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法处理污水

生物法处理污水
生物法处理污水

微藻处理污水及其产生物柴油串联研究

摘要:微藻由于其潜在的高烃类含量以及其在废水处理中的优越性,已经吸引越来越多

的关注,具有极大的研究和应用前景.利用污水中培养的微藻净化污水,将污水中的有机物及营养盐类转化为生物质的形式储存在微藻中,收获的微藻又作为生产石油的原料,使污水处理和微藻生物制能两个过程达到统一。

引言

目前的污水处理方法主要有物理化学法和生物法。物理化学法处理费用较高, 且易产生二次污染, 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生物处理法[1]。废水二级处理后出水的进一步脱氮和除磷问题是国内外研究的难题和热点。传统的生化二级处理除磷工艺使大量的磷从污水中转移到剩余污泥中, 从根本上看, 仍然不能消除磷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藻类是自养型生物, 生长对废水中营养要求较低, 以光能作为能源, 利用氮、磷等营养物质合成复杂的有机质。因此, 藻类可降低水体中的氮、磷含量。另外, 藻类细胞具有富集金属的能力,对一些金属离子如Zn、Hg、Cd、Cu、U、Pb 等金属离子的富集可达几千倍, 并且由于其生长速度快, 代谢迅速, 吸附作用快而净化效率高[2]。因此, 利用藻类净化污水正成为污水处理中的重要研究方向。

1 微藻处理污水的原理

1.1 除氮磷的原理

营养物质是藻类生长的限制因子之一, 藻类生长良好,对氮磷营养物质去除效率也高。对氮的去除, 一般为吸收利用。藻类细胞能利用水体中多种无机氮和有机氮化合物作为氮源, 利用二氧化碳和碳酸盐作为碳源进行光自养生长,被藻细胞吸收的硝酸盐、亚硝酸盐和铵盐可以用于氨基酸和蛋白质等物质的合成。藻类对污水中磷酸盐的去除有两条主要途径: 一是在有氧的条件下, 直接被藻细胞吸收,并通过多种磷酸化途径转化成ATP、磷脂等有机物; 二是在无氧的条件下形成磷酸盐沉淀。因此, 藻类细胞可以用来去除污水中富集的氮、磷等营养物质, 并以有机物的形式将其储存在藻细胞中。

1.2 除重金属的原理

藻类具有吸收污水中重金属的能力, 利用藻类修复重金属污染的水体, 已为众多的研究证明具有高效、低耗、环保等特点。通常认为藻类去除重金属的过程分为吸附和累积两个阶段。吸附的途径很多: 重金属与藻细胞表面的负电荷反应点( 一般为多糖类) 的结合发生吸附, 吸附分为物理吸附和生物吸附, 其中以生物吸附为主; 累积是一种主动运输的过程, 需要代

谢提供能量。在整个吸收过程中, 累积重金属的量只占总吸收量的10%~20%, 而生物吸附的量则占80%~90%, 生物吸附为吸收的主要途径。因此, 死亡藻细胞也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而且, 试验证明, 死亡藻体细胞对重金属吸附能力更强, 这种吸附能力提高的原因是: 生活藻细胞的表面积一定, 细胞膜具有高度的选择性, 一般只允许中性分子通过; 细胞死亡后, 胞壁破碎, 细胞内部更多的功能团外露, 与离子结合的功能团增多; 同时, 细胞膜失去选

择透性功能, 离子很容易通过, 故总吸附能力增强。

2 微藻在处理污水中的应用

微藻污水处理方法应用范围广泛, 可用于处理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目前微藻主要用于废水二级处理后的除氮、磷和污水中重金属的去除两方面。

2.1 对营养物的去除

王翠红等利用体积百分比生活污水为80%, 添NaHCO38mg/L 为培养基培养钝顶螺旋藻, 结果表明, NH4-N 的去除率达91.8%[3]。

2.2 对污水中重金属的去除

到目前为止, 已有大量的藻类被应用到对有毒重金属( 如Cu、Cd、Pb、Hg 等)、放射性金属(U、Ra、Th 等) 及有经济价值的金属(Au、Ag、Co、Pt) 等的生物修复研究上。傅华龙等研究表明, 轮藻对Cd2+、Hg2+、Pb2+、Cr2+这4 种重金属离子均具有一定的净化与富集能力[4]。李英敏等发现, 叉鞭金藻(Dicrateria sp.) 对Cu2+具有较强的富集能力[5]。吴海锁等发现, 小球藻吸附重金属离子的速度快, 吸附容量大, 适宜的pH 值在 3.0~5.0 之间, 小球藻对Cd2+的吸附性能明显高于其他重金属离子[6]。

3 利用微藻处理污水的常见应用类型

3.1 藻类塘

藻类塘主要是利用塘内藻类、细菌的共同作用形成菌藻体, 菌藻体在塘内的协同作用共同促进了塘内污染物的去除。目前应用和研究最广的是高效藻类塘, 因其对氮和磷的去除效率高、能承受较高的负荷、占地面积少; 加之在土建和运行成本上并无明显增加, 藻类产物又可创造经济效益, 如作为肥料、发酵、动物饲养、制药和颜料等原料, 受到越来越多专家的关注, 并相继对高效藻类塘展开了广泛的研究[7]。高效藻类塘作为稳定塘的一种改进形式, 具有良好的运行效果。而且它具有运行成本低、维护管理简单的优点。在广大农村和小城镇的污水处理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德国、法国、新西兰、以色列、南非、新加坡、印度、玻利维亚、墨西哥和巴西等国家先后有了高效藻类塘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运行效果[7]。

3.2 活性藻

活性藻处理系统是先采用人工强化培养出高浓度藻类, 然后在一定光生物反应器中利用部分或全部污水进行藻类继续培养的系统。况琪军等研究表明, 活性藻系统能有效地去除氮、磷等营养物质以及其他污染颗粒, 尤其是对有机质的降解效果最为理想[8]。

3.3 固定化藻

目前藻类的固定化技术主要有包埋法和吸附法。吸附法主要适于纤丝状藻类, 但吸附法可固定细胞量有限, 固定的细胞易脱落。包埋法的原理是将微生物细胞截留在水不溶性的凝胶聚合物的网络空间中, 通过聚合作用或通过离子网络形成, 或通过沉淀作用, 或改变溶剂、温度、pH 值使细胞截留。该法操作简单, 从理论上说细胞和载体间没有束缚, 对微生物活性影响小, 颗粒强度高, 适合大多数藻类的固定化[9]。因此包埋法成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藻类固定方法。采用固定化藻类细胞处理污水具有藻细胞密度高、反应速度快、去除效率高、藻细胞易于收获、净化后的水可再利用等优点, 是一项重要的生物工程技术, 在污水处理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4 污水培养微藻的生长速率

污水培养微藻的生长速率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如培养基中PH、二氧化碳的注入量,湍流度以及光照条件等。下面研究处理后的污水对微藻生长速率的影响。测定微藻生物量时,在培养过程中取培养液用分光光度计,测定540nm处的光密度值,实验结束时取10ml 培养液洗涤离心后,取藻体沉淀在150℃烘干至恒重测定干重。测定微藻最大比生长速率时,在560nm 下测定藻悬浮均质液的光密度值,由光密度值与藻生物量的换算关系计算藻的比生长速率μ。

研究表明,污水稀释后的浓度为75%,微藻的生长条件在温度34℃左右,2500——3000lx 时,微藻生长速率最大.在连续培养中,第4 天生物质产量较高.同时发现,异养生长可以提高微藻的生长效率,获得高脂肪含量的微藻,可降低生物柴油生产的成本。

5 微藻生物柴油的制取[10]

图 1 微藻生物柴油开发的技术流程

5.1抽提油脂-甲酯化法

抽提油脂-甲酯化法是制取微藻生物柴油的主要方法, 步骤是先从微藻藻体中抽提出油

脂(主要是中性脂TAG), 再令其与甲醇反应, 获得脂肪酸甲酯即生物柴

油, 见图2,图中R1、R2、R3为脂肪酸的烃链。

图 2 脂肪酸甲酯化制备生物柴油

抽提油脂的方法主要有: 索氏抽提法(抽提剂为石油醚)、超临界CO2萃取法(抽提剂为

CO2)、酸解法(抽提剂为有机溶剂)、研磨法(抽提剂为有机溶剂)、超声波法(抽提剂为有

机溶剂)等; 常用于抽提油脂的有机溶剂为: 正己烷; 石油醚; 氯仿-甲醇; 乙醚-石油醚等。此外, 油脂存在于微藻细胞内, 将细胞破碎有利于提高油脂抽提的效率, 细胞破碎的程度不

同也会导致提取效果迥然不同, 所以有必要从众多细胞破碎方法中筛选出适合于特定微藻

的破胞方法。

结语

综上所述,利用藻类富集作用进行工业污水中有毒、放射性金属的去除及稀有、贵重金属的回收,具有高效、经济、简便、选择性好的优点,特别是对于一些传统方法不能有效处理的

低浓度及某些特殊金属的污水处理有着独特的应用价值。此外通过与其他方法的配合,可进一步提高其效率和选择性,因此是一种极有发展前途的工业污水净化手段。用微藻净化污水,不仅能减少环境污染,还可以将得到的藻类细胞用作饲料和肥料,甚至可用于生产有用的化学物质。将回收的藻类直接用作生物质进行液化转变成生物柴油,如果该想法可以工业化,确是一个消除污染和获得再生能源双赢的举措。

参考文献

[1] 王起华, 张岚翠, 王冰. 固定化藻类细胞去除污水中氮、磷的研究进展[J].工业水处理, 2005, 25(6) : 6- 8.

[2] 温志良, 温琰茂, 张爱军.藻类在水环境保护中的利用[J].贵州环保科技, 2000, 6(3) : 9- 12.

[3] 王翠红, 李日强, 辛晓芸.钝顶螺旋藻处理氨氮废水的研究[J].上海环境科学, 2002, 21(12) , 728- 731.

[4] 傅华龙, 秦捷, 陈浩.轮藻对4 种重金属离子的净化与富集作用[J].四川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1, 38(2) : 263~268

[5] 李英敏, 杨海波, 吕福荣, 等. 叉鞭金藻生物吸附Cu2+影响因素的研究[J], 水产科学, 2003, 22(4) , 21- 23.

[6] 吴海锁, 张洪玲, 张爱茜, 等.小球藻吸附重金属离子的试验研究[J].环境化学, 2004, 23(2) : 173- 177.

[7] 何少林, 黄翔峰, 乔丽, 等. 高效藻类塘氮磷去除机理的研究进展[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2006, 7(8) : 6- 11.

[8] 况琪军, 谭渝云.活性藻系统对氮磷及有机物的去除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 2001, 21(3) : 23- 29.

[9] 陈娟, 刘雷.藻类固定化技术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J].江西化工, 2007(2) : 27- 29.

[10] 姜进举、苗凤萍、冯大伟等微藻生物柴油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0, 30(2): 134-140.

废水的生物处理

废水的生物处理 废水是环境污染“三废”之一,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可除去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其方法简单、科学,常分为需氧生物处理法和厌氧生物处理法两种,现对其机制简述如下: 一、需氧生物处理废水 生活污水中的典型有机物是碳水化合物、合成洗涤剂、脂肪、蛋白质及其分解产物如尿素、甘氨酸、脂肪酸等。这些有机物可按生物体系中所含元素量的多寡顺序表示为C H O N S。  生物体系中这些反应有赖于生物体系中的酶来加速。酶按其催化反应分为:1)氧化还原酶在细胞内催化有机物的氧化还原反应,促进电子转移,使其与氧化合成脱氢。可分为氧化酶和还原酶。氧化酶可活化分子氧,形成水或过氧化氢。还原酶包括各种脱氢酶,可活化基质上的氢,并由输酶将氢传给被还原的物质,使基质氧化,受氢体还原;2)水解酶对有机物的加水分解反应起催化作用。水解反应是在细胞外产生的最基本的反应,能将复杂的高分子有机物分解为小分子,使之易于透过细胞壁。如将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将脂肪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将复杂的多糖分解为单糖等。此外还有脱氨基、脱羧基、磷酸化和脱磷酸等酶。 在需氧生物处理过程中,污水中的有机物在微生物酶的催化作用下被氧化降解,分3个阶段:第1阶段,大的有机物分子降解成为构成单元——单糖、氨基酸或甘油和脂肪酸。在第2阶段中,第1阶段的产物部分地被氧化为下列物质中的一种或几种:二氧化碳、水、乙酰基辅酶A,酮戊二酸和草醋酸。第3阶段(即三羧酸循环)是乙酰基辅酶A、酮戊二酸和草醋酸被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有机物在氧化降解的各个阶段,都释放出一定的能量。 在有机物降解的同时,还发生微生物原生质的合成反应。在第1阶段中由被作用物分解成的构成单元可以合成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再进一步合成细胞原生质。合成能量是微生物在有机物的氧化过程

污水处理与生物相

污水处理与生物相(2) 1 原生动物的基本特征 1.1 形态 原生动物门属真核原生生物界,是单细胞的微型动物,由原生质和一个或多个细胞核组成。原生动物和多细胞动物相同,具有新代、运动、繁殖、对外界刺激的感应性和对环境的适应性等生理功能。原生动物个体很小,长度一般在100~300 μm之间。它们都具有细胞膜。多数种属的细胞膜结实而富有弹性,从而使原生动物本体保持一定的体形。但也有一些种属,例如变形虫,只有一层极薄的原生质膜,不能保持固定的体形。原生动物一般具有一个或两个以上的细胞核,其形状多种多样,它们在其细胞产生形态的分化,形成了能够执行各项生命活动和生理功能的胞器。在运动胞器面有鞭毛、伪足和纤毛;在营养胞器面有胞口、胞咽和食物泡;用以排出废料和调节渗透压的胞器有伸缩泡等。有些种类的原生动物的细胞膜分布着肌丝,具有收缩变形的功能。 1.2 营养式 原生动物的营养式分为以下几类:①动物性营养,以吞食细菌、真菌、藻类或有机颗粒为生,绝大多数原生动物为动物性营养,有些具有胞口、胞咽等摄食器;②植物性营养,在有的条件下,一些含色素的原生动物可利用二氧化碳和水进行光合作用合成碳水化合物,如植物性鞭毛虫,但种类和数量都很少;③腐生性营养,以死的机体或无生命的可溶性有机物质为生; ④寄生性营养,以其它生物的机体(即寄主)作为生存的场所,并获得营养和能量。

1.3 分类 1981年国际原生动物学会公布了原生动物分类系统,其中在水处理中常见的有三类: ①肉足类,其细胞质可伸缩变动而形成伪足,作为运动和摄食的胞器,运动速度达3 μm/s,典型的肉足类为变形虫属、简便虫属、表壳虫属和鳞壳虫属等; ②鞭毛类,具有一根或一根以上的鞭毛。鞭毛长度与其体长大致相等或更长些,是运动器官,鞭毛虫又可分为植物性鞭毛虫和动物性鞭毛虫,常见的植物性鞭毛虫有滴虫属、屋滴虫属和眼虫属等,常见的动物性鞭毛虫有波豆虫属、尾波虫属等,鞭毛虫的运行速度达15~300 μm/s; ③纤毛类,原生动物身表面或部分表面具有纤毛,作为行动或摄食的工具,具有胞口、口围、口前庭和胞咽等司吞食和消化的细胞器官,分为游泳型和固着型两种,游泳型包括漫游虫属、草履虫属、肾形虫属、斜管虫属等,固着型常见的有钟虫属、累枝虫属、盖虫属、聚缩虫属、盾纤虫属和壳吸管虫属等,纤毛类运动速度较快,可达200~1 000 μm/s。 2 原生动物与细菌的关系 2.1 活性污泥的基本特征 活性污泥是污水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反应工作主体,是由细菌、微型动物为主的微生物与悬浮物质、胶体物质混杂在一起所形成的絮状体颗粒。良好的活性污泥具有很强的吸附分解有机物的能力和良好的沉降性能,絮体的大小约为0.02~0.2 mm,多为茶褐色,微具土壤味,密度约为1.005 g/cm3,含水率99%左右。活性污泥中生存着各种微生物,构成了复杂的微

污水处理菌种培养方法

污水处理菌种培养方法 培菌方法: 1、所谓活性污泥培养,就是为活性污泥的微生物提供一定的生长繁殖条件,即营养物,溶解氧,适宜温度和酸碱度。 (1)营养物:即水中碳、氮、磷之比应保持100∶5∶1。?(2)溶解氧:就好氧微生物而言,环境溶解氧大于0.3mg/l,正常代谢活动已经足够。但因污泥以絮体形式存在于曝气池中,以直径500μm活性污泥絮粒而言,周围溶解氧浓度2mg/l时,絮粒中心已低于0.1mg/l,抑制了好氧菌生长,所以曝气池溶解氧浓度常需高于3-5mg/l,常按5-10mg/l控制。调试一般认为,曝气池出口处溶解氧控制在2mg/l较为适宜。 (3)温度:任何一种细菌都有一个最适生长温度,随温度上升,细菌生长加速,但有一个最低和最高生长温度范围,一般为10-45oC,适宜温度为15-35oC,此范围内温度变化对运行影响不大。?(4)酸碱度:一般PH为6-9。特殊时,进水最高可为PH 9-10.5,超过上述规定值时,应加酸碱调节。?2、培菌法:?(1)生活污水培菌法:在温暖季节,先使曝气池充满生活污水,闷曝(即曝气而不进污水)数十小时后,即可开始进水。引进水量由小到大逐渐调节,连续运行数天即可见活性污泥出现,并逐渐增多。为加快培养进程,在培菌初期投加一些浓质粪便水或米泔水等,以提高营养物浓度。特别注意,培菌时期(尤其初期)由于污泥尚未大量形成,污泥浓度低,故应控制曝气量,应大大低于

正常期曝气量。 (2)干泥接种培菌法:最好取水质相同已正常运行的污水系统脱水后的干污泥作菌种源进行接种培养。一般按曝气池总溶积1%的干泥量,加适量水捣碎,然后再加适量工业废水和浓粪便水。按上述的方法培菌,污泥即可很快形成并增加至所需浓度(3)数级扩大培菌法:根据微生物生长繁殖快的特点,仿照发酵工业中菌种→种子罐→发酵罐数级扩大培菌工艺,分级扩大培菌。如某工程设计为三级曝气池,此时可先在一个池中培菌,在少量接种条件下,在一个曝气池内培菌,成功后直接扩大至二三级。?(4)工业废水直接培菌法:某些工业废水,如罐头食品、豆制品、肉类加工废水,可直接培菌;另一类工业废水,营养成分尚全,但浓度不够,需补充营养物,以加快培养进程。所加营养物品常有:淀粉浆料、食堂米泔水、面汤水(碳源);或尿素、硫氨、氨水(氮源)等,具体情况应按不同水质而定。 (5)有毒或难降解工业废水培菌:有毒或难降解工业废水,只能先以生活污水培菌,然后再将工业废水逐步引入,逐步驯化的方式进行。?(6)直接引进种菌种培菌:有些特殊水质菌种难于培养,还可利用当地科研力量,利用专业的工业微生物研究所培养菌种后再接种培养,如PVA(聚乙烯醇)好氧消化即有专门好氧菌。此法,投资大,周期长,只有特殊情况才用。 3、驯化:在培菌阶段后期,将生活污水和外加营养物量,逐渐

生物膜法在污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

泉州师范学院 学年论文 论文题目:生物膜法在污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指导老师:黄初龙 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专业班级:09级环境工程与管理 学号:090905001 姓名:刘姣

生物膜法在污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 摘要:生物膜法在污水处理工艺中是与活性污泥法并行的一种好氧型生物污水处理方法,广泛的应用于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处理的二级处理中,也是污水处理的关键环节。与活性污泥法相比,生物膜法具有一些特有优势,比如无需污泥回流,运行管理容易,无污泥膨胀问题,易于微生物生存,运行稳定等。文中简单介绍了生物膜法对磷、氮及一些重金属去除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生物膜法;污水处理;活性污泥法 Abstract:Biofilm and activated sludge is a parallel-ty pe aerobic biological treatment methods,in the sewage treatment process.They widely used in the secondary treatment of industrial wastewater and urban sewage treatment,and these methods are the key link in sewage treatment.Compared with the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biofilm has some unique advantages.For example,no sludge return,easy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no sludge expansion,ease of microbial survival,run stable,etc.The paper describes simply biofilm research on the removal of phosphorus,nitrogen and some heavy metals. Key words:B iofilm treatment;sewage treatment;activated sludge 引言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在追求GDP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其中淡水资源紧缺迫使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显得尤其重要。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生活污水中的氮、磷含量增加,有机成分复杂,传统的生物污水处理技术已无法紧随步伐,处理效果不佳,为此,在新型填料的不断开发和完善基础上,生物膜法处理工艺借其处理效率高、剩余污泥产泥量少、运行管理方便等特点得到快速发,在污水处理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生物膜可认为是由一种或是多种微生物群体组成的,并附着在一种载体表面上进行生长发育[1—2]。 1 生物膜法概述 1.1生物膜法的净水机理 生物膜法和活性污泥法一样都是利用微生物来去除废水中各种有机物的处

生物膜法在市政水处理中的应用

生物膜法在市政水处理中的应用 摘要:前我国不少城市饮用水水源为微污染水源,原水受到生活性有机污染,水中总氮、总磷、氨氮、亚硝酸盐氮、生化需氧量、高锰酸钾指数等均有不同程度的超标。为满足日益提高的出水水质标准,在常规处理工艺上增加生物预处理工艺是无疑是提高水质的最佳选择。 关键词:生物膜法有机污染生物转盘生物反应器 生物膜法水处理技术在市政水处理中的运用领域主要有:市政给水中的微污染水体水处理,其主要目的是去除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氮以及CODMn等指标;市政污水处理中采用生物膜法去除水体中COD、BOD、氨氮等污染物,降低出水中N、P等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元素;以及对污水厂二级出水的深度处理,以达到回用水水质标准,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节约有限的水资源。 生物膜法技术在市政给水处理中的运用 目前我国不少城市饮用水水源为微污染水源,原水受到生活性有机污染,水中总氮、总磷、氨氮、亚硝酸盐氮、生化需氧量、高锰酸钾指数等均有不同程度的超标。对各常规给水处理工艺流程的常规项目测定分析表明,浊度的去除主要是靠常规处理工艺,而对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生化需氧量的去除必须靠生物作用才能获得满意效果。为满足日益提高的出水水质标准,在常规处理工艺上增加生物预处理工艺是无疑是提高水质的最佳选择。 八十年代以来,由于生物预处理工艺因其在处理有机污染物、氨氮、色、嗅、味等方面的特点及其经济上的优势,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得到较快的发展。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总体上都处于以去除氨氮、BOD5、CODCr等有机物综合指标为代表的污染质的阶段。 用于市政给水处理中生物预处理工艺主要有:生物过滤反应器、生物滤塔、生物接触氧化反应器、生物转盘反应器、生物流化床以及土地处理系统等。其中以生物过滤反应器中的生物陶粒滤池与生物接触氧化反应器最为常用。前者有一定的机械过滤能力适合处理较低浓度或低温原水,后者则因为填料空隙率大,不易堵塞,适合处理较高浓度的微污染原水。 国内采用生物接触氧化池对滦河以及黄河水处理后表明该法对多项主要水质指标均有良好去除效果,高锰酸钾指数去除率为10-25%,氨氮去除率为40-70%,藻类去除率为15-30%。 在臭氧—生物活性炭吸附工艺这一生物膜法处理工艺中,颗粒活性炭是微生物生长的载体。活性炭表面及微孔形成的微生物膜通过生物降解作用,可进一步降解在活性炭表面及微孔富集的有机物,从而降低了活性炭的吸附饱和度,延长了其使用寿命。70年代中期,德国对臭氧—生物活性炭吸附工艺的研究发现,与单纯的活性炭吸附比较,活性炭的再生周期延长4~6倍。其后,欧洲的许多现代化水厂逐步推广使用了臭氧-生物活性炭吸附对微污染水源的深度净化工艺。 在“八五”、“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中,“饮用水微污染净化技术”作为专题进行研究,并将取得的重要成果中的生物预处理技术成果成功运用于工程实践。其中位于深圳水库库尾,设计处理规模400万m3/d的广东省东深源水生物硝化工程是国内目前规模最大的采用生物接触氧化法的预处理工程。源水经沉砂区、粗、细隔栅后,进入采用YDT弹性立体填料的生物处理池,水力停留时间55min.填料接触时间40min.,气水比1:1。自1998年12月试运行以来,通过工艺启动过程的自然接种,培养驯化,使填料挂膜,形成系统的生物硝化能力,并使氨氮去除率和硝酸盐氮生成率趋于稳定。试运行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生物接触氧化工艺适合于处理东深微污染源水,对氨氮的处理效果显著。氨氮去除率在75%以

污水处理生物图谱

跳侧滴虫(Pleuromonas)本体长 6---10微米 指示分类:非活性污泥类原生动物本体宽 3---5微米 【形态】身体很小,一般呈肾形,两端浑圆,具有2根鞭毛.短一些的一根鞭毛无休止的摆动,对溶解氧 缺乏比较敏感,在显微镜下观察时作很快的旋转行动。 【生态】滴虫以细菌为主要食料,就生态环境来讲适合在中污性和多污性的水体.大量的游离细菌在水中是其大量繁殖的基础条件,所以它的大量出现往往是高污泥负荷,污泥解体,菌胶团分解,处理水质透明度降低,COD,BOD指标上升。 【图片】

波豆虫(Bodo)本体长 11----15微米 指示分类:非活性污泥类原生动物本体宽 5-----7微米 【形态】身体很小,呈卵圆形,前端有一少许弯转的突出“尖角”,后端浑圆。两根鞭毛起源于前端从胞口内伸出。鞭毛是活动器官同时也是食物收集器官,因此其活动性很强。 【生态】主要以细菌为食料,就生态习性而言它是a-中污性和多污性的种类。是非活性污泥类原生动物的代表,经常出现在BOD负荷高并且溶解氧低的时候,它若数量上占优势则处理水浑浊,多半BOD在30mg/l 以上。 【图片】

肾形虫(Colpoda)本体长 32---48微米 指示分类:非活性污泥类原生动物本体宽 22---30微米【形态】身体呈肾形,右缘是半圆形均匀弯曲,后端比较圆,在饥饿时后端比较细,口位于身体中间偏前的左缘中部,口前庭成一个较浅的洼窝;在口全身纤毛均匀,分布较稀.体内有分散的食物泡。【生态】食物的来源以细菌为主,肾形虫喜好食大肠杆菌(Aerobacter aerogenes),锯杆菌(Serratia marcescens)最常出现在BOD负荷在0.7KG左右的高负荷条件下. 系统正常运行情况下出现较少.【图片】

污水处理中各类生物处理法的比较

污水处理中各类生物处理法的比较 1.1二级生物处理工艺的选择 近年来城市污水处理技术发展很快,类别也很多,在生物处理法中,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两大类。 1.1.1活性污泥法 应用于城市污水厂的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工艺主要有三个系列:①氧化沟系列; ②A2/O系列;③SBR系列。 各个系列不断地发展、改进,形成了目前比较典型的工艺有:CARROUSEL-2000氧化沟工艺、双沟式DE氧化沟工艺、三沟式T型氧化沟工艺、ORBAL氧化沟工艺、A2/O微孔曝气氧化沟工艺、A/O工艺、改良A2/O工艺、UCT工艺、改良UCT工艺、倒置A2/O工艺、CAST工艺、SBR工艺、CASS工艺、MSBR工艺等。 1、氧化沟工艺系列 目前在国内外较为流行的氧化沟有:卡罗塞尔氧化沟、奥伯尔氧化沟、双沟式氧化沟、三沟式氧化沟、A/A/O微孔曝气氧化沟。 氧化沟是活性污泥法的一种改进型,具有除磷脱氮功能,其曝气池为封闭的沟渠,废水和活性污泥的混合液在其中不断循环流动,因此氧化沟又名“连续循环曝气法”。过去由于其曝气装置动力小,使池深及充氧能力受到限制,导致占地面积大,土建费用高,使其推广及运用受到影响。近十年来由于曝气装置的不断改进、完善及池形的合理设计,弥补了氧化沟过去的缺点。 1)卡罗塞尔氧化沟 卡罗塞尔氧化沟是荷兰DHV公司开发的。该工艺在曝气渠道端部装有低速表面曝气机。在曝气渠内用隔板分格,构成连续渠道。表曝机把水流推向曝气区,水流连续经过几个曝气区后经堰口排出。为了保证沟中流速,曝气渠的几何尺寸和表曝机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DHV公司往往要通过水力模型才能确定工程设计。最近DHV公司又开发了卡罗塞尔2000型,把厌氧/缺氧/好氧与氧化沟循环式曝气渠巧妙的结合起来,改变了原调节性差,除磷脱氮效果低的缺点,但水力设计更为复杂。卡鲁塞尔氧化沟的缺点是池深较浅,一般为4.0m,占地面积大,土建费用高。也有将卡罗塞尔氧化沟池深设计为6m或更深的情况,但需采用潜水推流器提供额外动力。

污水处理生物膜法生物接触氧化池

污水处理生物膜法-生物接触氧化池 一、概述 生物接触氧化处理技术的实质之一是在池内充填填料,已充氧的污水将填料浸没全部,并以一定的流速流经填料。而填料上布满生物膜,污水与生物膜通过接触,在生物膜上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功能的作用下,污水中有机污染物得到去除,污水得到净化,因此,生物接触氧化处理技术又称为淹没式曝气生物滤池。 二、生物接触氧化池的构造 接触氧化池是由池体、填料及支架、曝气装置、进出水装置以及排泥管道等部件所组成。生物接触氧化池的构造示意图见图 生物接触氧化池的构造示意图 (一)池体 池体的作用除了进行净化污水外,还要考虑填料,布水、布气等设施的安装。当池体容积较小时可采用圆形钢结构,池体容积较大时可采用矩形钢筋混凝土结构。池体的平面尺寸以满足布水、布气均匀,填料安装、维护管理方便为准。池体的底壁须有支承填料的框架和进水进气管的支座。池体厚度根据池的结构强度要求来计算。高度则由填料、布水布气层、稳定水层以及超高的高度来计算。同时,还必须考虑到充氧设备的供气压力或提升高度。各部位的尺寸一般为:池内填料高度为3.0~3.5m;底部布气层高为 0.6~0.7m;顶部稳定水层0.5~0.6m,总高度约为4.5~5.0m。 (二)填料 1.填料的要求 填料是生物膜的载体,所以也称之为载体。填料是接触氧化处理工艺的关键部位,它直接影响处理效果,同时,它的费用在接触氧化系统的建设费用中占的比重较大,约占55%~60%;同时载体填料直接关系到接触氧化法的经济效果,所以选定适宜的填料是具有经济和技术意义的。接触氧化处理工艺对填料的要求如下: (1)在水力特性方面,比表面积大、空隙率高、水流通畅、阻力小、流速均一; (2)要求形状规则、尺寸均一,表面粗糙度较大;填料表面电位高,附着性强; (3)化学与生物稳定性较强,经久耐用,不溶出有害物质,不导致产生二次污染; (4)在经济方面要考虑货源、价格,也要考虑便于运输与安装等。 2. 填料类型 填料可分为悬挂式填料、悬浮式填料和固形块状填料三种类型。 (1)悬挂式填料 悬挂式填料有四个品种,分别为半软性填料、组合填料、软性填料和弹性立体填料; (2)悬浮式填料 常用的有空心柱状、空心球状、外形呈笼架、内装丝形或条形编织物以及海绵块状的软性悬浮式填料; (3)固形块状填料 固形块状填料主要有蜂窝直管形块状填料和立体波纹块状填料两种。目前常采用的填料是聚氯乙烯塑料、聚丙烯塑料、环氧玻璃钢等做成的蜂窝状和波纹板状填料。近年来国内外都进行纤维状填料的研究,纤维状填料是用尼龙、维纶、晴纶、涤沦等化学纤维编结成束,呈绳状连接。为安装检修方便,填料常以料框组装,带框放入池中。当需要清洗检修时,可逐框轮替取出,池子无需停止工作。 3. 填料的性能 目前国内常用的填料有:整体型、悬浮型和悬挂型,其技术性能见下表。

污水的生物处理方法生物膜法

污水的生物处理方法生 物膜法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污水的生物处理方法——生物膜法 教学要求: 1)掌握生物膜法的微生物学特征和工艺特征 2)掌握高负荷生物滤池、曝气生物滤池、塔式生物滤池以及生物转盘三 相传质和工艺运行特点。 3)掌握生物接触氧化特点及其工艺设计 第一节概述 生物膜——是使细菌、放线菌、蓝绿细菌一类的微生物和原生动 物、后生动物、藻类、真菌一类的真核微生物附着在滤料或某些载体上 生长繁殖,并在其上形成膜状生物污泥。 生物膜法:污水经过从前往后具有细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从 表至里具好氧→兼氧→厌氧的生物处理系统而得到净化的生物处理技 术。 一、生物构造及其对有机物的降解 1 生物膜的构造特征 生物膜(好氧层+兼氧层+厌氧层) Array+附着水层(高亲水性)。 2 降解有机物的机理 1)微生物:沿水流方向为细菌—— 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的食物链 或生态系统。具体生物以菌胶团 为主、辅以球衣菌、藻类等,含

有大量固着型纤毛虫(钟虫、等枝虫、独缩虫等)和游泳型纤毛虫(楯纤虫、豆形虫、斜管虫等),它们起到了污染物净化和清除池内生物(防堵塞)作用。 2) 污染物:重→轻(相当多污带→α中污带→β中污带→寡污带). 3) 供氧:借助流动水层厚薄变化以及气水逆向流动,向生物膜表面供 氧。 4) 传质与降解:有机物降解主要是在好氧层进行,部分难降解有机物经 兼氧层和厌氧层分解,分解后产生的H 2S ,NH 3等以及代谢产物由内向外传递而进入空气中,好氧层形成的NO 3--N 、NO 2--N 等经厌氧层发生反硝化,产生的N2也向外而散入大气中。 5) 生物膜更新:经水力冲刷,使膜表面不断更新(DO 及污染物),维持 生物活性(老化膜固着不紧)。 二、生物膜的主要特征 1 微生物相方面的特征 1) 参与净化反应微生物多样化; 2) 食物链长,污泥产率低; 3) 能够存活世代较长的微生物; 4) 可分段运行,形成优势微生物种群,提高降解能力。 2 工艺方面的特征 1) 对水质水量变动有较强适应性; 2) 污泥沉降性能好,宜于固液分离; 3) 能处理低浓度污水;

生物膜法在市政水处理中的应用

摘要:对采用生物膜法进行市政给水污水以及污水厂二级出水的处理进行综述。表明采用生物膜法水处理技术在市政给排水处理及污水回用领域有着广泛的运用前景。尤其是在对处理微污染水体中运用前景看好。关键词:生物膜市政污水处理市政给水处理微污染生物膜法水处理技术在市政水处理中的运用领域主要有:市政给水中的微污染水体水处理,其主要目的是去除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氮以及CODMn等指标;市政污水处理中采用生物膜法去除水体中COD、BOD、氨氮等污染物,降低出水中N、P等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元素;以及对污水厂二级出水的深度处理,以达到回用水水质标准,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节约有限的水资源。生物膜法技术在市政给水处理中的运用目前我国不少城市饮用水水源为微污染水源,原水受到生活性有机污染,水中总氮、总磷、氨氮、亚硝酸盐氮、生化需氧量、高锰酸钾指数等均有不同程度的超标。对各常规给水处理工艺流程的常规项目测定分析表明,浊度的去除主要是靠常规处理工艺,而对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生化需氧量的去除必须靠生物作用才能获得满意效果。为满足日益提高的出水水质标准,在常规处理工艺上增加生物预处理工艺是无疑是提高水质的最佳选择。八十年代以来,由于生物预处理工艺因其在处理有机污染物、氨氮、色、嗅、味等方面的特点及其经济上的优势,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得到较快的发展。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总体上都处于以去除氨氮、BOD5、CODCr等有机物综合指标为代表的污染质的阶段。用于市政给水处理中生物预处理工艺主要有:生物过滤反应器、生物滤塔、生物接触氧化反应器、生物转盘反应器、生物流化床以及土地处理系统等[1]。其中以生物过滤反应器中的生物陶粒滤池与生物接触氧化反应器最为常用。前者有一定的机械过滤能力适合处理较低浓度或低温原水,后者则因为填料空隙率大,不易堵塞,适合处理较高浓度的微污染原水。国内采用生物接触氧化池对滦河以及黄河水处理后表明该法对多项主要水质指标均有良好去除效果,高锰酸钾指数去除率为10-25%,氨氮去除率为40-70%,藻类去除率为15-30%[2]。在臭氧—生物活性炭吸附工艺这一生物膜法处理工艺中,颗粒活性炭是微生物生长的载体。活性炭表面及微孔形成的微生物膜通过生物降解作用,可进一步降解在活性炭表面及微孔富集的有机物,从而降低了活性炭的吸附饱和度,延长了其使用寿命。70年代中期,德国对臭氧—生物活性炭吸附工艺的研究发现,与单纯的活性炭吸附比较,活性炭的再生周期延长4~6倍[3]。其后,欧洲的许多现代化水厂逐步推广使用了臭氧-生物活性炭吸附对微污染水源的深度净化工艺。 [!--empirenews.page--]在“八五”、“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中,“饮用水微污染净化技术”作为专题进行研究,并将取得的重要成果中的生物预处理技术成果成功运用于工程实践。其中位于深圳水库库尾,设计处理规模400万m3/d的广东省东深源水生物硝化工程是国内目前规模最大的采用生物接触氧化法的预处理工程[4]。源水经沉砂区、粗、细隔栅后,进入采用YDT弹性立体填料的生物处理池,水力停留时间55min.填料接触时间40min.,气水比1:1。自1998年12月试运行以来,通过工艺启动过程的自然接种,培养驯化,使填料挂膜,形成系统的生物硝化能力,并使氨氮去除率和硝酸盐氮生成率趋于稳定。试运行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生物接触氧化工艺适合于处理东深微污染源水,对氨氮的处理效果显著。氨氮去除率在75%以上。同时,增加了深圳水库水体的溶解氧,提高了水库的自净能力,改善了东深源水供水水质。[5]市政污水处理中生物膜法技术运用生物膜法水处理技术用在市政污水处理主要有滴滤池(TF)、生物接触转盘(RBC)、淹没式附着生长生物反应器(SAGB)等主要形式[6]。滴滤池是生物膜法水处理技术在污水处理领域最早运用的形式。早在1889年就进行了砂砾处理废水的试验。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初在英国进行了研究。并于20世纪前半叶到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大规模应用。之后人们趋向采用经济型操作性更好的活性污泥法。但是随着新介质、工艺构造以及对生物膜过程的理解增加,导致了滴滤池再次大规模应用[7]。目前滴滤池常与其他的污水处理工艺一起运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如滴滤池与活性污泥组合工艺(TF/AS工艺),滴滤池与活性生物滤池组合工艺(TF/ABF工艺)[8]。

生物法处理废水

生物法处理废水 研究污水的微生物处理就是研究微生物对废水中的有机物、营养盐类及重金属等物质去处的微生物学原理及其规律,并加以实际应用的一门科学。目前,常用于污水治理的方法可归纳为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物理法常作为一种预处理的手段应用于废水处理;化学处理法是指向废水中加入化学药剂如明矾等,使其与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无害物的过程,这种方法也常常作为预处理方法使用;而生物处理法是利用微生物降解代有机物为无机物来处理废水。通过人为的创造适于微生物生存和繁殖的环境,使之大量繁殖,以提高其氧化分解有机物的效率。它则作为末端处理装置广泛应用于各行业的废水处理中。与物理法、化学法相比,微生物处理法具有经济、高效的优点,并可实现无害化、资源化,所以长期以来始终占重要位置。根据使用微生物的种类,可分为好氧法、厌氧法和生物酶法等。 一好氧处理法 该办法是根据需好氧微生物生活的特点,提供充足的氧气,使好氧微生物大量繁殖, 通过微生物的新代活动使废水中的有机物最 终氧化分解成CO2 、水、硝酸盐等简单的无机物,已达到净化污水的目的。好氧处理方法包括: 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 (一)活性污泥法 1912年英国人Clark and Cage发现对废水进行长时间曝气会产生污泥并使水质明显改善,其后Arden and Lackett进一步研究,发现由于实验容器洗不干净,瓶壁留下残渣反而使处理效果提高,从而发现活性微生物菌胶团,定名为活性污泥。活性污泥法是利用悬浮在废水中人工培养的微生物群体——活性污泥,对废水中

的有机物和某些无机物产生吸附、氧化分解而使废水得到净化,是目前较为经济、应用广泛、处理效果较好的净化废水方法。 1影响活性污泥性能的环境因素 (1)溶解 生化处理的基本要素:营养物、活性微生物、溶解氧,所以要使生化处理正常运行,供氧是重要因素。一般说,溶解氧浓度以不低于2mg/L为宜(2—4mg/L)。 (2)水温 维持在15~25摄氏度,低于5摄氏度微生物生长缓慢。 (3)营养料 细菌的化学组成实验式为C 5H 7 O 2 N,霉菌为C 10 H 17 O 6 原生动物为 C 7H 14 O 3 N,所以在培养微生物时,可按菌体的主要成分比例供给营养。 微生物赖以生活的主要外界营养为碳和氮,此外,还需要微量的钾,镁,铁,维生素等。碳源--异氧菌利用有机碳源,自氧菌利用无机 碳源。氮源--无机氮(NH 3及NH 4 +)和有机氮(尿素,氨基酸,蛋白 质等)。一般比例关系:BOD:N:P=100:5:1。好氧生物处 BOD 5 =500——1000mg/l (4)有毒物质 主要毒物有重金属离子(如锌,铜,镍,铅,铬等)和一些非金属化合物(如酚,醛,氰化物,硫化物等)。 2基本流程 典型的活性污泥法是由曝气池、沉淀池、污泥回流系统和剩余污泥排除系统组成。1916年英国建成第一座污水处理厂,下图为活

生物制药污水处理方案

重庆英特安制药有限责任公司 制药废水处理设计方案 (二)

目录 第一章………………………………………………………概况第二章……………………………………设计依据及设计范围第三章…………………………………………………设计参数第四章……………………………………………工艺方案选择第五章…………………………………………………设计说明第六章…………………………………………………工艺设计第七章………………………………………………电气及控制第八章……………………………环境保护、安全及节能措施第九章…………………………………………………应急措施第十章…………………………………………总图及建筑结构第十一章……………………………………………人员及其他第十二章…………………………………………工程投资估算第十三章………………………………………运行成本分析第十四章……………………………………………结论及建议第十五章………………………………………………售后服务

第一章概况 1.1前言 一家生产药品中间体的厂家,制药废水为高浓度的苯系物、醇类、酯类、有机酸、卤代烃等有机物和极高浓度的钠盐、钾盐等无机盐构成的混合废水,成分极为复杂。其产生的医药废水有三高,1.高COD,2.高盐,3.高磷。其中盐的成分比较复杂占20%以上,COD 在100000左右,磷3000多。处理量在100吨,再加上部分辅助用水(设备冲洗用水和职工生活用水)。该公司医药废水处理后排入园区管网进入污水处理厂,园区污水厂对水排放提出三个排放标准,1、COD指标500ppm, 2、氨氮指标为45 ,3、磷酸盐达到2级标准1PPM。设计水量:150T。 这类废水COD、磷含量高,如果直接排放将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必须经处理后,才能达标排放。 1.2项目改造的必要性 由于生产废水COD、磷含量高, 如果不能达标排放,造成水域环境的恶化给流域内的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妨碍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如不尽早实施污染治理工程措施,环境质量的恶化将进一步加剧。因此,对该污染源进行治理,使其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后再排入水体和回收利用,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一定的经济效益;新建废水处理站,已成为经济发展步入良性循环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势在必行,有利于保护环境,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污水处理方法-生物处理法

污水处理方法-生物处理法 环境10-2 郑兴14 摘要:研究污水的微生物处理就是研究微生物对废水中的有机物、营养盐类及重金属等物质去处的微生物学原理及其规律,并加以实际应用的一门科学。通过人为的创造适于微生物生存和繁殖的环境,使之大量繁殖,以提高其氧化分解有机物的效率。它则作为末端处理装置广泛应用于各行业的废水处理中。与物理法、化学法相比,微生物处理法具有经济、高效的优点,并可实现无害化、资源化,所以长期以来始终占重要位置。 关键词:污水处理生物处理活性污泥生物膜法效率 正文 一生物处理法的分类 1好氧生物处理2 活性污泥3 普通活性污泥法3 高浓度活性污泥法4 接触稳定法5氧化沟6 SBR 7生物膜法8普通生物滤池9 生物转盘10生物接触氧化法11厌氧生物处理法12 厌氧滤器工艺 好氧生物处理:利用好氧微生物(包括兼性微生物)在有氧气存在的条件下进行生物代谢以降解有机物,使其稳定、无害化的处理方法。微生物利用水中存在的有机污染物为底物进行好氧代谢,经过一系列的生化反应,逐级释放能量,最终以低能位的无机物稳定下来,达到无害化的要求,以便返回自然环境或进一步处理。污水处理工程中,好氧生物处理法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两大类。 活性污泥:活性污泥法是以活性污泥为主体的废水生物处理的主要方法。活性污泥法是向废水中连续通入空气,经一定时间后因好氧性微

生物繁殖而形成的污泥状絮凝物。其上栖息着以菌胶团为主的微生物群,具有很强的吸附与氧化有机物的能力。 生物膜法:生物膜法是一种处理污水的好氧生物方法,是一大类生物处理方法的统称。共同的特点是微生物附着在作为介质的滤料表面,生长成为一层由微生物构成的膜。污水与之接触后,其中的溶解性有机污染物被生物膜吸附,进而被为什么氧化分解,转化为H2O、CO2、NH3和微生物细胞质,污水得以净化。生物膜法通常无需曝气,微生物所需氧气直接来自大气。 二常用的两种方法:活性污泥和生物膜发 1影响活性污泥性能的环境因素 溶解氧——溶解氧浓度以不低于2mg/L为宜(2—4mg/L)。 水温——维持在15~25摄氏度,低于5摄氏度微生物生长缓慢。 营养料——细菌的化学组成实验式为C5H7O2N,霉菌为C10H17O6原生动物为C7H14O3N,所以在培养微生物时,可按菌体的主要成分比例供给营养。微生物赖以生活的主要外界营养为碳和氮,此外,还需要微量的钾,镁,铁,维生素等。碳源--异氧菌利用有机碳源,自氧菌利用无机碳源。 2活性污泥法工艺原理: 1)曝气池:作用:降解有机物(BOD5) 2) 二沉池:作用:泥水分离。 3) 曝气装置:作用于①充氧化②搅拌混合 4) 回流装置:作用:接种污泥

污废水处理试题--生物膜法共16页

污水处理工(生物膜法)试题分析 一、判断题 1、生物膜法的剩余污泥产量低,一般比活性污泥处理系统少1/4左右。(√) 2、在温度高的夏季,生物膜的活性受到抑制,处理效果受到影响;而在冬季水温低,生物处理效果最好。 (×) 3、经生物滤池处理后的污水不需再设二次沉淀池进一步处理,可直接排放。(×) 4、当采用生物转盘脱氮时,宜于采用较小的盘片间距。(×) 5、生物膜法的挂膜阶段初期,反应器内充氧量不需提高;对于生物转盘,盘片的转速可稍慢。(√) 6、生物滤池的布水器转速较慢时生物膜不受水间隔时间亦较长,致使膜量下降;相反,高额加水会使滤池 上层受纳营养过多,膜增长过快、过厚。(√) 7、生物膜法挂膜工作宣告结束的标志是,出水中亚硝酸下降,并出现大量硝酸盐。(√) 8、生物滤池处理难降解的有机废水,不需增加滤池的级数或采取出水回流等措施。(×) 9、生物转盘工艺的转盘分级越多,分级效果越好。(×) 10、污水的生物膜处理法与活性污泥法一样是一种污水好氧生物处理技术。(√) 11、生物膜法不适用于处理高浓度难降解的工业废水。(×) 12、生物滤池处理出水回流的目的是为了接种生物膜。(×) 13、生物膜法与活性污泥法相比,参与净化反应的微生物种类少。(×) 14、生物膜法中的食物链一般比活性污泥短。(×) 15、接触氧化法无需设置污泥回流系统,也不会出现污泥膨胀现象。(√) 16、生物接触氧化是一种介于活性污泥与生物滤池两者之间的生物处理技术,兼具两者的优点。(√) 17、污水的生物膜处理法是一种污水厌氧生物处理技术。(×) 18、生物膜法处理污废水时,生物膜厚度介于1-3mm较为理想。(×) 19、生物膜法刚开始时需要有一个挂膜阶段。(√) 20、生物膜处理系统中,由于微生物数量较多,食物链较长,因此与普通活性污泥法相比,该方法剩余污 泥产量较多。(×) 21、生物膜法处理系统中,微生物量比活性污泥法要高的多,因此对污水水质和水量的冲击负荷适应能力 强。(√) 22、生物膜一般由好氧层和厌氧层组成,有机物的降解主要在厌氧层内完成。(×) 23、由于水力冲刷、膜生长及原生动物蠕动等作用,使生物膜不断的脱落,造成处理系统堵塞,因此应及 时采取措施防止生物膜脱落。(×) 24、生物接触氧化系统是一个液、固、气三相共存的体系,有利于氧的转移和吸收,适于微生物存活增值。 (√) 25、生物膜处理工艺有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氧化。(√) 26、生物接触氧化法同活性污泥法一样,也需要污泥回流装置。(√) 27、生物膜开始挂膜时,进水量应大于设计值,可按设计流量的120%-150%。(×) 28、生物膜处理系统中,填料或载体表面所覆盖的一种膜状生物污泥,即称为生物膜。(√) 29、与活性污泥法相比,生物膜法工艺遭到破坏时,恢复起来较快。(√) 30、生物膜法的生物固体停留时间SRT与水力停留时间HRT相关。(×) 二、选择题 1、塔式生物滤池的水力负荷可达到(D)m3(m2d)。 A.4~15; B.50~120;

污水处理常见微生物及指示.

八、微生物 8.1、微生物指示 活性污泥主要由四部分组成: ①具有代谢功能的活性微生物群体; ②微生物内源呼吸自身氧化的残留物; ③被污泥絮体吸附的难降解有机物; ④被污泥絮体吸附的无机物。 具有代谢功能的活性微生物群体包括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等,而其中细菌承担了降解污染物的主要作用。 活性污泥中的细菌以异养型的原核细菌为主,对正常成熟的活性污泥,每毫升活性污泥中的细菌数大致在10^7~10^9个。细菌是以溶解性物质为食物的单细胞微生物。在活性污泥中形成优势的细菌与污水中的污染物性质和活性污泥法运行操作条件有关。活性污泥中常见的优势苗种有;产碱杆菌属、芽孢杆菌属、黄杆菌属、动胶杆菌属、假单胞菌属、丛毛单胞菌属、大肠埃氏杆菌屑等。活性污泥中一些细菌,如枝状动胶杆菌、腊状芽孢杆菌、黄杆菌、放线形诺卡亚氏菌、假单胞苗等细菌具有分泌黏着性的物质能力,这些黏着性的物质提供了使细菌互相黏结、形成菌胶团的条件。菌胶团对污水中微小颗粒和可溶性有机物有一定的吸附和黏结作用,促进形成活性污泥絮体。 真菌是多细胞的异养型微生物,属于专性好氧微生物,以分裂、芽殖及形成孢子等方式生存。真菌对氮的需求仅为细菌的一半。活性污泥法中常见的真菌是微小的腐生或寄生的丝状菌,它们具有分解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及其他含氮化合物的功能。如果大量出现,会产生污泥膨胀现象,严重影响活性污泥系统的正常工作。真菌在活性污泥法中出现往往与水质有关。 肉足类、鞭毛类、纤毛类是活性污泥中常见的三类原生动物。原生动物为单细胞生物,以二分裂法繁殖,大多为好氧化能异养型菌,它们的主要食物对象是细菌。因此,处理水的水质和活性污泥中细菌的变化直接影响原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在活性污泥法的运行初期,以肉足虫类、鞭毛虫类为主,然后是自由游泳的纤毛虫类,当活性污泥成熟,处理效果良好时,匍匐型或附着型的纤毛虫类占优势。原生动物个体较大,通过显微镜能够观察到,可作为指示生物,在活性污泥法的应用中,常通过观察原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间接地判断污水处理的效果。因此,活性污泥原生动物生物相的观察,是活性污泥质量评价的重要手段之一。此外,原生动物捕食细菌的作用也确保活性污泥系 第145页

污水处理的各个生物处理法优缺点比较

污水处理的各个生物处理法优缺点比较2010/5/19/9:15来源:谷腾水网 生物法处理污水的技术分为:好氧处理技术、厌氧处理技术、自然净化处理技术. 1好氧处理:活性污泥和生物膜法 活性污泥: 活性污泥法(ActivatedSludgeProcess)首先于20世初在英国出现,迄今已有近百年历史,是当前应用最广泛的污水处理技术之一,该方法自1914年在英国曼切斯特市建成汗水试验厂以来,已有80多年的历史.目前,它已成为有机废水生物处理的主体,但是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缺点:对冲击负荷适应能力差,易发生污泥膨胀,处理构筑物占地面积大,基建投资和运行费用高,管理复杂等.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以上这些问题进行了不懈地探索和研究,在供氧方式,运转条件,反应器形式等方面进行了革新,开发了多种活性污泥法新工艺,使得活性污泥法朝着高效,节能的方面发展.以下是活性污泥处理方法的新工艺: 氧化沟(OxidationDitch简称OD) 氧化沟是20世纪60年代初荷兰的pasveer首先研究开发的,第一座氧化沟污水处理厂是pasveer于1954年在荷兰的Voorshoten建造的.氧化沟是将曝气,沉淀和污泥稳定等处理过程集于一体,间歇运行,是活性污泥法的一种变形,经过50年的发展,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处理系统,已广泛应用于城市汗水和工业汗水的处理工程中. 氧化沟兼有完全混合式和推流式的特点,在控制适宜的条件下,沟内同时具有好氧区和缺氧共,可以进行硝化和反硝化反应,取得脱氮效果,同时使得活性污泥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 氧化沟以其流程简单,管理方便和良好的处理效果等优点正在我国不少工程项目中采用,近几十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氧化沟已以突破只适用于小型污水处理厂的局限.概括的讲氧化沟有单沟,双沟,三沟,多沟同心和多沟串连等多种布置互形式;有将二沉池与氧化沟分建或合建的;有连续进水或交替进水;有转刷曝气机,转盘曝气机或泵型,倒伞型表面曝气机进行充氧搅拌的氧化沟等等.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 SBR工艺即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equencingBatchReactorActivatedSludgeProcess,简写为SBR),又称为间歇

生物膜法处理污水

生物膜法处理工业废水 摘要:目前化工产业的发展十分迅速,但随之而来的化工污染状况也十分严重,化工废水成分复杂、水质水量变化大,随着国家对其处理达标要求越来越严格,其处理技术也在不断发展。生物膜法是与活性污泥法平行发展的一种污水处理技术方法,实质是使细菌类微生物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类的微型动物附着在滤料或某些载体上,并在其上形成膜状生物污泥,即生物膜。生物膜法是土壤自净过程的人工强化,主要去除废水中溶解性的和胶体状的有机污染物,同时对废水中的氨氮还具有一定的硝化能力。生物膜法在处理工业废水中有着广泛应用。 关键词:生物膜,废水,净化 生物膜法是属于好养生物处理的方法,它是将废水通过好氧微生物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等在载体填料上生长繁殖形成的生物膜,吸附和降解有机物,使废水得到净化的方法。根据装置的不同,生物膜法可分为生物滤池、生物转盘、接触氧化法和生物流化床等四类。在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废水处理中,其中应用最多的是接触氧化法。 一、生物膜法的机理 1、生物膜法的发展 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生物膜法却一直未被人们重视,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生产中最早采用的生物膜法构筑物是以碎石为填料的滴滤池。碎石的比表面积小,能够为微生物附着生长的表面积小,因而滴滤池的负荷不可能很大,使其占地面积较大,卫生状况也不好。 50年代,由于塑料工业的发展以及塑料填料引入生物膜处理系统,使生物膜法出现了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发展。因此,出现了许多新型的生物膜法设备。 20世纪70年代末,为强化生物膜法反应器中的传质,流化床系统被引人生物膜处理中,称为生物流化床。生物流化床兼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的待点,又称为半生物膜和半悬浮生长系统。 2、生物膜法的基本流程 下图为生物膜法处理系统的基本流程:废水经初次沉淀池后进入生物膜反应器,废水在生物膜反应器中经需氧生物氧化去除有机物后,再通过二次沉淀池出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