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美术史第三章 康巴服饰
藏族谈谈服饰普通话3分钟

藏族谈谈服饰普通话3分钟一、西藏服饰特点藏族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过着游牧生活,服饰也具有游牧民族的特色,服装即要有很强的防寒作用,又要有散热的方便,使臂膀伸缩自如,并适应露宿的生活,当成卧具,并随身可以携带生活用品。
服饰主要以袍状为主。
1、服饰基本结构是肥腰、长袖、大襟、右衫、长靴、编发、饰品。
2、基本特征表现为品类繁多,可分为袍、短衣、坎肩、腰带、帽、靴、邦典、发饰、首饰、佩饰等。
3、式样上分为:长袖袍、无袖袍。
4、质地上分为:锦花袍、绸缎袍、光板羊皮袍、氆氇袍、毛呢夹袍、素布袍等。
5、色彩特点表现为对比强烈,如红与绿、白与黑、黄与紫,并运用复色,金银线搭配使服饰色调明快而和谐。
6、纹样方面主要以递增和排比的规律。
7、装饰品的广泛运用,装饰材料主要以金银、珠宝、象牙、珊瑚、松石等为主。
8、面料:主要以棉布、氆氇、绸缎、光板羊皮、毛料、呢子等。
9、围裙:是藏族妇女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表示婚否的作用,形状有短、有长、梯形。
10、腰带:腰带是藏族服饰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有的以毛织物编制而成,有的则以金属等贵重的饰件作为装饰。
11、藏靴:藏靴是藏族传统服饰的重要特征之一,靴子上的花纹也有一定的习俗和规范。
12、短衣:一般是穿在藏袍内的,其特点是长袖。
13、坎肩:一些地区有穿坎肩的习惯,其款式也有地区风格。
14、项链:式样由两正方形交叉重叠,材料主要以金银两种,上面镶有绿松石和宝石,链子由珍珠、珊瑚、天珠等串成。
二、藏族服饰的内涵1、面料:藏族服饰的面料厚重温暖、粗犷朴实,散发着一种原始的乡野情趣和自然的美感。
这一面料特征的形成,一方面受到藏民族生活的白然环境影响及其生产生活方式、物产资源的制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藏族人民对自然的崇拜与热爱。
真实与自然不仅是他们信奉的处世原则,也是他们用来判断美丑、衡量自身价值和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准。
2、色彩:藏族服饰强调对比色彩的运用,明快热烈、鲜艳醒目为其主要特色。
另外,藏族人民尚白,白色是藏族服饰的常用色调。
藏族服饰

藏族服饰 的色彩纷 呈,引人 注目。
藏民族生活劳作的高原地区,自然条件差异很大, 这势必要求不同地理条件下的人们必须穿戴不同的服 饰以适应不同的自然环境。所以,日渐完善的藏族服 饰文化内涵非富层次多样。
总结: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其作用不仅在遮 身暖体,更具有美化的功能;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 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义.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 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 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沉淀于服饰之 中,构筑了服饰文化的深刻内涵。藏族服饰就充分 体现了这一点,它是中国民族服饰中最讲究、最美 观的服饰之一。藏民族是勤劳智慧、善良勇敢的民 族,很早以前他们就对服饰有了一定的认识和较高 的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 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服饰在结构式样,花纹饰 品等方面也逐步改进,形成了今天丰富多彩的藏族 服饰。
唐朝和 亲公主,吐 蕃赞普松赞 干布的王后。 本是唐室远 支宗室女, 于640年奉 唐太宗之命 和亲吐蕃。
文成公主入藏之后,把唐 朝的优秀文化和先进的生 产技术传入了西藏,和松 赞干布同心协力发展吐蕃 的经济和文化。当时藏族 没有文字,记事用绳子打 结或以木刻划记号来表示。 在文成公主的主张下,松 赞干布派人进行专门研究, 创造了30个藏文字母和拼 音造句文法,结束了藏人 无文字的历史,从此汉文 书籍可以译成藏文,对藏 族文化的发展起了促进作 用。西藏过去无完整的历 法,以麦收的季节(约为 夏历三月)作为一年的开 始。
文成公主进藏:
历史上汉藏文化交流 最突出的事件是公元641 年和710年唐文成公主、 金城公主先后入藏。中原 先进生产技术影响着同服 饰密切相关的西藏纺织工 业的发展。同时,中原的 纺织品大量输入吐蕃,在 不断改进藏装的质地和花 饰纹样方面所起的促进作 用是可想而知的。仅金城 公主同墀德祖赞联姻时携 带的锦帛就有数万匹之多, 车马载运,络绎于途。民 间贸易往来,丝绸织物也 占大宗。7世纪以后吐蕃 与唐朝互通商市,吐蕃人
藏族服饰文化

藏族服饰文化藏族服饰文化是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藏族服饰不仅反映了藏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也体现了他们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
一、历史沿革藏族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吐蕃王朝。
吐蕃王朝的建立,标志着藏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在吐蕃王朝时期,藏族服饰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包括服装款式、饰品搭配、色彩运用等方面。
随着历史的推移,藏族服饰文化不断发展,吸收了多种文化元素,形成了丰富的款式和风格。
二、服装款式藏族服装的主要款式是长袍,分为男式和女式两种。
男式长袍一般比较宽松,长度及膝,袖口较窄,领子较高,颜色以深色为主,如黑色、蓝色、灰色等。
女式长袍则相对较为紧身,长度及踝,袖口较宽,领子较低,颜色则较为鲜艳,如红色、绿色、黄色等。
此外,男女长袍上都绣有各种图案和花纹,如龙、凤、鸟、鱼、花、草等,寓意着吉祥、美好和幸福。
三、饰品搭配藏族服饰文化中,饰品搭配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藏族人民善于用各种饰品来装饰自己的服饰,如银饰、珊瑚、玛瑙、玉器等。
其中,银饰是最为常见的一种饰品,包括银耳环、银手镯、银项链等。
这些银饰往往雕刻有各种图案和花纹,如龙、凤、花、草等,寓意着吉祥、美好和幸福。
此外,藏族人民还喜欢用各种宝石来装饰自己的服饰,如红宝石、蓝宝石、绿松石等。
四、色彩运用藏族服饰文化中,色彩运用也是非常独特的。
藏族人民喜欢运用鲜艳的色彩来装饰自己的服饰,如红色、黄色、绿色等。
同时,不同的色彩也代表着不同的意义和象征意义,如红色象征着热情、活力和吉祥;黄色象征着高贵、神圣和权威;绿色象征着生命、希望和和平。
此外,藏族人民还喜欢在服饰上绣上白色的花纹和图案,寓意着纯洁、美好和吉祥。
五、文化意义藏族服饰文化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象征意义。
首先,藏族服饰是藏族人民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念的反映,体现了藏族文化的传统和特色。
其次,藏族服饰上的各种图案和花纹寓意着吉祥、美好和幸福,是藏族人民对于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浅谈浓墨重彩的藏族服饰——浅谈藏族服饰与色彩的论文

浅谈浓墨重彩的藏族服饰——浅谈藏族服饰与色彩的论文浅谈浓墨重彩的藏族服饰——浅谈藏族服饰与色彩的论文论文关键词:藏族服饰藏族服饰与色彩色彩规律色彩区别论文摘要:服饰作为人类生活的产物,它是一个区域或一个民族生活情趣及审美观的展现。
服饰色彩更是服饰审美规律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宗教习俗、地域环境是服饰色彩规律形成的重要因素。
因而在此浅谈一下藏族服饰与服饰色彩的搭配规律。
藏族地处“世界屋脊”,江河源头。
既有高耸入云的群山,终年不化的晶莹雪岭,又有水草丰茂的辽阔草原,星罗棋布的江河湖泊和茫茫无边的原始森林,独特的高原地理位置及多形态的自然环境,造就了藏民族独具一格的服饰和服饰色彩观念。
藏族服饰大胆地运用红与绿、白与黑、红与蓝、黄与紫等强烈对比的色彩组合,并且巧妙地运用复色、金银线搭配,使服装色彩明快而又和谐。
藏族饰品的显著特点,是广泛运用金银、珠宝、象牙、珊瑚等饰物进行装点,与服装色彩相辉映呈现出粗犷而华丽的美感,藏族服饰表现在色彩等方面的规律,也是由众多的自然、社会因素影响而成。
一、宗教对服饰色彩的影响藏族是几乎全民信奉藏传佛教的民族,宗教对藏族各种习俗以及着装的色彩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并且也早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色彩观念,对不同的颜色均赋予了不同的寓意、次重和等级,其中最常用和尊崇的主要有白、蓝、红、黄、绿等。
这五色是藏族原始宗教苯教中代表五种本源的象征色,后来被佛教所借用:蓝色象征天空,静穆、深远;白色象征云絮,洁净、清纯;黄色象征土地,富有生气与活力;红色象征火焰,充满热情和勇敢的力量;绿色象征江水,意味着生命和富有。
w这五种异常单纯的色彩与青藏高原的纯净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是藏族人民独特审美感受观念和情趣的浓缩,充分显示了藏族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强烈、质朴的思想感情。
他们用蓝、白、黄、红、绿五种色彩装饰自己。
衣服的襟摆、袖口、领边几乎全是这五种颜色,绚烂丰美。
藏族人对这些颜色除了赋予不同的意义和情感之外,在藏族服饰中也赋予了不同的寓意和界定。
藏族服饰简介

藏族服饰简介藏族服装简介藏族服饰的最基本特征是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长靴、编发、金银珠玉饰品等。
由于长期的封闭性生存,藏族服饰发展的纵向差异并不大,其基调变化亦小。
藏族服饰的形制与质地较大程度地取决于藏族人民所处生态环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
藏族服饰的特点、外貌和介绍藏北高原气温低,风沙大,又是辽阔的草原、天然的牧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就要选择便于起居、行旅、保暖御寒的服装。
牧区藏族穿着以皮袍为主,它结构肥大,袖口宽畅,穿着自如,白天阳光充足,气温升高时,可脱袖露臂,调节体温,夜间可解带和衣而眠。
牧民的皮袍离不开腰带,穿时提起下摆与膝盖平齐,腰带一束,怀里形成大囊,里面可装不少随身用品。
皮袍是用土法加工的绵羊皮缝制的,既经久耐用又抵风御寒。
普通皮袍,男式的宽腰、大襟、肥大,襟、袖和下摆用10至15厘米宽的黑绒镶边,但也有不做装饰边的。
女式皮袍的襟、袖和下摆先用宽10至20厘米的黑平绒镶边,再用红、蓝、绿三色平绒(各宽5至10厘米)镶边。
青海果洛地区新婚女子要穿大油大褂,在袖边上镶一圈红彩式氆氇并着华丽的背心,还有在背上挂汗巾的习惯。
下摆讲究用水獭皮镶边,衣领用金钱豹皮装贴。
牧民的节日盛装质地高级、做工精致,这种皮袍以羊羔皮缝制,面子用獐皮(去毛铲净,手工鞣制使其柔软后刷白凉干) ... ,袖口、襟领、下摆用红、蓝、绿纹呢子装饰,用水獭皮或豹皮镶边,显得格外漂亮。
青海海南藏族有一种用羔皮缝制的加面藏袍,轻巧美观,是节日和走亲访友的礼眼。
羔皮有毛短而卷曲的,有毛长而适中呈稳状的。
用各种羔皮缝制的藏袍,多用各色条绒、缎子、平绒、毛呢挂面,用锦缎或花氆氇、水獭皮镶边,用狐皮或豹皮做领。
农区气候温和湿润,人们穿着的男式袍子和女式长坎肩,都主要以黑氆氇为原料,款式仍属大襟眼装,右腋下钉一个钮扣。
男式袍子用绿色或蓝色绸布做两条宽5厘米、长20厘米的飘带。
一般男式白氆氇藏袍的领口镶上6厘米宽的加洛(一种间隔有十字图案的花氆氇)。
川西康巴藏族金属配饰艺术探究

川西康巴藏族金属配饰艺术探究作者:钟亦秋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5年第06期摘要:川西康巴藏族服饰中独特而华美的配饰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性,配饰不仅造型多样且工艺精细,显示了极高的艺术造诣与水准,它是康巴人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晶。
本文通过对川西康装配饰的艺术特征与意蕴以及康区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进行分析,揭示出康巴藏族服装配饰艺术的形成因素与深刻的文化内涵。
对康巴藏族服装配饰的探究有着重要意义,配饰是信仰、历史、文化、心理、审美等多方面的浓缩体,康巴藏族服装配饰艺术的实用性、易塑型与装饰性为相应的文化产品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源。
关键词:康巴藏族;服饰文化;配饰艺术康巴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古代藏地分区卫、藏、康三部之一,藏文史籍记载“上阿里三围,中卫藏四如,下朵康六岗”的“博曲卡松”,主要是据藏取的地形特征与自然条件进行划分。
康区多指青藏高原东南部的横断山区,旧称“朵思甘”地区。
习惯上将西藏丹达山以东的地区,东与四川西昌,雅安地区和阿坝藏羌自治州相连,北与青海省玉树、果洛两州相连的地域叫称为康区。
具体包括:西藏昌都地区、云南迪庆州、四川甘孜州、青海五树州以及那曲东南一线。
川西康巴藏族服装配饰因小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之差异,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康装配饰艺术,多彩的川西康巴藏族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点,是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实用需求和文化艺术结晶。
它以其夸张的形制、精湛的工艺、古朴的纹饰、深邃的文化意蕴,在藏族服装配饰艺术中独树一帜而令人耳目一新。
一、川西康装配饰风格的形成与发展(一)自古川西康区铸造业趋于藏地领先水平从新石器时代以后到吐蕃王朝兴起之前,蕃域高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早期金属时代。
这一时期,金属物与造型器具的出现,是一个很重要的变化。
在川西康巴藏族地区甘孜州的炉霍与新龙县都出土大量青铜兵器,铸造水平已经趋于成熟。
甘丹颇章时期,藏族美术金工铸造进入黄金时段,格萨尔王的故里德格的铸造工艺反映了此时期铸造工艺的成熟,德格所产的紫利玛佛像为佛像上品。
藏族服饰知识点总结

藏族服饰知识点总结一、藏族服饰的特点1. 颜色丰富多彩在藏族服饰中,颜色是其最具特色的元素之一。
藏族服饰的颜色丰富多彩,富有鲜艳的民族特色。
通常使用的颜色有红色、黄色、白色、绿色、蓝色等,这些颜色都有其特定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2. 刺绣工艺精湛刺绣是藏族服饰中的重要装饰手法,它在藏族服饰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藏族服饰中的刺绣工艺精湛,通常使用的有唐卡刺绣、鱼尾刺绣等,不仅在服装上体现出独特的美感,而且还表现出藏族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3. 材质讲究藏族服饰的材质讲究,大都使用天然的棉、麻、羊毛等材料制成。
这些材质天然环保,穿着舒适,适合高原气候的特点,符合藏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
4. 发型和头饰藏族服饰中的发型和头饰也具有独特的特色。
女性头戴饰物多为银质或白铜制成的发簪、发夹、发箍等,上面还常挂有宝石、珠宝等装饰物。
男性头戴的多为红色、蓝色、绿色带有毛线、丝线编织的小方巾,有的还绣上藏族特有的花纹和图案,这些头饰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5. 袍服造型独特藏族服饰的袍服造型也是其独特之处。
男性通常穿着藏式袍子,女性通常穿着藏袍。
藏族袍服有着独特的款式和图案,不仅具有装饰性,而且还表现出藏族服饰的神秘和浪漫。
二、藏族服饰的种类1. 男女装藏族服饰中的男女装有明显的区别。
男性通常穿着藏袍和长裤,头戴藏帽或头巾;女性则通常穿着藏袍和长裙,头戴装饰饰物丰富的发饰。
男女装的款式和图案都有着独特的特色,展现出藏族服饰的精湛工艺和独特魅力。
2. 婚服藏族婚礼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藏族婚服也具有独特的特色。
藏族婚服多为红色系列,色彩鲜艳,富有喜庆和祝福的意义。
婚服款式繁复,刺绣工艺精湛,体现了藏族人民对婚姻的重视和祝福的心情。
3. 节日服藏族的节日服也具有独特的特色。
在藏族的传统节日中,人们会穿着节日服装,进行舞蹈、庆祝等活动。
节日服装通常色彩艳丽,图案繁复,体现出藏族人民对于传统节日的尊重和热爱。
4. 朝圣服藏族的朝圣服是其服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藏族美术史(分治时期)

第三章 分治时期的唐卡艺术
• 时代背景 • 公元842年朗达玛灭佛,吐蕃王朝灭。雪域高原陷入 混乱纷争之中。王朝建立起来的所有制度,形成的社 会秩序乃至盟誓之约顷刻荡然元存。公元869年卫藏 地区爆发了奴隶平民大起义对吐蕃社会无疑更是一次 巨大的摧毁。起义过后,西藏社会出现了地方割据, “每条山沟都有一个官,每一个官都建造一座强固的 碉堡,各自管辖着为数不多的属民。”此时政治上虽 然极端地分散,经济发展却呈现新的气运。奴隶占有 制的崩溃,农业生产中庄园经济的雏形开始呈现,西 藏逐步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吐蕃王室的后 裔及一些贵族逃散于各地,在一些地方建立地方政权, 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偏安西部的古格王朝,它始建于公 元10世纪中叶,是吐蕃王室在血脉上的延续。
• 4.中尊为佛像者均为正面结跌坐,面部较宽呈矩 形,肩宽腰细,体态丰满;面部较宽略呈方形, 眉眼与脸庞相比略显小,眉为两道弯曲的波浪般 线条,眼帘低垂呈弯曲形状,这种眼睛的画法后 来成为藏传佛教美术的定制,不同的是比例更为 协调。鼻长唇薄,嘴角略向上翘,流露出一丝微 笑,大耳垂上吊圆形耳环,手掌与脚心均染成暗 红色。 • 中尊为度母女神者,结游戏坐,体态优美,裸身 短裙,戴大耳环,佩臂钏,项饰环佩披璎珞,修 长的四肢,自由而舒展,鹅蛋形脸,五官秀丽。 这类度母像毫无疑问应算是早期唐卡作品中的精 品。事实上,度母女神的表现在整个藏传佛教美 术中自始至终都是最美的形象之一,女神的表现 往往更轻松自由,体现出女性的魅力。
• 3.除了精美的佛龛部分,此一阶段的莲花 座也颇有特色,佛与高僧的佛座通常只是 比较朴素的莲花座,莲座上的莲瓣上下两 层,上层向上翻开,下层向下翻开,上大 下小,井然有序地对称排列着,花瓣上还 画有装饰性图案。度母的宝座下面多有花 蔓支撑,花蔓中或左右有白狮相对,或左 右各有一菩萨或护法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桑 披 岭 寺
乡城自古就有男女同浴、人蛇共浴的风俗。县境内天然温泉丰富,水流大小不等,出露于高山峡谷 之间,滚滚流水之滨。有的水温高达50余度,而有的则不足20度,可分为老人泉、煮泉、蛇泉、鱼泉等。 乡城温泉多有游蛇出没,或眠于石洞,或盘踞泉边,或藏于泉塘„„大凡有洗浴者前往,它们总会主动让 路,从不伤人,据说也有人蛇共浴的现象发生。相传,在很古老的年代,有一个人患麻疯病,被逐出家门, 他很绝望地来到一处蛇泉进行最后一次沐浴后准备告别人世。于是闭目躺在池中浸泡,突然觉得全身奇痒, 睁眼一看,原来身上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满了蛇。不过他并没有感到恐惧,而是虔诚地向天祈祷,保佑平安,后来这人的病 竟奇迹般痊愈了。从此后,四面八方来这里沐浴的人络绎不绝,并把人蛇共浴看作是吉祥的象征。
二、丹巴服饰 嘉绒藏族服饰是整个藏族服饰中 颇具代表性的,服饰多是用氆氇、呢 子、毛料等上品料制作。 女性头戴“巴惹”(即头帕)、四 周绣有彩色丝边图案。姑娘的头帕均 有花绣,边角垂吊有花穗、梳发辫, 中年以上妇女一般不绣花。上身穿长 套装,外着肩披,腰着百褶裙,穿靴 子。发辫上穿戴银饰中嵌有珊瑚、绿 松石等珠宝的头箍。项链多为珠宝和 “嘎乌”,佩戴银质珠宝镶嵌的耳垂 和戒指,手镯多为象牙圈和银镯。腰 两侧悬吊银垂铃,行走时有一片银铃 声,清脆悦耳。 男人头戴金毡帽、狐皮帽或博士 帽,外着长套装(褚巴),顶挂珊瑚珠 串,束腰带,佩腰刀,胸挂“嘎乌”, 手戴戒指、手镯、脚穿藏靴,显得华 贵、富有和庄重。
马 熊 沟 景 区
一、乡城服饰
乡城——“康巴江南”,终年蓝 天白云,到处都是青山绿水。硕曲、 玛依、定曲三条河流穿林过谷,犹如 三根丝线穿起三串珍珠,“乡城”的 名字也是因此而来。“乡城”藏语读 音是“卡称”,意思是“佛珠”。 在康南的乡城、稻城、得荣一带, 由于临近云南纳西族池区,其服饰也 受纳西族服饰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自 己独特的风格。乡城女子连衣裙被其 他藏区称为疯装,形成于文成公主进 藏时期,由纳西族妇女穿的齐膝围裙 演变而成。疯装左右胸襟分别镶有红、 黄、绿、藏青、黑、金丝绒,五块三 角形布料,分别代表:福寿、土地、 先知、牲畜、财产。背部嵌一块绣有 吉祥图案的“公热”,一般为绿色; 下连后部有无数褶皱的十字花氇氇尼 彩裙。疯装用料讲究,以手织氇氇为 上品。
乡城县最大的格鲁派寺庙,属于东藏地区最大的格鲁派寺庙之一,巴姆神山脚 下,距县城2公里,该寺是乡城民间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殿堂,属于集思广益的佛教 建筑经典佳作,以宏伟的规模和精细的装修闻名。该寺于清顺治十一年(1654)在 五世达赖洛桑嘉措的倡导下,由乡城本地高僧若·崩公本洛和五世达赖派遣的蒙古 军官吉布康珠,在原噶举派甲夏寺的原址上统一硕曲河畔不同教派的108座寺院而建。
康巴藏族服饰
藏族服饰是我国民族服饰文化中的一朵绚丽的奇葩,在我国民族服饰文化中占 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康巴藏族服饰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我国藏族世代生活在青藏高原这一特殊的地理单元中,以农牧业生产为主,或 农或牧,或亦牧亦农。相同的生活环境、相同的生产方式、相同的文化传统,决定 了藏族服装基本格调的一致性。 因而,无论是西藏的、安多的、还是康巴的藏族,人们都能从其服装上准确地 辨别其族别。但是由于地域的差异性和文化传统的差异性,使得不同地区的藏族服 装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呈现出多样性特征。藏族服饰因其地域特色可划分为西 藏服饰、安多服饰、康巴服饰三大服饰区。这三大服饰内部又形成有若干小的文化 区。仅康巴服饰区来看,它又可以细分为康北农区服饰、康南农区服饰、木雅服饰、 嘉绒服饰、牧区服饰、僧装等六个分支。其中,康北农区服饰的分布主要分布地区 为德格、白玉、新龙、甘孜、炉霍等县的农区。康南农区服饰主要分布在巴塘、乡 城、雅江、稻城、得荣等县的农区。木雅服饰主要分布在道孚、雅江、康定折多山 以西的农区。牧区服饰主要分布在石渠、色达等县以及各县纯牧业区。嘉绒服饰主 要分布在丹巴县及其邻近地区被称着为嘉绒藏族的族群中。僧装则是广大僧侣的专 用服装。
保暖性能好。藏族服饰特别强调保暖性。从其服装的构成来看,各地均以厚重、宽大的长 衫、长袖类服装为主;从其生产原料来看,多以皮、裘,或毛织品制成。藏族服饰的这一特征 是与青藏高原海拔高、冬季长夏季短、气候寒冷的生产生活环境,以及以农牧业生产为主的生 产方式密切相关的。 实用性强。藏族服装以厚重、宽长、腰带系扎为其基本特征。这种服装的实用性极强,既 能防寒保暖,也便于生产劳动,夜间休息时又能以衣当被。外出放牧或出门远行时,宽长的衣 服在腰带的系扎下,每个人的胸怀又成为一条实用的旅行袋,各种随行小物件皆可装入怀中, 有时甚至将婴儿也放入怀中,一并带走,极为实用。 装饰性强。藏族服装还特别强调装饰性,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无论男装还是女装,从头 到脚都有不同色彩、形状以及不同图案的装饰,装饰品一般由金、银、侗、玛瑙、翡翠、珊瑚、 松耳石等珍贵材料精工细制而成,给人以古朴庄重、厚实豪放、贵重之感。因而,藏族服装不 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其价格也十分昂贵,一般一套藏族服装的价值少则数万元,多则 数十万元,有的甚至高达百万元。 现代化趋势不断增强。康巴藏族因受汉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影响,其服饰文化也在不断地发 生着变革,现代化趋势不断加强。这种现代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首先,现代汉装、西装在广 大藏族中,特别是在城镇、在青年人当中广泛流行。其二,藏族传统服装也开始现代化、流行 化。最为突出地表现在,藏族女装的风格已开始将传统藏装与现代流行服装、特别是旗袍相融 合,成为一种新式藏装。这种服装不仅保留了藏族服装的传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而且又 融入了现代流行服装的精神,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因而,不仅在广大 藏族妇女中广泛流行,而且也深受当地汉族及其它民族妇女的喜爱,成为藏区最为流行的服装 之一。
乡城男子一般不留长 发,不做头饰。妇女的头饰 和服饰既复杂,又奇特。刘 海浓密整齐,编发时先将头 发分成两部分,左边编140 条,右边编90条,再用獐子 皮条将其串联成两片,形成 叫 “扎得”的方形,之后 将两鬓角的散发各编成三条 发辫,两耳角上各挂数根珊 瑚枝,脑后挂的"麦异"的饰 物。项链一般戴两圈。胸前 佩戴的称“呷乌”的圆形黄 金装饰品,腰下用二或三根 链从左面挂到前面腰带上, 后面挂一串称“都”“洞勒” 和“衣绒”、“萨邛”的装 饰物。
理塘县位于四川省西部、甘 孜藏族自治州西南部的金沙江 与雅砻江之间,距州人民政府 驻地康定285公里,理塘因广袤 无垠的毛垭草坝而得名。藏语 称“勒通”,“勒”意为青铜, “通”意为草坝、地势平坦; 语意为平坦如铜镜似的草坝。 素有“西藏门户”、 “中华高 城”、“雪域圣地”、“草原 明珠”之称,是甘孜州南部地 区重要的物质中转地和商品集 散地。同时,也是南部五县经 济文化和社会服务中心。自古 以来,茶马互市、商贾云集、 是甘孜州南部交通、商贸中心 (亦称康南贸易中心),具有 重要的经济和地理位置。
九龙县位于四川省西部,甘 孜藏族自治州东南部,贡嘎山 西南,处在雅安、凉山、甘孜 三市州的结合部,九龙是一个 以藏、汉、彝为主体,回、苗、 白、瑶、羌、土家族等十二个 少数民族聚居县,藏、汉、彝 三个主体民族几乎各占三分之 一。九龙县境内山川秀丽,景 色迷人。有洁白如银的皑皑雪 峰、浓密繁茂的原始森林,绚 丽多姿的湖光山色以及种类繁 多的珍禽异兽。神奇美丽、景 色绝佳的旅游避暑胜地——伍 须海,景区面积400多平方公里, 集原始森林、终年雪山、高山 草甸、高原湖泊为一体,牛鼻 子洞、老人峰石林、神女挤奶 峰、溶洞、温泉、十二姊妹峰 等十大景点相映成趣。
“白色藏房”是乡城最为重要的人文品牌,同时也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特有民居。 其藏式建筑独具一格,在平面布局、立体造型、材料选用等方面都有独特考究。乡 城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建筑实践经验,在康藏地区建筑基 础上,融合了纳西族、汉族等民族建筑艺术特点,形成了与康巴高原其它地区乃至 整个藏区相比都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和建筑体系。
丹巴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置县时, 因取丹东,巴底,巴旺三土司音译汉 文首字为县名,故名丹巴。丹巴藏族 系嘉绒支系,即讲藏语方言嘉绒话。 丹巴境内的墨尔多神山是藏区四大神 山之一,自古,人们把墨尔多神山周 围纵横千里之地居住的部族称为“嘉 莫查瓦绒”。“嘉莫查瓦绒”在吐蕃 统治前为东女国,“嘉莫”是指女王, “查瓦绒”是指河谷,合起来即表示 女王河谷农区,后人将“嘉莫查瓦绒” 一词予以简化,取其首尾尔称“嘉 绒”。发源于丹巴的大渡河过去叫 “嘉莫欧曲”,即女王河,是女王的 汗水和泪水汇成的河流。据史书记载, 东女国国王是丹巴美女,其貌举世无 双。现丹巴嘉绒藏族妇女的服饰装束 与史书记载的东女国妇女装束打扮, 依然大同小异。可见,丹巴嘉绒藏族 的服饰有着悠久的历史。
然 乌 天 浴
马熊沟景区处于大香格里拉旅游圈的腹心地带,海拔3700多米,交通方便,省道217线理 (塘)乡(城)公路穿越整个景区。马熊沟景区是以自然山水和人文景观为特色,融民俗、休 闲度假为一体的生态旅游胜地。马熊沟牧民定居点以上,是大片的高山草场和雪山神湖。春夏 之际,翠绿的草地上,一团团,一簇簇白色苏鲁花和紫色苏鲁花竞相争艳,草滩中间那条清澈 见底的小河唱着欢快的歌儿在一路奔跑,牧场上的牛羊和马儿甩着快乐的尾巴徜徉其间。
四、石渠服饰 在康巴首屈一指,男儿穿 着似雄鹰展翅般宽大矫健的镶 虎豹皮宽边长袍,着红色长袖 衬衣,腰后饰数条彩虹般绚丽 飘撒的五彩腰带,头戴圆柱形 高顶红色丝蔓帽,脚蹬高筒皮 靴,腰插长剑,背挎钢抢,一 派男子汉儿永健刚强、英武潇 洒之态。 女子着装富贵端庄,长袍喜 用紫红色氆氇呢,襟边嵌图案, 以金丝缎条边点缀,着挑红色 长水袖衬衣,头披长辫,头、 颈、胸、腰、耳、腕饰金银珠 玉佩饰,服饰之豪华。
三、理塘服饰 理塘其服饰最贴近 大自然,男子服饰尽显 沉稳雄健、膘悍耿朴、 豪放刚毅的气魄;妇女 装束衬托朴素凝重、温 柔贤淑、风情万种的柔 美。尤其是理塘妇女的 发饰,相传为格萨尔王 妃子“珠姆”路经理塘 时流传,妇女们发辫皆 为块头大小若干条弧形 披于背后,间用彩色丝 线相连并以金银饰饼装 饰,给人以古朴庄重、 厚实豪放之感,极赋地 域特色,在藏区独一无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