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近代西方书信体小说与主体性话语的建构

合集下载

20世纪40年代中国文学理论话语构成机制分析(一)

20世纪40年代中国文学理论话语构成机制分析(一)

20世纪40年代中国文学理论话语构成机制分析(一)20世纪4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发展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理论形态,“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代表”,“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在汲取一切现有成果的基础上,第一次从精神体系、概念范畴、研究方法和价值取向上初步建立了具有民族化特色的新形态”①。

对这个时段的文学理论话语构成机制加以分析,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发展的规律和特征。

一20世纪40年代,中国文学理论发展的总体状况比较复杂。

从时间跨度来说,这个时期分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两个阶段,而这两个阶段社会状况大不相同,前期情形又分为三个不同的政治、文化区域,文学理论的演化同各个不同的政治集团间的利益争夺难解难分地缠结在一起,仅仅从学科构成或社会学的角度加以分析是难以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的。

话语分析却可以解决这种研究方法上的困惑:“用逻辑学或认识论词汇难以解释的演变,是可用权力一知识这类系谱学词汇加以解释的”②。

在具体的文学研究中,话语分析并非易事。

这是因为,话语演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现象。

就话语自身的因素而言,尽管从理论上说作者可以说任何话,然而,在实际上任何作者都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他总是受制于既定的话语成规的制约,他必须遵循话语内部的游戏规则,从语汇的选用、叙述的方式甚至文本的结构,其间,前人和当下语境下他者文本的影响也是无法摆脱的。

此外,还有经济、政治、历史、文化传统、主体等外在的却又是根本的强势因素的制约。

在整个话语构成中,由谁来说,说什么,怎样说,在什么样的时机和场合说,都要受上述诸种因素的限制。

这种情形要求我们在解读40年代文学理论时,要把它理解为一个前后不同时期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理论网络,并在不同的话语层次上对其加以分析,弄清它和其前、其后及周围因素的关系,对其存在的条件、实践以及它赖以在其间活动的场域进行梳理,找出其活动有效性的范围,使其显示自身存在着的现实和由此产生的文学家观察社会的方法和他们的思维模式。

20世纪西方文论_主体性_探讨

20世纪西方文论_主体性_探讨
上图表明:以世界(艾氏的世界指客观世界和 主观世界,本文为了便于分类,将世界限定在客观 世界的范围内,或者更进一步说是文学文本的外部 因素)为研究对象的文论流派主要有新马克思主义、 文化批评;以作品为研究对象的文论流派主要有俄 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和结构主义;以主体(艺 术家和欣赏者)为研究对象的文论流派主要有精神
显示出作者的作用。可见,他们都认可作家在艺术 果。……如果有逻辑参与的话,逻辑也只处于从属
创造中所发挥的作用。后来,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 地位,是我们情感反映的奴仆。”[ 6 ]他将诗人的情
第 25 卷 第 2 期
李烨鑫:20 世纪西方文论“主体性”探讨□ 45
感作用置于逻辑也即理性之上,突出了诗人的作
本文首先用 M·H·艾布拉姆斯的四种艺术批评 坐标这个分类方法对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的主要流派 所论及的主体性进行分类,试图追寻主体性的发展 轨迹。具体分类如下图所示:
世界 (新马克思主义 / 文化批评)
作品 (俄国形式主义 / 英美新批评 / 结构主义)
艺术家 欣赏者 (精神分析文论 / 读者接受文论 / 女性主义文论)
“主体性”这个概念,但是其文论思想中包含有隐 排斥主体情感参与的。维穆萨特和比尔兹利提出了
在的主体性思想。
“意图谬误”和“感受谬误”,前者指用作者的意图
什可洛夫斯基首先提出了“陌生化”这一术 来解释文本的意蕴是谬误的,因为这是将诗和诗的
语,要求作家力求在形式上改变人们习以为常的表 产生过程相混淆;后者认为以读者的感受来解释文
释,作品怎样才能被理解;必须建立能够使读者理 关照对象。毕竟,作为主体的“我”是存在的。霍
解作品的内在知识和形成的规范。”[ 7 ]很明显,他 兰德的精神分析读者批评认为,作者在创造过程

当代西方后现代文艺批评理论“主体”话语辨析

当代西方后现代文艺批评理论“主体”话语辨析

★文学艺术★当代西方后现代文艺批评理论“主体”话语辨析孙颖(西南交通大学四川成都611756)【摘要】主体,诞生于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宣言。

在这一宣言中,人类思想史上主客第一次断裂分离。

自我,作为 客体的对立面,成为了脱离客体而存在的主体a:自此,主体成为了人文学科中最基本又最深邃的问题。

本文以“主体”为关键词,梳理哲学、身份政治领域的理论话语,以期为被后现代理论家宣告失败的主体寻找新理解、新阐释的可能。

【关键词】主体哲学话语身份政治话语【中图分类号】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784 (2019 )01-49-42014年出版的《Post-Subjectivity》论文集中 Chirstoph Schmidt指出海德格尔的 “Der Mensch ist ein Versprechen der Sprache”被众多主体解构者译 为“man is a slip of the tongue”,而奉为德尔菲神 谕作为他们解构的出发点,殊不知“德语动词‘v ersp rech en,兼具‘slip of the tongue’、‘prom ise’两层意义,因此海德格尔的这句神谕应 该理解为‘人永远都已经既是失败又是希望’”m。

主体,这个作为现代性根基的重要概念,不论是 已被遗弃或将被赋予新的内容走入新的时代,对 当代西方后现代文艺批评理论主体话语的梳理都 是一个重要概念。

一、关于“主体”的哲学话语(一)理性主体的确立与发展在哲学话语中,“主体”从来都不是一个单一 的概念。

形而上学、伦理学、认识论、哲学各个 不同层面关于“主体”的论述,让“主体”这个 词在不同理论家的不同理论框架中有侧重面迥异 的相应变体一自我(self )、自我意识(consciousness)、主体性(subjectivity)、能动者 (agent)、能动性(agency)、此在(D a-sein)等等。

话语重建:20世纪60年代初的文学理论

话语重建:20世纪60年代初的文学理论

话语重建:20世纪60年代初的文学理论【摘要】20世纪60年代初,新批评理论的兴起标志着文学理论的转型。

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影响使得文学研究更加关注语言和符号学。

话语重建的概念解析引领了对话语权力和意义的重建。

这一时期的文学理论的兴起对当代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我们理解文学作品和作家的意图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关键词】20世纪60年代初、文学理论、新批评理论、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话语重建、影响、当代文学理论、背景介绍、研究目的、概念解析、启示。

1. 引言1.1 背景介绍20世纪60年代初是一个充满变革与探索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世界各领域都经历着巨大的变化,文学界也不例外。

在一系列历史事件和思想潮流的推动下,新的文学理论不断涌现,给人们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在这样的背景下,20世纪60年代初的文学理论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和创造力。

这个时期,新批评理论迅速兴起,打破了传统的文学批评模式,注重文本本身的内在结构和形式。

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影响也日益显现,强调语言和符号系统的重要性,为后来的话语重建理论奠定了基础。

话语重建的概念解析成为当时的热门话题,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文学作品中的权力关系和话语权。

这一时期的文学理论的兴起,不仅影响了学术界,也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文学创作和文化现象。

通过对20世纪60年代初的文学理论背景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的学术氛围和思想潮流,进一步探讨这一时期对当代文学理论的启示和影响。

1.2 研究目的需要完善,这是一个用于引导读者进入研究主题的文段。

在探讨20世纪60年代初的文学理论的过程中,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话语重建的概念,分析新批评理论、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对文学理论的影响,并探讨这些理论对当代文学理论的启示。

通过对这些关键概念和理论的分析,我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文学理论的发展,以及如何对当代文学理论进行思考和探索。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对20世纪60年代初文学理论的深入了解,促进对当代文学理论的思考和探讨。

用书信形式写外国文学作品的作文

用书信形式写外国文学作品的作文

书信体写作指导一.知识建构书信是一种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应用文书。

包括祝贺信、感谢信、慰问信、表扬信、建议书、邀请函、介绍信、证明信、倡议书、请柬、申请书、决心书等。

(一)书信体格式:书信的结构一般由称谓、正文、结语、署名与日期五部分构成。

1.开头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如亲爱的等。

2.问候语:如写“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可以接正文。

(不过很少。

)3.正文: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

4.祝颂语。

以最一般的“此致”、“敬礼”为例。

“此致”可以有两种正确的位置来进行书写,一是紧接着主体正文之后,不另起段,不加标点;二是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

“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

后应该加上一个惊叹号,以表示祝颂的诚意和强度。

称呼和祝颂语后半部分的顶格,是对收信人的一种尊重。

是古代书信“抬头”传统的延续。

古人书信为竖写,行文涉及对方收信人姓名或称呼,为了表示尊重,不论书写到何处,都要把对方的姓名或称呼提到下一行的顶头书写。

它的基本做法,为现代书信所吸收。

5.署名和日期。

写信人的姓名或名字,写在祝颂语下方空一至二行的右侧。

最好还要在写信人姓名之前写上与收信人的关系,如儿×××、父×××、你的朋友×××等。

在下一行写日期。

模板示范:(二)书信体构思路1.写信缘由。

文章开头,先简洁地交代提笔写信的缘由。

如:“作为新生,我刚才参加了新生开学典礼。

校长讲了学校近30年来的辉煌历史,勉励我们在改革的征程中,莫让年华付水流,要努力攀登科学高峰,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贡献力量!我于是心潮澎湃,就给老同学你写信聊一聊。

2.表达明确的观点,传达信息,同时注意情感要真挚。

这部分需要我们根据具体的写作内容来安排行文。

首先,主题明确、思路清晰,就要求我们时刻注意写作的目的。

例如,参加开学典礼之后给同学写信,就应该围绕“开学”的情境,注重对新学期的展望,而不宜过多地写往事回忆、思念牵挂等。

叙述结构的多主体性:《别尔金小说集》的话语层次分析

叙述结构的多主体性:《别尔金小说集》的话语层次分析

( 它既非作 者 , 也非直接 的行动参与者) 的视点等等 。在这种情
况 下 , 指 出在 特 定 的 情 况 中 , 语 特 征 描 写 层 面 ( 需 言 即话 语 层
面) 可 以成为作 品的唯一层面 , , 这一层面允许对作者位置的替 换进行考察 。 ( ” 乌斯 宾斯基 2 0 :8 结合叙 述学 和语 篇语 言 04 1 ) 学等相关理论 , 重新 阅读小说集 , 不难发现 : 别尔金小说集 》 在《
《 尔金 小说 集)HoemuB n u a T l li ,1 3 ) 别 ) ac er u / ae b Be n 8 1完 ( sy k 成于创作力勃发 的“ 波尔金诺 之秋” 在 1 3 , 8 0年 9 8日到 1 月 O 月2 0日之间一气 呵成 , 文风朴 实 , 言简练 , 语 堪称文 学史上 的 奇迹 。小说集 出版 于 1 3 年 , 8 1 共包 括五篇 情节彼 此独 立 的小 说 :射击 》B机 M , 0 1 《 ( 册 1 月 4日) 《 、 暴风雪 》 Me e b 0月 ( m n ,1 2 0日) 《 材店老板 》r 0 、棺 ( 68 ,9 9日)《 月 、驿站长 》0m — (
《 射击 》 等五篇小 说的直接叙述者 , 而是作者 为增假托叙述者 。作 者在故事 主体之 下设置 的第二个 注 释告 知了《 射击 》 等五篇小 说 的直 接叙述 者 : 品文官 九
作为俄 国现实 主义 文学 的奠基 之作 , C 普 希金 的散文 A.
提要 : 别尔金小说集 》 在《 的五部系列短篇小说 中, 语篇话语 比较 明显地分为三个层 次 : 业化 的浪 漫主义话 语 行 层次 , 素简 洁的现实主义话语层次 , 朴 反讽 式和评 论性的非叙述性话语层次 。三种话语层次分别对应着 三个不 同的

20世纪西方文本理论的三次转向与意义生成

20世纪西方文本理论的三次转向与意义生成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2020年第65卷第5期(总第292期)2020 V ol.65 No. 5 (S e ria l N o.292)20世纪西方文本理论的三次转向与意义生成"付昌玲(山东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〇100 )摘要:作为西方20世纪文学理论的最重要成果之一,西方文本理论发生过三次转向。

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相继开启了文本理论从研究作者到研究作品的转向,其意义是客观、稳定的;法国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出场,致使文本理论从作品转向文本,文学意义由封闭走向开放。

随着电子网络的普及,一种新型的文本实 践——超文本形成,使文学意义呈现出对话性、交流性,这对于指导中国现当代文学文本理论话语和体系建设,尤其是当前在电子媒介的倾轧下,如何实现文学文本的突围、重建,能够提供某些经验教训以及富有科学性的建设指导。

关键词:文本理论;文学意义;后结构主义;超文本中图分类号:10-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973(2020)05-0065-11国际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D0I):丨0.16456/ki.1001-5973.2020.05.006文学文本理论是西方20世纪文学理论最重要的成果之一,特里•伊格尔顿对此确定了两个时间标志:第一个是1917年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发表的拓荒性论文《艺术即方法》,开启了西方现代文本理论的发展阶段,从研究作者和创作转移到将作品视为封闭自主的符号系统,致力于研究作品自身的语言和结构功能;第二个则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以法国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出场,区分了“作品”与“文本”,认为“文本”是开放的、未完成的,也因此对读者解读给予关注。

2伊格尔顿对文本理论发展的这两个时间点的概括,有其准确性的一面,但他当时显然并未预测到互联网和电子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造成了文本存在方式和传播形态的改变,由此出现的超文本,通过网络链接的方式进一步实现文本的开放性,在新世纪有愈演愈烈之势。

浅谈十八世纪英国书信体小说特征-李骠

浅谈十八世纪英国书信体小说特征-李骠

浅谈十八世纪英国书信体小说特征摘要:英国作家塞缪尔·理查逊于十八世纪五十年代向英国文学领域推出了书信体小说,他的书信体小说对当时的英国产生了较深的影响。

书信体小说属于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其本身具有特殊的文学特征,具有对话性、私密性以及即时性等鲜明的特征。

十八世纪是英国书信体小说的繁荣发展阶段,自此以后英国的书信体小说逐步走向沉寂,在现代社会书信体小说以某种崭新的形式发生了转化。

关键词:书信体小说;塞缪尔·理查逊;帕梅拉;私密性一、引言书信体小说最早起源于西班牙,时间是在十五世纪。

英国作家塞缪尔·理查逊于十八世纪五十年代向英国文学领域推出了书信体小说,他的书信体小说对当时的英国产生了较深的影响力,《帕梅拉》、《克拉丽莎》《格兰狄森》都是塞缪尔·理查逊的书信体小说代表作,对当时英国社会反响很大。

书信体小说属于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其本身具有特殊的文学特征,具有对话性、私密性以及即时性等鲜明的特征。

十八世纪的英国书信体小说立足于当时英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各个领域,对促进十八世纪英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十八世纪是英国书信体小说的繁荣发展阶段,自此以后英国的书信体小说逐步走向沉寂,但是在现代社会我们仍然可以继续找寻到书信体小说的影子。

二、十八世纪英国书信体小说繁荣发展的历史背景英国小说的发展与成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英国小说的繁荣发展与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息息相关,对这一点伊恩·P·瓦特在他的著作《小说的兴起》中表示了肯定。

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受教育水平逐渐提高以及家庭私窒的产生都成为推动小说获得繁荣发展的影响因素。

英国小说在不同阶段的发展都紧密地与英国社会的经济文化、政治历史等众多方面相连。

英国小说在十八世纪出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英国小说在这一时期进入全面崛起阶段。

十八世纪的英国社会在休闲娱乐、消遣方式方面十分贫乏,人们之间的通讯方式也十分落伍,这种现状促进了民间书信往来的繁荣,这些都成为推动英国书信体小说繁荣发展的有利要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年来,有关现代性(modernity) 和人的主体性(subjectivity) 的话题吸引了学界的注意。

通过福柯、吉登斯等人的论述,我们逐渐认识到,人的主体性和人的权利一样,并不像卢梭所说的是“自然的”或“天赋的”本质,而是被人为地建构起来的现代性话语之一。

当然,这种建构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涉及到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方方面面,其中也包括文学在内。

有关小说对近代西方主体性话语的建构,以往的文学史基本上可以说是忽略不计的。

国内的外国文学史专著和教材,在提到十八世纪书信体小说时,关注的重点是它的启蒙性,它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揭露和批判,以及它的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平易近人的叙述风格;而对其文体特征及其与近代西方主体性建构之间的关系则几乎完全略而不论。

在我看来,这种有意无意的忽略是传统的机械摹仿论形成的理论盲点的必然产物。

根据这种理论,文学似乎永远只能是镜子般地、客观地、单向地反映或模仿生活世界,既无权也无法介入后者,更毋庸说并对之进行塑造和建构了。

但后现代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理论提醒我们,文本与世界之间存在着远比机械的模仿更为复杂的互动关系。

一方面,现实的世事性影响着话语秩序的建构;另一方面,也许是更重要的方面,话语的秩序也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活世界的建构。

我们注意到,近代西方的现实主义文学在诞生之初,其对现实的反映就远不是被动的、客观的、中性的,而是积极的、主观的、建构性的,或者不如说,现实主义实际上参与了一种新的现实的塑造和一种新的主体性的建构。

而书信体小说则是这种建构性的现实主义文学中的重要一环。

1、书信与私密性尽管书信的起源十分古老,但将书信作为私人间交往的重要工具则是近代的发明。

古代的书信多用于官方,作为政府文告和社交礼仪的辅助物,极少用于私人间的交往。

私人书信的出现与印刷术一样,在极大地提高了人类交往的能力、扩大其范围的同时,也为文学提供了发展一种新文体的可能性。

书信体小说之所以在十八世纪的西方得到长足的发展,首先是因为当时社会上已经出现了以私人书信进行交往的风气。

近代书信体小说的创始者撒缪尔. 理查逊从替人代写书信并编写《书信手册》开始其文学生涯1,本身就是一个十分具有象征意义的划时代性事件。

用著名的小说研究专家伊恩. P. 瓦特的话来说,“对于无拘无束的书信写作的崇拜,实际上为理查逊提供了一种已经与个人经验的基调相协调的传声筒”2。

反过来,书信体小说的产生和发展又为私密性的书信交流提供了新的样本和模式,从而加速了后者发展和流行的势头。

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在建构近代主体性话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根据伊恩. P. 瓦特在其《小说的兴起》一书中的分析,小说在近代的迅速兴起有赖于以下三个主要的物质的和文化的条件:一是整个社会普遍的识字人口的增加,出现了一个有较高的读写能力的社会阶层,其中主要是中产阶级妇女;二是家庭私室的出现,为那些闲暇中的中产阶级妇女提供了阅读和写作的物质保证;三是邮递能力的迅速增强,为信件的投递和写信人之间的互相联系提供了便利的服务。

3而我认为,与上述三个物质性条件相关的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近代隐私观念的建构及确立。

作为主体性话语的核心之一的隐私是近代的发明和建构。

关于这一点,哈贝马斯曾作过精辟的论述。

按照这位法兰克福学派当代传人的观点,前资本主义的西方社会是一种“代表型公共领域”,4其典型特征是,在这个空间中,公与私之间没有严格的分界线。

“朕即国家”,公即是私,臣民没有属于自己的隐私权。

他们的生命财产及情感生活都是属于一个高高在上的特权阶级的。

贵族甚至享有臣民结婚的初夜权。

在博马舍著名的戏剧《费加罗的婚礼》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直到十八世纪末,还有一些像阿勒马维华伯爵那样的贵族企图恢复对其仆人结婚的初夜权。

随着近代资产阶级的形成,代表新兴利益集团的文学家、艺术家和批评家,凭借自己的创作和批评活动,在封建的、公私不分的独断型话语领域,建立起一个私人化的话语空间,为新兴的资产阶级争得了话语权。

毫不夸张地说,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阶级在话语领域的争夺,与两者之间在政治、经济、法律、宗教等领域的斗争,其规模和方式是同样广泛、同样激烈的。

前者企图建立一个多元的、对话的、非独断论的话语空间,而后者则力图维持其单一的、非对话的、独断论的话语权力。

双方围绕话语权的斗争在启蒙主义时代达到白热化的程度。

新生的资产阶级批评家利用沙龙、咖啡馆和报刊杂志对封建的独断论的主流意识形态进行了猛烈抨击,终于建立起了“市民公共领域”,一个私人化的包括隐私权在内的话语空间。

按照福柯的分析,“性”的话语就是一个典型的属于资产阶级的私人化话语,它与贵族阶级的“血”的话语相对而立。

“血”是一种独断论的、只限于社会中少数几个家族的话语,“性”则是一种丰富多彩的,可以被持续不断地生产,消费和再生产出来的话语,充分体现了新生的资产阶级的愿望和要求。

5近代西方的书信体小说从其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把揭示主体的内心隐私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

在西方文学史乃至文化史上,它第一次以亲切的口气、私密化的情感和通俗易懂的文字为近代小说建立起一个记录个人隐私生活的叙事模式,投合了新兴的有教养的中产阶级的欲望和趣味,从而参与了一种完全属于近代“市民公共领域”的隐私话语的建构。

狄德罗在1761年发表的《理查逊传》中,把他的传主与摩西、荷马和索福克勒斯并列,称赞他深刻洞察人的心灵活动,6看来并不是溢美之词。

在理查逊于1741年出版他的第一部书信体小说《帕美拉》以后,两位当时最伟大的欧洲作家卢梭和歌德直接或间接地在他的影响下从事了书信体小说的尝试,相继出版了《新爱洛依丝》(1761)和《少年维特之烦恼》(1774),带动了一批作家从事书信体小说的创作,从而把这一新型体裁推向高峰,在启蒙运动塑造近代西方人格,建构主体性话语的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书信体小说发展同步,近代中产阶级的交流方式和房屋建筑结构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书信体小说的写作和阅读背景都是在私室内进行的。

作者和读者都躲在自己的房间里写信,读信,与虚构的对象分享眼泪和欢笑。

这种带有隐秘性的交流方式正是近代以来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重要体现。

根据瓦特提供的资料,正是在理查逊写作他的书信体小说的那个时代,中产阶级家庭中私室开始大量出现7。

在《帕美拉》等书信体小说中,我们看到,即使是女仆也享用了单独的私室,能够把自己锁在里面写信,读信。

一般情况下,没有得到房间主人的许可,旁人是不能进入的。

这说明当时社会私密化已达到相当的程度。

而书信体小说的出现和流行无疑进一步鼓励了这种私密化倾向,并在不经意间促使社会建造更多的私密化的私室。

于是,西方中世纪以来以全家人聚集在一起的公用的大厅为中心的传统的房屋结构模式,渐渐被具有更多私室的建筑模式所取代。

以家庭交谈和公共仪式活动为中心的交流方式渐渐转向私密化的通信和阅读。

2、性爱、婚姻与主体性矛盾无疑,在所有的隐私中,性爱是最重要的一种。

性爱一方面直接关乎每一个独特的个体在世的基本欲望的实现;另一方面,又直接关乎一个外在于主体的他者,即性爱的对象,从而导向人的在世的社会性。

在传统社会中,上述两个方面基本上是统一的,个人的基本欲望在由父母包办的婚姻中得以实现。

但近代以来,随着封建社会的解体,把人们联系在一起的传统纽带一一崩断,独立自足的主体走上社会,性爱与婚姻的矛盾日益突出。

近代西方的书信体小说从诞生之日起,就把提出并解决上述矛盾作为自己的主要课题。

十八世纪欧洲三部最流行的、影响广泛而深远的书信体小说《帕美拉》、《新爱洛依丝》和《少年维特之烦恼》,都以性爱这一最为敏感的隐私问题作为自己探索的主题,以建立符合新兴中产阶级要求的性道德和婚姻原则。

从某个角度看,可以认为,书信体小说中的性爱主题表明近代个人主义对性爱自主权的要求,以及对封建的以家庭为中心的性爱-婚姻模式的反抗和摒弃。

卢梭在《新爱洛依丝》中借助男主人公圣. 普乐说的话,几成为当时一代年青人的福音:“真正的爱情是各种关系中最纯洁的关系”8。

但在我看来,事情远非如此简单。

当我们说到人的主体性时,千万不要忘记,这里所谓的人是有特定的含义的,它所指的决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具备某种历史条件的、在某个特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人。

就西方近代而言,这就是新兴的中产阶级。

正如福柯一针见血指出的,近代中产阶级恰恰是通过“性”的方式打破了贵族的“血”的限制,从而登上上流社会,在历史舞台上大显身手的。

这里,很显然,在所谓的“最纯洁的”的关系的背后有一双不那么纯洁的“看不见的手”,世俗的手在操纵着。

如果说在性爱这个问题上,新兴的中产阶级主张打破一切人为的封建门弟等级观念,鼓励男主人公大胆地追求一种超越身份、地位限制的性爱。

那么,在婚姻问题上,我们看到同一个中产阶级却采取了一种相当保守的婚姻道德观。

其原因自然不难理解,因为中产阶级需要通过婚姻关系来确认并永久保持自己对私有财产的占有和传承。

因此,理查逊的《帕美拉》对女主人公的美德(其核心是贞洁)的强调(副标题《贞洁有报》强烈地暗示了这一点),决不能理解为中产阶级男性对妇女的尊重或视之为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标志,恰恰相反,它表明作者正力图通过小说向广大的妇女读者灌输一种完全属于近代中产阶级的婚姻道德观,从而建构起一种适应新的社会经济制度的主体性。

正如瓦特指出的:“在人类历史上,男女关系的严格界限呈现出与私有财产的日渐增加的重要性相同步的趋势--新娘必须是贞洁的,以便他的丈夫能够确信他未来的继承人确实是他的儿子。

这种对其价值观基本上是生意人和商人的那些人来说肯定是尤为重要的”9。

其实,不光理查逊笔下的帕美拉如此看重贞洁或美德,卢梭笔下的朱莉或歌德笔下的绿蒂也一样,她们尽管对自己的情人怀有强烈的爱情,最终还是没有破坏已经确立的婚约,没有与情人私奔或通奸,从而确保了中产阶级的婚姻原则的神圣性。

在《新爱洛依丝》(卷三,书信第十八)中,被迫依从父命嫁给沃尔玛先生的朱莉对她以前的情人圣. 普乐说:“婚姻的纯洁性,不容许破坏;这不仅是夫妻两人的利益,而且是所有人共同关心的事情。

每当一对夫妻用神圣的纽带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所有其他的人都必须默默承担这样一种义务:尊重他们的神圣的纽带,尊重他们的夫妻关系。

……用外人的血来破坏这种自然的关系,并且实质上是败坏了把一个家庭的成员联系在一起的相互的爱,你认为这不是坏事吗?……”10这一段话很清楚地表明,这位一度狂热的情人已经冷静地确认了建立在财产关系基础上的中产阶级的婚姻原则。

正是通过上述两种看似矛盾的主体性诉求,书信体小说建构起一种符合近代中产阶级要求的性道德和婚姻原则。

一方面,近代西方的中产阶级需要一种自由的性爱话语,为进入贵族上流社会开辟道路;另一方面,它又需要通过强调女方对男方绝对忠诚的婚姻价值观来确认私有财产继承人,从而最终确认和强化正在建构中的新的资本主义社会文化体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