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坡彩陶_鱼_纹饰演变历程_王丽霞
仰韶文化半坡彩陶人面鱼纹盆这是一个神秘而意味深刻的图像课件

04
人面鱼纹盆的文化意义与传承
对现代文化的启示与思考
原始艺术与审美
人面鱼纹盆作为原始艺术的代表,展现了人类早期对美的追求和 表达方式,对现代艺术和设计具有启示作用。
文化多样性与交流
人面鱼纹盆作为特定地域文化的产物,反映了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交 流的重要性,有助于促进现代文化多样性和跨文化交流。
历史与考古价值
THANKS
感谢观看
仰韶文化半坡彩陶人面鱼纹盆这是一 个神秘而意味深刻的图像课件
目录
• 仰韶文化半坡彩陶人面鱼纹盆的起源与历 史
• 人面鱼纹盆的神秘图像解读 • 人面鱼纹盆的艺术价值与影响 • 人面鱼纹盆的文化意义与传承
01
仰韶文化半坡彩陶人面鱼纹盆 的起源与历史
仰韶文化半坡彩陶人面鱼纹盆的起源与历史
• 这是一个神秘而意味深刻的图像课件。
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在世界艺术史中的地位与评价
世界级艺术珍品
人面鱼纹盆作为中国远古时期的 艺术珍品,被世界各地博物馆收 藏和研究,被誉为中国史前艺术
的瑰宝。
艺术史上的里程碑
人面鱼纹盆是中国艺术史上的里程 碑之一,标志着中国远古彩陶艺术 的巅峰,对世界艺术史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高度评价与认可
人面鱼纹盆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 的高度评价和认可,被视为中国史 前艺术的瑰宝和世界艺术史上的重 要遗产。
人面鱼纹盆作为历史文物,对于考古学、历史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有助于深入了解古代人类社会和文化。
保护与传承的措施与建议
文物保护法律法规
01
制定和完善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加强对人面鱼纹盆等珍贵文物
的保护力度。
文物保护意识普及
02
加强文物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文物价值的认识和保护意
新石器时代人面鱼纹彩陶盆

新石器时代人面鱼纹彩陶盆
新石器时代人面鱼纹彩陶盆于1955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
为新石器时代前期陶器,多作为儿童瓮棺的棺盖来使用,是一种特制的葬具。
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面鱼纹陶盆出土于陕西西安半坡村,它成了中国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中陶器的典型代表,尤其是陶盆上的人面鱼纹,更是被誉为原始人类的艺术杰作。
在农业还没有产生的原始社会里,原始人是通过采集、狩猎等方式获取食物的。
他们的生存和自然界的变化往往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由于对自然界的这种过度依附,原始人渴望能够从变幻莫测的自然界,获得稳定的食物来源,从而健康地生存下去。
所以他们常常通过想象,创造出一些形象,当作神灵来崇拜,这便是图腾。
人面鱼纹的形象,很可能就是古人创造出的一种图腾。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早期彩陶鱼纹纹饰新释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早期彩陶鱼纹纹饰新释作者:唐延青来源:《丝绸之路》2010年第14期[摘要]半坡类型是仰韶文化的早期类型,鱼纹纹饰则是半坡类型彩陶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纹饰,在半坡类型文化早期多为单体鱼纹。
对于半坡类型彩陶鱼纹纹饰的研究,学术界提出了很多不同观点,本文在各家观点的基础上,对之作出一种全新的解释,认为半坡类型彩陶鱼纹纹饰体现了半坡居民对鱼在水中游的这一自然现象的渴望、向往以及对水底世界的好奇。
[关键词]半坡类型彩陶;仰韶文化;鱼纹纹饰[中图分类号]K8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14-0035-03半坡类型是隶属于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的重要文化类型之一,因1953年春发现于陕西省西安市东6公里处的半坡村,故名。
半坡类型存在的绝对年代在公元前4900~4000年,①延续了大约900年。
半坡类型文化的范围大致以渭河流域为中心,东到河南郑州,西抵甘肃天水,南至汉水上游,北达内蒙古河套地区。
渭、泾河流域的主要半坡类型文化遗存有华阴横阵、华县元君庙、渭南史家、临潼姜寨、西安半坡、邠县下孟村、宝鸡北首岭、秦安大地湾等遗址,汉水上游流域的主要半坡类型遗存有西乡何家湾、南郑龙岗寺、商县紫荆等遗址,晋南和郑州地区的主要遗存有芮城东庄村、陕县三里桥、洛阳王湾、郑州陈庄等遗址。
②其中,最典型的文化遗址是西安半坡和临潼姜寨。
一、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鱼纹纹饰仰韶文化时期正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阶段,彩陶也告别了“幼稚的童年期”,③开始进入繁荣期,因此,仰韶文化也被称作“彩陶文化”。
半坡类型属于仰韶文化的早期类型,其彩陶纹饰种类繁多、异彩纷呈。
半坡类型的彩陶纹饰中常见的几何纹有宽带纹、平行斜纹、三角纹、网纹等,常见的动物纹饰有鹿纹、鱼纹。
鱼纹和由鱼纹演变的各种图案以及人面纹与鱼纹相结合的纹饰是最具特色、最有代表性的彩纹。
这些纹饰和全国其他地区发现的彩陶纹饰一样,不仅开启了我国的艺术宝库之门,传递着远古时代的文化信息,同时也留下了让人难以理解的谜团。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早期彩陶鱼纹纹饰新释

寺 、 县 紫 荆 等 遗 址 , 南 和 郑 州 地 区 的 主要 遗 存 有 芮 商 晋
城 东 庄 村 、 县 三 里 桥 、 阳 王 湾 、 州 陈 庄 等 遗 址 。② 陕 洛 郑 繁 衍 相 关 。 在 距 今 60 ” 0 0多年 前 的半 坡 氏 族 公 社 时 期 , 其 中 , 典 型 的文 化 遗 址 是 西安 半 坡 和 临 潼 姜 寨 。 最
游 流 域 的主 要 半 坡 类 型遗 存 有 西 乡 何 家 湾 、南 郑 龙 岗
( ) 殖 崇 拜说 一 生
闻 一 多 先 生 在 《 鱼 》 写 道 : 中 国 人 上 古 起 以 鱼 说 中 “
象 征 女 性 . 征 配偶 , 鱼 的 这 一 象 征 意 义起 源 与 鱼 的 象 而 繁殖能力最强 , 而且 与 原 始 人 类 的崇 拜 生 殖 、 视 种 族 重
时 也 留下 了让 人 难 以理 解 的 谜 团 。
代 的 彩 陶和 彩 绘 陶 》 一 文 中 指 出 :半 坡 类 型 的一 些 氏 “
代 有 很 多 传 说 涉 及 “ 妇 ” 即 象 征 生 育 之 神 。④ 鱼 .
( ) 腾 崇 拜 说 二 图 “ 腾 ” 词 来 源 于 印第 安 语 “oe , 早 源 自美 图 一 ttm” 最 洲 印第 安 人 鄂 吉 布 氏 族 的方 言 , 为 “ 的 亲 族 ” “ 意 它 、 它 的标 记 ” 表 示 氏族 徽 号 或 标 志 。 原 始 人 的 信 仰 中 , , 在 认 为 本 氏族 人 都 源 于 某 种 特 定 的物 种 , 多 数 情 况 下 . 大 被
化 早 期 多 为单 体 鱼 纹 。对 于 半 坡类 型彩 陶鱼 纹 纹 饰 的 研究 , 术 界 提 出 了很 多不 同观 点 , 文 在 各 家 观 点 的 基 础 上 , 学 本 对 之 作 出一 种 全 新 的 解 释 , 为半 坡 类 型彩 陶 鱼纹 纹 饰 体 现 了半 坡 居 民对 鱼在 水 中 游 的 这 一 自然 现 象 的 渴 望 、 认 向往 以及 对 水底 世 界 的好 奇 。 [ 键 词 ] 坡 类 型 彩 陶 ; 韶文 化 ; 纹 纹饰 关 半 仰 鱼
彩陶纹饰演变3_鱼纹

彩陶纹饰演变3_鱼纹仰韶文化阶段,彩陶艺术逐步走向繁荣,于是,诞生了古朴而精美的各类图案。
其中时代最早、频繁使用的图案就是鱼纹。
我们在有关中华文明史的电视专题片中,经常可以欣赏到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鱼纹彩陶盆:在红色陶盆的内壁或腹外,黑色线条勾勒出的形态各异的鱼儿栩栩如生。
最为称奇的是,神秘的人面纹与鱼纹巧妙地组合在一起,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有学者认为,这反映了仰韶先民对鱼的崇拜,鱼是他们的图腾;另有学者以为,鱼的繁殖较快,鱼纹寄托着先民们繁衍后代的希望;还有学者则认为,图案中鱼的人面是史前巫师的形象。
无论如何,仰韶文化的鱼纹不仅具有令人折服的艺术魅力,而月蕴含着深邃的研究价值。
鱼纹彩陶盆既是仰韶文化的代表性陶器,又是中国灿烂的史前文化的象征和标志物之一。
鱼纹是仰韶文化早期最为常见的彩陶图案,一直延续使用到仰韶中期,时间长达千年之久。
在仰韶中期之后的各支彩陶文化中,鱼纹就只是零星或偶尔出现了,不再作为主题图案。
它大多绘制在盆形器外壁的中上腹部,个别使用在圜底钵、瓶形器及器盖上。
盆形器上的鱼纹图案均规整有序,颇为固定,器物一周一般绘有两条鱼,头尾相接,头右尾左,有时两条鱼纹之间的空白处填充一条小鱼或其他花纹,既弥补了绘制过程产生的缺陷,又整体图案显得更加匀称而生动,其他器物上如王家阴洼的瓶形器、高寺头的器盖上偶见的鱼纹,虽然数量很少,却极富魅力,显露出了史前画工的卓越技艺。
渭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鱼纹彩陶,其中以秦安大地湾最为丰富,该遗址出土完整和可复原的鱼纹盆达30余件,还有千片以上的鱼纹残片、不仅如此,这些鱼纹数据构成了完整的从早期到晚期的发展序列。
根据它们所处的地层以及上下叠压的关系,我们大体掌握了鱼纹发展变化的规律,这一规律甚至可以成为考古学研究中分期断代的标尺。
大地湾鱼纹均为鱼的侧视图,惟独胸鳍的画法例外。
胸鳍本在身体两侧,从侧面只能观察到一侧的胸鳍,大地湾先民却改为上下对称的一对胸鳍;无论鱼纹如何变化,尾鳍的画法始终不弯。
新石器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鱼纹装饰的纹样分析

摘要:仰韶文化中挖掘最完善,规模较大的是陕西的半坡类型地区。
它出土的各种文物都填补了中华民族远古时代文化精神的研究空白。
本文从半坡类型彩陶鱼纹变化的民族精神、彩陶文化的融合与发展演变及彩陶鱼纹变化风格入手进行详尽的阐述,以期探究原始人类先民在仰韶文化发展的主要发展脉络。
关键词:新石器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鱼纹装饰纹样毛雅坤新石器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鱼纹装饰的纹样分析新石器仰韶文化是我国分布最广泛的远古文化之一,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艺术成就最高的发展时代,仰韶文化彩陶特点在砖红色的陶壁以及氧化锰等色彩元素的应用上都极大地满足了基本的生产需求,也在彩陶造型塑造上为基本的生产提供了艺术发展的可查信息。
新石器仰韶文化遗址不仅是我国的艺术瑰宝,在全世界艺术史上都有着极高的地位。
在人类历史文化中,隶属于新石器仰韶文化一个分支的半坡类型彩陶器是我国年代较早,特点最为突出的仰韶文化。
它的成型对半坡类型的彩陶应用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一、彩陶纹饰变化中的民族精神分析彩陶纹饰是古代人们生活劳作过程中通过自身的劳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陶土制作器物。
随着社会的发展,彩陶纹饰的作用逐渐代替了过去自然加工的物品。
彩陶具有很高的工艺美术价值,也是人类走向文明的开端。
彩陶纹饰的分布地区较为广泛,其中以半坡彩陶文化最具代表性。
在不断发掘的文物中,半坡遗址彩陶出土挖掘的多以图形设计为主,特别是以彩陶鱼纹装饰纹样较多,有着极大的文化研究价值。
下面就彩陶鱼纹的发展形态及特点加以阐述,以期探究其变化中的民族精神。
1.仰韶文化半坡彩陶鱼纹装饰纹样的形成原因在大量出土的仰韶文化半坡彩陶中多以象形纹饰为主要特点,其中鱼纹和鸟纹彩陶等反映了人类先民在从事渔猎生活中的自我意识形态中创造出来的新石器彩陶文化。
在半坡遗址中出土的鱼纹彩陶(31.5cm×17.00cm)形象栩栩如生,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
这些都是在先民生活劳动的自我体验中,逐渐认知积累起来的生活技巧,准确地概括了当时先民的生活习性。
彩陶|一条变来变去的鱼

彩陶|一条变来变去的鱼Qiwu ·器晤总160 题•在史前中国,约6000年前,以河南陕县庙底沟的发现而命名的庙底沟文化彩陶,其传播浪潮,以它所在的晋、陕、豫、甘一带的中心区作为源头,波及四方。
•庙底沟文化,作为仰韶文化中期的典型文化类型,学界对其研究、猜想、争鸣从未止歇。
近年构建起的庙底沟文化彩陶“大鱼纹”分类系统,将我们对其象征意义及史前艺术浪潮的认识推进到了新的层次。
•除史前玉器、殷周青铜礼器的分布和影响外,在中国考古学文化中,再无可与庙底沟文化彩陶比拟者。
随着彩陶的播散,我们看到了一种大范围的文化扩展,这种扩展的意义与作用,大大超过了彩陶自身。
可以说,对彩陶文化的认同,是中国一统的文化基础之一。
十年前的11月4日,是个雨天。
我来到河南渑池仰韶村,参加纪念仰韶文化80周年的会议。
可惜,连日冷雨迷雾,村庄的外部环境很难观察,韶山看不到,古人“仰望韶山”而名之“仰韶”的味道,我也无缘体会。
不过,就在那次会议,我恍然得见灵感,那堆栈于我脑海二十年间,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庙底沟彩陶的问题,似乎有了解决的希望。
我好似在激浪浊流中,得幸捉住了狡猾的鱼尾巴,嗣后纠缠不放,迄今又是十年。
中国史前彩陶为什么如此灿烂?其中又有什么规律与意义?现在可以说,我觉得,出自陕西半坡、河南庙底沟等地的彩陶图案,其中心就是要表现鱼纹。
而这鱼纹,为中国文化的认同打下了基础,并幻化进了我们的文化中,消融无象。
●● ● ●鱼纹|并非图腾说到鱼纹彩陶,最早、也是最深入人心的,便是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盘。
陕西西安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陕西西安半坡出土的鱼纹彩陶20世纪50年代刚一面世,人们便纷纷猜测这“鱼身人面”的图案,这件有着6500年左右历史的彩陶,在向我们透露着怎样的秘密。
鱼是半坡人的图腾吗?而这种对鱼的感情在之后又是怎样延续发展的?在以往的研究中,彩陶上鱼纹的喻意被归结为两种:图腾崇拜与生殖崇拜。
图腾是部族的象征,生殖则是史前人类的向往。
史前鱼图像的流变发展过程

史前鱼图像的流变发展过程作者:周连华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09期摘要:“鱼”是我国绘画表现最早持续最长的题材之一。
在距今六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半坡类型、庙地沟类型的彩陶中,就已经发现了涂画在陶器表面的鱼纹图像,本文力图对史前鱼图像的流变发展过程进行细致分析。
关键词:史前;鱼图像;流变过程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7-0077-01史前原始陶器纹样的发展演化体现出从具象写实到几何造型,再到抽象化表现的一个发展脉络,而原始人类审美意识的形成则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原始人类的审美心理以及视觉意识在社会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对于外在事物的审美标准,并以这一范式指导陶器纹样的制作,最早出现于陶器表面的则是大量写实纹样的装饰,在黄河中上游的半坡、庙地沟、马家窑及马厂、半山的史前文化类型中发现了大量的具有写实纹样装饰的陶器,其中水波纹、花瓣纹、蛙纹、鱼纹等等都有表现。
进入新石器时代,在原始人类学会制作陶器之后,他们开始他们将其最为亲近熟悉的一些形象刻画于陶器表面,以此来达到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目的。
彩陶是指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胎壁上用矿物质染料进行细节描绘,之后入窑烧制,进而在器物表面呈现出赭色、黑色等色彩的陶器。
新时期时代彩陶上的鱼纹样主要是通过手工彩绘而成,几乎用不到剔、刻、划、塑等雕塑技法。
陶器是原始人类具有创新意义的发明,食物可以放在陶器中加热煮熟;同时陶器也可以储存食物以及水分。
而装饰有几何纹样的陶器一经创作出来就已作为原始人类的一种审美客体而存在。
随着原始人类审美意识的完善,原有的审美规范开始成为一种桎梏,并且亟须打破,此时的原始先民也已经形成了比较理性的抽象审美经验,并且开始将由写实发展而来的几何装饰纹样进行抽象图式化的处理,以此用来装饰陶器。
当然这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由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比较低下,其时间跨度历经了数千年之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6卷第5期苏 州 大 学 学 报(工 科 版)Vol .26No .52006年10月J OURNAL OF S OOCHOW UNIVERSITY (ENGINEERING SC IENCE EDITI ON )Oct .2006文章编号:1673-047X (2006)05-0056-03半坡彩陶“鱼”纹饰演变历程王丽霞(扬州教育学院,江苏扬州225600)摘 要:半坡彩陶的“鱼”纹饰,经历了具象到抽象的演变过程,并且在这一演变过程的各个阶段,又伴随着少量的独具特色的写实性的鱼纹。
本文尝试从生活寓意、表征功能、合理联想、高度意匠等方面来阐述半坡“鱼”纹饰演变的内在机制。
关键词:寓意;表征;联想;意匠中图分类号:J509 文献标识码:A图1半坡彩陶分布在渭河流域,以陕西的关中平原为中心,向四周发展,往西达到甘肃陇东的天水、平凉地区。
半坡彩陶的鱼形花纹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纹饰。
鱼形多饰于卷唇折腹圜底的肩部或内壁。
鱼纹分为单体鱼纹和复体鱼纹,所谓复体鱼纹,是由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鱼纹构成一组,有多到四条鱼纹相连组成的。
早期多用单体鱼纹,晚期则以复体鱼纹居多。
而且这种鱼纹由起先的写实手法,逐渐演变为鱼体的分割和重新组合,使之抽象化、几何化、样式化,形成了横式的直边三角形和线纹组成的装饰图案的特点(图1)。
“鱼”纹饰形成初期的特殊寓意和表征功能显示了抽象化的内在趋势;具象与抽象造型并存,显示出人类初期主体意识的逐渐觉醒,艺术家个体情感的参与和他们丰富的联想能力;同时在无休止的抽象构形规律的探索中,在追求纹饰的高度意匠中,也不断丰富了对形式上韵律美的内在规定性,使得原始彩陶纹饰在经历了原始的神秘内涵的蜕化之后,成为永久生命的形式,艺术的品质也得到了升华。
半坡彩陶的“鱼”纹饰,总体显示了由具象到抽象的逐渐演变过程,本文尝试从生活寓意、表征功能、合理想象、高度意匠等方面来阐述其演变的内在机制。
1 生活寓意———纹样的来源唯物主义认为,存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存在的反映。
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也只能是实际存在的社会生活的反映。
产生于人类社会实践生活中的艺术形象,一开始就是作为社会生活的反映而出现的。
只不过原始的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认识和感悟有着区别于今人的独特之处。
在人类主、客体分化的初始阶段,当人们意识到自身作为与万事万物的不同存在的时候,最初在人们幼稚的意识中,产生了对世界最原始的认识,这种认识总是围绕着身边的存在物开始建构的,而建构这种认识的基础便是不够理性的原始人类的精神逻辑。
在原始人那里有某种不确定的精神力量在引导着人类前进,而这种精神力量融合在人们对生命形式的感悟中,正如列维·布留尔在《原始思维》中将原始人的思维状态归结于“互渗律”,阐明了原始人感知的自然并非是真实的自然、科学的自然;作为“互渗律”这一“原逻辑”思维,说明了人们感悟自然的特殊精神状态,即物质实体同人的精神实体的融通状态,它也是原始艺术的思维特征。
所以即便在今天看似纯自然主义描绘的原始艺术,实质上包涵着今人不能完全确知的某种神秘观念,它们是对自然形态和主观感悟的心灵的模写,图形因而有着特别的表征功能。
收稿日期:2006-07-05作者简介:王丽霞(1968-),女,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装饰艺术。
图腾概念的发生,也一样包含了如此构形的痕迹。
图腾形象的来源也一定是生活的具体形象,有所区别的是,它是特别选择的形象,其选择的原则是建立在能保证氏族成员的食物来源以及给人以精神力量这两个方面的,并体现为生命形式间可以转换的血缘关系。
半坡彩陶纹样中鱼纹的反复出现连同半坡出土的许多捕鱼工具说明当时渔猎经济的盛况,捕鱼作为一项重要的生产活动使鱼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
所以对鱼的生存意义上的依赖,以及对它的能游于水的本领以及多产的生命繁衍能力的崇拜,构成了纹样最初的来源。
同时图腾的崇拜也使得自然物的属性具有了精神方面的神性,因而作为原始图腾的“鱼”纹饰也就有了“通地”神性色彩,如同“鸟”是“通天”的神灵一样。
神性观念的介入,使得图形在构形活动的一开始便具有了抽象的倾向和要求,规定了抽象化演变的方向。
2 表征功能———演变的方向从视觉思维的角度来说,艺术的表现手法的概括性和抽象性是原始视觉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
当原始人观察社会、表现自然时,往往融入了自己主观的想法,有意识地采取夸张、概括的表现手法,因此所绘制出的作品虽然在造型上比较稚拙、纯朴,但却表现出艺术的构思和原始的精神所在。
在原始社会时期,陶器纹饰不但是装饰艺术,而且也是族的共同体在物质文化上的一种表现。
彩陶具象纹饰是一定的人们共同体的标志,它在绝大多数场合下是作为氏族图腾或其他崇拜的标志而存在的,有些纹样还含有魔法效力和巫术的神秘性,具有很强的表征功能,抽象化成了凸显这一功能的必然趋势和要求。
宗教、神秘图腾是原始人类精神感悟的主要材料的来源,原始人没有大范围地去描写生活场景的所有事物,而是有选择地表现了某几个物象,就是一个很好的验证,图腾、宗教等成为他们表现感悟选择性的依据。
同时那充满神秘、神性的虚幻世界,有着混同现实世界的意义,出于心灵感悟的表达,神秘的色彩主宰了绘画抽象表达的方向,事物的本质特征或者局部被抽取出来,成为神秘的依附体而存在,图形本身也就有了最初的抽象化的趋向。
孙新周先生在《中国原始艺术符号的文化破译》一书中,在谈到马家窑文化高低耳深腹罐的网格纹样从自然界鲵鱼鳞纹演变的过程及其对先民视觉艺术思维方法的影响时,分析道:“从上面的网格纹的发展来看,先民们的心灵轨迹是相当清楚的。
即由于鱼是多产的水中动物,因此凡与鱼为伴的民族,不论中外,大多把鱼作为丰产与繁衍的象征……从巫术心理出发,认为只要把作为鱼的主要部分和特征的鱼鳞加以表现和移植,它的多产法力也就会生效。
据此,他们将网格纹大量地涂绘于各种彩陶纹饰之中,其动机也就不言而喻了。
”据专家们的分析,半坡彩陶的几何形花纹是由鱼纹变化而来的,庙底沟彩陶的几何形花纹是由鸟纹演变而来的,所以前者是单纯的直线,后者是起伏的曲线……局部的移植、夸张变形、重组构合是建立在图形表征功能基础上的变化方法,而这种变化实现了图形的逐步抽象,因此我们可以说,其抽象化的内在机制便是早期绘画的表征功能。
半坡大量的鱼纹饰的出土情况,连同它成系列的抽象化,说明了人们由最初模拟自然到模拟作品本身的变化。
由于反复摹写的对象无须更改的缘故,逐渐地人们把表现的重心放在了对象所欲表现的神秘色彩上,表现性描绘成为抽象化变化的内趋力,最终导致抽象的线条从从属于具体的形象中抽身出来,成为独立的线;同样几何形体因为丧失了某个特定的物象的形态,也才有了超现实的意义。
反复描摹、不断抽象客观上也实现了具象到抽象的演变历程。
3 合理联想———新鲜的风貌半坡彩陶的纹饰大都经历了渐次抽象化的过程,但在各个历史时期,却都可以看到具象造型的存在,说明了原始人的情感图式依然受制于客体这一事实,这也决定了原始彩陶中具象和抽象的混同状态,加剧了彩陶纹样研究的复杂性。
但是,在具体的某个形象领域我们却可以见到原始造型演变的一些规律,这个规律是具象和抽象之间的互动的变化规律,研究这个变化规律的背后,人的主体性意识的日趋成熟成为关注的焦点,展示为原始集体观念与日益增强的艺术家个体情感的互动的规律性。
艺术家个体情感的参与,尽管它服从于集体性的图腾观念,但表现形式之间的距离,抽象与具象的共存,正说明了个体感悟参与的现实状态。
尤其是作反复模写的艺术家们,反复的动作也会使艺术家们忘记图形的内涵,而将注意力投放在形式的因素中。
主观的情感在日复一日的模写中积淀为对形式的需要,由具象到抽象、具象和抽象的并存,恰恰也显示了艺术家个体喜好、独特的视觉感受模式和与某种特定情感相适应的造型机制的体现。
“鱼”氏族图腾背景,带着我们走进原始氏族社会的场景中,人们对图腾的崇高地位以及虔诚的心理是建立在人们的感情基础上的,那种与每个人生存密切相关的氏族集体状况成为人们生命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昭示了个人情感注入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一切艺术活动都离不开概括、联想和想象。
概括、联想和想象是实现艺术个体创作活动的先导。
原始时期的图腾艺术也不例外,一方面,概括加剧了原始观念对某一形象的神注,导致了艺术家积极追求抽象化表达的方向,实现了具象到抽象的演变的历程;另一方面,联想和想象却走向了抽象化表达的相反方向,个人的情感因素物化为对形象情趣性的具象表达。
在半坡彩陶的“鱼”纹饰中,极具特色的人面形鱼纹,是具象图形的一个特例,人和鱼的生命形式间的相互转化是原始艺57第26卷 王丽霞:半坡彩陶“鱼”纹饰演变历程图2术家们联想、想象造型的基础。
人们出于对“鱼”能游于水的本领的崇拜,带着人、鱼(即主、客体)间相融通的精神感悟状态,而将这两个在生活中有着紧密联系的形象精心组合,从而形成了令今人惊叹不已的人面形鱼纹,现代心理学上把这种相关联物象的组合造型称之为联想造型。
在所有的人面形鱼纹中,最为特殊的一例,是人面与鱼形的合体的花纹,在一个鱼头形的轮廓里面,画出一个人面形的花纹,具有“寓人于鱼”的特殊意义,这样的花纹虽然不多,却是联想造型的一个典范。
正是由于艺术家个体联想活动的参与,造就了人、鱼一体化的造型方式,造就了图腾观念的最直白表达形式,也才使得我们的原始彩陶的纹饰至今仍然具有生动、活泼、自由、新鲜的风貌(图2)。
4 高度意匠———品质的升华首先,仰韶、马家窑的某些几何纹样已比较清楚地表明,它们是由动物形象的写实而逐渐变为抽象化、符号化的。
由再现(模拟)到表现(抽象化),由写实到符号化,这正是一个由内容到形式的积淀过程,也正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
可见,几何纹饰最初抽象化并非出于某种形式美,而是抽象形式中有内容,感官感受中有观念,这正是美和审美在对象和主体两方面的共同特点。
随后随着氏族的瓦解,意义上的日渐空洞,以及人们主体意识的日渐增强,审美经验的参与,图形的制作上不断实现了由自然法则向人为法则的过渡。
其次,原始工具时期的抽象图形,还有彩陶中绝大多数的抽象图形,说明了人们已经在繁复多变的大自然观察中以及在无休止的抽象构形规律的探索中,不断丰富了对韵律美的内在规定性,并朝着完满自足的方向发展。
具象图形的抽象化要求结合抽象造型的审美经验,完成了形象特征与形式的二元组合,反过来,形象的特征也加剧了抽象形式感的多样性,对称、均衡、节奏、韵律、条理、反复等和谐有序的图案格式,丰富了抽象构形的能力。
此外,从装饰角度来说,由于工艺美术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双重要求,艺术和实用既要相互制约,又要相互适应、融合,所以,一般再现性、具象写实性造型受到的制约性和局限性大,而抽象性、装饰性造型受到的制约性、局限性小,较为机动灵活,能够适应工艺美术服务对象———各类人造物装饰的广泛性、复杂性和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