质的属性。 三、传统院落与城市空间 院落系统、胡同体系,构成了城市肌理的基本 骨架。如果把城市本身看做一个大系统,那么组成 这个系统的元素就是多个院落, 院落的风貌构成了 一个城市的风貌, 城市空间同时也就具备了院落空 间的普遍特性。 城市的形态既包括自然形态,也包括人文形 态;既有城市自身的表象特征,又涵盖城市纵深的 结构层次,这些要素直接决定着区域特色的形成。 中国城市的演变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 中国的传统 文化尤其注重精神层面, 导致了传统城市中建筑单 体在城市中的个体地位并不重要, 而强调的是建筑 与建筑、 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及由此而产生的深 层次的社会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传统院落空间 对城市意象空间及区域特色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 远比单纯的空间形态更为强大,意义更为深远。 四、城市传统院落空间的现实意义 1 .传承城市文脉 城市及其建筑是特定环境下历史文化的产物, 传统院落是人民群众生活起居的场所, 是城市与城
艺术与设计ˉ
ˉ ArtPan rama
城市传统院落空间分析
文ˉ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环艺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ˉ张红松
中国传统院落历史悠久,早在商周时代,以庭 院为中心的建筑布局形式的雏形就已出现。可以 说,从有建筑开始就存在院落,且传统院落的发展 始终与传统建筑的发展相辅相成,交相辉映。虽然 院落最初的功能仅是防御之用,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 和进步,其形式与功能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完善,并 成为传统居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一、 传统院落空间的类型及布局特点 传统院落空间,多为由房屋和墙围合而成的合 院形式,中轴对称,内向封闭。最为常见的是四面 围合,也有的为三面围合,依此构建可按围合界面 将传统院落空间分为四合院和三合院两种典型类 型。受历史文化及地域差异的影响,院落的布局方 式、 建筑的围合形式以及房间的位置都呈现出较为 典型的空间结构特点。 以四合院为例, 它是中国传统民居中最为广泛 的一种院落形式,其形制规则严整,正房一般坐北 向南,两侧各设耳房,正房下方是东西向两两相对 的厢房;正房对面为倒座,有些设有影壁,中心空 间形成一个宽敞而完整的庭院。 每一个院落为一个 构成单元,多个院落的拼接叠加,形成多层次的空 间组合。 所有的构成要素均严格按南北轴线纵深布 局,所有的组合都按照统一的基本结构水平展开, 形成了一个明确的以轴线对位的空间结构, 主次明 晰,秩序统一。 传统院落空间的布局形式及序列关系表象层次 复杂,实则暗合法理。纵向发展的空间延伸了空间 感知的深度, 符合人在空间体验过程中对于时空感 知的规律。 同时极其严整的布局体现了传统宗法制 度下家族聚居的家庭结构的特点。 二、传统院落空间的特征 1 . 内向性 传统城市空间层次极为分明, 即街坊—胡同 —四合院—住宅。 这一序列组织形成的逐层内 聚的方位导向, 使庭院自然地成为空间布局的几何 中心。空间由开放趋于封闭,从公共性过渡到私密 性, 这一转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中相对内敛 的性格特质。 同时院落也是生活在一起的人们日常 起居的中心,对于空间的“领域”界限要求明确清 晰,且尽量减少外界的干扰。因此传统院落空间对 领域感和归属感的极度强调, 以及在人的心理层面 上产生的深度影响, 使内向性成为院落最为突出的 空间特征。 2 . 复合性 传统院落空间顶部开敞,四周围合。作为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