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Word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基本原则新课程互动

内容提要:本文试图探讨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从这一层面来思考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如何达到最优化。全文从语文性原则,互动性原则,实效性原则,科学性原则,以学论教的原则五大原则入手来和大家共同探讨,其中穿插了一些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例子。

新课程的实施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从对新课改的一片赞誉声中走到现在理智地看待新课改,这是一段极其曲折的路。不能否定,新课改给我们的课堂吹来了春风,我们感受到了春的气息,课堂变了,学生活了。可更多的是,我们的教师茫然了,从传统教育走过来的教师似乎早就知道课该怎么上,可现在却不知道了。新课程就像一只紧随其后的老虎,让教师担惊受怕,惟恐自己的课不符合新课程的理念。经过了许多次的培训,听了许多次的讲座,隐隐约约中似乎对新课程有了一些理解。可这时代变化太快,还没等教师们反应过来,有些专家又开始否定这个,肯定那个,在教师面前又出现了那么多的岔路,分不清楚哪一条是真正通往新课程的路。我自己是工作在第一线的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对此,我是深有体会的,新课程给我带来快乐的同时,也有许多的是痛苦。在教学中,我不断肯定自己,又不断否定自己;不断解构自己的思想,又在不断地建构自己的思想。我想成为一名有思想的语文教师,可感觉又是那么难,路是那么遥远,但不能放弃的。课改是势在必行的,也是必须成功的,作为一线教师,更需要思考的是我们的教学,课堂教学永远是课改的主阵地,是各种问题集中体现的场所,改革课堂教学就成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点。经过一些浅薄的思考,我试图和大家一起来探讨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并举一些语文课堂教学的设计为例,以供大家参考。试图从这个层面来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如何使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最优化。其中的观点未免浅陋可笑,还望各位专家给予指正。

一、语文性原则

引一段李海林先生的话:语文教学的中心就是“学生与语文的接触”,语文教学的一切设计都是围绕“学生与语文的接触”来进行的,语文教师的作用就是为实现“学生与语文的接触”提供帮助,指导学生完成这个过程。没有实现“学生与语文的接触”就没有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就不是一堂好的语文课。一言以蔽之:语文课的本质规定是“学生与语文的接触”。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以知识为中心,把掌握语文知识作为语文学习的主要目标。语文教学不惜以牺牲文本言语的感性生命为代价去迁就所谓的“道”或“知识”。不仅让学生屈从于语文知识,而且让鲁迅、茅盾、朱自清、曹雪芹、托尔斯泰、莎士比亚等言语艺术的大师们也屈从于一个个的知识点!在语文的天地里,语文知识涵盖了一切人。一篇篇充满灵性的文章被所谓的知识点支解的支离破碎,学生每天面对的语文课就是概括段意、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思路,最后总结全文的中心,本该妙趣横生的语文课变成了生生讨厌的知识课,语文课变得枯燥、乏味。学生成了语文知识的容器,连文章的段意、中心思想,甚至词语解释都要一字不落的背下来,学生在语文知识的苦海中痛苦挣扎。教师在教学时,把教参列为

“法典”,深怕说错了知识点,概括错了中心思想,寻求的却是每个知识点所谓的标准答案。就如同雪融化了一定要变成水,如果成了春天或泥土显然就是不符合标准答案要被扣分的,名人的文章连他自己都说这样理解是可以的,可教师却说是错的,因为和教参上的理解不符。以知识为中心的语文教学显然是严重脱离了语文本位,学生对语文的接触只是在那看得见,摸得着的字上。除了语词、句子、标点其余什么都没有了。文章本应是感情的抒发,却成了一堆字的垃圾。

像以上的只重知识的传统语文教学,严重脱离了语文性的原则,把语文看成仅是一个知识点的组合,显然是一种误区,许多专家,学者都看到了这一点。到了20世纪的八九十年代,由于受“语文教学人文论”思潮的推动,经过某些语文教育专家的积极倡导和一批语文教师的艰苦努力,语文教学开始实行艰难转轨,开始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语文教育的人文价值,并努力实践人文教育,把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作为一个整体来培养。特别是新课改的施行,更是把语文的人文性推到了前沿,但由于缺乏语文性质的基本认识,教师又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以为语文课就是不能讲知识,否则就违背了新课程理念,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语文课严重脱离了文本,学生对语文的接触成了空文。下面的两个例子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语文教学对语文本位的疏离:

例一上课铃还没响,教室里就响起了“大河向东流”这首《好汉歌》。铃声一响,老师播放从电视剧《水浒》中剪辑下来的关于林冲的片断,原来这堂课是上《林教头风雪上神庙》。学生的情绪是高昂的,整堂课,除了看录像,就是讨论林冲是怎样一个人,讨论也很热烈,这堂课在又一次好汉歌声中结束。令人遗憾的是,学生在整堂课中没有读过课文,有几位同学连书也没有打开过。①

例二上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的《敬畏自然》,老师在上课后出示了大量的有关环境被破坏的图片,然后请学生说说看了图片有什么感想,之后老师播放一段《可可西里》的影片,情节十分吸引人,学生被深深地触动,最后让学生说说我们该怎么办。

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教师在努力突破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但没有意识到语文课绝不可以脱离文本,既使是人文教育也要建立在文本的基础上,脱离文本的教育就架空了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语文教学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语文课也就成了音乐课、环保课、书画课、舞蹈课。最后的结果就是一堂课热热闹闹,学生也开开心心,但是对文本的理解却成了一纸空文。语文教师放弃了自家的责任田不种却给别人的田种上了种子。而这恰恰是新课程改革下很容易走入的一个误区。

既然,语文课的本质是“学生与语文的接触”,那语文教学就绝对不能脱离文本,任何抛弃文本的教学都是同语文教学背道而驰的,也就是语文课既不能只重语文知识为中心的教学,也不可以是脱离文本的所谓人文教育,教师不能走两个极端。新课程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对此,我比较赞同的是王尚文老先生的“语感中心说”。他说:

“语文学科的目标就是通过语言教学培养怎么说话,即培养学生如何看待存在于语言中的世界和存活在语言中的每一个活生生的人,最终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如何获得个体生命的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诚然也有与人的心灵关系较远的关于语言和语文的纯知识,纯技术的部分,但这只是语文教学的极其粗浅和狭小的层面,绝非语文教学的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