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学》第十一章 疾病预防
预防医学(二)第十一章 传染病防制

第二节 常见传染病
• (三)乙型肝炎 • 1.病原学 • HBeAg 阳性提示HBV复制活跃,传染性强 • 抗--HBc IgM型抗-HBc存在于急性期或慢性肝炎急性发作 期;IgG型抗-HBc是过去感染的标志 • 2.流行过程 • (1)传染源 • 乙肝病人和HBsAg携带者是主要传染源;血液传染性最强, 精液、阴道分泌物和唾液次之
第二节 常见传染病
• (一)流行性感冒 • 2.流行特征 • (3)流行分布 • ①时间分布:季节性(温带、寒温带一般在春季;热带、 亚热带一般在夏季);周期性(甲型较明显);长期变异(抗原 变异);爆发(传染性较强) • ②人群分布:主要受人群免疫水平和接触机会影响。如:615岁最高等 • ③地区分布:通常是先城市后农村、先平原后山区、言沿 通线传播
第一节 概述
• 2.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 • (2)传播途径 • 传播途径指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 主前,在外界环境中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 常见的传播途径 • ①经空气传播(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传播方式):经飞沫、 飞沫核和尘埃3种 • 经飞沫传播:脑膜炎球菌、流感病毒、百日咳杆菌 • 经飞沫核传播:气溶胶形式,结核杆菌 • 经尘埃传播:结核杆菌、炭疽杆菌芽孢
第二节 常见传染病
• (三)乙型肝炎 • 2.流行过程 • (1)传染源 • ①病人:潜伏期、急性期和慢性活动期均有传染性,无黄 疸型比黄疸型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更大。 • ②HBsAg携带者(最主要传染源):是指HBsAg阳性、无 临床表现、肝功能正常、经半年随访无变化者。尤其HBsAg和 HBeAg双阳性孕妇是更重要的传染源 • (2)传播途径 • 主要经血传播、垂直传播(妊娠、分娩、产后传播)、性 传播和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流行病第十一章疾病预防与控制

* 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三级预防策略
▪病因明确的或有特殊保护措施的 一级预防为主 ▪病因不明的应以二级或三级预防为主。
举例 冠心病的三级预防:
高血压、吸烟、高胆固醇血症为已知的三大危险因素。
▪第一级预防 控制高血压、不吸烟、改变不良饮食习 惯,控制血清胆固醇水平;还可采取健 康促进的措施如参加适当的体力活动、 注意心理卫生等。
关于早报告
◆ 种类 将37种法定管理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 ★丙类。
◆ 报告人 凡从事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工作人员 均为法定报告人。
◆ 报告时限 甲类 城镇2小时内、农村6小时内; 乙类 城镇6小时内、农村12小时内以最快方式报告 至发病地所属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同时报 出传染病报告卡。
▪对病原携带者
指疫情未出现前,针对病原体可能存在的实体或可能受病 原体威胁的人群采取的措施。
1、经常性预防措施
(1)卫生宣传教育:改变不良行为、习惯,提高防病知识, 消灭鼠害和蚊、虫等。 (2)改善卫生条件:涉及饮用水卫生、环境卫生、食品卫生、 及医院、微生物实验室管理等综合措施。 (3)加强国境卫生检疫
*检疫(quarantine)的种类:
o 免疫程序 详见下表
年龄
卡介苗
脊髓灰质 炎活疫苗百白破混 合制剂来自麻疹疫苗乙型肝炎 疫苗
新生儿
初种
1次
1
2次
2
1次
3
2次
1次
4
3次
2次
5
3次
6
3次
8
初种
具体要求: ①基础免疫在一岁内完成(无冷链的农村可在18月龄内);
②每针次接种时间不能提前,但可延后; ③每一针次的间隔时间应至少大于1个月。
流行病学 11第十一章 疾病预防策略与措施

第十一章教案课题第十一章疾病预防策略与措施(strategie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授课时间周次课次学时 4教学大纲要求(教学目的)掌握内容:三级预防的概念和方法、疾病监测的定义及有关概念、疾病监测的种类、方法;熟悉内容:疾病预防的策略与措施、疾病监测的效果评价;了解内容:我国卫生领域面临的形势及全球卫生策略和初级卫生保健。
教材分析(重点、难点)重点:三级预防的概念和方法、疾病监测的概念难点:疾病三级预防的概念;疾病监测中常见的名词。
教学方法双语教学,启发式-讲授法与提问相结合案例教学:高血压的三级预防教具多媒体演示新内容新知识行为学监测和二代监测思想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道德素质教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双语内容疾病预防的策略与措施(strategie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我国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形势(the situation facing the field of public health in China)全球卫生策略和初级卫生保健(global health policy and primary health care)疾病的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 of disease)疾病监测(disease surveillance)要求自学内容现代信息技术在流行病学监测中的应用参考资料李立明主编《流行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六版 2007李立明主编《流行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五版 2003《Clinical Epidemiology》,Fletcher, Fletcher, Wagner, Williams and Wilkins,Baltimore Maryland,1982;《Epidemiology》Third edition, Gordis L. Elsevier Saunders, Philadelphia, PA,2004;《Epidemiology in medical practice》Fifth edition, Barker DJP, Cooper, Cyrus. Churchill Livingstone (London), 1998复习题或要点1. 三级预防的概念和方法。
流行病学-第十一章-疾病预防与控制

非传染病监测
出生缺陷 职业病 流产 吸烟与健康 营养监测 婴儿死亡率监测 社区和学校健康教育监测 围产期监测 食品卫生、环境、水质和医学气象监测
症状监测 事件监测
三、疾病监测的有关概念
被动监测与主动监测
passive surveillance:常规法定传染病报告 active surveill系统
实验室网络及监测 临床症状监测
危险因素 食品卫生与中毒 环境、放射、职业卫生 医疗服务监督
监测 响应
疾病监测
预防控制
医疗救治
院前急救系统 应急医疗及病人转运 救治专家及人力资源 药品及医疗物资储备
卫生监测
监督决策
指挥决策
突发事件评估及预警 预案启动及趋势预测 指挥调度 部门协调
第二阶段
1986年始,其它监测系统,如医院感染和 病原耐药性监测系统,死亡监测点系统等 1995年,我国成功地开展了以“零病例报告” 和小儿“急性弛缓性麻痹”的主动监测。 。
第三阶段:
包括行为监测在内的第二代监测开始发展
90年代初卫七贷款开展健康有关的行为学监测
•90年代末卫九贷款AIDS/STD项目,针对高危人群、
HFA目标
世界上所有人都达到社会经济两方面 都享有健康的生活水平。
1988年我国政府已承诺, 并将HFA纳入社会发展总体目标中
全球卫生策略确切的含义
①人们在工作和生活场所都能保持健康; ②人们将运用更有效的办法去预防疾病,减轻疾病
或伤残带来的痛苦,并且通过更好的途径进入成年、 老年,最后安乐地死去; ③在全体社会成员中均匀地分配一切卫生资源; ④所有个人和家庭,通过自身充分地参与,将享受 到初级卫生保健; ⑤人们将懂得自己有力量摆脱可以避免的疾病,赢 得健康,并且明白疾病不是不可避免的。
《健康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健康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 )(预防医学专业)前 言一、学时分配总学时、学分:18学时,1学分。
理论授课18学时。
二、承担课程教学院系、教研室: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系三、课程性质和任务性质:健康教育学是预防医学中疾病行为预防的主导课程,是医学与行为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
我国居民疾病谱、死亡谱从以传染病为主向以慢性菲传染性疾病、新型传染病为主的转变,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发生改变,健康教育是新医学模式指导下,研究人类行为和健康的联系及其规律,探索有效、可行、经济的干预措施,以及对干预效果和效益进行评价的方法,进而服务于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供生命质量的学科。
任务:培养学生掌握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掌握健康教育项目的设计、执行、评价的基本过程,了解重要健康问题和主要场所的健康教育的特点,为学生在将来工作中熟练应用其理论和方法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奠定基础。
四、课程基本内容和要求(一) 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1.健康教育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掌握健康教育基本概念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了解人类行为特点,掌握健康相关行为及行为改变理论;了解传播学基本知识,掌握健康传播方法与技巧;熟悉健康教育主要培训方法及其特点。
2.健康教育计划、实施与评价掌握健康教育诊断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步骤;掌握制订健康教育干预计划的方法和实施干预措施的具体步骤;掌握健康教育评价的主要类型和主要评价方案。
3.健康教育实践熟悉主要健康问题健康教育的特点;熟悉主要场所健康教育的特点。
(二) 基本技能1.收集健康教育需求信息的收集与分析技能:问卷调查、访谈等;2.健康教育干预实施与评价:传播技巧、培训方法、评估方法等。
五、教材及参考文献(一)教材 教育部规划教材《健康教育学》,马骁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1月(二)参考书教育部规划教材《健康教育学》,黄敬亨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吕姿之主编 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 六、学习内容安排教学内容 理论课学时小课讨论学时自学学时实验(实践)学时绪论 2健康相关行为与行为改变理论 2健康传播方法与技巧 2健康教育培训方法 2健康教育诊断 1健康教育计划与干预 1健康教育评价 2重要健康问题健康教育 2场所健康教育 2社区健康教育 2合计 18第一章绪论一、目的和要求掌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概念、健康教育的意义、健康教育的工作的基本步骤,了解健康教育的历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流行病学人卫第六版课件第11章疾病预防策略与措施

第三节 全球卫生策略和初级卫生保健
二、初级卫生保健与社区卫生服务
概念
应用切实可行、学术可靠又受社会欢迎的方法和技术, 并通过社区的个人和家庭积极参与而达到普及,其费用 也是社区和国家依靠自力更生原则精神能够负担的一种 基本的卫生保健形式。
流行病学人卫第六版课件第11章疾病 预防策略与措施
流行病学人卫第六版课 件第11章疾病预防策略
与措施
2020/11/25
流行病学人卫第六版课件第11章疾病 预防策略与措施
引言
疾病预防不仅研究疾病未发生前减少危 险因素的方法,而且还研究在疾病发生后, 如何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和尽量减少疾病带 来的严重后果所采取的一系列策略和措施。
流行病学人卫第六版课件第11章疾病 预防策略与措施
流行病学人卫第六版课件第11章疾病 预防策略与措施
第四节 疾病的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 二级预防 三级预防
流行病学人卫第六版课件第11章疾病 预防策略与措施
第四节 疾病的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
概念 又称病因预防,主要是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 致病因素(或危险因素)采取措施,也是预防 疾病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 基本原则
第一节 疾病预防策略与措施
图11-1 人类健康的生态系统模式 (Hancock et al. 1985;陶秋山,李立明 2002改编)
流行病学人卫第六版课件第11章疾病 预防策略与措施
第一节 疾病预防策略与措施
图11-2 人类健康的生态学模型 (Green et al. 1999;陶秋山,李立明 2002改编)
流行病学人卫第六版课件第11章疾病 预防策略与措施
第一节 疾病预防策略与措施
健康教育学汇总

健康教育学
绪言
第一章 健康与健康教育 第七章 体育锻炼与健康
第二章 体质与健康 第八章 休闲娱乐活动与健康
第三章 学校健康教育的组织与管理 第九章 营养与健康
第四章 当代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 第十章 学生中常见病的防治
第五章 心理健康 第十一章 学生中常见病的防治
第六章个人卫生与健康 第十二章 社区健康教育组织与管理
健康教育学重点(自理全面) 人卫3版(供预防专业使用)

健康教育学重点第一章绪论大纲:●健康和影响健康的因素●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意义、目的和任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发展●健康教育者必须具备的能力第一节健康和影响健康的因素一、健康的概念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其宪章中提出了三维健康概念:“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
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进一步对三维健康概念作出解释:“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而是要具备躯体、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完好状态”。
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健康的三个维度:1、躯体维度 (physical dimension)躯体维度是指个体的结构与功能状态。
它包括:对疾病的易感性、体能、体重、协调性、耐力、视力、听力及病后的康复能力。
通常这个维度是最重要的,长期以来人们将躯体维度的状态作为衡量健康的唯一指标。
2、心灵维度(spiritual dimension)心灵一词的内涵包括:信心、信任信仰、信念。
从健康意义上讲,一个人有了正确的信仰、坚定的信念、必要的信心和自信就能把健康的信念转变成促进健康的行为,他就会保持健康心态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增进健康。
3、社会维度(social dimension)个体自出生至死亡都会不可避免地受到他人和环境的影响。
个体的成长和发展都离不开其生存的社会,实际上社会维度的具体体现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说就是个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支持。
二、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环境因素—生物学因素—健康服务因素第二节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大纲: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国际健康促进运动的发展一、健康教育WHO健康教育处前处长慕沃勒菲(A.Moarefi)博士认为:“健康教育帮助并鼓励人们有达到健康状态的愿望;知道怎样做以达到这样的目的;每个人都尽力做好本身或为集体应做的努力;并知道在必要时如何寻求适当的帮助。
”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健康教育首席专家田本淳给健康教育下的定义是:健康教育是以传播、教育、干预为手段,以帮助个体和群体改变不健康行为和建立健康行为为目标,以促进健康为目的所进行的系列活动及其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多个基因的突变有关, 但没有显隐性的区别; 同时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此类疾病发病率较高, 且容易被误认为不是遗 传病,如哮喘、先天性 心脏病、癫痫,糖尿病 等。
●常见疾病预防
一、传染病 ➢构成传染过程的三个条件:①病原体的致病性;②机体的反应性;③外界环境影 响;➢传染可导致的5种结果:①病原体被消灭或排除体外:②病原携带状态;③隐 形感染;④潜在பைடு நூலகம்感染:⑤显性感染:乏三负2K印 ➢传染的主要病原体:病毒、支原体、细菌、寄生虫、朊毒体 ➢常见的几种传染病:①流行性感冒;②病毒性肝炎;③结核病;④狂犬病;⑤细菌 性食物中毒;
(一)预防接种. 1.人工自动免疫(Active immunity) --在没有 染病前,给人体接种或内服灭活疫苗,使体内 产生相应的抗体,如接种各类疫苗; 2.人工被动免疫(Passive immunity) --已接触 传 染病的人群你在尚未发病时,给其体内注射 抗体,增加消灭入侵的治病微生物的有生力量, 从而防止发病或减轻症状。如狂犬病抗血清、 “非典” 血清等 (二)日常生活中的其他措施 (1)定期作身体检测,患病后及时就医治疗,避免病 情的恶化; (2)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尽可能采用自然疗法; (3)注意个人和环境卫生,减少环境污染对人体的侵 害; (4)注意膳食卫生、平衡营养、满足身体正常需要; (5)加强体育锻炼,科学适度运动; (6)遵守生物钟规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7)保持良好的心态,具有较好的情绪自控能力。
淋巴器官一 包括骨髓、胸腺、脾脏和淋巴结等:淋巴管像蜘蛛网一样遍布全身, 沟通了淋巴结与全身组织的联系,使人体的每个部位都处于免疫系统的监控下。
免疫活性细胞一主要包括T细胞,由胸腺分泌,负责细胞免疫;B细胞,负 责体 液免疫:巨噬细胞,能吞噬并处理病菌,同时在抗体和淋巴因子协助下,攻击、 杀伤和处理“敌人”,再转交给淋巴细胞去加工。
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是在疾病(或伤害) 尚未发生时针对病因或危险因素采取措施,降 低有害暴露的水平,增强个体对抗有害暴露的 能力,预防疾病(或伤害)的发生,或至少推 迟疾病的发生。 二级预防又称”三早”预防,即早发现,早诊 断,早治疗,是在疾病早期,症状体征尚未表 现出来或难以觉察,通过及早发现并诊断疾病, 及时给予适当的治疗,有更大机会实现治愈。
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或疾病管理,发生在疾 病的症状体征明显表现出来之后。早期,通过 适当的治疗缓解症状,预防疾病进一步恶化, 预防急性事件的发生和复发,预防合并症和残 疾的发生。
一级预防 二级预防 三级预防
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
免疫与疾病
人体免疫系统--不仅能够抵御外来细菌、病毒和其他有害物质的侵袭,还能清 除体内衰老、突变、恶化或死亡的细胞,保卫机体的健康。具有防御、监视、 自稳的功能。
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包括染色体畸变一再染色体水平上看不见的基因突变导致的疾病, 统称为遗传病。
遗传物质的改变在染色体 水平。上,表现为染色体 数目或结构上的改变;如 唐氏综合征(先天愚型, 21号染色体异常)、猫叫 综合征(5号染色体缺失)。
由单个基因的突变导 致的疾病;可分为①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②常染色体隐形遗传 病,③X染色体连锁 显性遗传病,④X染 色体
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 ➢一类与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疾病 ➢主要危害:慢性病病因的累积进一-步增强, 导致慢性病发病死亡呈上升趋势, 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造成医疗费用上涨。 >常见的几种传染病: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②高血压病;③糖尿病;
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病因的损害性作用下, 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 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表现为疾病过程中各种复杂的机能、代谢 和形态结构的异常变化。
传染病
指因为身体细胞、组织或器官损伤,功能缺失或非传染性病变而发生的疾病,如 癌症、高血E、糖尿病等。
疾病预防即预防疾病(或伤害)和残疾发生, 阻止或延缓其发展的一系列活动。预防的主 要目的是消灭或消除疾病(或伤害),或将疾 病(或伤害)和残疾对生活质量的影响降到最 低。 疾病自然史大致可以分为易感期、亚临床、 临床疾病期和康复期。. 根据活动发生在疾病自然史的阶段,可将预 防分为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