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五

合集下载

数字电路实验报告 实验5

数字电路实验报告 实验5

实验五移存器功能测试及应用一、实验目的1、熟悉移位寄存器(移存器)的电路结构和工作原理。

2、掌握D触发器74HC(LS)74及集成移位寄存器74HC(LS)194的逻辑功能和使用方法。

二、实验设备和器件1、数字逻辑电路实验板1块2、74HC(LS)74(双D触发器)2片3、74HC(LS)194(4位双向通用移位寄存器)2片三、实验原理移位寄存器是具有移位功能的寄存器,其中所存的代码能够在移位脉冲的作用下依次左移或右移。

既能左移又能右移的称为双向移位寄存器,只需要改变左、右移的控制信号便可实现双向移位要求。

移位寄存器存取信息的方式分为:串入串出、串入并出、并入串出、并入并出四种形式。

实验用器件管脚介绍:1、74HC(LS)74(双D触发器)管脚如下图所示。

2、74HC(LS)194(4位双向通用移位寄存器)管脚如下图所示。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利用两块74HC(LS)74(四个D触发器)构成一个单向的移位寄存器(基本命题)参照用两块74HC(LS)74(四个D触发器)构成一个单向移位寄存器的实验电路图连接电路,Q输出依次接LED指示灯,加电后在移位输入端加入不同信号观察LED指示灯变化。

1.1电路图1.2实验结果LED灯依次变亮,每次间隔一个CP。

2、测试74HC(LS)194的功能(基本命题)例如,Q输出依次接LED指示灯,改变S1、S0的值配合其它输入观察LED的变化。

2.1电路图2.2实验结果:置数:LED显示状态与置数端相同。

左移:LED从下往上(QD到QA)依次变亮,每次间隔一个CP右移:LED从上往下(QA到QD)依次变亮,每次间隔一个CP3、用两片74HC(LS)194做出模16的扭环计数器(扩展命题)将两片的Q输出依次都接到LED指示灯上,加电并加CP观察LED的变化。

现象一般为八盏灯先依次变暗再依次变亮如此循环。

3.1电路图3.2计数器拓展当进行M=2n 偶数计数时,可采用扭环型,D1=Q n ̅̅̅̅,将Q n 和高电平与非后反馈至第一片的输入端。

5个超有趣的科学小实验

5个超有趣的科学小实验

5个超有趣的科学小实验简介:科学小实验可以帮助孩子们培养观察、推理和实验的能力,同时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本文将分享5个超有趣的科学小实验,这些实验既简单又安全,适合孩子们在家或学校进行。

实验一:彩虹食盐材料:- 白色盐- 彩色水笔- 蒸馏水- 杯子- 搅拌棒步骤:1. 将杯子填满3/4的蒸馏水。

2. 在盐上涂上不同颜色的水笔。

你可以用多种不同的颜色。

3. 将搅拌棒放入杯子中,轻轻搅拌,直到发现盐溶解在水中。

4. 现在你会看到水的颜色开始变化,形成了彩虹。

原理:彩色花纹的水笔墨渗透到盐晶体中,当溶解在蒸馏水中时,颜色与水分子相结合,形成彩虹效果。

实验二:漂浮的蛋材料:- 温水- 高盐浓度的水- 鸡蛋- 玻璃杯步骤:1. 在玻璃杯中倒入温水,装到约半杯。

2. 将鸡蛋慢慢地放入杯中。

3. 观察蛋是否下沉。

如果下沉,继续往杯中加入高盐浓度的水,直到蛋浮起。

原理:高盐浓度的水密度比普通水高,使鸡蛋的密度相对较小,从而使鸡蛋能够浮在高盐浓度的水中。

实验三:气球火焰材料:- 水- 气球- 蜡烛- 盘子步骤:1. 在盘子上倒入一些水。

2. 将气球吹大,但不要打结。

3. 将蜡烛点燃。

4. 小心地将气球慢慢放在蜡烛的火焰上,注意不要让气球起火。

原理:当气球接触到火焰时,气球的橡胶被加热,形成一个小的气体囊,从而让气球浮起。

实验四:吸墨花材料:- 白色花朵(白玫瑰,白康乃馨等)- 瓶子或杯子- 食用色素或墨水- 剪刀步骤:1. 在瓶子或杯子中加入一些食用色素或墨水。

2. 将白色花朵的茎修剪成较短。

3. 将修剪后的花朵放入瓶子或杯子中,使茎底部浸没在色素或墨水中。

4. 静待几小时,观察花朵逐渐吸收色素或墨水的变化。

原理:花朵的茎部可吸收液体中的水分和色素,逐渐将其送达到花瓣上,使花朵呈现出吸墨效果。

实验五:发光蛋材料:- 生鸡蛋- 白醋- 透明杯子步骤:1. 将鸡蛋放入透明杯子中。

2. 将白醋倒入杯中,使鸡蛋完全浸没在醋中。

实验五 三人表决器实验报告

实验五    三人表决器实验报告

实验五三人表决器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设计并实现一个三人表决器,通过逻辑门电路来判断三个输入信号的多数情况,从而输出相应的表决结果。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将深入理解数字逻辑电路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提高我们的电路分析和设计能力。

二、实验原理三人表决器的功能是当有两个或三个输入为“1”时,输出为“1”;否则,输出为“0”。

我们可以使用逻辑门电路来实现这个功能。

首先,我们可以使用与门和或门来构建这个电路。

将三个输入信号分别标记为 A、B、C。

我们先将 A、B 进行与运算,得到结果 D;再将 B、C 进行与运算,得到结果 E;然后将 A、C 进行与运算,得到结果 F。

接着,将 D、E、F 进行或运算,得到结果 G。

最后,将 G 再进行一次非运算,就得到了最终的表决结果 Y。

其逻辑表达式为:Y =((A ∧ B)∨(B ∧ C)∨(A ∧ C))。

三、实验器材1、数字电路实验箱2、 74LS00 四 2 输入与非门芯片3、 74LS08 四 2 输入与门芯片4、 74LS32 四 2 输入或门芯片5、导线若干四、实验步骤1、按照实验原理,在数字电路实验箱上连接电路。

将 74LS00、74LS08 和 74LS32 芯片插入相应的插槽中,并使用导线将各个芯片的引脚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三人表决器电路。

2、连接输入信号。

将三个开关分别连接到 A、B、C 输入端口,用于模拟三个表决人的表决情况。

3、观察输出结果。

打开实验箱电源,通过拨动三个开关的状态(“0”表示反对,“1”表示赞成),观察输出端口的指示灯状态,以确定表决结果。

4、记录实验数据。

分别记录不同输入组合情况下的输出结果,并填写在实验表格中。

五、实验数据及结果分析|输入 A |输入 B |输入 C |输出 Y ||||||| 0 | 0 | 0 | 0 || 0 | 0 | 1 | 0 || 0 | 1 | 0 | 0 || 1 | 0 | 0 | 0 || 0 | 1 | 1 | 1 || 1 | 0 | 1 | 1 || 1 | 1 | 0 | 1 || 1 | 1 | 1 | 1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当输入为000、001、010、100 时,输出为 0;当输入为 011、101、110、111 时,输出为 1,这与我们预期的三人表决器的功能完全一致。

实验五醋酸解离常数的测定(3学时)

实验五醋酸解离常数的测定(3学时)

实验五 酸碱反应与缓冲溶液(3学时)
一、实验目的:
1、利用测缓冲溶液pH 值方法测定弱酸的pK 值;
2、学习移液管、容量瓶的使用方法;
3、练习使用酸度计。

二、实验原理:
1)同离子效应 HAC==H +
+AC 2)盐类水解
3)缓冲溶液:配置,pH 的计算
PH=-LgX= -LgK 〃
盐酸C C = -LgK-Lg 盐酸C C = PK- Lg 盐

C C PK = PH + Lg 盐
酸C C 三、实验用品:
仪器:吸量管,移液管,锥形瓶,烧杯,pH 计
液体试剂:醋酸溶液(0、20 mol 〃L -1),02mol 〃L -1NaOH 标准溶液,酚酞指示剂。

四、实验内容及记录 1、同离子效应(试管做实验)
2、盐类的水解
3.缓冲溶液
五、实验注意事项:
1、使用pH试纸时之前无需润湿,否则会影响测量结果。

2、每种溶液的胶投滴管不能交叉使用
3、不要移动试剂瓶,影响他人使用
4、小心保护pH计玻璃电极,pH计定位后直接测量,不要再移动设备
5、测定pH时,按浓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将电极放入待测液,轻轻晃动盛待测液的烧杯,以使溶液均匀,测定数值稳定。

6、每次测量完后要用洗瓶冲洗电极,将玻璃电极泡在纯水中。

测量完毕后冲
洗电极,整理仪器。

六、问题与讨论:
1、如何配制SnCl2溶液?,SbCl3溶液和Bi(NO3)3溶液?写出他们水解反应
的离子方程式。

2、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有哪些?
3、缓冲溶液的pH由哪些因素决定的?其中主要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实验5最小生成树算法的设计与实现(报告)

实验5最小生成树算法的设计与实现(报告)

实验5 最小生成树算法的设计与实现一、实验目的1、根据算法设计需要, 掌握连通图的灵活表示方法;2、掌握最小生成树算法,如Prim、Kruskal算法;3、基本掌握贪心算法的一般设计方法;4、进一步掌握集合的表示与操作算法的应用。

二、实验内容1、认真阅读算法设计教材和数据结构教材内容, 熟习连通图的不同表示方法和最小生成树算法;2、设计Kruskal算法实验程序。

有n个城市可以用(n-1)条路将它们连通,求最小总路程的和。

设计测试问题,修改并调试程序, 输出最小生成树的各条边, 直至正确为止。

三、Kruskal算法的原理方法边权排序:1 3 14 6 23 6 41 4 52 3 53 4 52 5 61 2 63 5 65 6 61. 初始化时:属于最小生成树的顶点U={}不属于最小生成树的顶点V={1,2,3,4,5,6}2. 根据边权排序,选出还没有连接并且权最小的边(1 3 1),属于最小生成树的顶点U={1,3},不属于最小生成树的顶点V={2,4,5,6}3. 根据边权排序,选出还没有连接并且权最小的边(4 6 2),属于最小生成树的顶点U={{1,3},{4,6}}(还没有合在一起,有两颗子树),不属于最小生成树的顶点V={2,5}4. 根据边权排序,选出还没有连接并且权最小的边(3 6 4),属于最小生成树的顶点U={1,3,4,6}(合在一起),不属于最小生成树的顶点V={2,5}5. 根据边权排序,选出还没有连接并且权最小的边(3 6 4),属于最小生成树的顶点U={1,2,3,4,6},,不属于最小生成树的顶点V={5}6. 根据边权排序,选出还没有连接并且权最小的边(3 6 4),属于最小生成树的顶点U={1,2,3,4,5,6}此时,最小生成树已完成四、实验程序的功能模块功能模块:bool cmp(Edge a,Edge b); //定义比较方法x);//在并查集森林中找到x的祖先int g etfa(intint s ame(int x,int y); //判断祖先是否是同一个,即是否联通 void merge(int x,int y); //合并子树,即联通两子树sort(e+1,e+m+1,cmp); //对边按边权进行升序排序详细代码:#include <iostream>#include <cstdio>#include <cstring>#include <algorithm>#define M AXN_E 100000#define M AXN_V 100000using namespace std;struct Edge{int f m,to,dist;//边的起始顶点,边的到达顶点,边权}e[MAXN_E];int f a[MAXN_V],n,m; //顶点数组,顶点总数,边总数 //定义比较,只是边权比较bool cmp(Edge a,Edge b){return a.dist < b.dist;}//查找x的祖先是在并查集森林中找到x的祖先x){//getfaint g etfa(intreturn fa[x];if(fa[x]==x)else r eturn fa[x] = getfa(fa[x]);}//判断祖先是否是同一个,即是否联通int s ame(int x,int y){return getfa(x)==getfa(y);}//合并两棵树void merge(int x,int y){int f ax=getfa(x),fay=getfa(y);fa[fax]=fay;}int m ain(){int i;cout<<"请输入顶点数目和边数目:"<<endl;cin>>n>>m;//n为点数,m为边数//输出顶点信息cout<<"各个顶点值依次为:"<<endl;for(i=0;i<n;i++){fa[i]=i;if(i!=0)cout<<fa[i]<<" ";}cout<<endl;cout<<"请输入边的信息(例子:1 4 5 从顶点1到顶点4的边权为5)"<<endl;for(i=1;i<=m;i++)用边集数组存放边,方便排序和调用 cin>>e[i].fm>>e[i].to>>e[i].dist;//sort(e+1,e+m+1,cmp); //对边按边权进行升序排序表示目前的点共存在于多少个集合中,初始情况是每 int r st=n,ans=0;//rst个点都在不同的集合中for(i=1;i<=m && rst>1;i++){int x=e[i].fm,y=e[i].to;函数是查询两个点是否在同一集合中 if(same(x,y))continue;//sameelse{函数用来将两个点合并到同一集合中 merge(x,y);//mergerst--;//每次将两个不同集合中的点合并,都将使rst值减1这条边是最小生成树中的边,将答案加上边权 ans+=e[i].dist;//}}cout<<ans;return 0;}五、测试数据和相应的最小生成树Input:6 101 2 61 3 11 4 52 3 52 5 63 4 53 5 63 6 44 6 25 6 6Putout:18生成树为:七、思考题1、微软面试题一个大院子里住了50户人家,每家都养了一条狗,有一天他们接到通知说院子里有狗生病了,并要求所有主人在发现自己家狗生病的当天就要把狗枪杀掉。

实验五 译码器和数据选择器的使用

实验五 译码器和数据选择器的使用

实验五:译码器和数据选择器的使用1.实验目的1) 熟悉数据分配器和译码器的工作原理与逻辑功能。

2) 掌握数据分配器和译码器的使用2.理论准备1) 具有译码功能的逻辑电路称为译码器。

译码即编码的逆过程,将具有特定意义的二进制码进行辨别,并转换成控制信号。

按用途来分,译码器大体上有以下3类:(1)变量译码器;(2)码制变换译码器;(3)显示译码器。

2) 数据选择器又称多路开关,它是以“与或非”门或以“与或”门为主体的组合电路。

它在选择控制信号的作用下,能从多个输入数据中选择某一个数据作为输出。

常见的数据选择器有以下5种:(4)4位2通道选1数据选择器;(5)4通道选1数据选择器;(6)无“使能”端双4通道选1数据选择器;(7)具有“使能”端的互补输出地单8选1数据选择器。

3.实验内容1) 3线-8线译码器(74138)的功能测试2) 用3-8译码器设计一位全减器3) 用双4选1数据选择器(74153)设计一位全减器提示说明:①用译码器设计组合逻辑电路设计原理;②利用译码器产生输入变量的所有最小项,再利用输出端附加门实现最小项之和;③双4选1数据选择器:在控制信号的作用下,从多通道数据输入端中选择某一通道的数据输出Y=[D0(A1’A0’)+D1(A1’A0)+D2(A1A0’)+D3(A1A0)].S。

4.设计过程1)用3-8译码器设计一位全减器。

(1)分析设计要求,列出真值表。

如表一。

表一3-8译码器设计一位全减器真值表(2)根据真值表,写出逻辑函数表达式。

Y0’=(C’B’A’)’ Y4’=(CB’A’)’Y1’=(C’B’A)’ Y5’=(CB’A)’Y2’=(C’BA’)’ Y6’=(CBA’)’Y3’=(C’BA)’Y7’=(CBA)’表二3-8译码器设计一位全减器逻辑抽象真值表(4)根据真值表得到逻辑表达式。

r=a’b’c+a’bc’+ab’c’+abcs=a’b’c+a’bc’+a’bc+abc(5)根据38线译码器的逻辑表达式和4式所得结果进行分析,最后确定实现电路。

最新实验五实验报告

最新实验五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验证和理解最新的科学理论,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来探究现象背后的原理,并记录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数据,以便进行后续的分析和讨论。

实验材料:1. 专业实验仪器一套2. 化学试剂若干,包括但不限于实验五所需的特定化学品3. 计量工具,如天平、量筒4. 记录工具,如笔记本、相机或录像设备5. 安全防护装备,如实验服、护目镜、手套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穿戴好安全防护装备,检查实验仪器是否正常工作,准备所有需要的化学试剂和计量工具。

2. 实验操作:按照实验指导书的步骤,精确计量所需的化学试剂,并按照顺序进行混合或反应。

3. 观察记录:在实验过程中,详细记录下每一步的操作细节,以及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变化。

4. 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尝试解释实验现象,并与理论预测进行对比。

5. 结果讨论:基于实验结果,讨论可能的误差来源,以及实验结果对理论的支持或挑战。

6. 实验总结: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结果和讨论,提出可能的改进措施和后续研究方向。

实验结果:(此处应填写实验过程中得到的具体数据和观察结果,以及对这些结果的初步分析。

)结论:(此处应总结实验的主要发现,以及这些发现对理解相关科学原理的意义。

)建议:(此处应提出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的建议,包括如何改进实验设计,以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注意事项:- 确保所有实验操作符合实验室安全规范。

- 实验数据应准确无误,避免因操作失误导致的误差。

- 实验后应彻底清理实验区域,妥善处理所有化学废物。

(注:以上内容为根据标题“最新实验五实验报告”生成的一般性实验报告框架,具体内容需根据实际实验细节进行填充和调整。

)。

实验5金属的硬度和冲击实验


2009.4
2
金属的硬度
■ 硬度试验的方法---刻划法、弹性回跳法、 压入法
■ 压入法---布氏硬度、洛氏硬度、维氏硬度 等。
2009.4
3
金属的硬度
■ 1 、布氏硬度
2009.4
4
布氏硬度
2009.4
5
布氏硬度
当试验力P的单位为 kgf : 当试验力P的单位为 N:
2009.4
6
布氏硬度
10,15
10 30
<35
5
铜及铜合金 35~200
10
铅、锡
1
>200
30
2009.4
8
布氏硬度几点说明
1、试验力保持时间通常为10~15s。 2、布氏硬度的符号用 HBW表示。
500HBW5/750 3、压痕中心距试样边缘的距离≥2.5d,相邻
压痕中心的距离≥3d。 4、压痕直径应从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测量,
140(1372)
20~70
硬度大于100HRB的淬火 及回火钢、钛合金等
Φ1.588
HRB
mm
淬火钢球
2009.4
90(882)
20~ 铜合金、铝合金、退火钢 100 材、可锻铸铁等
14
洛氏硬度几点说明
1、总试验力保持时间为4s±2s。 2、洛氏硬度值写在其硬度符号之前,如:
61.5 HRC 、90.0HRB 。 3、相邻两压痕中心之间的距离≥2mm;任 一压痕中心距试样边缘的距离≥1mm。
取其算术平均值。
2009.4
9
2、洛氏硬度
初始试验力F0
主试验力F1
卸除F1后
2009.4
10
洛氏硬度

实验5动物组织


(4)致密结缔组织(图3—14)(猫的尾腱纵 切片)
先低倍镜后高 倍镜观察。胶 原纤维束粗而 直,彼此平行 排列。腱细胞 在纤维束间排 列成单行,切 面上呈梭形。 核椭圆形或杆 状,蓝紫色,2 个邻近细胞的 核常常靠近。 细胞质不易显 示。 。
(5)透明软骨(图3—15)(猫的气管横切片)
高倍镜观察, 软骨细胞存在的 地方称陷窝。在 制片过程中有的 软骨细胞脱落, 则软骨陷窝呈现 为白色空腔;有 部分软骨细胞有 所收缩,其周围 的白色间隙也是 陷窝的一部分。 陷窝周围的基质 着色略深,称软 骨囊
(6)骨组织(图3—16)(长骨横截面磨片) 低倍镜观察,可见许多骨板呈多层同心圆排列的结构,即骨
单位(哈弗斯系统)。每个骨单位的中央有1个黑色、较大的圆 形管道的横断面即为中央管(哈弗斯管),在此管周围有许多成 同心圆排列的骨单位骨板(哈弗斯骨板)。各哈弗斯系统之间还 存在着一些不呈同心环排列的骨板,是间骨板。
无纤毛,细胞核也排列在上皮的上部。
(4)复层扁平上皮(图3—6)(猫食管横切片)
复层扁平上皮位于食管壁内表面。 低倍镜观察,此上皮由许多层细胞组成,上皮的基底面呈波浪形。
高倍镜观察,可见与基膜相连的是1层排 列整齐的矮柱状细胞,细胞核椭圆形。中 层为几层多角形细胞,排列不整齐,核扁 平。接近上皮表面的细胞变为扁平状,核 着色淡,甚至模糊不清。
轴突
骨骼肌
4.结缔组织 (1)血液 ①人血涂片标本(瑞氏染色)的观察(图3—11)。
(2)疏松结缔组织(图3—12)(小白鼠皮下 疏松结缔组织平铺片,H·E染色)
由排列疏松 的纤维与分 散在纤维间 的多种细胞 构成的,纤 维和细胞埋 在基质中, 充满在器官 内部的间隙 中。细胞种 类多,间质 也多。

实验5 盐酸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实验五盐酸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一、实验目的1. 掌握减量法准确称取基准物的方法。

2. 掌握滴定操作并学会正确判断滴定终点的方法。

3. 学会配制和标定盐酸标准溶液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由于浓盐酸容易挥发,不能用它们来直接配制具有准确浓度的标准溶液,因此,配制HCl标准溶液时,只能先配制成近似浓度的溶液,然后用基准物质标定它们的准确浓度,或者用另一已知准确浓度的标准溶液滴定该溶液,再根据它们的体积比计算该溶液的准确浓度。

标定HCl溶液的基准物质常用的是无水Na2CO3,其反应式如下:Na2CO3 +2HCl=2NaCl+CO2 +H2O滴定至反应完全时,溶液pH为3.89,通常选用溴甲酚绿-甲基红混合液或甲基橙作指示剂。

三、仪器及试剂仪器:25ml酸式滴定管、烧杯、锥形瓶、玻璃棒、250ml容量瓶试剂:浓盐酸(密度1.19)、无水Na2CO3、甲基橙或者溴甲酚绿-甲基红混合液指示剂:量取30mL溴甲酚绿乙醇溶液(2g/L),加入20mL甲基红乙醇溶液(1g/L),混匀。

四、实验内容(一)0.1mol·L-1盐酸标准溶液的配制:量取2.2ml浓盐酸,注入250 mL水中,摇匀。

装入试剂瓶中,贴上标签。

(二)盐酸标准溶液的标定:准确称取0.19~0.21克于270—300℃灼烧至质量恒定的基准无水碳酸钠,称准至0.0002 g,(至少二份)。

溶于50mL水中,加2~3滴甲基橙作指示剂,用配制好的盐酸溶液滴定至溶液由黄色变为橙色,记下盐酸溶液所消耗的体积。

同时作空白试验。

(空白试验即不加无水碳酸钠的情况下重复上述操作。

)五、数据记录与处理 1.数据记录2. 盐酸标准溶液的浓度计算式:1000106)()(2)(032⨯⋅-=V V CO Na m HCl c l HC式中:c (HCl )——盐酸标准溶液之物质的量浓度,mol/L ;m ——无水碳酸钠之质量,g V ——盐酸溶液之用量,mLV 0——空白试验盐酸溶液之用量,mL 106——无水碳酸钠的摩尔质量,g/ mol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实验报告书
课程名称:《网络管理技术》
实验题目:实验五
IPv6地址配置与地址解析
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吴许俊
一、实验目的
1. 理解全球单播地址和链路本地地址的概念。

2. 掌握在PC及路由器上配置IPv6地址的方法。

3. 理解NS邻居发现和NA邻居通告的工作原理。

4. 掌握在PC及路由器上查看IPv6邻居信息的方法。

5. 理解on-link地址情况下IPv6地址解析的过程。

二、实验内容
1.根据实验要求组建网络。

2.Windows 主机安装IPv6协议,配置IPv6地址。

3.思科路由器启用IPv6,接口配置IPv6地址。

4. 在IPv6主机和IPv6路由器上测试邻居信息。

5. 使用Wireshark分析NS报文和NA报文。

三、实验步骤
1.建立物理连接
2.配置链路本地地址
(1)PC配置链路本地地址
本实验PC的操作系统为Windows XP,在“命令行提示符”窗口输入命令netsh interface ipv6 install,安装并启动IPv6协议栈。

PC上启用了IPv6协议栈后,系统会自动给网络接口配置一个符合EUI-64规范的链路本地地址,同时Windows系统会创建一些逻辑接口,使用命令show interface 来查看系统上的所有接口的信息
(2)路由器配置链路本地地址
同样,可以通过上述的两种方法给路由器配置链路本地地址,一种是由系统自动生成符合EUI-64 格式的地址,另一种是手动配置一个链路本地地址。

3.配置全球单播地址
4.测试IPv6得之的可达性
5.查看IPv6邻居信息
路由器已经启用了IPv6报文转发功能,并且接口已经配置了IPv6地址1::1/64。

IPv6地址解析中有两种情况,分别是on-link和off-link。

on-link是指该地址存在于与接口相同的链路上。

例如,在PC的邻居表中,1::1地址就应该是on-link,而在路由器的邻居表中,1::2地址应该是on-link。

6.查看NS报文和NA报文
四、实验结果分析
1.当路由器启用了IPv6报文转发功能,为什么在路由器的邻居表中没有邻居信息。

答:IPv6的优点之一就是提供灵活的路由机制。

由于分配IPv4网络ID所用的方式,要求位于Internet中枢上的路由器维护大型路由表。

这些路由器必须知道所有的路由,以便转发可能定向到Internet上的任何节点的数据包。

通过其聚合地址能力,IPv6支持灵活的寻址方式,大大减小了路由表的规模。

在这一新的寻址结构中,中间路由器必须只跟踪其网络的本地部分,以便适当地转发消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