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地域文化——黄河文化

合集下载

黄河文化界定的初步思考

黄河文化界定的初步思考

2020年第5期史志学刊NO.5.2020总第35期Journal of History and Chorography Serial No.35编者按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山西省委、省政府以“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为依托,打造精品旅游区的发展计划,深入发掘楼阳生书记提出的“黄河之魂在山西、长城博览在山西、大美太行在山西”的文化内涵,我刊拟邀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围绕“三大旅游板块”,开展深层次研讨,为推进山西省文化旅游强省建设,发挥史志事业资政服务功能作出积极贡献。

本栏目特邀山西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高春平主持。

黄河文化界定的初步思考刘益令(山西省地方志研究院,太原030001)摘要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日益受到重视,黄河文化研究逐步进向深入。

对黄河文化的概念、内容、特点、价值等基本问题作出界定,是深化研究的前提,也是关键。

本文从黄河文化基本研究状况;定义、界限和主要元素;价值和特点三个方面作初步研究。

关键词黄河文化基本问题初步思考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体和核心。

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资源,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既有深刻的历史意蕴,又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全面系统研究黄河文化,对黄河文化的概念内涵、特点、价值作出科学界定,是极其关键的基础性工作。

一、黄河文化研究基本状况真正意义上的黄河文化研究始于新中国成立以后,改革开放之后渐成体系,中共十八大之后蓬勃发展。

(一)有关黄河的著作较具影响的著作有:岑仲勉《黄河变迁史》(1957年人民出版社)、谭其骧《黄河史论丛》(1986年复旦大学出版社)、水利学会《黄河水利史论丛》(1987年陕西科技出版社)、侯仁之《黄河文化》(1994年华艺出版社)、王珽《黄河故道考辨》(1995年华东理工大出版社)、《黄河文化百科全书》(2000年四川辞书出版社)、王星光《黄河与科技文明》(2000年黄河水利出版社)、李学勤、徐志军《黄河文化史》(2003年江西教育出版社)、张华侨、王健《中国黄河调查》(2006年湖北人民出版社)、鲁枢元《黄河史》(2007年河南人民出版社)、王明德《从黄河时代到运河时代:中国古都变迁研究》(2008年巴蜀出版社)、辛德勇《黄河史话》(2011年社科文献出版社)、〔美〕比尔·波德《黄河之旅》(2012年南海出版公司)、程遂营《黄河上的古都》(中国财经出版社)、侯全亮、李肖强、郑胜利《黄河400问》(2016年黄河水利出版社)、宋瑞、金准等《“一带一路”与黄河旅游》(2017年社科文献出版社)、〔美〕戴维·艾伦·佩兹《黄河之水:蜿蜒中的现代中国》(2017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陈作者简介:刘益令(1963—),男,山西繁峙人,山西省地方志研究院一级巡视员,研究方向为地方志理论,历史文化。

大河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大河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大河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大河文化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文化,其对中国的影响深远而广泛。

以下是关于大河文化对中国影响的详细分析:一、引言大河文化,又称为黄河文化或黄土文化,是指以黄河中游地区为中心,在黄河流域范围内形成的一种地域文化。

它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也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

自远古时期开始,大河文化就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大河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大河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远古时期,黄河流域的先民们通过农耕和畜牧等生产活动,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体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河流域的社会逐渐发展壮大,出现了城邦、国家等政治实体。

在这个过程中,大河文化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壮大。

三、大河文化对中国的影响1、政治影响:大河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政治因素的影响至关重要。

在中国历史上,黄河流域一直是政治中心所在。

自夏、商、周三代开始,黄河流域的政权不断更迭,但大河文化的政治地位始终没有动摇。

在这个过程中,大河文化逐渐形成了以“礼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这种制度对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经济影响:大河文化的经济基础是农业。

黄河流域的农业发展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流域的农业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大河文化的农业经济不仅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对中国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文化影响:大河文化在文化方面的影响更是深远。

首先,大河文化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都与大河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其次,大河文化对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术等方面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学术研究等都与大河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4、社会影响:大河文化对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在大河文化的熏陶下,中国社会逐渐形成了重视家庭、注重孝道、尊崇祖先等传统观念。

山东地域文化的多源与多元

山东地域文化的多源与多元
封 齐、 鲁两 国 , 、 齐 鲁文 化 交织 融 合 , 家 文化 随之 占据 主 儒 流, 发扬光大 , 志着 山东 地域 文化 主流格局 的基本形成 。 标
围。清代 山东基本沿袭 明代 山东 的版 图, 山东省。 称 山东西依太 行 , 濒渤 海 , 承京 都之便 , 东 北 南接 江浙 之 利, 有东 岳壮 其观 , 黄河增 其美 , 人杰 地灵 , 与伦 比。 山 鲜 … 东地域文化 , 作为 中原文化之一 脉 , 乃是 中华 传统文 化的源
21 0 2年 4月
山 东行 政 学 院 学 报
J RN HAN NG AC DE OU AL OF S DO A MY F GO RN C O VE AN E
Apr 2 2 . 01
第 2期 ( 总第 17期) 1
N0. e . . 1 2 S r No 1 7
头之一 , 同时 , 与周边其他 地域文 化相互碰 撞 、 融 , 交 逐步 自
( ) 一 东夷文化 东夷文化发端 于 山东地 域 , 以胶 东半 岛 为 中心。此 地
土著先 民 , 称东 夷族人 , 是 中国东方最 古老 之 民族 , 史 乃 与 中原华夏 民族 、 南方 苗蛮 民族鼎 足而立 。古籍记 载 , 东夷 人
人质朴豁达 , 襟怀坦荡。通过 山东省地域 文化 的梳 理 , 于 利 其传承与传播 , 利于中华传统 文化 的研究及推广 。 山东金 代之前为地理 概念 , 泛指崤 山、 山或太 行山 以 华 东 的黄河流 域广 大地 区。金代设 置 山东 东西两 路统 军 司 , 山东遂成为 正式行政 区划名 称。 明代 山东 布政 司 ( 又称 行 省) 管辖 6府 14县 , 0 大致奠定 了今 日山东省 的行政 区域范

黄河三角洲旅游商品开发与地域文化的融合——以滨州市为例

黄河三角洲旅游商品开发与地域文化的融合——以滨州市为例


出 旅 游 的 条 件 基 本 具 备 ,旅 游 越 来 越 成
滨 州市旅 游 文化 和旅 游 商
为人们 日常生 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旅
品开 发 的现 状
黄 河三 角 洲 地 区历 史 悠 久 , 化 底 蕴 文
游过程 中 , 人们在欣 赏大 自然美景之余 ,
还要游览珍 贵历史文化艺术 ,体验各地
借鉴 。
2 HNS 8 C IEE&FR INE T ER NU S OEG N RP EE R
化 的挖 掘 提炼 ,才 能 成 为 更 具 吸 引力 、 更
才能使其成为特 色旅游商 品, 从而进一步 提高旅游商品的质量 ,增强其竞争力 , 实
现 可 观 的经 济 效 益 。 因此 , 须 重 视 通 过 必
等戏 曲 、 曲艺 的旋律子秧歌是滨州 民间的 传统舞蹈 , 在滨州 民间流传甚 广。(胡集 5 )
【 旅游经济 】rv l E o o c T a es c n mi s
21 0 2年 第 4期 ( 总第 3 4崩 ) 9 上
黄 河 三 角 洲 旅 游 商 品 开 发 与 地 域 文 化 的 合 融
以滨 州 市 为例
●方荣 辉 左 登华 崔 宇丹
随着 生 活 水 平 的进 一 步 提 高 , 们 外 人
的旅 游 商 品开 发 和设 计 对 具 有 地 域 特 色
的文化—— 滨州文化的内涵挖掘不够 。 旅
游 商 品深层 次 的 内涵 是 文 化 , 有 经 过 文 只
反 映出滨州 民俗 风情 , 风靡全 国 、 闻 是 喜 乐见的一种著名地方戏曲。(渤海大鼓 : 3 ) 沾化县河 家村鼓 书艺人魏 尊昌在西河 大

“苦难中开花”:黄河文化形象的媒介记忆及其再生产

“苦难中开花”:黄河文化形象的媒介记忆及其再生产

作为“百川之首”“四渎之宗”,黄河是中华民族的符号象征和华夏儿女的情感寄托。

厚植于亦诞生自黄河流域的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富有影响力的重要一环,源远流长又生生不息。

历史地看,从古代的诗词,到近现代的歌曲、绘画、电影等,媒介是使黄河文化成为跨越时空之集体记忆的关键,影响着黄河文化形象的塑造与传播。

有鉴于此,将作为媒介记忆的黄河文化形象置于历史的坐标轴,探究其在不同媒介建构下的表征特点及与现实情境的关联,不仅有助于省思黄河文化的意义内核与时代价值,亦能够为在公共传播语境中进行相应媒介记忆的再生产提供经验启示。

一、作为媒介记忆的黄河文化形象在日常文化中,记忆是关于既往信息、知识、情感等的集束。

记忆的建构与传播不仅涉及收集、存档,也包括唤起、激活。

若要记忆保持活力,便需不断施与调节、修复、流通、“补救”,使之循环并整合于新的记忆。

否则,记忆则会出现惰性,滑向短暂、衰微甚至失忆。

[1](一)媒介记忆:以媒介为主导的集体记忆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将对记忆的考察引向社会范畴,认为人们正是在社会中才能够获得、回溯、识别并定位记忆——社会中存在着“一个所谓的集体记忆和记忆的社会框架;从而,我们的个体思想将自身置于这些框架内,并汇入到能够进行回忆的记忆中去”[2]。

集体记忆指向共同体成员所共持、共通、共享的记忆,是共同体进行内部交互与认同的基本依据,也是共同体向外部展现自身凝聚力与合法性的重要标志。

“为使记忆成为集体记忆,其便需要得到展示并在社会共享,因此也就应当被媒介化”[3]。

从结绳、石刻、壁画到歌谚、书报、影视,媒介的记忆效能和价值越发显现,媒介记忆对社会的建构性作用——推动社会整合、塑造社会认同等——也日益受到关注。

作为媒介研究与记忆研究的交叉领域,媒介记忆研究旨在探讨媒介借由记忆代理角色的扮演,以与社会其他领域进行互动的实践过程。

[4]媒介通过对信息的采集、理解、编辑、存贮、提取和传播等,形成以媒介为主导的记忆。

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很久以来,人们常常以“一山一水一圣人”来评价齐鲁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的地位。

“一山”是指泰山。

泰山在齐鲁文化中的地位,不仅仅是因为它的自然景观雄伟壮丽,还因为泰山本身是用中华文化堆积的一个文化的大山。

泰山不仅高大,而且是文化的一个高山。

在大多数中国人的观念里面,泰山就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文化之根;“一水”是指黄河,山东是黄河入海口;“一圣人”,是指孔子。

齐鲁文化是先秦时期在今山东省境内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地域文化,包括道家文化、兵家文化、法家文化、墨家文化以及阴阳、纵横、方术、刑、名、农、医等。

其中,最为璀璨夺目、最核心的是儒家文化。

进入秦汉以后,在政治大一统的背景下,齐鲁文化逐渐由地域文化演变为一种官方文化和主流文化,呈现出鲜明的精神特质,并以自身的不断交融、创新、升华,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齐鲁文化的渊源,应追溯到距今5000年以前聚居在齐鲁之地的古老民族——东夷族的发展。

这个在传说中曾以后羿和大舜为荣的民族,虽然在现有的文献中已难于找到系统、详实的记载资料,但是,自20世纪以来,山东地区大量史前考古挖掘出的文物和数千遗址却证明这是一个文化发达早、文明程度高的民族。

在齐鲁之地上,不仅存在着从8000年前的后李文化到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再到龙山文化直至距今4000年左右的岳石文化这样一个在文化传统演变上一脉相承又相对独立的文化谱系,而且发现了距今5000年左右众多的城堡遗址和标志着文明发展程度很高的图像文字、陶文以及生产的大量精妙绝伦的蛋壳黑陶及各种手工饰品。

这种文明发达的史前文化,是齐鲁文化成长的重要基础。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较长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在春秋、战国和秦汉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由于齐国对鲁国的兼并,造成黄河下游地区政治上的局部统一。

在战国时期,儒学实际上已经占据了鲁国、齐国两个国家,实现了儒学的齐鲁化。

秦汉时期,董仲舒吸收了齐国和鲁国的新的思想,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得到统治阶级的认可,儒学从此由“齐鲁之学”发展到“独尊儒术”。

山东的名词解释

山东的名词解释

山东的名词解释山东,简称鲁,位于中国东岸,是中国山东半岛的核心地区。

山东是中国的文化名区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遗产、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地域文化。

本文将对山东的名词进行解释,并展现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多样的自然景观以及独特的民俗风情。

一、山东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山东位于中国沿海地区的东北部,东临黄海,南界江苏、安徽等省,西接河南,北靠辽宁和山西。

山东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其战略地位自古以来备受重视。

这里早在周朝时期就是齐国的地盘,历代统治者都将其视为重要地区,这也使得山东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遗迹。

二、曲阜:孔庙、孔林曲阜位于山东中部,是中国著名的文化名城。

在曲阜,有两个地方对于中国人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那就是孔庙和孔林。

孔庙是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供奉孔子和他的后代子孙的场所,也是儒家文化的重要象征。

孔林则是孔子墓地所在地,是世界上最大的家族墓地之一。

这两个地方无论对于学者、文化爱好者还是普通游客来说,都是不容错过的景点。

三、威海:回音壁、刘公岛威海位于山东半岛的东岸,是中国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

它以壮丽的海岸线和迷人的自然景观而闻名。

在威海,有两个著名的景点,那就是回音壁和刘公岛。

回音壁位于威海半岛的射阳台上,其建筑形式独特,拥有很好的回音效果。

站在壁前,只需低声说话,声音便能回响十余次,如同在对自己低语。

刘公岛则是一个被誉为“陆地天涯”的小岛,岛上有美丽的海滩、奇特的岩石和清澈的海水,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欣赏美景。

四、泰山:五岳之首泰山位于山东中部,是中国五岳之一,也是五岳中最为著名的山峰。

泰山像一座耸立的巨型墩子,巍峨壮观。

作为山东的象征,泰山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

在泰山上,有许多古建筑和碑刻,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天街和玉皇庙。

登上泰山,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同时也能领略到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思想。

五、青岛:啤酒、海鲜青岛是山东省最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和旅游胜地。

聊城历史文化

聊城历史文化

1.史文化:聊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是齐国西部重要城邑。

齐燕争战,鲁仲连射书即于此地。

隋唐以后,聊城一直为州、府治所。

明清时期,聊城藉京杭大运河漕运之利繁荣400余年。

当时这里“舟楫如云、帆樯蔽日”,被誉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会“。

黄河文化与运河文化的共同孕育,使聊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保留下来的文物古迹有466处。

其中,光岳楼、山陕会馆、景阳冈龙山文化遗址、三国时期的曹植墓、明清时期的运河钞关等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金瓶梅》、《聊斋志异》、《老残游记》中的许多故事是以聊城为背景。

聊城自古名人辈出,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膑,唐初名相马周,哲学家吕才,宋代医学家成无己,明代文学家谢榛、清代开国状元、康熙之师傅以渐,义学正武训,抗日名将张自忠、范筑先,现代国画大师李苦禅,著名学者傅斯年、季羡林,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等,都是聊城人。

地理位置:聊城市地处经济发达的山东省,居鲁西,临河南、河北,位于华东、华北、华中三大行政区交界处。

代表中国商业文明的京杭大运河和代表农业文明的黄河在此交汇,贯穿中国南北的京九铁路和连接祖国东西的胶济邯铁路及高速公路在此相交形成“黄金大十字”。

聊城不仅起着辐射和带动鲁西经济发展的中心作用,而且也是与山西、河北等内陆省份进行经济、技术、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聊城既可利用东部沿海的先进技术,还可利用东部省份的丰富资源,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能源基地、内陆口岸和辐射冀鲁豫交界地区的中心城市。

气候条件:聊城市地处山东省西部,北纬35°47'--37°03′,东经115°16′-116°30′,总面积为8590平方公里,全市为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和季风气候特征,属半干旱大陆性气候。

聊城春季干旱多风,回暖迅速,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季;秋季天高气爽,气温下降快,太阳辐射减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地域文化——黄河文化(二)黄河文化黄河就是中华民族得母亲河。

黄河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下游横穿山东,山东境内河长617公里,流域面积1、83万平方公里。

现行河道就是1855年(咸丰五年)改道而形成得,流经菏泽、聊城、泰安、德州、济南、滨州、东营7市,含25个县市(区),在东营市垦利县流入渤海。

在山东境内,由于泥沙得不断淤积、延伸、与流路得摆动、改造,形成了黄河河口三角洲,并在继续填海造陆。

山东就是黄河入海得地方,奔腾不息得黄河在这里孕育了内涵丰富得齐鲁文化。

九曲黄河流入大海1、黄河古迹文化遗存黄河孕育了古老得华夏文明,同时也孕育了古老得齐鲁文明。

在黄河两岸,包括地上与地下,保存着众多得文化遗址与风物遗存,使黄河文化有着深厚得文化底蕴。

领地与城邑。

古时得菏泽曾就是曹国领地,后故名曹州,相传尧、舜、禹三位著名得氏族部落首领主要活动在这一地区,尧根据这一带气候变化规律创立得历法沿用至今;定陶县被史学家称为“天下之中”,曾就是齐、秦、赵三国长期激战争夺得目标;东汉末年,曹操屯兵于鄄(今鄄城县旧城镇),以此为根据地,形成了统一北方得大业。

在已发现得8座龙山文化城址中,聊城茌平县教场铺、景阳冈龙山文化城为全国迄今发现得最大得龙山文化城;春秋战国时期,聊城就是齐国西部得重要城邑,就是诸侯国必争之地。

今境内仍存孙膑用兵得马陵道、迷魂阵遗址及鲁仲连射书救聊城得遗迹;聊城最早得城址聊古庙,至今已有2500余年得历史,为春秋战国至南北朝北魏时聊城故。

新石器时代得滨州、东营古文化遗存主要有滨城区卧佛台遗址、惠民大郭遗址、邹平丁公遗址、鲍家遗址、博兴利城遗址、曹家遗址、村高遗址、阳信小韩遗址、广饶傅家遗址等。

文物与名胜。

早在旧石器时代,德州已有精美得黑陶器物;历史上有“三过家门而不入”得大禹,“禹疏九河,其五在德”,禹疏九河得九条河有五条在德州境内,德州城南得禹城县也因此而得名。

在聊城地青州龙兴寺北魏贴金彩绘佛立像区出土得仰韶文化前期得双唇口小口瓶、双唇口细颈壶、弇口浅腹红锛顶残片,仰韶文化晚期得有肩石铲等器物,就是中华民族得瑰宝;高唐固河汉墓群中出土得绿釉陶楼,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聊城光岳楼中遗存得清康熙帝、乾隆帝得诗刻及清代状元傅以渐得手迹,山陕会馆中尚存得12幅古代镌刻楹联等等,均为稀世之宝;全市尚存塔、楼、庙、寺、碑、亭、墓等名胜古迹500余处,建于宋代得铁塔,就是中国现存为数极少得铁塔之一;建于明代得光岳楼,就是中国尚存得古代建筑中最古老、最高大得木构楼阁;建于清初得山陕会馆,就是中国会馆建筑中不可多得得艺术杰作; 清代四大私人藏书楼之一得海源阁,“为海内之甲观”。

佛寺与佛造像。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宗教盛行,黄河流域出现了大量得佛寺与佛造像,如广饶普救寺遗址、惠民玉林寺遗址、博兴华龙寺遗址、兴国寺遗址、般若寺遗址、无棣海丰塔,以及各县区出土得众多得佛像、菩萨像、罗汉像、维摩像等。

造像多为大型碑形,且都装饰华丽,雕工洗练细腻,表明当地古代佛教文化高度发达。

庄园。

位于惠民得魏氏庄园就是我国北方现存唯一得城堡式建筑,就是晚清时期集商人、地主、官僚为一体得魏氏家族宅邸,与四川大邑得刘氏庄园、山东栖霞得牟氏庄园并称“中国三大庄园”。

这座古老得庄园包含了丰富得建筑文化、民俗事象、兵学文化、历史信息,体现了农耕文明智慧得结晶,显示了在黄河流域中得重要文化价值。

2、黄河神话传说与民俗山东黄河沿岸分布着一系列山峰,如右岸,有属于泰山山系得梁山、金山、子路山、华山等,左岸有关山、位山、鱼山等。

另外中低山区与冲击平原得接壤处还有些湖泊及洼地,如东平湖、东平洼地。

黄河沿岸还有许多独特得风景,如黄河长堤捕蝉、黄河落日、黄河故道林带风景、黄河干流悬河、艾山卡口、南水北调穿黄工程等。

这些山峰、湖泊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而且就是黄河沿岸居民重要得生活区域,形成了丰富得生活习俗与历史传说。

黄河流域得神话传说丰富生动、家喻户晓,既具有传统得儒、释、道文化得深厚内涵,又具有鲜活得地方特色。

这些神话传说主要有三类:一就是关于人物得,二就是关于地方风物得,三就是一些风俗传说。

如黄河三角洲得董永故事、孝妇河得故事、麻姑庙得故事、白龙湾、鹤伴山、青龙山、海丰塔、火把李与朝阳村得故事,秦皇台、蒲姑城得故事、丘贝风云、宋太祖与扳倒井与红喜砖得故事、王薄与唐赛儿得故事、二月二吃蝎豆、七月十五放荷灯得故事等。

除了这些美丽得神话传说之外,黄河地区还有很多民间信仰,大多与河神有关,如“大王”、“将军”,还有些水神、镇水灵物等。

大王在民间又称黄河大王、大王爷、河大王等,有六位,最有名得就是“金龙四大王”。

有些地方还修建了大王庙,每年举行大王庙庙会。

历史上得黄河就是重要得航运通道,黄河沿岸形成了许多造船风俗、民工风俗、船商风俗等。

黄河沿岸亦有许多渡口、渡船、浮桥等交通设施。

许多有名得黄河渡口都有自己得特色,如阳谷县张秋镇渡口就是黄河与古运河交接处得渡口,在元明清三代就是个异常热闹得地方,当年得河工有这样得口谚:“南有苏杭,北有临(清)张(秋)”,这里又有小苏州之称;惠民镇清河镇渡口,作为山东西北部得重要通道,常常将本地有名得清河镇年画传播到西北面得其她省区。

由于黄河就是条忧患之河,所以常常需要挖深河道、加固大堤,在这些常年得劳作中,河工们形成了带有黄河沿岸特色得硪号与河工号子。

如《二板号》、《快号》、《十二莲花》、《爬山虎》、《打手硪号》《两头停》、《太平洋》《长号》、《短号》、《二八号》等一百多种硪号。

常见得河工号子有“骑马号”、“绵羊号”、“小官号”、“花号”等。

山东黄河沿岸得剪纸、泥塑、年画、印染、刺绣、编结等民间手艺异常璀璨。

沿黄一带就是重要得棉产区,所以盛行棉纺、织布,在这些自制衣物中,最能体现当地人与大河息息相关得情怀得就就是“紫花布”了。

这种布做出来衣服穿在身上,因为与泥土同色,而不怕风沙污染,深受当地居民得喜爱。

另外,滨城、利津、博兴、广饶等地简洁明快、粗犷豪放、喜庆吉利得民间剪纸名扬海内外;博兴做工精巧、造型新颖得草编、柳编工艺品已远销海内外;惠民河南张得造型质朴、寓意吉祥得泥娃娃(扳不倒)也有相当广泛得影响。

黄河流域民间工艺大多历史悠久,传承着浓厚得古风意蕴。

3、文化名人与文艺作品在母亲河得哺育下,山东黄河流域出现了许多文化名人与文艺作品。

从古到今,难以尽数。

在菏泽地区有军事家孙膑、思想家庄子、农学家汜胜之、经济学家刘晏、文学家晁补之、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宋江等大批圣贤,至今境内仍保留着尧王墓、陈王台、百狮坊、范蠡湖、秦王避暑洞、仿山遗址、孙膑故城等100多处名胜古迹。

聊城得清代开国状元傅以渐,其“文章为一时之冠”;“千古奇丐”武训,以行乞兴学而闻名于世;在近代与现代,著名学者傅斯年,国画大师呼盉斋、李苦禅为中华学术文化与艺术文化留下传世之作;张自忠、马本斋等抗日民族英雄,为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得董仲舒,曾在德州下帷读书;“滑稽之雄”东方朔,文采风格,卓然一家,就是相声得祖师爷。

滨州有惠民得孙武、邹平得伏生、随母嫁到邹平得范仲淹等;明初发生在蒲台县(今博兴县)女豪杰唐赛儿领导了农民起义;而一代大儒梁漱溟选择黄河岸边得邹平施展自己得抱负,进行了乡土建设试验。

在历代得文艺作品中,描写到黄河得更就是卷帙浩繁。

无论就是诗歌、散文、小说、戏剧还就是绘画,都显示出厚重得黄河文化特色。

诗歌如唐代诗人刘长卿得《晚泊无棣沟》、元代张养浩得《谒范文正公祠诗》、清代施闰章得《望长白山》等,浸染黄河浑厚得文化之风。

抗战时期产生得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更就是形象得表达了黄河以及黄河沿岸人民那种不可阻挡得雄浑气势。

山东吕剧地方戏曲《小姑贤》、《借年》、《墙头记》、《姊妹易嫁》等长久不衰,深受百姓喜爱。

建国初得吕剧戏《李二嫂改嫁》轰动全国。

4、黄河三角洲移民文化与人文精神黄河就是一条善淤、善决、善徙得河流,每年携带约16亿吨得泥沙奔流而下,约有12吨泥沙沉积在三角洲及河口沿岸地区,平均每年新造陆地23—28平方公里。

黄河三角洲就是我国最大得三角洲,就是我国温带最广阔、最完整、最年轻得湿地,也形成了独具特色得生态文化。

年轻得黄河三角洲自明初以来得六百多年间,已经先后接收了三次大得移民:第一次就是明朝洪武、永乐年间来自山西洪桐与河北枣强得移民,主要分布在黄河三角洲中西部地区;第二次就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来自鲁西得移民,主要分布在垦利、利津、沾化一带;第三次就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分别来自鲁西与部分油田得移民,主要分布于东营市东部地区。

除此之外,小规模得移民更就是源源不断。

贯穿古今得移民,给黄河三角洲得文化打上了移民文化得烙印。

如今黄河三角洲得许多地名还保留着移民得痕迹。

以沾化县为例,422个地名中,248个出现于明初,42个出现于1935年。

由于地名产生得时间跨度较长,因此命名得风格也各不相同。

早期得多以地形、姓氏、职业命名,如吴家、崔铺、豆腐李等,近现代则具有较多得社会文化含量,突出了时代特征,如爱国、联盟等。

以“屋子”为后缀得地名则反映了移民“赶黄河”得游走式农耕方式。

来自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得移民,将各自得乡土文化载入黄河三角洲,既彰显着各自得特点,又相互融合互补,形成了黄河三角洲兼容并包、一体多元得移民文化。

黄河三角洲得石油工业在近几十年得发展中也形成了自己得文化特征。

这里拥有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

油田人大多就是从鲁西与全国各大油田迁徙来得移民,带来了各地得精神与文化,这种多元性导致了黄河三角洲文化迅速融合,并创造出巨大得活力。

正就是这种新得、具有顽强生命力得文化与精神,促使了作为黄河三角洲得中心城市——东营市得发展与跨越。

黄河文化源远流长,先秦时有着繁盛得齐国文化,秦汉至清末又就是各种文化交融发展,近现代时逐渐成熟,在黄河三角洲形成新得渤海文化。

总起来瞧,齐鲁黄河文化,有着务实性、抗争性、多元性特点,具有兼容与谐得群体主义精神、不畏艰险、英勇顽强得抗争精神、忠勇无畏得爱国精神、宽厚忠孝得仁爱精神与勤奋节俭、灵活务实得创业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