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减负心得体会六篇

基层减负心得体会六篇

【篇一】

近日,中办印发《关于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减少、规范各类督查、检查、考核,减轻基层负担。以调研督查指导基层开展工作,应该是“扶上马、送一程”,而不是拖后腿,层层加码。要为务实的调查研究“松绑”,为基层减负,让基层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谋划工作,抓好任务落实。

调查研究是推进工作的“法宝”,不仅能够快速全面掌握第一手鲜活资料,还便于细化工作举措,不断推陈出新。然而,目前有少数调研“变了味”,调研、督导、检查往往“一锅烩”,甚至为了“下基层”而下基层,为了建台账而搞调研。一些基层干部反映,有时他们的工作就是“全天候”迎接调研督查。“五花八门”的调研,“眼花缭乱”的检查,变相给基层增加了沉重负担。

减轻基层迎接调研督查的负担,要改变过去的“老三样”。不能习惯于“固定套路”的工作方式,听汇报、查资料、看示范点,往往是工作汇报听了又听,归档资料查了又查,示范点看了又看,工作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做好工作统筹。多走走群众路线,不搞花拳绣腿,不要繁文缛节,不做表面文章。坐在炕头上、站在田埂上,通过和基层党员群众广泛谈心交心,听取意见建议,真正制定出符合基层实际、便于操作的

举措办法。

立足推动工作落实持续发力。调研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推进工作,因此要锲而不舍盯紧,不折不扣推动,决不能“玩概念”“打空转”。调研收集到的问题,既要在顶层设计上抓好统筹,也要充分考虑基层实际,不能大而空,摆了“花架子”。要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以清单方式列出每项工作的具体推进措施,确保思路清、措施实,让基层看得懂、抓得住、推得动。

【篇二】

为将“基层减负年”精神落到实处,我市积极推行“减负瘦身”计划,出台“加减乘除”硬招实招,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鲜明导向,将基层减负工作要求落地落细,进一步激发干部主动有为、攻坚克难的责任担当。

精化检查督查做“加法”,推动减负松绑。根据中办《关于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工作的通知》,督查、检查、考核等做好最精化安排,为基层“瘦身”松绑。改变以往贪大求全思路,市级层面精简考核指标,市直单位评估指标控制在15个以内,县(区、市)指标控制在30个以内,尽可能减少部门考核与专项考核,将绩效评估结果与干部年度考核、干部选用、评优评先直接挂钩,确保干得好的评价优,评价优的用得好。2018年,对市级层面的督查检查考核事项进行清理,总量减少了71.1%。同时,通过严格控制会议活动、文件简报等,全市性会议数量、发文数量明显下降。各县(区、市)出台整合岁末年初各类考核评

比的通知,除脱贫攻坚专项考核、县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外,其余考核评比项目一律叫停,或与年度考核整合进行。

澄清不实举报做“减法”,撑腰担当作为。各县(区、市)出台容错纠错实施细则,对容错条件、容错方式、免责减责、改错方式等予以明确界定,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加大不实举报调查复核、公开澄清力度,保护干部正当权益,促进干部担当作为。

坚持改进作风做“除法”,坚守清风正气。市委下发《关于开展“作风建设提升年”活动的实施方案》,大力开展“作风建设提升年”活动,确保2019年全市督查检查考核事项同比减少50%以上。加大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假作为”等四个方面15种突出表现和行为的整治力度。结合主题党日活动开展“刹人情歪风”、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等突出问题的专项整治。

激励干事创业做“乘法”,倡导基层首创。2017年市委出台《关于进一步激励干部干事创业的若干意见》,明确了用人导向、考核评价、表彰奖励、人文关怀、编制职数、能力培养、组织实施等7个方面共30条具体激励措施。坚持注重实绩、注重基层、注重平时、注重关键,先后提拔20名优秀乡镇(街道)党委书记担任副处级领导职务,19名长期扎根边远乡镇的优秀干部到市直单位担任科级领导职务;对2016、2017年抗洪救灾中积极作为、表现突出的3名干部予以提拔重用。重点面向全市基层一

线和“三大攻坚战”领域,组织评选了12名“创新型、担当型、实干型”干部和40名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树立担当作为先进典型,激励广大干部见贤思齐、奋发有为。

【篇三】

中共中央办公厅近日发出《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明确提出将2019年作为“基层减负年”。(来源:2019年3月12日人民日报)

基层处于国家治理的最底层,任何事情都要在基层落地生根,基层干部是落实政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其工作成效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其重要性、重要地位可见一斑。然而,一直以来,基层干部身上却背负了层层重压,压得喘不过气来,基层干部始终被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所累。《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的出台,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心系基层、关爱干部的深厚情怀,表明了党中央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持之以恒狠抓作风建设的坚定决心,树立了为基层松绑减负、激励广大干部担当作为的实干导向。那么,如何才能将“减负”工作落到实处呢?笔者认为:

为基层“减负”要真正落到实处,一方面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事实上,这些年来,给基层减负的声音不断、文件不少,但基层负担依然多如牛毛,基层干部始终被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所累,“减负”工作始终落不到实处。因此,各级各部门不能把为基层减负停留在口头上,雷声大、雨点小,更不能抓一阵好一阵,停

一停又反弹。这就要求上级机关、部门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在深化消化转化上下功夫,把理论学习的成效体现到增强党性修养、提高工作能力、改进工作作风、推动党的事业发展上。在制定政策、下达督查要求时,要加强统筹、科学整合,减数量、提质量,充分考虑基层的承受能力。党员干部则要牢记党的宗旨,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树立正确政绩观,真正把树牢“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的要求落到实处。

为基层“减负”要真正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从行动上狠抓落实。人们常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句话彰显了基层工作的职能与重要性。然而,一度以来,因为形式主义盛行,文山会海,没完没了的检查、考核、评比等都一股脑地往基层推,让基层单位变成了“万能”。形式主义是基层负担过重的直接“元凶”,让基层不堪负重,对基层工作造成了很大影响。为此,围绕为基层“减负”,当聚焦“四个着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层层大幅度精简文件和会议。发扬“短实新”文风,坚决压缩篇幅,防止穿靴戴帽、冗长空洞。少开会、开短会,开管用的会。提高会议实效,不搞照本宣科,不搞泛泛表态,不刻意搞传达不过夜,坚决防止同一事项议而不决、反复开会;二是要强化考核评价的结果导向,不以唯台账是举,不以材料论英雄,坚持做到看有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群众的评价怎么样来评价和考核一个地方和单位的工作。三是要着力解决解决督查检查考核过度留痕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