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的诊断和治疗(附80例报告)

合集下载

胆囊息肉最新版PPT课件

胆囊息肉最新版PPT课件

右上腹疼痛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右上腹 疼痛,多为隐痛或轻度不 适感。
消化不良
少数患者可能出现消化不 良的症状,如腹胀、腹泻 等。
02
胆囊息肉的诊断
诊断方法
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是诊断胆囊息肉的首选方 法,可以清晰显示胆囊内病变的大
小、形态、位置及囊壁情况。
CT和MRI检查
对于一些难以确诊的病例,可以 考虑进行CT和MRI检查,以进一 步了解病变的性质和范围。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肝功 能、肿瘤标志物等,可以提供 一些辅助诊断信息。
病理学诊断
对于手术切除的胆囊标本,需 要进行病理学诊断,以明确病
变的性质和良恶性。
诊断标准
大小标准
胆囊息肉的大小是判断其良恶性 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认为直径 大于1cm的息肉恶性可能性较大。
形态标准
胆囊息肉的形态也是判断其良恶 性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认为形 态不规则、边缘不清晰、内部回 声不均匀的息肉恶性可能性较大。
胆囊息肉最新版ppt课件
• 胆囊息肉概述 • 胆囊息肉的诊断 • 胆囊息肉的治疗 • 胆囊息肉的预防与保健 • 胆囊息肉的最新研究进展
01
胆囊息肉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胆囊息肉是指生长在胆囊壁上的 局限性肿块,通常不引起明显症 状。
分类
胆囊息肉可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类 ,良性息肉如胆固醇息肉、炎性 息肉等,恶性息肉则为胆囊癌的 前身。
了更深入的了解,有助于早期诊断和预防。
胆囊息肉与胆囊癌关系的研究
02
研究胆囊息肉是否会恶变为胆囊癌,为早期干预和治疗提供依
据。
胆囊息肉药物治疗研究
03
探索药物治疗胆囊息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非手术治疗提供

胆囊息肉52例诊治报告

胆囊息肉52例诊治报告

胆囊息肉52例诊治报告目的探讨胆囊息肉的诊断手段、手术指征及手术方式。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7年12月本院收治的52例胆囊息肉患者的病例资料。

结果息肉呈单发者31例,多发者21例;息肉直径≤10 mm者35例,直径>10 mm者17例;术后胆囊病理组织学检查:胆固醇息肉41例,炎性息肉3例,腺肌增生1例,腺瘤5例,腺癌2例(分别为NevinⅠ期和Ⅱ期);合并胆囊结石7例,均为混合性结石。

全组52例患者均治愈出院,无严重并发症。

结论B超为临床诊断胆囊息肉的首选方法,也是最佳方法,治疗中应严格手术指征,避免行不必要的或预防性的胆囊切除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为良性胆囊息肉的主要手术方式。

标签:胆囊息肉;胆囊癌;诊断;外科手术胆囊息肉泛指向胆囊腔内突出或隆起的病变,由于手术前难以确诊性质,故统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1]。

胆囊息肉样病变是常见和多发病变,对其诊断、治疗,特别是手术适应证的研究有较大意义。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本科2005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52例胆囊息肉患者的病例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52例,男23例,女29例;年龄27~82岁,平均53.2岁;病程5 d~12年。

1.2 临床表现52例患者中,8例无临床症状体检时发现。

44例有右上腹疼痛,表现为隐痛、钝痛、胀痛或绞痛等。

其中41例有不同程度食欲下降,17例伴恶心或呕吐,23例有右上腹压痛。

1.3 辅助检查全组患者均行B超检查,其中12例加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结果提示,胆囊腔内隆起性病变,不移动,后方无声影。

合并胆囊结石7例。

行CT增强扫描19例,MRI扫描4例。

1.4 手术方式全组52例患者均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手术。

其中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49例,开腹胆囊切除术1例,开腹胆囊癌根治术2例。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步骤:①本组手术切口采用三孔法,分别选择在脐下缘或脐上缘、剑突下4 cm和右腋前线肋缘下2~3 cm,先于脐部切口垂直穿刺置入Veress气腹针,连接CO2充气机,充入CO2建立气腹;②于脐部切口置入10 mm Trocar,经此插入腹腔镜镜头,探查腹腔情况及胆囊区病变情况,分别于剑突下和右腋前线肋缘下切口置入10 mm和5 mm Trocar,放入相应手术器械;③进一步探查胆囊病变,重点探查胆囊三角处解剖结构显露是否清楚,决定是否继续行腹腔镜手术或中转开腹手术,本组1例因胆囊三角处粘连严重,行中转开腹胆囊切除术;④分离胆囊周围粘连组织,切开胆囊三角区的浆膜,分离显露胆囊动脉、胆囊管和肝总管,应注意分别从前后三角处辨别清楚胆囊管与胆总管的解剖关系,以避免误伤胆管;⑤分别夹闭、离断胆囊动脉和胆囊管,其中胆囊管残端应双重夹闭较为稳妥;⑥沿胆囊床电刀或超声刀剥离胆囊;⑦经剑突下切口或脐部切口取出胆囊标本,应避免胆囊破裂、内容物流出,污染腹腔或切口,特别对于良恶性尚不能完全诊断者,更应小心,以避免恶性肿瘤种植播散,必要时可使用标本袋,以减少污染机会;⑧检查手术区野,胆囊床创面电凝烧灼,根据术区渗血、渗液及炎症情况,放置引流管,缝合各手术切口,解剖胆囊标本,怀疑有恶变者送快速冷冻切片病理检查。

胆囊息肉病例分析及临床路径分析报告

胆囊息肉病例分析及临床路径分析报告

胆囊息肉病例分析及临床路径分析报告胆囊息肉是指胆囊内肿块或突起,常见于临床胆囊疾病中,但其临床病理特点及相关治疗方案尚不完全清楚。

本文通过对一例胆囊息肉患者的病例分析及临床路径分析,旨在探讨该病例的特点、诊断方法以及治疗路径,为临床医生提供可行的参考。

患者基本信息:性别:女年龄:60岁主诉:腹痛、恶心、呕吐病例分析:该患者因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前来就诊。

经过详细询问和体格检查,发现患者为60岁女性,无其他明显不适。

血常规、肝功能、胆红素等相关检查项目未见异常。

腹部超声检查显示胆囊内可见1.5cm×1.2cm的息肉状结构。

医生考虑到此为胆囊息肉,拟定临床路径进行进一步诊疗。

临床路径分析:1. 临床表现分析:根据患者主诉腹痛、恶心、呕吐以及超声检查结果显示的胆囊内息肉状结构,初步判断患者的症状可能与胆囊息肉相关。

但需进一步确诊胆囊息肉的性质及评估患者是否需要手术治疗。

2. 辅助检查:为明确患者的病情,应进行进一步的辅助检查,包括胆囊超声、胆固醇结晶筛查、胆囊功能检查等。

这些检查可提供更多的信息,帮助医生确定胆囊息肉的性质和胆囊壁的病理改变。

3. 确定治疗方案:根据辅助检查结果,确定针对患者的治疗方案。

对于小于1cm的胆囊息肉,一般可选择观察、保守治疗。

而对于大于1cm的胆囊息肉,特别是有快速增长趋势或出现症状的患者,应考虑手术切除。

4. 手术治疗:若患者的胆囊息肉符合手术指征,需安排手术治疗。

术前应进行全面的术前准备工作,包括术前禁食禁水、输血安排、手术部位消毒等。

手术选择一般为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术后需给予适当的镇痛、抗感染等治疗。

5. 术后复查及随访:对于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需进行相关术后复查,包括胆囊切除标本病理学检查、术后并发症监测等。

随访时间依据实际情况而定,但一般情况下应随访半年以上,观察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和疾病复发情况。

结论:本文通过对一例胆囊息肉患者的病例分析及临床路径分析,阐述了胆囊息肉的诊断方法及临床治疗路径。

胆囊息肉CT报告单内容

胆囊息肉CT报告单内容

胆囊息肉CT报告单内容1. 报告概要此次报告为患者的胆囊息肉CT检查结果,旨在评估胆囊息肉的数量、大小、形状以及其他相关的病变。

CT扫描是一种无创的、快速的、高分辨率的影像学检查技术,能够提供详细的胆囊息肉的信息。

2. 临床背景患者:XX,男/女,XX岁症状:(如有)腹痛、恶心、呕吐等3. 检查方法胆囊息肉的CT检查是采用XX型CT设备,行平扫和增强扫描。

扫描方式为薄层螺旋CT,螺旋扫描参数为XX mm,重建层厚为XX mm,再现层厚为XX mm。

扫描范围从胸骨下缘至髂嵴水平。

4. 检查结果胆囊息肉- 胆囊内可见一个或多个息肉样病灶,形态规则。

具体数量、大小如下:1. 胆囊息肉1:(大小、形态、位置等)2. 胆囊息肉2:(大小、形态、位置等)...N. 胆囊息肉N:(大小、形态、位置等)胆囊壁- 胆囊壁厚度正常,无明显增厚或结石形成。

胆总管和胆囊管- 胆总管和胆囊管无扩张、狭窄或充盈缺损的表现。

肝脏、胰腺、脾脏- 肝脏、胰腺、脾脏的形态和密度正常,无明显异常改变。

5. 结论经CT检查,患者胆囊内发现X个胆囊息肉,形态规则,建议结合临床情况进一步评估,并咨询消化内科或胆囊外科医生,以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6. 注意事项- 本报告仅为影像学检查结果,临床治疗需要结合其他相关检查结果和医生的诊断。

- 如果症状加重或新出现其他异常,请及时就医,随诊观察和治疗。

参考资料[1]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 (NICE).(2014). Gallstones: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Cholelithiasis, Cholecystitis and Choledocholithiasis. NICE Clinical Guidelines, No. 188。

胆囊息肉的诊治介绍

胆囊息肉的诊治介绍

胆囊息肉的诊治介绍胆囊息肉又称胆囊息肉样病变(polypoid lesion of gallbladder),病变主要位于胆囊腔内,以隆起、突出息肉样局限性病变为主要特点。

近年来胆囊息肉发病率逐渐升高,是临床诊疗中较为常见的胆囊病变类型,本病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胆囊壁增厚或隆起。

胆囊息肉患者病变早期多无特征性表现,病情易被忽略,但有部分胆囊息肉患者会因胆汁流通速度降低甚至流通不畅,而出现消化不良、右上腹疼痛等症状。

临床多依据胆囊息肉特点分为非肿瘤性病变、肿瘤性病变两类,其中非肿瘤性病变包括炎性息肉、胆囊腺肌症、胆固醇性息肉等,肿瘤性病变包括腺瘤样增生、腺瘤性息肉、血管瘤、神经纤维瘤、平滑肌瘤等。

了解胆囊息肉的主要危险因素与临床诊治方式,对本病的防治及其重要,本文主要就相关内容进行介绍分析。

1 胆囊息肉的常见危险因素1.1、性别因素:胆囊息肉在各个年龄段均有发病,而结合相关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国外胆囊息肉的发生率在3~6%左右,而我国本病发病率相对较高,在4.5~8.7%左右。

在胆囊息肉病例中,男性患病率要远高于女性,且男女患病比例的差异正伴随社会发展而逐渐扩大。

目前国外已有部分医者将性别纳入胆囊息肉的独立危险因子中。

而分析胆囊息肉性别差异的原因,可能与女性机体激素水平有关,女性机体含有雌激素,该激素能够有效保护并促进肝脏脂质、血脂的代谢,从而降低脂肪对机体的损害。

年龄超30岁的男性,伴随年龄的增长,胆囊息肉的发病风险会呈现升高趋势,两者呈现一定的正相关性。

1.2、年龄因素:伴随对胆囊息肉发病特征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调查研究证实,年龄与本病的发生呈现显著的相关。

在男性胆囊息肉病例中,高发年龄段为40~50岁,女性胆囊息肉的高发年龄则在50岁左右,但不同的研究在高发年龄段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尚待更为全面化、系统化的研究进一步明确胆囊息肉的高发年龄。

而关于年龄与胆囊息肉发生发展相关性的研究表明,伴随年龄的增加,机体体质、免疫功能会逐渐减弱,机体代谢与调节功能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胆囊正常生理排空能力会逐渐减弱,导致胆汁排泄功能降低、胆盐淤积等情况,增加胆囊息肉的发生风险。

多发性胆囊息肉诊断与治疗PPT

多发性胆囊息肉诊断与治疗PPT

病理检查结果:息 肉大小、形态、组 织结构等
病理检查的意义: 确定息肉的性质、 诊断和治疗方案的 制定
多发性胆囊息肉的 治疗
药物治疗:使用抗生素、抗炎药等药物进行治疗 饮食控制: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 生活习惯调整: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 定期复查:定期进行B超、CT等检查,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 治疗疾病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 洗手、勤洗澡等
保持良好的饮食 习惯,避免暴饮 暴食
避免过度劳累, 保持良好的作息 时间
定期进行体检, 及时发现并治疗 胆囊息肉
保持良好的心理 状态,避免焦虑 和紧张
多发性胆囊息肉的 并发症与预后
胆囊炎:使用抗生素治疗, 严重时需手术切除胆囊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胆囊结石:使用药物溶解 结石,严重时需手术切除 胆囊
胆囊癌:早期发现,早期 治疗,手术切除胆囊
胆囊穿孔:使用抗生素治 疗,严重时需手术切除胆 囊
胆囊功能障碍:使用药物 治疗,严重时需手术切除 胆囊
定期复查:定期进行B超检查,观察息肉变化 饮食调整: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多吃蔬菜水果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避免焦虑和紧张
内镜超声检查:可发现胆囊内多发性息肉, 准确率较高,但需要麻醉和内镜操作
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肝功 能、肾功能等
尿液检查:包括尿常规、尿蛋 白、尿糖等
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CT、 MRI等
病理学检查:包括组织病理学、 细胞病理学等
胆囊息肉的病理类 型:胆固醇性、炎 性、腺瘤性等
病理检查方法:组 织病理学检查、细 胞病理学检查等

胆囊息肉的病例分享和治疗效果评估

胆囊息肉的病例分享和治疗效果评估

胆囊息肉的病例分享和治疗效果评估胆囊息肉是指在胆囊黏膜上出现的息肉状病变,通常为良性病变,但也有少数可能会恶变。

本文将分享一个胆囊息肉的病例,并评估其治疗效果。

病例描述:患者,女性,65岁。

患者主诉近期出现右上腹不适,伴随恶心、胸闷等症状。

患者于医院接受检查,经超声波检测发现胆囊内出现一枚息肉状病变,大小约为1.5cm。

患者无其他明显疾病史,身体一般状况良好。

经过全面评估和综合讨论,医生建议采取手术治疗。

治疗方案:考虑到患者的年龄和整体身体状况,医生决定采取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

手术进行前,医生向患者详细解释了手术的风险和预期效果,并征得患者的同意。

手术过程顺利,胆囊完整地被切除,并送至病理学检查。

治疗效果评估:术后患者虚弱,但是在规定的恢复期内,患者的恶心、胸闷等症状完全消失。

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切除的胆囊标本中仅发现一枚良性息肉,没有发现癌变或其他异常。

患者随访半年后,并无出现复发的迹象,综合评估治疗效果良好。

讨论:胆囊息肉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胆囊病变,但大多数情况下是良性的。

对于较小的胆囊息肉,可以选择观察,但对于较大的息肉或存在恶变可能的情况,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是目前广泛应用的手术方式,相较于传统的开腹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病例分享的目的在于向医学界和公众普及胆囊息肉的病情和治疗方案,帮助更多胆囊息肉患者了解和处理自己的病情。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的细致解释和患者的积极配合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对于胆囊息肉的治疗效果评估也是必要的,以便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治疗策略。

结论:胆囊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良性病变,但其中少数情况下可能会发生恶变。

对于患有较大的息肉或有恶变可能的患者,手术切除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是常用的手术方式,其疗效良好并具有较小创伤。

针对每个个体患者,医生应进行全面评估和综合讨论,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通过分享和评估病例,可以为胆囊息肉的治疗提供参考和指导,同时也希望可以引起更多人对该病的重视和关注。

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

诊断和鉴别诊断
由于本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少数胆囊息肉可发生癌变,一些早期胆囊癌亦表 现为息肉的形式,应注意鉴别。行内镜超声、CT增强扫描、超声引导下经皮细针穿刺活检、肿瘤分子标记物检查 有助于确诊并鉴别良恶性。
治疗
主要涉及到对胆囊息肉良恶性的判定,从而做到早期发现恶性病变及癌前病变,早期手术切除。 1.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及手术指征 (1)胆囊息肉的大小大部分学者已认为胆囊息肉的大小与其良恶性有关。小的胆囊息肉(直径<10mm),已 被发现其绝大多数为良性病变,且可以保持许多年不发生变化。对于大的胆囊息肉则提示恶性病变。 (2)年龄在胆囊息肉患者中胆囊腺瘤及胆囊癌的平均年龄以及胆囊息肉直径明显要比非肿瘤息肉性患者要大。 (3)息肉的数目、形态单发、广基的息肉易癌变。胆囊息肉的恶性病变倾向发生在年龄大,单发,大的胆囊 息肉。 (4)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癌与胆囊结石之间的关系已比较明确,部分胆囊癌患者可同时合并胆囊结石,结石的 长期刺激可促使胆囊上皮细胞增生而引发癌变。因此结石存在增加胆囊癌变危险性。 (5)伴随临床症状恶性的胆囊息肉更倾向于伴随的临床症状。
谢谢观看检查ຫໍສະໝຸດ 1.常规超声检查 超声对胆囊息肉的检出率可达95%以上,是胆囊息肉样病变的首先诊断方法。超声下表现为不随体位改变而 移动的、与胆囊壁相连的强回声团,后方无声影的。 2.内镜超声 图像更清晰,对息肉的分辨率更高。有助于判定息肉的良恶性。 3.CT增强扫描 有助于与胆囊癌的鉴别诊断。 4.超声引导下经皮细针穿刺活检 胆固醇息肉是胆囊黏膜面的胆固醇结晶沉积;炎性息肉是胆囊黏膜的增生,多同时合并胆囊结石和胆囊炎; 胆囊腺肌瘤是胆囊壁的局限性良性增生性病变。胆囊腺瘤性息肉是胆囊上皮的乳头状增生或结节状幽门腺增生, 可伴有肠上皮化生和异性增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胆囊息肉的诊断和治疗(附80例报告)
摘要:目的:探讨胆囊息肉的诊断及治疗。

方法:对80例胆囊息肉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80例胆囊息肉患者占同期行胆囊切除术病例的5%,术前b 超诊断率为90%,其中合并胆囊结石率30%,合并胆囊炎45%;病理类型以胆固醇性息肉最多,占45%。

腺瘤恶变率为15.6%。

结论:腺瘤性息肉易恶变,尤其是合并胆囊结石的息肉,诊断检查首选b超。

治疗首选胆囊切除术。

关键词:胆囊息肉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129-01
胆囊息肉(polypoid lesion of gallbladder,plg)是一类表现为胆囊黏膜向腔内突起的局限性病变的总称。

我院从2003年1月-2012年12月共手术治疗胆囊息肉患者80例,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plg患者80例,占同期胆囊切除的5%
(80/1600),其中男性32例,女性48例,年龄18-74岁,平均56.5岁。

术前行b超检出72例,占90%,8例患者术前诊断为胆囊结石,于手术时发现合并plg。

1.2临床表现。

57例患者术前有右上腹疼痛不适,其中有胆绞痛发作9例,23例无明显临床症状而于术前健康体检时发现。

全部病例术前均进行b超检查,其中65例胆囊壁上有中回声至中强回声光
团,后无声影,不光滑,7例胆囊壁上见多个小点状强回声,8例术前仅有结石影像,未见胆囊息肉。

1.3术中情况及病理结果:胆囊息肉直径在2-18mm。

病理类型:胆固醇性息肉36例,占45%,腺瘤性息肉28例,占35%,炎性息肉12例,占15%,腺肌增生症4例,占5%,腺瘤恶变4例,占5%。

腺瘤恶变占腺瘤性息肉的14.3%(4/28),腺瘤恶变直径>10mm,占75%(3/4),良性息肉3个占50.9%。

肿瘤性息肉往往为单个病变。

胆固醇性息肉质脆蒂细,且易与黏膜分离,不伴肠化生及不典型增生,也不含其他基质成分。

即使伴炎症也很轻,目前尚未见癌变报道。

炎性息肉为炎症刺激所致的肉芽肿,直径多在5mm左右,为单发或多发广基性结节,其成分为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及慢性炎症细胞,息肉周围胆囊壁有明显炎症,也无癌变报道。

腺肌增生症又称腺肌瘤,有弥漫型、节段型与局限型,有恶变可能。

肿瘤性息肉外形可呈乳头状或非乳头状,恶变机会与腺瘤大小呈正比。

本组腺瘤恶变占腺瘤性息肉的14.3%(4/28)。

本组病例中腺瘤恶变者直径>10mm占75%(3/4)。

2.3plg的治疗:鉴于plg可以发生癌变,故越来越多的plg采用胆囊切除术,但手术本身可有一定风险,并可能引起一些并发症。

plg是否行手术治疗,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标准。

国内多数作者认为[1]:单发息肉,直径>10mm,并存胆囊胆石,即使无症状亦应行胆囊切除术。

理论上讲,不是所有的plg均需手术治疗,特别是一些无症状的无癌变倾向的胆固醇性息肉或炎性息肉,但就目前诊断
水平而言,术前无法对plg进行病理诊断,且临床仍有一些plg合并有胆囊结石、胆囊炎,需要手术。

胆囊息肉样病变外科处理上虽然存在不少争议,但总体来说[6]:胆囊息肉直径>10mm,年龄>50岁,单发,广基以及合并胆囊结石,已被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是plg 恶变的危险因素。

可据这些危险因素来选取适宜手术的患者。

对于直径<10mm且无临床症状的plg可以定期行b超检查,如发现异常,则行预防性手术切除。

参考文献
[1]朱德祥,王景明,徐贵云.胆囊息肉样病变113例临床病理分析[j].肝胆外科杂志,2001,9(3):207-208
[2]刘民生,刘会周,陆文煜.胆囊息肉样病变207例的治疗[j].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0,15(6):376-376
[3]王志斌,房世宝主译.腹部超声诊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5-67
[4]田大广,朱洪,吴发友,等.150例胆囊息肉的临床分析.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3,12(8):629-630
[5]li xy,zheng cj,chen j,et al.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olypoid lesion of the gallbladder.zhongguo yixue kexueyuan xuebao,2003,25(6):689-693
[6]陆奇峰,刘胜利.胆囊息肉样病变诊治的现状[j].浙江临床医学,2007,9(6):831-8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