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总结城市地理学

总结城市地理学

第一章绪论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镇)的形成、发展、空间结构和分布规律的学科。

城市地理学的内容: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的探究4.城市问题的研究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是具有渗透关系的相互独立的学科,在谢客性质和研究方向上存在着根本的区别。

两者都是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但是侧重点和研究方向根本不同。

城市地理学不仅研究单个城市的形成发展,还要研究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城市体系产生、发展、演变的规律,理论性较强。

城市规划学则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和设计,注重为具体城市寻找合理使用的功能分区和景观布局等,工程型较强。

两者的联系还是密切的。

城市地理学需要从城市规划学的进展中吸取营养,去探讨更全面的城市低于运动规律。

而城市规划学则西药以城市地理学的只是来充实自己的设计理论,并具体运用到规划实践中去。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城市的概念:(1)城市的狭义理解:只含市不含镇。

•(2)城市的广义理解:含市又含建制镇。

•(3)城镇的狭义理解:含市和建制镇。

•(4)城镇的广义理解:含市、建制镇且含集镇。

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有以下几个:(1)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2)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3)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4)城镇具有上下水、广场、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5)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

城市地域的三种类型:实体地域、行政地域、功能地域•城市的实体地域(physical area),即城市的建成区,在美国为urbanized area。

这是反映城市基本特征并区别于乡村的地域概念;•城市的行政地域(administrative area),即城市政府行政管辖的地域,在西方即city proper;•城市的功能地域(functional area),即城市人口日常•的社会经济活动的地域.国际上通称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

城市地理,探索城市的历史与文化

城市地理,探索城市的历史与文化

城市地理:探索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杰出标志,它们不仅仅是一些建筑和道路的集合,而是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

城市地理学作为研究城市空间和社会的学科,对于探索城市的历史和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城市地理学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和欣赏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1. 城市地理学的定义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以及其空间分布、发展和影响的学科。

它将地理学原理应用于城市环境,探讨城市的形成、演变和功能。

通过城市地理学,我们可以了解城市的地理特征、人类活动和社会结构,从而揭示城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城市的历史与文化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

这些历史和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体现了城市的过去和现在。

通过深入研究城市地理学,我们可以发现城市背后隐藏的故事,了解城市的过去和现在。

2.1 城市的名字和地理位置每个城市都有一个名字,名字往往与城市的历史和地理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

例如,北京这个名字来源于北方的位置,意味着它是中国的北方之都。

而纽约这个名字则来源于荷兰殖民时期的新阿姆斯特丹,后来被英国人改名为纽约。

通过了解城市名字的含义,我们可以揭示出城市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变迁。

2.2 城市的建筑和规划城市的建筑和规划反映了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从古代城市的城墙到现代城市的高楼大厦,每一座建筑都承载着过去和现在的记忆。

城市规划不仅仅是为了适应人们的生活需求,更是为了表达城市的价值观和文化特点。

例如,威尼斯的运河网络和石板路反映了古代威尼斯共和国的独特文化和历史。

2.3 城市的旅游资源城市的旅游资源是城市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许多城市都有着丰富的历史景点和文化遗产,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通过游览这些景点,人们可以深入了解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感受城市的独特魅力。

例如,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和卢浮宫是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代表着巴黎作为艺术和文化之都的地位。

3. 城市地理学如何揭示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城市地理学通过研究城市的空间分布、社会结构和地理特征,揭示了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城市地理学书评

城市地理学书评

评《城市地理学(第二版)》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城市现象的各种类型和过程。

地理学家以其空间地域性、系统综合性的独特视角和以人为中心的人地关系的观念来研究城市,发现和总结城市发展的规律性,提高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的自觉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城市地理学获得长足进展,对城市研究作出了贡献,并在学科的相互融合和渗透中,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吸收了必要的营养,又采用了数量方法、计算机、遥感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手段,成为地理学中最活跃的人文地理分支之一。

城市地理学的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是重要的,在普及这样的一门科学时,一本实用好用的教科书是必须的。

由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所出版的《城市地理学(第2版)》作为一本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系统地阐述了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础知识,内容详实,结构紧凑,适合高校学生学习。

《城市地理学(第二版)》共由13章组成,我认为这十三章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章,第二部分为第二至五章,第三部分为第六至九章,第四部分为第十至十三章。

这四部分论述的侧重点不同,下面我将依次介绍这四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即第一章绪论,介绍了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回顾了学科的发展简史,指出了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趋势。

绪论存在的目的并不在于向读者灌输多少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让读者明白该学科——城市地理学是干什么的,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如何,发展动态怎样。

让读者有一个整体的概念,便于后续的学习。

第二部分,正式开始介绍城市地理学的专业知识,该部分围绕“城市”这个关键词,从基本概念入手,主要讨论了这样几个问题:城市是什么,城市人口怎么统计,城乡是如何划分的,城市产生与发展的过程是怎么的,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的机制如何,它有哪些类型,世界和中国的城市化的历史进程是怎样的。

这一部分阐明了城市如何由古代的防御建筑发展而来,优势如何发展到逆城市化阶段。

城市地理学读书报告及评价

城市地理学读书报告及评价

城市地理学期末论文(一)前言:本学期的城市地理学采用的是许学强老师等合著的《城市地理学》教材第二版。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们将本书的大部分章节都梳理了一遍,并在重点的章节上添加近年的研究成果和我们所在的广州及一些具有典型特征的城市中关于城市化问题的探讨。

《城市地理学》一书从城市的历史发展、城市化定义、城市化原理、城市的分类等多个角度向我们深层次剖析了城市这个自然与人文之美相互交融,自由与规划的思想矛盾又统一的巨大有机体。

我们生活在城市,熟悉通向这座城市每一个角落的交通线路,对这座城市商业中心的分布了然于胸,却无法参透关于一个城市最基本的三个问题:城市从何而来?城市为谁服务?推动城市发展的源动力又是什么?本书通过地理与规划工作者多年来对城市的研究总结出来的理论体系,向我们部分解答了对城市的种种疑问。

本文将以学生和读者的角度对《城市地理学》一书进行评价和学习感受,全文分为三部分:1、对全书架构的分析和评价;2、对城市发展史和城市空间两章的重点讨论;3、关于此书缺漏和不足的一些个人看法。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评价,我希望能够对这门课程进行回顾总结,也希望在对教材提出问题和寻找答案的同时找到自己关于城市地理学的个人理解。

(二)全书架构分析与评价《城市地理学》第二版一书共有13章,与第一版无异,但在一些小节上根据近十年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小幅度的补充和删改,旨在更加系统地阐述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础知识。

城市地理学是隶属于地理学下的一门二级学科,其研究核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即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简言而之就是研究城市与城市之间和城市内部两种尺度下的空间形态。

由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核心可以看出其研究范围十分宽广,即使是其中的某一分支也足够让专业人士倾尽一生心血用做研究。

因此本书主要面向本科生和非专业人士读者群,用科普性较强的理论叙述结合案例让读者熟悉城市地理学的基础知识,即所谓的“入门”阶段。

浅谈我对城市地理学的认识

浅谈我对城市地理学的认识

浅谈我对城市地理学的认识
城市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发展和城市与环境关系的学科。

对我来说,城市地理学是关于城市形态、城市发展模式以及城市与人类社会、自然环境以及其他城市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城市地理学探讨了城市的空间布局和形态。

城市的布局和形态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和建筑设计密切相关。

研究城市的空间布局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城市的发展特点,比如城市中心区域的集中发展和边缘地区的扩展。

此外,城市地理学还研究了城市内部的社会地理分异现象,比如不同社会群体在城市中的分布特点以及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空间隔离现象。

其次,城市地理学研究了城市的发展模式。

城市的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因素等。

城市地理学通过研究不同城市的发展历史和发展模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城市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比如,一些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形成了现代化的商业中心,而另一些城市则因为特定的地理条件或经济结构而发展缓慢。

最后,城市地理学还探讨了城市与环境的关系。

城市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城市化过程中的建筑、工业和交通等活动都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城市地理学研究了城市环境的变化和城市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在城市规划和发展中更好地保护环境。

此外,城市与自然环境之间还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城市地理学也研究了如何构建可持续的城市生态系统。

城市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研究城市的空间组织、发展模式和与环境的关系。

通过深入研究城市地理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城市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为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

城市地理学思想与方法读书心得

城市地理学思想与方法读书心得

《城市地理学思想与方法》读书心得《城市地理学思想与方法》这本书是国内第一本全面介绍和评析城市地理学思想与方法的著作,是对城市地理学方法论与方法的挖掘、梳理、凝练与集成。

通过对城市地理学思想与方法的系统梳理和对中外城市研究典型案例的剖析,展示了哲学和社会思潮、技术和方法变革对城市地理学的影响及其应用,阐述了城市地理学思想与方法的形成与演变的脉络,强调了哲学思想和方法工具对城市地理学理论创新的重要性,并展望了城市地理学思想与方法研究的前沿。

这本书关于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内容只有第二、三和四章,分别写了我国城市地理学的思想与传统、学术规范和研究动态与方法取向。

我国城市地理学始于二十世纪成为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其后随着人文地理学的浮沉,走了一条艰辛曲折中奋进的道路。

在1994年以前人文地理的兴起阶段,城市地理在二、三十年代有过一段短暂的繁荣。

解放以后,人文地理横遭批评,而城市地理成为批判的重点之一。

此后长期萧条,城市通常只在区域经济地理的描述中被提及。

八十年代人文地理在我国振兴,带来了城市地理学的明媚春天,一举成为人文地理学中发展最快的一个分支。

第四章同过统计的方法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城市地理动态进行了梳理,探讨了有关城市地理方面论文的数量变化、研究方法的变化、研究类型的变化、研究视角的变化、研究主题的变化、研究区域的变化、研究者所属单位变化和核心作者群的变化特征,从侧面对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轨迹进行了考察。

结果表明,论文数量及其份额快速增长,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加入到了城市地理学的学术阵营;研究的方法日益多样化,定量、计量模型等分析方法运用日益普遍;研究类型上,理论方法类论文比重下降,案例研究日趋得到重视;研究视角从侧重于宏观转变为宏微观并重;在研究主题上,城市化、城市体系、城市空间结构成为相对稳定的研究主题,同时更为深入的功能研究也有加强的趋势;研究区域集中在全国层面,以及城市化较快的中部省区和特大城市,仍比较注重中宏观的尺度,但对于更大尺度的全球城市体系以及更小规模的中小城市、中西部城市及发达省区内部的一般城市关注不足;研究人员的规模逐渐扩大,研究群体已发生了代际更替,但对具体论文的分析,核心作者仍然是学科发展知识贡献的主要力量。

城市地理学笔记

城市地理学笔记

城市地理学笔记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城市与社会经济发展、城市环境与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学科。

本篇文章将介绍城市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一、城市地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城市的空间组织、城市与社会经济发展、城市环境与资源利用等问题。

它关注城市内外空间结构、城市化过程、城市发展与城市功能区划等方面的内容。

二、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1. 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体系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的空间结构,包括城市内部功能区划、城市核心区与城市边缘区的关系、城市扩张的规律等。

同时还研究城市体系,通过城市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分析城市的等级体系、区域城市网络等。

2. 城市化过程与城市发展城市地理学关注城市化过程中的空间分布与时空演化规律,研究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城市化的速度与方式等。

同时还研究城市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转型与演进,以及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3. 城市环境与城市资源利用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环境问题,包括城市的生态环境、城市水资源、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垃圾处理等。

同时还研究城市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包括城市能源资源、交通资源等方面的问题。

4. 城市与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地理学关注城市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城市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城市就业与人口流动等。

同时还研究城市社会问题,如城市贫困、城市社区与社会关系等。

三、城市地理学的实际应用城市地理学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具体应用包括:1.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通过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指导城市的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合理规划城市的功能区域、交通网络等。

2. 城市环境保护与资源管理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解决城市环境问题,提出有效的环境保护策略,合理利用城市资源,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3. 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城市地理学可以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意见,帮助优化城市产业布局、促进城市经济增长。

城市地理学第三版笔记

城市地理学第三版笔记

城市地理学第三版笔记
一、城市地理学概述
1. 城市地理学的定义:研究城市现象、问题及城市发展规律的地理学分支学科。

2.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城市形成、发展、空间分布及组合规律;城市与环境的关系;城市地域结构;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城市化等。

3.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实地调查、统计分析、比较研究、历史研究等。

二、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1. 城市形成的条件:自然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等。

2. 城市发展的阶段:起源、成长、发展和衰落。

3. 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方面的因素。

三、城市地域结构
1. 城市地域结构的定义:城市各功能用地在空间上的分布与组合。

2. 城市地域结构的类型: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等。

3. 城市地域结构的影响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四、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
1. 城市规划的概念:为一定时期内城市的发展、布局和各项建设活动进行的综合部署和安排。

2. 城市规划的原则:符合国情、因地制宜、保护环境、节约土地等。

3. 土地利用的概念:土地的使用方式、强度和管理的总称。

4. 土地利用的类型:农业用地、工业用地、居住用地等。

五、城市化
1. 城市化的定义:人口从乡村向城市的迁移过程,包括数量和质量的提高。

2. 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初级阶段、加速阶段、高级阶段。

3. 城市化的影响因素: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的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地理学读书笔记【篇一:城市地理学读书笔记】《城市地理学思想与方法》(柴彦威著)笔记几点前言:这本书,是一本很好地了解城市地理学思想史的书。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就是科学研究的武器。

这本书,让我了解到研究城市地理问题的方法论。

在我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由于历史等各种原因,所以我们了解到的很多关于城市地理学的思想史是舶来品。

我所熟悉的时间地理学,后现代主义以及芝加哥学派,人本主义的城市地理学方面的研究。

我总感觉这样的思想下提出来的城市模型在我们国家存在吗?理论和我的认识有一定的出入(也可能是我知道的太少,观察的太少)。

本书,我主要从几个经典的学派整理出笔记,并对一些我感兴趣的城市地理学方面很出色的大家做了简单的了解。

读完此书,还是颇有感触,“是人创造了城市,还是城市创造了人”,是本可以提高自身地理素养的书。

关于学派的笔记(一):经验主义及其在城市地理学中的应用就经验主义的方法论而言,经验主义方法论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传统模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重观察,通过调查及实地研究,进行经验判断与评论,进而得出结论。

二是强调归纳与综合。

经验主义来源于17世纪英国人洛克的系统性阐述。

洛克主张,人的心志本是空白的表格,后来其经验足迹在上面。

经验主义否定了人拥有与生俱来的观点或不用借由经验就可以获得知识。

经验主义者观点,由感受得到的经验,必须经过适当的归纳或是演绎,才能铸成知识。

经验主义的两个学派,温和的经验主义与激进的经验主义,前者部分认为,意识的技能诸如记忆想象和语言的冠能是内在的能力,后者认为,意念的内容和整过过程都是不可能存在的内部能力,而只能习得而来。

经验主义在城市地理学中的应用案例,一是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模式归纳,例如,19世纪20年代开始,美国芝加哥学派以美国大城市为例,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做出大量描述性分析,将现实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归纳为抽象的空间结构。

二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经验主义研究,其中约翰斯顿对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经验主义研究在城市地理学中应用为典型案例。

三是城市规划与设计中的经验主义,雅各布斯采用二经验主义的方法论,讲诉和强调了城市多样性的重要,其结论就来源于对城市生活的观察人员的访谈城市问题的相关问题的阅读。

(二):人本主义地理学与城市规划人本主义地理学家认为他们的方法称为人本主义是因为他们所研究人的方面是大部分特殊的“人”的意义,价值,目标和目的。

人本主义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中对人知觉和人的能动性,人类意识和人的创造性赋予中心的和积极作用的一种方法。

人本主义至少有两种含义,人本主义是14世纪下半叶发源于意大利并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的哲学和文学运动,它构成现代西方文化的一个要素—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也指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把人看作万物的尺度,或以人性,人的有限性和人的利益为主题的任何哲学,认为当代人本主义即是“主题的哲学”。

此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一)人的空间本体论:马丁布伯的空间本体论定义为“距离与联系”:空间性是人类生活的第一原则,包括与客观世界具有一定距离的初始环境和进入其中的联系。

二进入未知的初始环境的能力是组成任何人类存在的本体论基础。

空间性不止人类意识的必要条件,他是人类意识的起源。

(二)人本主义地理学的认识论:其实关于重建和辨析知识与人类利益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通过研究人鱼自然的相互关系,地理行为以及关于空间和地方的感受和理念,获得对人类世界的认知。

(三)人本主义地理学方法论的核心:其很多方面与人本主义认识论相一致,是一种拒绝对人类主题进行抽象统计和汇总计算的方法强调特性具体以及高度经验化得调查模式。

(四)理解地方的主体性意义:首先其对地方的理解不限制于在规范的公认的名名词解释上和定义上,地方会随着历史和文化视角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不仅是因为个人会议的差异,而且会因为人的不同经历而发现或者产生不同的地方。

而对地方主体性的认识就是人对地方的能动性的作用,以及在此能动性作用下创造与形成的各类现象和空间特征。

(三):后现代主义与城市地理学研究“后现代”作为一个术语,最早出现于西班牙学者德里克1934年编辑出版的《西班牙和拉美诗歌选集》中,流行与20世纪60~70年代。

而对于后现代主义的定义各家各有说法。

但,我同意的为约翰斯顿的“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思潮,它是哲学,艺术和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一个近代思潮,强调兼容并蓄等一系列在社会研究,艺术实践和政治强权方面的批评”。

后现代地理学的内涵:(一)反对形而上学和语言中心主义;(二)反对理性和科学主义;(三)反对主客二分,重建平等关系;(四)反对确定性,提倡多元化。

后现代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解构是其基本研究方法,是一种揭露文本结构与其本质之间差异的文本分析方法;话语分析,话语是社会实践的整体,世界正是通过它对自己和他人变得富有意义而易于理解;福柯的考古学与系谱学方法,此处的考古学非历史学分支考古学,而是一种知识考古学,这种方法一话语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支配不同话语的规则。

系谱学,相较于考古学更加侧重于对现代社会中的权力,知识以及肉体之间关系的诊断。

索加的三元辩证法;试图探讨人类生活的历史性社会性和空间性的三元辩证法。

景观的文本分析;文本通常指与书面表达相关联系的一系列表达习惯后来逐渐扩展到包括景观地图绘画等其他类型的文化产品以及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等方面,从而作为“语言转向”的一部分在社会科学领域广泛传播,吸纳了后现代主义的话语分析成分。

后现代城市地理学研究案例蒙特利尔收入分布研究,为希尔莫和查理昂利用蒙特利尔1996年人口普查区的定居地中值收入数据,对芝加哥学派的基本,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很有意思:对于同心圆模型,中值收入显示出自cbd随距离系统地变化,没增加一分钟通勤时间,中值收入增加139加元,对于扇形模型,术语不同扇区的人口普查区的中值收入存在显著不同。

以cbd为中心把同中心模型与扇形模型结构与每一个扇区,相互作用十分明显。

(四):芝加哥学派及其在城市地理学中的应用芝加哥学派主要是指从1915年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以robert park为代表的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的一批学者。

芝加哥学派以其对于芝加哥城市的实证研究著称,关注芝加哥的地方社区,社会问题,城市结构与形态等。

主要贡献是在于研究城市社区和城市形态的人类生态学一级在此理论基础上产生的同心圆模型。

芝加哥学派的研究方法非常多元化,主要的研究方法包括个人材料和案例研究,分类学,访谈和统计。

芝加哥学派的主要思想;人类生态学的起源,狭义的人类生态学是指理解城市区域内空间形态形成的过程和模式,以及不同人群和功能要素在有限的区域内分布的方式等问题的学科。

人类生态学的核心概念,(竞争与共生,竞争会影响人类社区的规模,另一方面,竞争会影响人类社区的稳定程度,对于建立和重塑生物平衡和社会均衡具有重要的意义。

集中于分散)中心化与去中性化:中性化作为一种生态过程,主要是指人口为例满足共同的利益需求想特定的区位集聚的趋势,而这些地点往往是城市的中心区。

去中心化意味着中心的规模减小,导致多个核心并存,而每一个核心的重要性相对于原有的中心都比较小。

隔离。

侵入与演替,自然区。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同心圆模型;这一模型是伯吉斯在对20世纪20年代美国急剧城市化背景下的芝加哥市进行实证研究后提出。

1925年美国社会学家帕克(r.e.park)与伯吉斯(e.w.burges)等通过对美国芝加哥市的调查,总结出城市人口流动对城市功能地域分异的5种作用力:向心、专业化、分离、离心、向心性离心。

它们在各功能地带间不断交叉变动,使城市地域形成了由内向外发展的同心圆式结构体系。

其结构模式是:①中心商业区。

是商业、文化和其他主要社会活动的集中点,城市交通运输网的中心;②过渡带。

最初是富人居住区,以后因商业、工业等经济活动的不断进入,环境质量下降,逐步成为贫民集中、犯罪率高的地方;③工人居住区。

其居民大多来自过渡带的第二代移民,他们的社会和经济地位有了提高;④高级住宅区。

以独户住宅、高级公寓和上等旅馆为主,居住中产阶级、白领工人、职员和小商人等;⑤通勤居民区。

是沿高速交通线路发展起来的,大多数人使用通勤月票,每天往返市区;上层和中上层社会的郊外住宅也位于该区,并有一些小型卫星城。

这个简单模型说明了城市土地市场的价值区分带:越近闹市区,土地利用集约程度越高;越向外,土地利用越差,租金越低。

该学说的可取之处为:在方法上采用动态变化人手分析城市;在宏观效果上,同心圆模式基本符合一元结构城市的特点。

但由于仅考虑芝加哥一市的特点,划带过多,过于规则,且未估计到城市交通的作用。

(六):中国古代城市营造观城市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要居民集聚地的一种特殊聚落形式,他的兴起于发展受到自然,经济,社会和人口等多方面因素等的影响,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以及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都会对城市的发生发展产生影响,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公元前约3000年中叶开始,是父系氏族社会想奴隶社会过度阶段,出现了城堡式聚落,有了城的雏形,第二阶段从公元前约21世纪左右开始,经历奴隶社会初期,出现了正式的城。

第三个阶段从公元前5世纪开始,经历封建社会初期,出现了正式的城。

(1)礼制思想与阴阳八卦,中国在奴隶制中后期,出现了各种流派的人地关系思想,在世界观方面,主要围绕对“天”的争论,商,周时期人们对于天的认识,无论是指主宰一切的上帝,还是指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的自然规律,都带有听天由命的色彩。

商代开始出现了城市雏形,如早期建设的河南偃师商城。

(早期)图略(安阳殷墟)礼制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城市地理学,特别是对城市组合分布和空间布局等实践活动产生了深渊意义。

(2)人法自然与天人合一,在方法论方面,则用五行学说解释地理方位,季节和地理特征。

以木,火,土,金,水类比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春夏秋冬属五个季节。

此种皇权,天人合一的思想贯穿着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始终,到明清时期,北京城达到建城的高峰。

以下为北京城历史不同时期的建城图。

(3)营国制度体系形成营国制体系从城市的性质,城市主导职能以及城市功能分区协调区域经济双重要求出发,提出具体的规划方法。

a,对城市主体规划结构的影响:“择中立宫”、几何中心、中轴线、以宫城为中心,宫城中轴线作为城市的中轴线,其它建筑对称环绕布置周围。

b,对城市规划秩序的影响:礼制的城市规划秩序,“礼”充满国家和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国以“礼”制,在以后的建国中,都以“礼”为原则。

c,对城市道路系统的影响:经纬涂道路系统,追求正南正北、垂直相交的道路,棋盘式布局,以至影响到今天的城市。

d,对规划布局方法的影响:方格网的规划布局方法,把城市看作方格网布局,这个中国人“天圆地方”的观点相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