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的精神》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中国艺术精神》读后感 中国艺术精神导读

《中国艺术精神》读后感 中国艺术精神导读

中国艺术精神导读《中国艺术精神》读后感引言《中国艺术精神》是一本深入探讨中国艺术精神的重要著作。

作者通过对中国艺术历史的回顾与分析,探索了中国艺术精神的根源、特点和发展趋势。

本文将以读后感的形式,总结并探讨这本书对于了解中国艺术精神的重要性。

中国艺术精神的根源中国有着悠久的艺术传统,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玉文化和青铜器文化。

玉文化和青铜器文化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对美的追求和探索。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追求和探索逐渐形成了中国艺术精神的基石,即追求内在的美、强调情感的表达和对自然的敬畏。

中国艺术精神的特点中国艺术精神有着独特的特点,其中之一是注重自然与人的融合。

中国艺术家常常通过观察自然世界来汲取灵感,并把这些灵感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

这种融合体现了中国人对于自然的一种敬畏和尊重,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态度。

另一个特点是情感的表达。

中国艺术强调情感的真实与深刻,注重艺术作品背后的内涵与感情。

通过细腻的表达和意境的塑造,艺术家能够让观众深刻地感受到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除此之外,中国艺术精神还注重道德与伦理的体现。

中国人民崇尚和平与和谐,这种价值观念贯穿于他们的艺术创作中。

艺术家们通过审美的表达来呼吁人们关注道德和伦理的重要性,使艺术作品不仅具有美的感染力,还能给人们带来深思。

中国艺术精神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中国艺术精神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对于中国艺术来说,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

许多艺术家试图融合传统艺术形式和现代审美观念,创造出独特而又具有现代感的艺术作品。

另一个发展趋势是国际化。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国艺术也需要与世界各地的艺术相互交流与融合。

这不仅能够帮助中国艺术家汲取他国艺术的精华,还能提升中国艺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此外,科技的发展也对中国艺术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代科技手段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艺术家们可以利用科技工具来创作出更加丰富多样的艺术作品。

《中国艺术精神》读后感

《中国艺术精神》读后感

《中国艺术精神》读后感《中国艺术精神》读后感(精选7篇)所谓艺术精神,也就是指的艺术的精神境界。

想知道中国艺术精神读后感怎么做吗?以下是店铺要与大家分享的《中国艺术精神》读后感,供大家参考!《中国艺术精神》读后感篇1从大二开始接触中国特有的中国绘画后,就经常听到有人谈论中国艺术的精神,当时也只是凭自己有限的知识去浅浅的探讨一下,并不能深入。

随着学龄和阅读的增长,自己也能够把中国艺术精神谈两三分。

这其中对我影响对大的一本书就是徐复观先生的《中国艺术精神》(广西师大出版社2007年版)。

这本书一共十章,前两章分别论述了儒家孔子与道家庄子各自所代表的艺术精神,其余八章均为论述绘画艺术及其所蕴涵的中国艺术精神。

整部著作以第二章为总纲领,重在探讨庄子为艺术而艺术的“纯艺术精神”,其结论是中国绘画艺术是由庄子哲学一路开导而出。

所谓艺术精神,就是指一种艺术独自具有的、内在的品质或气质,更或说是蕴涵一种文化的根本理念。

谈及中国的艺术精神,徐复观先生就其中国艺术精神是庄子精神的论述具体在本书中有所阐述:庄子之所谓道,落实于人生之上,乃是崇高的艺术精神;而他由心斋的工夫所把握到的心,实际乃是艺术精神的主体;由庄子所显出的典型,彻底是纯艺术精神的性格,而主要又是结实在绘画上面;老、庄思想当下所成就的人生,实际是艺术的人生;而中国的纯艺术精神,实际系由此一思想系统所导出;当庄子从观念上去描述他之所谓道,而我们也只从观念上去加以把握时,这便是思辨的形而上的性格。

但当庄子把它当作人生的体验而加以陈述,我们应对这种人生体验而得到了悟时,这便是彻头彻尾的艺术精神;庄子所追求的道,与、艺术家所呈现出的最高艺术精神,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对儒家而言,或可称庄子所成就为纯艺术精神。

徐复观先生提出的这些观点,让我耳目一新,为我理解中国艺术精神提出了一条比较重要的路线。

但是,当我看完此书后,我也有一些迷惑不解的地方,比如说庄子的艺术精神,原本不在于艺术创作,而是落实于人生态度上,这一点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

浅谈对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的认知

浅谈对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的认知

浅谈对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的认知作者:彭倩来源:《戏剧之家》2018年第24期【摘要】《论艺术的精神》是康定斯基从理论分析的角度讨论非再生艺术的概念。

“精神”是本书主要论述的核心。

康定斯基这种直觉纯粹的表达,改变了传统绘画的路线,对抽象艺术的发展有启示作用。

【关键词】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抽象艺术中图分类号:B83-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4-0154-01《论艺术的精神》是康定斯基抽象艺术的第一个重要理论。

康定斯基在学习绘画之前就已经有了相对完整的思想基础。

同时,受到黑格尔、叔本华、尼采的哲学影响,以及他对移情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内感论”、沃林格的美学理论进行研究的影响,这些思想综合的因素产生了他对抽象主义的“精神”理论。

一、内容结构梗概康定斯基的论文《论艺术的精神》分为两部分:概论和绘画。

第一部分概论分为四个小节。

第一小节引言,主要表现了康定斯基对于看待时代与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以及明确提出内在因素决定艺术作品的形式。

第二小节运动,则提出了精神生活像个三角形并且是向上运动的。

第三小节精神转折点,康定斯基则用一些大艺术家来举例表明三角形的精神内部结构处在转折点,是一种冲破传统艺术的自由状态。

第四小节金字塔,康定斯基提出了“金字塔”理论,各种艺术分别存在又相互交织,可形成新的艺术。

绘画可以被看作理论实践的第一部分,共五个小节。

第五小节色彩的效果,第六小节形式和色彩的语言,康定斯基认为绘画必将在抽象性上发展,具体讲述了绘画具有色彩和形式两个表现手段,尤其引用大量理论论证色彩的表现。

在第七小节的理论中,康定斯基在本节再次强调艺术的目标来自内在需要。

第八小节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中,康定斯基认为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的创作,艺术家应该是随心所欲地有感而发,并提出了艺术家的三大责任。

第九小节结论。

康定斯基展示了他对构成主义的声明。

二、核心观点与逻辑结构(一)精神——内在因素康定斯基在他的著作中反复提到了“精神”这个词。

艺术中的精神

艺术中的精神

文化名著导读《艺术中的精神》——读后感书名:艺术中的精神作者:俄罗斯康定斯基著李政文魏大海译版次:2003年10月第一次版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作者简介:康定斯基1866年12月4日生于莫斯科,1944年12月13日于法国的纳伊逝世。

早年从事法律工作,后移居德国的慕尼黑致力于绘画艺术。

曾组织思想前卫的“黑骑士”社团,出版《青骑士年鉴》。

他先后发表了《艺术中的精神》、《形式问题》、《具体艺术》、《点·线·面》等著作,宣扬抽象艺术思想理论。

因此他被视为抽象艺术的开山鼻祖。

内容简介:《艺术中的精神》是康定斯基第一本系统阐发他的抽象艺术主张的理论著作。

在这本书里,他采取身心二元论的观点,沿用通神学者的说法,认为精神(灵魂)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只是蒙在真实世界之上的一层面纱,人们只能透过面纱才能看到闪光的精神。

康定斯基认为艺术家具备这种才能,是因为艺术是心灵的活动,是绝少有人觉察的“心灵震荡”,“是一种包藏在自然形式下的心灵的特殊状态”。

结构总序开始对康定斯基的生平进行了一番简介。

由此引出《艺术中的精神》的问世。

在这本书中,他采取身心二元论的态度,沿用通神学者的说法,认为精神(灵魂)是世界的本质,物质只是蒙在真实世界之上的一层面纱,人们只有透过面纱才能看到闪光的精神。

康定斯基认为艺术家具备这种才能,是因为艺术是心灵的活动,是绝少有人觉察的“心灵震荡”,“是一种包藏在自然形式下的心灵的特殊状态”。

而那些长于表现技巧的艺术家则不能称作真正的艺术家、写实的艺术统称做“无目的的艺术”。

这类艺术“是一种遭到阉割的艺术,不可能有未来”。

真正能唤醒现在、遇见未来的是艺术中的精神。

就好比一座金字塔的三角形,自然主义和写实主义的艺术只能是在三角形的底层,永远得不到升华。

而抛开了物质重负、纯粹高贵的艺术精神则一步步向三角形的尖顶攀登,最终登临绝顶的是艺术中的先知和贤哲,他们就像摩西,站在山顶俯瞰那围着金牛跳舞的芸芸众生。

卢梭《论科学与艺术》读书笔记

卢梭《论科学与艺术》读书笔记

卢梭《论科学与艺术》读书笔记第一篇:卢梭《论科学与艺术》读书笔记卢梭《论科学与艺术》读书笔记精神也和身体一样,有它自己的需要。

身体需要是社会的基础,精神需要则是社会的装饰。

政府与法律为人民集体提供了安全与福祉;而科学、文学和艺术,由于它们不那么专制因而也许更有力量,就把花冠点缀在束缚着人们的枷锁之上,它们窒息人们那种天生的自由情操——看来人们本来就是为了自由而生的,——使他们喜爱自己被奴役的状态,并且使他们成为人们所谓的文明民族。

需要奠定了宝座,而科学与艺术则使得它们巩固起来。

评论:政府的权力保障一方面是专制力很强的军事,一方面依靠文化思想的统治。

二这些便来源于科学、文学和艺术的力量。

科学、文学和艺术要比专制强权看起来更为温和更为有力量,它们控制了人们的思想以达到让人们自觉去被奴役自觉被统治被束缚。

而且他们却认为这种失去自由心甘情愿被奴役的过程是追随文明的,是高尚的。

如果外表永远是心性的影象,如果礼貌就是德行,如果我们的格言真能成为我们的指南,如果真正的哲学是和哲学家的称号分不开的;那末生活在我们中间将会是多么美好啊!然而这么多的品质是太难凑合在一起了,而且在大量的浮夸当中德行是很难于出现的。

装饰的华丽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富有,优雅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趣味,然而一个人的健康与强壮却须由另外的标志来识别了;只有在一个劳动者的粗布衣服下面,而不是在一个佞幸者的穿戴之下,我们才能发见身体的力量和生气。

装饰对于德行也同样是格格不入的,因为德行就是灵魂的力量和生气。

评论:子日:“巧言令色,鲜矣仁。

”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有太多的花言巧语,那么这样的人很少是仁慈的。

同样外表太过于的装饰,其内心大多应该是贫瘠的,大量的浮夸当中德行是难于出现的。

一个身着华丽的人只能看出他的富有,而他是否健康无法推断,一个身着粗布衣服平民,却可以推断他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身体的力量和生气是其底层生存的必须。

而德行是与外表华丽奢侈的装饰格格不入的。

中国艺术精神读书笔记

中国艺术精神读书笔记

中国艺术精神读书笔记中国艺术精神读书笔记“中国艺术精神”是一本古老的哲学巨著,汇集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艺术理念和审美观念。

这本书深刻地表达出一种独特的中国艺术精神,被誉为“中华文化的经典之作”。

“中国艺术精神”的内容由艺术理论、哲学思想、审美观念以及艺术实践等五部分组成,旨在通过对艺术的审美、艺术的理论、艺术的形式和艺术的实践等方面的深刻细腻的探讨来展现中国艺术精神的历史文化底蕴及其独特的审美观念。

首先,“中国艺术精神”重视艺术理论。

它认为艺术理论是“人类对美的理解”,“对艺术形式的追求”,“对艺术表现力的思考”和“对艺术实践的指导”。

它把艺术理论作为艺术实践的基础,认为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并且要求艺术家在理论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实践,以此来拓展艺术的审美范畴。

其次,“中国艺术精神”强调艺术的形式。

它认为艺术是一种实践和体验,是一种美学追求和思想实践。

它强调形式的重要性,认为艺术形式应该体现出艺术实践的真实性和独特性,并有利于艺术实践的深入发展,从而使艺术实践变得更加有趣和实用。

此外,“中国艺术精神”还重视艺术实践。

它认为艺术实践是一种精神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行为,是一种审美思维的发展和深化。

它要求艺术家要把艺术理论和艺术形式融入到艺术实践中,以此来实现艺术理论和艺术形式的发展。

最后,“中国艺术精神”指出艺术审美有其独特性。

它强调艺术审美是一种独特的审美观念,是一种对艺术实践及其结果的审美思考,是一种追求艺术审美本质的不断努力。

它提出,艺术审美必须以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实践为基础,且需要不断地追求艺术的审美本质,才能使艺术实践及其审美观念获得更好的发展。

总之,“中国艺术精神”是一本古老的哲学巨著,其内容涉及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艺术理论、哲学思想、审美观念以及艺术实践等方面,深刻地表达出一种独特的中国艺术精神。

它强调艺术理论、艺术形式和艺术实践的重要性,并且指出艺术审美有其独特性。

通过对“中国艺术精神”的阅读,我们可以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理念和审美观念,从而更好地发掘艺术的审美本质,促进艺术实践的发展。

中国艺术精神 读书笔记

中国艺术精神 读书笔记

中国艺术精神读书笔记中国艺术精神-读书笔记中国艺术精神对于我们艺术生来说,徐复观先生的《中国艺术精神》并不陌生,这部作品被认为是任何有志治中国思想史的人必读的经典,除第一章论上古音乐艺术之精神以外,其余九章均为论绘画艺术及其所蕴涵的中国艺术精神。

正文十章中,仅在前两章着重从哲学上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艺术精神和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艺术精神进行阐发,凸显出只有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艺术精神构成了中国艺术精神的主体;而在后八章则着重通过对汉以后的绘画与画论的解读,揭示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艺术精神对中国古代绘画与画论演变的深刻影响。

书一个基本的意思,是说明庄子的虚、静、明的心,实际就是一个艺术心灵,艺术价值之根源。

那么,艺术家所谓的“艺术精神”是什么?在我看来,它应该是艺术本身固有的品质或气质,或者是一种文化的基本理念。

谈到中国的艺术精神,许福观先生在这本书中阐明,中国的艺术精神就是庄子的精神:庄子所谓的道,在生活中实现,是一种高尚的艺术精神。

而他所掌握的心,其实就是艺术的主题。

庄子表现出的典型特征是纯粹的艺术精神,这种精神主要与绘画相结合。

老庄思想所形成的生活现实就是艺术的生活。

中国纯艺术精神的现实来源于这种思想体系。

所以从某些方面来说,庄子所追求的道,与、艺术家所呈现出的最高艺术精神,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的。

钱穆先生在《老庄通辩》中就曾说:“循庄子之修养论,而循至于极,可以使人达至于一无上之艺术境界。

庄生之所谓无用之用,此惟当于艺术境界中求之,乃有以见其真实之义也。

”后来经过自己不断的翻阅资料,对其也有一些自己的感言。

虽然庄子没有谈论艺术,但他对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山水画,山水画是中国画的主流。

中国幅员辽阔,名山大川众多。

山川秀美,宜居人心。

因此,许多古代名人和隐士生活在这片美丽的风景中。

在绘画上,他们在忘却自我、迷失自我的状态下,用天地间“朴素美”的意象来表达对山水空灵神秘境界的追求,这与庄子“无言天地大美”的纯艺术精神相吻合。

中国艺术精神读书笔记

中国艺术精神读书笔记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艺术精神读书笔记篇一:中国艺术精神读书笔记中国艺术精神读书笔记在中西文化相互碰撞,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危机的背景下,徐复观先生写了《中国艺术精神》一书,系统地指出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及其对现代人生的启示。

他在此书中对儒道两家思想在传统艺术人生形成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做了深入研究。

这本书一共十章,前两章分别论述了儒家孔子与道家庄子各自所代表的艺术精神,其余八章均为论述绘画艺术及其所蕴涵的中国艺术精神。

整部著作以第二章为总纲领,重在探讨庄子为艺术而艺术的“纯艺术精神”,其结论是中国绘画艺术是由庄子哲学一路开导而出。

所谓艺术精神,就是指一种艺术独自具有的、内在的品质或气质,更或说是蕴涵一种文化的根本理念。

谈及中国的艺术精神,徐复观先生就其中国艺术精神是庄子精神的论述具体在本书中有所阐述:庄子之所谓道,落实于人生之上,乃是崇高的艺术精神;而他由心斋的工夫所把握到的心,实际乃是艺术精神的主体;由庄子所显出的典型,彻底是纯艺术精神的性格,而主要又是结实在绘画上面;老、庄思想当下所成就的人生,实际是艺术的人生;而中国的纯艺术精神,实际系由此一思想系统所导出;当庄子从观念上去描述他之所谓道,而我们也只从观念上去加以把握时,这便是思辨的形而上的性格。

但当庄子把它当作人生的体验而加以陈述,我们应对这种人生体验而得到了悟时,这便是彻头彻尾的艺术精神;庄子所追求的道,与、艺术家所呈现出的最高艺术精神,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对儒家而言,或可称庄子所成就为纯艺术精神。

徐复观先生提出的这些观点,让我耳目一新,为我理解中国艺术精神提出了一条比较重要的路线。

徐先生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艺术,将艺术作为与道德、科学相并立的三大文化支柱之一。

他认为艺术最能体现出一个全整个体所具有的修养和所达到的人生境界,同时也是修身养性的手段。

中国传统艺术成就蔚为大观,而其中体现的艺术精神来讲,就是由道德而艺术,在世界中安顿内在自我进而达到与外在社会秩序和谐的一种力量和超越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艺术的精神
设计艺术学院 10服装班 邱国霞 2010081622
“有人说,艺术是时代的产儿。但是这种艺术,只能艺术地重复那些以被同
时代人清楚地认识了的东西。所以它没有生命力,它仅仅是时代的产儿,无法孕
育未来。这是一种被阉割了的艺术。它是短命的,那个养育它的时代一旦改变,
它也就立刻在精神上死亡。
在康定斯基的《论艺术的精神》中,艺术完全由一个具有着亚裔血统欧洲人
用“精神”的力量释放包围——艺术,在伟大的20世纪显现出了它前所未有的
内在力量,被无数注重人性的艺术家和理论家重新解读与创造。从这本书的总体
风格来看,书中弥漫着沃林格尔对艺术表现的本质解释以及20世纪整个思想文
化氛围下的尼采、叔本华等所提倡的自我意志的含混氤氲,这是把二元论作为世
界观的典型体现,并且也是康定斯基的抽象绘画创作的思想源泉及理论基础。
论艺术的精神,是康定斯基的最重要的理论文献之一,这篇文章分为了概论
与绘画两个部分。概论中用引言、运动、精神转折点与金字塔四个小部分解释了
他对于艺术品、艺术家等的定义与互动把艺术的过程与变化归结到精神的作用并
以一种运动的方式把这个过程展现给读者。
第一部分,概论 :“所以一件艺术作品的形式有不可抗拒的内在力量所举,
这是艺术中唯一不变的法则。一件优美的作品是内涵和外表统一和谐的结果:换
句话说,一幅画是个精神有机体,他像一切物质有机体一样,是由很多部分组成
的。”艺术的原动力来自于强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积极向上、催人奋进。在
作者对人类自身的认知中,灵魂与肉体紧密相连,它通过各种感觉媒介产生印象。
演绎了欣赏艺术品的整个过程:感情(艺术家的)——>感受——>艺术作品——>
感受——>感情(观赏者的)。在这里,整个过程包含了几个概念:艺术家的感
情,感受1,艺术作品,感受2,观赏者感情。整个过程似乎揭示了作者的理论
主旨:精神至尚。艺术品的形式应该“内在的,所以它孕育着希望和未来。”艺
术作品包含着艺术家的灵魂,艺术家是“能够描绘一切事物的人。”抽象的论述
和高亢的基调铺垫了艺术精神的“运动”,精神生活所代表的“巨大的锐角三角
形”,也许也是康定斯基绘画思维的产物,又也许是他抽象成果的宣言符号。这
个巨大的三角形需要冲破的,不仅仅是旧的“怎样表现”的向上的物理运动,同
时在内部的形式里也有着层出不穷的关于艺术与艺术家的稳定结构。随着三角形
的运动,内部的结构似乎在一个临界状态开始动荡,带着摇摇欲坠和呼之欲出的
惊悚,人类的精神终于出现了康定斯基所认知的“转折点”。在“精神的转折
点”一节中,蕴含着批判的影子,康定斯基提出了他对于时代思想混乱的出路及
自己的艺术理论基础:通神学,并把人们的注意力转向了内心。他标榜了布莱维
斯基夫人的理论把梅特林克与瓦格纳作为了例证的典型从象征与重复的文学手
法与结构等发掘了艺术精神的表现形式。在他所引证的伟大的艺术家之中,有音
乐家和印象主义、野兽派和立体主义画家,但无一不都指向了他所旨在阐明的艺
术的内在精神力量即向上的,冲破传统追求自由的状态。在“金字塔”一节中,
充满了康定斯基近乎豪迈的对艺术的展望“‘自我分析’可以把每门艺术和其
他艺术区分开来,它们之间的相互研究使他们的内在努力重新结合。
绘画是《论艺术的精神》中的第二个部分。这个部分可以看成是第一部分的
理论实践。绘画是康定斯基在三十而立之后才开始追求和耕耘的艺术形式。在这
部分里,显然是康定斯基在此之前的,对于艺术的无尽热爱和探索的一个总结性
的结晶成果。这个部分分为以下几个小点:五 色彩的效果,六 形式和色彩的语
言,七 理论,八 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九 结论。看康定斯基的画,我们不难理
解这部分所诠释的内容,像他提倡的“感觉”一样,我们用内心的情感去感受他
的画:丰富、跳跃的色彩,绚丽的、仿佛又节奏的音乐感……在这部分或者描述
或者解释的理论中就能更深的了解作者所言的理念。艺术是发自于人类的需要,
绘画“色彩和谐统一的关键最终在于对人类心灵有目的的启示激发;这是内在需
要的指导原则之一。”而内在需要原则成为了超脱于非本质的、普遍存在和唯一
纯粹的艺术标准和原则。在第一部分中,康定斯基对于“金字塔”的理论揭示了
他所理想的史诗性的艺术。音乐和绘画的紧密联系必会使绘画在抽象性上发展,
最终达到绘画构成的境界。在“形式和色彩语言”中,有种种神秘的质感,那种
说不清道不明又蛊惑着抽象艺术蠢蠢欲动的情愫围绕着心理学和形而上构成了
“纯粹结构形式”最终提出了“数是各类艺术最终的抽象表现”理论。“凡是由
内在需要产生并来源于灵魂的东西就是美的。”艺术家要具有的三大责任:1)
他必须发挥出自己的天才;2)他的行为、情感和思想与常人一样,但他却必须
用他们创造出一个精神境界,这精神境界要么情节纯净,要么掺进了杂质;3)
他的行为和思想是创作的素材,他们将会对他创造的精神境界发生影响。从这种
互动式的纲领下,似乎隐含了康定斯基对于现代艺术的理解。在最后的“结论”
中,康定斯基表明了他的观点:“我们正在迅速临近一个更富有理性、更有意识
的构成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画家们将自豪地宣布他们的作品是‘构成
的’——这是与他们根本解释不了的印象主义者的主张相对而言的,宣布他们的
艺术来自于灵感。我们面临的是一个有意识的创造的时代,绘画中的这种崭新的
精神正与思维携手并进,正在迈向一个伟大精神的纪元。”不得不说,这是构成
主义的宣言,抽象艺术的先锋理论之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