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寺庙园林
浅谈中国寺庙园林

” 精 神 影 响 了 中 国古 代 哲 学 的发 展 , 而 也 影 的 从
响 了古 典 园林 的创 作 。封 建统 治者 为了维 护其 封建 统 治 , 宗 教作 为一 种 工 具 大 力 提倡 , 与 寺 舍 联 把 并 系在 一 起 , 成 了寺 庙 园林 的出现 。佛寺 的修建 始 促 于东 汉 , 最初 是 作 为礼佛 o ) 的场 所 , 因 为满 足 僧人 后
De .0 6 c2 o
浅谈 中国寺庙 园林
刘 媛
( 京 林业 大学 ,北 京 1o 8 ) 北 0 0 3
【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是我国古建筑 与园艺的综合艺术 ,其 中寺庙园林 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从 寺庙园林 的历
史文 化 背景 、寺 庙 园林 的 布 局形 式 和 植 物造 景 等 方 面粗 浅 地 分 析其 园林 特 点 。
正 如 国际 大地 规 划 与 风 景 园林 规 划 设 计 师 联合 会
(F A)的第 一任 会长 和终 生名 誉 会 长英 国杰 列科 IL 爵士 ( i . e io ) S A Jlce 曾经 在 1 8 / 6 IL l 9 5 8 F A年报 发 表 论 文 《 甸 园 的探索 》 伊 中说 : 关 于 园林 甚 至 大地 “
型 ” 变 为 中 国以殿 堂为 主 的“ 院式 ” 局[ 为 寺 转 庭 布 2 1 ,
布更 广 。 同时 , 寺的数 量 在 我 国保 留 的古 建 筑 以 佛
及 建 造时 间最早 的木 结构建筑 中 占有很 大 比例 。著
名 的寺庙 园林 有 承德 避 暑 山庄 的 “ 外八 庙 ” 山东 曲 、 阜 的孔庙 、 南 嵩 山少 林寺 、 河 山西太 原晋 祠等 。
维普资讯
当代寺观园林分析(1)

当代寺观园林分析(1)当代寺观园林分析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寺观园林也在不断地转型升级,发展出了鲜明的特色。
本文将从现代化、生态化、文化化、精神化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探讨当代寺观园林的特点。
一、现代化现代化是当代寺观园林的重要特点之一。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人对于寺观园林的需求也变得更为多样化和个性化。
现代化表现在建筑风格、景观布局、交通设施上。
一些园林结合了现代科技,如模拟景区、智慧景区、办公室和电子票务等。
二、生态化生态化是当代寺观园林所注重的一个方面。
早些年,寺庙的园林多以庙宇建筑为主,很少关注环保生态建设。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当代寺观园林注重生态建设,减少人为破坏,加强植被覆盖,以期营造出生态环保的园林景观,达到人、自然和谐共生的目的。
三、文化化文化化是另一个当代寺观园林的特色。
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软实力,也是园林景观的灵魂。
在建筑设计、造景手法、园林陈设等方面,当代寺观园林注重传承文化,凸显文化内涵,将寺庙文化与园林景观有机结合,打造传承中华文化的园林景区。
四、精神化精神化是当代寺观园林重要的特点之一。
随着人口老龄化、压力增大,当代人们精神需求越来越大。
因此,很多寺庙的园林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修养,通过禅修、养生等方式,为游客提供精神抚慰和平静的氛围。
这些探索有助于打造寺庙园林品牌,提升园林旅游竞争力。
综上,当代寺庙园林的现代化、生态化、文化化、精神化等多个特点,使得园林旅游更加丰富多彩,符合人类文明进步的需求,也有助于推动寺观园林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寺庙园林分析

造园艺术手法(以广州光孝寺为例 )
• 在布局上,寺庙园林共分为宗教活动区域与日 常生活区域。与皇家园林有相同之处,寺庙园 林也注重于中轴线的布局。主要是出于传教、 营造庄严肃穆氛围需要。例如佛寺从外到内的 布局一般为:香道—影壁或牌楼—山门—前 殿—后殿—大雄宝殿—藏经阁。光孝寺的寺院 气势十分雄伟,殿宇结构威严壮丽,特点鲜明。 大雄宝殿作为光孝寺最主要的建筑,构筑在高 高的台基上,钟、鼓二楼分建在殿之左右。采 用中轴线对称的手法突出大雄宝殿的威严,从 而凸显出大雄宝殿作为主建筑的重要地位。
寺庙园林的文化内涵与指导思想
•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儒释道三教合一和谐共存的国家。它们 三者的哲学思想对于寺庙园林的营造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道主张“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唯一”,要求人们 挣脱束缚,以致达到逍遥自在的境界。而儒家也有“仁者 乐山,智者乐水”之说,其思想主流主要是积极入世,致 力于用道德与秩序构建和谐社会。而佛家则追求清静脱俗, 净根顿悟。但三家都有注重自然与人和谐相处的理念,所 以异中存同。儒家思想体现在寺庙园林的营造上的影响主 要是建筑等级的恪守,内外有别的建筑组群与中轴线的对 称。而佛道两家则在亲近自然,远离尘俗,清静修炼的宗 教追求上有深刻的烙印。
中国寺庙园林分析
寺庙园林是什么?
• 寺庙园林,英文为monastery garden,指佛寺、 道观、历史名人纪念性祠庙的园林,为中国园林 的四种基本类型(自然园林、寺庙园林、皇家园 林、私家园林)之一。寺庙园林狭者仅方丈之地, 广者则泛指整个宗教圣地,其实际范围包括寺观 周围的自然环境,是寺庙建筑、宗教景物、人工 山水和天然山水的综合体。一些著名的大型寺庙 园林,往往历经成百上千年的持续开发,积淀着 宗教史迹与名人历史故事,题刻下历代文化雅士 的摩崖碑刻和楹联诗文,使寺庙园林蕴含着丰厚 的历史和文化游赏价值。
中国传统建筑寺庙与园林的风格

中国传统建筑寺庙与园林的风格中国传统建筑寺庙与园林的风格独具特色,融合了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充分展现了中国人对于自然与宇宙的独特理解和审美追求。
中国古代的寺庙和园林是文化的瑰宝,代表了中国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
本文将从空间布局、建筑风格以及园林景观三个方面探讨中国传统建筑寺庙与园林的风格。
一、空间布局中国传统建筑寺庙与园林的空间布局注重平衡、通透和谐。
典型的寺庙建筑一般由大雄宝殿、天王殿、藏经楼、钟楼等组成。
这些建筑顺序布置在大门前方的中轴线上,形成了整齐而庄严的空间布局。
寺庙建筑的空间布局体现了佛教的修行理念,让人在步入寺庙之后能够感受到超脱尘世的宁静与平和。
园林的空间布局则更加注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融合。
中国的园林建筑一般由庭院、楼阁、廊桥、水池等组成,形成了错落有致的空间布局。
园林的空间布局追求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通过巧妙的布局和景观组合,营造出一种禅意的氛围,使人心灵得到净化与放松。
二、建筑风格中国传统建筑寺庙与园林的建筑风格注重传承与创新。
寺庙建筑通常采用传统的木结构和瓦顶,流传了许多优秀的古代建筑技术和工艺。
寺庙建筑的特点是雄伟壮丽、工艺精湛、装饰繁复,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
典型的例子是中国古代的佛教名山峨眉山的金顶寺,寺内的金顶建筑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魅力。
园林的建筑风格则更加注重独具匠心和审美趣味。
园林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注重建筑的结构和工艺,更注重景观的营造。
园林建筑通过巧妙地运用山水、廊桥、假山、花木等元素,营造出一种虚实结合、动静相宜的美感,给人以恬静淡泊之感。
拙政园和颐和园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典型代表,它们的建筑风格和景观设计都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自然与人文的独特理解。
三、园林景观中国传统建筑寺庙与园林的园林景观以自然景观为主,注重自然元素的利用和塑造。
水是中国传统园林景观中最常见的元素之一,在园林中起到了多种作用,既可以增添景观的美感,又可以调节气候和提供生活用水。
浅谈中国寺院园林的意境塑造——以文殊院为例

A R T EDUCATION R E SE A R C H
摘 要 : 意 境 是 中 国 古 典 园 林 的 精 神 与 灵 魂 。 该 文 主 要 探 析 中 国 古 典 园 林 四 大 类 型 之 一 的 寺 院 园 林 ,以 四 川 省
□
成 都 市 青 羊 区 的 文 殊 院 为 例 ,阐 述 建 筑 、山 、水 、花 木 四 个 方 面 ,分 析 寺 院 园 林 在 遵 循 佛 教 文 化 教 义 的 基 础 上 是 如 何 袁
意的作用之一。
4.花木之境
三 、浅析成都文殊院的意境塑造
“寺 因 木 而 古 ,木因
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的文殊院,总 寺 而 神 ”。文殊院的古
占 地面积为2 0 余 万 平 方 米 ,是成都市内被 树多为银杏、青 冈 ,这些
保存得最完整的寺院园林。其最早建于隋 历经风雨沧桑的古树静
代,清康熙年间被改名为文殊院。院内至今 静 地 矗 立 在 文 殊 院 中 ,
值和文化意义。名胜园林以景点为主,较著 石结构的长廊,长廊贯穿连通着僧侣的念佛 路 径 上 ,不如说观赏者也是画卷的一部分。
名的有杭州西湖的小瀛洲等。 3. 按地域特点区分
堂、斋 房 等 功 能 用 房 ,一个个宗教建筑点形 目不暇接的景色触发观赏者百转千回的思 成递进式的空间院落,围合起来的空间形成 绪 ,园中的 ,皆呈内向型布局。受佛 教 文 化 影 响 , 游人身在其中犹如赏一
建筑坐北朝南,布局封闭。起止于前后照壁 幅名画,又如读一篇游记。
m
ili
m
林 的
息
境 塑 造
模 ,功能上是作为游憩休闲的场所。私家园 的中轴线长200米 ,在这条线上的分别是天
浅谈中国寺庙园林

浅谈中国寺庙园林学院:城建学院专业:建筑学课程:中外园林简史指导教师:王婷婷学号:201003190117 姓名:王应国[摘要] 中国古典园林是我国古建筑与园艺的综合艺术, 其中寺庙园林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从寺庙园林的历史文化背景、寺庙园林的布局形式和植物造景等方面粗浅地分析其园林特点。
[关键词] 寺庙园林; 特点; 植物; 形式中国古典园林主要可以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纪念性园林和寺庙园林等。
在现存的古典园林中, 寺庙园林建筑在数量上远超过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纪念性园林的总和, 而且较其它三种园林分布更广。
同时, 佛寺的数量在我国保留的古建筑以及建造时间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中占有很大比例。
著名的寺庙园林有承德避暑山庄的“外八庙”、山东曲阜的孔庙、河南嵩山少林寺、山西太原晋祠等。
1 寺庙园林的历史与形成1.1 寺庙园林的历史寺庙园林主要是指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 也包括寺观内部庭院和外围地段的园林化环境, 也可泛指那些属于为宗教信仰和意识崇拜服务的建筑群所附设的园林[。
谈我国寺庙园林的出现, 可以追溯于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并逐渐形成禅宗思想与我国儒学、道教“天人合一”的精神影响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 从而也影响了古典园林的创作。
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 把宗教作为一种工具大力提倡, 并与寺舍联系在一起, 促成了寺庙园林的出现。
佛寺的修建始于东汉, 最初是作为礼佛的场所, 后因为满足僧人和施主居住、游乐的需要逐步在寺旁、寺后开辟了园林。
两晋南北朝时期寺庙及寺庙园林的兴起——“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使寺庙园林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和流行程度。
到了明清时期,宗教成为统治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各民族的团结,对各种宗教均大力提倡, 寺、院、宫、观、堂、庵等种类繁多, 数量激增, 形成寺庙发展的高潮。
1.2 寺庙园林形成的原因:寺庙园林是在历史、文化和宗教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
简述寺庙园林的造园特点

简述寺庙园林的造园特点
寺庙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景观形式,它具有丰富的造园特点。
寺庙园林的造园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寺庙园林注重布局和景观的统一。
寺庙作为宗教场所,其园林布局往往紧密结合宗教信仰与故事传说,给人一种神圣与祥和的感觉。
例如,庙宇建筑、塔楼、钟鼓楼等高大的建筑物常常成为寺庙园林的中心,围绕它们设置各种景点、景观,形成布局的核心。
其次,寺庙园林注重自然与人为的结合。
寺庙园林在造景过程中,力求模拟自然景观,使人们能够与自然融为一体。
园内常见的景观元素包括假山、水池、亭台楼阁等,这些元素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美不胜收。
同时,寺庙园林还注重人为的雕塑和艺术创作,通过雕像、石刻、木雕等方式,为园林增添独特的艺术氛围。
另外,寺庙园林注重传达宗教文化。
寺庙作为宗教场所,它承载着丰富的宗教文化内涵。
在园林的布置中,寺庙常常通过景观元素的安排、宗教题材的雕塑和壁画,以及供奉神明的场所等,展示宗教信仰和故事传说。
这些元素使寺庙园林成为了一个传播宗教文化和教育信仰的场所,吸引着信徒和游客前来参观。
总体而言,寺庙园林的造园特点丰富多样,融合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体现了宗教信仰和文化内涵。
这些特点使得寺庙园林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之一。
无论是从设计格局还是审美价值的角度来看,寺庙园林都极具独特魅力。
寺观园林总结

寺观园林总结引言寺观园林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珍贵宝藏。
这些古老的寺观园林代表着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文化。
它们以独特的建筑风格、优美的园林景观和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无数游客和研究者。
本文将对寺观园林进行总结,探讨其特点、意义和值得关注的方面。
1. 寺观园林的特点寺观园林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建筑风格多样:寺观园林的建筑风格丰富多样,包括汉、唐、宋、明、清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以及不同地域文化的风格特点。
每个寺观园林都有其独特的建筑设计和艺术风格,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湛工艺和审美观念。
•园林景观独特:寺观园林以其美丽的园林景观而闻名。
它们通常设置有精心设计的庭院、花坛、水池、亭台楼阁等景观元素,形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景色。
园林中的植物种类丰富,有时还会有特殊的园林构筑物,如假山、草堂、石桥等,增添了园林的艺术魅力。
•文化内涵丰富:寺观园林不仅是建筑和景观的结合,更融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寺观园林往往与佛教、道教等宗教信仰有关,体现了人们对宗教信仰的崇敬和追求。
它们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传统,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宗教、艺术等领域的重要资源。
2. 寺观园林的意义寺观园林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遗产,具有多重意义:•文化遗产保护:寺观园林代表了中国古代的建筑和园林艺术,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保护和传承寺观园林,可以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同时也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中国古代建筑和园林的艺术技巧,保持其在文化遗产的独特地位。
•旅游资源开发:寺观园林作为具有独特魅力的旅游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关注。
通过对寺观园林的开发和宣传,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为地方经济带来一定的收入和就业机会。
•学术研究价值:寺观园林是研究中国古代宗教、建筑、艺术等领域的重要资源。
对于学者和研究者来说,寺观园林提供了独特的研究对象和文献资料,可以揭示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方方面面,为学术研究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寺庙园林学院:城建学院专业:建筑学课程:中外园林简史指导教师:王婷婷学号:201003190117 姓名:王应国[摘要] 中国古典园林是我国古建筑与园艺的综合艺术, 其中寺庙园林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从寺庙园林的历史文化背景、寺庙园林的布局形式和植物造景等方面粗浅地分析其园林特点。
[关键词] 寺庙园林; 特点; 植物; 形式中国古典园林主要可以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纪念性园林和寺庙园林等。
在现存的古典园林中, 寺庙园林建筑在数量上远超过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纪念性园林的总和, 而且较其它三种园林分布更广。
同时, 佛寺的数量在我国保留的古建筑以及建造时间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中占有很大比例。
著名的寺庙园林有承德避暑山庄的“外八庙”、山东曲阜的孔庙、河南嵩山少林寺、山西太原晋祠等。
1 寺庙园林的历史与形成1.1 寺庙园林的历史寺庙园林主要是指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 也包括寺观内部庭院和外围地段的园林化环境, 也可泛指那些属于为宗教信仰和意识崇拜服务的建筑群所附设的园林[。
谈我国寺庙园林的出现, 可以追溯于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并逐渐形成禅宗思想与我国儒学、道教“天人合一”的精神影响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 从而也影响了古典园林的创作。
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 把宗教作为一种工具大力提倡, 并与寺舍联系在一起, 促成了寺庙园林的出现。
佛寺的修建始于东汉, 最初是作为礼佛的场所, 后因为满足僧人和施主居住、游乐的需要逐步在寺旁、寺后开辟了园林。
两晋南北朝时期寺庙及寺庙园林的兴起——“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使寺庙园林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和流行程度。
到了明清时期,宗教成为统治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各民族的团结,对各种宗教均大力提倡, 寺、院、宫、观、堂、庵等种类繁多, 数量激增, 形成寺庙发展的高潮。
1.2 寺庙园林形成的原因:寺庙园林是在历史、文化和宗教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
(1)中国传统哲学儒道佛对自然的态度影响了寺庙园林的特质;(2)在中国, 佛教寺庙从印度以塔为中心的“塔院型”转变为中国以殿堂为主的“庭院式”布局[, 为寺庙的园林化提供了条件;(3)“寺”与“舍”的结合, 即住宅与府第的建筑形式融合到寺庙建筑中, 使得中国私家园林的品性和特点被运用到寺庙的布局和环境美化中; (4)寺庙、宫殿、宅第等中国传统建筑所具有的高度适应性: 整齐但又灵活, 这种有法无式的思想延伸到了园林的设计中, 从而促进了寺庙园林的形成。
2 中国寺庙园林的特点2.1 寺庙园林的文化品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以及“人与大地”关系的古典哲学是人类文化的典范,正如国际大地规划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师联合会(IFLA) 的第一任会长和终生名誉会长英国杰列科爵士(SirG.AJellicoe)曾经在1985/86 IFLA年报发表论文《伊甸园的探索》中说:“关于园林甚至大地的文化, 全世界都是建立在以下三大文化主流的基础之上的。
第一是中国, 第二是西亚, 第三是希腊。
特别是中国, 她的这种特有文化, 是从她自己这块土地上生长出来的, 后来传到日本。
到了18世纪中叶, 对整个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的佛教、道教、儒家等传统哲学的影响促成了寺庙特有的园林特色, 寺庙道观常常选址于清幽的山野环境中,即使位于市井也必须营造静谧的氛围, 这些寺庙园林源于然而高于自然, 将自然美提升到更高的自然境界、神仙境界、活世境界。
所以, 在有限的寺庙园林空间中, 造园家通过借景、障景和虚景等手法, 营造以自然景观和观者的美好感受为主、更注重天人合一的意境, 这与其文化品质有着必然的关系。
2.2 寺庙园林的布局特点寺庙总体组群一般包括宗教活动部分、生活供应部分、前导部分和园林游览部分。
布局形式由外到内基本为香道—影壁或牌楼—山门—前殿—后殿—大雄宝殿—藏经阁等。
这种轴线布置体现了整齐、对称等形式, 这也是烘托氛围的需要。
中国建筑的平宅对称性, 受于周礼之制, 这种合院式布局使得寺庙建筑也大多在此基础上发展。
一些个体的建筑单元组合成了复杂的院落群体, 各有功能, 层层递进。
但总体来讲, 寺庙园林布局无论是否是合院的形式, 最主要的是都有一条主轴线。
主轴线是中国古典园林, 特别是寺庙布局中最重要的精髓所在。
这条轴线多为风水方位,意在体现社会伦理秩序, 不仅满足了寺庙功能的要求, 而且这种布置使仪式、活动更加的肃静、威严、信任与安全。
寺庙园林是宗教寺庙、道观等建筑的附属部分,成为了中国宗教建筑的一个特有景观, 同时也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一种独特类型。
寺庙园林的风格因宗教建筑本身规模的大小而有所不同, 或近于皇家园林, 或近于私家园林, 基本可以分为寺庙庭园、寺庙附属园林、山林寺庙等几种类型, 但园林总体是基于寺庙的总体布局上的。
寺庙园林的选址和布局具有更多的灵活性, 是古典园林景观模式最理想的物化表现。
根据功能的要求, 寺庙多可分为几个主要的区域, 其园林布局形式也各有其特点如下: (1)香道既是寺庙的主要交通路线, 也是寺庙园林游览的序幕景观。
常常结合丛林、溪流、山道的自然特色, 布置一些景观序列, 起到过渡主题空间的作用。
(2)宗教活动部分是寺庙的主要部分, 并占据着显要位置。
通常采用四合院或廊院格局, 布局上大多与寺庙的园林部分隔离, 常利用借和透的手法让园林景色渗透进来。
有时也因地势变化而非规整地布置, 与山林融合。
(3)生活供应部分, 大多隐于僻静的部位, 一般布置由水、石、树组合的小庭院, 从而体现自然、静谧的生活气息。
(4)园林游览部分随寺庙所处地段呈现不同的布局。
位处城镇的寺观祠庙, 在院墙内部、模仿自然的山水园, 布局的方式和手法类同于私家园林。
位处山林环境的寺观, 则着力于寺院与自然的融合, 通过点缀少量建筑、宗教景物和组织游览路线, 构成环绕寺院周围、连贯寺院内外的风景园林格局, 在今天看来, 大部分寺庙是布置于山林中的, 因此这种风景园林的格局也是寺庙园林的主体格局。
2.3 寺庙园林的植物特点寺因木而古,木因寺而神。
寺庙的植物造景是集植物学、美学、宗教文化的综合艺术。
寺庙园林环境的氛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植物的营造, 其植物配置自然遵循着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的原理与方法, 但同时寺庙园林的植物造景也有着其自身的特点。
形态美、动态美、色彩美、声音美、象征美等自然景观艺术性在寺庙园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2.3.1 建筑与植物(1)主要殿堂: 庭院内多种植松、柏、樟、银杏、七叶树等姿态挺拔, 叶茂荫浓的树木, 来烘托宗教的肃穆幽静。
如北京西山诸寺之冠的碧云寺, 庭院内苍松翠柏浓郁挺拔, 气氛肃穆而协调。
(2)次要殿堂及生活用房:种植富有诗情画意的四季花木, 以体现禅房花木深的意境。
如北京的戒台寺方丈院, 其间种植的花木繁多, 有丁香、金银花、珍珠梅、紫薇、牡丹等各色花灌木。
(3)塔院: 塔院周边的植物常以龙柏、七叶树、香樟等为基调, 适当点缀花灌木, 表现其崇拜和寄思的功能。
如北京的潭柘寺中的塔院, 有金元明清各代塔群, 其间有一高30余米的古银杏, 高大挺拔, 绿荫遮天。
(4)小庭院。
有的寺庙布置附属的小庭院, 如北京碧云寺的水泉院, 山石叠嶂, 古柏参天, 池、桥、亭、树木形成了一个幽静的庭院空间。
2.3.2 山水与植物寺庙建筑多置于山林野外, 多为群山环抱, 林木掩映。
如四川峨眉山, 山西武台山, 安徽九华山, 浙江普陀山, 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 也是我国四大佛教风景旅游胜地。
因此, 这些地方的寺庙周围的植物种类繁多, 具有各自的乡土特点, 而且少为人工修饰。
如福建福州涌泉寺景区, 山林环抱, 水泉丰盛, 可谓天工和人巧的融合。
四川乐山凌云寺, 依山布局, 林木幽深, 形成了“峨眉山月半轮月, 影入平羌江水流”的胜境。
寺庙内水有规则式和自然式, 规则式多为方形, 内植莲花。
自然式多曲折变化, 与植物、建筑融为一体, 如浙江杭州的灵隐寺, 山环水绕, 寺内小桥流水, 泉池掩映, 唐代陆羽《灵隐寺记》:“藻井丹楹, 华垂于四照; 修廊重覆,潜奔濑玉之泉; ……”可见建筑与林木, 水泉的盛境。
2.3.3 园路与植物(1)入口。
为了吸引香客与游人, 入口的香道路常具引导性, 利用植物序列来营造幽静肃穆的氛围, 激发寻幽探胜的兴致。
如浙江天台山国清寺, 山门道路两侧密植高大的毛竹, 清静幽深。
(2)寺内园路。
结合孤植、对植、丛植等手法, 常被暗示禅境, 形成了丰富的寺庙园林景观以及悟道等功能。
在北京的寺庙园林中多见油松、圆柏、侧柏、白皮松、槐、柿子、七叶树、银杏、苹果、海棠花、丁香、竹、迎春、莲花等栽植在路旁。
2.4 寺庙园林的社会功能寺庙园林有一定的公共性。
寺庙对广大香客、游人、信徒开放, 往往使朝山进香和风景旅游相结合, 可以说它是古代一种服务于各阶层且具有生态功能的场所。
同时寺庙园林具有较稳定的连续性, 不随帝王宫殿因改朝换代而起变化。
现今, 寺庙的主要功能已从礼佛的功能向旅游观光功能发展, 更具开放性, 成为了人们休闲娱乐和了解人文历史的主要场所。
因此, 如今寺庙园林不但具有传统美化、神化庙宇的作用, 而且兼具了现代城市绿地的部分功能。
3 寺庙园林的发展我国的寺庙, 常常是以园林化的寺庙建筑和自然环境结合,形成园林化的寺庙环境。
建筑和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种种矛盾,如何妥善地、巧妙地处理这些矛盾, 是开发寺庙园林环境和经营风景的重要课题。
作为宝贵的文化和物质遗产, 我们要不遗余力地对其保护, 特别是人为活动频繁的旅游区内的寺庙建筑和古树。
在佛教的生命观中, 强调了生命主体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强调了万物共生、相互依存的关系, 这些朴素的生态伦理思想为解决当今的环境问题提供了一个精神基础。
因此, 在现阶段寺庙园林更应保护性的发展, 使其发挥更大的社会和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1]金何仙,华海镜.寺庙园林植物造景特色[J].中国园林,2004(12):50-56.[2]赵鸣,张洁.试论传统思想对我国寺庙园林布局的影响[J].中国园林,2004,(9):63-65.[3]金荷仙.寺庙园林意境的表现手法[J].浙江林学院学报,1998,15(4):450-455.[4]赵光辉.寺庙园林环境的构景[J].城市规划,1985,(5).[5]王云梅.尊重生命热爱自然———佛教的生态伦理观浅析[J].东南大学学报,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