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原对身体的影响
高海拔环境对心血管系统生理指标及疾病的影响

• 1267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21年10月第13卷第10期 Chin J Evid Based Cardiovasc Med,October,2021,Vol.13,No.10• 综述
•
高海拔环境对心血管系统生理指标及疾病的影响范媛媛1,吴岑岑1,祖凌云1
基金项目: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2019QZKK0607)作者单位:1 100191 北京,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脏中心
doi:10.3969/j.issn.1674-4055.2021.10.33
高海拔环境的特点为低压、低氧、低温、低湿度。随着海拔升高,气压、气温和空气的湿度进一步降低,人体可吸入氧浓度亦会降低。为了适应这种高海拔环境,人体即刻或数小时、数天、数月内启动适应机制加以代偿,主要体现为通气量增加,心输出量增加,红细胞增多,携氧能力提高及一些代谢方面的改变。研究显示高海拔环境对血压、心率、心脏结构及功能等产生一过性或长期的影响,在合并心力衰竭、冠心病、心律失常、高血压等心脏疾病的人群中可能更加显著。1 高海拔环境与血压进入高海拔地区导致短期血压升高的证据是相对明确的。Rao等[1]发现在适应海拔4000 m 7 d后,健康受试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均显著升高。另一研究[2]发现健康人群进入海拔2035 m地区后进行动态血压显示全天血压负荷显著升高。Parati等[3]发现,受试者短期血压升高的程度与海拔高度呈正相关,且夜间血压更为显著。相似研究[4]也提示健康人群在进入高海拔地区7 d左右,夜间睡眠中血压的生理性下降幅度明显减少。然而,关于长期居住于高海拔地区后血压变化的研究相对有限。Siques等[5]发现于高海拔地区居住12个月后,年轻受试者血压持续高于居住于海平面地区时的平均血压水平。一项Meta分析[6]显示,长期居住环境的海拔高度与血压水平呈正性线性关系。高海拔环境对血压影响的可能机制如下:短时间进入高海拔的低氧环境后可出现内皮依赖性或内皮非依赖性全身血管舒张,血压呈一定程度的下降,数小时后低氧血症刺激位于颈动脉体的外周化学感受器,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引起血管收缩,因此进入高海波环境很快出现血压的持续性升高[7]。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在高海拔地区血压调节中的作用有待研究。2 高海拔环境与心率短期进入高海拔地区后,静息心率及运动心率升高。Rao团队[1]发现健康志愿者从海拔500 m升至3700 m,静息心率随之增加20.44 bpm。海拔环境对心率产生影响的具体机制并不明确。部分研究推测,可能与进入高海拔环境后人体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和儿茶酚胺增加有关。Mirrakhimov等[8]发现进入高海拔地区之前服用β受体阻滞剂可有效避免静息及运动心率的明显增加。然而,Siebenmann等[9]结论则恰恰相反,提前给予普奈洛尔干预,并未避免低氧环境中运动继发的心动过速,进一步抑制毒蕈碱受体也未能完【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志码】A 开放科学(源服务)标识码(OSID)全终止心动过速。由此猜测阻滞心脏α受体可能降低低氧环境下的心率。另外,血浆内皮素-1与心肌细胞中的内皮素-1 b型受体结合后释放Ca2+,产生正性变力和变时作用。Goerre等[10]发现在低氧环境中,内皮素I释放增加,推测内皮素I可能参与了心率调节。长期居住于高海拔环境对于心率的影响证据稀少且不一致。另一研究[11]显示长期居住于高海拔地区后,运动时心率峰值有下降趋势。近年来,人们逐渐关注进入高海拔环境后心率变异率(HRV)的变化。Karinen[12]和Wolfgang等[13]团队一致发现最初短时间进入高海拔环境后,HRV呈下降趋势。然而,长期暴露高海拔环境对HRV的影响缺乏研究证据。此外,高海拔环境对心率的影响并未表现出性别差异。老年人群对高海拔环境的适应能力下降,心率反应较年轻人群略迟钝。3 高海拔环境与心室结构及功能进入高海拔地区后,左心室的结构及功能会产生一系列变化,其中比较突出的改变包括:左心室收缩期及舒张期容积减少,舒张功能减低,左心室收缩力和左心室心尖部扭转力增加[14]。Rao等[1]研究发现139名健康志愿者从海拔500 m进入4400 m时,左室收缩末内径、左室收缩末容积、左室舒张末内径及舒张末容积显著减小。另一项研究[15]发现处于极高海拔地区2周后,左室质量出现了与体重下降不成比例的显著降低。在心脏收缩功能方面,Rao等[1]发现从海拔500 m升至海拔3700 m时,左心室射血分数(EF)、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每搏输出量(SV)均有增加。继续升至海拔4400 m数天后,CI、CO及SV较3700 m时下降,但仍高于海平面基线数据。在舒张功能方面:随着海拔增高,二尖瓣E峰速度进行性下降。海拔4400 m时A峰速度及E/A明显低于海平面时。高海拔引起左心室的结构及功能变化的可能机制如下:①最初两周内低氧环境导致交感神经系统过度激活,进而改变左心室肌力。②低氧血症本身即是左心室改变的重要因素。进入高海拔环境短时间内CO增加可以保证外周组织正常供氧,随着进入高海拔环境时间延长和适应机制的启动,SV逐渐下降,CO恢复正常水平。③低氧环境下红细胞数量增多,血容量增加,回心血量增多,CO增加。长期暴露后,外周组织的再血管化可抵消回心血量的增加,使CO恢复正常水平。4 高海拔环境与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是临床中多种疾病如肺动脉高压、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肾病、冠状动脉性心脏病、贫血及血栓性疾病的合并症。现有研究显示代偿期心力衰竭的患者短期进入高海拔环境是相对安全的,甚至能进行轻度的体力活动。Agostoni等[16]模拟低氧环境,对38例纽约心功能分级Ⅲ-Ⅳ级的稳定期心力衰竭的患者进行心肺测定,运动过程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21年10月第13卷第10期 Chin J Evid Based Cardiovasc Med,October,2021,Vol.13,No.10• 1268 •
高原反应的症状和适应方法

生理机制的调节
呼吸系统调节
高原环境氧气稀薄,人体会通 过加深呼吸频率和深度来增加 氧气摄入量,以满足机体的需 求。
心血管系统调节
心脏为了输送更多氧气到全身 ,会加速跳动,增加心输出量 ,以满足机体代谢需求。
血液系统调节
人体会增加红细胞数量,以提 高血液携氧能力,改善组织的 氧气供应。
神经系统调节
神经系统也会发生适应性改变 ,例如调节呼吸、心跳、血压 等生理功能。
适应性变化
这种变化是人体对高原环境的适应性反应,有助于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肺功能的增强
肺活量的增加
高原环境氧气稀薄,人体需要吸入更多 空气才能获得足够的氧气。 长期生活在 高原的人,其肺活量会明显增加。
呼吸频率的下降
随着肺功能的增强,人体对氧气的利用 率提高,呼吸频率会逐渐下降,呼吸更 加平稳高效。
及时休息
充足睡眠
休息是身体恢复的关键,睡眠不 足会加剧高原反应症状。在高原 环境下,应保证充足的睡眠,让 身体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调整和恢 复。
避免剧烈运动
在高原上,身体需要更多氧气, 剧烈运动会增加氧气需求,加重 呼吸困难等症状。应避免剧烈运 动,选择轻松的活动,如散步或 瑜伽。
适当休息
在高原上,即使没有感到明显的 不适,也应该注意休息,避免过 度劳累。建议白天适当午睡,晚 上早点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 间。
体力下降
高原反应会影响肌肉力量和耐力,使人感到无力,即使做简单的活动也感到困难。
睡眠不足
高原环境睡眠质量下降,睡眠不足也会加剧乏力感。
睡眠障碍
失眠
高原反应会使人难以入睡。由于 空气稀薄,身体会处于缺氧状态 ,导致睡眠质量下降。
多梦
即使睡着了,也可能会做噩梦或 者频繁醒来,无法获得深度睡眠 。
高原环境对睡眠的影响

高原环境对睡眠的影响当你站在高原之巅,仰望星辰,享受那份宁静与壮阔时,高原也时时刻刻以残酷和无情挑战着人类的意志和极限,你是否意识到高原环境正在悄悄地“编织”着你的梦境。
睡眠是生物体周期性休息和恢复精力的状态,人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睡眠中度过,睡眠有助于身体恢复、记忆巩固、情绪平衡和免疫系统健康,对于人类至关重要。
在医学领域,高原通常指能引起明显生物效应的海拔3000m以上的广泛区域。
高原地区具有低压低氧低温、昼夜温差大、太阳辐射强、环境干燥少雨等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这种自然环境对人体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当我们从低海拔地区进入高原时,身体需要迅速适应这种全新的环境,而睡眠作为身体恢复和调节的重要环节,不可避免会受到影响。
一、高原环境对睡眠的影响高原低压低氧是导致睡眠障碍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之一。
其对于机体有着多方面的影响。
当我们进入高原,首先感受到的是呼吸急促和心跳加速。
这是因为身体在努力适应低氧环境,以满足对氧气的需求。
在此期间,睡眠期间生理指标在悄然变化,如心肌代谢受阻、脑血管护、脑血流量增加、血氧饱和度下降、呼吸频率和心率加快。
除此之外,免疫系统、血液和炎症因子等方面的生理变化也影响着睡眠[1]。
低氧环境就像一个调皮的“捣蛋鬼”,让我们的睡眠时间缩短,睡眠效率降低以及睡眠中断增多,从而使睡眠质量下降。
在高原上,睡眠结构往往会发生显著变化。
医学上将睡眠结构分为非快速眼动期和快速眼动期。
非快速眼动期又分为Ⅰ、Ⅱ、Ⅲ、Ⅳ期,其中Ⅰ、Ⅱ期为浅睡眠,Ⅲ、Ⅳ期为深睡眠,在高原环境中,非快速眼动睡眠Ⅲ、Ⅳ期的深睡眠和REM(快速眼动睡眠)对恢复体力和精神状态至关重要的睡眠阶段会明显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浅睡眠和频繁觉醒[2]。
这就像是一场没有尽头的“睡眠马拉松”,你总是在即将进入深度梦乡时被唤醒,让人疲惫不堪。
二、心理因素对睡眠的影响除此之外,心理状况也与人的睡眠质量息息相关。
由于高原环境与平原地区存在着显著差异,初到高原的人们往往会因为环境陌生、身体不适等原因而感到焦虑、紧张或不安[3]。
2021高原环境对机体的影响及预防措施范文1

2021高原环境对机体的影响及预防措施范文 高原环境气候特点是大气压低、氧分压低、气温低、日照长、紫外线辐射强、风速大等。
氧气压力在海拔3000、4 000、5 000 m 处大气氧分压较海平面分别下降约30. 8%、39. 2%、46. 7%; 气温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降低,海拔每升高 100 m,气温下降 0. 56 ℃;高原上所有体液排出总和在不包括出汗的前提下,达到同一纬度平原地区人体的 1 倍; 紫外线随海拔升高而增强,每升高 100 m,紫外线强度增大约1. 3%。
由于高原环境有其特殊性,对部队作战、训练和劳动生活可产生明显影响,因此,了解高原环境特点,掌握其对健康影响的规律,对提高部队的适应与生存能力和完成各种军事任务有着重要的意义。
1、高原环境对机体的影响 1.1 高原低氧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 高原地区为低氧、低温、低湿、强辐射地区,对人体各系统均有明显的影响,包括生理和心理影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低氧、低温、强辐射等环境因素会引起机体功能的变化,尤其是初到高原的人群更加敏感,严重时甚至会威胁到生命安全,低压低氧成为在高原环境下进行活动的主要制约因素,其对机体功能和代谢的影响具有广泛性和非特异性,在各个水平和层次上的影响程度和结果,除了与海拔高度有关外,也与人体进入高原的速度、停留的时间以及机体的功能代谢状态有关。
1.1. 1 高原低氧对机体心脑血管系统的影响低氧是高原环境影响人体的主要因素,心脏是机体代谢最旺盛的器官之一,心肌代谢对缺血缺氧十分敏感,较长时间严重缺血缺氧将导致心肌的损伤甚至坏死。
人体在高原低压低氧环境下进行大强度运动时,机体供氧满足不了需氧,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引起组织功能的障碍,进一步会导致整个心血管系统功能下降,影响机体健康水平、工作和运动能力。
赵顺云等通过对来自不同海拔地区的南极考察队员在不同高原环境下血氧饱和度及心率与高原反应风险的关系研究中发现,在西藏高原和南极高原不同海拔下血氧饱和度、心率均有明显的变化,在海拔110、3 650、4 300 m 时血氧饱和度、心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随着海拔的升高,高原反应风险逐渐增加。
高原高寒环境对人体功能的影响及预防措施研究

高原高寒环境对人体功能的影响及预防措施研究高寒是一个地理学术语,属于气候特征,是由于海拔高或者纬度高而形成的特别寒冷的气候区。
在我国来讲,新疆、西藏等地,就有很大一部分地区属于高原高寒环境,其中最显著的代表,就是青藏高原。
高原高寒环境的特殊性,决定这些地区对于人体功能有较大影响,而如何预防这些影响的出现,是关系到人们在高原高寒环境下生活和工作的关键。
2高原高寒环境对人体功能的影响高原高寒环境的特点是低压缺氧、寒冷干燥、日照长辐射强。
特殊的环境条件使得高原高寒环境对于人体各系统都有较大的影响,包括生理和心理。
很多研究表明,低温、低氧、强辐射等会引起机体功能的变化,尤其是对于初次到高原接触高寒环境的人来说,更有可能出现不适,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安全。
2.1低压缺氧对人体功能的影响低压缺氧主要是因为高原高寒环境下大气压较低,大气中的含氧量和氧分压降低,这使得人们在呼吸时进入体内的氧分也低,使得人体肺泡内氧分压降低,弥散血液循环中的氧也降低,动脉血氧分压和饱和度随之降低。
当血氧饱和度降到一定水平时就可引起各器官组织供氧不足,从而产生功能或器质性变化,进而出现缺氧症状,如头痛、头晕、心慌、气短、恶心、呕吐、食欲下降、失眠、记忆力下降等,其中脑功能损害是最早发生且后果最严重的损害,而且暴露时间越长损害越严重。
低压缺氧是各种高原病发生的根本原因。
而且长时间缺氧有可能导致心肌损伤或坏死,特别是人体在低环境下进行剧烈运动时,氧气供需失衡严重,导致心血管功能下降。
低压缺氧还可能影响机体免疫功能,因为低氧对机体的免疫抑制会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而且也会抑制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细胞的免疫功能,增加机体的敏感性。
2.2寒冷干燥对人体功能的影响高原地区气温会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逐渐下降,一般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约6℃。
而且高原地区大部分空气稀薄,白天地面会接收大量的太阳辐射,温度较高,但到了晚上,地面气温急剧下降,这使得昼夜温差很大。
高原反应及预防

高原反应及预防高原反应是指人体在高海拔地区暴露于低氧环境下所产生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反应。
这些反应主要是由于高原地区大气压力低、氧气稀薄,导致氧供应不足,引起人体各系统功能紊乱所致。
一、高原反应的症状1. 高原头痛:是最常见的症状,通常在登高过程中或刚到达高海拔地区时发生。
头痛程度从轻微到剧烈不等,常伴随着头晕、乏力等症状。
2. 呼吸困难:由于高原地区氧气含量较低,人体需加大呼吸深度和频率来满足氧气需求,出现呼吸急促、气喘等症状。
3. 心悸和胸闷:由于氧供应不足,心脏需要加快跳动来增加血液中的氧气含量,导致心悸和胸闷感。
4. 恶心和呕吐:高原地区气压低,导致胃肠道蠕动减慢,消化功能受影响,出现恶心和呕吐的症状。
5. 失眠和多梦:由于身体对新环境的适应性差,容易导致睡眠质量下降,出现失眠和多梦的情况。
二、高原反应的预防措施1. 适应性训练:在登高前进行适应性训练,可以提高身体对高原环境的适应能力。
逐渐增加运动量和海拔高度,让身体逐步适应低氧环境。
2. 充足休息:在登高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合理安排行程,避免连续长时间的高海拔活动。
3. 补充水分:高原地区气候干燥,水分蒸发快,容易导致脱水。
要多喝水,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以防止脱水引起的症状。
4. 饮食调理:高原地区的饮食应以易消化、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为主。
避免过度饮酒和食用过油腻的食物。
5. 使用药物: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一些高原适应药物,如红景天等,以提高身体对高原环境的适应能力。
6. 注意休息和睡眠:保持良好的休息和睡眠习惯,避免过度疲劳和睡眠不足。
三、高原反应的处理方法1. 休息:一旦出现高原反应症状,应立即停止登高活动,找个安全的地方休息,避免继续暴露在高海拔环境中。
2. 补充氧气:可以使用便携式氧气瓶进行补充氧气,缓解呼吸困难和其他症状。
3. 红景天:在医生的指导下,可以使用红景天等高原适应药物,以缓解症状并提高身体对高原环境的适应能力。
高海拔环境对人类心脏的影响

高海拔环境对人类心脏的影响高海拔环境对人类心脏的影响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高山地区,海拔较高,氧含量较低,气温较低,压力较大,这些都会对人类的心脏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高海拔环境对人类心脏的影响,并且探讨一些适应高山环境的方法。
首先,高海拔环境中的低氧和低大气压对人类心脏有重要影响。
在高山地区,氧含量较低,这导致我们的心脏需要更多的氧气来满足其正常功能。
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通过泵血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中。
在高海拔环境中,由于氧气含量的减少,心脏需要更加努力地泵血,以保证足够的氧气供应。
长时间的低氧暴露会导致心脏负荷加重,可能引发高原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
其次,高海拔环境中的低温对心脏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
低温会导致人体血管收缩,血液流动缓慢,从而增加心脏的负担。
此外,低温还可能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血小板活性增强,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血栓可能导致心肌梗塞等严重的心血管事件。
与此同时,高海拔环境也会使人体面临更高的压力。
低氧和低温本身已经成为了一种身体负担,此外,高海拔地区通常缺乏基础设施和便利设施,生存条件较差,缺少水源和食物等。
这些因素都给心脏功能带来额外的负荷,增加心脏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为了应对高海拔环境对心脏的影响,一些人们采取一些方式使其能更好地适应高山环境。
首先,身体适应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人们可以通过定期锻炼,增加肺活量和心肌耐力,提高氧气利用效率。
此外,一些人可能需要采取药物来增强心脏功能,例如利尿剂和血管扩张剂,以减轻心脏负荷。
对于那些不适应高山环境的人,应尽量避免长时间在高海拔地区停留,特别是那些已经患有心脏疾病的人。
总之,高海拔环境对人类心脏有一定的影响。
低氧和低大气压、低温以及高海拔环境下的压力都可能导致心脏负荷增加,增加心脏疾病发病风险。
适应高山环境对心脏健康至关重要。
通过适当的身体锻炼和药物治疗,人们可以增强心脏功能,减轻心脏负荷。
高原对人的影响 (2)

高原缺氧对人身体的影响高原有着特殊的自然环境,其特点是低气压、气候干燥寒冷、风速大、太阳辐射和紫外线照射量明显增大。
研究表明,在高原环境下,随着海拔的升高,空气中的氧分压不断降低,人如果长期处在这种缺氧环境中,严重者可出现低氧血症。
由于人的神经组织对内外环境变化最为敏感,因此在缺氧条件下,脑功能损害发生的最早,损害程度也比较严重,且暴露时间越长,损害越严重,特别是对感觉、记忆、思维和注意力等认知功能的影响显著而持久。
研究人员发现,高原缺氧对人体感觉机能的影响出现较早,其中视觉对缺氧最为敏感。
在海拔4300米以上高度时,夜间视力明显受损,并且这种损害不会因机体的代偿反应或降低海拔高度而有所改善。
人体的听觉机能也会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受到影响,大约在海拔5000米左右,人的高频范围听力下降, 5000~6000米,人的中频和低频范围听力显著减退,而且听觉的定向力也受到了明显的影响,这可能也是高原缺氧条件下容易发生事故的重要原因。
此外人体的触觉和痛觉等也会在严重缺氧时逐渐变得迟钝,在极端高度时还可能出现错觉和幻觉。
在记忆影响方面,由于记忆对缺氧极为敏感,在海拔1800~2400米时,人的记忆力便开始受到影响;5000米左右出现记忆薄弱,此时已不能同时记住两件事情了;以后随着海拔的升高,缺氧程度的加重,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记忆损害,从记忆的下降到完全丧失记忆能力。
研究人员认为,记忆损害可能与大脑里面的海马胆碱能系统功能变化有关,缺氧主要影响短时记忆,一般不影响长时记忆。
急性高原缺氧将严重影响人的思维能力。
海拔1500米时,人的思维能力开始受到损害 ,。
表现为新近学会的复杂智力活动能力受到影响;3000米时,各方面的思维能力全面下降 ,其中判断力下降尤为明显;4000米时,书写字迹拙劣、造句生硬、语法错误;超过 7000米时,有相当一部分人可在无明显症状的情况下突然出现意识丧失。
研究认为:,缺氧对思维能力影响的危险性在于,主观感觉与客观损害相矛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高空低气压低气压或气压剧变可以引起高空减压病、体液沸腾、胃肠胀气、肺损伤、航空性中耳炎、航空性鼻窦炎。
在不超过5000米的高原机场,其气压及气压变化大多只影响人体的含气空腔器官,如引起胃肠胀气进而腹痛,或引起耳痛、鼓膜充血、鼻窦部疼痛等。
在这个高度的气压变化极少造成肺损伤。
1.1高空胃肠胀气1.1.1主要症状为腹部不适、腹胀,严重时出现剧烈疼痛、呼吸困难以至晕厥等。
1.1.2预防措施a)降低座舱高度;b)饮食结构:少食产气多、纤维多以及脂肪类食品;忌食太油腻和含大量动物蛋白质的食物,如肥肉等,这些食物在空中会使胃肠膨胀,加重消化不良;忌食多纤维和易使胃肠产生气体的食物如黄豆、豌豆、萝卜、韭菜、芹菜等及含气饮料,以免飞行中加重胸闷腹胀感;c)饮食习惯:不暴饮暴食及吃得过饱。
因为那样不仅会引起消化不良加重胃肠道负担,同时在高空环境可使食物在体内产生大量气体引起恶心呕吐等现象;d)上机前可选食物:面包、面条、酸牛奶、绿叶蔬菜、瘦肉、蜜饯、巧克力、水果、蜂蜜等。
1.2高空减压病1.2.1主要症状高空减压病是机舱突然迅速减压时发生的一种特殊病症,发病与氮气泡形成有关。
主要症状为关节疼痛,有时出现皮肤刺痛或瘙痒,以及咳嗽、胸痛等,严重时可有头痛、视物模糊、感觉麻木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甚至休克。
高空减压病绝大多数发生在人体在8000米以上高空停留一段时间后出现,回到8000米以下,症状一般都能消失。
1.2.2防治原则:a)降低座舱高度;b)制动、局部压迫,或浸入水中;c)吸氧排氮;d)高压舱治疗;e)避免饮酒、避免带病飞行、控制体重。
1.3体液沸腾:当人体暴露于19200米及以上的外界环境时,人体摄氏37度的体温会使体液沸腾,产生大量水蒸汽,出现身体膨胀。
1.4肺损伤:人体突然暴露于环境气压明显低于肺内气压的低气压环境时,肺内较高的气压造成肺部急剧膨胀,引起肺损伤,又称为气压性肺损伤。
1.5气压损伤性中耳炎:即航空性中耳炎,指因气压变化引起的中耳损伤,主要表现为耳痛、耳鸣、听力减退及眩晕等,严重时可致鼓膜穿孔,鼻及鼻咽腔疾病或感冒时执行飞行任务容易导致航空性中耳炎的发生。
2高空缺氧2.1定义氧气是维持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如组织得不到正常的氧气供应,或者不能充分利用氧气来进行代谢活动,则可引起一系列生理及病理改变,称为缺氧。
2.2症状当机体缺氧时,首先受到影响的是中枢神经系统,其次是心血管系统,导致精神不振、表情淡漠、头晕、恶心、瞌睡、注意力不集中、心慌、胸闷、呵欠、血压下降等。
高空缺氧对机组成员和旅客的健康均会产生不利影响,飞行员发生高空缺氧会直接影响飞行安全。
2.3根据缺氧的严重程度、缺氧的发展速度以及暴露时间,将高空缺氧分为暴发性、急性和慢性3种:a)暴发性高空缺氧指发展非常迅速、程度极其严重的高空缺氧,此种情况下人只能坚持数秒至数分钟。
b)急性高空缺氧指持续时间为数分钟到数小时,急性暴露于高空低气压环境所引起的缺氧。
因人体暴露的高度不同,缺氧的严重程度不同,分为:急性轻度缺氧(高度为1500-3000米)、急性中度缺氧(高度为3000-5000米)、急性严重缺氧(高度为5000-7000米)。
7000米以上为危险区,可以快速导致人体的机能障碍,甚至死亡。
c)慢性高空缺氧指长期(数日到数年)或者反复暴露于轻度或中度缺氧环境中而引起的缺氧。
2.4高空缺氧对人体的影响缺氧对人体的影响程度主要取决于空气中的氧分压、人体在高海拔环境中的暴露速度和暴露时间,以及人体对缺氧的耐受力。
注:暴露时间指人体直接暴露于外界高空或高原机场环境(包括没有密封的室内或破损释压的飞机客舱)的时间。
a)急性轻度缺氧对人体的影响人体迅速暴露于1500-3000米高度的环境下,如果保持静止状态,身体无明显缺氧症状,但完成复杂智力工作任务的能力和夜间视力有所降低。
夜间视力一般从1200米高度起即开始出现障碍,平均每升高600米,夜间视力下降5%。
若从事慢跑、搬重物等强度稍大的活动,则会出现呼吸急促、心率加快、嘴唇呈紫色等缺氧症状和体征。
b)急性中度缺氧对人体的影响人体迅速地暴露于3000-5000米高度的环境,若停留时间短(数小时)并保持静止,由于人体代偿反应,只出现呼吸变深、心率加快等不严重的缺氧症状,但完成复杂智力工作任务的能力明显降低。
若停留时间长(数日及以上)或者有体力、智力负荷,或有其他噪声、疲劳等不利因素存在,则人的体力、智力活动能力会受到严重影响。
除头痛、视力降低、肢体运动协调力变差外,人体还可能出现情绪异常反应,如情绪不稳定、易激动或欣快,或表情淡漠、精神不振、困倦、嗜睡。
c)急性重度缺氧对人体的影响人迅速地暴露于5000-7000米高度的环境,人体的代偿能力在充分发挥作用的情况下,仍不足以补偿缺氧的影响。
人在静坐时即有明显的机能障碍,脑力及体力活动能力都受到严重影响,除头痛、恶心、眩晕、视力模糊、情绪反应异常(可能出现突然的、不可控制的情绪爆发现象,如忽而大笑、忽而发怒、忽而悲伤流泪等)、肢体运动协调障碍外,智力障碍表现尤为突出,如反应迟钝、记忆力明显减退、注意力转移和分配能力明显减弱、注意范围变得狭窄、集中注意力困难、理解力差、判断易出错。
在此高度短时间停留,一般不会引起意识丧失。
当人体的暴露高度在7000米以上时,人体的代偿反应已不足以保证脑、心等重要器官对氧的最低需要量,人会出现智力和肌肉运动协调的严重障碍,随后发生意识丧失。
如不立即供氧,则呼吸、循环(心血管)机能会相继停止。
d)暴发性高空缺氧对人体的影响当飞机在8000米及以上的高空飞行时,如果座舱快速释压,人体突然暴露于高空低气压环境,此时,肺泡中氧气分压立即降至非常低的水平,体内的氧迅速丧失,人在数秒至数分钟内便会发生意识丧失。
有效意识时间是指从缺氧开始到意识完全丧失前,人还保持一定工作能力的时间。
人体突然暴露于10000米的高空低压环境下时,有效意识时间约为50秒。
飞行人员除立即吸氧(加压吸氧才有效)外,更重要的是快速降低飞行高度。
人体出现意识丧失后若能立即供氧,一般经过15至30秒,意识会重新恢复,并不会有后遗症状。
有效意识时间表:2.5急性缺氧对飞行安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急性缺氧时人的体力和脑力活动能力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逐步变得迟钝和丧失的,因此,人的主观感觉往往很轻微,甚至无任何不适,与客观实际的缺氧严重程度及身体的各种病理表现不一致。
这与大脑皮层的高级智力功能最先受到缺氧的侵袭,导致人体失去正常的理解、分析、判断能力有关。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发生急性缺氧时,人几乎没有明显的痛苦感觉。
对于执行高高原机场飞行任务的飞行人员来说,若发生急性缺氧,这样的主观感觉会使飞行人员低估缺氧的危险性,甚至意识不到缺氧的存在,而没有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缓解身体的缺氧状况,进而可能导致更严重的事态发生。
因此,是否采取供氧措施,不能根据飞行人员的主观感觉来定,而要依据飞行人员所暴露的海拔高度来决定。
2.6防治措施:a)机组成员应熟悉不同高度下发生缺氧的主要表现、氧气装置的正确使用,飞行前检查氧气装置及密封增压系统的完好程度及氧气数量;b)坚持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缺氧耐力。
克服或避免降低缺氧耐力的因素,如抽烟、饮酒、疲劳、饥饿、失眠、疾病等;c)合理用氧:座舱高度超过 3000 米,飞行人员应该使用氧气;d)减少不必要的动作。
3急性高原反应3.1主要症状由平原进入高原或由高原进入更高海拔地区后,机体在短时期发生的一系列缺氧表现。
急性高原反应的症状:缺氧及大气压环境的急剧变化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都有一定影响,从而发生一系列相应的临床症状。
按症状出现的频率由高到低依次排列有:头昏、头痛、心慌、气促、食欲减退、倦怠、乏力、恶心、呕吐、腹胀、腹泻、胸闷痛、失眠、眼花、嗜睡、眩晕、手足麻木、抽搐等。
体征常表现为心率加快、呼吸加深、血压轻度异常、颜面或四肢水肿、口唇紫绀等。
3.2防治措施:a)适当休息,避免活动过多。
不可急速行走,更不要跑步。
适量饮水,注意保暖,少洗澡以避免受凉感冒和消耗体力;b)注意饮食,宜食易消化、营养丰富、含有多种维生素的食物,多食蔬菜水果,少吃脂肪,避免暴饮暴食;c)不要吸烟和饮酒;d)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精神紧张;e)症状较重时可吸氧(宜间断吸氧,氧流量每分钟 1~2 升)及对症处理。
4高原肺水肿4.1定义凡迅速进入高原的人员,在急性高原反应的基础上,发生的最紧急并有生命危险的病症。
4.2症状表现为剧烈头痛、极度疲乏无力、呼吸困难、哮喘、发绀等,主要特点是口吐大量粉红色泡沫痰。
高原肺水肿的特点是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
导致高原肺水肿的基本条件是海拔高度 3000 米以上、寒冷和个体差异(即对缺氧的适应能力)。
4.3处置及预后半卧位休息、持续高流量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等。
预后取决于能否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只要诊治及时,绝大多数病人 3~6 天可痊愈;延误诊断而得不到及时治疗可发生死亡。
若并发高原昏迷或严重感染,则预后很差。
5高原昏迷抢救措施5.1吸氧采取持续加压给氧,氧流量为2~4升/分,严重病人可间断加大到4~6升/分,直到病人清醒。
5.2低温疗法用冰水袋放置在病人的头颈、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处,使体温降低至正常以下,这样可以降低机体的耗氧量,对缺氧的脑组织有保护作用。
6常见高原疾病分类及快速处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